首先蔻茜所处时代,男女分校,女孩想打板球,必须要有队友,而男性想打,可以随时组队,蔻茜使用机灵的方法想组建团队,结果被老师一一劝退,这点让我非常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摆脱不了烘托男性的毛病,严母慈父又一次上映在荧幕中,对母亲前期的塑造非常糟糕,虽然后面母亲与女儿和解,但还是改不了女性必须依托男性的毛病--女儿打球时她仰望的是男人的面孔,这就emmmm,而且说带妈妈去旅行的诺言最后也被牺牲在父亲的“悲惨故事”下,像阵风一样什么也没有留下。
其次对进入国家队中蔻茜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她对于板球的热爱,一昧描写队中的不和谐队友,被排挤现象,蔻茜本人也没有勤加练习,女教练离开队伍腾位置给男教练,前期内容有点多余,很多内容其实没什么用,之后也没有练习内容索性来了一波天赋异禀,不勤加练习哪有那么多天才,我是不太信的,更何况蔻茜并不是天才,她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梦想在逼迫自己前行,这点和影片介绍完全不符当然,看看板球挺好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其他的写不太出,建议自行体会
在印度这样一个重男轻女重灾地,能有这种大女主电影似乎是十分罕见的。
但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这部讲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脱离不了一个中心人物——女主的父亲。
《摔》里的父亲是个摔跤手,他没有儿子,只好培养女儿。
《印》里的父亲是个板球爱好者,如果他有儿子,他一定会无条件支持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放任女儿在乡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费好几年天赋。
这两部电影的动机似乎都是源自父亲的诉求:“生不出儿子呀,但是又很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儿去学吧,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放弃!
”这一点在《摔》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女儿们一开始并不喜欢摔跤,而是被父亲逼着去锻炼的。
她们有过赌气,有过反抗,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们的父亲要逼着她们去学摔跤。
在父权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读书然后嫁人,这似乎才是正常的。
剪短发、跟男孩子在泥地里打滚、有攻击性、天天跑步摔跤这类行径如同异类,她们经受着这些非议,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拿到冠军。
尽管此类行径在女权主义者(本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们做这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被父权逼迫着去做的。
这一点就很有趣。
导演(父亲演员本人)认为,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还得从父权中借力。
这一点也表明了,该片,或者说父权的矛盾性。
父权的继承需要女性,无论是孕育下一代,还是下一代本身,但是父权的核心在于厌女:他们需要女性,却又蔑视女性。
而在《印度女孩》中,这些女儿们的形象成为了女主母亲——一个在父权社会长大、将父权体系的规则渗透到骨子里的女人。
她知道女儿若不遵从父系规则读书结婚生子,第一个饱受非议的就是她自己,以及她的丈夫,其次才是女儿本身。
人们会议论这个女孩子的母父,会戳他们脊梁骨。
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她是保守的、内敛的。
爱情是女人的宗教,她信仰她的丈夫,这点体现在她跟村妇讲述如何对他一见钟情,以及后来被他说服不再反对女儿学板球,还有最后女儿打国际赛事的时候她没有看电视,而是凝视着她的丈夫(这一点让我非常不适)。
在其中的某一天,她爆发了,她大声斥骂那些说闲话的人,也斥骂失败后郁郁寡欢的女儿。
那一晚,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母亲。
女儿在此之后重新振作——这一点或许是导演意识到女主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母亲,或许是他意识到女主需要完整性这个因素——总之她们和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2003年,那个女主凝视着父亲的夜晚。
那晚印度队输了,她的父亲哭了。
她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她想学板球。
又来了,熟悉的套路,女性的启蒙永远是一个男性。
OK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为什么是2003年?
为什么是女主12岁的时候?
因为她还没被父权社会思想侵蚀,天真的小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有很多事情,女孩在小时候都敢做(打架、跑步、甚至骑猪),但长大之后受到社会驯化,就渐渐丧失了那种本能和勇敢。
所以女主在12岁的时候,一脸无所谓地向体育老师提出想学板球,然后无所畏惧地独自闯进男子学校,跟一群男生打板球。
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她18岁,完成成人礼之时,她的母亲便开始阻止她了。
现实中,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针对女孩的规则更多而已。
她们被迫接受性别歧视,被迫要求穿高跟鞋化妆,被迫保持身材,被迫优雅,被迫结婚生子……这一切被迫具现化在电影里,就成了女主被她的母亲抽打被拖回家。
那些男孩子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
他们很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女性的不公平,但他们并不想做什么。
那个唯一一个为女主做过一些事的男人,只是基于性缘欲望的附带品罢了。
而在女主彷徨的时候,好家伙,经典的男性说教又来了。
她曾经的队友们,曾经看着她被母亲拖走无动于衷的人,此刻又站出来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说辞。
果不其然,女主又被说服了,于是重新加入队伍。
我就笑笑哈。
在女主进入国家队预备训练营之后,身边的男人都消失了,只有女教练和女队员们。
这可怎么办呢?
果不其然,此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他代替了无能的教练,发现了女主的天赋,并在女主崩溃的边缘又进行了一场经典的男性说教(不愿再)。
而在另一方面,旱灾导致女主父亲失去了粮食、钱财、合作伙伴甚至在村里的威望。
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当一个男性选择支持女性的时候,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或者说,当一个男性站在女性立场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不是更加验证了父权的厌女症吗?
支持儿子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支持女儿,好家伙,又是旱灾,又是饥荒,又是破产,又是自杀的——整个天都来跟你作对了。
而这所有的一切,从古至今的一切的苦难,女性一直在默默接受着。
女性能被允许出门,能被允许读书,能被允许穿裤子,能被允许做一些跟男人一样的事,这些事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
女性一直被关在房间里绣花,生孩子,她们的智慧早已渗透了房间,她们是人类,是高等人类,她们能孕育希望。
而女主的成功除了努力,似乎更大程度来源于她的天赋,这点在电影里也表现得很明显。
当她做出标志性的动作,标志性的手势,观众们就知道——这是她的杀手锏,这也是她从观看男孩子们的训练中学习到的。
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那个男生教给她的技巧,她把它带到了世界面前,然后靠这招获胜了(不愿再)。
似乎大部分的电影都会强调天赋。
并不是被蜘蛛咬一口就可以变异,也并不存在击中身体就能飞天遁地的外星能量,穷人出生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天赋型主角的塑造除了满足观众的幻想,还有什么别的寓意吗?
“将一个人奉为圣人其实是一种切割和疏远,暗含的意思是,作为普通人的我无须像您那样行事。
称赞其实只是伪装的借口罢了。
”(出自《陌生人溺水》)赐予惊奇队长毁天灭地的超能力,让寇熙热爱一项她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的运动,以及有明明一副好身手却要穿紧身服彰显身材的冷酷女杀手,她们对于现实女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同为父权社会的当下,没有超能力,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学习杀人技巧的我们这些普通女性,能去哪里找我们的方向呢?
在学习、职场、社会都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当下,单靠努力就可以像女主一样改变命运吗?
科技越是发达,越是能展现我们的局限性。
我们能在几天之内获得千里之外的物品,也能在瞬间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战场。
但对于女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命运。
在奶酪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得警觉了,姐妹们。
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小到只剩一个铁笼,和一根锁链。
没看之前以为跟摔跤吧爸爸题材差不多,但是看了才发现不是,2个小时,感觉没多久就看完了,剧情还是蛮跌落起伏的,至少我没猜到剧中有几个地方有跌落,泪点较低的我,有两三个地方都眼泪花包起了,太爱教练的人设了,也很帅气,女主演技也很好,所以值得一看哈!
最后感谢毒蛇观影团给的福利,大爱你们。
一、意识的转变有时候我想我喜欢看电影是因为电影有魅力,但是今天看《印度女孩》我突然觉得要对自己以前的想法给予否定,因为我突然意识到电影的魅力归根到底仍然是人的魅力。
我爱人,但是又不经常见到“人”,所以会更渴求人的存在,而电影能让我看到真正的人,我也进而会因此感到满足和高兴。
二、“人”《青蛇》里法海入世,立于闹市戏台、以半神之身观红尘混杂污秽,感叹了一声“人”,随后清台浊起,生嗔生怨,一番历劫。
我想我,或者与尘世丝缕相连的大家,可能也偶一因事触发多多少少像法海那样感叹过人,而这一次我不由自主再次想起这一幕,想起那单字的感慨,原因在于蔻西妈妈的那句话。
三、“想要什么东西,光说是不够的,要拼了命地去抢”——母女的和解《印度女孩》这个电影中母亲的角色和现实中大多数女孩儿母亲的形象可以说完全一致。
1.畏惧人言与潜在危险蔻西的母亲担心不对女儿与男性一起玩耍的行为加以约束将导致女儿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这个伤害实质性地来自男人、来自女人;来自纯粹的恶意者,也来自不开化的人;但更严重的可能来自潜在的影片中未表现现实中却从不缺乏的男性对女性的狩猎。
2.错误的守护方式由于担心与对女儿的维护,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一向以“恶狠狠”面目为生存之道的母亲在对待女儿时,顽固、不通达的特质表现得更加淋漓,她认为只要施加畏惧,女儿便可以远离板球、远离被人污蔑的困境。
当然,这种想法幼稚而不可行。
男性早已惯熟通过污蔑女性进而将女性赶出一切与其竞争领域的鄙陋手段;而从未被教导思考或者一生只想简单过活的女性也听男从男,从受害者转变为男性帮凶,开始对同性施加伤害。
面对这些人,你想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只可能发现自己连展翅的空间都失去。
唯一的破解之方就是“胜者才有话语”。
3.正确的道路与成为真正的母亲母亲在劳作,从来都是发言者的她,因为女儿在和男性一起训练板球而不断地被共同劳作的人攻击,攻击自己的女儿,如何如何不像话,如果是自己女儿就要如何如何惩治,真是弱者的言语集,不敢对抗让自己丧失人权的敌人,却要剿杀本可成为同伴的队友。
母亲终于忍不住了,于是将女儿的板球包拎出来,指桑骂槐,一是骂嚼舌根的女人;二是骂受到打击就开始失去精气神的女儿。
母女也因此和好。
虽然影片不像《勇敢传说》那样花篇幅让母女相互理解,但是当母亲张开羽翼给女儿以支撑,真正的母女关系才呈现与稳固。
这也是整个影片最让我感动的点。
我看到了人,也看到了血脉与继承。
我所讲的继承是人类进化之路上经验的传递,母亲在这次冲突和交流中不仅成为了真正的母亲还教给了女儿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东西——“想要什么,光说是不够的,要拼了命地去抢。
”四、不足之处——爱能造就一切,但是因为爱而做出的选择是否可以完成自己?
影片表达着爱,父母之爱,血脉之爱与女男之爱,爱贯穿影片始终,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比如小女孩儿因为父亲爱板球而选择板球,进而在人生的前半排除种种压力与影响做相关训练,最后还进了世界杯,并夺冠,还在之后进行了振聋发聩的关于民生与政治的拷问,这当然是很好的结局,只是为满足他人行进的人生,即使很不错,但是你来人世一遭自己的体验呢?
对自己的完成呢?
爱当然可贵,可是要因为爱而舍弃完成自己吗?
五、音乐这个影片中所使用的音乐频率都比较不错,正向且积极,即使偶有悲伤却不选择萎顿,我也很喜欢。
之前跟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
她这位资深影迷说演员团队还是那帮熟悉的面孔。
我对印度电影研究不多,所以对演员关注不多,更多的是关注电影的情节和想要表达的主题。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成两部分,同时也是两条线索。
第一部分是女主角,印度乡村地主的独生女寇茜有板球天赋,在家乡跟表哥堂哥一起打板球,家人从反对到到支持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寇茜进入国家队集训以后遇到的克服种种矛盾拿到冠军以及寇茜家里农作物失收被银行逼债惨遭变故最后因为寇茜夺冠起死回生的过程。
明线是寇倩从小孩子成长为板球冠军球员的道路,暗线则是她家的经济起伏。
我看到了几个点。
1.女权的抗争与反封建。
在男尊女卑的印度,至少在印度农村,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殷实人家(小地主)的女孩读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嫁,封建思想极其浓厚,寇倩为了能打板球,就只好采取各种办法,包括:自己练习、找女孩子组队(失败)、跟男孩子一起打球、说服父母等等。
最后,依靠父母的爱和财力,成功入选国家队集训。
2.资本主义对封建小农经济的致命摧毁。
历史书上,总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比封建经济制度高,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理应取代封建制度,可是,我并没有形象的感受,历史书上就只有三个字——“羊吃人”。
然后,看完这这个,我明白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确高,农药化肥种子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效率,然而,一场天灾下来,小农经济的从业者机会破产,资本就会张开血盆大口抄底农民的资产、土地,哪怕是寇倩爸爸这样的地主,也会面临资金链断裂、还不起贷款而破产,不得不出卖劳力。
3.资本主义下平民的逆袭渠道狭窄。
N年前,蝙蝠侠与蜘蛛侠的系列电影,就被网友总结为“富人靠学历,穷人靠变异。
”资本主义下,穷人很难依靠读书突破原生阶级,更多的是依靠美貌和天赋,去搞影视和体育,君不见好莱、宝莱坞多少穷苦人家出身的俊男美女,北美体坛多少底层出身的天才球员书写着自己的“美国梦”。
我想,要是寇倩没这个打板球的天赋,或者比赛比较倒霉,没拿到冠军,他们一家又会怎样呢?
[抱拳]推荐大家去影院看印度女孩,励志片一向是印度擅长的。
突出主题:赢才能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全村的希望,代表国家队参加比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最后的感想振聋发聩,农业是立国之本,作为农民之女,颇有感触[爱心]剧中有趣的灵魂~女主父亲,三观正,有格局,他平等式、鼓励式教育,保护了蔻茜的独立、顽强、自由的个性,每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挑战,离不开父母、队友、伯乐,还有对手和逆境[抱拳]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月美国大片轰炸内地院线的夹缝中,时隔两个月又见三哥出品的电影悄然上映。
本着“三哥出品,保底佳品;若能引进,必须精品”的原则,即使排片不多也要支持一下。
整体观看下来,情绪体验的收获远远大于影片本身较为固化的剧情,但即使这样也不应忽视甚至嘲笑这样一部电影背后所积极彰显出的精神。
说其剧情较为固化,算是站在纯客观角度给出的一个冷冰冰的判断,但如果深究一下,这样的固化也自有其原因。
体育题材的成长类电影,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展现一个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展现的天分、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关爱、接受的批评、经历的挫折以及最后取得的成功,举起这样的标尺去衡量,几乎所有同题材影片都逃脱不出这个架构。
而印度近些年的社会进步加上以女性为主角的立意,又无法不谈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或可说主视角凸显女性这本身就是印度电影所展现的新风貌,不能因为其体现着进步的意识,就要恶意揣测它在故意设置性别对立的矛盾,如果嘴硬否认这一积极的现象,那将是一种逆世界潮流的鼠目寸光。
除此之外,批判女主的女性意识觉醒之源头终究来自于其父亲,也就是父权的支持,这种观点我只能评价“其心可诛”,乐乐呵呵地看老父亲在一个保守落后的环境中倾其所有支持女儿挑战传统追求梦想这样一个无比美好的剧情,在某些群体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件只配嗤之以鼻的污糟故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抛开略显固化的剧情,小小忍受一下国内院线删减后同样略显磕磕绊绊的影片节奏,你会发现本片无论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展现还是配乐对于气氛的烘托都是极为优秀的。
老好人般的父亲默默扛下所有,但面对身为农民这个群体遭受到的不公时仍能流露出愤怒、脆弱与坚韧;家庭中唱黑脸的母亲有着对父亲的深爱,有着对女儿的严厉,但同样有着深明大义,有着自己独特的催人奋进的方式;还有那一群引领女孩走上板球梦想之路的好友,那位倾心追随全力付出的男生和死党,那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励志教练,作为积极的一面为故事注入了温暖的感动。
而农村思想保守的家长、恶意嘲讽女孩的男生、成长道路上面对的不平等现象、高阶级女生的欺侮、对手的挑衅,又作为女主成长道路上不断挑战并跨越的一道道难题在循循铺垫着影片的高潮。
就连那位开头听着女孩精彩时刻入了迷的警官,也都在为故事的徐徐展开增光添彩。
配乐也完美地衔接着不同的故事片段,从开头表达父爱的愉悦小调,逐渐走向中后期的快节奏激昂唱腔,观众的情绪可不就这么给带着一步步爬升么!
反正我坐在影厅最后一排是要时刻忍耐着情不自禁想手舞足蹈的情绪,以至于当女主与父亲穿越电视屏幕互相泪目之时,我也悄然洒下热泪。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部电影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
纵然《摔跤吧!
爸爸》珠玉在前,但我也不认为本片相较之下变得不可称道。
一部电影在让观众看得爽、让利益方赚的够、让创作团队因自我心血的注入而倍感自豪外,如还能留下些供人探讨、供社会参考的话题抑或命题,都能算得上优秀。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印度女孩》,都能得到较为清晰、明确、有价值的收获,生活emo的人能就此打上一针鸡血,女性意识觉醒的表达也为社会公平与进步提供着素材,永恒的家庭、父爱与母爱亦能深深感动着人,而女主成长的主线之外,以父亲为代表的的印度农民面对举步维艰的生存处境也经由影片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与期盼。
同样不要忘了尼尔森教练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我们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但却用最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
当印度女孩铭记着初心不再让父亲的热泪在面对国家队输球的场面下滑落,整个社会也最好都要想起“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老格言,而我们也最好都要记得,支撑着我们梦想的,永远是最重要的、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实生活!
全篇基调和《摔跤吧爸爸》类似,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并不饱满,可以说是一部爽剧。
内容囊括农民农业困境、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与现代思想的冲突、阶级壁垒。。
题材多样化,但是表达的都很细致,观众也更能清晰了解到这一些。
女孩能够成功,除了自己足够努力,还需要各种因素的加持;离不开全家人的帮助,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还需要一个伯乐,发现你的长处。
从内容到品质看,《印度女孩》至少应该是国内票房过亿的潜力。
要知道,同类型同题材的《摔跤吧爸爸》,可是在全国席卷了近13亿的票房,虽然影片不及《摔跤》,但也没有那么拉胯,而且一直以来,国内观众对印度电影的接受度还蛮高。
但非常可惜,受疫情及其他各方面原因影响,本片内地票房目前只有三百余万,真的太惨了。
《印度女孩》很励志,很燃,也探讨了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但给人的感觉是,想要的想表达的太多。
开篇是女生争取打板球的机会,中间是进入女队后遭遇队员间欺凌,最后则将所有矛盾于板球赛上陆续化解,变成了竞技电影……这种渐进拼搏的过程,虽然很提气,但是当我们看到可以参加世界级大赛的印度女子板球队的时候,前面为女生争取打板球机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被现实消解,本以为可以上升到女性群体权益的奋斗,依然落到了个人的打拼之中,未能升华。
而有关土地的问题,又与女主的个人成长线有着很强的剥离感,甚至不如再另拍一部电影来细述了。
同时,影片的节奏也有问题,前半部分旁枝末节太多,到比赛时刻才变得紧凑起来,而那段获奖后的感言看似升华,实则套路,没有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影片配乐又特别喧宾夺主,时刻将气氛拉满,却无助于对剧情的推进,反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自身的张力。
虽然不算完美,但也有许多可看之处,这依然是这个档期,值得走进影院去看的影片。
由此可见印度种姓问题还是十分严重,应该首先破除封建迷信,宣扬男女平等
印度体育电影,从摔跤爸爸开始太过于照搬模式,缺乏新意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体育励志题材陈词滥调,人定胜天的大道理翻来覆去地说,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看到印度这个邻邦的奇奇怪怪。女主角和爸爸徒手捏牛粪蛋糊墙上,直接给我震撼住。他们吃饭真的是一直用手抓吗?刚抓过牛粪啊喂!还有印度话实在是太难听了,全程噜噜哇哇口齿不清像喝醉了;印度男人吗怎么都喜欢留大胡子,胡子拉碴的显得特别邋遢,他们还特别喜欢在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给升格特写加土味宝莱坞音乐……国内还删掉了足足二十多分钟的歌舞片段,看的时候已经觉得这音乐实在是铺得太满了,这要是跳起来了,满脑子我在东北玩泥巴……印度这性别歧视根深蒂固得以为是奴隶制社会呢,那些被戕害过都为人母的女性,还在想着怎么早点把女儿嫁出去。种姓制度,几乎毫不避讳地走后门。农民地位卑微,贷款种地,水深火热。
很少给这类型片子低分,但这部拍的真一般,剪辑背大锅
印度人是因为用棒球棍打不到棒球才玩的板球?
2.5🌟同类型电影太腻味
印度风情的爆米花电影。梦想,亲情,音乐,阶级问题,女性独立,甚至农业振兴,所有热门催泪元素都囊括在其中。不惹人烦,但也很难留下痕迹。
不是每个人都能圆梦拥有已经聊胜于无了如果不痛又怎么强大没有阻力又怎么勇敢Such a privilege to dreamdream big when you can
整个片子两条线:一条种植粮食养活全国的农民自己却家徒四壁甚至要贱卖土地、买农药自杀;一条女主在家人的支持下追逐板球梦想。唉,看印度电影时而感觉里面的故事真造孽啊。
2018嘅電影,2020拿龍標,2022上院線,時間長得估計都夠拿多一次板球世界杯幾傳統寶來嵨電影嘅段落設計,從原版接近150分鐘剪成120分鐘但某D情節剪到太碎,起承轉折對觀眾情緒調動遠不如之前同類嘅摔跤爸爸,而且因為板球作為印度國球般嘅存在,所以規則基本冇解釋,但對於大陸觀眾來講最直接結果就係睇完都唔知規則,呢個對於體育勵志片來講確實係一大硬傷
抱着对励志感人剧情的期待和同题材《摔跤吧爸爸》的印象,坐地铁到半小时路程的影院,因为排片很少,很多影院没有。以为这部小众影片会好看,结果失望了。虽然没有什么歌舞了,但电影配乐太多太满且声音很大,印度语又听不习惯;剪辑也混乱,故事线不清楚。想表达的比摔跤更多却没处理好;可能板球本身不如摔跤吸引人,又没有背景知识,大量的比赛镜头就显得很煎熬。时长还一如其他印度片一样冗长。看来不是所有运动片都适合运动迷之外的人观看。票房不高热度低有它的道理。不推荐。
从女性问题出发而拍的板球题材电影,很不错,可以和摔跤吧爸爸媲美,这电影应该能引进中国,口碑很好,就是在印度本土不受欢迎,毕竟这部电影没有大牌演员,从商业角度上是失败的,但是口碑无疑是成功的。
倒是难得看到引进泰米尔电影,而且又是农村逆袭城市的故事,细节里尽是南印度风情。上一部应该还是巴霍巴利王?
一般
还行吧,情绪拉太满了。
不怎么能感动起来,打板球是为了能让爸爸开心!爸爸付出所有只为完成女儿的梦想,印度不是个发生强奸案率最高的国家嘛,怎么在女主遇到问题,帮她发声,鼓励她的都是些男性?爱她的妈妈爱她的方式就是,无知的去伤害,阻拦她的梦想和只有为数不多的一句鼓励?这部片子就是假女性主义片,只在宣扬,女性想获得成就成果,少不了男性的“谦让”与“帮助”
…滑稽
前一个小时非常励志,女孩打板球遭人唾弃,在父亲的坚持下她一往无前,努力克服困难。后面是家庭事业遭遇打击,在教练的帮助下,顶住压力,获得成功。
欣喜地看到巴霍巴利王里的卡塔帕战士。还呈现了阶斗,南印就是左啊。
四星半,这个世界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一开始就觉得是个典型的体育励志片,掺杂点阿三底层大众的悲惨世界外加特权种姓阶级和女性自由解放,但蔻西获奖感言,震惊全场,能把体育和农民联系到如此紧密而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厉害。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祖国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