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7月的时候就看了内部点映场,但是始终没有写点什么,不知道该写什么。
因为根本无法客观的评价,那大段大段的幻想屡次让我出戏,但是当我想起熊顿,想到若是她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自己的幻想化为现实的影像(特别是看到男神吴彦祖),会尖叫着跑上前去舔荧幕吧,一定会的。
虽然接触并不算多,但是我所认识的她,是这样的。
3年前肿瘤君漫画在杂志上连载,我是负责和她联系的编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大多都是工作上的沟通。
彼时熊的病情已经暂时得到控制,但还是得休息,所以经常是我留个言,然后第二天来上班看到她的回复,有时候刊物下场时间比较紧又找不到她,就只能联系网络连载的那边编辑。
其实当时她情况还是很不好的,但是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不会从她的言语中感觉到一点点的不开心或者沮丧。
“熊,给我份分层的文件吧,排版需要移动一下这边的图。
”“哦!
好的!
稍等啊!
”“熊,这句话在出版的时候可能会被审查掉,我们这边给改成这样你看行么?
”“哈哈!
懂的,没问题”但实际上这时候她可能刚化疗完,还在难受着,但你绝对不会从语气中感觉到。
不管是在微博上,还是qq上,熊都是一样的,乐观,乐观的让你觉得,她好像并没有得什么要命的大病。
所以当我在八宝山的灵堂里第一次见到她,也只是觉得她是在小憩,小小的屋子里回荡着Michael温柔的歌,她在歌声中沉沉的睡着。
灵堂外的条幅上写着“再见吧 熊顿”,在我看来却没有告别的意思,而是感觉真的会再见到她。
自始至终,熊顿没有给我过悲伤。
即使在熊生前就已经开始谈这个电影项目了,但在走入影厅之前我还是怕这是一部打着励志旗号消费熊的东西,只是当着哥们不好这么说,而且冲着对哥们的了解,觉得这电影既然能拍完,应该不会太糟糕。
电影开始前,导演在场边站着,看着坐的满满的小厅,有点紧张的搓着手。
然后灯暗下,放映开始。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常在观众和当年熊的杂志编辑这两个角度中来回切换,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最终还是沉浸在了电影中。
电影还原了熊曾付诸笔端的那些欢笑,犯二,花痴,脑洞和天马行空,又让你见到了那个“哈哈哈哈哈!
怎么有你这样的姑娘!
”;尽管觉得作为一部电影,她结构有点散,尽管幻想场景实在太多了让我时常跳戏,尽管还有这样那样在我看来的不满意,但是那些欢笑,却的的确确跟之前熊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然后,虽然悲情的部分极其克制,但是几个非常短的场景,比如挑选薯片的父亲,比如抚摸着母亲的嘴唇,眼泪就哗……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熊顿的事情流泪,当你跳出了熊顿的诉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熊这么难。
但是熊会立即用她的方式给你化解掉这些难过,就像那棵扭动着歌唱的太阳花。
片尾追悼会上熊的生前自拍,是电影原创的段落,影像里她笑着哭,言语却依然在鼓励和安慰所有人。
我相信,如果熊生前真的拍过这样的视频,一定也是这样的,我认识的她就是这样的姑娘。
所以,整个影片里,真的完全是满满的认真和用心。
熊顿已经走了3年了,我真的没有想过,3年后,会有这么一部电影原原本本的把熊顿的乐观又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并且可预见的会让更多的原先不知道熊顿的人,认识这么一位曾经风风火火开开心心帅气过的姑娘。
熊顿,你看,咱们真的又再见面了。
首先,我们抛开现实的熊顿本人,来说一说电影。
当然是纯吐槽,别把真实的熊顿带入。
白百何饰演的熊顿在影片的开始扮演的姑娘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智商正常的姑娘,婚礼迟到,撕掉新娘的肩带,说男友的妈妈是大便头。
对比后面好贱的劈腿我突然感到理解,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女友,那可能是我上辈子倒了大霉。
如果不看漫画,不看影片名,我还以为接下来的发展是一个中二少女各种二逼的故事,然而却在不经意间她突然摔倒了。
对没错,摔倒了进了医院。
原本以为正片开始,会是被查出癌症然后通过自身的乐观顽强战胜病魔的故事,但是我还是没有想到,遇到了一个吴彦祖这么帅的梁医生,整个人就变了,脑内小剧场看的我不要不要的,一度让我以为接下来的事情会和这个医生有关,然而我又他妈的想错了。
医生实际上算个配角,通篇都是白百合饰演的熊顿在不停的幻想。
而这幻想怎样能给我一个乐观的想象呢,从老崔的朋友来找梁医生送钱被熊顿看到被她想成是医闹,拉去杂物间之后出来又被小护士看到,如果我是梁医生我他妈的就发火让她滚蛋吧,是的滚蛋吧肿瘤君,可能是梁医生脾气好,也因为救人是天职,毕竟没理由,但是我真的没办法想象一个这么大的姑娘智商怎么就这样。
然后就是呢遇到了前男友,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捉弄,可是原本我还为熊顿感到不平,但是对比之前她的作,我只能说这一段把她变得更渣,别说我,毕竟我是个直男癌。
毕竟前男友是个不行的存在,不捉弄他捉弄谁。
本以为荒唐的事情做完了,该好好的回去医院安心治病,努力抗癌,但是熊顿并没有,然后出院了,出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人家艾米的公司闹了一通,正如艾米所说,你有考虑过别人的感想吗,你是好了但是我还要混啊,所以这种智商到底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自认自己搞定了肿瘤可以拯救世界伐?
这是对于剧情的各种吐槽。
要不就是各种脑内小剧场,要不就是各种作,我实在没办法想象这到底是不是真的熊顿,是不是那个画着漫画的熊顿。
当然了影片中的友情虽然如漫画一样,但是也让我觉得这个友情过了伙,但是后面的撕逼却又让我对这段友情产生疑问。
爱情的话不多说自己作,怪不得别人,分了也好对谁都是解脱、展现的亲情在友情面前就像兑了水,感觉朋友们要比爸妈更关心。
不得不夸赞老戏骨就是老戏骨,转身的背影,在超市买薯片,简直就是本片所有演员该学的。
我要夸赞。
当然影片最后我要做的99件事情就好像是导演凑不够时间了一样,导演,鸡汤可不是这样的哟。
当然了有人说这是一部绝症版的小时代,我深表赞同。
一个二逼到家的癌症患者见到帅哥医生甚至不想自己的病情,脑部各种小电影,看到穿的土土的农民样子就以为是医闹,拖了稿子不觉得自己惭愧,不尊重女上司,无不体现白百合饰演的熊顿的作死。
我实在不明白这片子的乐观是体现在可以抛开一切肆意妄为,还是跑出医院喝酒聊天,我觉得真是的乐观不是这种作死。
真实的熊顿是画着漫画展现着她坚强乐观的一面,我希望她在天国安好,我也希望影片不要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去展现所谓的感动天感动地,也别在去消费已经失去的熊顿。
好了,这就是一部烂的不能再烂的片子,我并不想把它和真实的那个乐观的熊顿联系在一起。
如果她在天堂看到这部电影,该做何感想
第一次在微博看到《滚蛋吧,肿瘤君》发布会的演员公布,我转发说:“熊顿如果知道梁医生是吴彦祖不知道该有多高兴啊。
” 很多人带着泪目的表情转发我的评论。
我知道,大家想她了。
2012年2月25日,我的偶像王菲在熊顿的微博里祝她好梦,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熊顿。
我与熊顿相遇,是在天涯八卦论坛。
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普通人。
有医生 有老师 有学生 有父亲母亲 有挚友亲朋,有在苦难中与病魔抗争的人,也有已无治愈希望选择默默等待死亡的人,当时的我们彼此不曾知晓对方的姓名,但却又好似一家人,病友们彼此交流病情,大家相互鼓励,不知道在那一年的那个帖子里大家说了多少句的“加油”,有多少人从中获得了勇气,有多少人在此付出了关心,又有多少人在网络的另一边为素未谋面的人心疼落泪。
每个人都相互爱着,那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天涯论坛。
电影选角刚曝光的时候,由白百合出演熊顿,当时白百合受到的质疑排山倒海,显然大家都对熊顿太喜爱了。
观影后,我只想说,熊顿遇见白百合很幸运,白百合遇上熊顿,更幸运。
虽然依旧是白百合最擅长的说学逗唱贫,但在《肿瘤君》里,她奉献了最好的小妞角色。
她演绎得恰到好处,刚刚好的夸张,刚刚好的矫情,刚刚好的笑容,刚刚好的眼泪。
她的笑容含着些许眼泪说:“我吃了那个药就想吐,吃了止吐的药又便秘,吃了治便秘的药又头疼,你说我还要不要吃治头疼的药啊?
”白百合的至情至性撑起了整部电影。
电影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亲情与友情上面。
我是最见不得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场景,所以当饰演熊顿父母的两位老演员坐在医生面前红着眼眶手足无措的样子,我一下就湿了眼眶。
熊顿与母亲相拥在病床上做最后一次告别。
“你想不想知道我银行卡的密码?
”“我不想知道。
”“你生日呗。
”这时候我扭头看了看我旁边的妈妈,她眼睛亮亮的。
电影并未执着于在死亡痛苦上煽情,反而是那些艰难苦难中彼此相爱的人们最煽情。
电影中对熊顿的好闺蜜艾米仅仅只进行了简单的表现,似乎是刻意为了喜剧以及戏剧效果,赋予了艾米于演员张子萱本身的一些特质。
“你是生活中的小三,工作上的奴隶。
”这句台词一出,全场哄然大笑。
效果有了。
可她也就不是艾米了。
熊顿走了,艾米在微博上只有五个字:“我失去她了。
”而熊顿的最后一条微博也是留给了艾米:“艾米,外面冷,你多穿点衣服。
”她们之间真的就像电影中说的:我可以失恋十次,但却不可以失去你一次。
熊顿这一生有爱她的父母,爱她的朋友,但最遗憾的事还是,即使她那么好,却依然没有一个爱她的人好好疼她一回。
似乎是为了弥补她的缺憾,电影选择了吴彦祖饰演梁医生,她一定开心极了。
风吹起白大褂的边角都风度翩翩,吴彦祖用红花的资质充当了一回绿叶。
抢救时他颤抖的双手,他恐惧得抽烟呕吐,熊顿弥留之际他陪她说话,他看着她笑着流泪,他说:“你不是我,你不会明白你对我的意义”时哽咽克制的语气……不管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的,但这样的演绎也算是让人有了一丝安慰,至少在电影里,在熊顿最后的时光里,似乎是有那么一段感情得到了真挚的回应。
2012年末熊顿去世,有人在论坛里发了一句:她走了。
我知道那时有很多很多人在天南地北为这个傻姑娘落泪,不是矫情不是做作,只是因为我们曾真心得并肩作战过。
电影虽然一直在传播正能量,可我真的是太悲观了。
我一直在想无论再怎么乐观再怎么努力,死亡与苦难却始终无法被改变,坏事就是坏事,并不会因为你拥有一个好心态就可以变成好事情。
太绝望了。
电影选择了用这么轻松温暖的方式讲述这一段绝望的挣扎,每一次大笑都夹杂着眼泪。
电影所带给我的那份就算在有限的时间里也要燥起来的心情,我一定会小心地保存。
我已经忘了2012年的我在那个帖子里对熊顿说了什么,她又是否回复了我什么。
当时的那份心情也随着我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渐渐淡化,时隔几年之后,借着这部电影的上映,我想作为她陌生的朋友与她进行最后一次真挚的道别。
你可真好,你先挂了,有资格指点江山了,永远三十岁了,永远无忧无虑了,我们却要一点一点老去了。
今生与你作别,感谢你用生命带给我们这个笑过哭过暖过的故事。
熊顿君。
韩延做为一位新锐导演向观众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位罹患不治之症的年轻人在与命运与时间做最后的抗争,这本是令人倍感沉重的题材。
导演却将它处理得笑中带泪,体味到生命虽然无常但我们可以创造快乐。
白百何很擅长演这种类型的角色,她饰演的女主有血有肉,虽然矫情但不做作,开朗阳光,让观众心疼怜惜。
好的电影是需要导演剧本演员互相成就的!
看了很久却一直耽搁着没有写字的电影,当时哭足三分之二场,事后头疼到炸裂。
但我很明确地知道,主创的本意是做一部“哀而不伤”的电影,因为可以看出虐点和笑点有意识地互相穿插互相中和。
可正因为在本该沉重的女主努力活得轻快,光明与阴影的对比灼痛炫目,所以更加让人心疼。
这是一部格调明媚向上得近乎童话的电影,与其说这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最美好的梦想的模样。
看过很多对于这部电影太理想化、太鸡汤、太脱离现实的批评,这些我全都承认,可却固执而任性地只想给出五星。
现实已足够苍凉,又为何不在这样格调明丽的电影里,清醒着疯癫一场?
本片最动人之处,莫过于“情”之一字。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说爱情。
在男主和女主这样一段朦胧却干净的暧昧中,双方都是冷静而克制的。
我倒不觉得是因为时间不够他们才恋人未满,而是既然结局已定,就不必徒增伤悲。
我们无需相爱,而我已凋零。
其实在这段关系中,双方都充当着病人和医者。
梁医生治疗着熊顿生理上的病痛,而熊顿的出现,则是对梁医生初恋病逝一事的救赎。
相同的故事再次上演,反而更利于困于局中者破局。
当面对必然的结局,熊顿傻呵呵的乐观有着无与伦比的治愈作用。
梁医生的戏份中最喜欢两个片段,一是病例被抢走时的一脸无辜甚萌;二是熊顿第一次病危被抢救过来时,男神双手剧烈的颤抖。
那么害怕,怕到失去了身为医生的应有的冷静自持,只因太在乎。
之后是友情。
不得不说熊顿何其有幸有了这样的一群朋友,他们之间的友情美好得仿佛只要相互扶持,就能熬过所有漫漫长夜。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一向坚强的程伊在出租屋情绪的突然爆发。
因为太害怕失去,本来汉子一般的人才会迁怒、会手足无措、会痛哭失声。
但后期熊顿与张子萱的矛盾却有些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感觉有“为悲剧而悲剧”之嫌。
像是为了让朋友赶不上熊顿的离世,才硬生生地安排了一场本不必要的决裂。
不过因为疾病从而对生死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健康有了远超乎常人的关注,加之因疾病造成的更加敏感脆弱,却也可以理解。
最后是亲情。
饰演熊顿父母的演员都是熟悉的面孔,却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老戏骨。
两人坐在医生办公室不见落泪,可哀伤却凝重得几可化形;李建义老师在医院超市的那场戏看得我哭到崩溃,刘莉莉老师独自一人颓然坐倒的样子亦是剜心刺骨。
事实上,从父母提着水果探病的那一刻起,我的眼泪似乎就没有断过。
怎么敢想象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悲,心念一起就已几乎痛到窒息了啊。
看到过一些批评的声音,其一是频繁穿插的漫画式的脑洞。
但因为曾混迹于二次元,我对这样的桥段反而有着相当的好感。
画手就该如此吧,脑洞奇大想象力脱缰。
最爱的片段是熊顿第一次病危,女主仿若置身生化危机的战场,在即将被僵尸锁喉窒息时,楠竹如救世主一般降临,活脱脱就该是漫画家脑中白马王子的打开方式。
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最初对熊顿画手身份的交代不够明晰,对普通观影群里而言,这样夸张而漫画式的表达确实有可能打乱观影节奏,从而造成情感上的割裂和违和。
此外还有片尾的追悼会被很多人吐槽“尴尬症发作”,看到熊顿又哭又笑的镜头瞬间出戏,我却委实很喜欢这处设计。
她就该是这样的女孩子啊,既然生前不愿像别人一样露出悲伤的表情,为何死后就该陷入和其他人如出一辙的沉重?
既然是个童话鸡汤的故事,那就鸡汤到尾又有何不可?
至于又哭又笑,再乐观的人想到死亡总会悲伤,不是自怜,只是心疼那些所爱的人会陷入怎样的痛苦。
但——纵使泪眼,亦望这世界,只记得我笑颜;纵使泪眼,亦望留给挚爱之人最后光影,仍是我笑颜。
<图片2>这才是熊顿啊。
最后,鸡汤的故事自然要带些鸡汤的私货:人永远无法预见前方会出现什么,所以每时每刻都是幸存,每分每秒都是偷生。
愿不负韶光,愿珍惜当下。
厚颜无耻的分割线欢迎关注笔者微信公众号——混吃等死不想死<图片1>扫码没什么惊喜...也没惊吓...嗯就酱。
如果有一天真的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请过好剩下的日子。
其实说起来,活着还是很不容易,也是很美好的,假如有一天不能享受这般美好,也请用心开心的过好每一天,熊顿真的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女孩子了,虽然并没有改变最终的结果,但她在承受的时间都是很用心的度过,真的很正能量,最后的那个VCR也很感人了,坚强乐观,即使不能怎样,对身边的人也是一种安慰了
悲剧结局的影片,我一般都不喜欢,总觉得看完之后整个人心情都不好了,而肿瘤君却不同。
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和感动,深深的打动了我。
熊顿是那么乐观开朗的女孩子,面对疾病,她依然好好的过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朋友家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她也没有放弃爱的权利,她的乐观开朗也打动了吴彦祖饰演的医生。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熊顿的爸爸妈妈,熊顿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报喜不报忧,爸爸知道了女儿的病情去超市给女儿买她最爱吃的垃圾食品,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真是天下父母心。
我想,如果熊顿能好好的活下去那该多好,最后葬礼上的映像里的依然那么的乐观爱笑。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下,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多多陪伴亲人朋友爱人。
先是在朋友圈看到评价还不错,于是满怀期待地去影院,我已经很努力地想入戏了,结果都被太假的情节给逼出来,白百合演什么角色都一样,前期呆萌傻,后期开始感动煽情,这本电影开头的装疯卖傻也是把观众逗乐了,但是感觉中后段的白百合把自己装过头了,真以为是在演青春偶像肥皂剧吗导演很努力地想把熊顿那种乐观率真的精神表现出来,但是却忽视了最基本现实,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患了绝症时是什么感受什么状态?
肯定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绝对不会像电影里女主那样,就算有也是强颜欢笑。
没错艺术的确要夸张,但也是在现实常理逻辑的基础上,面对绝症必定有恐惧,愤怒,绝望到之后无奈接受,乐观面对的过程,我想这是任何年轻人都避免不了的。
而这本电影缺少的就是这一步,女主从头玩到尾,把及时行乐发挥到了极致,但却没有起伏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活动,就像喝白开水似的,你是真不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呢,还是把自己当圣人看淡一切了。
最后对友情的渲染也是让人看不懂。
王小波说,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过分追求积极乐观的精神,过分渲染了温情,却忽视了人生理上和心理上最基本的反应和情绪是此片最大败笔。
艺术的大前提是源于现实。
推荐电影遗愿清单,人真正面对绝症的经历的状态和过程。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韩延导演的代表作,也充分展现出了韩延的风格,想象的部分非常出彩,也是亮点,在这部分里加入搞笑的元素,就非常讨喜,催泪的部分也是直达人心,哭的我上气不接下气,这部电影绝对能让你重新体验一次那种难受的感觉。
熊顿就是你的亲人。
就是在你身边与你谈笑的朋友。
就是你已经永远离开了的家人。
这部电影不大气,不震撼,不像唐山大地震那么的惨烈。
但是却最贴近你的心。
白百何在《滚蛋吧,肿瘤君》里所做的并不是什么表演,而是真正成为了原著漫画的原型熊顿。
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部让人惧怕的电影:讲述一个无法绕过去的生死话题,却偏要用喜剧的方式去呈现。
这种调性上的天然罅隙,往往会造成电影不是偏向肤浅狗血,就是酿成情绪上的失控。
韩延执导的《滚蛋吧,肿瘤君》远远超出我们对一部华语电影的想像,它看上去既有小妞电影的爽利活泼,又有奇幻片的别出心裁,既有恰到好处的搞笑元素,又有强大到足以让人拜服的情感力度。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可遇而不可求的佳作。
《滚蛋吧,肿瘤君》中的熊顿,是个爱憎分明、个性卓绝的女孩,那种与生俱来的晕糊劲甚是可爱,颇有天使爱米莉的影子。
但是,她的身上又少了几分爱米莉不食人间烟火的古灵精怪,多了几分看得见摸得着的憨直。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漫画家,熊顿可以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废寝忘食,付出一切。
她的生活中有不靠谱的男友、有飞扬跋扈的恶老板,当然也有和她亲如一家的女室友和男闺蜜。
这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北漂女孩的缩影,人际结构纵然扁平,但生活却从不乏味,即使尚未实现逆袭,却也能够每天向梦想靠近一步。
然而,正如熊顿所说,当别人的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却结束了。
绝症的厄运降临时,谁也逃不过难以抗拒的无奈。
《滚蛋吧,肿瘤君》的戏核在影片进行到50分钟时逐渐显露——熊顿之前的爱情遭遇、职场挫折,在绝症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
在她真正被剃掉头发之后,开始正视自己的人生。
常识告诉我们,患病之人的心理比常人要复杂千倍,再强大的心脏也无法抵御排山倒海的焦虑。
但《滚蛋吧,肿瘤君》以深思熟虑的精彩群戏,将熊顿的这种焦虑消解于无形中——她在食堂被告知病情之后声称“割掉不就行了”、和女病友在隧道里骑摩托、去女室友的日企“闹事”等等,折射出她“向死而生”各个阶段的真正心理,这比好莱坞电影《抗癌的我》一个梗用到底的催泪伎俩要更加细腻真实。
《滚蛋吧,肿瘤君》中关乎生死的两个命题——爱情缘和父母缘,在嬉笑间解释得通透在理,这也是全片最震撼人心之处。
医院里出现了一个不会笑的万人迷男医生,熊顿夸张的“挑逗”总能让人捧腹,但当男医生对坚强的熊顿产生特别情愫,又被临终前的熊顿含泪表白时,你可以相信,曾被爱情伤害过的熊顿,终究会有一个人为她填补遗憾,即便结果永远不会圆满。
医院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毛豆的小男孩,他身患白血病,因手术失败而只得面临保守治疗。
在毛豆憨笑着被强忍悲痛的父亲抱回家的瞬间,它更像是一则隐喻,或是暗示:毛豆和父亲太浅的“父母缘”,亦如熊顿和她的父母一般——女儿离乡奋斗而不归,再度相见时,却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局面。
当熊顿靠在母亲怀里说“下辈子我们还做一家人”时,你很难抵御那种蚀骨的撕心裂肺。
泪腺崩塌,就不要再挤兑导演煽情。
这部电影,意味着白百何的时代正式到来。
熊顿并不是个好演的角色,它需要极丰富的内心体验、细微的情绪变化、以及足够强大的表演自信。
白百何的天赋在于,她不仅让熊顿的乐观豁达、“二货”精神得以显现,且把那股子把悲伤留给自己的倔强得以精确表达,她向男医生含泪说“你懂的”、在母亲面前厥起嘴巴报出银行卡号、在临终视频里双手拭泪等等,都演到了人的心坎里。
吴彦祖扮演的“花瓶”男医生,李媛、刘芮麟、程伊等扮演的那一拨掏心挖肺、不离不弃的朋友,亦和白百何的演出构成妙不可言的强烈呼应,比之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慌腔走板、语焉不详的国产青春片相比,都高出一个端位。
这是一部工夫下到位的优质电影的胜利。
故事本身没多少情节,但是架不住吴彦祖帅啊!还有人生路短,不管发生多大的事都打不过生死之事,珍惜生命,乐观生活!
内容比较空。导演可以去学习一下《抗癌的我》
真的就是及格的片子。白百何演的角色从失恋三十三天开始就没有变过吧,一个路子的没心没肺的傻妞。吴彦祖真是帅到没有任何存在感。
为二给五星,生活需要这样的二。编剧估计是基督徒。片子里面并没有看到什么app的植入,片尾应然列出那么一堆合作app
能把樂觀拍成傻逼也是難得。結尾救場,勵志的還是熊頓本人。
吴彦祖的脸是真的好看吧 花痴脸
《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约》《滚蛋吧,肿瘤君》,白百合癌症电影三部曲
笑、哭、笑、哭……
真实人物故事改编。熊顿很坚强,乐观,但命运跟她开了个大玩笑。看到几个朋友都剃了光头跟她一起逛街,哭得稀里哗啦。天堂没有伤痛,她也永远三十岁。
白百何惊艳,从此对她另眼相看。与剧情无关的场景及特效太多了,缺乏对电影的严肃感,以及向日葵那段我严重怀疑抄袭了TLW。但问银行卡密码那里,我还是哭瞎了(下辈子做亲人那句多余了),看的开心又难过,还算喜欢,可送去申奥,依然觉得脸上无光。
开场非常糟糕。尝试把生活漫画化,但把女主角演成了作死女神经。夸张过头的室友生活还不如《微爱》接地气。进医院后有所收敛。剃头戏不错。有些地方依旧没收住。转场很牵强。结尾催泪比较成功。演员演技无功无过。就是该哭哭,该乐乐。没有什么发挥的地方。白百合不错地演绎了角色。两星半
光头!光头!
白发人送黑发人。妈妈和女儿告别那场戏感动哭了。白百何哭戏真不错。吴彦祖老了。
多浮誇的東西白姐都可以演得合理,快點回到神壇吧姐!
小星星都给吴彦祖 (●&#39;◡&#39;●)ノ♥
自己一个人二刷,然后躲在影院角落继续哭成狗~~嘻嘻
真心觉得挺一般的,还拿去参加奥斯卡真心感动我国广电几个头头的审美
这个冲奥真是想多了。
前15分钟几乎要认定是个烂片了,结果还是被拉了回来。白百何演技真心赞,小妞电影的外壳下面其实是说一个茁壮活着积极生活的态度。在烂片众多的国产电影里显得倒是鹤立鸡群 #诚求国产电影不要烂俗段子不要大逆光不要奇怪滤镜不要动不动慢镜不要雪地撒欢#
尽管两星但原创脚本可以给到5星,而且也的确值回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