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其实很普通毫无新意,归结于导演的会讲故事和克鲁尼的表演才挽救、或者说或多或少的弥补了这一点吧。
深夜处于骚情状态,只想说说我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
首先就是从来没醒过来的Matt的妻子Liz,这个女人除了一开头那个大笑着冲浪还是划船的镜头之外,全篇都是以一个濒死的并不美丽的状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们所有关于她的了解都来自于第三者的叙述,而影片中任何一个人提到将死的Liz都是一样的调调:她很坚强,很乐观,是个斗士,充满生气,肯定会好起来的——但实际上她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都无从知晓,她在昏迷之前的种种种种都再没有必要去刻画,只是这样一个人即将死去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死亡总是如此,能轻易的化解一切活着时的矛盾、痛苦和愁烦。
无论多么的不可原谅不可释怀不可调和,一旦和死亡相遇的时候,都统统退让和败下阵来。
究其根本,活着造就了一切可解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才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发泄情绪歇斯底里毅然决然,因为我们在内心深处还深深的明白,此刻无论断绝到什么地步,明天总有再挽回与愈合的可能,活着这件事本身就是最终极的机会,平等的给予了我们所有人。
然而死亡呢,死亡才是将这一切可能性切断的质变。
一旦是生命的终结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横亘在彼此之间,最后的拯救方式就此被瓦解了,一切也都因为死别这件事而成为了不可解的永恒。
说到底,人们到底有多轻易会恨一个人,又有多困难会原谅一个人,皆因还存在着万能的选项,皆因还有那一条此刻不必走却又依然存在、未被堵死的后路。
人啊,总是如此,只有等到不可挽回的那一天,才能真正的愿意去挽回。
其次,是布莱恩的妻子来看临死的Liz那一幕。
这个女人知晓了丈夫的出轨,却跑来第三者的病床前看她最后一面,她在床前痛哭,用一个宽容的被害者的身份大叫着我原谅你了,我原谅你勾引我的丈夫我原谅你妄图拆散我的家庭,我原谅你了即便我应该恨你——这是多么微妙的表达啊——我原谅你了——为什么会原谅你呢——因为你就要死了,因为你此刻躺在病床上一点也不美丽连生命都失去了,所以我原谅你了——这样的潜台词是多么的强悍却又隐藏在一个女人的心思里啊。
而这样的潜台词未必被Matt把握到了——男人和女人的差异就在这里,他只会觉得这一个女人歇斯底里情绪失控,所以才说着够了然后把她架出去,还在嘴里说着安慰她的话:他(布莱恩)不爱她,他从未爱上过她。
而布莱恩的妻子出门前最后的一句才真的说出她的心里话,她说,我知道(他不爱她),所以今天我才来——女人啊,当面对一个竞争者的时候,唯一能够平复她的愤怒嫉妒的因素,还是在那个男人。
即便这个竞争者不再美丽而富有生气,而且即将失去生命,那也不构成最重要的可谅解原因,唯有自己的男人不爱她,唯有如此,才足够了结这一切,才足够扑灭自己心中的那一团怒火。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Matt在病床前对Liz的最后告白,实实在在打动着我——即便是那么直白而庸俗的告别句式,可如果某天某时某地我要和我最亲近的人说再见,又还能有什么词语比这些更感人呢。
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就是我们的爱人,朋友,亲人,就是我们的痛苦也是我们的快乐之源——在我心底里,要和他们永别的那一天,我希望永远永远也不要到来。
我希望永远永远,也不要和他们说再见。
《后裔》同期读毕渡边淳一的《紫阳花日记》。
婚姻、出轨、家庭和牵绊,不同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
日日照顾牺牲的家庭,十月怀胎的孩子也同样在父母和家庭之中,明确的确立了战营。
孩子对出轨的一方是如此的不能忍受,孤独、空虚或者是追寻真爱,在孩子的心中和眼中出轨就是背叛。
夫妻间的背叛,更重要的是对家庭的背叛。
克鲁尼奉献“狐狸爸爸”一般的精彩演绎。
不着家的甩手爸爸,在面对妈妈的背叛和妈妈的即将离去时,他成为最值得同情和最值得帮助,让这个家庭继续存在的理由。
钟爱ALEX的设定,可能是和“实习医生格蕾”中的“恶魔之子”ALEX同名,叛逆、忍耐和自我的主张在脏兮兮的游泳池中身着比基尼听到爸爸宣布即将拔去妈妈呼吸机让她离去的噩耗。
拥有游泳池是如此美妙的享受,但在肮脏的水中,爸爸徒劳的捞起水中的垃圾,它依然是我们家的可以游泳的让旁人羡慕的游泳池。
生活何尝不是污水一摊?
但我们能选择也只有将脏东西打捞起来,起码看起来干净一些。
ALEX没有选择,她在可怜爸爸的受伤狐狸一般的爸爸的眼神中,迅速替代了妈妈的位置。
照顾妹妹,同爸爸共同面对妈妈外遇的事实。
叛逆如斯,即便是“我们同样是女人”这样的立场也无法改变ALEX连同年幼的妹妹的那一份一起,憎恨出轨的毁灭家庭的妈妈。
我见识过这样的恨意。
亲眼见过一个男子对我说多么憎恨离开他和父亲的母亲,一辈子都会恨她。
我开始想,或许,婚姻生子的是保证人类能够生存有所感情依托也是对人类生而为人的一种试炼。
不仅是对养育和照顾幼年孩子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要接受他们的爱与恨。
男女情爱在当下飘渺如一支烟的功夫,但是孩子的感情,孩子对你的爱还有恨,却在心头萦绕终身无法挥之而去。
后裔,后人的感情是如此复杂多变的。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祖先和父母。
作为后裔的教育更像是某种习惯和自然,某种我们更好的应对所生存的世界的解释。
就像是对家庭的概念一样。
即便还有7年就要失去的土地,即便知道母亲的背叛也不希望妹妹知晓,希望永远留着美好的印象在家中的妈妈的形象。
后人是一种对过往,和一代代后人们书写的历史的某种当下的寄托。
我们抚摸过泛黄的曾曾曾祖母和祖父的相片,我们看着他们的笑容,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抱着信仰和坚定的决心,在温暖的夕阳中并肩站立,我们愿意相信,妈妈在心中永远爱着我们,她是如此美丽和温柔的生活在我们心中。
后人是一种本能,抛开理性和亿万美金,永远不签上自己的名字,要给形容枯憔的妻子的最后的全心全意的吻。
我愿意相信,如同《赎罪》最终米兰达在90多岁高龄的时候决心在自己的书中给予姐姐和她的爱人“幸福”,这是每一个人文精神应该给予的,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的终极关怀。
向遗体告别,全世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教程。
中国叫“礼”,要论“仪”。
任何人,都可以按教程,扮演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完成那个仪式。
向灵魂告别,没有教程。
真没有,没法有。
一个人可以是俗的,但人的灵魂,都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因为,灵魂,是不是真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之谜。
导演,亚历山大·佩恩,用一个植物人和一块价值15亿美元的土地遗产做Demo,向世人做了一场向灵魂告别的直播。
植物人,有生命体征,但无生命的正常反应。
你对植物人说的每一句话,送的每一束花,做的每一件事儿,都只对她的灵魂有意义。
遗产,来自祖宗,但属于后人。
你对遗产的任何处置,自己爽不爽好判断,对不对得起祖宗,只能问心,向灵魂求解。
电影里的植物人,1.是个妻子(出轨了)2.是个妈妈(跟大女儿已经反目成仇了)3.是个强人(知道自己疯,玩的疯,有风险。
事前留好遗嘱,万一我成了植物人,我要求立刻拔管)4.是个榜样(父亲女儿,丈夫情人,亲朋好友,都承认她是个榜样,敢爱敢恨,敢认真)5.是个中年(大女儿15岁,小女儿10岁,母亲老年痴呆,父亲性如烈火,哥哥弱智无为)6.是个Loser(出轨对象,她真爱人家,准备离婚。
可人家只是玩一玩。
)7.是个悲剧(丈夫已经冷暴力了她7年,正准备跟她离婚)
电影里的遗产,1.已经传承了150年。
2.已经养活了6代人。
3.已经被政府盯上了,再过7年,就要征收惩罚性遗产税。
4.如果,马上卖掉,15亿美元,表哥表弟表姐表妹们,人人亿万富翁。
5.不论卖给谁,那个承载了150年家人欢聚时光的沙滩和绿草,都会被变成沃尔玛+汉庭如家。
6.你是哪个最终可以做决定的人,你说Yes,大家好,分钱;你说No,大家恨你但是没办法。
7.人到中年,双女贴心,出轨老婆即将Over,你选择不当亿万富翁,这是为什么?
备注:亚历山大·佩恩 Alexander Payne,导演作品,《后裔》 The Descendants (2011) 后人
2月3日 《后人》[图片]克鲁尼最近几年的戏路更多倾向于中年危机,如《在云端》,这部也算其中,明明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用一种顿悟的形式和明亮的电影画面展现出来,也许这就叫中年人的“成熟”方式吧?
淡淡的一种忧伤,自己化于内心,透过夏威夷海滩的阳光,转给后人更多清晰吧。
家庭中到底包含最重的应该是什么?
也许某种程度来说,这部电影能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提到,回归最原始的开始。
从电影情节的最初就能看出他不会卖掉那块地。
在观看整个影片的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幻想着突然出现某个戏剧性的情节,妻子突然流泪开始从植物人复苏了...地产突然不必要再卖,突然有特殊情况皆大欢喜了...... 好让这部电影不会成为一家人眼看着死亡降临而毫无对策的悲剧。
然而没有,当然不会有那样一个戏剧性的情节,那样的情节会毁了这部电影。
地产没有被卖掉,也没有用什么好似励志的感情方式将它留下来,一切都那么自然又真实。
这样就让人很平稳的体会到了生活。
这部跟《飞越疯人院》,是这两个月以来看过的十几部电影里 唯一的两部让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看完没有“快进五秒钟”、没有“暂停”的作品。
这部是温情的,是平和的真实的温情。
偏偏我就是受不了那样的气氛,主人公从头到尾只流了一次泪,喜欢它的观众却稀里哗啦从影片中间哭到最后......
来来来,我问你,如果悲情老男人Matt没有发现布莱恩给自己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他还会不会在协议书上签字,会不会油然而生厚重的使命感,发表出结尾那段“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宣言。
协议书摆在面前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落魄男人近乎抽搐的嘴角。
此刻焦头烂额的他直觉到自己马上就要被人卖了还要义无反顾地帮着数钱,而且直到此刻,他依然不能找出一个摆得上台面的理由拒绝签字,同时又不在满坑满谷的亲戚面前颜面尽失。
这样一部电影叫做“后人”,有一种撕毁了祖先画像的荒诞感。
起先我带着沉重的民族感情,准备看一部三观正确,勇拒资本主义大潮侵蚀的正剧,但剧情过去一半,违和感越来越重,我尚且没回过味来,身边的CY已经笑得打迭,“太惨了,啧啧,太惨了”,果然男人最了解男人生命里的悲剧,老大叔Matt的人生在几十年的一成不变之后,忽然跌入了无穷无尽的真相启迪模式。
妻子因事故在医院等死,自己不得不照顾孩子才发现小女儿满嘴脏话俨然一个色情狂,而大女儿夜不归宿,换起男朋友如同换衣服,却挑了最不靠谱的一个陷入真爱模式。
真爱的爸爸是老当益壮的暴力男,而妈妈生活的世界只有她自己可以理解。
Matt在妻子的病床回忆恍惚的往昔生活,才发现妻子出轨已久,而奸夫正是自己即将变卖祖产的对象。
这个人介中年前凸后秃的男人忽然发现,自己被塞进了小丑的衣服里,悲剧地浓墨重彩。
后人日复一日地过着自己的后现代生活,而祖先在银色的相框里永恒不动,高尚地沁人心脾。
这个21世纪的普通律师,只能从照片里想象祖先的光荣,她是卡美哈美哈家族的公主,却勇敢地嫁与商人。
而几个世纪之后,传说只剩下了一庭院状似流浪汉和喜剧演员的后人,想法设法地在土地信托解除之前卖个好价钱。
这些以奇异的方式和妻子的出轨与自己的中年危机搅在一起,将祖先和土地的重大搅得粉碎。
也许若干年之后,当Matt也成了相框里静止不动的影像时,他最后的演讲里的窘迫也会不再显眼,他会成为保住夏威夷土地与文化的英雄,同样高尚地沁人心脾,被后人继续瞻仰。
即使人们发现了他请求布莱恩与妻子见最后一面的故事,大概也会成为祖先宽厚高尚的写照。
高尚和荒诞苦情只隔一线,只因为他们是祖先,我们是后人,中间隔着汩汩的时间之流和文字之间的大段留白,大事记式的概要代替了代入式的体验,我们负责生活而祖先负责高尚。
而让我们忘了,其实我们在这篇土地之上,并无新事。
后人这部电影高高地捧出祖先,也令人沮丧地消解了祖先。
祖先的身影从墙上的一张照片,展开成最后挤在一张毯子里分食冰淇淋的父女三人。
令人追忆的祖先,其实只是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照亮的是散落一地的生活庸常。
那些和后人留着一样血液,共用一样last name的人,他们漫长人生里零散但耀眼的光芒,于后人是一枚借来的勋章,烛火辉煌之下灼灼其华,而一旦看清这勋章一身的氧化物,也就看清了时间的锈蚀之下,其实无人例外。
最近在读威廉J本内特的《美国的希望与恐惧1988-2008》,初读几章,发觉老美似乎在准精英层以上一直弥漫着与夏威夷温暖海风不相称的阴霾气息,说好听点叫居安思危,鈎带着整个国家步入了中年危机。
借此套用一下,谈谈主角马特的希望与恐惧。
马特家的大地主生涯发轫于祖奶奶的优质土著血统,当然祖上荫萌早已消散,最应感谢的是克林顿时期对夏威夷皇室的平凡优待政策。
然而马特家族成员却都无心经营祖上土地,直到政府出台限定时间转让土地的文件。
此时的马特恰巧陷入婚姻的泥潭里,于是很希望于将土地套现,早点解脱出这片已成为心头累赘的土地资产。
然而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计划却因妻子由于意外头部受创进入了准植物人状态而打乱,从女儿那里意外得知妻子在出事前有了外遇,并且有了离婚打算。
马特有些茫然了,如黑格尔所言identity是人性构成的基本要素与满足,自己原以为完美的婚姻即将不清不楚的结束,那么自己未来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在料理妻子后事的过程中,马特逐渐感到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而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个旧的离去或新的诞生都会使自己受到损失或得到成长。
他开始反思自己在婚姻中的过错,也开始留恋祖上留给自己的那片土地珍藏。
在夏威夷的天堂里,人们都在谈论着怎么消磨时间,而时间却不声不响的腐蚀的人们的生命。
马特在家族出卖土地的最终会议上突然为未来感到恐惧和后怕,于是力主做出了留下土地以待经营的想法。
此刻这片土地成了马特新的梦想与希望的载体。
马特的希望和恐惧浸淫在通片的原住民哼唱的和铉乐里显得很是自在慵懒。
想起某年国内版马特的故事《气喘吁吁》来,彼马特过的日子气息平顺的很多。
这么大地主了,还亲力亲为的满群岛转悠着找前妻小白脸,居然还少有人认出。
路人某某认出马特后,诘问的不是“为什么夏威夷建州一百多年了,你家是地主,我家是贫农”之类的问题,而是深切告诫“土地要卖也要卖给咱本州人氏”,何也?
外地人开发肯定利益至上,本地人嘛要顾及群众影响多方面考虑了,至于你卖多少钱,与我何相干?
一句话:恒久法基下,产权明晰和被保护太TM的重要了。
此句话基础上,马特的日子对彼岸的我们来说来说轻松无比了,还叫希望与恐惧吗?
乔治克隆尼的电影,有两部让我流过眼泪,一部是完美风暴,当影片结尾,女船长开着船驶出海湾,已经葬身大海的老船长再次说起出海时的美妙感觉,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我开始喝手里的啤酒,任由情绪肆意宣泄,当时寝室门大开,哥们儿正开着CS对着话筒骂街,走廊人来人往,只有我不存在。
另一部就是《后人》。
乔治克隆尼号称钻石王老五,人们热衷看他在戏里戏外泡不同的妞儿,赞叹他的魅力。
然而这样两部他的角色完全没有爱情,至少是胜利者的爱情的电影,却让我被这个男人饰演的角色深深打动,在没有女人的衬托下,他展示了勇气,展示了浪漫,展示了责任感,展示了一个男人能够拥有的大部分美好品质。
我不是gay,我喜欢看他在电影里泡妞儿,我讨厌煽情,这部《后人》是一部我流泪的喜剧。
我希望尽快忘记这部佳作,然后再看一遍。
《后人》拿了本届奥斯卡的最佳改编剧本奖。
改编剧本是从文学作品改编的剧本,不要以为有文学蓝本的改编剧本比原创剧本要容易,事实上改编剧本时常更为艰难。
比如电影没有如小说一样占主导地位的叙述者,角色必须自己表现个性。
成功的小说家很少成为好编剧,因为他们总想用语言而非影像承载大部分意义。
这一矛盾因作品而异,通常比较难以解决,所以有的文字性强的文学作品无法改编得很成功,如各个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
同样的,有的影像性强的电影作品也很难改编为小说,如《公民凯恩》。
另外,因为原作大多为长篇小说,而电影通常只有2小时,改编剧本在影像与文字矛盾之外的最大挑战就是对剧情的取舍问题。
如果只做简单压缩,比如《哈利波特》电影系列的几部的做法,整个电影就如一滩死水,各种成分的杂糅,但毫无重点,十分乏味。
所以改编剧本成功的关键是在精简的同时保留原著的精神,或者以原著为背景专注探讨新的主题。
前者的成功例子有一批英国改编的文学名著电影,后者的成功例子有黑泽明的《乱》和《蜘蛛巢城》(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麦克白》)等。
扯了这么多是为了说改编剧本的不易。
《后人》的编剧兼导演亚历山大·佩恩一直集编导于一身,专注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社会问题题材,且通常以带喜剧色彩的方式演绎,包括最新作《后人》。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无从对比剧本改编的成就,但至少本片影像和语言的分配是比较和谐的,剧情详略得当,主题也很突出,这都是剧本的功劳。
《后人》讲的是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却疏离了家庭的男人,妻子遭遇事故成植物人,两个女儿各种麻烦不断,这时候又得知昏迷的妻子一直有外遇,他决定带着女儿去寻访妻子的外遇对象。
这个被生活逼到死角的人找看似不相干的钻石王老五乔治·克鲁尼来演,是别有深意的。
两人都是和家庭疏离的,对感情也是淡漠的,因而在处理家庭和感情关系时显得笨拙和无力。
这一点乔治·克鲁尼在片中的确到位了,不过要说拿奥斯卡影帝,似乎又没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个人总结,本片讲到的关于家庭责任的四个方面:沟通、宽恕、告别、传承。
从开场的旁白可知,主角Matt工作兢兢业业,为家庭带来生活来源,同时规划好财产,让女儿以后“能有钱做点事,但不多到可以无所事事”,自认为为家庭尽到了责任。
然而他忽略了最重要的沟通。
每个人的内心不是如表象那么简单,每个人物的出场形象也就是主角Matt所看到的样子。
妻子沉迷于极限运动,是因为自己没有情感的出口;大女儿的出场是个典型的不良少女,半夜逃出宿舍喝醉了酒骂骂咧咧,但通过沟通就能发现她是一个明事理的人(而且是美女!
Shailene Woodley!
);小女儿也是一副不良少女的端倪,各种脏话信手拈来,但是亲人给予她真正渴望的关注和陪伴之后,她的纯良又显现了出来;大女儿的男友一副无礼的蠢蛋相,但是他也具有自己深藏不露的智慧;岳父满口狠话不讲理,其实只是源自对女儿的爱。
他们令人生厌的表象其实都只是对自己脆弱的保护。
妻子有外遇,然而已成植物人并且不久于人世,现在又能对她指责什么呢?
找到了让自己戴绿帽子的男人,却发现他也有美满的家庭,面对他善良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毁掉他们的生活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
这不是一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问题,这是勇于承认和承担自己过往缺失的责任的问题。
妻子和那个男人固然有错,但自己与家庭的疏离更是不可替代的起因。
宽恕是承担责任的开始。
确知妻子再也不会醒过来后,带领家人勇于和她道别也是一件难事。
这不仅包括对亲情的不舍,也包括放下妻子给自己带来的伤痛,继续自己的生活。
片尾的那句”Goodbye my love, my friend, my pain, my joy”正是此意。
关于传承,影片点到即止。
Matt是夏威夷土著混血的后代,是一大片祖传土地的受托人。
夏威夷是美国从土著手里侵占来的,因而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
把这片处女地卖出去还是留着,象征了传统和时代的矛盾,象征了祖辈的遗产(精神的)的取舍问题。
只是这个题材有点被说的太多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I'm so sorry,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电影当中很多个角色都曾对Matt(乔治克鲁尼饰)说过这句话,驾驶失事船的特鲁伊、Matt的远方堂哥、还有“给尸体化妆”的朋友,很多人在心里看着他们这一家的窘境,默默感叹着“Big trouble”。
他手中掌握着”夏威夷最后的净土“,无数人盯着他的选择(包括那群虎视眈眈的“堂兄弟”)。
他的妻子因为船舶事故在医院昏迷不醒。
他的女儿一开口十句话中有九句半脏话。
事业和家庭的天平共同瓦解,Matt看着躺在病榻上的妻子,影片开头的笑脸如今变成小儿麻痹似的扭曲,尽管他们过去的经历不够愉快,但那一刻,他是真的想让她醒来。
套用一句话“不如我们重新开始”。
如果我们把《后裔》拍成中国式的温情,Matt应该立刻组织亲友到有妻子记忆的地方采集线索,最后妻子被真情感动睁开双眼并留下幸福的泪水。
(详情参考情深深雨朦朦) 夏威夷的海浪不会因为谁的泪水而停止,医生很快宣布,Liz抢救无望,撤下呼吸机后仅有几日可活,可大女儿似乎一直不怎么伤心,无奈Matt说,我们该好好谈一谈,然后女儿的眼泪落在落满枯叶的泳池中,她红着眼眶有点嘲讽地问Matt,你真的不知道吗?
妈妈早都背叛了你。
Matt无法相信,或者在他心中有过这样的预感,但他无法想象他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场合,这个对话中,得知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无上耻辱的事。
可他又能如何,他该找谁怒吼“你他妈敢背着老子搞婚外恋”,他该找谁解释“我一心工作还不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他在前一秒还劝着女儿“不论妈妈跟你吵过什么,都要忘掉”,下一秒他却不得不接受自己脑袋上闪耀着的绿帽子,得知真相后他一路小跑到朋友家——他知道他在别人眼中早已经是一个笑话。
他想,他该见见这个男人。
这个叫布莱恩的男人有着美满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他租住在Matt堂兄的房子看潮起潮落,他还能在Matt的交易完成后赚得一大笔委托费,更重要的是,他还上过Matt的女人。
Matt找到了布莱恩,在门口他们终于对峙,大女儿支开布莱恩的妻子,Matt最后对布莱恩说,你根本就不爱我老婆。
这是个充满谎言的桥段。
Matt说去见布莱恩,他给出的理由是该让布莱恩见妻子最后一面,可Matt真的这么慷慨吗?
当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被践踏时,他还会单纯地为妻子的情人着想吗?
他恨不得杀掉布莱恩,或者是当着布莱恩全家人的面说出真相——Matt知道该怎样毁掉这个家庭,对他来说这易如反掌。
可面对女儿Matt还是给出了相对温情的理由——让这家伙再来见你们的妈妈最后一面吧。
事实上,他只想见见这个男人,Matt无法与妻子对峙,他的委屈只能通过这个陌生人宣泄。
而布莱恩,在他的含糊其辞中,我们无法给他和Liz的感情下一个定义。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一切就这么发生了”,或许真的就是这样,布莱恩也不确定是否爱过Liz,或者是,他忘了。
可能他爱过,在某个夜晚Liz家的高潮过后,躺在Matt睡过的地方。
所有的矛盾在这一刻交汇,我不知道一个男人该拥有怎样的肩膀才能扛起所有责任,我也不知道Matt是不是该毁掉第二个家庭,他的家已不再完整,从头至尾他好像连正儿八经的悲伤都没能来得及,麻烦接踵而至,他甚至没能过问大女儿和Sid的关系——这个神经大条吊儿郎当的闯入者,在一个照例失眠的夜晚,Matt和Sid谈话,提及Sid的父亲几个月前因酒驾去世,Matt的眼神黯淡了几秒,他看着眼前总是爱乱开玩笑的少年,也许让他和大女儿待在一起也不错。
Liz生命的最后几天,犟脾气的父亲依旧抱怨着Matt,嘴里絮叨着女儿生前的坚强和忠贞,Matt无奈于老人的不知情,又不忍增加他的悲伤,镜头切换到Matt的侧脸,说“她值得她想要的一切”。
大女儿和Sid此时和Matt站在一起反驳老人,老人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可毕竟死者为大,更何况白发人送黑发人。
都结束了,Matt拒绝了土地买卖,或许他还是不愿让布莱恩得到这么多,或许他真的意识到自己是夏威夷这片土地的“后人”,不管他想守护的是什么,都是值得原谅的。
布莱恩没有出现,倒是朱莉带着胜利者的同情和泪水来到病房,Matt最后把她推了出去。
当Matt带着两个女儿,把骨灰倒进蔚蓝的海水中,他们的心终于归于平静,生活还是会在冰淇淋和电视中安然度过,时间会带走一切。
再见了,我的爱人,我的朋友,我的快乐,我的伤痛。
在我爱着你的年月,身外之物让我们渐渐疏离,你用背叛惩罚了我,却也惩罚了你自己,我可能不会恨你,也不会再爱你,这是我能抵达的,最好的结局。
断断续续的看部电影最大的坏处 就是看完之后完全记不起它说了什么故事 我到底看完了没? 或者这电影本身就没什么故事可言
这片子要不是乔治克鲁尼演的我都看不下去⋯⋯
太平淡太平淡的一部电影
太尼玛无聊了
一部温暖的疗伤系电影。影片饱含生活五味杂陈。乔治克鲁尼的表演只可以说中规中矩,似乎并不足够拿奥斯卡影帝。最深入人心的是与妻子告别的那场戏,那几句台词估计没人扛得住。大女儿很漂亮,她朋友Sid是朵大奇葩!!!
最佳男猪脚
就这样静静地看完了,生活还是继续着,爱还是在。
高富帅也戴绿帽子
并没有到一星的程度只是这种片可以候选佳影所以到了一星的程度
再见,吾爱,吾朋,吾痛,吾乐。。。
每次跟大叔看电影 我都能在电影院睡得死去活来 这部电影整整睡了三次 醒来的时候还需要大叔蹩脚的英文解释 唯一记住的就是goodbye elizabeth,goodbye my love,my friend,my pain,my joy,goodbye......
plz never let me know how it feels that being cheated
孩子们都很好更好些;几个段落笑场
今年看的治愈系电影真多。
妈呀,本来挺看好乔治·克鲁尼的奥斯卡之旅,围观这片后觉得没戏了,中规中矩的表演。美国佬除了人到中年必出事儿外想点其他的!啊,对了,美帝也会拍少年狂。
看不下去
Alex...是91年的...OMG...
【增补#16(2012年观看)】节奏慢的,到了煽情的地方都没发现,结果没被煽到。。
有人说这部电影和桃姐差不多,想了想,把桃姐降低了一星
从一场意外来发现一个男人与一个家庭,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挣钱养家,心地善良、坚守道德,为家庭提供强大的保护伞,一个不择不扣传统的好男人;却难以给家人提供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于是妻子出轨、子女叛逆,直到意外才如梦初醒。关于男人、女人、爱情、家庭、幸福的话题,每人都有见解,又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