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跟日本《鲭鱼罐头》一样的暖心儿童剧,但是没想到差距那么大!
韩国真的是把校园暴力刻到了娃娃里!
《我们的世界》简直是一些小孩子真实写照!
小女主因为贫穷和善良遭到同学们的排挤,遇到一个新朋友就像收获了一个宝贝,想要藏起来,想掏心掏肺的对她好!
但是小孩子们的世界也没有那么简单,害怕失去的他们会讨好、欺骗,受伤,没有钱没有背景的家庭的孩子会很累!
人性是善恶同体。
李善与韩智雅的交好也是各自的处境和需要,前者是在本班被孤立,后者是因被孤立而转学,趋利避害的两个孩子走到一起同吃同住。
李善与韩智雅的交恶是由于韩智雅偷看到李善与妈妈的恩爱受到刺激,联想到自己离婚的父母没有母爱,产生妒忌。
韩智雅与宝拉的交好是同样在补习班,经济条件接近,自己急需融入集体而避免重蹈覆辙。
韩智雅与宝拉交恶是因为学习成绩好,而遭到宝拉的妒忌。
宝拉身上的恶在很多大人身上都有体现,那就是气人有笑人无。
家庭的优越、良好的成绩、俊俏的面庞等方面出众,成为孩子王,会利用优势,团结多数打击异己,从而在班级里制造了恶的氛围。
李善和韩智雅在没有恶的环境下都有善的一面,特别是李善,从名字就能看出她的善良更多一些。
李善将自己编制的手环送给韩智雅,韩智雅看李善喜欢彩笔就买来送给她。
开学后虽然看到韩智雅在疏远自己,但还是偷拿了妈妈的钱给韩智雅买了礼物送过去。
但宝拉在挑拨离间,李善与韩智雅之间的秘密被宝拉利用放大:宝拉与韩智雅一起过生日不通知李善,唆使韩智雅向李善要回赠送的彩笔盒。
宝拉向别的同学说韩智雅故意扔掉李善妈妈做的饭团,还说韩智雅当时是从文具店偷的彩笔。
李善的爸爸喝醉酒躺在路边被韩智雅看见并写在黑板上羞辱李善,李善将韩智雅的父母离婚及母亲没有在英国工作的虚伪当众揭露,两人的恩怨升级,直到互相大打出手。
李善看到弟弟又被邻居延浩打了,问怎么还和延浩玩?
弟弟天真地回答了李善的疑惑,他打我,我再打他,他再打我,我再打他,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呢?
因为我想玩。
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冤冤相报何时结束呢?
体育课上,李善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实事求是地说韩智雅没有踩线,因为她还想与韩智雅度过那段美好的暑假时光。
在恶的环境里同样被伤害的人还要以恶对恶吗?
需要有一方勇敢地站出来,原谅对方,包容对方,用真诚铸造起宝贵的友谊,最终她俩互相凝视对方,在我们的世界里要坚守善良:人人平等、不分贵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接纳包容、真诚互爱……
写着写着就因为字数太多,变成了想要写影评了。
非常强烈推荐一下这个电影,感觉特别有代入感,虽然自己不是主角A,也不是主角B,但是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有参与过这样的事情,以至于看过电影以后也久久不能平静,你说不清楚是A更好一点还是B更好一点,各自有各自的让人心疼的地方,各自又有各自让人生恨的地方,就像自己或者说大部分人经历过的小时候。
包括主角的弟弟,他让人觉得有点烦,但是却能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一丝温暖。
和邻居的小伙伴一起玩,总是挨打,可是还是想和邻居家的小伙伴玩。
小孩子不计较得失,她们只分对错,她们恨的时候全身心的恨,爱的时候也是全身心的爱。
在你童年的深处,是否也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她想要和大家一样,但是怎么努力,她在别人的眼里还是那么的不一样,她的梦想也变得卑微又可怜。
她会尝试去做讨好别人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够对她好,她就会恨不得拿出自己所有的东西回报别人。
可是往往在她眼里全部的好,在别人眼里可能也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是否还会有这样一个好朋友,她做什么,都能成为大家追捧的事情,长的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老师喜欢,家里也算殷实,她们会像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样,她们的举手头足,都能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她们会关心那些看似可怜的乖宝宝,但是也有可能会想要融入更主流一点的圈子,而马上翻脸。
朋友之间吵架的纠结,有误会却说不出口的难过,想要道歉却不敢先开口的胆怯,发现别人秘密却不能质问的手足无措,故事对这种小情绪的刻画写的很好,几个小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好。
看完这个电影以后,会忍不住找以前的同学来聊聊天,会忍不住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里面的这些人,会想自己以后的为人处事之道,会想以后自己的孩子遇到的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才好。
得之我幸,虽有艰难险阻,但终究水到渠成。
完全的自信和自我认知与评价体系建立之前,都是靠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所以那个时候的任何社交小事,都是天大的事,离开某个人也会崩塌的感觉。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决定了你将来的样子,作为父母应该好好守护孩子,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和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然后孩子才能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今年我大四了,距离我小学毕业竟然马上就有十年的时间了,然而今晚看了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小学时候。
我一直在和键总说,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挺像的,宝拉也很像我小学时候的某个同学。
键总说:大姐头吗?
笑憨笑 憨笑 刚看这部电影的前半段,觉得很不屑,不就是被孤立吗,你还有这么可爱的弟弟,还有爱你的任你撒娇的爸妈,就算别人都不和你一起玩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人总会有一个说话的朋友吧,有那几个朋友不就够了吗?
可是小学时候的我们,她们,孤立这件小事就是那么大。
四年级的李善,(咦,突然发现和我小时候的经历竟然连时间上都有点重合了诶)在班级里面是被孤立的一位小女孩,她长相一般,学习成绩一般,家境也一般,在这些爱美,学习成绩好,又会打扮的女生当中,她确实非常不起眼。
电影开场,同学们在体育课上要玩躲避球,两组人都不愿意让李善加入各自的组,石头剪刀布输的一组不得不接受李善的加入,然而李善不知所措地想要加入游戏的时候,其他组员却冤枉她踩到了边线要把她淘汰掉。
李善很委屈地解释着自己没有踩到线,可是又有谁会帮她说话呢?
这样孤立的日子不好过,直到她认识了新转学来的韩智雅,两个人在假期形影不离玩得非常好,在这个朋友比妈妈重要的年龄,两个小女孩都很用心地以自己的方式去对对方好。
说到这感觉电影导演真的很细心,在智雅和李善玩得最好的时候,李善用凤仙花汁给两人涂得手指甲,颜色鲜艳又漂亮。
小孩子之间总是没有秘密,玩得好的时候智雅甚至把自己父母离婚的秘密告诉了李善,而父母离婚这件事也是智雅之前在原来的班级被孤立的原因。
善良的李善没有因此看不起智雅,虽然父母离婚这件事在小孩子的眼里可能是一件非常巨大的事情,巨大到我可以因此而和这个人就此绝交老死不相往来。
孩子的心思有时候确实最敏感的,当智雅看到了李善冲着妈妈撒娇的场景时,她眼睛里的失落,嫉妒全都藏不住了。
也就是因为李善这样一个举动,两个女孩之间开始出现了缝隙。
李善的水仙花指甲油开始慢慢掉了,只剩下破碎不堪的一部分。
在小学的时候想要孤立一个人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似乎只要有一个人先挑头就好。
开学后,在班里带头孤立李善的优异生宝拉自然而然地拉拢了智雅,加上之前的原因,智雅很快和宝拉他们打成了一片开始刻意地疏远李善。
可怜的李善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这样把唯一的朋友也失去了。
电影还有反转,在一次考试中,智雅得了第一名,一向成绩排在第一的宝拉这次考得没智雅好,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这个宝拉明显开始不爽了,那有什么的,孤立呗。
于是宝拉开始拉拢李善一起孤立智雅。
就像现实生活中都会发生的那样,李善为了取得宝拉的好感,想要接近宝拉,就把智雅的秘密告诉了宝拉,而宝拉则把这个秘密当做了孤立智雅的资本在班级里传开了。
智雅对李善做出的反击则是在班里的黑板上写李善的爸爸是个酒鬼。
两个女孩子因此大打出手,友情彻底破碎了。
李善的指甲油掉光了。
李善和智雅一起被孤立了。
直到有一天,李善回到家看到脸上受伤的小弟弟,她问弟弟,为什么总是要和然浩玩,然浩总是害你受伤,每次都伤害你,打伤你,玩笑也开得太过。
稚嫩的弟弟挠挠头开心地说,这次我也打他了,然浩打了我一下,我也啪地打了然浩一下然后呢?
——然后,然后然浩又猛地打了我一下 然后呢?
——然后我们就一起玩了 你说你们一起玩了?
——我们一起出去玩了喂李允,你是傻子吗,都这样了你怎么能和他一起玩呢?
——那能怎么办呢?
你得继续再打他呀!
——又打吗?
你不是说他又打你了吗,那你得再打回去呀!
——(沉默……)那什么时候玩呀?
什么?
——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呀?
我就只想玩。
李善突然不知道怎么回答了,看到这的我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对呀,我们本来是一起出来玩的,可是你打了我一下,我要还你一下,你很生气你要继续打我,那我们打下去的话,什么时候才能玩呀?
明明我们本来只想玩的。
故事的结尾,和开头一样,大家在玩躲避球,当智雅的组员冤枉智雅踩到线要让她出局的时候,智雅也解释着,这时候李善站了出来,她说我可以作证,智雅没有踩到线。
当然最后她们也没完成躲避球,两个被孤立的孩子孤单地站在一边。
这就没了?
所以最后没和好吗?
键总说,她们两个对视了呀。
故事完。
感觉说这个电影说的真的有点杂乱,可能好久没写东西的缘故,自己也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所以接下来想说说小学时候的一些事情。
被孤立这件事小学时候是有过的,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什么,虽然后来也有同学来和我说过她们之间曾经一致达成的孤立我的理由,不过现在想来这个理由也是非常牵强。
可能那个时候这也是一种新鲜吧。
还记得在上四年级之前班里几个女生是玩的非常好的,甚至还约定了这辈子都不嫁人要一起生活在一起,住一个大房子里。
那个时候班里女生也很少,七个还是八个的样子,总之好得跟什么似的。
当时我是对其中一个女生特别好,就像电影里的李善和智雅,毕竟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在朋友比妈妈重要的年龄,认定了一些朋友,总会想方设法地想要让对方开心。
印象中是有这么回事的,我和她之前是特别特别好的那种,即使是在老师眼里,在我妈妈眼里,我和她也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而到现在我有点想不起来和她好的纳西细节,也是有原因的。
也就是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班里突然转来了一个留级来的女同学,然后就发生了自己被孤立了的事情,当然后来我也知道了孤立这件事是她起的头。
总之那段时间确实挺难受的,啊,真的是过去太久远了,真的想不起来很多事情,但是知道自己曾经因此而试图去讨好别人,也曾因为没人一起玩而自己躲在班里做作业 。
太奇葩了,小学时候哪有什么作业呀,十几年前的小学正流行减负,连作业都没得做。
因为被孤立这件事,不得已只能自己在教室写作业,写完了今天的作业,自己学着开始写明天的后天的作业。
孤立的时间也不长,大概每次也都不超过一两个星期,后来因为起了一个头,莫名的就开始有时候孤立这个有时候孤立那个,而我有段时间也试图游说过其它人孤立那个我曾经最看重的好朋友。
其实自己知道自己心里是有种幸灾乐祸的成分在,我不是很愿意玩这种孤立的游戏,但是我却觉得我应该也让你尝尝被孤立的滋味。
这样反复的孤立,被孤立,从此充斥着我剩下的三年的小学生活。
全部人都和好的时间也有,可能小学时候的你不愿意去记着这些不痛快的事情,所以到现在我反而对孤立的事情忘得比较多,对我们不多的全部人都和好的时光记得比较牢固一些。
想想也真的是非常可笑的,也许现在的我依旧没有变,对一个人好的时候可以那么在乎一个人,也可以那么去伤害一个人。
那个时候明明先说孤立的是那个转校生,可是我后来却似乎一直在针对我那个“好朋友”,就像电影里的李善和智雅,曾经最好的两个人,到最后却是闹得最凶的两个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能慢慢从这种代入感走出来看孤立这件事,其实友谊都是这样的,当你真心地为一个人付出的时候,那么她对于你来说,任何行为都会被放大来看。
她对你好的事情,你会觉得感天动地,甚至还会有当你们两个遇上任何危险,你也可以为了保护她而牺牲自己这样的想法 ;而当她做了伤害你的事情的时候,这种伤害也会被放大,其中的威力也远远比其他陌生人带给你的伤害要大很多。
你问我后来怎么样了吗, 后来,后来我们六年级了,快毕业的时候,我们七个人和好了,而且在最后一堂英语课上,她组织了班里的其他几个同学偷偷去找老师为我策划了一个小惊喜,因为那天也刚好是我的生日。
整个小学后来就这么简简单单地结束了,一直到现在我仿佛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堂课,也许是现在我能想起来的她为我做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也是我试图想要借此抹去我们所有的不愉快的一件事吧。
初中的我去了另一个学区读初中,她们六个去了一个中学,后来就这样联系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直到上大学后,才慢慢又有了一些新的联系。
时至今日我一想起小学的事情,我就想起她曾经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也对她非常非常真心,可是我们现在连联系都很少有了。
长大后,我好多次在网上看到一些求助,说被孤立了怎么办之类的。
还看过一个帖子,说的是有个男生,大学的时候被宿舍其他三个人孤立了,后来自己很争气,在同学当中是混得最好的,可是同寝室那三个人却落魄聊到,有两个人还因为区区三千块钱闹得不可开交,想想当初三个人孤立自己的时候的站队,好像是多么患难之交的朋友,现在看来也是讽刺。
然后此贴收到更多的是网友们的抨击,基本上大家都觉得他是小人得志,说一个人讨厌你可能是他的问题,但是三个人都讨厌你,这就一定是你自己本身的问题了。
我知道大家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怕反人类三观,我想说其实不一定都是这样的。
就像电影里的李善被孤立一样,其实李善是一个很善良很会体贴别人的孩子,但是电影刚开始她就被孤立了。
记得有一段是这样的,宝拉为了孤立智雅,故意和李善不那么排斥了,还送了指甲油给李善,李善为了讨好宝拉,把智雅的秘密告诉了宝拉,并嘱咐宝拉不要告诉班里的其他人。
而宝拉第二天就告诉了班里其他人,看着智雅受到别人的攻击,李善觉得很内疚,去找宝拉理论,说我不是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吗,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
宝拉却说:既然如此你一开始就不应该告诉我啊,你自己不也是把别人的秘密说出去了吗,为什么总是装作一副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样子。
很明显在这里,两个人都把秘密告诉了别人,但是性质完全是不一样的,李善的本意根本没想要伤害智雅,而宝拉的目的就是为了挑唆其他人孤立智雅。
但是其实人有时候是需要一种变相的合群的,当一部分人开始攻击其中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把一个人的缺点弱点放大,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使得这个平时可能也不是那么让人深痛恶觉的缺点突然就变得无限可恶,从而达成一种讨厌的共鸣。
尤其是在女人堆里,都说共同讨厌一个人比共同喜欢一个牌子的化妆品更能使两个女生成为闺蜜,道理是一样的。
而其他一部分人,通常会为了自保而选择和多数人战队,这就是变相的合群。
所以说起来,平心而论,有时候一个人真的不是因为他太让人觉得讨厌了,以至于会被所有人讨厌,而是因为这种变相的合群使得她因为被一个人两个人讨厌而发展成为被孤立。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实在是性格恶劣,生活习惯极差,而真的被身边所有人都讨厌,但这样极品真的很少吧?
或者有些人,也是因为家境不够好,长相不够讨喜而被其他人孤立,讨厌,但是这对于他自己本人,他又做错了什么事情呢?
李善的质问当然导致了她也再次被宝拉孤立,不过我想她自己也习惯了吧。
李善她一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任何想法,简单透明的就像一张纸, 看到这里心里真的很难受很难受。
排开李善这种情况不说,人啊,到底是选择这种变相的合群好,还是不要选择的好?
长这么大了我,似乎也还是处理不好一些女生之间的友情,个人的性格方面是问题之一。
越长大,似乎也越排斥多人的友情,明明也知道都已经这么大了,基本上也不太会出现什么孤立这种事情了,但是还是会排斥这种女生小团体。
幸运的是,也没有对交好朋友失去信心,初中,高中,虽然不是拥有很多女性朋友,但是都有那种愿意掏心掏肺去好的闺蜜。
也会吵吵架,闹闹别扭,但是我也知道这种相互伤害的属于小孩子之间的游戏现在自己是永远不会再做了。
不知道用什么来结束今天的话题,想想后,想对那些被孤立的人说,当你被孤立的时候,先要想办法找出自己被孤立的真正原因,如果真的你做错了,你要努力去改,如果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那就把孤立这种事看开一些,就像我键总说的,谁让我们牛逼呢,一共五十个人,我一个人就要孤立他们49个胜利
《我们的世界》从十岁女孩李善的视角看世界,虽然主要在讲李善和智雅的关系,也有两条巧妙的复线,一个是李善爸爸,他在李善眼中是个经常不在家、令人困惑的大人,他和自己的父亲,李善的爷爷之间似乎有解不开的矛盾,冷暴力着,一直到爷爷去世,李善看到他孤独在空空病房中的一个背影,然后是在海边,风吹着穿着黑色西服的他独自站在沙滩一侧,镜头像李善的眼睛一样打量着他。
另一条是弟弟,弟弟和好友之间的打架也小小穿插在前面的剧情中,虽然每回打架,但两人每回又和好玩起来,爷爷去世后的某个晚上,李善和弟弟在饭桌边,弟弟说了那段经典的童言童语,”如果一直打,那什么时候玩呢?
我就是想玩啊“父亲对爷爷之间成人世界的冷暴力,持续到了爷爷去世,而弟弟却一语道出真谛,轻松化解在别人看起来无解的矛盾。
十岁的李善也在校园被冷暴力对待,和智雅的友谊因为这种冷暴力风雨飘摇,互打起来,李善的童年随着这段友谊的结束也行将结束,到最后,她大喊出为智雅辩护的话,选择了像弟弟这样孩子的方式。
凤仙花贯穿了两个女孩的友谊,夏日开放,捣碎做了指甲染色,两人的手浸在溪水里,指甲在阳光里闪耀着橘红色,秋天开学,橘红色从指甲上一点点脱落,最后是阳台上只剩深绿叶子的凤仙花树,两人有小心思的时候,便会带到指甲的变化。
觉得在镜头设计上非常厉害的是,都集中在李善的视角,没有突兀的地方,纯粹细腻展现她的世界,观众跟她一起经历了这段介于童年和青春期之间极为敏感又混沌的时光。
开头:看完我的世界,第一时间,就想写下这些话女孩,写给你们的一封信:1.你们心思是细腻的,毋庸置疑,所以,你们要呵护好自己的心,不要轻易被外界伤害2.你们是孩子,也即将成为大人,但无论如何,不要像婴儿一样无理取闹 也不要着急长大3.女孩和女孩做朋友,绝对是童年最好的回忆之一,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最重要的朋友,爱他,信任她,然后宽容她……4.如果你和她开始吵架了,那么恭喜你,你要接受一段深刻而难忍的经历,不过这段经历过后,你就成长了!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恭喜你!
5.你和她吵架的过程里,一开始都是冷战,然后过渡期,最后是实弹的战争的爆发……这一切都极其难以忍受 却也是每个人交际圈中需要经历的所以,女孩们,希望你们能坚强一点,别忘记,友谊只是人生一部分,你们还有家人,就算家人不理解,还有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6.最后,你如果还爱着你的朋友,还想念和她在一起的日子,如果她值得你的喜欢、那么——记得勇敢地,突破最后一道心理防线,放下所谓的自尊心、然后坚定的和她站在一起因为那些外界所有的干扰和你心里的自尊心,都比不上你和她相亲相爱的每一分每一秒结束语:就像结尾女孩问弟弟:“他总是打你多一拳,你为什么还要和他玩……”弟弟的回答彻底点醒女主:“如果他打我,我打回去,他又打回来,我又打回去……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开始玩?
”这句话真的从心底里唤醒我心中对友谊的疑惑,也许,看呀,你看看男孩子们,打打闹闹都是爱,那么,作为女孩子们,是不是也应该放下太高的自尊心和小心思,主动一点点,哪怕一点点也好……
这部电影看了后我想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在想。
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只不过我的童年连韩智雅都没有。
不好像有,三年级有转学生转过来,没人和她玩,我主动和她一起跳橡皮筋,约着上厕所。
之后她和我的另外几个朋友玩好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团队,我从里面被剔出来了。
我好像一直都是卑微讨好的那个,永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他们。
有的时候小孩子的坏和好都很残忍。
也不是因为什么,可能就是你的零花钱没那么多,你就格格不入了。
小时候放学他们相约着去吃校门口的炸串,可是我没有钱。
最开始他们让我尝一下,之后就不叫我了。
其实现在想起来也是理解的。
但是我觉得我所有性格的导火线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圣诞节大家互送贺卡,但是我没有钱买贺卡,在收到贺卡后我说我送给你我自己做的贺卡吧,我自己画的噢,里面还有讲只告诉你的秘密!
但是她说,啊我才不要手工做的,我买贺卡都花了五角钱呢。
那时候我很自卑。
我觉得这些好像全是我的错,是我的原罪。
之后大家约着去公园滑旱冰,可是我没有旱冰鞋。
我说我不去啦,我没有旱冰鞋。
有人说,没事,我有两双,可以借给你一双。
我跟着一起去了。
他们滑了一会儿后滑到了一个小朋友的阿姨家,她提议说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玩吧,可是不能去太多。
我眼睁睁看着她犹豫了一会说,要不gj你先回去吧。
小学还有个很温柔的隔壁班女生,爸爸是老师,说话很温柔,小学家里还有烤箱。
很羡慕,又有些嫉妒。
她约了大家一起去她家吃烤肉,没有叫我。
我一两周后才知道。
当时就觉得又委屈又憋屈又生气又憎恨。
暗暗发誓,我也不喜欢她了。
导致我每次遇到需要被选择的时候,我永远是第一个主动说我退出的人。
我每一次都说,啊我不去了,你们去吧。
没事我可以的,你们去玩吧。
也不是不想去玩,就是很害怕,很害怕被放弃,很害怕被拎出来说,要不你不去了吧。
即使我现在已经成年了,即使我都24了,有时候仍然会梦到这样的梦。
好像根深蒂固,我永远不是那个正确答案。
像这样的事情真的很多,初中后的朋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在一起玩了,我写纸条道歉,她拿着我的纸条和朋友们一起商量怎么回复。
仿佛把我的真心放在大众之下考察,好像在评判,我是否够格再融入这个团体。
我觉得很羞耻,事到如今我仍然觉得羞耻。
从小到大,我独行的时间太多了,无数次被孤立排斥,甚至他们也不是有意的,就是无意地不愿意和你玩,不想带你玩。
我总是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我都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
因为我的性格。
我觉得很辛苦。
很累。
上学被孤立的时候想转学换班,长大工作后想辞职。
我好像果然从小到大都没有变过。
永远都是这样拧巴,倔强,强势,不讨人喜欢,又胆怯懦弱。
但上学我熬过来了,知道自己小学会毕业,初中会毕业,高中会毕业,大学会毕业。
但是工作我熬不下去了,仿佛这一生,都看不到尽头。
看完电影,想起我由小到大都是被孤立的,想想就有点委屈,现在长大了,学会两个名词,第一个名称是独处,扮文艺青年,其实内心是多么渴望友谊的,但是总是很难融入进去,第二个是自嘲,怕被别人发现了的缺点就会嘲讽自己,自己先爆出来,把伤害降到最低,在别人笑自己是傻白甜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友谊,这种感觉就是我的剧本我来上演,我来控制自己的世界的错觉,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也不是说,自己现在变得有多大的勇敢走出来了,而是对着那些人说不,因为你知道,这给自己一个交代又如何,还是会有一些人在内心说你多傻。
上了大学感觉好一点吧,其实相处久了就知道,好像少了谁都不行那样子,但是冥冥之中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追求的东西不同,家庭富裕,家庭关系等等)。
明白有些人,你会继续深入的相处下去,而有些是不会的。
马上就要离开校园生活,走出社会了,面对未知的世界,我心中还是有点疑虑的,但还是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因为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哭着笑着,也要这把这场人生大戏,独自演唱得出彩动人。
有时候,世界其实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我们。
来谈谈我看了之后部电影后的我的个人感受哈,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
第一情感细腻入微很写实,我在剧中看到了我年少的影子。
第二我很喜欢这种结局,没有非要给大家一个交代,到底这段关系是和好了还是怎样了,因为故事本身就还没有完。
还有就是真心觉得这个小主人公演的很棒,小小年纪把情感诠释的很细腻,非常有感知力的小演员。
小孩子的那种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融入,遭受小团体排斥之后的落寞、郁闷和无助,或许都是我们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学校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是成人所想的那么无邪,或许在我们少不更事经历了这些以后,在成长过后的成人世界,我们才不那么害怕失去。
就像我们一辈子都在努力的去想要融入,可是长大之后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
可能我相信看到中间或者一大半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愤愤不平,说为什么小女主心里还是不放弃那段关系,别人还是对她的好置若罔闻,甚至是欺负了她很久的一个同学,在别人哭泣时,她还是愿意上前去递上纸巾。
其实在现实很多中,这就是我们自己,因为那就是人性,因为我们不愿放手幸福,我们还是无法在别人痛苦时置之不理,我们渴望一段关系,我们渴望朋友,渴望爱,渴望被爱,即使可能那个朋友还不够好,因为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强大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一群人说是时,我们没有说不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不自信。
也许经历了这些,长大后我们才会尽可能正确地选择和对待每段关系和情感。
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些,我们的感知、看法、态度和行为,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东西,那才是你,正是有了这些经历,你才是你。
生存在这个世上,我们面临各种情感各种选择,每样事物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或许经历了人世的炎凉、美好、丑恶,我们才会更懂人生的意义何在。
说完了感悟,我在说一下这部影片我觉得另外一个好处,对有小孩的家长很好,有小孩的家长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及时地去引导小孩,发现小孩的问题。
小孩子的世界一样存在成人世界的阶级概念,存在排挤,比较,等等这样的东西。
而且小孩的行为可能比较极端,因为她们的不喜欢(讨厌)就会去直接去表现出来,极有可能被放大,如果长期受到排挤,也会对小孩的身心产生不健康的影响。
不是每个排挤的小孩都会遇到朋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敢成为受排挤小孩的朋友。
这部电影导演的角度虽然只是写了一群小女孩之间的故事,但是很值得深思。
真的建议每个有小孩的家长可以去看看,这样你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感谢大家读我的影评,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比较主观,不认同的也没关系哈。
拍得好像是枝裕和,細膩得不得了的故事。似乎是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過的故事,敏感的心包裹起來的心事。缺乏足够的智慧明辨是非,又没有足够的勇气站出来说不。這才是真正的友情,相遇、靠近、嫉妒、猜忌、爭吵、和好。青春期不是只有小三和墮胎,還有的是兩顆互相想要靠近的孤獨的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T4y177cH你真的了解孩子的世界吗?校园霸凌是孩子们的战争。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105032教室里还有液晶电视,设施真好。我们现在还用大脑袋显示器。海报挺好看。说一遍名字就记住了,记性真好。泡菜炒饭好吃吗?偷东西。女主不合群呀。还有郊游,这学校真好。女生变化好快,真让人捉摸不透,说翻脸就翻脸。女主的爸爸是酒鬼。书包挂走廊上。
三星半。虽然没有充分展开,但小演员很不错
开始无感,导致全片无感。
女生之间就是这样,敏感,一点火星就引战,甚至引战得莫名其妙。弟弟的一句话才令姐姐一下子释然:“然浩打我,我再打他,然浩又打我,那我们什么时候玩啊?我就只想玩。”不过,这种“玩比打架重要”的心理恐怕也只有小孩子会有了。
看完心里很伤感,小孩子那些敏感的微小的感情,有时候也很复杂
小朋友莫名其妙的撕逼戏
家长们总是觉得小孩子能发生什么事呢,每天上学放学,好像明明是很简单的事情却总是会有小朋友难过受伤,小孩子的世界,一点也不比大人们的世界单纯呢
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没有善恶对错,但却会有人受到伤害,而看似强势的那个也只是不想受伤伪装的弱者罢了,但看过来这是孩子们的世界其实也是大人的世界啊,想起小伙伴玩狼人杀说的,坏人(强者)总是报团,而好人(弱者)却都是互相猜忌互相拆台
不错
有点烦这样式的
人为了“被需要”,这一生到底要付出多少代价啊。
总算看到一部细致描写儿童心理变化的电影了,没有男追女,也没有搞笑或娱乐,对一个孤僻女孩的心理与处境描写得很真实,很耐人寻味。不过,影片如果多用李善的眼光和角度去拍摄,感觉会更好,如果画面、音乐等元素更讲究一点,影片质量也会更高。现在这评分有点虚高。
还小的时候,再大一点的时候,才会懂打来打去哪有时间玩的含义。
我们都曾经是那个被人打过会用力打回去的人,被人伤害了要一万倍伤害回去的人。即使长大后发现一个人才是天经地义,但少年时却绝对不想要一个人度过,因此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个小团体。这一段又尴尬又卑微又敏感又无措又混杂着甜味的就是学年时光无疑了…所以两个人玩就好了啊……
其实我觉得用我们不如用她们,电影关照的是两个女孩子的内心处境,用她们可以去视角化,可能更准确。电影真细腻啊,我们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童年的她们或者曾经童年的我们在经历这些事情是却是很艰难。
还可以吧,能看
幼年的儿童最容易埋下恶性的种子,他们所目睹的世界和社会,不管好坏都会全部吸收,这是最可怕的地方,可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却很难去发现或者阻止其发生。如何让孩子长大后能善待自己和别人,的确应该从小就营造好的环境。
论童年阴影的最厉害的表现形式之一——孤立。
不懂你们小学生的撕逼,自古红蓝出cp 不是百合就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