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T准备拍这部剧的时候,美剧江湖中HBO大概还在玩泥巴吧,Netflix也还未降生。
这部史诗级别的老美剧描述了印第安人与白人之间,从几无联系相安无事,到剧烈冲突,再到印第安人不得不妥协走上无可奈何的归顺以及同化道路的历史。
通过惠勒家族与印第安人的命运交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
一些情节相当荡气回肠,如印第安老人面对千军万马迎上前去唱出的死亡之歌,野牛之爱为成为圣人迎着烈日跳了不止一天一夜的仪式,漫山遍野横冲直撞的野牛群气势如同天神下凡。
而印第安人骑着马望着新建的铁路留下怅惘的背影,传信人独自坐在草坪上仰天唱了很久的族歌最终自己拔出刀割下了长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段真是要流泪),又留下了令人难以释怀的况味。
前半部分,也就是雅各布年轻时,着重部分在于那个充满机遇与危险的疯狂年代,白人前赴后继的西部开拓史,所以基调比较昂扬,雅各布这个正义热情敢于冒险的形象也很好地树立起来。
到了雅各布步入中年以及老了之后,故事重点到了年轻一辈人身上时,就开始展现印第安与白人的冲突。
剧集中多次呈现了白人进攻印第安人地盘烧杀抢掠的战争场面,除了少数几次在红云的带领下依靠计谋取胜外,印第安人的无助、武器落后、不堪一击,以及白人的暴力强势、好战、毫无怜悯之心的特点都展现无遗。
中间穿插了惠勒家族对于印第安人的帮助,但也只是绵薄之力,对于印第安人的覆灭,几无作用。
最后印第安人的变化很明显,他们不再住原始帐篷,住进了固定的房屋,舍弃了破破烂烂的族服,代之以整洁的西装,从无人会讲英语,到人人都会说几句,从靠打猎为生自给自足,到依靠白人每个月的补助生活,历史进程如车轮碾压而过,落后文明被以战争等方式征服再同化的例子,在历史中屡见不鲜,包括中国。
正因为它的必然性,才更添一种复杂滋味的悲凉。
有个小缺点是人物略略脸谱化,善恶比较分明,但是剧集重点大概不在于此,所以并无什么影响。
但还有一点,是人物的情感很突然,比如雷霆之心莫名其妙就嫁给了雅各布的弟弟。
可能在动乱的年代人们出于互相取暖的原因更容易接近一同生活吧,因为那个时候的生活更近于生存,我猜。
不了解现在美国印第安人的具体境况如何,应该还不错,大概类似于少数民族在我国一样。
不过如何保护好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遗产,无论何时,都是最重要的问题。
这部电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白人西进,另一个是驱赶印第安人,从头到尾看了这部电影的人应该赞同印第安悲惨命运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电影前两集重点描绘了白人西进的曲折,一个接一个的死亡,不认为会死的也死了,编剧有点小残忍。
“野牛之爱”应该算是影片的最大主角,贯穿始末,他在第一集中的幻象一直到最后一集的末尾终于揭露了出来。
“野牛之爱”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希望”,我相信希望,知道第六集最后他的种族基本上被屠杀完了,他还在对剩下的白人留下的几个残羹冷炙在那里说教:我们要相信希望。
只要经常看好莱坞大片的人都知道,英雄最后总会拯救人类,并带来希望。
从这里就可以透露出于《Into the West》编剧思维模式。
他把印第安人也当做如今的美国人惯常的思维方式一样对待,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乐观主义!
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最后总会胜利的。
一直看到第五集都是这样,编剧把肤浅的乐观主义一直作为表现印第安生活的主旋律和主要方面,真的让我好生失望。
难道是因为印第安人的傻傻的乐观信仰导致他们最后被种族屠杀了吗?
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他们落后没有枪所以就被挨打?
当然不是。
当看到第五集,编剧安排让印第安小孩去华盛顿学习,嫣然是以一种上等人的姿态表明用上教育就可以改变落后的命运,顿时让我对这部电视剧绝望,教育不能改变什么,他只能让你做个听话的奴隶,就像我们今天受的教育一样,如果编剧把印第安人的思想当做他们之所以被屠杀的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玩完完全全是历史学家一的观念,那些历史学家总以为一个民族战胜另一个民族就代表获胜的民族是先进的,而且所有的历史学家总以为历史的车轮一直向着太阳,光明会会越来越多,所有历史学家都很幼稚,历史学家研究人,但是他们对人一点也不了解。
一直到第六集上半段这种历史学家的思想一直存在,看到第六集我心中还是憋着一股气,多么无聊的电视剧啊,害我看了好几天。
可是第六集下半段编剧竟然来了个回马枪,受了多年白人教育的乔治,端坐在打字机面前,嫣然一幅思想家的范。
说的道理也很好听:用白人的知识武装自己,打败他们。
如果编剧顺着这样的历史学家观点来最后安排乔治统领了印第安人,并最后争取到了与白人的和平,那这部电视剧就永远从我的电脑里消失吧。
缴枪了,枪响了,乔治受伤了,妇女儿童被手无寸铁的屠杀了,乔治领悟到了所谓的白人教育思想是一无是处的,而我也感叹美国编剧之伟大。
是什么让印第安人被屠杀了?
是本性,是生存。
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还接待他们把他们当做朋友帮他们搬东西,免费食宿。
高尚的人总不明白世间怎么会有强盗,怎么会有小偷呢?
历史上白种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野人,他们为了生存什么都能干的出来,而我们中华民族很早就实现了统一,在思想道德上不知道超越他们多少年,可是谁知道500年前西方突然来了次文艺复兴,科技猛的就发展起来了,大炮军舰一艘艘造出来了,甚至都能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现在要现代人计算也算不出来,那次文艺复兴是片面的,白种人在道德上依然是野蛮人,他们凭借着枪炮征服世界,印第安人太善良了,中国人更善良,以为在自己的地盘别人就不会撒野。
日本人看出来这点,他们抛下中国人交给他们的道德教养,像西方人学习如何变的野蛮,众所周知学的非常好,日本人现在是世界上最变态的人。
当鸦片战争爆发,被日本欺负,中国有些人清醒了,丢下道德,丢下修养,向西方学习如何变的野蛮。
洋务运动顺应的产生了,可是当时还有许多人反对呢,以为学习诗书礼易乐就可以打败他们。
世界变了,已经不是高尚的教养道德就可以服众感化天下的时代了,教养道德已经无所谓了,只要有枪就行!
许多年过去了,现在21世纪了,依然是这样,只要有枪就行。
白种人依然是那个白种人,他们的道德修养依然是空白,他们内心里依然是野蛮人,只不过装扮的很文艺罢了。
世界就这么大,有些野蛮人一心要抢别人的东西为乐,印第安人视黄金为粪土的时候,野蛮人宁愿为了粪土而杀亲友,就像第二集里面弟弟用船桨把哥哥敲死。
如果一个有道德的人和一个野蛮人打交道,那你就应该放下道德,你应当把它看做小偷,抢劫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盲目的去接受别人的思想教育,那就是被同化,最终变成野蛮人。
编剧很棒,没有让这一幕出现,结尾狠狠的展示了白种人的野蛮程度有多可怕,和南京大屠杀有的一比。
现如今,白种人在内心深处依然没有道德,没有教养,他们披着文明社会,先进技术,时装的外衣到处抢夺,全世界现在都围着白种人在转,全世界现在依然是野蛮人说了算。
而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依然是全世界最有道德的,但显然已经开始慢慢被白种人重新拉回野蛮人的世界了。
当鲁迅看到这般情景,他曾经多么渴望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疯子,都重新变成野蛮人,可惜到了21世纪,中国人依然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中国人依然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人,可是世界变了,如果中国人依然道德,依然善良,那世界就依然是白种人的。
印第安人应该武装起来,以暴制暴,可惜他们放下了枪,所以他们被屠杀了,不过还好,剩下了几个,现在他们应该明白了什么叫人性。
可是现如今存活下来的这么多的中国人依然还不知道什么叫人性,真的,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宽宏大量最善良的人。
印第安酋长:“白人的语言没有韵律,来了许多白人,他们在我们土地上吵吵嚷嚷,我不喜欢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词汇没有任何的意义,他们的语言没有魂。
” 白种人是野蛮人。
刚刚把TNT电视台的连续剧《西部风云》看完了,一集就有一个半小时,还不算广告,不可谓不长,幸好总共只有六集,还是花了不少的时间来看的。
当然,较长的篇幅有利于详细地叙事。
本片就是从一个美国移民白人家庭和一个印第安家庭在1825年(好像是这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到1891年之间在北美大陆的风云变化中所经历的悲喜剧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融合的故事。
相对来说,当讲到白人家庭的时候会稍微好看一些。
为什么?
因为这段西进运动的历史相对来说我们会比较熟悉,而在讲述Wheeler一家的时候,特别是前三集中,西进的部分很能体现“美国精神”。
但为什么印第安拉科塔族这部分会比较不舒服呢?
因为除了第一集以外,我们在本片中所能看到的就是印第安部族不断地为白人所挑衅、侵略、欺诈、屠杀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在描述印第安的血泪史的。
尤其是在第三集的桑德格里克屠杀和第六集中的屠杀,看了简直是对这种暴行发指。
再说本片中的主角之一——Wheeler一家。
Wheeler是车轮匠的意思,片子中这家也是世代从事轮匠的。
编者把主角取名为Wheeler显然不是巧合。
在另一个主角拉科塔部族中,那个用石头拼成的生命之轮、印第安的舞蹈,尤其是那个贯穿了全片的印第安太阳舞项链,无不具有“轮”的特征。
再者,也是贯穿了全片的印第安方面的主角“野牛之爱”在述说幻象的时候,就说白人的轮子要撞坏印第安的生命之轮——这显然是对后来西进运动中的马车以及太平洋铁路火车的隐喻——当然,还可以解释为历史的车轮轧进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使他们流离失所——这点看看每集开始时的美国地图上的美国国旗的不断扩大和有白底的"Indian Nation"字样的地区的不断缩小就知道了。
除了以上这些,片中还稍微提及了那段时期美国黑人以及华人的历史——华人在太平洋铁路的贯通上有很大的功劳,虽然正如片中反映的,最终剪彩的并不是他们。
本片从总体来说,有一种历史的大气。
除了第一集比较冗长的代入和叙事,其他五集看起来很是紧凑和精彩。
对我来说,还是能大概地了解这段"into the west"的历史的。
其音乐也十分精彩,夹杂着一种苍莽豪放和历史的凝重。
看了很多西部电影,但这部电视剧一直吸引着我从头看到尾。
印第安人的悲剧也许是电视里说的历史的进程不可阻挡,但我依旧看到了遍地的鲜血和无辜生命的逝去,也许这些人这些人就是历史进程中的所谓的牺牲品吧,荒野的美国西部由此多了一份沉重的历史。
历史一直在发生,也许一分钟前已经成为了历史,白人导演对历史的演绎深挖了历史的背后,重塑了那一段往事,或许对以后的人和事会有一些启示吧。
希望这不是故事…
人类会走向文明嘛?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记忆,是启示,是镜子,从这面镜子里不仅可以看到过去,也可以看到未来。
类似的书写、影片,很多很多,这就等于是说一次一次在照镜子……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1866年这100年间,基本处于大融合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电报、铁路的迅速普及,以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东西海岸和中西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了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爆发,不管是结果或者是过程,都标志着美国进去了人类历史上文明的历史文化之中,此片向人们呈现的恰恰是南北战争之前,西部淘金热和各色人种的命运。
本片以一个家庭的近百年的沉浮,试图向人们展现创作者所理解的那个时段的人生以及故事。
严格地说,类似的片子很多,反映这段历史的书写也不少,但是这部片子很有特色,值得一看。
每天都有人结婚,有人出生,也有人死去,这就大融合时代的人生。
在政治哲学里有一个词,叫做“原罪”。
其实文明,或者说人类的进程(历程),就是“罪”的积累过程,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找不到一群人的历史是干净的,至少到目前为止如此。
当然,我不是为“原罪”开脱,我的意思是:人类就是这么一种东西,他们是不可能干净。
不然,他们为何叫“人类”?!
所以,当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不要纠结在白人所谓“原罪”,所谓“对印第安人的干净杀绝”了,因为这就是,这才是人类的真相。
东西南北都一样,全人类都一样。
不过,我还想说句话:虽然人类从罪恶中走来,大多数时候并没有走向文明,而是走向了更罪恶。
当然,我们相信人类“性本善”,我们也相信人类终会走向文明。
双休日的两天,被沙尘堵在家里,一口气看完了斯皮尔伯格去年的大制作电视剧集《西部风云》。
虽然电影偶有失手,但拍起电视来,尽管是制作,老斯还是没让人失望。
看《世界大战》,倒莫如看看这部意欲为西部拓荒立传的电视。
以前的西部片,多是选取了白人西进的某一方面来加以演绎,观众眼里的西部,或是孤胆英雄战群寇,或是淘金开荒的发财梦,总是张扬着正义战胜邪恶、付出必有回报的美国理想。
就算有反思意识的《与狼共舞》,也用宏大甚至浪漫的背景,塑造着一个不同以往的西部文化英雄。
这样的史诗片,叫它英雄片或者抒情片也许更为合适。
而在一部12集的电视剧集里展现西部的拓荒史,从容道来,视角要全面得多,何况其创作者也在极力追求一种立场与文化上的客观。
片中穿插着两种视角的叙述,一个来自弗吉尼亚车轮匠世家的白人青年,一个印第安部落中的天命少年,从他们懵懂无知到垂垂老矣,野牛成群的印第安人伊甸园成了人声鼎沸商机遍地的外来者淘金地。
白人青年对印第安人的热爱、尊重是微不足道的,他只能怀着悲伤和无奈,眼睁睁看着他的同胞所带来的强势文明步步进逼,以正义的名义同化甚至灭绝异质的文化和人群,其实仇恨又哪里有那么多呢,只是因为贪婪,因为恐惧罢了。
印第安人去战也好,和也好,他们从大自然中学习来的法则怎么敌得过人心里的贪念呢,在逼迫之下的激愤和杀戮也只是一种本能。
于是很多后来变成白纸黑字的历史,从各自的角度去回顾,都充满了那么多让人唏嘘的成分。
友谊,爱情,忠贞,背叛,奉献,贪婪,仇恨,宽恕,亲情,寻根,欺骗,阴谋,很多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部西部片主题的内容交融在一起,使这部剧集有了一种真正客观的史诗品格。
最不能忘的不是白人与印第安人绵亘几十年的交锋,而是雅各布的弟弟在得到哥哥的女人和孩子后潜藏于内心的那种巨大压力。
他不是不爱,相反,他那么努力地去证明,可是那种爱太重了,像裹挟他身体的冰冷的激流,像那快巨大的金子,拖着他,冲着他,让他没顶。
爱是有自己的方式的,存在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
曾经和一位朋友一起看,但对方却用一种极不耐烦和鄙视的态度对待了这部片子。
理由是长篇而没有重点。
事实上,我本人看得非常有滋味。
此片力求还原历史的痕迹,用一个家族漫长而又平凡的生活历程,向大家展示了那个已被毁灭和涂改的无法寻回的时代。
我们看见了原始的纯朴,看见了文明的渗入,看见了人类的贪婪和无耻,看见了时代的无奈和叹息。
西部扩张的历史,是两种文明冲突摩擦的历史,我们可以看见浩荡无畏的开拓精神,看见西方社会如何在一片蛮荒中建立起引以为豪的城镇,反之,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对落后的印第安文明如何步步推让,最后在欺凌泪水中走向衰亡。
我看见的是对人类恶行的一份遗憾,尽管这种恶行,也许是出于一个美好愿望的初衷。
1,直接观感<西部风云>,大致讲1800年与1900年之间美国西部发生的故事,电影与历史事件吻合.电影中的这些历史事件,我们知道的大概不多,至少我并不熟悉.故事开头,美国东部的人去西部冒险,还只有最伟大的冒险者知道路线,西部广大土地上分布是印第安部落和庞大的野牛群,东部冒险者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还是原始而危险的交流,而这时候穿过中西部广袤土地到达加利福尼亚,来到美洲大陆西部,第一眼见到太平洋的东海岸的冒险者遇到的还是西班牙殖民者.就我这点历史知识,遇到西班牙殖民者,可真是没有半点预料.这个剧集有六集,在第一集通过冒险者的视角认识西部后,我觉得之后的故事只有两件事是重点描述的,一件是美国人修建连接中西部的铁路而同时广大的人迁行到西部谋生,另一件是印第安人的遭遇.这部电影的编剧绝大部分跟许多苏俄作家的伟大小说的模式相似,宏大的历史框架和几个有联系的家族的辗转遭遇(不过在细致传神方面电影有些欠缺.),只有故事结尾是鲜明的主旋律电影的处理方式.2,题外话对于不少的美国电影,越是写实,我越是不能有所感悟,我只知道事情是那样发生的(至少是更接近于那样发生的),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忠循你的内心去做?对,历史上的事,我不认为能容易地思索,并且保持自己的观点,我不能知道我的内心.从各种渠道能知道我们的社会病得失于常理,而主流西方国家总是听起来要公正些,看起来有秩序些.对于悲观主义者而言,历史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构成的,对于地球文明,我们先是了解自己的民族,进而听闻那些影响力大的民族,然后直接接触他们生产的事物以及阅读对他们的更多视角的解读,再接着了解那些影响力小的人群,走进别的族群,甚至变成他们.....我讲这个过程是想说,于我这个冷漠的悲观主义者而言,自己的族群够烂,连狗不如,其他族群也是蝇营狗队,尸群鬼伍.不是因为人的行为过错,而是人的观念污垢.如果一个民族对应有一位相对意义上归属的神,那么造出这样空有历史,而漏洞连篇的人来,真实可以说一千个神眼里有一千座巴别塔了.从美国电影看来,没有漫长历史的美国人相对要显得价值观文明了许多,世事有更多逻辑可循,他们的电影,连连揭露自己的黑暗一面,又频繁展示他们对普世权益的不懈抗争.3,写这段评论的原因.我并不怎么爱给看过的电影写上一段啥的,很多东西也没那功夫说清楚,写和没写就没区别了.写<西部风云>,是因为电影最后的视角,在那一百年里,美国离文明还很遥远,电影里随处都是残酷的事情,从野牛群到华工,从废除农奴者到印第安妇孺,直到最后一集,印第安人已经失去土地,失去食物,失去圣山,甚至失去了语言,但可怕的预示一一一印第安人将遭遇灭绝式的屠杀却越来越强烈,观看影片前面部分而积聚在我心头的仇恨终于萌生出头,我想,这样的仇恨和不公正,无论怎样过分和错位的报复都不为过,我甚至觉得文明与我何干,财富与我何干,只有仇恨才是重要的.....影片后面,某个印第安部落残余的人还是没有逃得过这一场屠杀.印第安圣者野牛之爱思遍一生,思考幻境;白人冒险者雅各布行遍一生,厮守妻子.影片最后,这两位不死老人对自己身边的孩子述说,他们不是述说仇恨,不是述说是非,他们只是说生息不止,而过往的故事会一代代相传下去.就是这样一个结尾解了我心头的仇恨,过往的事情,沧海桑田的事,是是非非的事,并不至于占据新的生活,那些是非,那些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事,以它整个生命存在的形式,照亮在我们新的生活的后面,应该永远是明亮的.人可以陶冶情操,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作为一个曾有志于学习美国印第安人史的人,怒赞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剧。
相见恨晚。
不过建议观看前,先了解一下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以及西进运动史。
这样看会更能理解斯皮尔伯格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觉得这部剧基本可以当做是半部美国大平原印第安人历史来看了,也可以看作是一部美国西进运动史——充满了印第安人以及普通白人的血与泪的美国繁荣史。
本剧以一个普通家庭——车轮匠惠勒家族的视角追寻美国十九世纪的大事件。
该家族的人基本上参加了勘察加利福尼亚,淘金热,阿拉莫战役,美国内战,兴建铁路,开拓西部,屠杀印第安人,最后的伍德尼德事件。
没有英雄,只有普普通通,被历史轮子碾着前行的普通人,虽然很多人在前进中迷失了自己,如被黄金吞噬了自己的叶忒罗,但始终还是有不忘初心的雅可布在坚守,作为一个人在坚守着。
这才是人类的希望。
能让人思考的问题也非常多,如作为个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尤其是处在白红之间的混血人的文化认同冲突,边缘人物的地位让他们无法在任何一个社会得到认同。
作为个人的我们,在遇上无可避免也无法逃脱的现代化时,该怎么办?
当落后的印第安人遇上野蛮而不了抵挡的白人时,该怎么办?
抵抗还是投降?
或该怎么避免被白人掠夺土地、屠杀殆尽的命运?
我想这也是斯皮尔伯格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我此前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没有答案,或者说,我思考的结果是,不可避免,就像中国遇上鸦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
野牛之爱可以说是斯皮尔伯格的思考的投影,他一直在寻找,思考,可以让印第安人避免被白人车轮碾碎的命运,可是他没有获得答案,wakan tanka并没有告诉他。
这部剧让人们看到了印第安人悲惨的命运,让人们看到印第安人是如何一步步从最初勇敢骄傲的大平原印第安人部落变成逐渐被白人屠杀殆尽文化消逝的保留地印第安人…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部印第安人的历史要叫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果然是美国良心斯皮尔伯格。
不得不说派拉蒙这家公司是真的有良心。
2005年的《西部风云》、以及2021年的《黄石:1883》2022年的《黄石:1923》都真实的反应了在整个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对北美原住民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地理大发现)以来,美洲原住民的血泪史就开始了。
欧洲人自工业革命以来,认为自己文明开化。
可是,真正严重的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文化灭绝却是发生在北美大陆——美利坚合众国。
很多人认为二战时期是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杀害了600万犹太人。
其实这是错误的。
应该说二战期间,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以及几乎半个欧洲(华约各国,但不包含俄罗斯和前苏联亚洲亚洲加盟共和国)都在有组织的屠杀犹太人。
与纳粹屠杀犹太人几乎完全相似的就是自1840年西进运动开始,美国对北美原住民的各种屠杀和灭绝。
19世纪初,由于拿破仑战争等原因,大量欧洲人开始移民美国并触发西进运动和淘金热。
日益增长的新移民极大的压缩了北美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白人与原住民冲突加剧。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
美国政府向西部地区部署大量军队和要塞。
北美印地安战争进入白热化。
开始,美国军队有组织的消灭北美野牛,以此达到贫困原住民的目的。
之后则是一系列的欺骗,从红云战争到小巨角河战役后,美国政府宣布所有印第安人为战俘,同时驱逐境内所有印第安人到保留区。
血泪之路多次上演,这就是有组织的种族灭绝。
印第安人失去所有肥沃的可放牧打猎的土地。
1870年后,美国政府设立了许多印第安人学校。
采取强制入学等手段要求印第安儿童上学。
学校内禁止使用原住民语言和任何风俗,并导致大量原住民儿童死亡。
(在《西部风云》《黄石:1923》中都有体现) 在整个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和军队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反人类和种族灭绝罪行。
南北战争后美国国力的迅速崛起,浸透了北美原住民的血泪。
迄今为止,美国境内所有印第安保留地加起来也就是美国一个州的大小。
截止2019年,美国境内的所有原住民仅430万人。
美国政府从未对其境内的美洲原住民道歉或忏悔。
这是人类文明之耻、这是美国之耻!
喜欢威廉惠勒,和他的印第安妻子的分离聚散,扣人心弦,第二集见到他的儿子和妻子,却又无言相别,感动得哭了
除了开场画面、音乐很大气以外,其他简直没法看剧情很一般,进展太快,演员还经常换,认不清。美国谍梦的女主角出场了一集就没消息了,主角这不是斯比尔连长吗
大制作的史诗连续剧
看完整部,仍记得第一集中征服Sierra Nevada的壮阔,开拓西部的那份激情,水牛群的奔腾。再到wheeler一家团聚的感人至深。每个人知道的历史都只是车轮中很小的一部分
跳脱出时代成见的人大概都是善良的人。感觉在看纪录片,可能是旁白的原因,看了一集弃了。
部部都像大片制作
剧情有点慢
虎头蛇尾节奏过快。
开头几集很好看,就是到最后讲的都是白人开始如何建造铁路和慢慢占领西部,没有出彩地方,最后成了类似纪录片和纪念片的感觉。
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震撼。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部剧,也就是这种水平的,才够得上。
“轮子”作为一种象征不断出现在剧中,白人的车轮和印弟安人的石轮最终汇聚到一块
印第安人血泪史,除了最后一集结尾没有震撼之外。其他五集看的很过瘾。
压抑,音乐太美了
看過
西部开拓史就是一部印第安血泪史
我就是讨厌斯皮尔伯格
感谢投资人,赐予导演如此之篇幅;感谢导演 ,将篇幅逐次填满精彩。感叹之一:拉科塔族人不断退让白人命运挣扎中,想起中国古代道家亦如是,乱世中随遇而安固然安宁,客观地看则是放弃未来,不掌握科学技术,最终将沦落到任人宰割地步。道家也许更适合盛世用来完善个人修养!
一定要五星,6集将近12个小时的史诗剧。人物群像拍的太厉害了,众多人物轮番登场、退场,贯穿全剧的好几个角色都很用心使用了少、青、中、老,4个年龄段的不同演员。没有煽情、没有狗血、没有刻意抹黑,一切都很克制,结局不会刻意要告诉你什么,就是在冷静叙说一部风起云涌的宏大西部史。
网上的版本过于低画质,所以看的不太舒服,而且很多场面特效太渣
历史的车轮仍在行进,可谁也不能说他懂得历史。我们知道的其实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前两集,我为我从兄弟连开始就超爱的男人Matthew Settle所折服,中间是回顾美国西部历史,后程是印第安人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