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一部这么过瘾的恐怖片了。
说是恐怖片,其实《三更2》出彩的地方并不是恐怖或者血腥的镜头,而是三个故事的情节。
《Box/盒葬》相对于其他两部来说,剧情算最诡异的,也只有这部片子里出现了所谓的鬼。
深究起来,也许这个鬼的意想只是出现在女主角的梦里。
三池崇史其实让我小小的失望了一下,以为片子会更暴利更血腥,结果这次一改往日鬼才形象,走起了温情路线,不论是情节还是画面,后来才知道血这次把血腥的任务交给了朴赞旭。
最后连体婴儿的镜头静默却很震撼,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Dumplings/饺子》的完整版当时为了赶热场找了个枪版看,看完后甚是失望。
除了白灵的骚手弄姿,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这次陈果被夹在三池崇史跟朴赞旭之间,意在将整部片子从幻想过渡到现实。
陈果压抑的风格再次彰显。
剪辑后的剧情更加紧凑,观众的注意力一直被剧情跟导演带着在走,单线程虽然略显单薄但却少了完整版七零八落的感觉。
当时一心想在女主角上有所斩获的杨千嬅在完整版里被白灵抢尽了风头,但是剪辑版里两人倒是打了个平手,我甚至更偏向Miriam。
最精彩的镜头还是最后,大笑姑婆也能让人觉得诡异。
《Cut/割》是我要像大家郑重推荐的一部。
朴赞旭啊朴赞旭,不愧是近几年来颇受各大电影节肯定的韩国大导演。
整部片子就是一个填满讽刺跟忏悔的黑色幽默。
堂堂大导演却被一个临时演员玩弄于鼓掌之间。
看的时候就在想导演最后该怎么收尾,没想到又是小物件起到了推动剧情的作用。
第一次看朴赞旭的电影,也是第一次看李秉宪的电影,我喜欢里面他对着妻子那段恶毒的忏悔跟咒骂。
唯一不满的是最后的结局有点画蛇添足,其实如果见好就收,就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了。
个人感觉《割爱》更有嚼头,而饺子最大的亮点不在于杨千嬅从浓妆化为淡妆,而在于嚼着婴儿肉的脆声。
割爱,却是一场完整的出轨。
导演的出轨,女钢琴家的出轨,临时演员的道德出轨。
临时演员的儿子只是一枚道具,他的挣扎只是被动的,也许他也憎恨。
是憎恨这个社会,还是他的父亲,还是这个要掐死他的人。
有人说这个儿子在掐死之后又刹那睁开眼睛,像是鬼魂附体。
在我的眼里,这个孩子本身就不应该死,因此怎么个活法只是导演创意的兴致发挥所在,不必深究。
该死的一直都是女钢琴家。
否则为什么临时演员只想伤害她来让自己舒舒坦坦的看看导演的内心……那肮脏的人性,是吗?
人,生来就是罪恶的。
风光无限又如何?
卑微的自然会极度,会憎恨,会丧失伦理的界限,把杀人的所有感受就归结为尿屎很臭。
在这里我并不同意别人说的什么“临时演员忠于自我”,什么叫自我?
这位临时演员连什么是好笑的都分不清楚,他只是人性中代表恶的那个部分——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后果设想。
换到导演的层面,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问“老婆,你还好吗?
老婆你要我怎么做”,以及最后的“老婆你要原谅我,我这么做不是因为憎恨你,我会忘了今天的一切”。
他说的全部都是实话,并没有欺骗。
他的潜意识没有杀人,他的行为只是“完美”的讽刺。
完美的对“人是善的”的讽刺,“完美主义”的讽刺。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礼让、体贴,真是是因为爱吗?
也真的是因为有道德吗?
导演的出轨是他最后精神的背叛,在那一刻崩溃的瞬间,他想做的,已经不是竭力为善,而是不需要费任何代价就可以结束这样让他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场景——他居然骂人了?
他居然承认出轨了?
他居然让他的老婆手指断了?
他居然杀了小孩了?
导演是害怕的,恐惧的,却是清醒的。
那一瞬间什么事情都回想起来。
他不能接受的是这样的自己!
他要做的是继续成为完美的好人!
这是虚伪的,肮脏的人性,却是他唯一能够认可的做法。
于是,他一边哭泣,一边像妻子忏悔,向观看这一场悲剧的孩子道歉,无论是怎样,只要让他再继续完美下去,那就好。
讽刺的开头和结尾对应了,开头女吸血鬼吐出来的是过期的血,结尾却是吐出“人恶”的肮脏之源。
但是不要忘了,导演,其实和临时演员,以及女钢琴家都是同一类人。
不要忘了导演最后怎么做,不要忘了临时演员整部戏怎么做,不要忘了女钢琴家一开始怎么虚伪的对“杀死小女孩”而摇头,到后来疯狂嘶吼“杀死她!!
你还在等什么!!
”。
那么小孩呢?
他没有哭,没有闹,活过来的时候是瞪大着眼睛。
他看了所有。
那么,导演想诉说什么,这就是留待后人思索的问题了。
以上评论是我的想法,也许过于悲观,但这的确较为贴近这部戏的真正导演的想法。
他真的很残忍,很棒!
http://www.xici.net/b349881/d24398947.u4053995.htm找了很多评论,这个和我想的最为贴切,连体人只是一种象征,捆绑在身上的幼年姐姐只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暗回忆和梦魇。
---转载:怪物的悲哀和悲哀的怪物:解读《三更2之盒葬》 文/不一定驴驴 04年11月12日 1、主题 解析《盒葬》,首先要了解《三更2》。
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短片集锦《三更2》是恐怖片,并非鬼片。
也就是说,它是令人信服、符合客观逻辑的恐怖片,这里面没有妖魔鬼怪的概念,在现实世界完全解释得通。
与《三更1》不同,《三更2》的主题是关于极限和怪物:这个“极限”指得是极限事态下的人类的精神状态,强调的是那种事态。
如《盒葬》《饺子》中的父女乱伦,《割爱》中的杀妻;而主题“怪物”则指由极限环境所催生出的异于人的怪物(多为精神作用下产物)。
对这种“极限”和“怪物”的细节刻画,其实正是倡导至极崇拜主义的B级cult片特征。
此间的恐怖源泉,多依赖于生理上的不适和道德上的不安。
于是陈可辛召集了此行内的三位专家--日本的粉红暴力掌门人三池崇史,以cult片起家的韩国准电影大师朴赞旭,和稍逊于前两位的香港作者导演陈果(他的作品《人民公厕》的生理反应足以归为此范畴)。
2、立意 三池崇史的《盒葬》作为首篇,便着实完美地诠释了极限和怪物的概念,甚至不惜磨平自己的棱角。
与常理不同,三池崇史擅长以正常的逻辑肢解匪夷所思的虚假事实,乐衷在幻象的框架中梳理现实的真切细节。
然而这回的《盒葬》却相反:他借助支离破碎的梦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痛苦,并最终把抽象的痛苦以形象的画面描述(结尾“连体人”的一幕),从中也完成了一个怪物的诞生。
由于命题作文的缘故,《盒葬》缺少了三池非商业作品中一贯的颠覆和争议。
因而不甘庸俗的他大概是由于不能继续标榜影片思想上的革新,便试图尝试一种形式上较难描述的抽象过程吧。
于是影片在选择了一个理解起来有点尴尬的“梦中梦”的对象后,便较之他以往那些明晰简洁的线性叙事作品多了一份错纵复杂。
也就是说,《盒葬》的叙事形式,依然是他一贯简单明了的直观叙事,只不过是由叙述对象的特殊性造成了“虚假”的混乱而已。
这绝对区别于诸如伊纳里多和昆汀.塔伦蒂诺那种在叙述形式上的蒙太奇错位。
至于影片中通篇的长镜头和萧条的节奏,其实我们早已在他的《牛头》中领教。
自然主义的严肃甚至死板的手法,却在这里营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恐怖氛围。
3、故事 《盒葬》的故事并不复杂,它的高明之处,在于给故事匹配了一个值得反思的意象。
影片的那个符合逻辑的表象,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连体人做噩梦的故事,同时是以“梦中梦”(第二个“梦”指幻觉)的形式:那个本身就是连体人的京子,在梦中跟长不大的姐姐是两个正常人。
而梦中的京子在爱上一名男子后,同时也开始出现幻觉(梦中的她的幼年的回忆)。
但虽然这就是故事的真相,然而却不是影片的目的。
三池崇史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做错事后的痛苦---那挥之不去追顺她一生的阴影和郁结。
就仿如把京子变成了“连体人”。
让我们再一次跳出影片看这个现象:幼年的京子,在嫉妒和爱的诱使下酿造的惨剧,永远尾随在关于和她的任意一个爱情的身边。
于是当成年后的京子对催稿人男子心生爱慕之情时,父亲和姐姐便来复仇了。
京子抱着对姐姐的愧意,使得幼年的姐姐永远盘旋在身边,就仿如自己是一个“连体人”。
就仿如杨德洛维斯基《圣血》中共用一双手臂的母子。
多么贴切又美丽的比喻啊!
关于影片中的乱伦、恋童、恋父和雪地跪求,暂时就不多说了,以前我已经讲得够多了,请大家自己意会吧。
某种意义上,47分51秒的《割爱》依然延续了复仇三部曲的道德命题。
不过作为独立短片,同时又是《三更2》章节之一的它并不能如此定论。
片名《Cut》,一语双关。
既指身为导演的柳志浩挂在嘴边的工作用语,也是临时演员歹徒对妻子实行的惩罚行为。
开场的360度环拍如此赏心悦目,后移、跳退,把视角归回到拍摄片场倒是意料之中。
廉晶雅客串的女吸血鬼行为古怪得有些不可思议,又是拿假牙、掏手机、弹钢琴,然后娇声嗲气地喊着食物不新鲜,做痛苦状大口地吐出鲜血。
为什么呢,就一开始那个毫无表情的老头。
老伯的血怎么会新鲜呢?
如此幽默只是正戏来临前的过场。
至于吸血鬼戏份,猜测是因为2007年朴赞郁将拍一部和吸血鬼有关的影片,名字暂定为《Evil Live》(活着的邪恶?
邪恶的活着?
),已经定了的演员有宋康昊大叔,讲述吸血鬼的现代生活。
不仅于此,以上场景在后面故事发展中都得到了环环相扣的照应——即真实的片场到虚拟的片场的切换,置身于和导演家中一模一样的片场(严格意义上说,这句话是不成立的,《割爱》依然只是一部电影)。
临时演员遇见毫无表情的跑龙套老头,自己都被吓了一跳,颇有些讽刺恶搞;痛苦倒地之后不忘来一句“导演,我怎么样”。
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又不只这些,临时演员的表演方式无疑是不太容易归入正经一类。
紧张气氛的营造、故意为之的幽默,还有走向崩溃的疯狂行为构成了影片的最大亮点。
Norris批评说《割爱》的“复仇”过于赤裸,朴赞郁借临时演员的口说出了心里的控诉。
的确《割爱》的拍摄是夹在“复仇三部曲”中的完成。
因此影片有些地方难免让人遐想,比如翻了几次白眼都没被掐死的小孩,目睹父亲丧命,必然地吐出了一句:我要报复。
质疑完美、仇视富人的临时演员也是以无可救药的推理要求对导演实施惩罚,该行为可以视为下层对上层、贫穷人们对富有阶层的报复心理。
按照他的说法:你有钱没关系,但你居然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好人。
这就有问题了,我不相信,还要证明你心中也有大恶。
在否定了导演的百般劝说、极力证明甚至还有低级逗乐后,他只是想让柳志浩杀一个人,以此证明他的“恶”。
绝望的推断不如说是他的计划圈套——借助导演的手杀死自己儿子,这并不意外。
他说过不忍心,走上绝路的他还存有一丝正常。
临时演员的一系列行为根本无以解释动机由来,既是游戏性质的提问竞答,又是一场安排好的高难残局。
木偶傀儡一般的妻子被数十根琴弦绑得动弹不得,肢体摆设得极富想象。
但十根洁白修长的手指凸现在了危险不安的位置,粘在琴键上,同时被钢丝琴弦箍捆着。
一边是每隔5分钟就下落在手指上的利斧还有随即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对于妻子的角色形象,按照姜惠贞说法“她只是架设在导演和临时演员之间的一个木偶人物”。
换言之,作为人质的她在影片中呈现的一切都是被另外两个人物所操纵的。
于是观众相信着她疯狂迷恋整容、大手脚花钱、毫无艺术细胞又有着钢琴家的名号,通过柳志浩的控诉和临时演员的揭发,夫妻二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缺乏沟通、相互背叛的。
妻子催促导演杀人的嘶叫,唯一一次致命的反击来自那下不顾一切的啃咬,出自本能的反击。
在这个故事里有的正是各种极端,自我掩饰下的柳志浩终于抵挡不住精神拷问,承认了自己具有的恶:从妒嫉到外遇,还有对妻子的恨。
爱妻子而去杀死一个不相干的人?
不爱妻子却看她被人凌虐至死?
两难的尴尬处境随着高潮来临而瓦解,他的无能为力被推放到了无关位置。
对于柳志浩的最后行为已经演变成了必然,多数人倾向认为他在最后时刻完全崩溃——影片接了一段大幅度的晃动的片场画面:虚拟和真实的错乱、妻子大口吐出的鲜血和片头女吸血鬼的不新鲜食物。
亲眼目睹惨剧的刺激让他崩溃,片子本身带着强烈的黑色幽默还有电影桥段再现、情境颠覆通通不复存在。
以朴赞郁的现身说法是他内心所恐惧的、对于外来者突然闯入所带来的家庭与自我崩溃。
影片中的导演柳志浩即是现实生活中的朴赞郁,喜欢的家具款式到房屋内的布置摆设,在影片里它被移为一个拍摄片场。
好事者可能对于意外侵入有着更多猜测,比如是柳志浩本人设置下的杀妻圈套,然而这样的伪命题是不成立的。
《割爱》存在最多的正是交织复杂的二元冲突对立,由最简单的善与恶出发到地板上的黑白对比。
著名导演和临时演员正是构成影片矛盾的基石,而妻子和小孩则是充当至关重要的中间人角色。
对于柳志浩,通过临时演员不断增强施加的压力,把他逼向越来越绝望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作出了无意识的自我抉择。
大多时候神经兮兮的临时演员一方面是对先前的长久疑问做个解答,一方面借助柳志浩杀死自己的儿子。
《割爱》最初给观众一种只是以真人性命安危为诱饵的游戏,事情真相的揭示并没有一步到位,而是经过层层深入的剥除才在最后完全明晰。
最喜欢第三个朴赞郁的故事。
黑色,惊悚,幽默和恐怖的故事。
年轻有为的英俊导演,夜间被不速之客入侵房间,被击昏之后发现自己被绑在摄影棚中。
并且惊见妻子被蒙住嘴,全身用钢琴线吊在钢琴前,双手十指亦被粘在琴键上。
绑架他们夫妇二人的,是片场的临时演员。
长久以来的失望,被挫,和生活的郁郁将其逼上绝路。
他憎恨导演的完美生活,和近乎无可挑剔的处世态度。
于是以每五分钟砍掉导演夫人一个手指为代价,他要导演忏悔从前做过的坏事并且杀掉一个绑来的女孩。
为了拯救夫人的手指,完美先生开始忏悔。
从妒嫉竞争对手,到对妻子有不忠的外遇。
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绑匪的断指计划,不得已导演去杀被绑来的女孩。
却发现这女孩原来是化装过的绑匪自己的儿子。
绑匪在剁指的时候,不当心跌落在绑夫人的重重钢琴线上。
被夫人从颈部活活咬下一大块肉,流血而亡。
导演精神受到刺激,错把夫人当作绑匪的儿子并扼死了她。
这短短的片子,拍得相当精彩。
人性之扭曲黑暗,在死亡面前的怪诞演出,不仅仅是“憎恨”而已。
作为临时演员的绑匪,一点一滴地说出自己的主张,毫不手软地毁掉一切。
是对完美导演所在生活的绝望抵抗和对自身厌恶透顶的抛弃。
他临死的片断让我想到北野武,死亡在这里毫不苦痛,生的虚假和丑陋早令人麻木。
所以尽管呕出大口鲜血,却是对已经不再新鲜的生命的嘲讽。
三池崇史关于盒子的鬼故事也不俗,从切肤之爱开始的象征手法,这里更明显昭彰。
用幽闭和仪式化的缓慢镜头来刺激观众的神经,是会被迟缓地吓上一跳。
但是陈果的饺子,就是个混沌世俗的故事了,南边的人吃胎盘,胎婴,素来说是大补的东西,除了片子里红红的饺子肉令人恶心,就没剩下什么让人记忆深刻的东西。
我觉得最好的是日本的《盒葬》,叙述的结构非常巧妙,穿插一个似有似无的梦境,而且最后出现了连体人,让人怀疑整个片子只是作家(女主角)笔下的故事,一个关于连体人的半自传的故事,而对那个马戏团的帮主的爱,反映的是女主角作为连体人,作为作家对一个图书编辑的一种复杂的爱。
真是回味无穷。
里面的两个小女孩的表演尤其出色。
韩国的《cut》也非常好,一个群众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对峙,反映出面临死亡时的人性,结局出人意料。
特别是那个变态的演员要导演杀掉他儿子,而导演最后忍不住杀了自己最初要保护的人。
实在非常难得的好片子,让人每一分钟心都随之紧张。
中国香港的《饺子》最差了。
最初是冲着李碧华编剧去看的,结果发现太差了,除了那个土女人糟蹋《洪湖水》之外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故事也很枯燥,恐怖也不恐怖,要技巧没技巧。
从《榴莲飘飘》和这个《饺子》上看,陈果的导演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除了糟蹋红色经典歌曲,好像啥也不会了。
中午去吃饭,随意走进一家饭馆,竟是大娘水饺,猛然想起昨夜看的[饺子],胃里一阵翻涌,慌忙逃出,食欲全无。
看来我是越来越胆小了,记得以前在宿舍看[咒怨],姚子躲在我身后,不时惊叫激动,我则坐得四平八稳。
昨夜并无怨魂全是活人的[三更2],却看得我不住倒吸凉气。
看完出去买烟,黑洞洞的楼道里,莫名的脊背一阵发凉。
很奇怪这么一部杰出的电影,为何很少有人提及。
莫非因冲着恐怖而去,却并未看到贞子之类而失望不满?
我不得而知。
总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香港近年来罕见的佳作,是亚洲电影一次眩目的集体闪耀。
[三更2]由三个独立篇章组成,分别是香港导演陈果的[饺子],韩国朴赞郁的[割爱]以及日本三池崇史的[盒葬]。
从名字来猜想也该是夜鬼惊魂的类型,不料全片竟无一个鬼怪,彻头彻尾的在讲人和人性,竟也让我毛骨悚然。
1、香港篇dumpling:欲望的狞笑早就听说过胎盘营养美容,当时只是感叹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并无多想。
不料就这么一个小小题目,短短36分钟时间,陈果和李碧华联手端上一盘惊心动魄的饺子。
李太(杨千桦)年华逝去,再激不起丈夫(梁家辉)的兴趣,无奈下来寻媚姨(白灵)神秘配方的饺子。
又急于求成等不及效果缓慢,要求尝试极品——“5个月的胎儿,手脚都会动了,滑滑嫩嫩,最是滋补”。
忍不住好奇心偷看一眼,从冰箱里端出的是一盘红糊糊的已成人形的胎儿,不禁花容失色,大叫一声落荒而逃。
恶心犯呕之后,对青春的贪恋终于占了上风,毅然回来吃饺子。
看着她津津有味的咀嚼,我胃就直往上翻。
女人对美的欲求真是到了变态的地步。
陈果的镜头里全然没有恐怖片的阴森,就像他的妓女三部曲,白灵低垂的领口、梁家辉抱着情妇的气喘吁吁,活色生香的欲望跃然眼前。
影片的一条副线,那个极品的来源,一个女中学生,父亲乱伦的悲剧,迫使母女俩找到媚姨来打掉这见不得人的胎儿。
为了保证极品的天然,媚姨不用任何药物及措施,导致女学生回家路上大出血而死,最终母亲也杀死了那个禽兽父亲。
这个家庭的毁灭,起因也完全归咎于父亲的兽欲。
佛说,人之痛苦皆因有欲。
可惜芸芸凡夫俗子解脱不得,钱、色、名、青春、权力……太多的欲望撩拨蛊惑着人心,于是被驱使被奴役,疯狂的不择手段的奔向目标,演出一幕幕人世百态悲欢离合。
只是人性的一面渐趋模糊,动物性的一面日益嚣张,人之价值还残存几分?
所以我们宁可养狗而非拥抱朋友?
最后的镜头,杨千桦生吃了自己两个月的胎儿,吸血鬼般舔舔唇下的鲜血,嘴角诡异地上扬。
这张少女的皮囊下,是欲望在得意地狞笑。
2、韩国篇cut:邪恶的狂欢依然是朴式冷酷血腥的招牌风格,戏中戏、戏外戏的情节设置极具戏剧性效果,与98年好评如潮的英国话剧[爆玉米花]有异曲同工之妙,转折频频,高潮迭起。
这是两个极端的人:大导演年轻英俊善良富有功成名就,临时演员贫穷无能酗酒打老婆。
然而这一夜,他俩地位来个180度大转变。
临时演员挟持了导演的老婆,强迫已被制服的导演出任自己这出真实电影的临时演员,每一次演出失败被叫“cut”,都会cut掉他妻子的一根手指!
这紧张刺激的一夜过后,又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颠覆性结局,这竟是罪恶恣意狂欢的完美一夜!
十恶不赦的临时演员姑且不论,那个曾光鲜灿烂堪称完人的导演,在不断折磨下竟一层层撕去了伪善的面具,潜意识里所有被压抑的邪恶终于在崩溃后释放,人性的丑陋令人绝望。
据说当代心理治疗中弗洛伊德已被边缘化,但他依然是艺术家心中挚爱的宠儿。
这片子就完全是弗洛伊德潜意识的一个解读范本。
弗老认为,人类的意识都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观念和想法,而更为庞大的不能被道德所接受的那些念头统统被压抑为了潜意识,潜意识一生都不屈不挠的斗争着妄图进入意识。
梦是一个渠道,那些稀奇古怪万千气象的梦都是真实存在的潜意识想法伪装或直接的呈现。
当一些特殊经历造成创伤,强烈的情结强行得到意识认可,便会扭曲了意识,于是人们就会说,这人疯了。
人类多数的高贵品质都是后天习得,本质上只有三个本能:性,生,死。
本能产生的想法大多都不被意识认可,然而谁都对抗不了本能。
所以一旦得到机会,人所展现的场景将只会是,邪恶的狂欢。
3、日本篇box:不散的梦魇这个一向血腥的鬼子这次居然是最温情的一个,带着平静的淡淡的忧伤,讲了一个不散的窒息的梦魇。
又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一个注解,呵呵。
三个部分中最喜欢 盒葬。
画面克制,色调唯美,语言极简,情节完整。
前半小时多波谲云诡的铺垫,只为抖出最后几秒的包袱。
最后揭秘时刻,只伴随着一声铃音,就像微波炉,把陷在里面的食物旋转、热熟后,只是叮的一声。
姐姐的娃娃脸我并没有感到作者在设定连体会分享梦,但最后姐姐说,我也做了差不多的梦,导致我开始以为全剧是姐妹两个人梦的融合,比如以色调进行区分。
我开始认为导演想通过这种手法,说明她们都想独享身体。
但通过再次核对细节,我大把握确定这只是妹妹一个人的梦。
尽管至少通过抚摸,姐妹可以分享部分感受。
姐姐可能由于发育的问题,导致面容较年轻,因此妹妹在梦里想象成在小时候,姐姐被自己误烧死而停滞在幼年。
姐姐更有才华影片开始,取稿人说左手字,而姐姐是左手,妹妹只有右手。
影片最后笔也在左边,进一步说明有写作才华的是姐姐。
这点幻化成妹妹梦里姐姐技高一筹,更得马戏团长的赏识。
而现实中存在的取稿人正是梦里的马戏团长。
说明现实中,妹妹爱上了取稿人,而取稿人更赏识会写作的姐姐。
姐妹就像活在盒子中一样,狭窄的交际圈,取稿人的出现,引发了妹妹的嫉妒。
躯体是盒里面装着剥离不开的回忆。
梦里所有人都是自己,毕竟是在自己脑袋里做梦。
所以,妹妹也梦到自己被良心折磨并陪葬。
可以想象,二人之间的情绪非常复杂,想独享身体,想与心爱的人谈一场正常的恋爱,但又无法割舍一起共甘苦的血肉记忆。
难道只能用让自己厌恶的做法才能冲破亲情的网。
姐妹都被困在盒中,都有相同的想法,姐姐写的小说可能就是电影剧情。
埋葬的盒中记忆“我知道,我们做的是同一个梦,但是却有一点点不同。
”女作家京子从梦中醒来,四溢的寒气、冷色调的大衣和纷乱的梦境似乎暗示着潜藏在平静背后的蠢蠢欲动。
编辑的面容与记忆深处中的某人重叠。
回忆的重负之下,京子总能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她唤她为“姐姐”。
男编辑赠予的音乐盒是开启京子过往的钥匙,晶莹剔透的旋律声拖着她沉堕进她一直逃避却又不甘放手的过去。
色彩斑斓的旧式马戏团中,京子与姐姐一起表演。
然而在京子所爱的团主眼中,却只有姐姐,唯有姐姐。
明明与姐姐一样努力,和姐姐一样美,年幼的京子得不到团主的奖赏,甚至一句鼓励都显得如此吝啬。
京子仿佛是姐姐的幽灵,始终站在阴影处,她嫉妒地窥视着姐姐得到的奖励,嫉妒地看着团主亲手为姐姐戴上项链,嫉妒地渴望着可以像姐姐那样在团主怀里睡觉。
“拥有着与姐姐一样的面容,就这一次,这一次就好”,她下定决心在姐姐练习时将她关到盒子里,一场意外却改变了一切——突然起火,姐姐被烧死在盒中。
失措的京子逃离了那顶彩色的马戏帐篷,自此,她的生活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冬季,再无绚烂,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
这由嫉妒和卑微的爱意而起的小小欲望不仅没能实现,却意外烧死了她的亲人,更迫使她再也无法见团主,熊熊大火变成了她一生的梦魇。
只有在梦中她才有机会见到对她而言最为重要的二人,而后再次逃离。
成年京子最终进入马戏团帐篷,直面自己的梦魇。
“姐姐,你可知道,我最爱的就是你”,她从未想要伤害姐姐,面上带疤的团主为京子戴上他曾准备的项链,京子终于知晓,团主的心中也有自己。
此时,一切仿佛圆满,京子压抑多年的卑微爱意汹涌决堤,她激烈地吻着团主,团主也渐渐开始回应她。
蓦地,团主用塑料袋套住京子,将她塞入表演用的盒子,埋进雪中。
“我不知道,现在的你和当年的她,哪个更美。
你们是最好的结合体啊,怎么能只活一个呢?
”他大声嘶吼道。
又是一场梦,京子醒来。
只不过这次有点不同,她终于直面那场大火,对团主表达了爱意,得到了她想要的回应,并且向被她伤害的姐姐道出了她一直想说的“对不起”,甚至宿命般地也死在了那个烧死姐姐的盒子里。
京子和她一直爱着却又逃避的两人达成了和解,也和童年大火前悔恨彷徨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盒子曾经埋葬了姐姐也埋葬了京子的过去,盒子中死去的自己也通向未来的彼端。
仿佛得到了原谅一般,被烧死的幼年的姐姐在京子身上重生,正如团主所说,她们是最好的结合体,她们永不分离。
在主要故事环节中,其夸张的角色演绎和复杂的场景布置,感觉这就是男主精神世界的描写。
以下是个人剧情理解:男女主是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男主难得回家。
进家门 ,九点钟的钟声响起,播放他正在执导的影片配乐。
男主上楼见女主,发生争执,触发冲突,最后杀妻。
男主下楼处理蔬菜汁,此时正值九点半,男主进洗手间,熄灯黑幕,故事结束。
而影片主要故事环节,即上楼见老婆,发生争执,触发冲突,最后杀妻,这一系列行动,是通过男主的精神活动来进行表现的。
以下是主要故事环节中一些精神活动的细节:1. 临时演员-本我;2. 男主自己-自我;3. 小孩子-超我;4. 通过临时演员输出利己观点以及施暴,也意味着现实中男主在虚伪的辩解,同时也在对女主言语上的攻击;5. 临时演员的失足滑到,也意味着现实中男主言语上暴露出了弱点;6. 女主反杀临时演员,也意味着现实中女主成功反击了男主言语上的弱点,刺激了后续男主的冲动行为;7. 小孩子说“I'll take revenge 我会报复”后的那个片段,是精神活动与现实的交织过程,也是男主精神崩溃的表现;8. 用橡皮筋绑着自我,象征着内心摇摆;9. 女主被绑的和木偶一样,象征着男主对女主的刻板印象。
也许这样子的评论显得比较自以为是和low,但是借此地表达一些想法,也是对电影的认可和关注。
到家时,正在敲钟-九点整
下一幕是处理蔬菜汁,此时已经九点半。
p.s. 这个镜头停留非常久。
九点半。
即在两个镜头之间有半小时空白。
整体还行
UGC230G L9只看了盒葬...我觉得我也不会看其他两部了...上课竟然被逼看了恐怖片...
2.5 可能期待值太高的缘故?怎说呢...恐怖片界的非主流。先看的《饺子》,民间恐怖故事,让国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饺子成为“配角”,好处也是只要人吃到饺子就会回忆起这个故事;再看的《割爱》,被称为朴赞郁“复仇系列”2.5的一部短片,期待在这失望也在这,这部追求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恐怖,而是朴总一贯的暴力美学,直接上来就是“看,这就是人性”,但是我又恰好不买这账,不过里面社会学方面的东西很值得探讨;最后看的《盒葬》,原意box,是盒葬也是合葬。磨磨唧唧,不知所云,大多日本导演的一贯风格,不多说了主要就是看不惯那种日式的作派。
饺子最后的一分钟把我秒了...
三个国家,三个故事,各有风味。
这个三更比起第一部来讲 从导演阵容就很牛逼啊。超喜欢朴赞郁的故事,太他妈牛逼了。
喂110吗,麻烦把饺子和盒葬的导演编剧全抓起来!这两段和割爱完全不是一个世界啊!什么鬼!
三更系列,以前只看过里面的饺子,日本那个故事好无聊,就是连体婴两姐妹都发了一个梦,韩国那个故事不想看了,感觉这是被欺骗系列
给第三个故事五颗星
三个神经病拍的什么玩意啊 1个恶心2个无厘头3个抽象,真TM
陳果這段不錯。
值得一看
一般
如果这算恐怖片的话 真的算比较差了
私人排序是:三池的最烂,陈果的一般,朴赞郁大人毋庸置疑最出色了
玩了ouija board之后看的,整部片子都在给她们同声翻译。。。。什么鬼稀烂的莫名其妙的片子
中意朴赞郁的割爱。
感觉都不怎么吓人,最后一个挺疯的。
不适合我 看完引起不适
《盒葬》纯属视觉系舞台剧+北海道风光片,《饺子》算是一则社会寓言,不过白灵的演技很赞,《割爱》最搞,居然拍成了恶搞版B级《七宗罪》,这也能算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