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银行家的性爱开场,非引诱性的观看方式,稍许有些不适,肥胖的身体,不享受,为何要以这样的一场床戏开场,反倒舍弃之后任何可能融洽欢愉的性爱?
卫生间那场戏,她跟女伴讲到她的性高潮来自于对身体之上的肥厚肉体的恶意想象,加上第一场戏中,侧重于她对他毫无回应,只琢磨自己如何达到高潮,当他擅自停止,她没有达到满足时,她的反应是恼怒,便催他快一点结束。
于是,在她与银行家的关系中,她享受他对她的关注膜拜,性爱中的真实关系是她不爱他,她只享受来自另一个阶层--为画家提供现实可靠的经济支柱的人--他对她的膜拜,而她平衡两人社会地位的方式,是对他的丑化性想象,但酒吧里他在一阵恭维之后强调自己的家庭生活时,她的确感觉到,这段关系他想要掌握大权,他对她的膜拜与爱并没有超出的部分。
她在餐厅和卫生间跟女伴讲自己的故事,哄堂大笑也好,内心隐隐地目的之一可能是炫耀,她自顾自追进卫生间跟女伴聊,女伴礼貌地应和,离开的时候,她先走上楼梯,稍微有点俯看的角度大概表示她在内心宣示了一丢丢赢了女伴的虚荣心和傲娇,这时她才问,噢,一直都在说我的事情,你最近还好呢。
恩,两人的朋友关系中,她应该是占上风的那位。
女伴仰视着她,不卑不亢地说挺好,她接着问,女伴只说了一句话,大概是我跟他越来越好了,在各个方面都更融洽了,下个镜头切到她在地铁上怅然不爽地重复女伴的话。
细腻的表达方式,女人之间的比较炫耀得意失落都在里面了。
回来,她与银行家的酒吧的戏,镜头来回在两个人之间的游动,平均受力,没有任何情绪跳点。
之后,他追了她两场戏。
第一场戏,当她言语暴力刺痛他时,他说了一句话,大概是你的这种生活有没有未来,还要过多久之类,哇哦,其实两个人的关系一点都不对等,相互利用的状态,他利用她装点自己的豪宅,她用他给自己的画室贴点金;第二场戏,游走在画廊展览的银行家,买画是一种艺术投资的同时,也是猎艳过程中的投资。
2/与演员的对话则完全不一样,不断地出现特写,跳切,睫毛闪烁,嘴角微抖,盯住他的脸部的虚化,抛出信息,气味,接住,又扔回去,然后到了车上,她在逼他把这个暧昧讲清楚。
这次换了他是那个mr charming,在银行家与她的关系中,互换了位置,她享受到了性爱,他却受了挫,想必两人在这段关系中对自己和对方的位置的定义发生了错位,后面没有谈妥的部分原因也有一些不断相互试探对方的定义底线和规则之后,相互放弃的感觉,她一贯手法是通过离开与不再见面逼他做决定。
3/在森林里发怒那场戏,好棒,天地人神都是你们的,拿走吧,连带着海德格尔都搬走吧,都塞到你们的小茶杯里。
所以,那场戏,她在做的事情是将自己跟自己所属阶级的其他人划清身份,我跟你们不是一种人,不是一类人,我不喜欢你们的矫饰虚伪,但问题是即便她要搞阶级划清,也不等于她能够跟对立的劳动阶层站在一起,这就是这种人尴尬的地方。
这一组戏基本在讲这个事情,那位高中毕业的有点土气固执的帅大叔跟她跳的那支舞真是诱人啊,全片最来电的一场戏了,满满地诱惑啊。
这里的叙事方式蛮有意思,这段感情的讲述方式是巴尔扎克的贝姨式,他们那和谐且电光雷鸣的相处过程肯定是出现了些不和谐的地方,一般的表现手法会是把这个过程描绘出来,但这里是通过与自己的前夫要钥匙的方式透露了一点点信息,她放弃了与前夫和解的可能性,跟前夫要钥匙打算给新人,春光满面,接着跟邀请她去度假的这位同一阶级想要跟她约炮的画廊人吃午饭,这时,才从她那里知道,原来他们俩好上了,啧啧啧,紧接着情感初期的甜蜜感被对方有预谋有恶意的中产中年男性的现实爱情观撼动,然后跑去一个非常不中产阶级的桥上,地铁还是火车的地方,打了个电话,质问这位有点土气的帅大叔,不是质问,是伤害了。
4/果然,她做不到,艺术家的游离只能寄生在有钱有闲阶级。
于是,她握了黑人男性的手,对方回吻她,但并不打算给她一定的许诺或陪伴作为安全感。
这个年纪了,孩子都好大了,都市里中产阶级的成年人之间的情感,兜兜圈圈,经验老道,都不愿意给予,都恐惧失败,也都不愿意投入,只喜欢安全地享受暧昧,享受自己内心对一段感情的想象期待性的彫啄,害怕任何一个破坏者。
结尾,一位同样在感情中兜兜转转的中年人,住在橘色灯光的玻璃房子里,讲着她,同时也是他自己。
她的故事之所以好看,在于她仍然想要爱情,但她想要的那种爱情附加值有点高,跟她遇到的这些男人能够给予的东西不匹配。
5/突然想起来,有些时候的镜头的运动很微妙,跟帅大叔跳舞时,镜头随着她的身体往上移动--靠近帅大叔--也淡淡地跟着往上移动了一点点,造成一种她涌上来的错觉
人人都爱比诺什,这次文艺女神是巴黎中年失婚的画家,一开场就是她跟秃顶膘肥的银行家滚床单,台词太有质感,笑喷了我了!后来发现此渣男不打算离婚,女神不甘做小三,又遇到年轻帅气的话剧演员,然鹅,激情过后一拍两散。
之后粉墨登场的追求者,每个人都被女神的魅力折服,却无人能给她真正的爱。
或者她自己也不知道要什么,对于中年女人来说,如果爱情重头再来是茫然无措的,可回过头也没有路了!片中大量细节对于两性情感进行了碎片式的捕捉,丝丝入扣!比如面对水产品老板的追求,女主无奈尴尬却不好拒绝,看得真心塞啊。
据说女导演德尼的这部新作深受罗兰.巴特《恋人絮语》的影响,俺没看过这部神作,不好评价。
不过德尼不亏是资深文艺片的高手,基本上没有戏剧冲突的故事,却讲得不紧不慢刚刚好,反正我没睡着(可能不太适合小姑娘?中途有几个离场的😜)。
各种嘎嘎的笑料包袱,生活有经历的,自然心领神会。
法国知名电影导演 克莱尔.德尼 推荐比诺什的粉们要看啊,她跟大鼻子德帕迪约结尾那场戏真过瘾,表情和内心戏太丰富!女神跟什么年龄段的男人谈情说爱都没有违和感,放眼国内五十多岁的女演员不是演大妈就是奶奶!你瞧比诺什脸上那抹亮亮的春色,就是心灵暖阳,总能照亮我辈幽暗的人生吧。
我认识一个女画家,觉得朱丽叶·比诺什演得跟这位女画家的性格简直一模一样,女艺术家难以捉摸、反复多变的心思,敏感善变的脾气,全都在比诺什一颦一笑的细腻演绎里展露无遗。
这恐怕不是克莱尔·德尼一贯风格的电影,观众看不到以往印象派的摄影风格,也没能体会到欲望流淌的氛围,更没能见识到标签式的跳跃性叙事。
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正反打对话场景,以及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
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
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
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
尽管这回德尼的风格变得异常平易近人,但影片的配乐依然精彩,在衬托人物心理方面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细心的观众还能在影片里找到Tindersticks的唱片封面,The Something Rain以及《日烦夜烦》原声唱片的野性血腥画作。
中年小清新,感觉有点类似“大龄剩女”嫁不出,有时候不是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在一起,而是自己本身出现了问题,太过于执着于自己所谓的那些要求了,还有个最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就是个问题,没有认识到,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中年时期难免多多少少会比平常敏感,多疑一些。
整个电影带着法式幽默感。
因为茱丽叶·比诺什,看了这部《心灵暖阳》。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对中年男女的床上戏,两人的表情和呓语看上去很不投入,直到满头是汗的秃头男忽然冒出一句:“你的前夫让你很满意吧?
” 我和太太当场笑喷[Drool] 世上有智商情商如此之低的男人吗?
不过,也许女导演Denis亲自遭遇过类似场景?
[Chuckle]女主伊萨贝拉是一位离了婚的画家,她敏感自尊,却真诚而执拗地寻找着爱情,从秃头渣男银行家,帅气而抑郁的话剧演员,淳朴而木讷的乡男,深沉儒雅的黑人画廊经纪人,然后和又自己的前夫上床,因为发现了前夫的新癖好勃然大怒,起床后立即要求他缴回钥匙发生争吵(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
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寻找。
太太说她看得好心酸:“这把年纪了还折腾!
” 最后伊萨贝拉被那位自己才和女友刚分手的婚恋咨询师忽悠得一愣一愣的,露出了傻傻的希望的笑容。。。
唉,从古至今,人类就没有脱离古希腊神话人物的悲剧宿命:你拼尽全力抵抗命运的安排,却受制于人性的弱点,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者。
朱丽叶·比诺什,法国的文艺片女神。
《布拉格之恋》《英国病人》《烈火情人》《浓情巧克力》都是她留给世界影史的经典作品。
忧郁深邃的眼神,成熟的魅力,娴熟的演技,让朱丽叶·比诺什在国际有着不少的影迷。
文艺片女神,从来不会缺少贡献尺度。
在《布拉格之恋》《烈火情人》《屋顶上的轻骑兵》等作品中,朱丽叶·比诺什都有为艺术献身的片段。
在2017年上映的《心灵暖阳》中,已经53岁的朱丽叶·比诺什依然不惧尺度,在影片中宽衣解带。
本片是在探索中年人对爱的追求,故事情节简单,更多是人物的说话画面。
导演希望从一个中年失婚女遇到的各种各样男人,来揭露真正中年人士的爱情观。
伊莎贝尔(朱丽叶·比诺什)是一名画家,年至中年。
性格直爽,敢爱敢恨,渴望一份真正的爱!
在车站,在路上,她常常处于思考的状态。
会跟陌生的司机交流,也会跟熟络的朋友探讨。
而对真爱的不可得,又常常使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时时哽咽无法自已。
伊莎贝尔跟丈夫离婚,但还保持着x关系。
当发现丈夫在尝试新姿势时,伊莎贝尔忽然感到厌恶。
渴望真爱的她感到有被冒犯,这不是她希望的自然状态。
一段感情开始有了做作表演的成分时,就变得无味了。
一个长得不错的离婚女人,身边永远不乏追求者,更何况伊莎贝尔也在主动追求真爱,于是她遇上了各种类型的中年男。
银行家属于主动派,他追求的只是情人,而这种类型也是中年人感情中最常见的一种。
无论是什么,总会有新鲜期。
时间久了,即使曾经多么喜欢,也会开始产生疲倦。
所以爱人若是不能用亲情与法律维系,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分开。
情人,更多是追求的一份刺激。
可以不用承担丈夫的责任,却可以享受作为丈夫的乐趣。
银行家喜欢这种乐趣,更何况伊莎贝尔还是一名艺术家。
他在伊莎贝尔身上只是寻求着刺激,所以他会在床上询问伊莎贝尔与前夫的对比。
伊莎贝尔有被冒犯到,之后也发现银行家只会将自己当作小三,终于果断跟银行家划清了界限。
她要的是真爱,不是小三。
演员,属于暧昧被动派。
拘束于规则中,想要出轨追求刺激,但内心却有着负罪感。
他厌倦了与妻子的感情,已经产生离开的念头,但这个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这种类型的人,只敢想,却不会主动付出行动。
伊莎贝尔遇到演员后,被他的气质深深吸引住了,伊莎贝尔以为他会是自己的真爱。
在第一次约会后,不敢主动的演员让伊莎贝尔很急躁,她愤怒的在车上表达了情绪,然后邀请演员回到家中。
而演员依然恐惧于规则,喝酒依然无法让他打破禁忌,几乎他都要开门离开。
不过在欲望的驱使下,他还是回头跟伊莎贝尔发生了关系。
但这次关系却让他有了负罪感,之后他主动说明后悔这段关系,并表示只想跟伊莎贝尔保持暧昧,而没有其他关系。
虽然伊莎贝尔很爱这个男人,但也清楚他不会是自己的真爱,于是果断选择了分开。
流浪汉属于无为派,在中年人的感情中,顺其自然,而又互不打扰。
在舞会中,当流浪汉站在伊莎贝尔身后,两人款款而舞,流浪汉的浪漫打动了伊莎贝尔。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伊莎贝尔身边也不乏优秀者追求,但太熟悉反而没了神秘感。
流浪汉给予了伊莎贝尔这份神秘。
但是流浪汉也不过只想跟伊莎贝尔保持这份感情,却并不想彼此融入对方的生活。
伊莎贝尔终于明白流浪汉也不会是他的真爱。
伊莎贝尔身边还有着其他追求者,有一套房子想跟她同住者,经营艺廊的同行,感情细腻却不想破坏自己家庭的黑人。
寻寻觅觅,伊莎贝尔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那份真爱。
伊莎贝尔苦恼极了,最后,伊莎贝尔只好寻求占卜师寻求解脱。
但其实占卜师也不过是一个困惑于感情的普通人。
当他用着所谓的占卜术说着似是而非的道理,在两人的交流中,影片结束。
真爱,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你以为找到的真爱,在满足了一段时间的需求后,就会让你产生另一种需求。
新的需求出现,曾经的真爱就不再是真爱了。
国外总是标榜追求灵魂自由,所以他们的爱情观比较开放而没有拘束。
但真爱本就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命题,与其借着真爱的名义一次次换伴侣,倒不如踏踏实实一生爱一个人。
人生,其实挺短的。
偶尔让人莞尔一笑的幽默对白。
这比较接近传统爱情喜剧的套路,尽管到最后女主角依然没能找到真爱。
有点像陈国富的《征婚启事》或洪尚秀的自嘲幽默感,但我觉得更有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哲理意味。
德尼致力探讨爱情对于女性的意义所在,将焦点放在挖掘女性在寻找爱情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尤其面对爱情时不知如何付诸行动的女主角,刻画得入木三分,女性观众看的话必然会有更多共鸣。
作为追求浪漫与自由的西方文明之一,法国人天然就有追逐爱的执着与高傲。
无论是花样年华还是人生过半,令人心驰神往的爱情是时时刻刻不能缺失的生活必需品。
一个人到中年的女画家,从婚姻中走出,在追寻中迷乱,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情归何处”。
在求而不得的道路上,反复试错,反复寻找,直到迷失方向,直至痛苦不堪的过程。
昔日美丽的容颜徒增皱纹,但是眼睛神采依旧;尽管已不是青春少女,但是衣服的领子始终开于两胸间,自信而美丽。
生活没有过多的经济压力,女儿也暂由前夫抚养,女主伊莎贝拉没有任何除情感问题之外所要面临的窘境。
整部电影在她与无数男人的情感纠葛,和独自哀伤落泪中交织展开。
与不能和妻子离婚的混账油腻银行家,与有妇之夫的帅气舞台剧演员,与在舞会偶遇的没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平凡人,与画廊的非洲裔合伙人,与还心存留恋的前夫。
她需要来自另一个人的温度,牵手、拥抱、亲吻来驱走内心的孤独,却越来越深陷冰冷黑暗之中。
问题就在于,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在期待什么, 找寻什么,前一秒还觉得完美到不行的对象,下一秒钟就分崩离析。
对于不能明确自己的诉求,最后不得不去求助一个心理顾问或是算命大仙,影片最后女主和算命师两个人长达10分钟的交流感觉都是苍白的忽悠。
企图通过别人的指引来确定未来的方向,从而确定在寻找的人是谁,他在哪里,最终的结果可能只可能是没有结果。
朱丽叶比诺什如此大胆的尝试,一把年纪还不惜全裸出镜,也是对艺术的疯狂献身了。
这很崇高但却对必要性不敢苟同。
那几个独处时难过得流泪的镜头,也是朱姐奋力的想要渲染当下孤独的感觉。
除此之外女主伊莎贝拉还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呢?
善变的,情绪易波动的,没有主见的,甚至还带有一点点自私的,这些加起来把这个人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终日沉迷于纠结爱与不爱,得到与失去,最终除了造成混乱,自己和周遭人复杂的状态,其他无一益处。
无论身处何地,与什么人在一起,寻找属于自己的inner peace真的太重要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的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给心灵片刻暖阳,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
拍手叫绝,没有制造虚幻,直接老辣,端出真相但并不沉重,反而给人勇气,很高明。
看简介以为惨兮兮,没想到很幽默的轻喜剧,奇形怪状的男人好多,庸俗的银行家,自私的演员,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难民。。。
很尴尬无奈的滑稽感,带点苦涩回味。
女人难免深夜哭泣,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傻乎乎的。
比诺什来演很好,她有双不老的眼睛,形成矛盾感。
演技炉火纯青的她比玉女时有劲多了,有血有肉。
人类所有的困境都差不多。
博物馆的朋友帮她分析,劝阻她和死追她的难民在一起,给了她忠告。
接着占卜师娓娓道来,温柔的乐声响起。
要小心被人当作拐杖或者过渡利用,你不能伤痕累累地从里面走出来,他会将你蚕食殆尽,还非常享受。
好好照顾自己,小心不要陷入陷阱。
你的未来在别处,一生挚爱另有其人,不在过去的人里。
你会遇到更好的人,更有魅力,更有深度。
你需要的是某个不平常的,具有冒险性格的人。
他是值得信赖的,可靠的。
你没披上保护衣,这样更好,你还会经历许多。
顺其自然,寻找内心的暖阳,同时敞开心扉。
最后一个词open重复了几遍。
好的电影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太好笑了。
看完爸爸说了一句,爱情需要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我觉得没错。
观影过程中,和朋友交换了一点观感:法国人怎么会把拥有一段浪漫关系看得如此之重?
要是放在中国,绝对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所有的爱情都会落脚到成家上,而成家,是为了立业。
如果有谁把爱情当饭吃了,定会遭来群嘲:这人有病吧。
女主偏就是病入膏肓之人,一副说什么都得找到一个理想伴侣才不枉此生的架势。
她焦急地寻找,身心俱疲地从一段关系走出来,再强打精神投入一段新的关系,有时甚至一段关系未了,又身陷另一段关系中。
她的身边似乎从未断过伴侣,但凡失去,哪怕只有一刻,也会让她陷入抓狂和绝望。
获取关系是爱欲的一种展现,倒是顺应这个高呼人性解放的时代,但个人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放大这种关系在生活中的分量,毕竟社会还没有发展到容许个人欲望无限延展的地步。
看她费力脱下那性意味极浓的细高跟长筒靴,卸下凸显女性线条的修身皮夹克,换之以松松垮垮的毛衣,或是肆意露出肩带的小背心,舒舒服服地来个葛优瘫,每次了断,她都会发出“我累了”的感慨。
可以想象,她在这些关系中未尝不带有献媚的成分。
她密切关注男人的一言一行,细细揣度对方的心意,急于求证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预设,踌躇不定,这样的关系难免心累。
然而,放松之后,是更无法承受的空虚。
女主似乎总处在极度缺爱的状态,辗转于一个又一个男人身边,然而女主本性并非水性杨花,她真实的目的其实是追求一段关系的长久。
对此,影片里有段隐喻,一位艺术家绘制了一组天空组图,分别描绘每天同一时刻不同的天空,据她观察,天空那种固定不变的状态大约只能维持40分钟。
正如基于欲望的关系,绚烂炽烈却又变幻莫测,泛化了讲,其实关系场都是流动的,处在关系场中的人也不会恒定不变,借用村上春树的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女主心中的Mr. Right,又何尝不是被不断刷新着定义?
可女主还一心笃定:人对了,关系就能长久了。
关于关系的固化,东方人自有一套智慧,那便是淡化欲望成分,靠伦理维系较为长久的关系。
片中女主的那位黑人伴侣也有类似的见解,他固守着“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理念,只愿留住最初的美好感觉,不过这种节制未免刻意,导致的结果是举步不前。
女主的心结,用佛家术语来讲,是典型的“求而不得”。
她自然不懂得用东方思维来化解,而去求助了一位占卜师(占卜师自己才结束了一段关系呢,不愧是浪漫之都)。
女主的求教始终绕不开“谁才是我的真命天子?
是A,是B,还是C”之类她最迫切关心的问题。
占卜师各种忽悠,努力劝诫她放弃对结果的关注,对未来抱怀一种迎接可能的开放心态,blabla……。
阳光终究不是别人能给予的,女主的恋爱饥渴症也无法依赖所谓对的人来治愈。
回到片中的一个场景,圈内人一道踏青,美景当前,众人赞不绝口,可女主无心赏景,反而借风景的权属问题大肆泄愤。
其实不管你怎么与世界过不去,风景始终在那里,我们缺少的,只是看风景的心态。
p.s.为被删减的7分钟和被掐掉的片尾鸣不平!
😖😖😖
语言能否明示爱情,抑或爱情总被语言迷惑。他冷漠,聒噪,浅显,虚伪,像一面反光的镜子
尼古拉斯的颜用脚趾也可以选吧...喜欢这样的小品...
4.11 真对不起 真的看不下去... 很难有我看不完的片子....但这部真的好难看好难看好难看....一星给那些天空的画
不好看且啰嗦。
一般 看来克莱尔德尼也不太能喜欢
侯麦的绿光,德尼的黄光。她真的不够聪明,但足够虔诚,这就够了,爱就有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有一种现代侯麦的感觉,还让我想起阿巴斯的《如沐爱河》。剧情略无聊,主角优柔寡断,在一个个男人身上试图寻找真正的感情,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而回归到孤独的生活。
巴黎女子图鉴
爱情为上,离异女艺术家徘徊在不同的男性之间,宁缺毋滥,却总在爱情的迷宫里找不到方向。坚定还是摇摆,关上心门还是打开,这是个问题?有些独立又有些神经质的女主,真实感蛮强。不知怎么有种励志片的质地。克莱尔·德尼在处理老套题材时,依旧有创新。比如开头和结尾。三星半
简直是失恋之后两个月老子的精神写照。真的,心里有坑换一百个人也填不上,兜兜转转只能把自己虐得体无完肤。
对于一个女人,没办法阻拦的更年期,与没办法忽视的性欲,和永远可望不可及爱,交织在一起就是心灵暖阳。
算是那一类“照进现实”的电影 看完之后仿佛也经受过了一顿心灵暖阳的洗礼 结尾尽管厚厚的窗帘仍旧将阳光阻隔在外 但正反打面对比诺什的镜头却用暖色调来区别开 其实什么进展也没有发生 只用去完全沉浸和感受就足够了
Ducauchelle怎么越看越像E大…
Why should i care 一个软弱中年人的无聊感情生活哪怕这个中年人是朱丽叶比诺什……
Open.总之喜欢看中年人谈恋爱
德尼也有令人讨厌的时候,没有了炽热的激情,一个中年女人的情感迷途,资产阶级艺术家的小资态度,事事苛刻,难于勉强,极致追求,又坎坷颠簸。
8.0在剪辑制造的角色距离之间存在着灰色的缝隙,被生活、爱情中的幽灵所缠绕。幽灵不是来自其他地方,仅仅是比诺什爱情上的困扰、心理上的缺陷(也是摄影机的跟随)。在近景和特写的正反打中,体态得到展现,“灰色缝隙”扩大到角色的脸上,身体-情感被释放出来。在慢慢堆积起来的生活复现中,虽然有尴尬的搞笑、跳剪的省略,但生活的复现之下总有烦躁的幽灵不断叠加,只有在最后德帕迪约的占卜(灵异活动)中驱散幽灵。关于生活的辩证法,生活的奥秘来自于与生活的剧烈碰撞,只有在碰撞产生伤痛的时候接触德帕迪约口中的“超出常规”的东西,才有出现暖阳的可能/驱散幽灵
#15th法影展 时长90min的clichés. 近迟暮之年的女人陷入爱情的怪圈也永远还是那个噙着泪、近乎病态地渴望陪伴的脆弱女孩儿。Binoche的魅力还是能经得住大银幕close-shot的考验,不过这个角色实在不太讨喜。
平淡到中間很大一段我放空 可能是我無法體會那樣的女人
保持开放和专注自己。完全负能量的电影;因为害怕说着套话,最后confuse了别人,也confuse了自己。自我又互不信任的两个人,谈什么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