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开场曲加海浪真的太美了,+1记住了广告:西门子自拍神器…父亲说:混乱当中找到自己的系统…所以安东尼去澳洲求学转专业安东尼说:一个人所有的局部都能认出才是真爱…他偏执的认为自己喜欢小樱(白百合),这段话电影共出现了2次,第一次感人,第二次引人思考。
+1在离开大连的时候放了王菲的《人间》配画外音:重要的人怎么可能忘记…而恰恰是不想面对自己的心,这个配乐+1在西餐厅这一组吃饭的慢镜头作用太艺术了…看的我好想去吃鱼子酱配牛排,饿了 前半段故事导演讲了一个厨师的成长,麦当劳那段有点多余-1,剩下的节奏都非常的好。
后半段…感情线升级…没有特别的突出感情线的变化,爱情就来了,记住的只有日本旅游的那段音乐,影片整体的配乐都很喜欢,可能是日本语的后来太熟悉了,电影中听反而不如其他的歌曲,电影结尾处樱花林的渲染非常的漂亮,不说一句话,但把所有人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每一个镜头都是不断错过,无止境遗憾…只差一格就不同步了…记住24格…和樱花掉落的声音…美丽却无声无息…这些交错的镜头印象深刻…记住了:叶散的时候你明白了欢聚,花落的时候你铭记了青春…人生取决于遇见谁…最后安东尼找到了他的鲸鱼,小樱留在了日本去追寻她自己的电影梦片尾彩蛋,周迅做饭真是惊喜,哈哈,看后心情明媚、阳光,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应该追逐什么,整体影片及格7分有的,白百合表演越来越成熟了。
记得在09年写陪1的书评时 我曾写过“安东尼 我不曾离家很远的生活 并不懂得什么是所谓的 乡愁 我也没有跟你一样的朋友 不知道你提及的那些名字 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 不久后 我去了澳洲 你带我见到了你的朋友们 师傅陪我去动物园看考拉 那那带我去维多利亚市场摆摊 echo带我品尝最美味的cup cake 你带我登高 出海 我在想 我们那次遇到的鲸鱼 会不会就是alice 今天 这些故事变成了一部电影 我像一名普通的观众一样 拿着票 走进影院 坐在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 而我的内心 却无法平静 看着荧幕里我曾走过的墨尔本的街道 中央车站的大钟 还有那个你成为主厨时工作的城堡 每一分每一秒 温习着我记忆中的那个墨尔本 无数感慨 涌上心头然而熟悉中却有惊喜 十分巧合的是 影片中有一个叫小萱的女生 我觉得 我很像她 短短的头发 小小的个子 好像永远充满活力 没有烦恼 她和安东尼一起经历了奇妙的邂逅 相互鼓励 品尝人生的喜怒哀乐 最后她通过努力开了一家小小的餐厅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看到安东尼拒绝小萱的那场戏 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其实 很多女生都像小萱一样吧 在喜欢的人面前 我们只能做一个配角 但是曾经一起陪伴过的漫长岁月已经证明了一切 这最长情的告白 已经不需要有任何遗憾所以 是的 我会把这部片子推荐给我的朋友们看 因为我想告诉你们 谁不是参与着别人的人生长大的 那些陪我一起傻过小伙伴们 我如今变成这个样子 一定都是你们给的 安东尼 还有我亲爱的小伙伴们 也许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会再聊起这部电影 那时 你们会在哪里 陪伴在身边的人 又会是谁 然后 有一天 我们都老了 甚至 离开了这个世界 然而这些故事 这部电影 就像这年复一年初冬的白雪 纯碎 隽永地 诉说着一切
遗憾错过北京参加首映见你的机会,第二天自己去电影院看的时候得知你也在上海第一次看,电影开场时间和我的一样。
进到影厅里抑制不住激动得全身都在抖,一直到看到“原著:安东尼”才慢慢停下来。
开场前我说隔空一起看的时候,你回答的是范晓萱歌里的那句“我们的爱是否同步”。
嗯,同步。
看着电影里的那个“你”,就像《同步》MV里和白百合对视时笑起来也比她慢一样,也是对什么事情反应都要慢半拍的样子,和最开始认识你的时候对你的印象一模一样。
嗯,他作为荧幕上时长121分钟的安东尼,同步。
安东尼和朋友告别时坐在麦当劳里。
我的脑海里和眼前的电影同步放映的是,在大连的时候,去到你在书里提到过的那家麦当劳、焖子店、坐有轨电车、和朋友告别时去的那个沙滩时,想象出的你们在这里的画面,是我心里上映过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比电影早上映整整一年。
嗯,同步。
电影里,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和喜欢的人好好在一起。
安东尼听着小樱说另一个人的事,两个人哭着、感觉整个画面都是栗子的声音。
但同时流出的泪水却有着不同的原因,而那个“原因”并不知道。
看到安东尼拿起方杰寄给小樱的明信片的时候(短短一句话却有三个人名),想起了自己的日志“ 花的刺很多余、系鞋带还要花时间很多余、你无意义的索求拥抱太多余、前奏很多余、煞费苦心脚步放慢很多余、说风太大擦眼睛更多余、从不值得你眼神停留的我也很多余、我的期待很多余、我的伤心很多余、我低头走过半个城市不愿回家最多余。
”你想起了什么....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这样一段故事很同步?小樱说,想帮所有不会说话的东西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一阵恍惚,然后拼命在心里点头。
你和不二说的那些话,我无数次幻想过、实际上也尝试过的、和一切喜欢的东西、猫甚至是树叶的交流.........而我所想表达却无法说出口、无法表达好的那些,安东尼都帮我说了,甚至能在电影院里听到它们,这件事本身就好像电影一样梦幻啊。
但这件事情,和你的人生,我的人生,所有认识你的人的人生都同步了.....真好啊。
八年前,阔别相处了十来年的好友,拖着皮制的拉杆箱,从江北机场出发,飞到千里之外的湖南,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有怎样的未来,不明白前路漫漫,自己到底会走到什么地方,因为高考的不理想,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错失之中,进入了难熬的理工科专业学习,时常在微积分纵横的高数与方程式错杂的化学中从生。
四年下来,拉杆箱上贴满了扫码标签,是任性地在每次可以回家的时候选择远行,在每一个城市停留的痕迹,最后拉杆箱坏了,大学毕业了,兜兜转转的生活看起来就要结束了,结果机缘巧合让我不得不前往上海工作。
前往上海工作的前两天,妈妈陪我去商场,说,这一次买个好点的,去上海,得显得体面些,于是新的拉杆箱又陪了我四年。
这是我到上海的第四年,离开家的第八年。
曾经有一个腼腆的大男生,从大连到墨尔本,在异国他乡孤独一人,写一些没有标点的文字,偶尔一些话可以击中人心,或许一开始他只是想写给自己看看,后来发现,那些漂泊在外,即将漂泊在外,和渴望漂泊在外的人,都为之所动。
这个人是安东尼。
第一次读他的《亲爱的不二》是在我高一。
2006年,到2015年,十年的时间。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
这是陈奕迅歌里最经典的歌词。
十年往往无意间促成了我们一代人青春的沧海桑田,我们曾经喜欢过的偶像,爱过的明星,珍藏过的文字,见过的人,说过的话,爱过的岁月,都变成了无法撼动的过往。
去年这个时候看见光线第二年上映的电影名单时,惊讶于《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也能够得以改编,一直想象着这样零碎的散文要怎样变成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今年又是这个时候,坐在荧幕前,认认真真看完这部电影,或许太过于认真,竟然在结尾想要说句话的时候,哽咽在喉咙里。
这不是什么大灾大难大哭大闹大悲大喜的电影,整部电影可以说只是简单讲诉一个腼腆的大男孩从大连到墨尔本留学再去日本看望喜欢的人的故事,里面写到了安东尼在原著中的一些情节,也动用了原著中的一些情绪,画面柔和,人物生动,剧情娓娓道来,最难得的是,干净的感觉从一而终,刘畅扮演的安东尼非常符合安东尼的气质,呆滞中带着憧憬,憧憬中带着执着。
如果希望看一场惊心动魄的剧情片,或者荡气回肠的爱情片,这部电影或许并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想在繁忙中安静下来,细细品味一段平凡人的人生,这部电影或许是你不错的选择。
我们当年离开,有人是为了梦想,有人是为了爱情,有人是为了遗忘,但不管哪一种理由,我们都任性地离开了原本属于我们的温床,在陌生而寂寞的角落独自成长。
可能我们总有遇到可以回家的机会,但我们还是固执地想要维护当年的决定,就像电影里的安东尼一样。
因为,所谓的对,是你执着当初任性的勇气,一辈子也没提过后悔这事。
电影里,相爱的人一定要去坐一次摩天轮,独身一人一定要坐一次公交,许愿的时候一定要看一次盛开地烟花,中国人喜欢花开,日本人喜欢花落,寻找叫Alice的鲸鱼,做一顿美味的餐饮,为爱的人去搜集一段树袋熊的叫声,和喜欢的朋友聚在一起吃一顿大餐过一次节,这些零零碎碎的情节,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或许在电影里平淡无奇,但却不免回头想起自己这些年在外的日子。
看到安东尼父母第一次和安东尼视频的时候,突然忍不住湿了眼,想起大一那年,我妈第一次学会用qq视频聊天,在电脑那头笨拙地挥动鼠标,问我能不能看到她时,我也是这样忍不住湿了眼。
小樱鼓励安东尼,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别人觉得你很蠢也没关系。
或许我们就是很蠢的,但是,却蠢得很开心。
想起我的好朋友松松,一个女孩子,决定要去东南亚,好好地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大家都觉得她蠢,我却为她鼓掌。
记得有一年在北京,安东尼的读者见面会,所有的读者都准备了兔子耳朵,安东尼害羞地站在台上,说不出几句话,一颦一笑,读者都会尖叫。
后来关注安东尼,发现他也会在豆瓣上写东西,还会分享喜欢的书和电影,一开始不明白安东尼为什么可以那么火,后来也渐渐被他那安静的气质所吸引。
年少时候,我们都任性地以为自己大了,是该展翅高飞,有时候也不明目的,只是一味向前,有时候难免碰壁,回头看看,爱的人还在原处,随时期待你的回来,而自己不觉已经山河千里。
“十二岁时候的我 万万想不到 二十一岁的时候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最喜欢坐公交 在最后一排左边的位置 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好像一眨眼就走过半个城市”“我在每一个地方想你 人多的时候想你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 你更是成了思想的主角 这样的你 让我羡慕”我想,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或许也是远离过家乡的人,在背井离乡的另一个世界坚强地生活过的人,我们渐渐知道,遇见了让自己开心的朋友,是幸运,失去了自己期盼的美好,是命运。
我们每当想要为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又忍不住要问一问爱的人,但是他们总是微微皱眉,或者低声叹气,他们不是气我们的决定,而是真的不能把握我们的决定,但我们还是会乐观地让他们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在他们不在的日子里。
“天气转凉了,注意加衣。
”“好的。
”“要是太忙了,也不用总是打电话回来。
”“恩。
”“如果,一个人不开心,不要憋着,不要怕我们担心。
”“好。
”“今年过年什么时候回来?
”“争取早一些。
”“好,提前打电话,我好去买只鸡,炖好肉,等你。
”有时候,我们感动,只是因为它简单地走进了我们心,没有故意的套路去打开流泪的开关,而是我们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有人也和自己一样,活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那些我们看到的,会哭的,不是因为别人,而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文/梦里诗书文艺的基色并不足以弥补电影内在的苍白,未尝有拜读过原著,但就电影言《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除开那异国景色的唯美,只是一部流水账式的东拼西凑,格格不入的旁白与碎片化的爱恋,更只是假以清新文艺壳的平庸狗血。
人物塑造的崩溃是其最为严重的诟病,电影在两个小时的时长中,建立起来的男主安东尼只是一个呆板了无生机的人物形象,而女角上白百何饰演的小樱亦未能为电影增光添彩,散乱的剧情使其整体架构看起来死气沉沉,插上了流转墨尔本与日本乍看国际化的爱情,依旧无法掩盖电影用烂了的多角恋老梗,更使电影在呈现上全然抓不住地气,这种观感体现在电影虽然有着暖心恬静的日常寄想以平实未有大起大落的生活引人入胜,但最终确只是一个虚假的臆想,这源于蓝本的娇作,更是节奏把控的缺位。
文学与艺术的结合在《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中的体现是断层的,文艺从来不是生冷晦涩的代名词,诚然依托海外景色与镜头组织的结合,其在摄影上呈现出了唯美赋有诗意的质感,但对比例如《蓝色大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样真正以青春为背景,呈现真挚情感的作品有着绝然不同,电影只是流于了那层华丽表象的外衣,虽然也有着关乎青春与爱情的命题,但这一命题亦没有着一个能动人于心故事的填充,细腻的音乐与画面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绵软无力,了无内在的冗长,是多么赋有艺术的镜头都无法挽救的,因为它毕竟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MV式的短片。
无聊枯燥的日常又被娇作了太多不近地气的桥段,如此无文有艺碎片化的电影,使之确实是一部契合《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这一命题的作品,因为它的观感确令人有着足够漫长的冗长岁月。
当电影里不二冒出脑袋跳动起来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echo突然揪紧了我的外套袖子,随后我听到了她的抽泣声,她看到她二十岁时随意画的小漫画,像有了生命一样跳动在自己面前。
散场后,安东尼走进休息间,看到我们,还没有问完“觉得怎么样?
”就红了眼眶,虽然他至今还没有看完过全片,十年长又不长,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将我们带到了此时此刻。
还有周迅在交流会上说“有生之年,欣喜相逢”这句已经广为传唱的slogan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恍惚,好多年前我跟安东尼才认识,他过生日的时候我给他寄了一份礼物,从北京漂洋过海去到了墨尔本,那份礼物的扉页上,我写的就是这八个字。
所以我是没有办法用所有理智来看这部电影的,这电影里有我朋友的人生在里面,沾亲带故的话,也能瞅见我的零星尘缘,比如说电影最后,安东尼收到“最世文化”的约稿邀请,我转头看我身边坐着一排最世的作家同事们,宾妮啊、陈晨啊、卢丽莉啊,个个在光影里笑得波光荡漾。
看完后,会觉得“电影”这东西真好啊,没有它,世界会少一半妙趣。
Amy 是这部电影的发起人,是她看到这本书,又决心将之拍成电影。
聊天的时候,她好几次强调在她写的剧本里,每个人都要有落点,即便是已经告别,但总要在蒙太奇的世界里重逢。
青春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一块块的印记,印在曾经爱过的人、听过的歌、走过的路、看过的电影……这些曾经陪伴过我们成长的事物身上,等到了很多年过去,青春已经消失,我们回首,按图索骥,看到这些印记,才能想起,我的青春在这里,我的青春是这样。
这就是陪伴最大的意义。
当刘畅念出已经淡忘的曾经书中的句子,当电影用精致的画面呈现了我们所有人初识的那个安东尼,电影就有了它的魔法,旧时光还了魂,似是故人来,相陪左右,言笑晏晏。
孙燕姿出道的时候,有人这么评价:从来没有一个22岁的女孩,像她一样唱歌。
看完《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我对监制兼编剧amy说,从来没有一部国产电影,选择这么安静地来打动人。
没有磅礴野心,没有傲世锋芒,干净、真诚、充满善意地去诠释自己相信的世界。
我一直觉得,最好的电影就是在黑暗中,温柔地与你分享一段时光。
这部电影做到了。
即使灯光亮起,又互为陌路,刚刚不过一场幻觉。
即使电影里是永远和煦的陪伴,但底子里却又在展露孤独。
因为频率不同而找不到同伴的鲸鱼alice,是这部电影的注脚。
留学异国的艰辛、放弃梦想的苦闷、不被喜欢的人所喜欢,那么多那么多的时刻,其实都得自己一个人。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安东尼陷入在最孤独的时刻,他靠在火车的窗户上发呆,然后镜头又回到了樱花树下,他走过聚散与青春,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经历一一重现。
如果没有此时的孤独,又怎会想起陪伴的意义。
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常态,陪伴才显得格外珍贵。
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离愁显得矫情,但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天各一方的离别,是离别了彼此的生活。
连天气都需要分享,连情绪都隔着时差,即使每天视频相见,却还是在远去。
他鼓起勇气,去东京找小樱,小樱的生活里早已可以没有他。
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呢,“我是如此地想念你,但我的生活却可以完全没有你。
”安东尼努力去感受小樱的生活,却发现,比隔着海洋山川还要遥远了。
想要得到陪伴,就要忍受羁绊。
如果没有这些羁绊,我们如何去选择长大的方向。
刘畅演得质朴自然,很多片刻我觉得和安东尼本人神似。
我最喜欢的一处镜头是,他回到墨尔本,打伞走过霓虹闪烁的街头。
那个瞬间,我看到一个男孩在静悄悄又执着的成长。
曾经经历的,好的坏的,都成了长大的一部分。
很久前,我跟安东尼聊天,我说好像是周迅说过,她是通过演戏和恋爱认识这个世界的。
当时他说,那我是通过写作和恋爱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我们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两个世界会重叠成这么美好的天地。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但能参与其中之一,便忍不住要赞叹何其有幸啊。
【这不说一篇专业的影评,只是一篇流水回忆录】思来想去,还是用了这本书,这个故事最常提到的一句话: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这本书,这部电影,这个名字,从遇到它的那一刻起,对我就意义非凡。
第一眼见到它是在高中,课堂上同桌在桌洞偷偷翻阅,我只瞟了几眼便被封面和内容吸引。
借着翻完后,总有一种把它占为己有的心情= =。
那时候高中放月假,一个月才能出校门一次,也就是说我一个月之后才能去书店,威逼利诱下,同桌那本书在我的课桌上躺了一个月直到我买到它。
后来高中毕业,打暑假工的时候我带着它,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时候我带着它,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带着它,然后在豆瓣认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这本书的小伙伴,现在大家都时不时在群里蹦跶。
现在我已工作一年,从17岁到23岁,我有幸提前坐到电影院里看我爱的这本书拍成了电影。
听说10月3号湘潭有点映的时候有一种大奖砸到头上的感觉,不止是欣喜,几乎是狂喜。
三线城市好像从来都很少有这种活动。
而且电影院刚好在表哥上班的对面,所以几乎是立马催动他去买了票,第一排,安心了。
电影是和表妹一起去看的,她从小擅长偷看我的课外书从而几乎培养了一致的兴趣爱好和及其雷同的品味--||整场见面会她和我一起尖叫挥手,看电影时一起低声耳语谈论那些书里出现的章节和句子。
最后看完电影约好下次一起去大连。
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进电影院的时候厅里已经排满了人,几乎都是年轻小姑娘,当然我也是年轻小姑娘。
那时候安东尼的扮演者刘畅在二楼的厅候场,透过玻璃墙看到他站起来的时候,白衬衣,黑裤子,瘦瘦高高,全场尖叫。
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一直到进场都有点恍惚。
然后穿过长廊到放映厅,一抬头看见白色的一团,不二在前面笨拙的走着,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青春岁月里,惦念了那么久的,陪伴你我那么久的不二,就在前面呐。
见面会,刘师傅青春年少,美少年,又高又帅,就是书里面说的,安东尼做的那个梦,梦到无数穿着白衬衣的美少年在奔跑,对,刘畅就是那种美少年,一点也看不出他快三十岁[正经脸]终于说到电影了,恩,满满的诚意之作。
一部电影要从哪些方面谈起呢?
配乐?
剧里的配乐麻烦给我打个包!
摄影?
色彩明亮画面清新镜头过渡自然衔接流畅作为小清新文艺片足矣。
台词?
当年中二迷茫的时候在书里找到无数共鸣,现在仍然敲得响。
创意?
不二出现的那一刻简直惊喜!
演员?
喜出望外!
真的。
或者是.....完整的剧情?
不,这部电影不需要那些剧情,它从一开始就说了,这是一个小男生成长的故事。
那些从一开始便利贴上日记本上记载下来的语句和段落,拼凑成一本书,然后变成一部电影。
剧里的安东尼也爱穿着里面配衬衫蓝色或黄色的毛衣,寡言少语但善良可爱勤奋,诚心待人,傻里傻气却也有着自己想做的事和内心的坚持。
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好的坏的,喜悦的伤心的难过的,努力过拼搏过也感动过。
然后特别幸运的是,亲爱的不二 你喜欢我 陪了我这么久 即使我骄傲 自私 做作的时候 你都在。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点空,像书里说的,是贪婪的人 渴望被爱 被拥抱 被理解被接受 又是自私的人 拒绝去爱 去尝试 去解释去接纳。
没有人能永远陪伴另一个人,分分秒秒。
好在,我们有不二一直陪在身边。
————来自一个脑袋断片还十分啰嗦的书迷最后,预祝电影票房大卖。
高中时也曾想尽办法的去看关于安东尼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情绪他每天经历的点点滴滴。
就好像自己的成长其实是跟着他同步进行的,我陪伴着他,他也陪伴着我。
后来慢慢长大,生活中繁琐的杂事让我慢慢遗忘了他。
所以,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显然,我不是一个长情的人。
前段时间偶然得知这本书拍成了电影。
其实,第一时间我也是质疑的。
它不像其他小说有着连贯的故事情节,时间线索,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他只是一个关于小男生成长的故事,生活的琐碎,充其量再加一点“矫情”的语句罢了。
所以,这样一本日记形式的散文拍成电影会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在打荧幕上?
带着好奇和期待以及一丝丝怀疑我走进了电影院。
看完,其实我是惊喜的。
比想象中好很多,因为本就不能以传统电影的方式去欣赏他。
唯美清新的镜头,浪漫平和的旁白,加上刘畅成熟中带着青涩的演绎甚至连偶尔断片的剧情,有轨电车,浪漫烟花,飘扬樱花雨,大海,沙滩,温暖的阳光,舒缓的打光,整个电影的色调和背景都写满了两个字“美好”。
这种“美好”不多不少,不甜不腻,一切都刚刚好。
每一个片段都是回忆,每一句对白和旁白都是高中时奉为经典的金句,迷茫,彷徨,怀疑,惊喜,满足,兴奋以及惴惴不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好像青春真正的开始,就是从这本书启蒙。
我好像有一瞬间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上课偷偷看小说玩手机,心里胆战心惊但又有一点干坏事的满足感。
“能和你现在牵着手的那个人,你们相遇的概论简直是近乎奇迹,那些我们一直惴惴不安,又充满好奇的未来,会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觉得它们是明亮的。
”那个时候,安东尼一直都陪伴着我啊,很遗憾,我没能陪你走到最后。
安东尼长大了,我也长大了。
感谢我们的生活相遇过,美好才刚刚开始。
一个有点顽皮却不失真诚的普通男生讲他最真实的生活摊开在我们的面前。
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太多的技巧有的只是赤裸裸的透明。
都是些生活小细节,但是给人很温馨的感觉,不像很多其他80后作品那么颓。
平平淡淡,但是心静。
甚至还可以看到努力与不屈,没有过多的情情爱爱,没有无病呻吟,是朋友间的小甜蜜,是对生活的浅理解。
在我们的生命里,有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美丽时光,对于那些喜欢安东尼的人或许安东尼就是其中的一个。
看得出导演很用心,有轨电车、烟花大会、樱花雨、阳光草坪、大海海滩·····都是基于电影的美学的基础去考虑了···很喜欢电影的构图,画面用了不少温暖的鹅黄、温馨的粉色和忧郁的蓝色十分清新,场面调度也不错,镜头过渡比较自然,衔接流畅····超级喜欢看刘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墨尔本整洁的街道上的场景,斑斓的阳光、稀疏的树影、简单的男孩,感觉就是我们记忆中时光的样子······安东尼单恋小樱,小樱单恋方杰,小萱单恋安东尼。
他们每个人都默默地陪着自己心爱的人走过人生岁月,经历了人生中各种浪漫,甜蜜,可笑,感人的故事。
但最后每个人都没与心爱的人走到一起。
你的爱情路上有两种情况一般是没有结果的,一种是初恋,另一种是爱你的人追求你的时候·····原著本来就是日记的形式,所以从根源就导致了剧情和逻辑关系的不完整,这是一个小男生成长的故事,有点缓慢无趣,但是值得你静静品味 ·····可能有很多人吐槽这本书不适合拍成电影,那你们觉得什么才适合才拍出电影呢?
看的只是电影本身,而这个电影让我很舒服罢了·····
这部电影是自己一个人坐了6站公交去一个陌生的影院看的。
独乐和众乐其实各有各的好:大片比较容易组团,大伙凑在一起热闹有氛围;可某些带有个人记忆的影片还是独自看更舒服——去看电影,其实是想借个地方和自己说话,叙叙旧,聊聊未来。
《陪》就是一部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那些关于单恋、关于澳洲的梗,除了自己谁又能懂呢。
这也正是近几年所谓的“青春怀旧”电影大热的原因吧,你会有更多的代入感。
(观点老旧TAT)影片完整度、流畅度还是不错的,作为一本随笔性质、从没有标点就能看出也没啥逻辑的书改编的作品,故事的成功注入是关键。
其实在读原著时,的确能感受到安东尼在思念一个人——动不动就会提到“你”。
我们都知道兔子不二也只是“你”的替代品罢了,“我”希望“你”可以陪着我。
为了把这种“一个人思念一个人”的感觉强化,编剧讲了一个四角恋的故事,triple了这种心绪。
来说说这三段暗恋中我感兴趣的地方吧。
首先是小萱对安东尼。
一个人喜欢上一个喜欢着别人的人。
这其实是很绝望的一件事。
付出爱当然希望得到回报,可惜现实哪有都按希望来呢——你付出的,他根本感受不到——或说他无暇感受。
“好,那你去看电影吧,BYE!
”“开车回去路上小心点。
”句句平淡,但句句拒人千里之外。
对无感的人,我们的确说的都是这些话——看似在客套,在为对方考虑,其实内心是下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快速撇清关系。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安东尼对小萱。
喜欢一个你认为可能也喜欢你的人。
毕竟是铁了很多年的好友,交流会更频繁一点,被喜欢的人也不会像上述那样爆出冷冷的话。
也别忘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他两的感情故事里包涵了很多意象,栗子,旅行箱,以及那个“一辈子好友”的动作。
我认为剥栗子是“心花怒放”,你说是“心碎”;多年后我还在用那个一模一样的箱子,你换了新的;最后我拥抱你,在你耳边说“还有我”,你却轻轻推开我,要继续做朋友。
正如范晓萱唱的主题曲《同步》一样,我以为和你是同步在走,可惜其实走出了两条平行线。
隐藏的最后才揭示的,小萱对学长。
喜欢的那个人叫你过来,等你来了他又不得不走了。
24格的电影,终究无法和25格的声音匹配。
也不知是哪里走错了。
没有过多着墨的描写,是唯一掺进现实元素的故事。
那句“这是小樱在澳大利亚的男朋友呀……他告诉我的”一语四关:安东尼应该是惊喜的,小樱不好意思一定想马上向学长辩解,学长知道这是自己掩饰感情的借口,不愿被小樱知道,学姐是在像学长强调,其实也是心虚,想极力维持自己的爱情……话有真假,人无对错。
三段故事下来,其实最终讲的是三个人各自单独的故事。
也明白了为什么在先导宣传中周迅一直强调“一个人”的概念。
而这部电影也没有把”一个人“写得那么悲痛,虽然三段单恋都无果,但我欣赏的一点是电影对情绪的控制——哀而不伤——拿捏得刚刚好。
并且现在时是已经释怀,在向前看的积极生活。
祝我们不要在一个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还是看书好些,有些文字用台词念出来就无比轻浮,更别说那些蹩脚的英文和日语……
很喜欢的一部漫画,亲爱的不二,没想到真的搬上了大银幕
给三星今天心情好!电影整体温温柔柔的小文艺,奈何男主太丑台词功底太差。挺多台词感觉好熟悉,还挺喜欢的。白百何实在是演啥都白百合,不太喜欢。ps 男主还没有五道口烤猪蹄的小哥帅呢!
看看再说,基础分
很久以前的电影了,朋友推荐看的。画面很精致,虽然很平淡,但却有不一样的味道在里面。看起来还是非常舒服的。就是主角的英语中式痕迹太重了。有点出戏。风景和食材都拍的像写真。
矫情岁月看的矫情随笔,在已经不矫情的岁数被拍成了矫情不减的电影。青春不留白,即使酸臭得事后不忍回忆。
成长题材,线索一,确立人生方向并为之奋斗;线索二,顺利度过初恋,受到爱情启蒙。很传统的模式,带点小清新轻文艺,主题曲很好。
最初我也没想到这部小说居然也能拍电影。后来觉得,其实每一种类型的片子都有自己的观众,你觉得不好看别人可能觉得好看。这片子刘畅随着淡淡的时光淡淡的成长经历着淡淡的生活起伏,我抱着淡淡的期待淡淡的心情淡淡的情绪觉得这片子淡淡的很好。
超级文艺的电影啊……像安东尼不带标点的文字一样温暖又充实,白百何的表演总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对爱的渴望,而新鲜演员的加入又增添了一抹活泼的亮色。处在异乡的我们不孤独,因为有爱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风景美,歌好听,奈何讲了啥?
十一月最想看的片没有之一,符合预期,周迅把小清新发挥到极致。留学生活太多共鸣,仿佛可以闻到澳洲海滩边的气息。掌厨画面细致丰富,不二直戳萌点。酒馆场景后突如其来且咬字清晰的日本配乐笑到捧腹。刘畅ABC的感觉特别赞。
矫情做作
平淡又文艺,有台湾风格,能在电影里看到家乡大连的风景真的好开心。喜欢女二唐艺昕,颜值爆炸。
其实还不错,画面有点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不二这个角色,关于留学、珍惜和年轻追逐梦想的热情有不少感同身受,特别喜欢陈奕迅的同名主题歌!
怎么说呢,还行吧,不温不火的一部小清新。
感觉还不错!也许跟自己的经历比较重合吧~
剧情不连贯,可能太文艺了不太适合我吧。
场景很美,歌曲很好听,主演虽然新人但也还不错……很不错的治愈系
我想给自己的家乡拍点照片留念
老婆选的小清新片子跪着也要看完…唯一有映像的就是主题曲的英文版了,陈奕迅满塞…说白了这就是作为备胎的白百合抛弃了自己的备胎刘畅,然后刘畅又去找了自己的备胎四川妹子…这尼玛有哪门子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