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出生于二三线小城是一种别样的生命体验。
特别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这体验是一种天然的优势,更利于他“把握时代的脉搏”。
中国太大、人太多、变化太快令身在其中的文艺工作者们气馁绝望,最终彻底失语或背过身去自欺欺人。
然而在我狭窄的视野里,始终有两个人对此种“言说”抱有勃勃野心,并勇于实践。
一个是油画家刘小东,另一个就是电影导演贾樟柯。
这两个人都生于小城,现在“走向世界”。
他们走向世界的方式,就是无限次的走回自己,走回自己的土地,走回自己的人群。
贾樟柯早期作品《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对一定环境中个人内在精神的关注和放大,使得贾樟柯迅速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不论是民工小山,惯偷小武,还是《任逍遥》里的无业游民,都是主流文化认为的所谓“边缘人”,但是他们身上呈现深刻的迷惘,同时又是那个时代普罗大众中最为典型的。
我们不必非得通过夏尔·戴松的眼睛才能感受贾樟柯这一时期的好。
体制啊,美学啊,镜头调度啊,因为我们生在其中。
贾樟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贡献其实是,把我们身边一直以为是刘德华、周润发、陈浩南和山鸡哥的人还原为小山、小武、崔明亮、彬彬和小济。
他用镜头告诉你,这才是你,这才你是居住的城市,这才是你的朋友,甚至这才是你的黑社会。
那时贾樟柯还年轻,他的电影带着小城青年的桀骜和顾盼自雄,有一股凛冽的气质,懒得掩饰锋芒。
后来的贾樟柯把这股“戾气”交给了他的副导演,也是他的老乡韩杰,在一定意义上,《赖小子》和《Hello!树先生》延续了贾樟柯这一时期的语言风格,韩杰在青春和乡土的向度上将之推向一个极致。
随后贾樟柯拍摄了《世界》和《三峡好人》,期间还开始了他的纪录片创作,作品有《东》和《无用》。
这一时期的贾樟柯逐步功成名就,“社会责任感”陡增,言说的野心曝露出来。
《世界》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
这实验只能在当时进行,如今再做已经没有意义。
因为“世界公园”现在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火了。
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娱乐的荒诞和虚无。
用今天的话讲,这叫cosplay。
一伙儿农民在cosplay艺术家,一个公园在cosplay世界。
冯小刚的《私人定制》其实是有表意的。
有位老哥跟我讲,如今从上到下全国一盘棋,各个领域都在cosplay。
这一点不敢细想,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都在cosplay某种“体制做派”或者某种“世界腔调”,在过一种伪掉的生活。
《三峡好人》和《东》点出贾樟柯的一个关键词,即“社会热点”,这一时期他开始关注社会热点,想找到新的进入当代的突破口。
这一方向在后来的《天注定》时结出了果,相比三峡系列的泛泛关注和想当然推定,《天注定》更加具体,由点到面,一叶知秋。
唯一缺点是痕迹太重。
《世界》、《天注定》,甚至《三峡好人》在我看来都有实验的痕迹。
当然这也说明贾樟柯是不屑于重复自己的创作者。
接下来的“实验”很成功。
《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
《二十四城记》关注了一个变化中的群体——工人阶级;《海上传奇》关注了一个变化中的城市——上海。
这算得是两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贾樟柯抓住了他们。
《二十四城记》虚实相较,虚言实意。
在改革中的庞然大物的滑落,微小个人的印记与疼痛。
他既延续了自己对个体的关注,又不停留在个体上,甚至将人物虚假化,角色化。
但是借由他们,贾樟柯完成了自己的言说。
2010年,进入新世纪10年后,贾樟柯拍摄了《海上传奇》,不管他自己如何否认,《海上传奇》都是世博会的产物。
当然贾樟柯保留了一个艺术家的风骨。
《海上传奇》没有被拍成一部宣传片,而是一个深情的世纪回眸。
在命题作文时保留自己应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动作,但在中国语境里,这个动作就显得特别可贵。
不用我点名也能想到,如果交给另外几位善于“装修”的大导演,《海上传奇》会是什么样子。
《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在资本上获得成功是必然。
那段时间,贾樟柯突然出现在一些经济类杂志和电视频道,俨然或者根本就是一个财富明星。
大概是这类成功催出了《语路》,各种神头鬼脸的成功人士扑克牌一般甩在观众脸上,拍《小武》的人也励起志来。
2.《天注定》可以算是贾樟柯的一个“里程碑”。
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褒贬各异,从题材上讲:好的认为他有勇气直面我们社会中的阴暗面,严肃地将问题提出来。
坏的还是老一套,认为他完全是投机,将家丑变卖换钱和名誉;也有些影迷是技术派,认为分段式结构削弱了作品力量,如果将段落都单拿出来发展成片会好很多。
原则上我都同意,因为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它手法太重。
相比三峡系列的大而化之,《天注定》确实具体了很多,但是矫枉过正,太具体的人和事反而让我们看不清楚。
也许他可以稍稍再退开一点。
自此,“社会热点”已然成为贾樟柯的一个标签。
即在《山河故人》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语言符号一一打磨清楚。
“汾阳”是汾酒和竹叶青的产地。
距离没有最穷只有更穷的红色圣地吕梁只有六十公里,距离省会级城市太原不到一百公里,距离国际大都会北京不到五百公里。
一方面是天然环绕的半农业半工业社会的“地气”,一方面是来自大城市的滚滚红尘的时尚尾巴。
我们的文化产业拧巴就拧巴在,所有的从业者都在北上广,但是市场却在太原、汾阳这样的二三线城市。
“流行歌曲”从《小武》时代贾樟柯就迷恋流行歌曲。
他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些歌曲有代替他的主人公发声的功能。
前面说面对太大太多太快,文艺工作者们是失语的。
那么作为更底层的边缘人,还有那些不习惯发声的人,他们更无力表达,而流行音乐给了他们一种言说可能,他们只能选择使用这些也许并不合身的语言,来排解淤积的情感。
赖声川和李立群在《台湾怪谭》之我爱KTV里对这一现象做过批判,大意是说这基本上文化自慰。
但贾樟柯对此的态度更暧昧一些,他对那些一辈子也摸不着麦克风的人持同情态度,或说悲悯也不为过。
“脸”以前有个谣言,说王宏伟在欧洲上飞机不用检查机票,因为每一个欧洲人都认识他。
说他在欧洲和梁朝伟一样有名。
欧洲人那么热爱文艺,所以这种说法有其存在的基础。
总之不论是前期王宏伟那张略有些无赖的痞气的脸,还是如今赵涛的高颧骨尖下颏北方中学女教师脸,其实都很有典型性。
贾樟柯的故事不可能请冯绍峰、鹿晗来本色出演。
让刘德华演《失孤》是只有电视剧从业者才能想出来的高招,而真正的电影人明白《亲爱的》这种故事,最好找黄渤脸或者将赵薇村妇化,——这是显见的道理。
在贾樟柯的美学语境里,真实大概排得非常靠前。
那些脸必须是和现实搅在一起的,是观众走出电影院在生活中能碰到的脸。
在这样的脸上找到美,如果你仔细看,能感受到有时候贾樟柯在拍一种帅,不论是小武、崔明亮、彬彬小济还是梁子,都有非常“酷”和“帅”的一帧。
这酷和帅的前提必须是现实,后来某影评人“攻击”赵涛眼袋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故意。
“钱”《任逍遥》里小济拿着美元说“这就是美国人民的币啊”。
《三峡好人》里韩三明在找妻子途中路过夔门,还将10元钱翻过来对着风景看了看。
《山河故人》里张晋生的儿子叫张到乐,就是美元dollar。
除了这些显见的镜头,在他的电影里,人和钱的关系总是错综复杂。
小武偷钱包,彬彬抢银行,韩三明买媳妇,张晋生成为风投家。
中国人过不了钱这一关。
因为钱的关系,我们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我们当年最鄙视的那些人。
“舞蹈”从芭蕾舞、国标舞到地方戏、广场舞,舞蹈其实是中国人穷欢乐的标志性方式。
贾樟柯注意到其中的陌生化、离间化效果,多次成功运用。
当然不止于此,赵涛的舞蹈老师身份,也和她所饰演的角色有了某种交集。
舞蹈和流行歌曲一样,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是角色情感抒发的出口。
“超现实”在遥远的神话时代,人们就生活在超现实里。
如今神话时代又回来了,只是不再美好。
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不稳定性尤其能导致超现实主义场景的发生。
贾樟柯电影中的超现实镜头正是契合了当今社会的荒诞一面。
“枪”枪也逐渐成为贾樟柯的一个电影符号。
如此显性的符号,象征性反而不便多言,见仁见智吧。
“火车”火车以前是快的象征,进步的象征,象征着时代的滚滚车轮,如今是慢的象征,在《山河故人》里,沈涛送儿子回上海,选择了相对慢的火车作为交通工具,表现出一种脉脉温情。
3.让我们做一个假定,假定从故乡三部曲到《三峡好人》再到《天注定》,加上他那些纪录片,全都是在为《山河故人》做准备。
虽然他已经拿了终身成就奖,但是我们就当他“才刚上路耶”,把《山河故人》作为他的第一个成熟作品,那么我们就能见到,《山河故人》较为完整地展示出了贾樟柯的艺术命题和电影语言。
《山河故人》讲述了自1999年到2025年二十六年间张晋生、沈涛、梁子这一代中国人从过去二三线小城到未来国际大都会的变迁过程中,情感的犹豫摇摆、悔恨苦恼、欢乐惊讶,人物粗暴的欲望,酸涩的病痛与衰老,壮志未酬,成功的空虚,幼稚的错位,直至死亡的慰藉。
1999年的汾阳,有三个小伙伴,刚买了辆普桑的加油站老板张晋生和在矿上看库的梁子同时爱上喜欢跳花伞舞的经营小家电的沈涛。
沈涛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不定。
最终沈涛选择了更有趣也更有钱的张晋生,梁子离家出走。
三个人的身份在这一时期因为情感的关系勉强维持着一种平等。
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快二十年,汾阳还是没什么变化,镜头扫过台下,攒动的人头全是一样的表情。
2014年得了癌症的梁子不得已回到故乡,四处找人借钱看病。
此时的沈涛和张晋生已经离婚,张晋生去了更大的城市上海。
已经是一位很富有的生意人。
而沈涛也活得不错,接管了(大约是)张晋生的加油站,在当地是说说道道的人物。
当今中国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十年,一起光屁股长大的朋友,一个得了癌症,一个身家过亿,连他不要的女人也比你富有。
你要向她借钱续命。
影片没有向我们展示更多梁子的品质,可能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能他很有诚信,可能也足够勤劳,甚至是硬骨头,有钱怎么了?
照样抽丫的。
但是没用。
随便一个观众都能说,他有性格的局限性,缺乏某种成功所必须的长远目光。
在家下矿,出去闯世界还下矿。
他得了癌症,回来向最不愿意面对的女人借钱,死亡的威胁使他彻底垮了,没有尊严,没有下文了。
穷,且快死了,所以他不再重要。
中国历来如此,《呼兰河传》团圆媳妇死了,有二伯和老厨子也只是议论议论饭菜。
沈涛的父亲死在火车站,这里贾樟柯用了一个社会热点,也是发生在山西的事件,太原火车站,一位老人在候车时死去,旁边等车的僧人发现后走过来,握着死者的手为其超度。
在一个连老人都不敢扶的国度,死人需要这样冷静的慰藉。
沈涛叫张晋生送儿子张到乐回来奔丧,在机场见到的张到乐已经开始连妈都不会叫了。
沈涛望着“洋气”的儿子惘然若失。
葬礼办完,张晋生给儿子订了回程机票,沈涛却执意选择坐火车送儿子,在火车上,沈涛给了张到乐一套家门的钥匙。
一个慢车,一套钥匙,显示出一个观察者对中国现实的无奈和期许。
诗人梁小斌在1980年就写过一首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如今2014年,张到乐丢掉的岂止是钥匙。
要等到2025年,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张到乐彻底迷失才能说出,“这里,不是我要来的。
”2025年的澳大利亚。
富豪张晋生玩着满屋子的枪,却找不到敌人。
儿子张到乐爱上了自己的汉语老师米娅。
父子交流要用谷歌翻译。
张到乐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说自己是试管婴儿。
米娅也有自己的困扰,在离婚问题上,对方的理智与冷酷令她无法接受。
面对澳大利亚的大海,张到乐说出母亲的中文名字“涛”。
沈涛在2025年出门遛狗,在汾阳的一片荒地上又听到了《go west》,随之起舞。
山河故人,也不是批判山河,也不是怀念故人。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程。
当整个社会都西行,贾樟柯也不愿意停下来做过多的解释,只道一句珍重。
徐元说,“这是一部‘工整’的文艺片,特意语焉不详,所以也就显得微言大义、高深莫测。
但无论如何,贾樟柯对当代中国的观察,并且找到用恰当的电影手段来传达这种观察的本领,依然独步江湖。
”锵锵三人行,知乎,电影杂志,路演……贾总作为电影界的财富明星当然要身体力行,但是在这些访谈里,聪明的贾樟柯都显得谦虚又老实。
每一个有所指的或者故作高深的问题都被他避其锋芒的接过。
作为创作者他可能真的没想太多,但是从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因为其真实,所以都有了清晰的指向。
贾樟柯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观察者和讲述者,表现出了适度的悲悯。
我们在看那些乡土镜头时感觉不到他的批判,另一面,他的乡愁也是收敛而克制的。
贾樟柯自己说,我不是为了讲述国家而拍电影。
实际上这由不得他,这是宿命。
生在这里讲述这里,并且因为他所选择的方式和对象,最终作品在不经意间说出了时代。
希望《山河故人》在银幕上留得久一点,可能它说出的真实极为有限,但这毕竟是少数能抵达我们的为探寻真实所作的努力。
2015.11.7鸟巢北岸
和菜菜看完片子,都坐在椅子上等字幕走完。
倒不是在等彩蛋,虽然影片的结束,是赵涛牵着狗,在雪地里随着《Go West》起舞,像曾经她在迪厅里,决定和晋生在一起时那样。
在此之前,她在家里剁着肉馅,恍惚听到一个男人唤自己:涛。
没人知道到底是她听到了远在澳洲海边儿子到乐的呼唤,还是那个挂着她家门钥匙的孩子,11年后回来了她身边。
而是,好像没法从椅子上拔起来。
这当然是一个时间轴特别明晰的电影。
1999年、2014年和2025年,年代不同、场景不同、甚至画幅也不同,这是贾樟柯式的仪式感。
可让人在影片最后感到情绪强烈到有种逼迫感的、把所有一切串联起来的,并不只是时间而已。
而是两句可能是怕观众难以领会,而让角色说出来的台词,一句是涛在忙完父亲的身后事后,领着离婚后被判给晋生带去上海生活的儿子到乐去父亲猝死的车站时,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另一句是在澳洲跟到乐有一段忘年恋的张艾嘉说的,“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时间打败”。
每个人都陪涛走了一段路,“三角问题”中的矿工梁子,憨厚家常,送她的礼物是那个年代红过一阵的美发棒。
最大的爆发,不是涛选择了晋生之后,挥向他脸上的一拳,而是在收到涛送来的请柬后,丢掉钥匙,背井离乡。
“三角问题”中的老板晋生,自负激烈,没道理地要管你,所有的理想就是像给儿子取名到乐那样,赚很多很多的dollar。
老父亲,从女儿谈了朋友后的避而不谈,到她离婚独居后的操心挂记,再到在候车室里溘然长逝。
儿子到乐,在跟涛短暂的重逢中,与上海的妈咪每天视频,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去世的姥爷下跪,对晋生为他安排的美好的移民生活懵懂茫然,最后,那串家门钥匙虽然日日挂在胸前,但也只记得自己的妈妈叫涛。
在遇到张艾嘉,爱上这个母亲似的女人后,才想到可以回去看看,但也步履沉重……所以最后,仍旧是赵涛自己,与新养的一只狗,把雪地舞成了1999年的迪厅。
那或许是她最想停住的一段路,有父亲,有朋友,有一切都未知但可能美好的明天。
而时间只是打碎了过去,并带来了无力。
那个说在迪厅里已经说过再见、再也不会回来相见的梁子,得了尘肺病后,回到老家想问朋友们寻求帮助。
已经离婚的涛去探他,看到落满灰尘的,自己送来的请柬还在床头,坐到他床边,从包里掏出3万块钱。
故人相见,梁子只是问:“你方便?
”他们的情没有变,只是现实逼迫着他没有办法再像当年负气出走、再不联络。
那个意气风发,经营加油站又买了煤矿的晋生,移民到了澳洲后,仍旧一口方言,仍旧专横霸道,与儿子的交流只是通过翻译软件,只是外强中干地用父亲的身份去碾压。
虽然他改名Peter,拥有超豪华海景别墅,但他仍是那个喝着汾酒、任自己大腹便便的“高端人士”。
这种靠追逐和征服去填补自己、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其实失序且无根的状态没有变。
一度我觉得,涛和到乐的血缘联系也没有变,但不是基于想念,而是基于身份的彼此需要但又彼此残缺。
到乐记得7岁回山西时跟母亲相处的某些片段,会爱上一个亦师亦母亦情人的女人,因为他是那个年代过来的、典型的被两个世界、两种文化都抛弃的无根的人。
他缺失,于是他需求,于是这段忘年恋特别合情合理。
可他的空洞,或者并不是因为对母亲这个人的思念,而是因为自己的漂浮没有变。
以往是在两个家庭各自的世界间,如今是在两个国家、两种文化间,他与母亲的联系,被行进的时间无限拉扯。
一个人在山西的空荡的房子里包着饺子,还会特别包一只麦穗饺子,儿子吃了好长高。
一个人,在澳洲海岸线的礁石上,听着海浪拍岸的声音,念着“涛”,那是他唯一记得的母亲的标签。
横在他们之间的不只是地理距离,而是两个毫无联系的世界,想要拉近,可也都无从下手了。
这种随着时间和命运,无法再继续、再努力维持的不变,成了这部片子最最逼迫人、最最压抑的悲伤且无力的基调。
不变的,还有贾樟柯的仪式感。
你的记忆力需要特别好,因为越看到最后,才越明白前面的一些场景和画面,为什么会出现。
最美的一个构图,是“三角问题”在河岸放鞭炮,右边是蜿蜒的时间似的河流,左边三个人站成三个角,看似稳定,但各自疏离。
赵涛在回去的卧铺车上,给了儿子一串钥匙,告诉他你的家随时都能回来。
最终这串钥匙也只是挂在儿子的胸前,被另一个替代她的女人问起。
还有那把枪,梁子给了晋生一拳后,晋生一度托人买枪想要弄死梁子,最终“办不成”。
而到了大洋彼岸后,他终于拥有了一把枪,可再没有人让他瞄准了。
哦,不变的还有贾樟柯毫无修饰的对中国生活常态场景的还原,尤其是对中国的小城镇。
山西的城市,连天空都是灰色的。
路上的大妈,边走边往地上吐着瓜子,瓜子壳黏在下嘴唇上……这些场景看着并不光鲜美丽、并不是让人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虚假繁荣,就像大多数人的生活。
这也是贾樟柯遭人恨的地方,他冷酷地让人们看着大银幕上自己看似规律实则迷失的生活,既不歌颂、也不碾压,只是这样记录着,可怕的真相就逼得站在镜子前的我们自己喘不来气。
特别要说到赵涛,她值得一个影后。
父亲在车站猝死后,她赶去时,在火车里没有哭,但是苍白透明。
认领尸体的时候,说的“我是她女儿”“我们回家”“行”和“让您的70大寿也没过好”,在越来越压抑不住的悲痛中,一句比一句破碎。
之后在机场接到被送回来奔丧的久未见到的儿子的哭泣,是空洞了许久的内心瞬间被填满的满足和又缺失了另一块的钝痛。
到父亲灵堂时的哭泣,是终于不用再独自支撑,于是悲痛全线崩塌的哀嚎……每一段都极其精彩。
以至于,我都嫌后面澳洲的戏份太长,想要快点回到涛的情绪里去……这就是这片票房漂亮不起来的原因,电影和观众彼此吸取精神力,这样的消耗,一点都不嗨皮,需要很久才能缓过劲。
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贾樟柯电影:生活被时代卷挟着,故事被时间的分母稀释得若隐若现,散落的符号则构成了时空的路标。
最有张力的一幕出现在片尾,赵涛独自跳起了《Go West》,不仅呼应了开头,也把二十多年的经历抖进了山河之间。
这一场戏不过两分钟,却足以把前两个小时的故事都当成铺垫。
冬日的那片山无法封存三人炙热的感情,可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不幸。
人至中年她放弃自私的丈夫,为了孩子选择独身,可父亲骤然离世。
独自老去,她成为了孩子心中最不可触碰的记忆。
没有人能陪她走完一生,她却活在自己内心的波涛中,不曾老去贾樟柯有一点故意“讨好”观众和评委,电影元素堆砌明显,但是头尾用go west来相互辉映,尤其是赵涛独舞,感觉走回了原点,生命是白费一场,建立起的感情任凭再高冷,也开始坍塌,眼泪硬生生的给逼了出来。
大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情感故事怎么讲都不会过时,山河可鉴。
导演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讲述了故事,开场舞贯穿影片的始终,从女主角开场的集体舞到结束时的雪中独舞,看后印象深刻,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真实写照,影片中梁子应该是有文化的,他上衣口袋始终别着钢笔,最后还把笔送给了工友,而有意思的是工友也出国打工了,对比张晋生的各种折腾,买卖越做越大,最后却孤独的在异国他乡终老,终身不得回国,结局讽刺又可笑,体现了导演对20世纪国内反腐的写实,贪官奸商终究不会有好结果,国家终究不会放过他们。
故事发生在山西大地,前半段是三个人,开场后的黄河冰河开化,很震撼,有意思的是女主角叫涛儿,三个人的问题,用冰河做背景,预示女主的发展,导演的想象力很有意思,而结局是到乐随父亲去了澳大利亚,面对大海的波涛,开篇是水结尾也是水,所以影片叫山河故人吧。
贯穿电影始终的音乐是叶倩文99年的歌珍重,牵挂是最痛苦的回忆,母子分别、父女永别也是令人心酸的,最后附上插曲珍重的歌词纪念我们的三十年。
珍重(粤)演唱:叶倩文突然地沉默了的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沾湿双眼渐红难藏依恋及痛悲多年情不知怎说起在何地仍然是关心你无尽长夜为陪伴我怀念你它方天气渐凉前途或有白雪飞假如能不想别离你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突然地沉默了的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沾湿双眼渐红难藏依恋及痛悲多年情不知怎说起在何地仍然是关心你无尽长夜为陪伴我怀念你它方天气渐凉前途或有白雪飞假如能不想别离你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部电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甲之甘贻,乙之砒霜。
除开个人口味,你的年龄,你过往的经历,你现在的境遇,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都会决定你对一部电影的看法。
所以我相信在《夏洛特烦恼》的结尾流下感动泪水的大婶们绝对真诚,我也相信看完《山河故人》的年轻朋友们一脸不屑的批评这是部没有思想的鸡汤电影并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
说到底,看电影可以有同伴,但对电影的体悟只能自己来。
人生也是这样,我们路上结伴而行,但酸甜苦辣只能一个人去尝。
有伴也好,没伴也好,擦肩而过
也好,长相厮守也好,繁华热闹也好,孤独冷清也好,其实从来都是孤零零一个人。
《山河故人》的结尾,女主人公“涛”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孤单起舞,天地苍茫,白雪纷飞,她舞的恣意任情,无喜无悲。
脚下是故乡亘古不变的沉默大地,旁边是被冰封住了明年春天依旧缓缓流淌的河流,身后是屹立千年依然不倒的古塔, 周围是仿佛深不见底的空虚夜色。
山者,空间也,河者,岁月也,就是这样无边无涯又无止无尽的历史的时空,只做她一人独舞的背景。
山河依旧在,故人何处寻?
她就是故人,是你,是我,是他,是每一个在天地间孤单来去的个体,看命运翻覆,尝悲欢离合,最后还是要归去,在故乡的怀抱里孤单一舞,纵没有观众,又如何。
《山河故人》是一部哀而不伤的电影。
它的哀在于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卑微的无奈,在于命运的捉弄中人生挣扎的无奈,在于人类渴望理解但又永恒孤单的无奈。
但是电影又是隐忍克制的,没有戏剧化的大起大合,它把哀不动声色的隐藏在琐碎生活表相的下面,不过就是生、老、病、死,不过就是爱、恨、聚、散。
当命运的车轮碾过时,每个普通个体的呐喊太过微弱,在时代苍茫辽阔的大背景下,激不起一丝回声。
所以干脆,收起没用的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忍受,不吭一声,即使被碾成齑粉,至少还有过情,有过义,那点点滴滴的温暖,那磕磕绊绊的牵挂,正是我们存在于世间遍尝苦难却又甘之如饴的意义。
一 、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让我们回到电影的开始的1999年,这个故事始于三个普通的县城青年:涛、晋生和梁子。
涛是脸蛋红红穿着红大衣围着绿围巾会在文艺晚会上演节目的单纯快乐的女教师,晋生和梁子是爱慕着她的两个追求者。
电影的第一部分就围绕着一段三角恋情徐徐展开。
1999年,澳门回归,二十世纪的烟云缓缓散去,二十一世纪的大幕即将开启,站在两个世纪交接点的这个年份,表面波澜不惊又暗潮汹涌。
在中国山西的这个小小县城,一切还是那么平静,一如往昔,三个年轻人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友情,人们兴高采烈的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全县文艺汇演,这是过往时代的余晖笼罩下的的最后一丝温柔回眸,但是有些东西已经悄悄改变了,并且义无反顾地裹挟着每一个人身不由己地朝前走。
打破这片宁静的第一个信号就是晋生的红色桑塔纳。
晋生头脑灵活,有商业眼光,属于善于抓住机遇的时代弄潮儿,开加油站,买煤矿,搞风投,他几乎踩准了时代赐予他的每一个攫取财富的节点,也毫无意外地成为同一代人里最先掌握财富的一批人。
但是晋生的性格还有着另一面,他专横、霸道、心胸狭隘、好胜心和控制欲强烈,这在商业纵横中或许是成功的加分项,但在爱情中却未必是美德。
晋生获取爱情的手段几乎是倾轧式的。
他开着代表财富的红色桑塔纳来到涛和梁子面前炫耀,这表明昔日的伙伴已经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如果说电影里那个扛着关公大刀的少年代表着往昔质朴的纯真岁月的话,随着少年的渐行渐远,那电影的主人公们面对这这辆红色桑塔纳的冲击也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开始了一个属于成人的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伴随着财富的两极分化,伴随着信息的大爆炸,激烈动荡又令人眼花缭乱。
有了红色桑塔纳的铺垫,晋生用煤矿的职位和梁子做爱情的交换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东西是金钱不可以摆平的,金钱就是他的道德,这种对金钱的极度崇拜导致他给自己的儿子直接取名到乐——dollar,美元。
晋生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他对爱情的态度反推他对金钱的态度?
在他得到涛以后,因为嫉妒涛心里可能还惦记梁子,晋生甚至想用枪、用炸药干掉梁子,这种疯狂的不择手段的行为是不是代表他在攫取财富的时候同样的不择手段?
晋生是这个物欲时代的一个典型代表,聪明、野心勃勃、残酷,也许还有运气好,他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所谓“成功”,但他真的成功了吗?
这要留在电影的第三部分交代。
但是我想电影的本意并不是批判晋生这一类人,也无意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或失败,也许在人生的舞台上根本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与失败者之分。
电影只是记录或展现某一种人生,而这种人生就在你我身边。
与晋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梁子。
梁子性格淡定、温厚。
他对涛的爱温暖熨帖,撞车事件后,涛说车是进口的,撞不坏,梁子笑着补充“你不是国产的吗?
”。
面对晋生的挑衅,他亦可不卑不亢地回道:“我梁子从哪里讨不来这碗饭。
”电影里涛和梁子在一起的时候很显然更加放松自在。
但是有时候我们遇到了对的人,却在彼时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最终,面对涛的选择,梁子也只能黯然离场。
失去了爱情的梁子也未获得命运的另外垂青,上天从来都不会公平,个体的命运充满偶然,在时代汹涌的浪潮中,无数的梁子也只能如一叶叶孤舟,不由自己摇摆,基于种种际遇,颠簸于浪尖,或默默沉入海底。
对于涛为什么这样选择,电影没有交待,或许有虚荣的成分,或许有现实的考虑,或许被晋生热烈的表白所感动,或许兼而有之,但更可能的是青涩和懵懂。
我们几乎都是在不懂爱情的时候决定我们的爱情的,除了爱情,还有升学,还有就业,我们都是在懵懂的时候做出人生一项又一项重大选择的,是耶?
非耶?
只能留待一生的岁月去做检验。
电影里当涛把自己的选择告诉父亲时,老人迟疑的表情表明了他对这桩选择的疑虑,知女莫若父,父亲当然知道温厚的梁子更适合热爱自由无拘无束的女儿,父亲更预料到了女儿前途未卜但绝不会一帆风顺。
但老人依旧什么也没有说。
也许老人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只有走过了,才会懂。
电影里,火车外的夕阳久久照着老人布满沧桑皱纹的脸,是我最难忘的镜头。
人生天地间,忽然远行客。
1999,那一年,梁子远走他乡。
那一年,晋生和涛结婚了,那一年,飞机从天坠落。
电影里的主人公在新千年伊始开始了他们各自的人生,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
二、怅然遥相望 知是故人来时间切换到2014年,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年代。
有些人走了,又回来了。
有些以为永远在一起的人,却一去不回头。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人生可以像舞台上的那出戏一样快意恩仇,但最终却在命运的捉弄下一次次低头。
梁子回来了,带着一身的伤病。
曾经,他负气把钥匙扔在房顶上,决绝地表示再不回头。
如今,携妻带子的他,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唯一能做的却是落叶归根。
梁子久久地望着动物园笼子里挣扎嘶吼的老虎沉默无言,“天地之大,岂无容人之处?
”无数人曾无数次说过这句话,然而答案就是无处可去。
时光冲淡了个人的恩怨,不管那种爱和恨曾多么强烈,在强大的时间和冷酷的现实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故园依旧,人事全非,多少千言万语,只轻轻化作那一句:方便?
晋生走了,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奔赴另一个冒险家的乐园。
他带走的,还有涛唯一的儿子。
那个曾在街上顿足大喊“你欺负我,你知道我在乎你,你就欺负我”的男人变成了电话那头三言两语交待家常的陌生男子。
电影的这一部分甚至连一个镜头都没给他,没有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不曾经历伤筋动骨的痛苦,但所有的惊心动魄只掩在涛一句话后面,“你跟你爸爸一样,就是爱管人。
”故人已离去,一切化云烟。
失去丈夫、儿子的涛起码还有父亲的陪伴,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生一世陪你走下去,父亲死了,死在旅途之中,儿子回来了,终又再走,哪怕那火车走的再慢,分别还是从一开始就注定,我们所拥有的,至此剥夺殆尽。
何谓人生?
电影在第二部分向我们剥开了人生的真相,用近乎残酷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到底什么是生老病死,什么是离合聚散。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没有什么一直拥有,没有什么不可以失去,真的从来都是孤零零一个人。
面对晋生之走,梁子之病,父亲之死,儿子之别,哭过,痛过,经历过,也许涛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些记忆珍藏,就像她捡起遗落在梁子床上的大红请帖,轻轻拂去上面岁月的灰尘,然后珍重藏起,留作纪念。
晋生,梁子,父亲,儿子,爱情,友情,亲情,这些涛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重要的感情在电影的第二部分一一谢幕,戛然而止。
我们常把人生比喻成一条永不回头的河流,《山河故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条河流,它不具体描摹某段故事,只是展现过程,于是主人公的人生便如河水一般缓缓铺开,静悄悄的流过。
谁说所有的故事都要有开头和结尾,谁说人生的因果都可以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为什么,曾经相亲相爱的人们在下一个转角就匆匆分别,原来,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只不过是生命之河上的浪花,不知何时而起,不知何时而休,风来浪急,风过无痕,汹涌过,激昂过,转瞬归于平静,最后只剩时光之水,滚滚向前,永不止歇。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白驹过隙的梦幻,那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终究还是会剩下些什么吧,比如那麦穗形的饺子,比如那紧紧护住胸口的钥匙……三、故园风雨后 离合总关情电影的第三部分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未来会有什么不同吗?那是不远的十年以后,那是遥远的大洋彼岸。
破败简陋的中国县城换成了高楼大厦的澳洲都市,煤尘飞扬的故国天空换成了一尘不染的碧海蓝天,嗑着瓜子的中国大妈变成了讲着洋文的香港女老师,人呢?
还是一样的孤独。
我觉得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讲孤独的,孤独并不止于生命在天地间独来独往,更在于人在身边,我心你不知。
圣经记载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合力建造巴别塔,创造了不同的语言,以使人类无法交流。
语言本是交流的工具,但语言最初的源头却是作为沟通的阻碍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语言作为人类永恒孤独的一个隐喻。
细想一下,抛开神话传说,语言这一形式本来就是孤独的产物,正因为孤独,人类才借助语言以求交流,人们喋喋不休,不都是求得一个被懂得吗?
电影正是用“语言”这一形式映衬“孤独”这一主题。
晋生外逃后和最亲的儿子却只能通过谷歌翻译进行交流,语言的不同只是表象,深层是父子感情的隔膜,物质的极大丰富却换来了感情的极大疏离。
晋生的孤独还表现在他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剥夺, 在国内他曾经求一枪不得在澳洲他可以轻易收集一屋子的枪却已经找不到对手,还有什么比失去对手更孤独的事吗?
谁又能说现在的晋生比第一部分开着红色桑塔纳洋洋得意炫耀的那个晋生更快乐呢?
此时的晋生和电影第二部分那只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已没有任何区别。
比晋生还要孤独的是到乐,如果说去国别乡的晋生还能端着大茶缸和一群与他相同背景的老头回忆往昔生活的话,而到乐,一个连母亲和母语都忘记的孩子,却是精神上彻头彻尾的孤儿。
到乐的孤独来自于新一代移民对自己所属文化的遗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告别故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的文化都抛弃,忘记母语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而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根,无论在哪里,都不会有归属感。
基于这点,到乐和女老师的恋情才如此的水到渠成。
张艾嘉扮演的女老师来自香港,是97回归时候那一拨的海外移民,孑然一身,身世飘零。
她不仅和涛年纪相仿,抛开生活背景的不同,她的际遇和涛实际并无不同,她只不过是另一个涛在大洋彼岸借尸还魂。
到乐于她身上追寻的,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又有类似母亲的温暖,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他想找出那个破解孤独的答案。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里是女老师通过翻译做父子沟通的桥梁,同样,也是女老师坚定的督促着犹豫不决的到乐:回家去,回家去。
他有一把钥匙,钥匙代表着母亲,家园,故乡,祖国。
她何尝不是他的钥匙。
家在哪里?
即使游子知道回家,还回得去吗?
到乐和女老师归乡受阻,机场的一幕,二人各怀心事,欲说还休,终究还是黯然分手,不用再说什么,再多的语言也不可能使一个人完全读懂另一个人,曾经彼此温暖过的两个灵魂注定各自回归孤独。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所处的现在,在遥远的未来,怎样才能寄托我们尘世间无处安放的灵魂,电影提出了问题,却未有告诉我们答案。
尽管电影无法给我们一个光明的结尾,以涛雪中独舞这个苍凉的手势落幕,但是当到乐对着对着大海深情呼唤“涛”时,远在故国的母亲恍惚中的共振却让我们泪流满面。
血浓于水,情义永存,那一刻我们明白,也许人之所以为人,只不过是因为一个“情”字。
后记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或许你已经从我的生命中消失,或许我们今生今世再不会相见,但我永远会记得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陪伴,我才有勇气走完这孤独的旅程。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我想把电影里那首叶倩文的《珍重》送给每一个曾经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送给你,亲爱的朋友,珍重,永远。
突然地沉默了空气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沾湿双眼渐红难藏依恋及痛悲多年情不知怎说起在何地仍然是关心你无尽长夜为陪伴我怀念你它方天气渐凉前途或有白雪飞假如能不想别离你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作为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早期的电影《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等等,也正是这些作品奠定了贾樟柯基本的语言风格。
他早期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以及他所在的城市有很多必然的联系,可以这样说,生活在小城市的人,尤其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特别敏感的感受,尤其是在某些裂变的时代中,这些敏感的感受就会被无限的放大,从而变成一种时代的烙印。
贾樟柯的电影就是这样,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归属。
贾樟柯最近的作品《山河故人》上映之后,受到了西方媒体的一致好评,国内也有很多人将贾樟柯形容为“中国最接近欧洲大师的导演”。
姑且不说这样的评价是否中肯,就单纯的来聊聊《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中隐藏的野心。
这是一部很讲究的电影,三个不同的画幅展现出三个不同时代的中国,这样的设定非常自我,贾樟柯并没有从观众体验的角度出发,而是非常自我的按照自己的构想来设置的。
在很多人看来,《山河故人》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展现出来的就是不是一个纯粹的故事,而是一个饱含野心的符号产物。
影片中,钥匙、饺子、《Go West》、《珍重》等元素,将整个故事进行了温情化的处理,并且,导演也试图通过这些元素来控制观众的泪点,然后得到观众的认同。
如果说,《山河故人》是一部很生活化的电影,那么,这些元素的设定无疑是失败的,生硬的嵌套,起承转合的不自然,可以贩卖中国式情怀等等,都是这部电影存在的问题。
在我个人来看,《山河故人》和《三峡好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三峡好人》更符合我心中好片的标准。
就那么两三个人,就那么一个故事,不需要刻意的玩儿结构,也不需要过分的修饰和填补,这是电影,也是生活。
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并没有做到这样的游刃有余,而是心有余,力不足。
从电影的结构上来看,《山河故人》采用三段式的表达,每个段落都代表了一个时代,时间跨度非常长,而且空间的设定也非常跳脱,这样的结构像极了史诗电影的结构。
很显然,这是贾樟柯的野心所在,他想用平淡的表达来演绎时代的裂变,让自己的电影成为史诗性的代表,甚至成为一种里程碑式的标志。
每个导演都应该有野心,每个导演更应该有和自己才华相配的野心。
贾樟柯是有才华的导演,只可惜,他的才华已经被透支掉了。
在《山河故人》这部电影中,前两段的故事是在重复自己的以前,这样的表达也非常舒服,而最后一段,是贾樟柯的一种尝试性创新,当然,这种创新是非常失败的。
贾樟柯在采访中说:“我恰恰认为这是我最没有野心的作品,这是我到了现在这个年纪非常想要拍的一个倾注了我对情感理解的作品,其实它很私密、很个人。
”有野心并不是什么坏事,承认自己有野心也不是一种耻辱。
导演的作品就是导演的孩子,他会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作品上。
只要野心配的上才华,这样的野心评价其实一种婉转的鼓励。
《山河故人》中拙劣的表演。
赵涛是贾樟柯的御用演员,也是他的妻子,夫妻档在娱乐圈并不少见。
在贾樟柯的很多电影中,赵涛的存在都是非常特别的,在《山河故人》这部电影中,赵涛依然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特别失败的存在。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两点 ,一个是表达,一个是演绎,“表”之所以在前面,是因为演员在电影中的表达比演绎更重要。
然而,在《山河故人》这部电影中,赵涛仅仅是在演绎,由于缺乏对角色的感悟,所以,《山河故人》中的涛子非常生硬,完全没有演出那个时代的女人应有的坚韧和温柔。
《山河故人》中的涛子,年龄跨度非常大,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但是,赵涛一登场,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张四十多岁的脸,这就奠定了她在整部电影中表演的失败。
女人是可以在化妆技术以及拍摄角度的帮助下年轻起来的,但是,年轻女性的天真,单纯是演不出来的,确切的说是赵涛这种女人演不出来的。
赵涛是典型的特型演员,她需要在特定的电影中,演绎特定的角色,这种平淡如水的电影并不适合她。
电影和城市电影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暧昧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城市是电影的内核,所有的角色,所有的故事都是和城市的变迁相关联的。
山西对贾樟柯来说一种特别的存在,他距离北京还不到五百公里,但是,在电影中,它显然没有吸收到北京的时尚和纸醉金迷。
正是因为这种尴尬,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故事。
山西成就了贾樟柯,但是,贾樟柯却忘记了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山河故人》中,他的野心蒙住了他对城市的探索和思考。
流行歌曲和故事电影是不能没有音乐的,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像一道没有盐的菜。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流行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同样,也代表了他对音乐的理解。
很多时候,音乐可以成为语言的替代品,可以成为情绪的替代品。
当然,流行音乐的滥用也会导致,一部电影失去原有的情怀。
在《山河故人》中,有很多老歌,这些老歌会勾起人们的很多记忆,但是,这些记忆仅仅是和这些音乐有关,和电影并没有关系。
钱和人在《任逍遥》中,小济拿着美元说“这就是美国人民的币啊。
”在《三峡好人》中,韩三明在找妻子的时候,还将十元背后的风景和夔门的风景进行比较。
在《山河故人》中,张晋生的儿子叫张到乐。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中国人始终过不了钱这一关,因为钱,很多人正在成为他们当年最鄙视的那些人。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虽然《山河故人》让他赢得了不少的赞誉,然而,我最喜欢的贾樟柯还停留在《三峡好人》、《小武》、《站台》以及《任逍遥》中。
而《山河故人》不过是一场山河依旧,科长不在的印证。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四年前上映的电影,《山河故人》。
但我相信,对于贾樟柯所构画的特有的中国故事,对于其中跨越的时间与空间的隔膜是此生不会轻易忘记的。
很多人喜欢上贾樟柯,或许从最开始《小武》《站台》这种早期还有些粗糙笨拙的作品就开始了。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口碑较好的一部影片,影片中对于故乡的坚守,对于远方的追求,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有的对于家乡的眷恋表现的真切又沉重。
有些人一旦离开了故乡,便再也没有回来过,有些人一生守在故乡,也没有等到心爱的人归来。
从1999年底的世纪之舞开始,那时候的沈涛还在跳伞头,那时候的梁子与晋生还是兄弟,沈涛还在两难的选择之中徘徊。
到2014年,外出闯荡的梁子终于回到了故乡,身患重病之下,也没了年轻时的锐气,才懂得生命的真谛。
而沈涛与晋生也已离婚。
这次让人惊讶的是贾导添入了科幻的成分。
在设想的2025年中,Dollar已经记不得母亲的样子了,身处异乡的晋生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只能在一群老乡中寻找慰藉。
一切都是那么的梦幻与讽刺,而我们的一生不就是一场笑话吗。
影片中的三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过去,现在与未来。
过去我们都在追寻美好的东西,做关于远方的梦,尚且无法认清自己的心意,也就无法选择对的人。
就像开篇沈涛的问题:“这是一个几何问题,还是一个代数问题呢?
”或许到了后来我们才能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
她选择与谁的结合当然是个代数问题,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一起,然后变成一个家,家里有很多人。
而其中三人的三角关系也绝不是勾股定理那么简单,它像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牢牢拴住三个人的命运。
贾樟柯用他独创的烟火气,用他惯用的带着沙土感的风格,在中国县城里书写了一首横贯一生的诗歌。
我始终觉得他是一个既能在国际红毯上漫步,又能在某个穷乡僻壤的角落喝茶的男人。
但他太具现实感的镜头,带给我们的锥心的陌生感与刻骨的亲切感,注定了这个讲故事的男人造就的故事是不会取得太好的商业报酬。
这些我们每天都在过着的日子,我们都不满意的现状,不愿意感叹的人生,不愿意回望的曾经,又有谁愿意去影院重新被人提起并强制你回忆消化它呢?
当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那一代年轻人的不同选择。
他们也曾像现在的90后一样,面临漂在外面还是死在故乡的选择。
张晋生选择了远方,他与梁子的远方是不同的,他的远方充满了野心,充满了冒险,充满了自信。
这是在时代背景下抓住机会从而改变了一生的一批人。
他热血的青春,在他想要用炸药弄死梁子的时候已经被彻底点燃,直到老年,他也不能减少对于枪支的喜爱。
那或许是能给他安全感的唯一东西。
而梁子的远方,不过是冲动下的离开,在异乡打拼累出一身病,最终叶落归根。
始终坚守在故乡的,自始至终只有沈涛一个人。
而晋生与沈涛的儿子,则可视为一个见证父母不幸的牺牲品。
小时候在他迟疑着是否应该给逝去的姥爷跪下时,母亲粗暴的一巴掌或许就已经打断了一个孩子对于亲情的最初渴望。
他虽然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与故乡,或者说他根本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尤其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
一个人没有根,又怎会快乐。
他一直带着母亲给的那串钥匙,甚至后来爱上自己离了婚的语言老师,这样看似疯狂的事情,其实都是因为一个孩子最原始的感情缺失。
他的不幸,就像他的名字一样——Dollar(美元)。
不过是他父亲那一代人对于金钱最低俗的向往。
粗暴的野心,让一颗颗心麻木。
影片中的两首插曲可以说运用的很成功。
叶倩文的《珍重》本身就很有年代感,这首歌可以说是沈涛的感情寄托,以至于同样印在了儿子的心里,多年以后在异乡听来仍觉得熟悉,就像一种味道,闻到就知道是回到了故乡,就算一辈子闻不到,它还是会深深的刻进你的骨髓。
还有一首就是Ret Shop Boys的《Go West》,同样富有质感的音乐。
总之,在我看来这是贾樟柯导演把中国县城与县城里的小人物拍的最像是小人物本体的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痛,我们也曾真心的感受过。
它没有《三峡好人》里那么多充盈的幻象,骗取眼球的东西,但它依旧不缺灰质的温情,里面的人都是透明的,看得见真心,看得见好的或坏的真情。
所有的离开,牵挂与回归,毕生的错误与悔恨,爱恨情仇,曾经沧海,都随着最后沈涛在雪地中随着音乐起舞而得到释然。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时间摧毁,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只有痛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爱。
《山河故人》:无处安放的“精神”文 / 柳鶯1998年,在處女作《小武》的“導演闡釋”中,賈樟柯寫到,“攝影機面對物質卻審視精神”。
在世紀之交的焦灼時代里,小武漫無目的的遊蕩被視為一種抗爭,他巨大的眼鏡和鬆垮的外套,都成為一代人哀婉迷茫的表徵。
賈樟柯用鏡頭追蹤這個小鎮零餘人生活中的虛空,將自己希冀呈現的“精神”坐實在漫不經心的閒筆中。
於是,《小武》成為中國影史上的經典,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創作浪潮的巔峰,還開啟了重新探討影像與現實關聯的可能性。
此後,經過“故鄉三部曲”的演练,賈樟柯漸漸膨脹了自己對所謂“精神”的渴求,中外影評界對中國獨立電影日益高漲的期待,也促使其愈發將“反映時代”的責任迅速地扛上了自己的肩頭。
《世界》之後,這種藝術創作的訴求逐漸清晰,而日益心急的賈樟柯,卻走上了一條“用局部代替整體”的不歸路,他開始琢磨各種符號化的表達,並用“一言以蔽之”的態度,表達自己對社會和時代的看法。
他飽含深情的筆頭功課反襯著逐漸懶惰下來的電影語言,從《三峽好人》到《二十四城記》,從《天註定》到《山河故人》,每次都看似有所突破的新作,實則不斷重複著來時的老路。
山河尚在2015年的戛纳,賈樟柯帶著《山河故人》來到主竞赛和世界影評人見面,順便從平行單元“導演雙週”的主席手中,接過了一尊代表終身成就獎的“金馬車”,又在熱熱鬧鬧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成立電影公司“暖流”,表达投身商業製作的願景。
后兩項活動,一個似乎是蓋棺定論的國際褒獎,一個是尚未開工的野心藍圖,在戛納馬不停蹄的賈樟柯,被弔詭地夾在這兩樁事情之間,既試圖探頭向前眺望,又不忘流戀地轉身向過往投去深情一瞥。
由過去轉向未來的艱難與尷尬,亦集中地表現在《山河故人》中,從朝氣四射的1999年到悲從中來的2025年,從冬季冰封的汾河岸邊,到疾風豔陽的澳洲海岸,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中國家庭二十載的變遷。
時代洪流下裹挾下個體生活的諸多無奈,被導演精心地打磨為三個漫長的片段,故事也在時空的延展中展現出對“大格局”的渴望。
電影始于1999年的山西。
對於擁有濃重家鄉情節的賈樟柯來說,這裡是永恆的靈感之地。
趙濤飾演的女主角濤在歡天喜地的春節后,做出了改變人生的決定。
面對兩位社會地位懸殊的追求者,她在猶豫之後選擇了煤老闆張晉生,而曾經你儂我儂的礦工梁子,則因她的拋棄而遠走他鄉。
在這段以1:1.33畫幅展開的故事中,賈樟柯頗為用心地插入了大量符號性的指涉,以幫助觀眾重建世紀之交中國社會對以西方為代表的財富和物質文明的嚮往──在“寵物店男孩”《向西去》充滿活力的電子樂渲染下,微波爐、桑塔納一一登場,而濤也或多或少因著這些“商品”的誘惑,將自己的人生獻給了它們的佔有者晉生。
摻雜著樂觀的九十年代如閃電般逝去,《向西去》動感的音律也很快讓位給抒情悲傷的粵語金曲《珍重》,這首無時無刻盤桓在電影背景中的歌曲,表達了導演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種種惋惜──這也構成了《山河故人》第二、第三段的主要情緒底色。
對於女主人公濤而言,戀愛的甜蜜讓位于婚姻的苦澀,離婚之後,弄人的造物,又分離了她與兒子道樂(英文名:Dollar)。
後者遠赴上海,和在沿海城市發家致富的父親生活在一起。
為了讓兒子得到所謂更好的教育和成長,濤獨嚐孑然一身的苦痛。
尚未成年的兒子偶爾坐著專機來訪,兩人也只能相對無言。
電影的最後一部份,因涉及未來的想像而賺足眼球。
不過,寫實主義者如賈樟柯,自然意不在建構一個奇譎的異次元世界,而只是在一個由透明平板電腦點綴的“近未來”空間中,繼續鋪陳他所有的苦澀與悲哀。
在之前的作品中,賈樟柯點到為止地處理過移“移民”題材,《世界》中遠道而來的蒙古姑娘安娜,在陌生的土地上尋找生活的轉機,而其心中所有的苦楚,也只能化作一曲百轉千回的《烏蘭巴托的夜》。
《山河故人》里,道樂隨父移民澳洲,忘記母語忘記曾經,只是隱約記得大洋另一邊的母親名叫“濤”。
他與父親通過谷歌翻譯進行交流,賈樟柯也試圖通過這一令人唏噓的情節,探討海外遊子的無根感,緊隨時代之心昭然于銀幕之上。
故人難覓靠時代金曲調動感情、用城鎮生活折射時代變遷,賈樟柯慣用的電影手法,在《山河故人》中都悉數登場。
為追求材料的豐富性,導演還頗具匠心地插入拍攝於不同時期的素材片段,並以畫幅的變更標註時代的沿革。
只可惜,《三峽好人》之後的賈樟柯太過迷戀于拼貼敘事,越來越疏於開掘人物內心的暗流湧動,儘管影像再精緻,《山河故人》也不過是一部流於淺表的八股作文,導演在匆忙取巧地對當今中國作出描述和回應的同時,丟失了寶貴的從容──山河仍在,故人難覓。
賈樟柯的問題並不在於他意圖討好誰或迎合誰,他的電影是否“歐洲電影節特供”也不太重要,我寧願相信對於電影受眾的定位已經融入了他的創作無意識中。
幾乎與《天註定》如出一轍,《山河故人》的癥結在於,導演過分懶惰地為自己電影中的人物、情節賦予合法性。
彷彿中國報刊新聞的剪刀手,他大肆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這讓他一度以為自己了解了中國的全部,也因此賦予他在電影中用單一個體指代整個時代的盲目信心。
在《世界》中,賈樟柯遊走在充滿微縮景觀的深圳“世界之窗”,窺探全球化浪潮下越發扁平化的地球。
這個具有隱喻性的空間,彷彿無底的黑洞,將真實的世界吸收簡化到一個赤裸裸的符號,再將其展現在觀者面前。
賈樟柯洞悉現代人“到此一遊”的心態和無奈,於是在電影中展開觀察和批判,而現在,他自己也落入了這樣的窠臼。
《山河故人》的三段故事中,數第一段相對鮮活,可即便如此,諸多符號就已一一登場,礦工與煤老闆在愛情戰場上的對立,也直接被拿來作為日後兩個階級不同命運走向的鋪墊。
不過,電影標題直到第一段結束后才姍姍來遲地出現在大銀幕上,也多少說明在該片整體的謀篇佈局中,這一部份多少只是個影子,賈樟柯的大力氣,還在後面。
於是,在著眼現實的2014年段落中,兒子道樂坐著私人飛機登場,前來迎接的濤也是一副成功人士落寞寂寥的樣子。
鏡頭長久地盤旋在她略顯土氣,但絕對奢華的家中,也順帶掠過張口閉口都喊“媽咪”的小道樂和他永遠不離手的ipad。
而礦工梁子,則再也沒有出現過。
無論電影的結尾是如何動情地讓主人公重回故鄉,又如何感人地讓老去的濤晃動著僵硬的胳膊重溫舊時舞曲,梁子和他滿臉灰土的工友們,終究成為了電影中面目模糊的一群人。
賈樟柯曾經最為在乎的“人民”在《山河故人》中銷聲匿跡,而這一現象症候般地反映了他創作側重的變化──比起紮實的底層敘事,大眾似乎更願意在權貴的隕落中產生觀看的快感,繼而激發討論的慾望。
賈樟柯敏銳地觀察到了這一現象,并最大限度地順應,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引領、推進著這種趨勢的發展。
於是在《山河故人》中,他寧願將鏡頭對準晉生的紅色桑塔納,也不遠多給韓三民骯髒的礦工服一個鏡頭。
2025年的澳洲段落,是整部電影最為雜糅、拼貼感最強的一部份。
賈樟柯在令人驚異地祭出一段師生忘年戀后,又頗為經濟地將移民身份困境、馬航失聯事件、歐美槍支問題都一一穿插在其中。
如此處理素材,導致人物動機嚴重匱乏,角色性格的扁平,也是有目共睹的瑕疵。
如果說背井離鄉的道樂,因為在張艾嘉飾演的漢語老師身上找到了母性的溫存,繼而好感叢生,那麼後者又何以對一個普通的學生倍加傾心?
這一不合理劇情的發生,只能用“主題先行”來解釋。
當然,賈樟柯有無數的場合可以發表自己的闡釋,將故事說精說圓。
可問題亦恰好在此:他把太多的口舌耗費在影像之外,一百二十分鐘之外的他越充盈,電影里的他就越扁平。
如果我們重新回到1998年,再度審視那個懷揣著初心和焦急想要用攝影機記錄“精神”的賈樟柯,會發現他在這二十年間,確乎捕捉到這個電光時代的蛛絲馬跡,卻未在影像的結構中尋找到一個正確的位置,來處理和安放這些既玄乎又實在的命題。
於是,他帶著某種高傲妥協,又或者,用電影創造出某些莫須有的“精神”,并堅信這便是時代的表徵。
從《小武》到《山河故人》,那麼曾經高呼“我不相信,你能猜對我們的結局”的導演,卻過早地將自己的命運答案公之於眾,這也許是《山河故人》帶來的最大唏噓。
本文發表于《明報月刊》2015年10月
可能,当贾樟柯远离了《小武》《站台》那几部早期的、灰蒙蒙的粗粝作品之后,影迷们对于他的评判就注定分裂了。
这与人们的见识和成长速度有关,也与贾樟柯自己的奔跑节奏有关。
总体上而言,很多观众停在了原地,而贾科长自己提拔了自己。
大多数人最初爱上贾樟柯,是因为他身上与生俱来的、呛人的尘土气息。
很多人觉得,贾樟柯必须一直这样灰头土脸下去,像一颗绝望的钉子,有必要终生扮演那种边缘而决绝者的代言人,哪怕付出锈蚀自己的代价。
但是,贾樟柯怎么可能困住自己呢?
如果他的野心真的如此狭窄,那么他最初的作品中也不会渗透出那样击中人心的力量。
所以,贾樟柯的变化是注定的。
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这种转身是成为真正导演的必要一步。
很多被寄予厚望的艺术片导演都困在了那道门槛之前。
而贾樟柯顺畅地越过了那个微妙的鸿沟,而且并不是以损伤自己的特性作为代价。
和《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口碑的共识度可能会高一点,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被调和。
喜欢它的人会认为贾樟柯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国际化地位,而不喜欢它的人,这部空间线横跨大洋,时间线又直指未来的电影,简直就是装逼过度的一桩铁证。
其实,即便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拍摄了海边别墅和私人飞机以及具有科幻色彩的平板电脑,但这部戏仍然特别“贾樟柯”,因为你顺着那根线索找到的那只锚,仍然深深地扎在山西的县城里。
一度,贾樟柯想远离县城,他曾经反问,“难道我就只会拍县城吗?
”其实,他并不太在乎拍摄的是县城还是都市。
因为从整体意义上讲,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县城——肆无忌惮,野蛮生长,不伦不类,活力非凡。
而贾樟柯对于这一切的呈现,不喜不悲,灵活而具有调试性。
这个矮小的男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放松地行走在欧洲的红地毯上,也可以瞬间回到县城的小面馆里,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文化时差。
有太多的导演只能顾及一种文化语境,而贾樟柯可以用标准的中国视角拍摄中国,但与此同时却具备奇妙的世界味道。
这来源于贾樟柯对于中国的态度,混杂着旁观和亲昵。
他高度理解这个国家,却又天然与其保持着警觉与疏离。
这种呈现中国的方式在《山河故人》中异常明显。
有时,甚至同时具备高度陌生化和高度的亲近感。
比如,那段有关未来的设定。
其实,甩向未来的那段故事,一点也不装逼,那是自然而然生长出的时间线。
与其说其中的细节有科幻元素,不如说更像是现实缝隙中挤压出的魔幻,像是幽灵般的一笔,如同《三峡好人》中那个突然窜上天的火箭。
《山河故人》与上一部《天注定》完全不同。
《天注定》更像是贾樟柯的一口恶气,一声牢骚,一次摔摔打打。
他几乎没有运用最擅长的耐心与缓释技术把抱怨与发泄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也没有对注定的暴力和突如其来的死亡进行精神性的探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天注定》是贾樟柯最易读懂的作品之一,表浅,像个插曲,犹如一个有性格但一直好脾气的男人发泄了一通,发泄完了,重新收拾起来过日子。
而《山河故人》从那种短促的、爆发的气息和节奏中彻底还魂,又一次有了绵长的喘息。
它是一幕舒缓、隐忍却到处密布着残忍的故事。
而这一次的残忍,不是来源于社会冲突和身体层面的暴力,而是来自于更无法言说的命运和时间的碾钵。
电影中三个人的命运呈现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三种分裂。
最初,是时代的变革分裂了他们,他们自己选择命运,有意识间杂着无意识。
有人觉得自己可以骑在时代身上,志在必得;有人觉得自己可以更加高渺地看待命运,好像处乱不惊但最终一败涂地;有人在随波逐流中做出了效益最大化的抉择。
而当时光流转之后,他们不但被命运分裂,三个人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自我分裂。
最终,孩子成为了最悲剧化的象征,犹如漂浮于这个世界中的、一颗无辜的原子,从山西的县城飘荡到上海,又飘荡到澳洲,在大洋的边缘囚禁与挣脱,在天空中展开一段绝望的忘年之恋。
而那个与之亲昵的女人的身份也高度象征化,老师、母亲、情人、人种意义上的亲近者……两个被自己的世界放逐的人,在异乡中用肉身的焊接寻求精神上的切近,但最终注定更进一步疏远了彼此。
他们想买票回到山西,但最终因为一次争吵无法成行,这不但是现实中的困境,也是精神上的隐喻。
人,怎么可能真的回得到过去呢?
某种程度上说,最后那段有关未来的呈现,已经残酷地告诉我们,曾经亲昵的人们被时光搅散了,他们不光隔着物理意义上的大洋,其实隔着精神上的次元。
在空旷的屋子中包饺子的涛,在大洋岸边独自站立的儿子,二者哪还在同一个宇宙中呢?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被地域分隔,其实,当中国的变化速度超越常态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犹如离心机,早把我们甩进了不同的虫洞。
最悲哀的是,我们总觉得彼此尚有重逢的可能。
但永久分别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当缠着丝巾的儿子从飞机上被空姐送下来的时候;当他在姥爷的棺椁前迟疑着无法下跪的时候;当她叫着妈咪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妈妈和儿子永远失去了彼此。
最终,这个黄皮肤的孩子忘记了母语,被种植在了澳洲,只留下一个叫做“美元”的名字,这个名字残留着中国转型期粗暴得毫不掩饰的野心,像一个伤疤,让孩子在哪个文化中都不得安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有着浓厚的悲伤基调,就像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一样。
他并非故意呈现一种戏剧化的悲伤,只是他所呈现的这个国度,本身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涂层。
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法接受那种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电影,这源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回避。
有太多忌惮和不满,于是他们想扭头不看,充耳不闻。
他们无法接受银幕像镜子一样反射残酷的现实影像,而贾樟柯的作品有一种无声的逼迫感,逼迫着人们通过巨大的银幕,望向自己无处可逃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贾樟柯的作品在当下中国,永远无法取得票房回报的原因。
对于说出真相的人,有些人称颂其为英雄,而有些人则斥责他揭掉了自己虚妄的保护色。
更多的、从早期就爱上贾樟柯的影迷来说,他的吸引力在于某种程度上的抵抗,抵抗靓丽,抵抗修饰,抵抗昂扬。
但是,贾樟柯其实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操持着摄影机的抵抗者,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艺术家,只不过在客观上所喜爱的图像与这个大国崛起背景下,官方与主流话语乐于述说的腔调不太一样而已。
他不是那种故意拍摄黑色事件以刺破中国的导演,更不是那种用鲜红色幕布遮挡中国的导演,也同样不是用粉红的艳丽涂抹中国让人遗忘现实的导演。
他无限接近透明的灰。
他一直在中国遍布着痰迹、尘土、机遇和小广告的地面上贴地飞行。
(文/杨时旸)
《山河故人》势必要成为《天注定》之后,贾樟柯从影生涯的一个转捩点,通俗剧的流畅文本,跨时空、区域的人物、事件、情感组合,使电影不再那么“文艺”、“冷”、“闷”,相反感情充沛,平易近人,会给不熟悉贾樟柯的观众,直接、感性的内心震荡。
戛纳归来,国内外大规模宣发,高密度媒体受访,甚至上CCTV,请李宇春唱宣传曲,这些都区别以往贾樟柯电影运作。
《山河故人》未映先热成为了一个现象,电影却不是横空出世的产物,贾樟柯在变与不变之间自由平衡,既照顾了追随十多年的老粉丝,也照顾了可能第一次进影院看他电影的观众。
就像这个电影的配乐一样,既照顾了半野喜弘悠长清淡的风格,也没丢掉林强电子节拍暗涌澎湃的骚动。
只是科长的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不变的科长是汾阳故人很多人被《山河故人》片尾赵涛在大雪中的独舞击中,禁不住泪流满面,一些人再重提类似熟悉的细节,比如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电影《母亲》,以及去年夺取金熊奖的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它们都有独舞。
实际上,早在十五年前的《站台》里,当赵涛听着收音机里的点歌节目,心事和夜色一点点沉下来,忍不住在苏芮《是否》的歌声里独自起舞,已经为今天埋下伏笔。
都是独舞,都是独自一人对远方的单方面牵挂。
《站台》里的尹瑞娟,思念崔明亮、张军、钟萍这一帮远在他乡走穴、闯江湖的朋友,因为距离,她和崔明亮之间暧昧不清的爱情,正在变得有些清晰可见。
《山河故人》里的沈涛,年过半百形单影只,只有老狗作伴,想念远在地球另一边的骨肉,北半球是大雪纷纷的冬天,南半球还是骄阳似火的炎夏。
也就难怪有人把《山河故人》当成《站台》的续集。
电影开篇,《站台》里是文工团员演出《火车向着韶山跑》,尹瑞娟在台上报幕。
《山河故人》是春节的民间社火活动,赵涛还是在舞台上朗诵,驾轻就熟,神色与情感都是一致的饱满。
只是崔明亮消失了,张军成了矿工。
这次的煤矿工人由以前的木讷三明,变成了温柔深情的梁子。
《Go West》是意外吗?
男女主角迪厅在(KTV)狂欢,在“故乡三部曲”早有“案底”。
《小武》里不会唱歌的小武陪梅梅唱歌。
《站台》里私营文工团就要散伙,大伙拥着刘娟、刘娥双胞胎姐妹伴着《It’s Up To You》的舞曲在简陋迪厅打闹,该曲出自80年代红遍大陆的系列专辑《猛士》的第一集,《It’s Up To You》(取决于你)演唱者是德国著名迪斯科歌手Lian Ross。
《任逍遥》里小济、斌斌、巧巧在迪厅郑钧《赤裸裸》的音乐声里发泄,煤老板出身的大哥在一旁吃醋。
《山河故人》的“枪”显然也不意外,这个象征暴发户心态、男人义气的道具,也早有伏笔。
《站台》里也有出现枪支,那是崔明亮用来打鸟的气枪,在《三峡好人》是“小马哥”用手比出来的手势,在《天注定》里姜武快意恩仇的猎枪,王宝强听响解闷、行走江湖的工具。
中国男人都爱枪?
《小武》里空荡荡的公共澡堂,《山河故人》里仍在,只是梁子身在热水里,却心凉不止。
来自各个空间里,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交谈进行的新闻贴片式的社会生活导入,也是科长熟悉得信手拈来的桥段,这次是反腐、悉尼奥运会、跨世纪、移民等这些新闻。
至于“ dollar”,钱,这个元素,突兀吗?
也不突兀啊。
贾樟柯一早用得闲云流水。
《小武》里,手艺人小武以此谋生,《站台》里,饭馆吃饭时崔明亮给了三明上学的妹妹几块钱,偷偷说那是转交的;《任逍遥》里,大家想拿美元兑换人民币,甚至包养巧巧,两个少年为钱铤而走险;《三峡好人》里三明掏出人民币的图案对照夔门风光,“小马哥”学发哥烧钱点烟的神态。
还有《天注定》里王宏伟砸向赵涛的人民币。
那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呢?
是《三峡好人》里拔地而起的房子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是《天注定》里车祸背后平地惊雷一般的爆炸(动车事件?
),是《山河故人》里突然坠落眼前的飞机。
多余的人物呢,《三峡好人》里走钢丝的人和《山河故人》里扛着关公刀行走的少年,多么排比对仗。
那明晃晃的北方暖色,是《站台》里崔明亮在河滩上放的野火,是《山河故人》梁子在打工的异乡放的野火,都是象征孤独无声,心事重重,只好向火取暖。
类似贾樟柯电影里的常见元素、景观,还有很多重现,比如围观的人潮、地方戏等,稍微留意就能看出来。
不变的科长一直怀着汾阳的乡愁,有善用的情境、道具,只是有人看仔细了,有人没留神而已。
变化的贾导是电影“设计师”很多大师的变化是从把闷片拍得不闷开始,贾樟柯的变化也是从“不闷”开始。
《天注定》是分水岭,叙事上一刀两断,从此前较为单一路径的封闭式叙事,走向层次分明的开放式叙事。
《天注定》是准“环形结构”,四组主人公互不相识,又有擦肩而过的交集。
《山河故人》的时间坐标轴,过去、现在、未来三段人物的交汇,也有结构概念。
《天注定》与《山河故人》让很多老影迷有些不适应,除了叙事方式的改变,主要因为是电影的“设计感”越来越强,似乎属于科长本分的、淳朴的、天然去雕饰的纪录片质感在消失。
这种“设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放下矜持含蓄,开始对着观众“直给”,《天注定》直给的是暴力,血淋淋;《山河故人》直给的是感情,不乏忘年恋。
《天注定》一开场,车祸现场滚滚洒落公路的火色水果,突如其来的爆炸和火焰,以及《山河故人》开场热闹的迪斯科群舞,就预示了“直给”方式的浓烈程度。
科长以前爱用长镜头,移动轻柔,节奏缓慢,剪辑少。
《天注定》以来,因为叙述方式改变,节奏愈发明快轻巧,镜头流转平滑工整,深焦、浅焦切换娴熟,特写频率越来越高,灯光明亮色彩鲜艳,非职业演员的介入基本上越来越少,对职业演员、布景、道具有了一定的依赖。
变化的贾樟柯,他的电影作为电影的工业属性越来越清晰。
大家在想,似乎在贾樟柯遇见著名灯光指导黄志明(一度是王家卫的御用灯光师)、外籍剪辑师马修之前,在这些方面似乎没那么讲究,有自然光尽量用自然光,没自然光也不把光线打得很亮。
《天注定》里被津津乐道的马、蛇、鸭、鱼这些动物符号,充满今村昌平式的人间隐喻。
《山河故人》依然延续,只是简化成了一条和主人一起变老的宠物狗,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
除了动物元素,贾樟柯在新近的两部片子里,还用了类似“通感”的方法。
《天注定》里当姜武操起猎枪,准备出门去清理为虎作伥的村干部时,画布上静止的老虎“嗷呜”地嘶吼了一声。
《山河故人》里,大洋那边的道乐轻轻呼喊了一声母亲的名字“涛”,似乎心电感应万里之外,正在山西老家包饺子的赵涛,风声穿透厨房掠过耳畔,似乎听到了呼唤。
所有这些设计粘合在一起,从观赏性上来看,是“入世”的,好看的,不闷的,和早期的冷静的,平实的纪实风格相比,显得浓烈,灵动,戏剧化。
多了一些匠气,少了从前的自然。
贾樟柯曾向媒体说,自己其实不止会拍县城,也不想一辈子拍县城。
《天注定》《山河故人》显然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也许是为了更加“入世”,更有观赏性的《在清朝》做预热。
变与不变都是一种现实《天注定》之后,贾樟柯的老粉丝认为,他的电影设计性、工业性越来越强之后,含蓄客观的朴素情感,浑然天成的纪实魅力会淡化,他会不会迷失在充满游戏一样魔力的电影设计、摆布、算计的迷宫里,忘记当初拍电影的初心,剧中人物成为被算计的道具;接受这种变化的人认为,贾樟柯的变化跟中国大地“一日千变”的现实非常贴合,也许科长能72变,变出更魔幻的电影。
作为科长粉丝,我既不迷恋过去,也不悲观未来,只是不放弃对他的期待。
写到这里,不知道该如何给这篇文字结尾,突然想起了马丁•斯科塞斯对贾樟柯的叮嘱:小成本,一定要保持小成本,保持创作自由。
也想再次这么提醒科长,其实资本本身就是对电影人的一种“设计”。
回头看,《天注定》《山河故人》的好看、漂亮、流畅和资本密不可分,和之前不一样的级别和预算,这也是一种变,这种变本身也许才值得警惕。
因为,我们知道,国产大片里不需要贾樟柯去插一脚,要他闯进亿元俱乐部和锦衣玉食的富豪起舞;独立电影领域却需要贾樟柯做一下“定海神针”,去当一个贴心的大哥哥,安慰那些一身抱负的饥饿艺术家们,告诉大家,再熬一熬,下一个电影节也许就会属于他们了。
6/10。真没看出科长把握住了啥时代脉搏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他的叙事表达能力已经退化到段子集的地步,只剩下一堆红车、钥匙、饺子、小狗、满桌枪械、雪中康加舞等物象的生硬拼贴,忘记了母语母姓的儿子这段关于亲情不会被时间摧垮的处理就极为简陋,俗套的三角关系和牵强的师生恋更加削弱了故事真实感。 @2016-02-28 00:59:07
你知道最妙的一部分在于,当你从电影院走出来,你的眼睛变成了他的,他在牵着你走带着你听,一脚踏进去的奔流的河,好在你并非无知无觉。
-“没事吧”-“没事 德国技术”-“可你是中国身体啊”扔掉的钥匙捡了回来,但锁已经被砸了。遥远的家的钥匙一直戴在胸前,生活的家的钥匙却一直弄丢。和父亲对话只能用英语甚至英文邮件,需要别人翻译,却在四下无人时小声说一句汾阳话的“能行”。与其说是到乐的习惯,不如说是一种回避或者压抑。他想念植根于心底甚至有些模糊的中国记忆和母亲,责怪父亲的自作主张,是否也愧疚或后悔于自己当初的轻描淡写和简单向往?生活总是这样充满矛盾和重复。背井离乡、挖煤患病,中年离婚、父亲去世、儿子移民,风光一时又躲到异国他乡,在对人生方向的探寻中迷失怀疑。这些生活元素放在一起,感觉汇合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但影片的整体基调却并不全是消极灰暗的。最后,希望像“涛”一样,经历生活的波折,仍然能在90年代的音乐中挥洒自由。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能在国内大银幕看到贾樟柯本身就不太容易。这次多少还能看到曾经的符号与镜头语言,但缺少了很多客观与冷峻,更多是人物近景及情感的表达。只是不再是熟悉的表现环境,故事也远不如以往那么朴实质直,尤其第三段上不及天下不落地,正印证着山河依旧,故人已不在。★★★☆
两个小时的无聊剧情实在是浪费时间……感觉第六代导演都有一个特点,拍自己年代的质感拍得特别好(赵涛谈恋爱那段虽然缓慢但细节还是动人的),但一旦拍到现代或者是科幻年份,整个氛围就特别不真实。
单就切题而言,是把“山河故人”四个字拍得精准无比。但也就真的拍成了一个代数问题或者几何问题。所有的技法手段都太熟,好像满分作文里爱迪生的例子一样让人羞耻。但是散场后一个香港怪蜀黍跟我搭讪后才发觉,如果把自己当成没见识过科长的观众,那这样的水准还是挺有气韵的。
赵涛和张译坐车里,讨论说14年后两人都该40岁了,真NM离谱,能照照镜子吗?!
贾樟柯是活着的内地导演中我的最爱,而本片无疑成为其全部作品中我的最爱。集《小武》乡土现实、《天注定》即刻现实、《三峡好人》魔幻现实之大成。贾樟柯不制造故事,他只做现实的捕捉者。感谢他保存我们亲历的时代。每年寥寥几部华语佳作的光辉,让这个时代显得没那么糟。AFI FEST影展【Chinese 4】
去掉三颗星。
片名不错;第二段最好;第三段严重鄙视观众智商,你他妈十二三岁才出国,之后你老子每天都跟你吼普通话,你他妈还装你不会说听不懂普通话......
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
第一段非常棒,特别是DV质感的那些片段,真实中带有迷幻,极好的勾勒出了那种特殊气氛。但后两段感觉越来越刻意和平淡无奇,没有惊喜。天注定中那种符号和刻意都移植过来了,天注定适合那种形式,但这种方式在情感戏中让人感觉十分的作。未来的那段看着一想这是科长拍的,就感觉好奇怪…7.5分★★★☆
在相同的时间线中,有人步子迈得大,有人步子迈得小,这或许是我们走散的原因。
今天昆明路演得见贾科长真人,感觉好亲切。国内媒体对这部片子的非难可能是因为对有些情节处理的比较刻意。比如在车站突然去世被和尚发现并超度的女主的父亲。不过整体来说我觉得是挺不错的片子,三段故事的手法也是贾科长的惯用手法。节奏拿捏也到位。P’s 张艾嘉老了也那么美~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拖拖沓沓,故弄玄虚。
评分虚高。贾樟柯最烂的一部电影。依然喜好穿插经典老歌,御用女主赵涛也依然丑,但是贾已经讲不出来任何深刻或者让人怀念的东西了。镜头剪辑糟糕,时间线混乱,前后三十年的时代变迁靠的是背景虚化,基本的故事也没讲好,全片又假又作,当情怀贾沦为了烂片贾,就连三明都已经不是原来的韩三明了。
3 我知道你要捧自己的老婆,可是她演戏真的没有天赋,表演僵硬,嘴角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绪都在莫名其妙地上扬。整个片子也就第二段还能看:第一段是设定为25岁的三个人上演着15岁那种三角恋;第三段完全是导演的臆想,缺乏真实体验,浮于表面。
Go West好洗脑,贾科长怕大家看不懂,那点小立意都摆明面上了,还时不时让人物平白无故诌几句朋友圈鸡汤来总结人生,真是够了。
极端人物与变故酿成的畸形乡愁。三段式造成了很大的断裂,空中楼阁的孤独。一父二母三子的重心转移,根据人物关系图可发现,每段都中的主要人物都呈稳定三角。可惜了还不错的调度(长镜头、停顿)和角色的表演状态。异乡同病相怜者互相取暖,恋母、难归。变中的不变:饺子、服饰、钥匙,缅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