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错过这么牛的好电影。
之前看预告片,印象不佳,因为很像《28天后》那种无政府主义背景的粗糙科幻片,又难看又虚伪又不着四六。
特别是前晚看了《窃听风暴》,我都以为2006年世界电影基本可以盖上盖子了,没想到今天又和它不期而遇。
导演Alfonso Cuarón(这厮拍的《哈利·波特3》简直好看死了),故事里的社会学背景、哲学、宗教……这里不探讨,“宏大叙事”留给社会学家们去慢慢阐释吧,反正它不是这电影征服我的原因。
看前半小时,其实还是有点儿索然寡味,一直到汽车遇袭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我才彻底兴奋起来,太酷了,以至于当时我就倒回去又看了一遍!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这片子的兴奋点:第一个点,朱丽安·摩尔被枪击前后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
这个镜头在技术上的新意,可能需要反复观赏才能领略:他是怎么做到的?
朱丽安·摩尔颈部的血浆袋一开始藏在哪儿?
挡风玻璃是怎么破的?
怎么才能让飞过来的燃烧瓶,准确无误地跌落在挡风玻璃上?
……仔细研究这些东西,确实很好玩。
第二个点,迈克尔·凯恩之死。
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情绪,演员的情绪,人物的情绪。
迈克尔·凯恩这老家伙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但这个地方他演得棒极了,而阿方索·卡隆此处的处理手法,特别是他对欧文表演的控制,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对劲。
第三个点是生孩子那场戏——电脑特效究竟应该怎么用?
神不知鬼不觉,才叫强。
那个孩子,我打赌是电脑特效的产物,但你丝毫看不出来,谁想和我赌?
第四个点是难民营废墟里的枪战。
整个难民营里的戏,运动镜头特别多,镜头好像总是无意间扫过一些面孔,那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细节,这些小细节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就形成了戏剧场景的真实感。
特别是后来一气呵成的巷战,更达到一个高潮,那个场面调度,那个细节刻画,那个人物编织,那个情绪控制……比《拯救大兵瑞恩》,我看丝毫不差。
第五个点,是结尾海面上印象派油画式的那个全景镜头,分明饱含着深沉的宗教情感,堪称美轮美奂。
科幻电影,其实有很久都没看到这样的作品了——不空洞、不浅薄、不轻浮,不用炫目的特效挑逗观众,有内涵、有节奏、有感情、有不事张扬的征服,虽然说“《人类之子》:2006年最具史诗气魄的电影!
”这也许有点儿言过其实,但这部电影是2006年不容错过的好电影之一,这话是绝对靠谱的。
不信,我可以跟你赌一块钱。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84y
剧情依托答辩逻辑自相矛盾人物毫无力度 ok人类18年没有一个新生儿最后怀孕的是被zf驱逐的难民 之前因为怀孕四处躲避战火最后抱着人类之子出来所有人都停火祈祷一片和平早干嘛去了???
我就是不理解Jrasp和Julian的牺牲(Faron男主结尾的死我就不说了为了殉而殉) 本影唯二的稍微正常点的人 开头殉了一个刚过半又殉了一个(Jrasp真是本片唯一立体点的人物了) 然后在扯淡的路上就一去不复返了 Syd突然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啊???
最后因为一个孩子所有人都让路了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啊???
我能理解他想骂zf但你把矛头集中在难民问题上完全就是隔靴搔痒啊 说是反乌我一定没看出反在哪了反而最后创造了一个乌托邦(funny的一点是Faron的屋子甚至挂着mzd思想万岁(.....) 因为孩童联结起来放下仇恨放下枪火的人们 但这个做的又比M就是凶手差多了 那部对群体意志和大众心理的思考才叫精彩 以及整个节奏都相当诡异不适跟你吃饭扒拉两口去跑趟厕所在扒拉一口出去晒会太阳似的重点情节完全没有突出将近两个小时塞不下这么多东西就不要硬塞啊?
再讲主题 感觉和我当时看Youth Without Youth很像 都是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甚至该讲的也没讲 唯一可取的一个地方是zf公开发放suicide medicine这个点 其他针对难民的极端政策就相当扯淡了 Faron的孩子是死了这跟他的信念破碎有什么关系啊???
Julian不照样坚守吗?
前面埋了那么长的伏笔轻飘飘几句解释就过了 还有这个强行zzzq人类的希望的黑人女性原恐怖组织领袖也是女性问题这真的典型白男视角 看上去女性是重要了最后被保护的被同情的不还是她们 最后英雄救世主不还是白男 最恨厌女还搞这种虚伪至极的东西我生平最讨厌这种惺惺作态站在高位的施舍的所谓维权 吐了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今天要说一说2007年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
影片讲述了未来人类都丧失生育能力,男主角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世界上最后一名孕妇的故事。
此片在豆瓣上居然只有7.4,绝对是被低估了。
而在烂番茄上,这个成绩才算是比较匹配。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段落就是一条近5分钟的长长长长长镜头。
开始时看上去很普通,但越看越老卵(厉害)。
关灯拆电影 彪悍的长长长镜头_腾讯视频在这场一镜到底的戏里,男主角一行护送孕妇,驾车躲避各种疯狂的追杀。
而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是摄影机到底在哪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摄影机貌似就是固定在车头的位置。
但是突然间摄影机开始往车内移动,还转了90度。
这时我就想,估计是把前面的挡风玻璃拆掉,让摄影机伸进来。
假如没有挡风玻璃,那照道理朱利安·摩尔的头发应该会被风吹起来。
然而并没有,所以这个假设又不成立。
那会不会整个都是在棚里面拍的,车窗玻璃全部是绿幕,后期把车外的画面再贴上去?
可是车外戏和车内戏有非常严密的互动关系,外面那些追打他们的人、还有摩托车的戏,都说明这辆车是在公路上实拍的。
那摄影机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是由谁来控制的?!
······直到我看到了这张图……
这个场面真的是在公路上实拍的,整套摄影的机械装置被设置在了车顶。
实拍开车戏,一般都是把车放在拖车上,因为演员一边开车一边演戏是很危险的。
但是这里的拖车还更牛逼,因为它前后有两个驾驶员。
当演员需要倒车的时候,就是由后面的拖车驾驶员驾驶。
其实他们把车顶掀掉了,在上面做了一个支架,摄影机是由拖车后部的一个人用电脑控制的。
顶上做了很多的机械装置,包括长轨移动,然后摄影机的支架可以180度甚至360度旋转。
和抓娃娃机差不多
如此兴师动众地拍一场车戏,是哪位导演吃这么饱?
准确的说,其实是两个在美国电影圈混的墨西哥人。
其中一位就是阿方索·卡隆,他是《人类之子》的导演。
2013年还凭借科幻片《地心引力》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还曾执导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第二位就是他的好基友、与他多次合作的摄影大神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也是墨西哥人。
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最佳摄影奖,是奥斯卡史上极为罕见的帽子戏法。
你看看卢贝兹基获奖的三部作品,摄影一部比一部牛逼:《地心引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我当时走出电影院都有种云中漫步的感觉,整个电影大概就是十个长镜头拼成的。
一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片子还获得了最佳剪辑奖。
《鸟人》的长镜头更不得了,全片就是一个连续的镜头,不过中间用了一些“作弊”的技巧,以后有机会来和大家说说。
《荒野猎人》里大量使用自然光,你要知道自然光是最难用的,因为你不可能去指挥太阳。
据说阿方索和卢贝兹基,经常凑在一起打游戏。
而游戏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所以他们成天在想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们就想玩死像我这样的人,这么牛逼的镜头让我绞尽脑汁去想到底是怎么拍的。
所以花那么多心思和人力拍长镜头,不仅是推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创作者,尤其像卢贝兹基这样的人,他心中装着观众。
心中装着观众最好的表现就是:时时与观众为敌产生一种博弈的关系想看《人类之子》的朋友们,欢迎添加客服关关(ktlfilmguan)索取全片资源更多经典电影拆解,请关注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国内含金量最高观影服务公众号最强电影评论短视频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17701737139
这部电影的出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没有人会想到末日题材的电影能拍成这样,看似如此荒谬的情节居然能拍得如此……真实——宛如纪录片一般。
影片对末日气愤的渲染可谓独到而深刻,以往的类似影片为了达到目的,无非是多拍点诸如废弃的残屋、到处流水的街道、垃圾飞舞的广场、形色木然(或惊恐)的路人、加之永远也不晴朗的天空等等等等。
《人》也用这些素材,但却没有用滥,而且除此之外,它还给影片注入了以往同类型电影所不具备的东西——阳光。
知道是什么使末日变得如此令人绝望么?
——是希望。
把美好的毁给你看,这是一切伟大悲剧的共同点。
《人》或许不是悲剧,因为它把一切美好的都碾平了唯独绕开了最要命的那个——希望。
但这希望实在过于渺小,过于脆弱,手捧着这个希望,任何人的心情都会沉甸甸的不是味道。
好在只是个虚构的电影。
想着怎么2006年的威尼斯之后,阿方索·卡隆的这部科幻大作只在去年的技术奖项里有所斩获,看过DVD之后才明白,这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失败之作。
两部分主要原因,剧本本身的不能令人信服的科幻理论,和阿方索·卡隆竭尽全力耗费巨资营造的末世却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虚弱无力并且没有新意,不是我的偏见,但是拉丁裔的导演的确在一些鲜艳色彩狂妄镜头下的影片里更有创造力(看过《你的妈妈也一样》和《爱在歇斯底里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而如此沉重灰暗的末世,本该属于库布里克或者拉斯·冯·提尔。
可惜了的是我的伦敦背景和精彩的配乐,Beatles,Rolling Stone,The Kills,Radiohead等等有浓郁的英格兰色彩的选曲。
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P.D.James的原著小说如果设定在2027年人类就已经丧失生育能力了的话,我还真的要谢天谢地,在当前世界人口早已经突破60亿第三世界还在抓紧时间拼命制造生命以抵抗死亡的时候,这个理论不啻为一个笑话,虽然科幻是科学幻想,但是如果要真的警示世人,一定需要让人感到迫切的威胁,但是我所感到的威胁正是这个故事的反方向,所以一开始就无法让人全心投入。
其次在1984式的社会和走向死亡的人类末世上,看科幻片的人都已经见识了太多了,而阿方索·卡隆的这个末世,真的是没有一点惊喜,我宁可回头去看《十二只猴子》或者《Brazil》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阿方索并不真的能够感受灰暗,所以他创造的世界是别人创造过的灰暗,而不是自己心里的灰暗。
说到灰暗末世,我就突然想到了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那其中的阴暗,有种让人无法呼吸的魔力,当然,丹麦导演的抬高艺术摒弃商业的做法和阿方索·卡隆的作品不具有可比性。
再有是情节的混乱不堪,有些地方阿方索故意安排让观众自己遐想,但是屏幕前的感觉却是味同嚼蜡,在逃亡的主线上的情节发展高潮十分的凌乱,让人的情绪呈现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十分难受,过分纠结在绝望末世的营造上,反而放弃了情节发展的严谨而使得观众对电影更加的感觉格格不入。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选择正义英雄保护人类未来希望的逃亡大戏里,大家肯定更愿意看《终结者》一样。
唯一还能说点什么的大概只有演员了,当然Clive Owen这个伪英雄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从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最后肯定是完成任务满意的死去了。
Julianne Moore JJ很出色,戏分不多的几个镜头却让这个强势的冷美人角色鲜活无比。
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Michael Caine所塑造的这个带着嬉皮士作风的退休政府官员,他细心的照顾老年痴呆的妻子,让每个客人体验他草莓味的香烟,并在最后对妻子说过我爱你之后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人类的希望,Caine爷爷和他的伦敦腔让这个角色刻入人心,不得不说爷爷真的是个老戏骨,是这电影里我最大的惊喜。
如果说《人类之子》结局的那只小船借用诺亚方舟的传说,暗示人类获救的命运的话(那个傻乎乎的叫“Tomorrow”的船名,让我彻底失望了),我倒更加希望真的像圣经一样,让洪水冲刷去人类一切的罪恶,当然别忘记了,本来船上的人只有诺亚一家,其他的位置是留给其他生物的,地球如果只靠人类,剩下的只有一片废墟。
影片先虚构了一个2027年,人类进入萧条期,开始丧失繁殖能力为背景。
全球最年轻的人类于18岁4个月死亡,以及英国边界封锁,清楚非法移民的政策的新闻报道,为接下来所有电影要发展的故事给出原因和铺垫基石。
电影里主要出现的人物和关系依次是,主人公thoe,和他的朋友jasper,以及thoe前妻julian,她是被政府视为恐怖组织的头领,还有非洲裔女孩kee,她是难民并且怀有身孕即将临产。
推动他们关系发展的是几大矛盾(confrontation),第一是恐怖组织双鱼党跟政府之间的矛盾,双鱼党希望用kee的孩子作为起义的一个旗帜。
第二是英国政府跟难民之间的矛盾,政府在驱逐非法的移民,不会承认kee的小孩作为世上最年轻的人类的出生归功于一个非洲难民母亲身上。
第三是恐怖组织和政府都跟theo之间存在矛盾,双鱼党内部出现争议,julian被激进成员luke杀害,并且准备将thoe谋杀。
在引渡kee的过程中,因为几名警察被杀害,因而thoe也在政府的通缉令上。
影片用了近半个小时,为了交代背景和塑造一些人物性格。
然后到了第一个刺激点(inciting incident),即julian的死。
她的死给thoe的震撼很大,如果说之前仅仅是为了一种能挣钱的交易的话,那么在julian死之后,thoe为保护kee这件事开始背负责任起来。
这事件的后果极大加深了thoe的参与感。
当thoe偷听到luke的阴谋时,电影出现了情节点1(plot point),这是一个陡转,julian并非死于偶然的暴徒袭击而是死于组织内部的暗杀。
同时这一情节将thoe推开了他冒险的序幕,开始要孤身周旋于恐怖组织和政府之间。
Thoe躲藏在jasper家中,最终他们踪迹被luke发现,japser为了掩护他们,选择了自己留下来拖延时间以便他们逃跑。
而thoe亲眼目睹jasper死于恐怖组织手中时,这成为第二个刺激点。
牺牲的代价越多,thoe所承担和持有的理想就变得更加珍贵,不可卸载。
因而,Thoe必须成为一个个人的英雄主义者。
影片第二个成功的陡转(turning point))是利用了syd这个人物。
他先是帮助thoe和kee进入难民营中,再而当他得知他们真实身份的时候,转而想加害他们。
这是情节点2。
政府和双鱼党之间的交锋,以及恐怖组织对不断的追逐,共同组成了thoe的阻碍。
在一次次的克服阻碍的后,kee的婴儿出生,影片在争抢婴儿,和场面宏大的混战中达到高潮(climax)。
Thoe最终成功的保护了kee和婴儿,在一段导演着重展示的对生命的赞扬和尊重煽情升华场景之后,他们搭船逃出难民营。
在水面上,kee决定将婴儿命名为dylan来纪念thoe的逝去的孩子之后,thoe因为受伤过重而死去。
但这时,明日之号轮船已经朝kee所在的小木筏驶来。
电影于此收尾(resolution)。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人类之子》:末路里的希望 □文/火神纪 在我们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半点星光; 我们将固执地以为,那就是一整个太阳了。
后来的物理老师告诉我,每点星光其实真的就是一个太阳。
——火神纪。
题记。
凭借丰富的影像风格,《人类之子》足以让你全神贯注。
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繁衍生息停止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基于这样的假设和一种悲怆的基调,这部电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成了公众最关心的人,于是也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对公众来说,那是最后的希望和最厚重的期盼,因为拒绝了给自己的Fans签名而被无法自制的疯狂崇拜者刺杀而死,这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更沉重的绝望里。
这样的一个开始,让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弥漫在一种疯狂的绝望里。
所有的人都将死去,当人类停止了生产,那么人类不管所创造的文明和历史如何辉煌,那么也不过百年了。
随着最后一个人类的死亡,所有的一切也都跟着一起消亡。
于是地球又将进入又一个漫长的洪荒时代,在我的假想里,我们将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我们曾有过的文明,直到另一个物种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开始有了比较高的智商,而那个时候如果他们发现了我们的遗迹,我们的文明将被他们破译,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史前文明或者上帝和天神,又或者哪一天有地外生物路过地球的时候发现了我们曾生活过的痕迹,于是我们成了他们的地外史前文明或者成了他们对末日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和改进他们自己生活模式的参考样本。
还好,这部电影还没有如同我那样绝望,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悲观派的科幻电影在整个科幻电影里所占的比例似乎也是比较高的,而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悲观派科幻电影。
这是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加上对现在这种只求发展而不顾及后果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繁华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以及越来越无规划地开采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在乐观派眼里的未来是,人们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也有足够的智慧去改变所有应该被我们改变的一切,于是,明天很美好。
悲观者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即将破败不堪苟喘残存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人类的发展成了一个滚雪球一样无力阻止也无法逆转的自毁行为。
有一天,地球会不会因为人类自己本身而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呢,那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反思都将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科幻电影里。
且不论乐观派或者悲观派的观点谁的更接近现实,带着乐观的愿望去看待未来总是更好的。
而科幻电影所做的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基本上进行适当的幻想,投射进我们的希望和担忧。
于是这决定了没有那种完全让人绝望的电影,人类的担忧再沉重,终究也会给自己留一个后门。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最年轻的生命逝去之后,另一个年轻的生命接替了他的使命,而更年轻的生命出生,更承接起了整个人类的希望。
穷山恶水之后,总会有一个幸福的彼岸和更圣洁的彼方。
中国人总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毕竟没有永久的黑夜,也不会有永远遮掩住天空的厚厚的乌云。
如何寻求一条通往光亮的前路,在科幻电影里,最后的救赎成了乐观派和悲观派共同的主题。
担忧也好,希望也好,绝望也好,不论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这样的电影都替我们预见到了,而因此,我们也将为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切去进行返反思。
患得患失,我们总在不停地经历着希望和绝望。
所以,类似这样的科幻电影,不论是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都要比其它题材的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与其终日忧心忡忡,不如趁着现在去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避开悲观主义所预见的一切奔往乐观主义替我们指定了的那个通往美好的方向。
这部电影里的假设并非不可能成真。
大气污染、环境被改变,最终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并不好预知。
而整个地球整体上的变化将给我们人类身身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冲击,在人类的进化或者退化上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诱因呢。
这部电影走在一条悲观主义的路途上,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可怕而满目疮痍的景像。
疯狂、暴乱、战争、驱逐、隔离、贫穷、颓废……然而电影也闪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当那个小婴儿降生并且走下肮脏而狭隘的楼道里,所有的人都变得安静,安祥。
整个世界只剩下一把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声音太陌生也太熟悉,太悦耳也太渴望了,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定。
我总在想像,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用“如同天簌”来形容,在这一幕里我突然明白了。
之前所铺张的肮脏、丑陋、疯狂、欲望,仅仅只是为了这圣洁一刻的闪光。
人们在哭泣,在膜拜,伸长了手渴望去接触这个将承载着整个人类的希望的婴儿。
打战的军人忘却了手中的枪和被赋予的任务,残暴的暴动分子也忘却了杀戮的欲望,贫困的人们忘却了饥饿和绝望的生活;不管是谁,循着这婴儿的哭声,人们都见到了最美的希望,他们会不自觉悟地给这个刚降生的婴儿让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前路。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最感人的一幕。
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慈爱的悲悯。
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许也将如同他们一样,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并发展至今的一种默契,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在最困难的时刻,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所有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艘小船是否通往一艘更大的装满了希望的诺亚方舟,更重要的是这种闪烁的光亮。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光亮,我们在磨难中一路走到现在,走过所有的那些阴霾和幽暗。
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以及为了整个人类努力至死的勇者,所有人的所有希望:传承、繁衍、生息,没有了这一切,我们也将什么都没有了。
末路里的希望不仅仅只是希望了。
更多的时候,那成了我们所有的一切。
不只是我们,是整个人类传承的所有一切。
2007-04-29;丁亥年甲辰月癸巳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Children of Men》 ■译名:《人类之子》 ■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主演: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类型:惊悚、剧情、科幻、冒险 ■片长:114分钟 ■国家: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发行:环球影业 ■上映:2006年10月18日
婴儿持续而有力的哭声让人们忘记了身边的炮火,鲜血, 和不断倒下的尸体, 妇女们虔诚的伸出手祈祷, 前一秒刚刚杀戮完毕的士兵们停下了手中的武器,惊奇的望过来, 甚至带有一丝天真的微笑.在这样一个瞬间, 这个濒死的世界艰难的喘了口气, 重生了.在一个已经没有未来可期待的世界里, 人们的疯狂,崩溃是最正常的表现. 于是满口Fxxk一脸冷漠的Theo走过枪弹横飞的街道, 倒反而显得不同于众. 他在漠然注视着人类最年轻后代意外死亡的消息的那个早晨, 只顾着担心自己被炮弹轰得嗡嗡作响的耳朵, 也不会料想不久之后竟要跻着拖鞋在枪林弹雨中奋力保护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 尽管在那个时刻他依旧满口fxxk.Theo的前妻Julian因为痛失爱子Dylan而加入了反政府组织并成了领导人物.她很干脆的死在护送这个希望的途中. 尽管与Julian还保持着乒乓球默契, 这个事实却无法让Theo作出比举着沾染鲜血的手, 徒劳看着Julian迅速死去更有用的作为.2027, 这个并不久远的世界就如影片的色调一样, 永远阴沉而压抑, 充满了麻木的绝望.世外桃源是Jasper的秘密居住所.一头凌乱白发的Jasper放着美丽的音乐,在房间内种了花草, 爱护的照料植物人妻子, 与Theo陷在沙发里, 抽烟, 开英式的,笨拙的玩笑.潇洒而宁静的隐居生活. Jasper为保护Theo和那个希望而身中数弹痛苦的死去. 死前, 他对这枪口还在潇洒的做那个disgusting的竖中指的trick.一路上有人死去, 无辜的,无聊的,无奈的, 统统死去. Theo弓着背,低着脑袋, 跻着拖鞋, 守护着Kee. Kee, 倔强的黑人女孩儿, 注定是解救这个濒死世界的key.她裹着烟灰色的袍子, 只因为腹部那样的隆起, 看起来就是个圣母.不停说着罗马尼亚语的女人,怀抱着狗, 打晕了坏人Syd, 她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提供了一间避难所, 一个破床垫. 于是人类的希望诞生了.Kee最后决定叫取名Dylan.Kee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坐在四周灰雾茫茫的水域里, 小船中, 她抱着全世界的希望, 瞪着对面已经歪着脑袋死去的Theo, 不远处的灯塔一闪一闪跟着水浪的节奏亮着. 然后船来了. 那船叫Tomorrow.OK我基本上只是语无伦次的复述了一遍电影情节. 这样一个宏大的, 包含无穷寓意的故事让人不管怎样去评述都难以言尽. 末日的世界, 人类的集体崩溃, 希望的丧失, 生与死, 灾难与战争, 谎言与丑恶. 然后希望重生了, 小小的,顽强的, 于是人类闭上了疯狂的嘴巴, 世界重生.一直以来的科幻作品多数逃不出悲悯的基调.而这个故事只悲不悯, 平静淡然的视角犹如那天早上去买咖啡的Theo一样.人们聚集在显示屏前为全世界最年轻的Diago逝去而震惊和啜泣,Theo仅仅头也不回的穿过人群走到柜台说: 来杯咖啡.彻底的疯狂,或者彻底的冷漠. 丧失希望导致的两种结果. 电影没有反思,没有警诲, 只是冷然作了一个假设, 冷然在这个假设下把一个科幻故事讲得有如圣经.阿方索 卡隆是所有我看过其作品的导演中最黑暗的一位. 他会在电影中放进一丝阳光, 一丝色彩, 少许的笑容, 一点希望.然而整部电影,依然会如同铅块一般沉重而压抑. But, hey, everybody reads Bible, so you can't miss it, or ignore it.这个故事很黑暗, 很悲伤, 但不绝望.
说实话,电影的开头有些沉闷,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不喜欢战争片的女孩子,我是抱着科幻片的期望去看的,但是事实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它的科幻方面,而是在于写实方面,又是一部让我难以界定的电影,但是确实是一部让我难忘的电影。
当整个人类不能生育的时候,当全世界最年青的一个18岁的孩子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影片就从这里开始,对于我们来说,使我们迷惑的是人类为什么不能生育了,而主角又将以怎样的英雄形式完成一次对人类的救赎,这是美国大片一贯的风格,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影片并没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发展,首先插进来的是一个所谓“鱼”的组织,而这个组织的头目,就是我们主人公Theo的前妻,由此Theo卷入了一场未知的纠纷之中,直到他的前妻死了,他发现要保护的女孩ken是个孕妇的时候,他为着一个他并没不完全清楚的“人类计划”踏上了征程,这时候影片的高潮才来临,真的只能用真实来形容,仿佛让你置身于七点的新闻联播,伊拉克的战争场面又重现,那是一种灵魂的震撼,如果你有灵魂的话,我试图想象,如果置身影院的话,这样的场面一定会使人很压抑,Theo的目的是保护孩子,而战争的两方是为了移民和种族之争,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类之子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战争的残酷,但是这种战争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战争,而是我们身边的战争。
影片没有正面回答人类为什么会灭绝,不过唯一的孩子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想来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政府军队和鱼组织及起义者的那场混战中,由于孩子的哭声,大家暂停了战火,那一刻有一种时间停止的感觉,那一刻的宁静与随后的硝烟战火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啊,即便是人类之子,也只是让和平短暂的停留了一下,和平在我们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并不安分,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你趋于安逸的神经。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背景中的音乐,对整部影片的渲染是功不可没的。
其实以上的内容就是影片留给你最直白的感觉,不过这部电影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比如说Theo的工作是主管移民的警察,比如说他要保护的唯一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竟然是个黑人女孩,比如说Theo这个名字本身“神”的含义,以及最后结尾所预示的诺亚方舟的寓言,当然还有很多我们看不明白的隐喻,不过,就整部电影的主旋律来说,主要体现的是欧美多年来始终充斥的移民与种族的问题,对于这些,可能只有真正生活在那些国家的人才能体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没有那么深刻了。
所以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在前30分钟没有昏昏欲睡的话,那么你会发现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片,也许他会与你期望的方向相左,但是并不一定会让你失望,就战争片而言,在融合了多种元素之后,反而更具有了某种意外的收获!
PS:http://blog.sina.com.cn/u/1077493277
导演本身也不相信“人类之子”可以拯救人类却非要用一艘“明日号”把希望强加在观众身上因而显得有些矫柔造作贯穿于影片中的暴力是由绝望和恐惧所引发的可当“人类之子”的哭泣响彻云霄时,屠戮也并没有停止或许这才是导演的本意
人性
看不出来想表达什么,就记住一个长镜头。
那么大成本,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片子的核心没有问题,但是故事很糟糕。占有了小孩就是占有了全世界,那个黑人领袖哪会跟他们瞎扯那么多,直接三枪崩了主角和黑妈妈、吉普赛,用手机通知所有队友过来掩护,不就结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穷无尽,那群军人就让他继续带着baby在枪林弹雨中走掉??ps就像
真心没看懂,这是反乌托邦么?
不是稀烂两个字能够形容的.聪明的地方在于把所谓的人类之子设定成了一个本来受歧视的肤色,除此之外都是蹩脚的煽情.
大银幕重温,身临其境之感,卢贝兹基神乎其神的掌镜,几段瞠目紧张刺激的长镜头,极为真实的场景,末日的气氛,不太一样的科幻片质感。阿方索·卡隆的片子水准一直往上,期待新作。Ps,给孩子起名时还想借鉴这里的翻出碟找了半天,结果不太好听用不上。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好吧,很有末世感的镜头
奇迹哪里是那么容易发生的,它需要生命来换取。况且,死也许是一种升华,在这部描述末日希望的电影中,要把希望全都归于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身上,明显单薄,但是如果在绝望中依然有一群人怀着希望,坚守着人性,那么电影就脱离了一个神神叨叨的救世主故事,而变成了刻画人类最极端状态下的“善”的颂歌
科幻加哲学有时候很可怕
Dylan是个男女通用的名字
下楼的时候叔湿透了。
莫名其妙
2006年唯一的史诗电影
技术性多于感性。曾看润涛阎的一篇文章提到未来人类灭亡的几种可能性,其中“转基因作物、转基因肉蛋奶等新技术引发的男人不再做爱,或者女人不再生孩子。”不知道他看过这部电影没有。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20241026在【浙影西湖】看完浙江青年电影周IMAX版,距离我上一次看本片已经过去17年,距离电影里的科幻时间2027年已经近在咫尺。剧情没啥可纠缠的(倒是注意到了白人救世主设定),光靠四段戏足以封神:1.追车长镜头,我大腿肌肉都收缩了。2.Jasper之死的远景镜头,情绪营造极佳。3.生孩子那场戏,跟《罗马》遥相呼应。4.巷战长镜头,情绪推至极点。话说当年,看过《汉江怪物》认定奉俊昊是天下,看过《人类之子》认定阿方索是天才,果不其然!
借科幻之名,显示写实战争片的硬功
看影评说里面的长镜头如何牛逼,但我是剧情控啊,这片子不快进看不完了都
最佳摄影!画面超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