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
დასაწყისი,一切从那火开始(港),寂静之死(台),Au commencement,Beginning,Dasatskisi
导演:迪亚·库伦贝加什维利
主演:亚姆泽·苏基塔什威利,拉蒂·奥奈利,卡卡·金祖拉什威利,Saba Gogichaishvili,Ia Kokiashvili,Mari Kopchenovi,格奥尔基·采列捷利
类型:电影地区:格鲁吉亚,法国语言:格鲁吉亚语年份:2020
简介:年轻的耶和华见证会传教士亚娜在一次礼拜中被愤怒的当地人烧毁了她的礼拜场所,她感到十分震惊。她的丈夫大卫设法获得了这次袭击的闭路电视录像。但在他们与年幼的儿子同住的格鲁吉亚偏远村庄里,他对正义的追求引发了一系列事件,他们将发现这个家庭被完全孤立,完全听任敌对的当地警察的摆布。详细 >
地域背景符号太多余了,然后就是各种费劲巴力的控制,咱也不知道你控制啥呢,给人一种有病不治假装自己没病还说别人有病的感觉
原来被戛纳和鹿特丹从开发就支持的片子长这样。为啥像Haneke啊?几个镜头都直接让我想到Akerman。厨房那里让那迪尔曼的影子不轻。Rape那里石头拿起来又没砸下去真是多此一举……整体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个人物同理但喜欢不起来。之前想,导演其实大体可以塑造两种人物,一种是人们本身的样子,一种人们可以成为的样子。现在我可能更喜欢那些代表后者的人物吧。
意义大于剧情,拖沓的长镜头,就像固定在一个位置抽支烟功夫,有点无聊。
无聊
40/100,忍无可忍。。。抛出一个问题,便再也没有然后的电影。这倒不是致命问题。只是像这样特别装置化的影像风格,又过度强调动作的造型感,则必然削弱影片的现实主义力度。像是学习香特尔·阿克曼和佩德罗·科斯塔学歪了的结果,风格和内容极度失谐,景深用法真的太做作,机械而僵硬,只能看见空洞设计背后创作者的处心积虑,看不到对角色的真心。好想对导演说:“装什么呢?真诚点好吧”。
比刻意筛选的静态构图更令人费解的是人和物突然入画的几处设计,不得不让人产生了在看充满突发惊吓式恐怖片的错觉。
太文艺了,而且是4比3的拍摄手法,看不懂,但大概能理解导演的女性视角,可惜我不喜欢此类题材
导演的镜头语言不错的。
内容没有撑起野心
#Tiff# 3.5固定机位和强烈的复古气质映衬下有种强烈的表达欲,对与导演来说用宗教意味包裹着一出人性道德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可惜个人感觉还是力度不够。但结尾的方式却让人心之一颤,Heaven or hell?
确实开始还感觉有点儿意思,半个小时之后就…太意识流了
挺垮的……
非常有个人风格的一部片子,固定机位的视角和极为细化的音效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导演的表达方式很隐晦,趋于实际的镜头时长和少量的台词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结尾也很有艺术性,是部需要静下心来体会的电影。P.S. 据说这片子是有配乐的,但是看的时候完全没听到,只有背景音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看了个未完成版……
不喜欢结尾
太杂乱了,视角不明,有那么几场看起来还可以,但又会被其他镜头拉走,看起来有点割裂,而且动作引导的太直接,动机太明显,不过导演还是值得期待的,看他会从这么多风格里挑出哪种是最符合他气质的。
【格鲁吉亚】没有想到自己会喜欢这部电影。她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个开始,也在倒数着完全的毁灭。被点点地揉碎,也渐渐地撕裂,这种细煲的情绪和窒息的感觉传达始终从一开始就深刻陪伴着。选择的画面或是挑起共感却留白交由想象的配乐都是锦上添花,更让人印象深刻。不全然理解它的宗教背景,但这不妨碍感知Yana的困境、思考与伤害。
这部片子呢,只能去电影院看,导演本身在对白的时候用了第一视角的镜头,让你感觉就是演员在对话的那个人,同时糅合了很多自然的元素,森林,流水,乡村。整个镜头的节奏似乎和电影的情绪是关联的,没有很快的切换,只是慢慢的跟着情节的推进在慢慢移动,甚至有的时候能感觉出镜头移动的迟疑。情节上似乎是因为宗教的冲突,导致了女主的被性骚扰到强暴到他和丈夫如何面对这件事,其中对于强暴的处理非常好,用远景的视角第三人角度,用大自然的流水声,作为背景,让你没有任何的不适感。价值观层面不好说什么,因为导演太过艺术,一些情节我也没看太懂,包括最后说把自己儿子杀死了,还有最后那个强奸犯被风化了,想表达什么呢?
每個鏡頭都是一動不動拍幾分鐘,看這種電影根本就是浪費生命。不是說你選個「政治正確」的題材裝模作樣像個牧師一樣讀幾句聖經就叫好電影,導演根本沒有能力去表達所想表達的情緒。
很小众的题材,引起极大不适感的情节用化重为轻的叙事风格蛮有夺奖故事片的套路,凑合看看吧,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个扯淡的地区和年代
女主很棒,部分镜头语言拖沓,整体难免处女作的稚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