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浪漫到想哭中间有点拉 但是末世不是传统大片里的景象 而是靠听说和可感知的安静也挺特别的不喜欢美国片里面做严肃任务时一定要放popmusic来调节气氛的桥段太空作业就认真太空作业不行么 一定要所有人载歌载舞 明明知道那个区域是unknown 要那么矫情地唱歌….看得人难受 矫情套路少一分 电影就真诚一分
- 01 -《午夜天空》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的小说《永夜漂流》,以北极和太空两条主线推进,辅以人物回忆支线,呈现了末日来临时切断一切联系后个体的深刻孤绝,以及爱与信仰是如何实现救赎、弥合创伤的。
这不是一个硬核科幻故事,重要的不是确切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些人所经历的内心时刻。
小说给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假设,影片则以断续的无线电波一带而过,但答案显而易见:人类既可以睿智到漂流太空探索未知,又可以愚蠢到毁灭地球自寻死路。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北极之于奥古斯丁,以太号之于宇航员,就是这样的“房间”。
末日设定将外部环境中曾遮蔽他们的一切芜杂琐碎一一清除了,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个专属空间。
他们被囚缚于自己的“房间”内,暴露出脆弱和无助,不得不去直面此前或因生活片断迅疾切换而钝于感知、或因逃避现实选择视而不见的情绪。
歌德说:“要留意那严肃的时光,因为它甚少来临。
”问题在于,当避无可避的终局迫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离开或者留下,活着或者死去,迟来的领悟,难得的安宁。
当米切尔和桑切斯乘坐返回舱飞向正在崩塌的星球故园时,他们各自笃定寻找亲人、带玛雅的遗体回家是人生最后一刻的意义。
这种徒劳无疑是悲壮的,却也闪烁着人性深邃之处的幽光。
- 02 -电影的人物设定和部分情节已脱离了原著,但总体延续了文字的平静质感。
配乐强化了视觉效果,也不乏震撼人心的画面。
不过,推进的节奏、剪辑的紧凑度和人物的饱满度却不尽如人意,以苏利为主导的太空主线也略显单薄。
想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像小说那般细腻描刻人物陷入绝境时藉由向内的思省牵连出层见叠出的情感着实不易。
影片的时间设定或有一个硬伤:除非末日事件改变了地轴的倾斜角度,不然巴伯天文台所在的北极圈内在二月份应处于极夜,而非巨大玻璃窗外那片刺目的雪白。
小说中从极夜到极昼的转变其实对应着人物内心世界从黑暗到光明、从冰冷到温暖的转变,可惜影片未能捕捉到这一点。
而最后倏忽一现的宁谧橘色天幕,与其说像午夜的天空,不如说更像黎明的天空——这倒是另有一番意味的隐喻。
至于小说中那些未能呈现出来的细节,大约可以这么自我安慰:电影改编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而创作是遗憾的艺术。
- 03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最令人困惑的是小艾莉丝是真实的吗?
我曾觉得,她是一个不具形的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存在,是奥古斯丁在极端的环境、身体和心理状态下的假想和幻象。
然而,若暂时抛开理性,展开想象,小艾莉丝会不会就是真实的呢——在影片中,餐桌上怎么会多出一碗麦片?
奥古斯丁吃的一向是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炉灶怎么会突然起火?
弹豆子的那一幕,明明两人都是一颗一颗摆的,她那儿有一颗时,奥古斯丁那儿已有四五颗了,但镜头一切,他摆了七颗,那边却有十二颗,她的速度怎么那么快?
当奥古斯丁随雪地摩托一同沉入冰下,以他的身体状况,单凭自己真能爬出来吗?
当奥古斯丁在暴风雪中疲于应对北极狼时,怎么小艾莉丝一走丢,狼群也不见了呢?
小演员的表情也十分耐人寻味:当奥古斯丁问她是谁时,她一副“你明明知道我是谁”的模样;当看到坠毁飞机上的人体残骸时,她的惊吓过于真实;当集装箱陷落冰层时,她满脸恐惧和担忧;当终于抵达哈森气象站时,奥古斯丁激动不已,而她却冷静淡然,眼里甚至有一种完成任务般的释然。
相较于影片,小说以更为含蓄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奥古斯丁与小艾莉丝之间的互动。
她为他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支撑他活下去,他也从她身上学会了责任和爱。
他们彼此陪伴,直至与漂流太空的苏利通过微弱的无线电通上话,而这又给苏利带去了希望、安慰和某种程度的解脱。
一个曾经失职的父亲在过去的女儿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而这种爱又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穿越漫漫时空,为他现在的女儿带去了慰藉。
在《星际穿越》的设定中,爱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而小艾莉丝在工具间纸板箱上的涂鸦是否暗示着平行宇宙呢?
或许,她就是真实的,只是并不以我们可认知的方式和维度存在——那条贯穿始末的黄色连衣裙,她第一次见奥古斯丁时就穿着,最后也穿着它离开了。
- 04 -影片刚开始时有一个特写镜头:画面中央是一座阿努比斯雕像,左侧的书可以代表知识,百变魔方可以喻指宇宙,右侧的迷你太空探测器象征着探索,麦克风则意味着联结。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它守护亡者,接引亡灵,指向来生。
这与奥古斯丁一生的追求是契合的——在影片的结尾,苏利向奥古斯丁表示感谢,而他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
”
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么——那为什么遗留下来的空洞依然将人填满?
得到的是真的得到了么——那为什么紧紧攥在手里依然会消散?
当奥古斯丁的生命走到尽头,苏利会将他的一部分延续下去。
这样的轮转如衔尾蛇那般无限循环,一边毁灭,一边永恒。
卡尔·萨根说:“我们都是由星辰组成的。
”那么,何曾有真的湮灭?
在最后的最后,当配乐渐渐隐去,杂乱的无线电波中断续传来鸟儿的啁啾声,这一点微弱的响动正如那段被衔回诺亚方舟的橄榄枝,谁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但它意味着希望。
- 05 -《永夜漂流》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于我有些特别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终于能与这个故事告别了。
我依然记得卡西尼-惠更斯号坠毁的那个晚上,哀悼如狂欢,而我只是略感怅惘,默默打开译稿,找到对应的脚注,为这个在辽阔宇宙中漂泊了二十年的孤独探险者新添了一笔。
时间流逝,悄然无息。
远方总是美好的,但远方总在远方。
有时看遍世界,不如在内心走一圈。
就用译后记《黎明夜中来》中的一句话作结吧:生命幽微,愿你心有所向,身有所归。
2021年1月8日于上海
需要静下心去体会没有宏大场面和满腔热血的人类命运之旅,一部反太空奥德赛的散文诗,三条明线,不同时空,用一个题眼,明疏暗恋,面对地球的沦陷和茫茫深空,虽然远方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飞船只剩两个人,“我们”希望渺茫,前途未卜,看上去无比悲观,但是依然有幸福的感动和领悟,人性的光辉敢于直面深邃漆黑的宇宙,事情很小,意义很大。
关于这点,本片没有探讨,只有叙述。
2星,如果是奔着看太空科幻大片来的朋友们,肯定是会大失所望的。
本片的太空漫步场景只能算是东施效颦,灾难场面也只是小打小闹外加抄抄借借。
主要的核心内容是各个人物的刻画与情感展示,非常彻底的软片,黑人白人拉美裔各色人种配置均衡。
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已经是次要的事情了,拯救情感放在首位。
喜欢软片情感剧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发现网飞的剧有一个特点,如果你对它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话,他的电影其实都挺不错,包括之前的末路,包括这一部物午夜漂流,不过我更喜欢翻译成永夜漂流。
不谈详细的剧情就谈两个点,首先肯定情感内容要经历过才能有共鸣,因为他留给你代入的篇幅铺垫的不多,所以需要你有类似的情感经历,才能够尽快带入理解共情。
第2点是关于剧情,这里面有两个小细节,一个是小女孩,对于奥古斯丁来说,存不存在是一个疑问,再一个在冰原上步行的时候,遇到狼群走失了,我就猜到小女孩必然会再次出现,包括在一开始的天文站里面的时候,小女孩也是救赎了奥古斯丁的孤独,在冰原上奥古斯丁快死的时候,也是小女孩救赎了他,西方人拍电影就喜欢玩圣经梗。
第2个细节是最后船长和他老婆去K二十三,典型的亚当和夏娃梗。
所以看网飞的剧,第一是要理解导演和编剧所处环境的背景文化,第二要能够有足够丰富的感情共情能力。
太长不看版:画面特效一流的网飞式伪科幻片。
不推荐硬核科幻片爱好者观看(会很生气)。
适合一个人晚上喝酒品尝该作(重点:一个人,晚上,喝酒)演技不多说了,乔治·克鲁尼一个打1万个流量明星。
剩下的演员演技在线,但也止步于此了。
剧情留白很多,但根据已知信息可得:1.地球大气被污染 2.人类躲入地下 总之就是完了3.小女孩是幻想的 分数我个人认为大概在6.5左右,目前豆瓣评分(5.8)有些许低估。
本片对太空的处理非常老练,零重力血滴是一个蛮有看头的桥段。
剩下的主要情节都是在探讨人文论题,喜欢的可以细品,不喜欢的肯定会觉得味同嚼蜡。
然而有趣的是,透过该片可以看到很多影片之外的东西。
目前西方文学大环境整体呈现“丧”,失去信心,甚至绝望的论调。
大量的艺术作品开始着眼于人类生存,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演变,社会崩溃等等以前很少出现的话题。
这种现象反映了西方社会在文化方面的领导地位正在逐步丧失,西方社会的文化自信正在逐步消失。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品都会以灯塔国拯救世界告终,反观如今,不禁令人有些唏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啧啧而中国的文化自信近年来肉眼可见的快速增长,很多网友将这部片子与《流浪地球》进行比较。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不合适的,用一部商业片与一部文艺片横向对比,得出的答案毫无疑问会是不客观的。
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非常有趣的结果 —— 中国的崛起绝非偶然。
也许一个人或者少部分人无力改变的事情,大多数人齐心协力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欧美的经典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被当今社会文化逐步抛弃的事实可以从侧面论证这一观点。
然而不幸的是,西方社会的基石就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并且披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外衣。
如果他们选择改变,就将否定西方数百年来的历史与“成就”。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西方社会的下坡路很难变成上坡路,甚至平坦大道。
尽管如此,从电影制作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电影行业仍然被西方同行远远甩在身后。
我们可以看到本片优质且熟练的电影拍摄技法,电影语言,服化道,以及表演。
这些仍然是我们需要埋头追赶并虚心学习的部分。
作为一个曾被《流浪地球》激发无限热情,并以为此后中国电影行业即将开始新篇章的从业者,我非常负责任的说,这一切只是一个幻觉。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的热情也极快的再一次被浇灭。
尽管《流浪地球》点燃了星星之火,但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革新还远远没有到来(我甚至不能确定在我有生之年内能否追赶上西方同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中国电影从业者比乔治·克鲁尼要更加孤独。
偶然间看到BBC早间新闻采访出演Sully的演员:Felicity Rose Hadley Jones。
对的,就是因为和Gorgeous George 一起出演上了新闻,整个采访没怎么提到电影,大都是管关于和Gorgeous合作的感觉,有哪些互动... 感觉像个粉丝分享会。
然后就去搜了一下电影看,差一点中途睡着。
首先两条故事线交集太晚了,快结束的时候才搭上线其次,Sully在执行任务期间怀孕,这个真的理解不了流水账一样,故事没有起伏冰天雪地的画面还是挺美的
以前是黑人必须死,现在换天了。
5个宇航员就得有2个黑人,还要有个拉美裔?
还要黑白配?
这格局境界就不可能拍出好片子。
果不其然,一艘这么大的船对太空危险没有任何预警,而且连续两次,中间出舱没有任何风险防范意识,一句在“未知领域就会发生这种事”就把锅甩了。
问题是你这状态在太空中还不随时完蛋吗?
更何况情节显示已经到了地球附近了,这能叫未知领域?
这太空部分完全就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没有任何合理性推敲,也没有塑造出任何一个人物出来,全都是功能性角色。
没塑造好还不如不塑造,所以还不如全部去掉了,只留一个通讯联系。
留出想像空间,也能衬托地球的孤独。
从画面视觉效果到配乐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够静下心来观赏。
整部影片围绕着珍惜地球,不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成为泡影这一主题展开剧情。
片尾处理的迷人而又平静。
从画面视觉效果到配乐都很有品位的一部影片,能够静下心来观赏。
整部影片围绕着珍惜地球,不要让这颗美丽的星球成为泡影这一主题展开剧情。
片尾处理的迷人而又平静。
个人感受片子设定比较有意思,尤其是sully在空间站上怀孕这个设定。
片子优点是对角色的描绘很细腻,包括对作为配角的几个宇航员的描绘。
很喜欢片子里一些很生活化的桥段:比如sully早上做了梦惊醒,然后和丈夫开玩笑说,我要不理你了,因为我刚才梦到你把我落在K23上😂一帮人边维修雷达边唱歌,maya说在你们在唱什么我没听过这首歌。
还有虚拟现实中maya和家人对话,然后和同事大叔介绍说,这只我的猫它最爱的人(现在一定)依然是我😂感觉每个人都很立体,与其说是超级厉害的宇航员,更像我们生活中认识的某个普通人。
也很喜欢空间站的设计,有人批评说空间站的设计很low,我觉得他可能是为了让观众感觉不那么冰冷故意做的这么生活化, 可以看到很多有(ke)机(su)风格(lu)的装饰,驾驶舱的转椅让我感觉在宜家就可以买到😂还有一个宇航员(很刻意地)说这个零件用3D打印可以做😂。
最后一段被吐槽为新闻联播的长镜头,感觉很好的表现了两个人最后那种内心迷惘但是表面上又有条不紊(我好慌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想吐槽一下故事,博士通过这种方式救赎有点牵强,而且sully到头来根本不知道博士是他爸?
博士给全人类找到了新的家园,但是自己孤独终老,他的女儿得以在探索外太空的同时拥有(完满的?
)家庭,算是博士的救赎吗?
感觉相比于科幻主题,可能更想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家这一个主题。
作为一个架空的故事来看会有点收获吧。
午夜天空 (2020)6.02020 / 美国 / 剧情 科幻 惊悚 奇幻 / 乔治·克鲁尼 / 乔治·克鲁尼 菲丽希缇·琼斯
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名单:《信条》《花木兰》《爱与怪物》《午夜天空》《独一无二的伊万》,其中《花木兰》《午夜天空》目前豆瓣、IMDb评分都低于6分,算是近几年个人感觉最弱、电影整体观感最差的一届了。私心更希望入围短名单的《心灵奇旅》《欢迎来到车臣》乃至未进十强的《灰猎犬号》获得提名,也能间接推荐这三部口碑更好的电影。
特效和后半段太空孤寂荒凉比较能感受到,其他就……
烂片也能有这么多彩虹屁
类比参考北极(2018)/星际探索,北极与太空交错,两个“需要征服”的地方反成为人类的希望所在,克鲁尼没有为两段冒险设计悬念或困惑,而是直接走向了开放乐观的结局,在当前因为疫情而被完全改变的世界中仿佛有末世景象时刻的共鸣
豆瓣评分偏低,毕竟让喜欢爆米花场面的大众失望了。
一群装逼货说不如原著,就这点情节的原著能牛到哪里去?装逼的估计也没看过几本科幻小说,比刘慈欣和特德姜差远了,更别提斯坦尼斯拉夫莱姆了,电影能拍成这样就已经很厚道了,奉劝那些乳臭未干的装逼货们,与其彰显自己看过原著,不如对自己诚实一些,承认自己的品味也不过SO-SO!
这小说不差,可你要拍成电影,就得是两部,非得把两种类型和两部电影合成一部,那就是扑街命。
什么鬼东西,装神弄鬼nmsl
哎,讲的是个啥啊。乔治克鲁尼实在是没有导演的天赋,从《Catch 22》到这部《The Midnight Sky》,我算是看明白了。这种自己的牌子自己立,自己投资的活儿,还是阿汤哥搞得好。
末世题材起步都四星以上
??豆瓣有什么毛病评分这么低。。。我挑不出什么问题,可能剪辑?不知道,真的挑不出来。摄影很美,镜头语言很美。故事很美很美很美。天啊真的,心在震颤。
好久没看过节奏这么温柔的末日片了。里面的飞行器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漂亮的之一。
为了航天航空奉献了一辈子,到晚年更想见到女儿,那是一种遗憾。未来警示片,地球发生全球气象灾害,博士一个人独自前往气象站,只为了给那个飞船上的女儿指路。感动也感伤。
看这个电影很享受,享受这骇人的末世冰天雪地,欣赏这磅礴的太空背景,影片没有交代地球的其他人活得怎么样了,只关注这两个群体就足够了,一个要生存下去,另一个要回家。在这悲壮的末世挽歌里,所有人的解决都早已注定,要么湮灭在更迭的地球文明历史中,要么像航行在星罗密布的太平洋群里的南岛人一样,为人来留下火种,留下唏嘘。
看着什么都有,但不管地上还是天上,都看不出一点“专业感”……
节奏有很大问题。极地和太空的场景和画面是唯一看点。
设定就很cliche,基本上很无聊,灾难背景也是含糊其辞,让人一头雾水。感觉是用各种科幻电影的元素拼凑起来的,地球就是Revenant,太空里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但是元素借鉴就算了,拍的还没人家好,结尾更是cliche到让人翻白眼。要不是视效还可以,能看出来1亿预算花在了哪里。哈哈哈,有人说结尾两个人坐在台子前面干自己的事,然后滚动字幕,跟新闻联播结尾一样,哈哈哈,笑死我了。
求求了,看到有评论说天上地下两条线过于割裂是因为囿于原著,可别,原著虽然是将两条线以奇偶穿插叙事,而且也是快4/5才搭上话,但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孤独与绝望是贯通的,而且Sully与Augustine最主要的联系并不是血缘,而是他们过于相似的性格以及殊途同归的人生悲剧(我他妈,Sully幸福快乐就算了还在执行任务中怀孕???),在片中都没有了,你会觉得Augustine仅仅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老好人。不知道是不是克鲁尼先森刻意而为之,影片开始不久弹豆子的戏份就把基调拉向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方向,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适宜人类居住的迷之木卫。飞船上的大家在完全不知道情况的处境中其乐融融,不是很懂你拍这个小说到底想要什么?最终呈现的结果真的就是水得要命的那种美剧感。(当然不能继续叫《永夜漂流》,就没有永夜
啊这……乔治克鲁尼是不是把花絮当正片放了……
一颗星给超级唯美的太空行走和星空,一颗星给非常真实的暴风雪场景,一颗星给帅哥克鲁尼。总体非常沉闷,很多地方莫名其妙,看了半小时后我是快进1.5倍看的。这种全球性的外星球载人探测是需要到了那里才明白确实可以移民各种条件符合的?之前不会有几十次的无人探测器查勘清楚了再去?本身的立意就是会被科幻迷们诟病的,所以拍得再好分数都不会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