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前一直在追的另一部HBO的喜剧《副总统》一样,《硅谷》篇幅简短但主线明晰,有别于一般的美式喜剧从令人惊艳到渐渐深陷在缺乏主线而越发散乱的叙事和依赖于日显单薄的人设以及低俗成人向段子维持的笑料,八集的几乎是喜剧类剧集一季三分之一的篇幅里,每一分精工都在编剧句句精到的台词里,辛辣嘲讽,黑色幽默,将不为人知的硅谷的一个侧面浓缩在了其中。
我们谈起硅谷,往往都联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为人熟知的高科技大企业,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天才如何中途辍学却成功创业,一步登天的传奇故事。
似乎,在硅谷这个IT行业的梦之园里,肤色各异的技术宅们每天都有无数机遇可寻,这是另一个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上演更迅速的,美国梦的实践舞台。
Richard,一如千千万万漂在Palo Alto的码农们,和Big Head,Gilfoyle,Dinesh这几个技术宅们一同借住在Erlich,一个卖掉自己开发的互联网程序并靠着那笔钱买了房子“圈养”年轻极客的前程序员房主的房子里,并承诺给他各自软件的10%收入。
Richard写的遭人嗤笑的音乐程序pied piper却意外得同时被两位科技大亨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发现了其中算法的无限潜力,并展开争夺。
最终他放弃了买断的巨款,选择了和伙伴们开始从头创业。
前几年大热的传记片《社交网络》让很多人或多或少地瞥见了IT业的辛酸。
懵懂,欺骗,背叛,在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创业故事桥段背后,IT业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讽刺和矛盾。
当Richard面临把平日伙伴升级为公司创立员工时,不得不把技术差劲的Big Head排除在外的左右两难时,Erlich告诉他要成为那两位大亨一样的人物就得学会如何做一个asshole。
因为从创业大业起始的一日起,他不得不把那些只是单纯地埋头钻研的日子抛在身后,进入公司CEO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一个首先把商业利益和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旨的公司灵魂,个人情义,有时在宏大愿景面前简直脆弱得无需摧折。
其实这种创业大环境和艺术界也颇有几分相似,艺术家要想奔着一个名声响当当同时又财源滚滚来的享誉国际的“大师”身份而奋斗,他最先就得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纯粹艺术家的身躯里剥离出来,用另一个半脑的商业运作的头脑武装自己,实际上恰恰是与所谓艺术的初衷南辕北辙。
然而,既然谈商业,代价和牺牲都是常伴左右的影子。
之于IT界,也许更为残酷。
一开始,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比终日浸淫在艺术和文学的文青们更要单纯和不通世故得多,他们怯于和人交谈,紧张时会不住呕吐,对异性的心思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
多数人只是带着梦想,憧憬着自己那个IT界偶像的传奇,相信着大亨们在广告和发布会中整日挂在嘴边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信自己创造的代码世界有朝一日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梦想就是用来打破,用来肢解的。
和Gregory的第一次会面,Richard对如何创立一个公司,如何筹备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都一无所知,甚至傻乎乎地拿着开给公司名字的支票去给尚未注册的公司存钱。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最讽刺也最矛盾的就在于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
创造核心代码的人同时也是公司的CEO,企业的品牌。
他为之虔诚和奉献的作品要被打造成畅销的商品。
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遵循着相似的法则,只是一味潜心于研究,等着机会横空出现,那么至少你的作品会在漫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能在作者生前都一直默默无闻。
更讽刺的是,诸多名人正是在死后,借英年早逝的名头而不是他本身应展现的价值,其作品和声名才广为传播。
正如该剧的海报,所有人穿着那熟悉的黑色高领毛衣,摆出那熟悉的动作,一看便知是IT界的大众偶像乔布斯。
在大众认知中,乔布斯本人就是苹果这一品牌的核心,他就代表着整个企业。
一想起苹果公司独特的LOGO,随之想起的就是乔布斯的这张照片,简直像是另一个LOGO。
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乔布斯并不会编写代码,另一个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创造了一切。
事实就是天才的名声隐没了,而另一个商业的天才却引领着一个公司走向如日中天的大舞台,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
乔布斯最忠实的崇拜者Erlich早早便放弃了梦想,用它的所得转而投资别人的梦想。
不难看出他的天分不在编程上,看清这一点的他更适合把情商发挥在谈判,交涉,发布会演讲上,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幸运的人自然是主角Richard,他的身上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为导向的美国梦传奇。
从天而降的机遇,各路伙伴的配合,虽在创业路上偶遇阻挠,但最终还是藉天才的智商步向了成功。
完完全全是硅谷成功励志故事的浓缩简写。
在他身上,梦想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即使被现实几度打碎,似乎还是保持着最初的几分轮廓。
即使主线剧情还是如此完满的路数,但一部喜剧的语言不会止于仅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步。
这里是硅谷。
梦想在这里被不同程度地肢解。
Erlich,认清现实后,把梦想贩卖改组成小日子的算计,若没有Richard的突然发家,他也只是会在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冗长闲暇里念叨往日辉煌。
Gilfoyle和Dinesh也许最正常,把自己的梦想转向为同伴的事业工作,至少方向没有偏离太多。
一群人中资质最平庸的Big Head,在一份高薪的空头工作中渐渐和那些天台上被弃置不用的同事一样,终日无所事事,他们不再谈梦想,挥霍着合约到期之前似乎源源不断的薪金,然后在某一天迷失在心灵的迷宫里。
女人们有些靠艳舞为生,有些则在晚会上负责与男宾攀谈。
孩子们在街头扮演者恶霸的角色,经营着非法药物的营生。
导演着枪支巷战的拉丁人掌管了城市的某些角落。
一切成功在硅谷又是那么脆弱,一个投资风向的转变,一个关键代码的破解,坐拥千万的公司便可以一夕之间化作泡影。
这里是Palo Alto,一切为硅谷梦而生,人们又怀着梦死在这里。
不那么残酷的黑色幽默语言道尽了这些辛酸。
其实哪个圈子都是相似的,没有永恒的天才,只有成功的商人。
一个人靠着梦想无法无忧地活到老去,不断地攀援经营才能把人生沐浴在财富当中。
硅谷。
好莱坞。
北京。
哪里都是相似的。
很多人从剧情以及人物来评价,但同事推荐我看了这部剧,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看待的。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第一季,第二季,觉得有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让别人投资20万美元创业还是1000万美元现金?
这个是一个很重大的抉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如果是我的话,我情愿选择1000万美金。
这个抉择往往看的是自己的条件,如果你已经有房子了,然后出现这个抉择,那么肯定是选择前者,因为就算失败也无所谓。
但对于创业来说失败的概率很高,对于资产不多的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是1000万美金,但同时也放弃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记住,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2.拿到投资并不是那么容易投资人说想投资,但不是马上就给,最起码得有市场规划,商业计划书,明确发展方向才可以拿到。
3.雇佣擅长公司融资策划的人主角很聪明地打电话给那个高管,如果没有这个有经验的人,公司估计都创办不出来。
4.员工股份分配公平性公司是基于盈利性质的,主角打算给他最好的朋友股份,其他伙伴很反对,在这方面上应该站在公司盈利性质以及公平性质上做考虑才是对的。
5.雇佣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干,哪怕自己熟悉云服务器的搭建,但也要请精通的人才处理这个事情,因为他比你更专业。
6.不要把重大的事情交给刚熟悉的人7.设立董事会席位时,要牢牢把握主权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能把董事会投票权交予对方,应该CEO有决定一切的能力,公司不是民主公司,是专政公司。
8.初创企业不要估值太高往往将导致接下来的估值过低,影响企业的发展。
像小米是一个特例。
小米目前估值450亿美元,初始估值10亿美元。
之所以有这个估值是因为这个市场已经打开了,小米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几千亿的估值,所以才初始估值10亿美元-40亿-100亿-400亿,直到现在再也不用去融资,对于一些企业可能市场只能做到几十亿的话,第一轮就估值几亿就很影响接下来的企业爆发增长。
9.与大公司PK时不一定就输国内与国外市场不一样,国内有腾讯,基本小公司与腾讯PK必输无疑,除非被腾讯发现之前就已经做大很大了,不然就会被腾讯用海量的用户战略轻易赢得战争。
当然只是针对个人用户,如果公司的创新是产品服务于企业,或者是高难度的科技型产品,腾讯往往就无法抄袭,可与大公司PK10.创业没有奇迹像电视剧里面的产品奇迹很难发生,如果你创建了一个软件,大公司可不会像里面那样一直无法破解的。
软件也不可以在一夜之间就增加一倍的效率。
这种是很科幻的,在现实中极少存在。
打响脱贫攻坚站
值得拥有姓名的小哥撸管理论入坑的,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部神剧,要追!
很多人表示看不动,觉得第一集平淡,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此类剧的话确实是很难切入,里面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但也不影响这部剧优秀,让我忍不住追到半夜两三点。
Richard在剧中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无数次关键时候掉链子,搞砸,直到最后也坚持了初心,尽管很想成功发布,但为了人类也制止了,就是这么个白莲花形象,有人说他是屌丝,如果说他是屌丝的话只能说Thomas演技太好,这么帅的说人家屌,怎么说在程序员里面也算中上等了。
鞠躬尽瘁码农Erlich是drug addict,过早的达到巅峰而失去方向,一直用大麻来麻痹自己,需要关注度,不要脸到极致,哪都有他,参与感极强,一直在帮助Richard打怪升级,本性是好的但还是逃不过世俗的诱惑,其实我挺喜欢他的,他现实不失仗义,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又肥又有钱,不是很有经商头脑,被骗到出家哈哈哈,最后也没出来亮个相,遗憾。
正义伸出援手之手的历史性时刻Big head 蠢萌蠢萌的特别可爱,好想捏他一下哈哈哈,他的存在就是这部剧的大Bug。
人生赢家大头Jared因为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而后辗转几个寄宿家庭,他的心理是有点病态的,控制欲强,特别喜欢照顾别人,脾气最好的管理小哥,在别人身上弥补他自己缺少的爱,结局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观众都可惜他从一个高管到一个护工,不过咱们小天使很开心很满足就好啦。
Gavin这个人非常坏,没有心,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的公司作没了,Richard给了他无数机会都没有把握。
名场面Martin Starr饰演的geek Gilfoyle,每一个大佬背后都有一个绝世高手,长像耶稣崇拜撒旦,不喜欢与人配合,自己也有能力把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傲娇的诡异的人,非常有魅力的人,他很通透经常一语中的,魔笛手不可或缺的人物。
认真搞事业的G神超性感Dinesh是nerd,他开发视频当CEO的那段时间太Asshole了,但也算是piedpiper的忠实拥护者,三人行当中最弱的。
硅谷很简短导致其中一些神一样的配角出场很短让人看不够但印象深刻,比如Peter Gregory虽然只出现了一季,但他无疑是Richard的精神导师,一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团队,不是那种it公司,就是5-6个人几条枪没日没夜搞开发,晚上干通宵,中午起来吃饭接着干,几个大老爷们饥渴了还会出去找小J,哈哈,码农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压力大,周围没女人,没事了也就是几个人一起出去看看电影,很屌丝也很快乐。
编剧很赞,编剧应该是干过程序的,因为很多都比较真实,比如主角开发出的东西,被别的码农拿去反编译,逆向了,哈哈,这种事情我也干过。。。
不过最后的所谓什么算法有点玄和俗了,也蛮精彩的。
自顶向下的设计,工程师肯定很熟悉这个了。
所以这个编剧不是码农也是工程师。
还有剧情里面对少年天才也是黑吧,其实我也不喜欢宣扬这种所谓的少年天才,太浅薄了,还有些所谓的黑客也不喜欢,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在于3万个小时。
剧中人物那个眼镜长头发长胡子男,眼神很像我们以前团队的主程。。。
hbo出品果断精品,就是太短,在我看来hbo本身就很geek,他的作品中很多黑暗面或者现实的东西会很直接不会刻意避讳,有极道的精神,这些也都是我比较追崇的,极道就像修罗,最终追求的还是爱。
撸管理论入坑的,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部神剧,要追!
很多人表示看不动,觉得第一集平淡,大多数非专业人士看此类剧的话确实是很难切入,里面有太多的专业词汇,但也不影响这部剧优秀,让我忍不住追到半夜两三点。
Richard在剧中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无数次关键时候掉链子,搞砸,直到最后也坚持了初心,尽管很想成功发布,但为了人类也制止了,就是这么个白莲花形象,有人说他是屌丝,如果说他是屌丝的话只能说Thomas演技太好,这么帅的说人家屌,怎么说在程序员里面也算中上等了。
Erlich是drug addict,过早的达到巅峰而失去方向,一直用大麻来麻痹自己,需要关注度,不要脸到极致,哪都有他,参与感极强,一直在帮助Richard打怪升级,本性是好的但还是逃不过世俗的诱惑,其实我挺喜欢他的,他现实不失仗义,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又肥又有钱,不是很有经商头脑,被骗到出家哈哈哈,最后也没出来亮个相,遗憾。
Big head 蠢萌蠢萌的特别可爱,好想捏他一下哈哈哈,他的存在就是这部剧的大Bug。
Jared因为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而后辗转几个寄宿家庭,他的心理是有点病态的,控制欲强,特别喜欢照顾别人,脾气最好的管理小哥,在别人身上弥补他自己缺少的爱,结局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观众都可惜他从一个高管到一个护工,不过咱们小天使很开心很满足就好啦。
Gavin这个人非常坏,没有心,太作了,最后把自己的公司作没了,Richard给了他无数机会都没有把握。
Martin Starr饰演的geek Gilfoyle,长像耶稣崇拜撒旦,不喜欢与人配合,自己也有能力把工作完成得很漂亮,傲娇的诡异的人,非常有魅力的人,他很通透经常一语中的,魔笛手不可或缺的人物。
Dinesh是nerd,他开发视频当CEO的那段时间太Asshole了,但也算是piedpiper的忠实拥护者,三人行当中最弱的。
硅谷很简短导致其中一些神一样的配角出场很短让人看不够但印象深刻,比如Peter Gregory虽然只出现了一季,但他无疑是Richard的精神导师,一个有大智慧大格局的人。
嗯,养了6集,今天终于忍不住杀来吃了…味道很不错。
开篇就有一条明显的主线穿起全剧,这点比其他肥皂喜剧好太多,剧情不断裂,才利于连贯深刻地塑造人物性格,铺陈内容,show的价值也才会提高,不过既然起步高,进展就要更加小心谨慎,不然优点也会变成缺点,你看Better Off Ted、it狂人、TBBT这种单元剧,虽然比较散乱,但没有固定主线,就意味着剧情进展可以天马行空灵活多变,这集主题不好下集可以再搞个新的。
而本剧就没法这样,因为已经事先设定了一个“公司一步一步建立最终走向成功”的主题,这就很考编剧功力(在没有支线调剂的情况下,如果搞到观众对公司攻略感到腻烦时就完了),不过看集数只有8,似乎编剧也在克制着尽量做到短小精悍,这点很好,否则搞到24集这种长篇,绝对会变成墨迹剧。
另外,各个角色的性格设定非常严谨、鲜明,各个演员的演技也非常棒,没有一个令人出戏(有人觉得演技不好的大概没有接触过geek吧,演到这程度已经很了不得了,夸张又不脱离真实,你看那躲躲闪闪的小眼神和各种紧张时的小动作啊……),从第一集开始就令人惊叹,看得出经过了精雕细琢,这点连前段时间很火的TBBT都没法做到,拿了金球奖的谢耳朵的性格都还是慢慢修改补完的,这剧能做到这样,实在很是难得。
5星推荐追看。
即使被砍也值得收藏。
——————————————————————————补充:神演技的一个配角因病去世了,可惜,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里带给了我们欢乐,谢谢,愿灵魂在天堂安息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在六季Silicon Valley中,Pied Piper小分队们忙着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忙着用IT黑话调侃Google、Apple和Twitter,也忙着凭借自己的实力踩遍了创业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坑。
1. Runaway Valuation(失控估值) 与 Down Round(折价融资)在S2E1里,Pied Piper小分队凭借在TechCrunch大会上的出色表现,各大VC争相抛出橄榄枝,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从2500万美元一路飞奔到1亿美元。
在Pied Piper公司的真实商业价值还远远够不上估值时,其实已经形成了Runaway Valuation (失控估值),Pied Piper成了在风口上飞翔的猪。
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估值真的是越高越好吗?
看上去高估值,能带来更多的现金、更大的发展机会、创始人们更高的身价,但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创始人们也需要付出潜在的代价:(1)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更高的业绩指标PE/VC们付出更高的估值,当然也希望更高的回报。
因此,更高的估值往往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的利润、业绩等有着更高的指标。
PE/VC们往往会设置对赌条款,如果公司没有实现既定的业绩指标,创始人们就需要赔钱、赔股。
Richard的朋友Javeed创业失败也是吃了这个亏,只能在酒吧里枉自嗟叹:“如果我没有融那么多的钱,我可以达到更现实的指标,甚至可以达到现金流平衡……”(2) 更高的估值,意味着下一轮潜在的Down Round(折价融资)正如Monica给Richard的建议,如果创业企业某一轮次融资估值失控,造成估值虚高,那么创业企业很有可能面临下一轮折价融资的情况,即下一轮融资价格低于上一轮融资价格。
从外部投资者来看,折价融资往往意味着公司发展不如预期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是个危险信号,甚至会令投资者们信心滑坡。
现实中,Down Round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例如Airbnb的最新估值从前轮310亿美元下滑到260亿美元,Wework的估值更是腰斩。
Down Round对于创始团队而言可能造成致命的伤害。
PE/VC投资时往往会设置Anti-dilution(反稀释)条款,轻则加权平均,重则完全棘轮。
一旦发生Down Round,就会触发反稀释条款。
一旦投资人行使反稀释权,创始人就必须补钱或补股,以保证投资人的每股价格不受到Down Round影响。
另外,剧中曾提到Javeed因为Down Round而导致Reverse Vest(反向兑现),最终被逐出公司、倾家荡产。
Reverse Vest是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概念,即创始人们所获得的股权激励无需等待即可兑现,但仍然受限于一些限制性条款(如创始人不得离开公司)。
一旦触发限制性条款,创始人所拥有的股权就会被回购。
当然Javeed的条款过于严苛了,正常情况下只有创始人主动离开公司才会触发,但Javeed被投资人们解雇之后,也触发了回购,相当于Javeed完完全全丧失主动权,完全任凭投资人摆布。
这一条款在目前中国大陆的PE/VC市场不常见,但谁知道呢?
说不定哪天PE/VC们突发奇想就引入了。
2. 你的董事会谁做主?
Pied Piper小分队,作为极不成熟的创业者们代表,在初期融资时在董事会席位分配上犯了致命的错误:由于Russ Hanneman在Pied Piper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白衣骑士向Pied Piper提供融资,因此Richard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答应了许多苛刻的投资条款,其中之一就是给予Russ两个董事会席位。
在这一情况下,董事会构成就非常微妙了:Russ有两个董事会席位,Monica代表A轮投资者Raviga有一个董事会席位,Richard和Erlich各有一个董事会席位。
抛开Erlich半个小分队半个投资人的身份,实质上Richard作为创始人只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完全无法控制董事会,这就酿成了之后许多的悲剧。
一开始,Richard、Erlich和Monica说好形成统一战线,同进同退,但Erlich由于私人利益开始投反对票,导致Russ的提议反而多数通过,白白浪费钱去设置广告牌,让本不富裕的Pied Piper雪上加霜。
更严重的是,当Russ的股权转让给Laurie之后,Raviga相当于占了三名董事会席位,完全控制了董事会,最终造成了S3E1中Richard作为Pied Piper的创始人却被免职出局的惨剧。
所以,创业公司董事会席位分配是一门学问,谁控制了董事会,谁就控制了公司。
创始人一旦失去董事会席位多数,就失去了对公司的潜在控制,可能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
一般而言,每一轮投资人都会要求董事会席位,中国PE/VC市场上的惯例是早期融资超过10%才给董事会席位。
为了维持创始人的董事会席位占多数,每增加一名投资人董事会席位,创始人董事会席位也会相应增加一名。
但是,过大的董事会规模很有可能造成决策缓慢或者派系斗争。
特别是在中国法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规模上限不能超过13人,因此在后期融资过程中经常出现需要之前投资者放弃董事会席位,或者几名投资者共享一个董事会席位的情况。
3. 股权收购中的“连环杀招”如之前所述,Russ与Richard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给予了Russ过多的投资人权利。
这些权利在没有经验的投资人Russ手中,顶多就为Pied Piper小分队制造些麻烦。
但当Russ将其股权附带股东权利一并转让给Laurie时,Laurie作为富有经验的VC投资人,频出“杀招”,将Pied Piper的命运牢牢掌控在手中。
(1) ROFR 及 ROFO虽然在S3E8中没有过多描写,但是从Laurie的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在Erlich套现交易中,Laurie行使了优先股买权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优先购买权在PE/VC投资交易中非常常见:在公司股东希望向第三方出售股权时,公司其他股东有权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拟出售的股权。
广义的优先购买权又可以分为Right of First Refusal (“ROFR”) 及 Right of First Offer (“ROFO”)。
两者的区别在于:ROFR情形下,卖方需要先获得第三方买家的报价,然后再寻求现有股东的意见,是否需要行使ROFR,相当于“last look”;而ROFO则需要先寻求公司现有股东的报价,相当于“first look”。
考虑到第三方买家报价前通常需要进行尽调、谈判等,这些成本必然会拉低报价,因此ROFO更利于卖方,而ROFR更利于原有其他股东。
如果按照ROFR的常规条款,Laurie顶多就能以430万美元同样的价格购买Erlich的股权,又怎么会让Erlich身无分文的离场呢?
原因是Laurie的股东权利中大概率还有Veto(一票否决权),即Laurie有权否决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她不同意的买方。
所以,这两项股东权利联合使用就造成了:Laurie可以否决一切转让交易,只同意Erlich出售给她自己,在只有她一个买家的情况下,当然交易价格就由Laurie随意决定了,Erlich只能身无分文、黯然离场。
(2) Drag-along(拖售)及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在S3E10,Laurie行使了拖售权,要求将Pied Piper的所有股权出售给报价最高者,最后Erlich的Bachmanity以1美元的优势险胜Hooli,收购了Pied Piper的股权。
但是由于Laurie还拥有Liquidation Preference(优先清算权),即出售所有股权获得的利益将优先用于支付Raviga的优先收益。
因此,虽然Bachmanity以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了Pied Piper,但所有价款都被Laurie拿走了,Pied Piper小分队仍旧身无分文。
因此,对创始人而言,“拖售权+优先清算权”是致命的杀器,会使投资人有权利将创始人的股权一并出售,同时还会优先获得收益分配,PE/VC机构很有可能凭借其逐利的本性将公司整体打包出售给竞争方,而不顾创始人的想法。
当年俏江南的张兰黯然出局也是因为CVC行使了拖售权。
4. 职业经理人的困境及Fiduciary Duty在公司治理理论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股东和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不一致,造成委托代理利益冲突:公司股东希望投资收益最大化,考虑的是公司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但职业经理人往往希望实现其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即自己任期内的管理绩效最大化。
因此,职业经理人往往会投身于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果,而放弃长期项目,哪怕长期项目的收益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S3E4中,Jack明知道平台是长期更好的选择,但仍然希望生产盒子,因为盒子所带来的利润是他任期内短期可见的业绩。
同时,美国公司法下,董事对公司负有Fiduciary Duty(受信义务),即董事应当综合考虑所有实质性可用信息,以谨慎勤勉的方式作出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
因此,虽然Laurie知道生产盒子是非常短视的行为,但是由于生产盒子已经基本达成合同,其获利已经可以量化,而平台可以获得的利润却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基于Fiduciary Duty,Laurie只能选择生产盒子。
Pied Piper小分队同样也是利用了董事的fiduciary duty解决了这一困境:由于Pied Piper的竞争者Endframe被Hooli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相当于也为Pied Piper的平台提供了一个估值基础,因此Pied Piper的平台价值远远高于Jack的盒子,这也是最终Laurie同意建设平台并开除Jack的理由。
Pied Piper小分队们披荆斩棘,六年来踩遍了创业企业融资的坑。
无数的创业企业沉沉浮浮,都逃不过C轮死的命运,正如Pied Piper的融资也在B轮戛然而止。
在拯救世界的十年之后,当Pied Piper回到孵化器小屋,新一代的创业者们已然开始他们全新的事业,却完全没听过Pied Piper的名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看看评分就知道这片子怎么样了,超级好看的,人物性格鲜明,剧情不拖沓,意外又合理,尤其是IT圈里的看更加有同感,各种梗抛来抛去,仿佛一眨眼就会错过什么似的。
至于有人说,什么俗套了,过时了巴拉巴拉的,呵呵,试问同样题材的现在有几部剧可以超过(硅谷)还记得那台智能冰箱吗?
这样的剧情安排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每季的片头,互联网公司的各大巨头都在片头展示。
妙的是,每季的片头根据现实世界的发展改变而改动,让观众感到一种沉浸式体验
Gilfoyle超酷
演peter gregory的Christopher Evan Welch在接到这个角色后的第二天就被告知自己在10年战胜了的肺癌已经扩散到大脑。
他还是决定出演这个角色,Chris went to L.A. , where he created the role of comedically awkward, creepily soft-spoken angel investor Peter Gregory. #alwaysblue#
1一群nerd走进来,仿佛看到了《IT狂人》里那俩哥们,伴随着吐槽和巨大反差的槽点,就连片头对带着一股IT味儿,擦,希望能看下去。
闷骚高级黑,不妨看下去好了。
2太讽刺了,看来,还是先做好事情再说吧,至于钱啥的,先拿了再说啊,擦。
3每集都是各种黑,各种黑,黑……7为什么我觉得贾里德最后能成功呢?
虽然他现在看起来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但在关键问题上从不含糊,为人低调谦逊只是他渴望成功的外表,内在的是一颗渴望成功的心以及决定了就不改变的勇气。
虽然现在看起来无关紧要,可是公司的开始可以靠这些极客,但公司成立后,找到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太难了,而贾里德正是最合适的人选,我非常看好他。
黑了《云图》,同时引出“程序基”这个新名词。
在硅谷,如果你的内心没点特色,不做点出格的事,并且没什么优势,你会死的很惨,或者活的很惨,但只要你还能够用你的头脑,无论是华尔街,还是硅谷,我相信,一个机会就够了。
8有的人适合打天下,有的人适合治天下,把这两种人结合起来,天下就能越来越大,且越来越牢。
其实,最牛逼的那个也许不是技术最好的那个,而是活到最后的那个,坚持,在哪里都不过时哈。
也许你看到的都是什么吐槽调侃,其实真实的情况就是他们一年来都没有好好睡过觉,每天两个小时,努力工作,没有平白的获得,只有用生命获得的成功
前面还行,后面俗套的不想追了
还行吧,剧情线没有那么惊喜。看看纯属猎奇,但是个人接受度比大爆炸好不少。情节点不错,轻松愉快停不下来。
#比****好看#虽然不懂数据但最后话简直燃成狗,今后打算努力安利这部剧。
HBO出品,必是精品!
搞it的人有啥可看的。而且这些男的好渴女啊,恶心到我了,不会真以为把别人当成性猎物的态度很令人喜爱吧👍。
等不及看了最后一集生肉,被感动了……R.I.P Christopher Evan Welch
说实话,这帮人在干嘛
偶尔换换美剧的口味也不错,最后一集的jerk off算法笑疯了
没有发现想要的东西。
看得时候对主角很无语,内容非常无趣
黑水公园介绍的,不过一点也不好看,long and boring
看着看着,我也就来到了大硅谷...
完了,我的观影品味已经怪异到与三万人的评价不符了吗
看不进去
之前看海报和人人的介绍以为是个正经片儿要揭露硅谷啥令人震惊的黑内幕呢。。结果发现此黑非彼黑。。但是真是黑得彻底,槽点满满。还特像geek版的《菠萝快车》
直男癌
两集半,弃。
好无聊的片子啊,这种科技GEEK的故事如今已经有些滥了~~~个人评价:C。
So boring
感觉没有那么神?技术宅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