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完了,全剧平淡无奇。
没有深刻的人物写照,也没有在剧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我还是会推荐看一下这部电影,首先它叙述了ak的来历,也从侧面的看到了当时的苏联(当然电影的戏剧效果会和历史有所出入),还有一点电影里爱情的桥段,虽然没有过多的解释,但在我看来这是质朴无华但值得期待的爱情
卡拉什尼科夫 被抖音各种推送的片子,看完中规中矩的一部片子,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剧情,平淡无奇。
不得不说抖音那段让所有人激动的片段,我花了差不多1小时35分钟才看到,全片一共1小时44分钟,而最好看的,也就是这几分钟试枪的内容。
当然如果是军事爱好者,或者对枪械很感兴趣的人,我建议是整片看完,可以完整的了解卡拉什尼科夫的成长之路。
毕竟一部电影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精彩,就好比人生精彩的部分可能就一小段时间,没有平淡怎能凸显。
虽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认真从头到尾看,可以发现很多影射苏联当时的政治局势,隐藏了苏联后期的巨大变化。
也非常写实的展现了形式主义,外行管内行,小人物的各种无奈。
让我非常动容的片段也有好几个。
1.受伤的卡拉什尼科夫通过介绍信获得的制造枪械的机会,但上司看不起他,并没有派工人技术人员。
这时,这些工人主动提出帮助卡拉什尼科夫研究机枪,并告诉卡拉什尼科夫,上班没有命令时间,下班他们可以帮忙,原因很简单,为了祖国,这个点的爱国主义,匠人精神,打动了我,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卡拉什尼科夫不会成功,更不会有AK47。
2.同期竞争的对手,那个喜欢跟卡拉什尼科夫打赌谁的枪可以被入选,不论结局,都在鼓励支持提出改进意见。
3.卡拉什尼科夫的妻子,不论现实中是否如此,至少在影片中一直支持卡拉什尼科夫研究枪械去竞争第一。
哪怕一而再面对的失败,卡拉什尼科夫自己都想放弃了,她还是支持他设计,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是需要一个妻子的支持付出。
4.捷格加廖夫将军的胸怀,爱才之心着实让人敬佩,卡拉什尼科夫以为同为设计枪械的发明者,将军会借着职位霸占他的设计,然而并没有,将军看了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直接撤回了自己设计的枪参加比赛,让卡拉什尼科夫参加,这种气度,在那个年代,少之又少,没有将军的支持认可,ak47或许还在,可能也就不叫ak47,改叫其他名字,毕竟一个普通士兵怎能和将军对比?
放在当今社会,还有不少BOSS级别的公众人物鼓吹下级要把功劳让给上司,可笑至极。
5.当卡拉什尼科夫赢了比赛成功之后,他最想的事情,是想回家看看母亲,之后回家营造的氛围,一点不输于试枪,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这个时候被拉出单练,作为结尾,效果不错。
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也有不少,流水账的形式比较明显,在剧情上也有纰漏,背景时间大概在1943前后,二战末期,虽然这个时间段战争已经处于末期,盟军优势已经出现,苏联红军本土作战完成,正全力攻击德国及周边,但影片中后方的军人平民没有丝毫战争的紧张压迫压抑的情绪,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损失七分之一的人口,无数家庭军人都不再变老,而后方竟然载歌载舞,欢乐的不行,显然是不符合实情,不符合当时的局势氛围。
还有就是影射的伏笔了,上一段背景已经说到1943年前后,距离肃反大清洗过去六七年了,二战都要接近尾声,而苏联肃反运动还在进行着,差一点卡拉什尼科夫就被清洗,直接影片结束。
可以想象肃反运动的继续,让快要结束战争的苏联继续损失无数将才杰出人士,苏联解体的进程继续加速。
可惜了苏联当时的精英全部被清洗,干不过美国。
到最后,还是想说说读书的必要性,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虽然没读过书但也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培训,才造就了他的成功,再后来,研究枪械最基本的也需要大学文凭,不然根本进不了研究院,所以努力读书吧少年们!
5星,片子虽说不够精细,但优点也很突出,剧情简单直接,一气呵成,直线叙事不费脑子,配乐也是生动流畅看完就是一个爽字。
战斗民族的片子确实很有自己的风格,让人看的舒畅。
影片只 描述主角青年时期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悬疑情节,也没有刻意编排反转,更没有特意围绕AK47这个已经世人烂熟的物件。
而是从小人物的生平故事着手,有幽默,有失落,有崛起,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理想,兑现天赋。
主角的思想很简单,但也可以同样很真挚。
有着这样简单真挚的感情,才能创造出如此的工具,一种匠心的体现,透露着爱国情怀,从而感动观众。
故事的完成度还算可以,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只要强过中央六台的自制片就不算亏本。
演员长得也非常神似卡拉什尼科夫本人,这一点在观影感受上有加分。
但是遗憾还是很明显的:1.卡本人痴迷制作一把全新自动步枪的逻辑是贯通的,但是动机刻画的不够。
因为波波莎卡壳而中枪的下级军官、童年的经历、甚至爱国情怀,感觉都是可以深挖的点。
但是很遗憾,动机塑造得仍旧很疲软——仿佛完全是兴趣和好胜心在驱动。
而卡作为世界知名的俄罗斯招牌,甘于清贫不走穴的退役中将,把一切都献给了国家的设计师,仅仅是兴趣和好胜心恐怕还是不足以支撑起人物。
2.卡本人的出身非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故乡以及工作生活了半生的阿拉木图目前都已经是别国了。
无论是持有何种政治立场的俄罗斯人都应该对这样复杂的人物背景期待着更深刻的戏剧冲突,甚至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与国家认同的议题。
而电影选择呆在安全区中规中矩,虽然无咎,但终归有点遗憾。
或许,本来可以成为像《窃听》一样电影的。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你为什么生气,你只要去一年。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这不是重点。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那又怎样?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科夫罗夫兵工厂,知道那里谁负责吗?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捷格加廖夫将军。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捷格加廖夫。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那又怎样?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他是我的竞争对手。
你认为他会让我独自展开工作吗?
算了吧。
他会给我一张桌子和一把锤子,叫我组装他的机枪。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米沙,你能行的,你很执着。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是,我很固执。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你也是苏联最好的武器设计师啊!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你真这么认为?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当然了。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我是世界上最好的。
叶卡捷琳娜·摩西娃:说你胖就喘上了。
内容有点玄乎,怎么设计出来的不知道感觉很突然,人物塑造也不够充分,感觉就只认识了半个卡拉什尼科夫,中间跟军官呢段不知道为什么加上。
具体创造过程也被省略,感觉导演编剧并没有完全把他的故事讲出来忽略了太多细节这个人物变得太过于神奇了。
最好结尾也是过于草率了。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AK,关于阿卡的记忆最早就是来源于cs1.5里的土匪专用b41,直到现在,CSgo的世界里AK也仍然是最经典最受欢迎的武器之一,在吃鸡里面很多人喜欢用416,我独爱ak。
这部电影很早之前就想看了,真的看完后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故事都忠于老卡的人生经历,整体的感觉其实有点像苏联版无问西东。
专注力max的老卡从火车上跳下去的那一刻开始就改变了整个世界武器史、世界阵营博弈中的单兵力量的天平,甚至改变了二战后反恐战争的力量天平。
虽然如此,武器永远是政治家的工具,杀人的其实并不是枪,而是背后的操纵者。
这部电影展现在大众眼前的其实是一个设计师对于产品的执着,对于理想的追随。
抛却作品带来的光环,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无法回去的家、温暖对待爱人的丈夫、友善的朋友。
老卡的性格固然坚毅,在AK成功的时候他的心无波澜便可见一斑,但在妻子的孕腹之下所展现的才是真正打动我的老卡。
但是(聪明人都喜欢说但是),这部电影的男主情感过于扁平,似乎一开始的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正如他在遇到女绘图员的时候俩人似乎都知道他们会爱彼此一样。
正应了无问西东中所说的“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你还会选择走这一遭吗”。
当然了,这部电影虽然在情感上有这样的踪迹但却没有升华,既没有将老卡致力于保卫祖国的初心体现出来,也没有体现出与无问相似的情感和主题。
导致电影就像是一部爽片。
在故事线上,电影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讲述他的第一把枪,等AK出世时电影都快结束了(我想看到老卡的名字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等AK47),而且AK来的太过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男主情绪在急于测试AK这里是最好的,也算是爽片的高潮点了,这就像是等了一夜最终昙花一现。
总的来说,毕竟是传记,从第一把枪开始并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重心略有失衡和主题升华不够到位。
白描好像是主旋律
理论上AK47应该读作阿卡47,它被誉为“世界枪王”。
本片即是描述AK47的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有一定传记性的战斗年代非战争片。
整体直线叙事不费脑子,马马虎虎7分吧!
因为看完电影搜了一下百度,里面的信息量会比电影更精彩。
通过电影去丰富和扩充更多知识面,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前苏联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对武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
在枪支测试中, 能看到把AK47放入水中、埋入沙子中,再拿出来仍能正常射击。
所以它很像是一个门门功课都80分的全能高手,也许某一门不如某学霸, 但是AK47可以在别人遭遇刮风下雨感冒影响成绩的时候,仍旧保持80分的成绩。
比如在越南战场上,美军的M14步枪耐不住当地的雨林环境,枪再好也打不响,反倒是对面的越军, 拿着AK47可以随心所欲开火, 枪再不准也比打不响强。
因此AK47形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四大优点——便宜,耐用,简单,可靠。
它不是给特种部队或者高精尖战士使用的高级武器,它的设计初衷就不是干这个的,而是当一个国家遭到外敌入侵、陷入危亡之际时, 可以迅速的生产并发放100万支AK47,只需要半天时间,就能拉起来100万士兵来抵抗外敌……
大致的介绍了阿卡之父的成长路线,和武器研发的艰辛万苦。
就是硬骨头成功的故事,但是作为传记片,100分钟写一个流水账已经可以了,什么故事都有,打仗的pangpangpang. 爱情的papapa造枪的dangdangdang射击的tututu爱国,惜财的将军,贫苦的出身,等等一系列主旋律的东西杂糅进来,虽然故事每个单拿出来都贫瘠,但是揉吧揉吧还挺丰满。
就是乌拉就完事了!
看完 卡拉什尼科夫 只有一个词,震惊。
震惊能拍的如此的烂。
看完电影又搜了一下百度百科,百度百科都比电影的剧本精彩。
如果是讲设计师本人,那剧本就是一份简历而已,时间加工作单位。
如果是讲AK47的诞生,更是满纸荒唐,完全比不过各种纪录片。
剧本的错误已经惊为天人,视听上错误更让人啼笑皆非。
从开篇就用恢宏大气的结尾配乐贯穿始终,开始还以为是故意造成和画面的对比感,多次出现这样错误时才发现是导演根本不懂节奏。
做为爱森斯坦的祖国,往日俄罗斯电影多少会用一些蒙太奇学派的桥段。
但在这片子里,蒙太奇只是剪辑,更出现了夜里天空延时直接同景别同机位生切到白天正常速度天空的大笑话。
不知道爱森斯坦会不会气的从天堂里下来给这导演一耳光。
这两年俄罗斯电影质量惨不忍睹,去年的 巴尔干边界 已经堪比战狼。
这卡拉尼什科夫又烂成这样。
如此下去,俄罗斯除了能在好莱坞大片里当反派,几乎失去了在全世界发声的可能。
也没必要嘲笑俄罗斯的自嗨。
豆瓣对这电影评分很高,因为卡拉尼什科夫来自乡下,触动了很多同样背景中国网友,觉得自己也是被打压的天才。
亲,花呗和京东白条的借款额度该满了吧。
AK-47,不知道死在枪下的人有多少,作为武器的设计者,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做什么吗?我在制作杀人工具,为了更快地杀死别人,结束战争。
作为人物传记片,剧情上稍显平淡
AK47价格低廉性能稳定,适应各种极端环境的应用,威力强大维护便利这一切的特性都成为了恐怖分子最佳的选择。由于当年本拉登抱着AK47公开演讲,AK也成为恐怖分子标配,成为世界第一杀人利器。卡拉什尼科夫要知道是今天的结果估计气的棺材盖也得掀了。电影描述枪王之王的诞生,真没啥可说的!
看完有些平淡,只好找其传记来补,发现影片缺失了两个重要的关键:1、卡拉什尼科夫受伤住院其间,阅读了图书馆的所有兵器书籍,尤其是对轻武器的发展史变迁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这是承上启下的关键。2、在走向AK47之际,卡拉什尼科夫不断改进,得到很多方面的帮助——这是走向卓越的关键。影片本可以拍的更好啊
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师的伟大设计。没上过学,却设计出一支历经70年而仍被广泛使用的枪。这支AK-47及其仿制品,几乎抗衡了世界上所有的单兵自动武器。
很不错的片子推荐,这把世界闻名的武器居然是个连七年级都没上完的人做出了的。很有感觉,战争与和平真是矛盾,力量是需要枷锁的。拍很有苏联的感觉,喜欢俄罗斯的片子 还有他们的男女演员都佷靓
题材这么好,被拍成流水账,没高潮,没重点,没细节,以枪为中心展现更多技术细节也不错啊,结果就像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浸个水过个沙,整个慢镜头特写,我看的是内心毫无波澜。
创造ak之神,而且还不是专班出身。
俄罗斯的主旋律只有正能量,非常团结,没一个坏人。整部影片就像一架滑翔机,镜头一扫而过,情节一扫而过。摄影和配乐都是标准爱国大片风,拍得干净利索,利索到几位成长路上帮助过他的军官除了胖瘦一概分不清谁是谁。看在把尤里拍得那么帅的份上,加一星。(尤里与角色年龄相当,真是一大幸事啊。)
天才的设计师的故事,一支神奇的枪械诞生的过程。影片用非常平实的手法,讲述了AK47的发明人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片中画面非常漂亮,男女主角颜值很高,应该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影片没有细致讲述发明中的细节,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过瘾。整体来说,观众还是看到了一位没怎么上过学、也不会画图的天才设计师的成功历程,当时的苏联真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和胆略,才能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设计师脱颖而出。
拍的像学生作业
没有波澜的流水帐(嘲笑主角的是亚洲人面孔吗)
顶着AK-47诞生史的噱头拍了个又无聊又俗套还没有重点的流水账,感兴趣的还是去找纪录片看吧。
作为一个非军械迷,大名鼎鼎的AK47我还是非常膜拜的。无论是联机版的CS还是使命召唤,AK47都相当常见,作为接近百年的枪支,易保养火力猛价格低现在还称霸全球。所以膜拜大神的眼光看完了AK设计史,没有大场面,剧情比较平庸,但是还不错,弱化了ak的牛逼之处,其他地方描写的却很多。
电影倒不怎么无聊,问题就是看完也说不上这枪究竟好在哪
相对于无比辉煌的AK47来说,影片拍摄得较为平庸,索性拍成纪录片更好看
从上大学那会开始,我一直就是AK47用的最多,穿透力强,杀伤力超级印象深刻
制造武器,永远都不是应该光荣的事情(除了对抗侵略)永远记得那句话:有枪不用,和没枪可用是两种概念,这把武器杀伤过的人远比核弹要多
好无聊
清清淡淡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