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里,突然想到奶茶的那首歌http://www.xiami.com/song/130757:我对你付出的青春 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而事实上徐连句谢谢都吝惜)成全了你的潇洒与冒险成全了我的碧海蓝天她许你的海誓山盟蜜语甜言(林怎么说来着?
“我不能许你未来,但我许你整个人。
”精神契合云云…)我只有一句不后悔的成全成全了你的今天与明天(然而林选择了离开)成全了我的下个夏天这首歌放在这里,也是很贴切了
如果有人看百度大神的百科这样的技术文字也能想流眼泪的话,可能就是我这样的文艺小青年儿了。
我想这话大概是从《小脚与西装》里面出来的,张幼仪说,她怀孕两个月的时候,徐志摩跟她提出离婚,想和林在一起。
她不同意,去投靠二哥。
徐明知道他在那里,却一直装不知道,没有联系过她,并没有问她一个女人怀着孩子是怎么过那八个月的。
后来他来找她了,原来是来找她签离婚证书的。
这个时候她刚生下二儿子,张幼仪很果断的签了,然后带徐志摩去看刚出生的儿子,据说徐志摩贴着玻璃看着孩子,看得很销魂。
然后就走了。
张幼仪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始终没有问我一个女人要怎么样养大儿子,我一个女人在异国他乡怎么生存。
就这样,连生活费,儿子的抚养费都不用出,我们的诗人很潇洒的蹿得无影无踪。
还好,真的还好。
试想一下,如果张幼仪不是张家的小姐,没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娘家和几个非常BH的哥哥,她一个小脚女人,不懂外语,要怎么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不用想,也许是饿得极了带着孩子一块跳河自杀了,要么是为了孩子不饿死而堕入风尘。
可是张幼仪是上海一个富豪的女儿,几个哥哥弟弟都是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非常优秀的领导人,所以她不用发愁儿子怎么养大,自己怎么生活。
可是她没有了爱人,孩子没有了父亲,这些是娘家和金钱能给的吗?
一直到小孩得病去世,徐志摩才内疚的赶过来,说了对不起。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说:她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
她现在什么都不怕。。。。。。
在她的名称前边除了是中国头一个与丈夫使用《民法》离婚的女人以外,鲜有人知道,她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银行家。
最近一直在天涯看八挂,今天有人提起《人间四月天》里面刘若英演的张幼仪,一张张截图,让我想起来,当年是冲着黄磊和徐志摩去的,却摒弃了这两个人,爱上了刘若英和张幼仪。
按照徐志摩、林徽英、凌淑华这一类的人来说,张幼仪不是个才女,她也不是张爱玲、冰心这样的女文学家,甚至连偶尔写写小稿的陆小曼都比不上。
所以关于她的风花雪月也流传下来的很少,很少有人八挂她。
通常说起来,也就是说她是徐志摩的前妻,如何是因为老土而被抛弃的。
所以在世人眼里面,大多人都信了徐志摩的那句话,加上中国特色,都认为包办的婚姻都是同样的,女方肯定是目不识丁,而且没有灵魂没有思想,只不过是那些文学家、诗人、伟人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忆和绊脚石。
张幼仪将自己的一生分为“去德国前”和“去的德国后”——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
我喜欢他的这种一无所惧。
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女人是非常可怕的,我喜欢她去德国后的这种状态和回国后的一切: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
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我也喜欢她回国后对待徐家二老的态度,徐大诗人不消的时候,她这个前儿媳给两位老人风光体面的办理了后事。
我也喜欢她在威风八面又发横财后辉煌的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时刻记得自己是个应该遵守三从四德的女人。
在家从父,她嫁给了因为贪图她家政治地位的徐志摩。
出嫁从夫,她很果断的在徐志摩变心的时候签了离婚协议。
夫亡从子,她在53岁那年遇上一个对她好的男人,准备再嫁的时候,写信给在美国的大儿子。
她说:我是个寡妇 ,应该听我儿子的话。
阿欢的回信催人泪下:“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
谁伴母氏?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谁说张幼仪不是才女?
她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
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
看的时候感慨万千,看完之后反而很难归纳出一个中心思想。
剧算神仙选角了,徐志摩有书生气,林徽因够灵,张幼仪有畏怯感,陆小曼有风情。
但是较起真来,徐志摩其实应该更不羁一些,林徽因也有点太内敛。
故事戏说的成分有点重,导致于如果按照剧里的情节评价人物,对真实的人物失了公平。
但是,它本来就是剧,不按剧评价又能怎么评价呢?
徐志摩是自我的,因为极致的自我,单看他会觉得纯真,把周围的人算进来,就是自私了。
他不是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但却是个好情人。
他会为他心头的那一份纯真的爱付出一切,用句矫情的话说就是:为了你对抗全世界又如何。
爱情是他心中的星空,可是人总得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没踏在实地上的人,星空再美也终究会被脚底的泥潭吞噬。
看剧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如果他与林徽因能修成正果,这份爱会不会持久。
没有答案,也许真的修成正果,白月光会变成白米饭。
但是这三个人中,他的灵魂伴侣始终是她也只有她。
徐志摩与林徽因在一起的时候,气场是完全契合的。
那些别人不屑听,听不懂,无共鸣的痴话,对方都懂。
那样的心灵契合,可遇而不可求。
虽然我心里知道他们的爱情是不道德的,却也深深地理解遇到一个契合的灵魂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强烈的吸引力。
直到后来,他们各自成家,认取生活的模样,吃尽生活的苦头后,对方在自己心里依旧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对方身上叠加了更复杂的含义,那是一段没有负担轻松美好的少年时光,和他见面的时候,会短暂地忘却现实的苦楚,仿佛还是最美好的少年。
打个岔聊聊林徽因。
女子太优秀往往不容易圆满。
林徽因是个脚踏实地又能仰望天空的女子。
选择了脚踏实地的梁思成,是明智的,志同道合又踏实稳重的丈夫。
我相信也是幸福的。
但是不能一起仰望星空,终究是不够完满的。
她已经是一个能遇到同时代各种优秀人士的女子了,依旧无法遇到一个完全像她一样既理性又浪漫的人。
这算不算,优秀给她的负担呢?
黄磊和周迅那时候的颜值真的是无敌了,无数次地让我感慨真好看啊!
黄磊当时的演技也真的很棒,跟林徽因在山寺的那段对话情绪精准有层次。
当年的电视剧质量真是比现在强多了。
志摩,一个很不完美的男人,一个彻底的性情中人,一个纯真至极的人很为他心疼,为了他的不得,为了他的辛苦因为电视,走进他的世界,发现电视中太多的缺憾,对陆小曼,有太多需要解释的。
小曼,同样一个多情有才情的精灵,却担负了太多的误解!
在未了解事情前不要乱下定论,但,在了解之后却已不需要了,她,就是她!
何止于米 相期以茶文 / 张素闻 美会以何种形式存在?
八万四千种?
八万四千种之中,有两种就是冯友兰寿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的对联这样的:道超青牛,论高白马;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金岳霖,这个与冯友兰等人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大师,被国人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先生一生差不多不回长沙老家去,而他在北京的朋友圈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张奚若、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钱端升、陈岱孙、周培源、邓叔存、陶孟和……美国的费正清、英国的瑞洽慈……抗战前,每到星期六下午,金岳霖的客厅里就高朋满座,高谈阔论,乃是当时京华一处有名的沙龙。
林徽因与友人们想想那时多少学人,每周聚会一处,谈笑间,把中西的哲学都论遍了……古今多少学人,都在此光光相互之中,彼此辉映。
故而冯友兰称他:道超青牛,论高白马。
道超青牛应该还有另一层语义,就是金岳霖的爱情观是超越的,不同于世俗。
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且始终尊重她的选择,始终相守不离,而又极为自持自爱。
他对林徽因的才华的赏识与人品的呵护林徽因当然也是知道的。
她向梁思成坦白了自己的感受:“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想了一个晚上,最后对林徽因说: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真的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也老老实实地将话带给了金岳霖。
没想到,金岳霖更君子,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
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应该退出。
”
金岳霖挽林徽因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送给林徽因的挽联是: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以千寻瀑布来形容林徽因的才情,以人间四月天来比拟林徽因之人品,天底下盖也只有金岳霖这么赏识女神林徽因了。
他一直与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毗邻而居,乃至于林梁一家搬家,他也逐林而居。
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老朋友们收到通知,都很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
”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着自己的感情。
这就是金岳霖道超青牛之处,他比老子还能逍遥世外,又给中国人做了示范:真正的爱情超越世俗。
不必像儒家那样一定要结婚生子,动而无穷动,而可以是静好的,超越的。
那时风华金岳霖后来也有秦丽莲和浦熙修的感情关系,但他终生未娶,确乎是爱了林徽因一生。
一生未婚的他没有子嗣,他晚年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儿子梁从诫、儿媳方晶、孙女梁帆生活在一起。
这个孩子,他看着出生,看着长大,看着结婚生子,亲热地叫他“金爸”,为他养老送终,把他葬在林徽因墓旁。
什么是好的感情?
高晓松谈到爱情的时候说,林徽因最好的伴侣梁思成,最好的追求者金岳霖……这三个人一生都成了最好的挚友。
金岳霖还给梁林写了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
首先让我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各自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两个自由的灵魂在一起才是好的爱情,好的人生。
人间四月天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与茶皆是日用不离之物,无一日可缺少,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皆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于是,这两句话读起来有世俗生活全部的温馨与温情,米寿88岁,茶寿108岁,与你相交一生,终究是平淡到生活中的米与茶,却在这样的平淡中有真实的相交与相知。
冯友兰希望老友金岳霖能够一直活到108岁,还来与他祝寿……在浩瀚的时空里,人寿百年也很短,人寿百年也很难,即便如此,惟愿你,长命百岁,岁月静好。
想想冯友兰对金岳霖献上对联的那个画面:两个老人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少年时候一颗颗长起来的牙齿又一颗颗掉落,青黑的头发一根根变白,眼睛也从中年时候的目光如炬到老眼昏花,可是,老友,你还是要活到108岁,我们相约活到108岁,还来喝这口生日茶,吃这口生日饭……可惜金老89岁就死了,他一生最好的友人就是冯友兰吧?
无常的岁月,有常的温情与爱敬,朋友之间最温暖隽永的一种。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此时的北平寂静安好,芦苇以其思想为诗一首:秋日素闻绑在文字上,就像季节绑在道路上,没有摔过跤的路途,似乎不算旅程忽然遇到一湖水,想起千年万里天涯海角忽然看到一张山,想起地老天荒生生世世,就像柳树下荷塘边的旧门庭,它多像是林语堂的京华……暮秋,沉静,无风的湖水,如轻烟微云一般安和,阳极而阴的子夜清冷,寒凉,无风的天幕,如晨钟暮鼓一样安宁,那遥远的故乡,枇杷成荫苔藓满地莲花的开落寂静有声些许的诗意,从晚明的对话里,奔走,飘落在窗前,散发在苍穹,这浩瀚无垠的宇宙,生生死死的我们,甚至远远远远来不及,认识它的本来面目……
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志摩的诗,无意中提到这部电视剧的名字。
“怎么?
你们都没看过?!
”看着全班同学一脸的茫然,她像是吃了一惊。
不知怎么,对这个情景印象很深,《人间四月天》,从此成了一桩心事,一存就是多年。
这份心事,在读了林徽因、徐志摩的诗文后,变得愈发厚重。
虽然一直相信,他们之间,实在只是淡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绝非世人所妄度的恋人之情。
我们看报告文学,看名人传记,往往是不将其内容全部当真的。
很多时候。
明知其伪而仍读得津津有味,似是煞有介事,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阅读心理,欣赏感受,至于这样的心理和感受具体是什么,却是因人而异的。
人间四月天,是说不出的美好。
总以为,以之命名的剧目,也不会相差太远。
寒假里,终于看了这部期待多年的电视剧,远没有预料之中的兴致。
这种感觉,也不能说是失望,只是近乎于失落。
五年中,每每念及其中的剧情,总是尽自己所能的去想象,在思维跑马似的驰骋。
五年,一个人可以尽其所能地燃烧她的热忱,绽放她的激情,也可以让激情的花朵枯萎,幻想消逝成一缕轻烟。
是以前想得太好,期待太高,还是现在已经无所可想,无所可期?
演员已经尽力了,至少,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眼中是无可挑剔。
尽管也有人指出周迅灵气不足,伊能静风情不够。
我想,这也是不可勉强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林徽因。
每个人眼中的徐志摩,也仅仅是自己所见的那个徐志摩。
而现实中的他们,早已风化成历史的记忆,岁月的传说。
《围城》里,钱钟书曾借方鸿渐之口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
”近来常觉,读书看戏的情形,也大抵与此类似。
写于2010年2月
是在离开上海的前一天下载了这部电视剧,为了坐火车的时候消磨时间看。
一共二十集,火车上看了将近十集。
后来忙于找工作,间隙陆续观看,当做心灵的放松。
看之前,怀着好奇与期待,毕竟是近代文学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刚开始看的时候,不是很适应,黄磊演的徐志摩有点呆,有些笨重的感觉,不够轻盈,就连勇敢和执着也是很沉重无力的感觉,不是我想象中的诗人的感觉,反而像是被现实所困的普通人。
林徽因是文学史及网络上传的热的传奇才女,周迅演的林徽因只有乖巧与冷静,配音尤其奇怪,慢吞吞一本正经。
伊能静演的陆小曼也有些生疏,没有把陆小曼的任性与自我演绎出来,反而只是一个哭哭啼啼的总是需要依附男人的软弱女子。
刘若英演的张幼仪让人很佩服,但是还是刘若英的气质。
客观上讲,这部剧并不是很成功,但是我依然耐心的看完了,通过这部剧仍然让我了解到了徐志摩及与他有关的三位女性及那个年代学者的一些事迹。
我对现当代文学是感兴趣的,当在电视剧中看到梁启超、胡适、还有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名人时,还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其实作家是用来读的,只能到他的作品中去感受与理解,这样还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如果是以影像的形式直接端到你面前,反而有些无所适从。
包括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也是这样的。
这也是我更喜欢读书的原因。
然而惭愧的是,工作以来,自己很少能静下心来好好的去读一些书。
简单说一说我自己的感受吧!
徐志摩仍然是一个传奇,不仅仅在那个年代,就是放在当今时代也是同样的。
他敢于追求世俗社会所不容忍所相悖的自己内心的追求。
他执着于追求爱情,执着于自己的诗歌。
他的爱情是坎坷的,但是他没有抱怨与退缩。
他很坚定。
对张幼仪,他是有敬佩的;对林徽因,始终如一的欣赏与珍爱;对陆小曼,始终相信陆小曼有着她自己的光芒,愿意纵容宠溺她,不惜委屈自己。
电视剧中偏重展示徐志摩的爱情,没有太多讲他其他方面。
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等徐的飞机坠落。
直到最后一集,悄无声息,电视剧没有给予什么画面。
心想,其实这对于他,也是最好的归宿。
那辆飞机当时只为他一个人飞,而当时他的境况也是比较复杂的,陆不肯与他去北京,他每日需为陆的大手大脚奔波买单,心中的激情与信念已经受到严重的打击与摧残。
如果他离去,还能留一个传奇,如果他继续活下去,或许也只会消陨惨淡,默默无闻。
对林徽因是想象最多的,但是看完这部剧,对她是最没感觉的。
很平淡,很被动,很理智,甚至有点无聊,没有看到她内心的故事。
对陆小曼,看电视剧的时候,是有一点讨厌她的,用现代的话说,太“作”了些,自作孽。
但是后来对她也有理解与同情。
她活的没有力量,太娇弱,打麻将,逛舞会,听昆曲,抽鸦片……唯一释放力量的是她刚认识徐志摩的时候,可是她们结婚后这种力量就消失了。
她活的太任性,心里只有她自己的委屈与伤痛,从不为别人考虑,甚至是徐志摩,她也是从来没有去理解考虑过的。
从一开始她就知道嫁给徐志摩,徐的家里是不会认可的。
但是结婚后她从没有试图努力去改变徐家对自己的偏见,反而是更加放肆。
她知道徐是诗人 、学者,并不是有钱之人,仍然大手大脚,肆意消费。
结婚后徐为了金钱四处上课,回到家里不是陆小曼的关心与问候,而是陆把麻将桌摆到了家中,说笑吵闹,无视徐的存在与感受。
后来吸鸦片,与翁瑞午共躺一起抽鸦片……当我看到陆小曼这些的时候,当我有点失望,并且也认为她是“堕落”的时候,我反思自己,是自己传统正规思想太浓厚了些?
我不也是以一种社会化的大众化的标准来衡量她的吗?
其实,她活的很纯粹很彻底。
她也是清醒的,对人生,对生活,她有她自己的理解。
对于张幼仪,很敬佩。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敢面对现实并且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力量的。
以前我也不曾想到,她是这样优秀,勇敢,坚韧独立的女性。
她不是没有自我,她只是更多的在为别人考虑,最后把自己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事业上,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与精彩。
看电视剧了解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愿以后某个时机,我会找来相关的书籍,好好阅读,更近,更全面的去感受他们。
林徽因、张幼仪,都是活在社会道德枷锁中,同时又努力活出了社会认可的一种精彩。
而徐志摩,陆小曼,都是无视社会道德枷锁,为自我而活的人,但是他们活的太任性,没有了社会枷锁与身边人的认可,反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力量。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人?
浪漫 多情 才气 文艺 骄傲 自由 ……评价很多可是在我看来他却是一个薄情之人当年奉父母之命,取了张幼仪留学英国遇见林徽因,“你偷走了我的诗歌,我就偷走你的琴音”徐志摩义无反顾的抛弃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于是乎就有了中国第一起离婚公告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林徽因在浪漫的康桥边轻吟这段话的时候徐志摩应该是如痴如醉可是他忘记了家中一直等着念着的张幼仪没有爱情,张有错吗?
为你远离亲人与故土,张有错吗?
怀了你的骨肉,却逼着在离婚书上签字,张有错吗?
在你的爱情世界观里,你却如此的辜负了一个女孩你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你确定你找到了?
林徽因最终嫁给了梁思成陆小曼让你声名狼藉你终究郁郁寡欢,才思枯竭而张幼仪却为你抚养孩子,孝顺父母甚至在你陷入困顿的时候慷慨相助徐志摩啊徐志摩我好想知道在你遇难离世之前对张幼仪是否有一种愧疚!!!!
说徐志摩是有史以来最渣的才子显然不为过,他身边的女性更是民国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1.5倍速看了这部剧后,感慨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追求注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数与结局,不同女子的婚姻观也给了我不同的借鉴和启示。
1、林徽因:她对徐志摩无疑是有爱情的,对于写出《再别康桥》的才子,又在剑桥读经济和哲学的富商之子动心皆为人之常情。
但他没有选择与徐志摩在一起,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的考量,一是她坚守自己的道德,不愿意因为爱情冲昏了自己的理智,更不愿意承担张幼仪因此而成为“弃妻”的罪名;二是因为她可能清楚地看到徐志摩对张幼仪的绝情,相信因果轮回,看透了徐志摩是个只有激情爱情,没有责任担当的男人,因此选择用朋友的方式彼此陪伴,既可以一直彼此欣赏着对方的才华相互交流,又不逾矩,可谓妙啊;三是身边还有梁思成可以选择,比起浪漫但不知责任为何的男人,梁思成显然更加理智成熟,适合作为一个丈夫。
2、张幼仪:不知道民国现实情况如何,剧里作为一个传统的民国女性,在嫁人之前她是一个幼稚天真、无独立思想只知恪守妇道的富家女。
但是在被徐志摩无情抛弃后,突然明白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变得勇敢、坚强、独立,成为了知名的女商人。
剧情后面张幼仪多次帮助徐志摩,帮助他的经济状况和赡养父母,一方面我相信她人至善之人,另一方面我更相信她对徐志摩余情未了。
3、陆小曼:我一直觉得陆小曼和徐志摩的婚姻像命中注定一样,更是对梁启超在婚礼上对两个人的训诫深以为然。
两个人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真的太像了,都是那般激情、浪漫,对艺术充满热忱的理想主义热血青年;另一方面,他们也都不满足于现状,自私自利,同样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考虑,缺乏责任心。
这样的人也许无法容忍与其互补的人的存在,因此才会选择与各自的原配离婚,还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
但我并不喜欢他们的婚姻状态,两人婚后是有爱情为基础不错,但除了爱情一片贫瘠,实在缺乏让人艳羡的物质基础和所谓的幸福感。
毕竟徐志摩都要打三份工来供养家中的鸦片女子,没有陪伴,何来幸福?
ps 这部剧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女性婚姻观的探讨,也许是我没啥其他方面的格局,但是写民国的三角恋的戏份真的太多了~
这部电视剧上映的时候,还在读中学,看的断断续续的,因为喜欢林徽因,就一直好想把这部电视剧重看一遍。
谁知一拖就是好多年,直到今天才看完了最后一集。
这么多年,存在脑海里的人早不是最初的模样。
电视剧也没有记忆中的那么好看了。
果然,很多东西不能回头看。
这么多年,看过了林徽因传,陆小曼传还有她们的作品,作为徐志摩爱过的女人们,她们的人生阅历丰富不亚于那个为爱痴狂的徐先生。
如果早知道林徽因是东大建筑系的创始人之一,当年说什么也会考家乡的大学,不往外跑。
后来,一直不觉得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倒是因为她和金岳霖的感情唏嘘不已。
有那么多人爱着,她应该是幸福的吧。
不能以爱人的身份在你身边,那你给与我友情,这样也好。
电视剧,最后的最后,病床上的徽因最后的愿望是见见张幼仪和他的孩子,这,是她藏了多少年的心结啊,电视里,她拉着她的手,说,对不起,那年在康桥。
周迅的大眼睛含着泪,楚楚动人,刘若英隐忍的表情,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依稀记得那一年,你的,我的,年轻岁月。
陆小曼是花,林徽因是溪流,张幼仪是月亮。我喜欢花,恋慕溪流,可最爱的是月亮。
3.5/5 好早看的啊,看到黄磊突然想起来的。就当你还没那么讨厌徐志摩,或者说当年还不了解那些故事。某天难得我和我爹观点完全一致:徐志摩是个人渣。
配音出戏
太戏说了,好像徐志摩生命里只有女人一样。和林徽因那段篡改的太多。还有,徽徽。。。【弃】
不喜歡徐志摩卻喜歡他身邊精彩的女人
如果这个时候窗外有风,你就有了飞的理由
小时候看过,那时主要是为了看周迅以及八卦三角恋。昨晚睡前快进看了几集,因为导演是唐诺口中的“天才小说家丁亚民”,他还导演了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刘若英扮演张爱玲。我好奇丁有没有把文学才能用在电视剧上,虽然二者不是一码事。这剧的重点还是爱情,把徐志摩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三个女人都欣赏他、真心对他,并且达成了某种和解。但在美化徐志摩的同时,对女性的塑造并不立体,只取她们的一个侧面——张幼仪的隐忍(她是三个女性角色里比较丰富的,在剧中有变化成长),林徽因的淡泊(其实林能说会道,也会争风吃醋),陆小曼的奢侈(她也能写会画,电视剧只表现她抽大烟了)。林忆莲演唱的主题曲蛮好听,但歌词令人下头。希望女人在爱情里有点主体性,一切从我出发,我选择、我享受、我离开……别再等待和忍耐。
如婚后妇女的闲言碎语,那些才华洋溢都被风花雪月了。
這部電視劇讓人感觸甚深,除了三段愛情的波折與及當時社會觀念所發揮的影響,三個女子感情的取捨態度都有代表性的描劃,得失之中與幸福的距離依然遙遠,無奈。結局三個女人對自己愛過的男人逝世的悲傷令觀眾像同時看三個悲劇感觸至深,最後張幼儀在林徽音病塌前那段對白好像將整個故事再回味一次使人腸斷。一套會讓人淚流成河的電視劇。
演员挑得真好,作为奶茶的粉,不得不说,张幼仪如有刘若英一半气质,历史都能改写。估计看完后对徐志摩拍砖的人又能多出一大批了。
黄磊曾经很文艺,《橘子红了》、《似水年华》都不错,中学时代的国产连续剧多么有追求啊!然而时间终究是把杀猪刀,岁月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不仅仅是皱纹,还有将一个少年的心气磨成中年的油腻。
慢的快赶上韩剧了
感觉有欠缺,似乎可以更好
小时候断断续续跟着大人看过一些片段觉得好有诗意啊,长大了再看…配音太扣分情节太拖沓,一边不喜欢张幼仪一边搞大人家肚子的徐志摩好意思说自己爱情至上嘛…不过捧红了片中几位主子也总算是制作方做了件好事。
我们一生有太多梦从指缝里溜走了,如果我们能比别人多一点幸运的话,也许就是用诗来网住一些旧梦的残影吧。
四星主要是给演员的,当年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我就极其讨厌徐志摩,打心底认定他就是一斯文渣男而已,相反剧中的几个女性角色都很出彩。
几位演员的演技没的说,一星全给他们。但是一旦是写历史人物的剧,至少也得有史实吧?人物的性格和事件都被歪曲了,真的很过分!林徽因和梁思成是真正的并且少有的伟人,居然被写成这样,太悲哀了。
彼时黄磊还是翩翩一少年,如今。。。
只为那些诗意的句子和真挚的友谊
黄磊=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