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妻子
Un couple,一对,一人伉俪(港),A Couple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主演:娜塔莉·布伏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索菲亚,列夫·托尔斯泰是她的丈夫。他们结婚36年,有13个孩子,其中9个活了下来。虽然他们住在同一个房子里,但他们经常写信给对方。他们是一对情绪失调的夫妇,经常争吵,彼此非常不愉快,但偶尔也会享受激情的和解时刻。这部影片是索菲亚的独白,讲述了他们一起生活的快乐和挣扎,取材..详细 >
怀斯曼依旧再搞他的「真实电影」,而没有什么形式比女性口播更加「厌男」了,当托尔斯泰都可以被用来当做某种流行运动的靶子,要么是时代发生巨大变化,要么还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横行。
电影显然是参考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研究框架,两者在父权社会中都处于边缘位置。女性所具备的滋养哺育,以及提供营养和劳动的特质与自然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女性的位置不在男性社会的中心而是在偏离这个中心的外围自然世界里。只有在自然中女性才被允许展开自我活动。因此,尽管妻子的讲述,或者说长期压抑后的控诉得到发泄机会 ,回应她的也只有林间的风声和海洋的咆哮。她如此真诚热情,表达如此有力形象,对人生家庭的理解如此清晰耀眼。但女人的位置依旧决定了她是孤独的,是没有听众的。
影像极简至美,但内容真的让人昏昏欲睡。冗长的怨妇控诉老生常谈,文本毫无新意。我周围几乎都是女性离场,尤其还有拖着丈夫离场的。我在最后十分钟也受不了了,出门看看路边的黑格子和蓝天白云的海鸥更美好。
太依赖观众的想象编织了,我只看见巨大的隔阂,我与影像的连结被硬生生地断掉。
@2023-08-21 20:50:48
就虽然被PUA值得同情,但看的时候真心闷
托尔斯泰的妻子在花园各角落背诵一小时写给同居老公不同内容家长里短的信。🕯️📝🌲🙎🏻♀️
awwwwwww 看怀斯曼纪录片里拍的人,你会怀疑他们是不是在表演,或者说可以慢慢看清他们戴着的面具,他们总是带着面具作为某个更大的系统或者世界的一部分去说话。这部片子也是,将言说作为一种表演,让她处在过去和现在,(观看)自然、思考和表达的边缘,恍惚间分不清她是不是在表演。当母亲、妻子、文学、自然主义的面具被一层层剥落,我们看到的那张脸是谁?那个声音是从哪里来?
纯独白,完全没有剧情。
还是怀斯曼那个味儿
爱本身也是一种虚构舞台中的独白。
缺席的俄语
#HKIFF47# 属于那种,看了十分钟基本等同于看一小时的片子。英文和法文名都是“夫妻”的意思,但是中文翻译成“xx之妻”,剥除掉了女性的主体性,一个成功大作家背后的,没有名字的“贤内助”形象。虽然这可能也正是导演这么设计的意义,但还是觉得整个观影过程有点考验人了。
从头走神到尾。对这样的大段独白没有耐心。(也可能是翻译断句的问题。)
#79威尼斯# 弄一段长达一小时的个人诗朗诵来做什么呀
鲁迅的祥林嫂>>怀斯曼的祥林嫂。托尔斯泰看到估计会不屑一顾,甚至连像说受不了他妻子一样都不稀得“受不了”这个片。托尔斯泰话语权更大,他对于妻子的抱怨更广为人知,本片全部是妻子一人发言,颇有罗生门的感觉。从怀斯曼爱zzzq的角度出发,本片适合喜欢zzzq的人拿去发挥,也适合写论文。片中水很多,导致多人因尿急退场。极简主义并不意味着视觉乏味,idea并不大于视觉享受。
#NYFF 后坐力极强。老人返璞归真的智慧,仿佛在说“年轻人关注的是战争,是政治,是宇宙,是一切未知的刺激,而过尽一生,原来我们最终是人啊,我们回归到的是人最本能的感性感受啊。”让我想到阿彼察邦的片,虽然完全不是一个方向,但都是可以“睡着地”看的电影,缓缓慢慢在皮肤上流,发生化学反应。最本能的控诉和情感,饱含人生哲理和智慧。或许到了某一个人生节点,我们会意识到,克制并不是真谛,真谛是放任自己作为人的所有感性,人类最终归于雌性思维。(确实“不好看”,但是真好)
风景很美,人很残忍
#NYFF60直到Q&A都怀疑是导演自己的故事,一个人借爱人之口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一度大为感动,结果发现只是史料再现。“自省”的文本和冥想般的花园sequence有一种自在的统一性。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种非常直观的如导演本人般的衰老。在内容上这种衰老是动人的,在形式上就让人很想睡觉。
妻子的独白,演员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