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入侵脑细胞2

The Cell 2

主演:苔丝·圣地亚哥,克里斯·布鲁诺,弗兰克·威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入侵脑细胞2》剧照

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2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3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4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5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6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3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4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5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6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7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8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19入侵脑细胞2 剧照 NO.20

《入侵脑细胞2》长篇影评

 1 ) 盲视——情欲与孤独

大部分国产电影都有明确的受众性别倾向。

或男或女,在制作电影之前,就有比较清晰的轮廓。

然而,精准的观众定位,虽然能极大提高票房,剥开华丽的外壳,往往只有单薄的核心:取悦。

在我看来,电影做为丰富信息最强大的载体之一,不论最终票房如何,一旦上映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即使有别于新闻做为公众(官方)媒体的苛刻局限,电影也不该是如此散漫和随意以致于只为取悦而存在。

Blind, 挪威电影,中译"盲视", 讲述一个盲女和她的幻想世界。

镜头带着北欧电影与生俱来的清冷而克制,色调一直是微暗的,剪辑也仿佛有那么一丝游离,甚至很难捕捉到导演的温意。

这样一部本该深陷进固有的女性偏执模板的电影,编剧却填充了丰满的骨肉,描绘了一个情欲和孤独的世界。

盲女曾经是视力完好的教师,失明后惧于出门,黑暗的世界却敏感了她所有的感官。

幻想世界外,她对着空气中不存在的丈夫搔首弄姿,甚至脱光衣服在窗前伫立,病态的渴求着关注。

而在她的幻想世界中,对自身残疾的自卑,对婚姻关系的不安,伴随对情欲的渴望,她创造了奇特的各种人物:单亲母亲在网络聊天室寻找炮友,有焦虑症的偷窥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电脑里还有着成山的色情电影,还有"幻想版"的丈夫顺理成章的偷吃出轨。

这些人物的关系相互纠缠影响,精彩万分的发展以致于盲女深陷其中,几乎不辨虚实真假,梦里梦外。

幻想世界中的这些角色其实都是盲女内心惶惶的折射。

她对关注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几乎致病,表面却不得不伪装的安详而平和,仿佛一切都好。

而她幻境中的偷窥狂甚至对着电视节目学习在头上绑绷带假装受伤,以获得走在路上时行人的安慰和关注,甚至只是一个陌生人的拥抱。

盲女对情爱和他人关注的迫切需要,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都让她光怪陆离的幻境表现出异常的现实合理性。

来自现代社会的人类的敏感和顾虑,被导演通过极端例子完美的放大。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人类与情欲和孤独永恒相伴。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情欲和孤独来自时代,时空的局限。

而现代社会,又有谁真的被谁需要呢。

又有谁真的施以恳切地关注目光?

或许,乡野奇谈,明星琐事,时尚潮流,更被人们需要。

没有人在乎他人的孤独和呐喊。

即使被众人拥簇,幻境中你我依然是那个假装头部受伤,但只是需要一个拥抱的偷窥狂。

在这广袤的宇宙,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星球。

自行旋转,永恒孤独。

虽然在永恒孤独截止感觉逼格冲天呢!

但是还是要多嘴提另一部电影,2014年横空出世,同样以盲人为题材的《推拿》,导演是娄烨,就是那个似乎电影中永远都有情色镜头,拍的《颐和园》到现在还没有解禁的导演...第六代导演中,管虎(《厨子戏子痞子》)奔向了商业片的康庄大道,就剩他和贾樟柯在文艺界相依为命,多年专注生活和底层人民。

娄烨的电影永远是有关爱的,对小人物的关爱,对社会的敏锐体察,平和又深刻的人情味。

新电影《推拿》亦如是,普世之爱,淳朴,纠葛,平常却浓烈——谁说盲人不能有真挚的情爱?

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2 ) 意识和现实的相互侵蚀:自卑之歌

《可能》可能。

可能的形成。

可能的事物仅仅是一种物理侵蚀,它灼伤每一种美学或卡力斯惕克(感性学)。

—— 马赛尔 杜尚以下内容均为胡诌:首先,电影讲述的既不是欲望也不是爱情,是一个盲女的内心斗争。

电影是盲女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故事是内心斗争的舞台。

但是故事是不连贯的,盲女在讲述的过程中在不断改变故事,舞台也不断变化。

讲述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直接的内心活动,盲女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意识中,所以经常出现没有现实中逻辑性的情节。

盲女为什么需要这个故事?

影片在盲女的自慰中结束之前,盲女始终是自卑的,自卑在影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她无法满足丈夫(由于自卑她甚至不愿尝试),自己也得不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丈夫的猜忌,猜忌创造了Elin。

盲女的欲望在现实中一直受到压抑,欲望是各方面的,还包括被关注被保护的欲望,她需要发泄,媒介是Elin和Einar,但是光有媒介还不够,为了发挥媒介的作用,她需要一个故事。

这是个什么故事?

首先看看Elin和Einar这俩人。

Elin最初是盲女不安和猜忌的产物,她得到了盲女得不到的东西,其中有盲女所需要的关注、保护和丈夫,或者说盲女的一切欲望,因此盲女羡慕嫉妒恨,希望在Elin身上上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然后扩大这个悲剧。

Einar则代表盲女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是她的本我,但是这个本我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他长得丑,有性癖,还有焦虑症,盲女厌恶她的本我。

故事本身简单,Elin成为了盲女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Elin变盲,Elin怀孕,Elin受到侮辱,在这期间,Einar一直是暗恋Elin的,或者说把Elin当作意淫对象。

故事在Elin变盲开始才真正由盲女主导,因为猜忌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

之后的Elin怀孕,Elin遭受侮辱都是盲女发泄的需要,然而盲女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故事,Elin受辱后故事的作用也差不多完成了,此时盲女幻想中的丈夫说出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她这么悲惨?

”,这是盲女对自己的和解和反思,此时丈夫代表了盲女的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Einar也在场,他是突兀的出现的,丈夫说“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

”,然后盲女冷笑,对Elnar投去鄙夷的目光,还说“没人能和有焦虑症的人一起生活。

”这是盲女自卑的另一处体现,而且反应了自卑的部分原因,言下之意是没人能和盲人一起生活,之所以Einar有焦虑症而不是别的什么病,是因为盲女认为此时的自己由于看不到任何东西而导致的不安和猜忌,胡思乱想,和焦虑症相似,也就是说之所以丈夫不能和盲女一起生活,不是因为盲女盲而是因为盲女有“焦虑症”。

现在盲女的所有性格特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了,她不仅自卑,还自我厌恶,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其他人。

在电影的最后她相信了丈夫,但那是出于理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为什么丈夫需要幽默感?

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包容她日后仍然可能出现的臆想。

在故事的最后,失明的Elin挺着大肚子向Einar挥手,对女儿说“他虽然丑但是个好人,还常常帮助我。

”(不是原话,大体意思),这标志着盲女与内心深处被厌恶的自己的和解,盲女开始坦诚的接受自己。

这个故事看似是欲望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卑的排解,是盲女与自己的战争,欲望不过是导火索,战争的结果是和解。

如果我们整体的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虽然故事的讲述者是盲女,但整个故事不是一直处在盲女的主观控制之下。

盲女能够认识的“现实”很多是不确定的,她需要自己想象和回忆,比方说她把天花板想象的很高,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

电影在三个空间中不停转换:盲女臆造的空间,盲女意识中的现实空间,真正的现实空间。

不过真正的现实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

盲女的意识和现实混合,创造出了既非臆造也非现实的空间,这个故事是意识和现实相互侵蚀以后的产物。

这个电影表达了什么?

1.关爱盲人。

2.关爱焦虑症患者。

3.包容他人,尤其是包容弱者,尤其是包容需要你的弱者。

4.1+2+3=幽默感(这当然是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总结)。

但是除了幽默感,这个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5.关爱自己,接受自己。

胡诌完毕。

 3 ) 梳理电影情节,太乱了,幻想和现实傻傻分不清

剧透剧透剧透【纯幻想】女主幻想了辫子男和他的种种癖好,辫子男是个内心极为孤独的人,为引起他人注意假装星战迷、因为722爆炸枪击案别人注意他而感到快乐。

辫子男代表女主的孤独和对性的欲望。

然后又幻想了Elin,以及生活的一堆琐事,代表女主失明后对婚姻的担忧和怀疑,所以幻想的Elin也失明了。

然后交代了一下辫子男暗恋Elin。

一直偷窥她,在超市放音乐吸引Elin注意。

【现实中幻想】唱片掉了被丈夫接住那段是女主的幻想,幻想丈夫坐在后面一直看自己。

还幻想了拿识别颜色的机器去识别丈夫屁股。

代表了女主渴望与丈夫亲密生活。

幻想自己上街走路(然后脱光了贴在窗户上没理解)【两种幻想并行】要命的是,女主幻想了现实中的人物,也是整个电影交代的内容。

幻想丈夫建议辫子男上网约炮(这段里一会在餐厅一会又到列车上,原因女主自己说的:“当我想到写什么的时候,故事就变得没有逻辑,我应该构思一下的。

”所以是女主的幻想混乱了一下造成的)后来女主闻丈夫的衣服,做出了“很臭很难闻”的表情,丈夫真的去健身了,说明已回到现实,现实丈夫给她介绍建筑模型,女主答应丈夫去参加party,然后两人睡觉去了。

女主临睡前幻想了丈夫在网上勾搭Elin。

女主想着想着竟然给了丈夫一记肘击!

说明女主已经有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

滚床单后有一个小低潮:女主内心开始自责、丈夫输入完又删除的“我们努力了好久…”我觉得是基于现实的,交代他们一直想要个孩子但是没怀上(为结局做铺垫)以上的幻想都来源于女主“我失明了,我老公会不会背着我干坏事”的内心写照。

之后基本是幻想现实双线发展,丈夫也分为幻想丈夫和现实丈夫。

双线发展也混淆了幻想和现实,比如女主犯困睡着了,辫子男也睡着了,Elin在滚床单进行中也睡着了。。。。

女主发现自己怀孕,Elin也怀孕了,并且是幻想丈夫的。

现实与幻想开始交融。

最后到party部分,现实party是丈夫公司庆祝,幻想party是个淫乱的性爱party。

现实中,女主穿新裙子不合身(做铺垫),拒绝了现实丈夫的party。

待在家里幻想了Elin穿了件不得体裙子去party找幻想丈夫算账。

【幻想混合现实】性爱party败露,Elin痛心离开。

女主现身大骂:“我当初为什么要嫁给你,我当初是怎么想的!

” 幻想丈夫变身,成为现实属性丈夫,并质问女主:“你发什么神经,你觉得我喜欢玩这种角色扮演吗?

” 吵了一架,剧情又一转折,场景转到女主与丈夫初识的餐厅,现实属性丈夫说:“你真的认为我会带其他人来这里吗?

我爱你,你明白。

”女主找酒,现实属性丈夫继续展现暖男性格:“你怀孕了不该喝酒。

”并让女主看现实中自己的糜烂模样,女主顿悟,原来丈夫一直爱我并没做坏事,我自己太糜烂了应该做出改变。

随即现实属性丈夫消失。

辫子男喜当爹抱走Elin,代表欲望与怀疑走向正规。

(party这部分全发生在女主的幻想中,现实属性丈夫与现实丈夫是两码事,一种出现在幻想中,一种是现实中的真•丈夫)【现实】女主从幻想中醒来,在幻想中经历了怀疑—混乱—醒悟三个阶段,决定重新做人,换好衣服来到外面去药房买验孕棒,丈夫(也就是真•丈夫)得知后一脸灿烂的暖男笑容说明了一切。

最后,女主继续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幻想,Elin牵着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站在阳光下与辫子男挥手。

代表女主重新做人成功,成为了妈妈也会得到丈夫的更多关心与爱。

电影结束,皆大欢喜

 4 ) 盲视

“。。。

就像那个可怜的法国男人 写了厚厚的一本回忆录只为找回他当年做时尚编辑时的风光。。。

”她说的这部片子倒也看过——《蝴蝶与潜水钟》——记得大意就是“虽然我的身体如束缚在潜水钟,但我的思想仍与蝴蝶一般翩翩起舞”。

而当这个不幸的挪威女子视神经会逐渐萎缩,她心里盘算着“但我可以让衰退过程放缓。。。

如果我每天做想像练习 我就可以保持这个能力。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当这个盲了的女人还怀孕着的时候。

她开始不能自控的臆想,分身几个角色,当终于意识到还有阳光照在自己脸上的时候,用一个自以为幽默的自慰动作戛然而止。。。

或者说。。。

更是不可自拔。

男人会“时不时地会从网上下载很多黄色视频,打开一部自慰一次 再看一部,如此循环,然后他会厌恶这样的自己,把那些视频删得干干净净但过不多久他又开始下载、自慰,周而复始。

”。。。

女人真的会想得到?

房间的布置就像宜家的陈列室似的,挪威人日常家居都这么整齐简洁干净?

画面清爽,音乐淡雅,然而整部片子都充斥大量裸体甚至是阴道、阴茎特写,毫无顾忌的穿插A片动作片段,欧洲人果然是开放的多,但也没有感觉到太过淫秽。

 5 ) 《盲视》:以盲之名所反衬的

(芷宁写于2014年11月5日)挪威影片《盲视(Blind)》是一部有着实验色彩的电影,流淌着一些意识流影片的特点,遍布着相对模糊的界面,充斥着隐晦的心路历程,所幸影片的处理手法(特别是剪辑)妥帖,不流于虚幻缥缈,不过度天马行空,故而不妨碍观影。

以光影语汇再现一个特定人物的脑部思维,让现实与虚构不存在不同时空的差异,并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从而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令影片整体呈现出有一种吸引人仔细咂摸的味道,第一次执导长片就做到这种程度,可见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有着不俗的光影水平。

曾写过一篇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担任编剧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的影评,有感于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也有感于影片所流露出的较高的文学性,而片中人物的敏锐善感,也仿佛经由无处不在的触角被光影捕捉到,片中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也与男主人公安德斯的心理状态达成了一种高度契合,同时,关于片中角色偏执心理的具象化,也被表述的十分到位,所有这些特点,观众在这部《盲视》中,均能体会得到。

《盲视》的镜头画面也如前作般纯净冷寂,只是故事的切入视角显得更为独特——不同于安德斯在自我消亡的世界里的强烈诉求,《盲视》女主人公的诉求虽然也是强烈的,但这种强烈存在于意识流的世界里,比自杀者更为自由的是后天遭遇黑暗者的意识,是大脑皮层在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这种强烈超脱了时空的桎梏和束缚,如瀑布般自由倾泻,而黑暗仿佛一个足够衬托一切故事画面的背景,彰显出思维的自由和乖张。

出色的剪辑让该片在叙事结构上显得精确而流畅,在整体的完成度上达到了一个高标,例如片中几次场景的转换,都以一种即稳妥又大胆的方式捕捉着意识的流转。

影片采用了一些旁白,即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其说独白,倒不如说这是女人公心性焦灼且迷失的写照,与其说这类旁白是在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女主人公独特的内心世界,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和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相驳的作用,不过这种“误导”,恰是影片所需要的,因为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很容易发现女主人公的纠结所在,从而接受了这种独特的叙事,并渐渐沉浸于此种光影叙事的魅力中。

片中所表述的“盲”,看似是一种生理性的,实则是心理性的,即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盲”。

影片通过盲眼者的意识流所要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对自身欲念和缺憾的“盲”,只是这种“盲”在一个内心丰富敏锐的盲女写作者这里,显得尤为清晰。

自从失明后,女主公Ingrid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多疑,想象力也变得激越蓬勃起来,她在黑暗的世界里,幻化出了虚构的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仿佛一种对生理缺憾乃至此后所产生的各种精神压力的反弹,她一边依据往昔经验不断填补着虚幻的空间和空涸的内心,一边用措置的回忆延展出纷繁的情爱困局,甚至因在现实中无法疏解的需求,塑造出了一个代表着欲念的男性形象Einar,而Einar借助于网络的种种生理上奇葩猎奇需求,则代表着一种见不得光的按捺不住的难以抑制的欲望。

这一切的臆想创作源于女主人公遭遇失明的生理变故后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她幻想出的女性形象Elin,处于不幸的失婚状态,Ingrid甚至让Elin和自己的丈夫Morten纠缠不清。

关于这部分幻想与现实的拼接,影片做得十分洗练,Ingrid躺在床上,而丈夫还在用电脑工作,Ingrid便无法控制地幻想出丈夫在用电脑与Elin聊天勾搭。

在塑造Elin这个人物时,Ingrid常常会加入自我的代入感,即幻想和现实产生混淆,说明陷入到虚构创作中的她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界限了,比如,Elin和Morten约会时的突然失明,再如,让幻想中失明的Elin也陷入到怀孕的困局中。

这种转换仿佛将关注的视角从Ingrid转移到了Elin身上,从而也令观众的视角有了一个转换。

就某种意义而言,Elin是Ingrid的组成部分,就像意识塑造出的男性形象Einar也代表着Ingrid的一部分一样。

片末,一直冷寂的画面终于趋于暖色系,幻想中失明了的Elin和偷窥过她的Einar得以远距离“相见”,Elin按照女儿的提示,将脸部和眼睛朝向Einar的方向,轻松一笑,至此Ingrid臆想的两个组成部分坦荡地面对了,这个收稍做得漂亮又文艺,令影片的寓意深远,且余味袅袅。

(杂志约稿)

 6 ) 一种无能

重新审视每一个角色,如果希望通过人物来建构剧情,在《盲视》中,必然会是失意之举。

关于时间、空间、剧情的剪辑与构筑的精妙,《盲视》已被交口称赞。

既敲断真实叙事的连续性,又无缝地将虚构接驳,我们看到了电影“训练”观众的另一种可能,复杂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故事的人。

一个盲人的世界,她到底在乎的是“看”到什么,还是“想”到什么呢?

以“盲”作为电影的客体—— 讲述盲女Ingrid的故事,又以“盲”作为主体 —— 盲女Ingrid讲述了臆想中的故事。

这种选择是故意增加了影片叙述的难度,让剧情更复杂混乱、迷离不清。

在劳拉.穆维(Laura Mulvey)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中,她提出了“窥淫癖”(scopophilia)的观点,“窥淫”指的是出自观看的性愉悦。

个体具有一种想要观看他人的性欲本能,而这种意识集中的观看可以引起特殊的欲望和满足。

男性的凝视(Male Gaze)带来视觉的快感( Visual Pleasure),女性的角色担当承担凝视的对象。

但在本片中,女性作为主角,尽管在视觉画面上仍然展示了“裸露癖”的责任,但因为想象的加入,女主角Ingrid通过创作故事而拥有了“凝视”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剧目中的男性角色看见什么,不能看什么。

但这种主动选择,是否就能躲避男性欲望的投射与侵蚀?

失明的世界,到底是更好还是更坏,是缺陷还是创伤,是一种无能的惊喜,还是一场关于想像与现实的博弈?

影片从说明想像的技巧为开端,失明的女主角Ingrid重申,记忆会模糊,会衰退,需要用想像来训练,来创造。

在她所创作的故事里,辫子男Einar是个性瘾成癖的独居男子,靠黄色录像发泄欲望,与真实世界的女性产生距离。

如果目盲是将Ingrid与现实世界隔离的物理原因,那么辫子男作为与其对立的身份-男性,相反的生理设置-强壮、健康的,而出现在故事里,则是她最直观的心理投射,对自身缺失的需索及渴求。

大楼里的窗户,是连接本剧虚拟与幻觉的开始。

眼睛经常被喻为心灵的窗户,窗户也是窥淫癖这个行为的最好日常通道。

这些都是与“目盲”这个主题紧紧相连通过窗户,主人的生活轨迹被一览无余。

辫子男也通过窗户开始窥视Elin ── Ingrid所创作的“女主角”。

影片随Ingrid想象的故事继续发展,Elin与女儿的对话值得玩味,不希望女儿察觉自己的孤单,于是编造老朋友来访的谎言,但当女儿深入询问下去,如朋友的名字,职业等,Elin开始慌张失措。

这也恰恰验证了影片开端所讲的“越多关于细节的想象,才能让想象变得更真实。

” 想象不可能空穴来风,它一定是基于我们的记忆、现实再创作,每一次从女主角的故事回归到现实时,我们就会得知,她的职业,所看的综艺节目,正在听的音乐,甚至是手中的红酒,都成为了臆想故事里的元素。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写道:“欲望已变成了记忆。

”当现实与记忆有差池,欲望便受到了最无奈的阻隔。

Ingrid对辫子男的描述是,“互联网无法让他体会触摸那些胴体的感觉,抑或是被触摸的感觉”。

这也抒发了Ingrid的焦虑,其实恰恰来源于她的记忆。

因现实的变迁(新公寓,新环境),记忆变得不可信,不可靠,每一次都需得到第三方的确认,才能继续前行。

于是想象成为了一处避难所,她可以突破边界,随意擅改。

另一方面,当丈夫Morten向她介绍自己的建筑模型时,当她拒绝参加他的庆祝派对,我们又能看到,想象带给了她新的恐惧——未知。

这种游走在主/客体之间的影像逻辑,话语的多样性,叙事的结构让建立在性别差异的文化定义变得不可界定,这无疑是个有野心的尝试。

本片在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的编剧奖,Eskil Vogt在与约阿希姆共同创作《奥斯陆,8月31日》(Oslo, 31. august)时已颇受关注。

北欧风格的冷语者,抑郁的孤独美学,在描绘后现代的人物心理挣扎上,Eskil Vogt已驾轻就熟。

但如何将艺术片拍得不“沉闷”,其实是一个比拍商业类型片更大的挑战。

电影节作为一个涵盖了观影、评选、明星效应、商业发行,甚至是政治语权的一个多维平台,是调和独立艺术制作与影视产业的特殊渠道。

欧洲三大电影节一向钟情艺术电影,但总被诟病其曲高和寡。

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近年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攀升,不仅来源于平艺近人的评选模式,设立观众评奖, 另一方面,也一直被称为是艺术导演转换跑道执导主流商业电影的跳板。

《盲视》虽然气氛冷峻忧郁,但充满悬念的剧情拼接让人能紧跟其中,而最后的正面结局也让整体的压抑得到缓和,正如剧中Ingrid最后所说那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世界,有时是黑暗中的光明倒影。

本文发表于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7 ) 难能可贵的自我娱乐技能

当孤独成为不可避免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学学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玩耍。

显然Ingrid是这方面的高手,整部Blind都是她的自我玩耍,玩得开心,玩得刺激。

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失去视力的Ingrid更能够肆无忌惮地专注于自己的欲望。

丈夫,单亲妈妈,猥琐胖大叔,都是她的欲望玩偶。

在最后Ingrid和丈夫对峙的情节中,丈夫冲她大吼,“这就是你所想象的?

把所有事情都和性联系起来?

”一股子不屑。

当然丈夫的质疑实际是她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就如同开篇猥琐大叔手淫过后把A片删除掉一样。

面对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还是其他的什么欲,满足之后的我们都会稍微自嘲一下,“平时装得像个人一样,真到这事上还不是跟条狗没有什么区别。

”人嘛,都是“贱贱”的。

为什么Ingrid会想象丈夫出轨?

不仅仅因为失明过后丈夫对她不再亲热,而是从一开始这种想法就根植于她的心中,和所有人一样。

他会和陌生女人聊骚,和她吃饭上床。

当然,这个女人的胸要大。

这时候Ingrid强大的幽默感来了,还有什么比捉弄自己丈夫更好玩的么?

大胸女突然失明了,甚至做爱的时候会睡过去,然后她怀孕了,打扮的跟只发情的火鸡一样出现在丈夫所有同事面前……她玩得不亦乐乎,高潮过后便是理智来袭,回到了二人对峙的情节。

片子结尾说,“我们会变得好起来的,只要他别再那么无趣了”。

无趣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也许比失明还要可怕。

一个有趣的人,比如Ingrid,即使失明了,也可以过得很好,她享受自己独处的日子,这是许多睁着大眼的庸庸百姓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Ingrid知道她比他们幸福多了。

 8 ) 心盲

心盲你有没有想过,盲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特别是,当一个原本视力健全的人不幸后天失明,这个世界在她眼中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能否通过电影手段呈现给观众呢?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种基于视觉的艺术形式,而这恰恰是盲人所不具备的感官。

因此,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是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视角,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盲人的生活状态,而非从盲人自身的主观视角出发,表现他们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

然而,2014年的冷门佳作《盲视》似乎独辟蹊径。

挪威电影人埃斯基尔·沃格特试图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带领我们深入盲眼女主角的精神世界,捕捉其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主人公英格丽最近不幸失去了视力,这让她备受打击,从此足不出户。

医生说,失明以后,她的视神经将不可避免地衰退;唯一能够延缓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进行想象练习,通过想象的方式保持对外界的感知。

平时,她靠写小说打发时间,或者一天到晚坐在窗前发呆,陷入胡思乱想。

她时常幻想丈夫白天并没有去上班,而是悄悄溜回家,坐在她身后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幻想他在电影院偶遇了一个单身男子,或是在约会网站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还背着自己偷偷跟对方约会——奇妙的是,这两人其实都是她小说里的虚构人物;最后,英格丽干脆自己走进了自己的幻想世界,和丈夫当面对质……

本片的主要看点之一,是失明女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刻画。

首先,失明意味着什么呢?

一般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当中,视觉信息占到60%之多。

因此,要想感知外界,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用眼睛去“看”;一旦视觉被剥夺,从主观上来说,则无异于世界的一部分也随之消失,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失控感。

英格丽就是如此。

她多次幻想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喧嚣的街道上,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脚下俨然到处埋伏着看不见的陷阱,她就像只胆小的兔子,屡屡惊惶失措。

正是由于害怕失控,她坚决不愿出门,固执地将自己的世界封闭在小小的公寓房间里。

可麻烦事还远不止这些。

从英格丽的遭遇来看,失明还意味着,当你试穿一件新衣服,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上身效果究竟怎样,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随意想象;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你甚至会渐渐忘记自己的长相;一个人在家听音乐,你总是只敢戴一只耳机,不然即便有陌生人闯入也会毫无察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英格丽内心的恐惧、焦虑和痛苦也就显得格外真实。

此外,这种失控感有时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使失明者变得多疑、神经质、对别人失去信任感。

电影中,英格丽和她的丈夫之间就产生了裂痕。

丈夫其实非常爱英格丽,在她失明后一直对她不离不弃,而且一直鼓励她多出去走走,慢慢克服心理障碍;但他是那种不善言辞的男人,而且一直忙于工作,关注不到妻子精神的苦闷。

所以英格丽始终觉得,丈夫其实打心眼里嫌弃她,随时可能抛弃自己,之所以还没有这么做,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怜悯罢了。

更何况在失明以后,英格丽完全看不到丈夫的一举一动,这更加助长了她的猜疑心理。

丈夫睡前躺在她身旁用笔记本电脑写邮件,她却忍不住想象丈夫正在网络聊天室和陌生女人调情;甚至幻想丈夫已经出轨,说是去健身房,其实是去跟别的女人偷偷约会……

不过电影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无缝交织。

尽管主人公丧失了视觉,她的内心世界似乎却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想象力代替了她的眼睛,使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前者得以不动声色地入侵现实。

也许对英格丽而言,想象已经成为属于她个人的“真实”;想象到的,就是“看到的”。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其实并非实际发生,而是英格丽想象出来的。

可是,在表现“幻想”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时,导演却刻意不加区分,保持了两者画面风格上的一致性。

因而,片中出现的幻想情节尽管也带有一定的视觉奇观性质,但风格却始终是写实的。

初次观影时,观众很难分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亦真亦幻,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

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丈夫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然而他们对话的场景时而在咖啡厅、时而在公交车。

这段反复转场无疑是发生于英格丽想象中的视觉奇观,但是镜头处理非常克制、非常写实,初看几乎意识不到有转场,颇有今 敏风格。

丈夫睡前一直在敲键盘,他说自己在写邮件,但镜头多次给出他和陌生女人的网聊界面,内容颇为露骨;等丈夫关掉电脑熄灯睡觉,镜头却再一次切到聊天界面——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真的是在写电子邮件,之前所有聊天内容都是来自英格丽的幻想。

还有个人最喜欢的一组镜头:镜头一,中景,英格丽踮起脚尖试图触碰天花板;镜头二,特写,我们看到手指几乎就要触到天花板;镜头三,切回中景,我们发现她的手距离天花板其实很远很远,镜头二只是她的想象——言简意赅地表现出了盲人眼中空间感的模糊化。

北欧国家的电影似乎总和他们的气候一样,骨子里带着几分阴冷的气质。

这部《盲视》也不例外,多数时间画面都是冷峻的,看的时候真担心连结局也是冷冰冰的。

英格丽一直都想和丈夫要一个孩子,可是又担心丈夫的反对,担心他会说:“你永远也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最后她鼓足勇气,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然后站在那里,紧张不安地等待着——

只见之前种种悲观的幻想,此刻,全都被丈夫温暖的笑容驱散得无影无踪(虽然,她自己看不到这一幕)。

原来,丈夫也很想要一个孩子;原来,丈夫从来就不曾有过抛弃她的念头——要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总是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糟糕呢?

肉眼的失明使人目盲,使我们失去对外界的正常感知;然而封闭自己的内心、耽于幻想不能自拔,却会使人心盲,使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视而不见、对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无动于衷——这也许是《盲视》试图告诉我们的。

 9 ) 唯有“我”存在。

“盲”切断了很多符号能指与所指具象的关系,但又给了她一个更“本实”的主观世界,在一片吵杂与漆黑之中,“我”方能突显,也唯有“我”存在。

从我出发,再回到我。

正常人可以看清一切但永远看不到我,只能借助镜像来猜测,盲人恰恰相反。

对于英格丽来说真实与虚假是模糊,也是因为她只能观察到自己的图像——当一个人一旦感受到他在关注自己的图像,他便会产生一种所谓的宗教体验——这也是平常人也很容易便接近的一种体验——“我”正在被悄无声息的注视。

但更多的困惑仍是在于视觉缺失所造成的符号缺失。

《推拿》里沙复明和都红都面临过同样的困惑,沙复明或许理解美的意义,却无法理解什么才叫做“漂亮”。

他只能通过触摸。

而都红的困惑在于,漂亮这个符号对于自己毫无意义。

周云蓬在一次采访时表达过类似的困惑。

他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建立对很多成语的所指意义的理解,但却无法感知到字面本身的能指符号。

他无法将兔子这个符号与其所能指的具象连接起来。

但切断之后是更实在的世界。

另外两部关于盲人的电影:马基迪:《天堂的颜色》甘地:《忒修斯的船》前者一贯克制温情。

后者是冲突。

当然还有那部梅特林克的《群盲》

 10 ) 三种视角的独特拍摄

很喜欢这电影的结构影像,流畅柔滑,夹杂着北欧式的冰冷空灵,外表是冰,内心是有温度的。

它分了三种视角拍摄,第三人称的叙事镜头;盲人女主脑中构想的画面;女主写的小说画面。

小说画面十分惊艳,它真的在拍文学,连人物最可有可无的真实内心活动都一个不落的拍了,所以这些镜头带着文学的天然和厚重。

而随着事情发展,三种视角随意穿插,剪辑的十分有张力,突出表现女主内心的脆弱偏执,最后她因本身分不清现实虚幻,镜头也变得肮脏混乱起来,而一切结束,变成白色,让人感到这种偏执只是种小趣味。

女主人公塑造的女性人物由一开始的离异妈妈急转直下,变为失去视觉并被一夜情网友抛弃的孕妇。

随着女主构造的剧情逐步趋向悲哀,观众可以窥探到女主深层的忧虑。

女主在心里与丈夫的对峙也十分精彩。

从怀疑丈夫对自身只是尽义务,到最后信任丈夫的爱,使电影最后的片段非常打动人。

《入侵脑细胞2》短评

很沉闷的电影

6分钟前
  • Oranson
  • 较差

16395人在豆瓣评分。2025年1月15日。不推荐观看。无法跟上电影的脚步,理解不了电影的内容。

11分钟前
  • zj@99
  • 较差

很奇妙的观影体验,细节太棒了

12分钟前
  • 阿廖沙
  • 力荐

偏文艺了。这么高分怎么来的?

15分钟前
  • 呆呆的槑🐰
  • 较差

但还是有很多旁白

17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太完美了,很好的诠释了那些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是怎么来的。

18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推荐

很特別的電影,不過只喜歡前半段。

19分钟前
  • 水原吸管
  • 还行

猜忌、不安中的情欲幻想

24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虚实不断切换的剪辑深入描摹了盲女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让幻想看起来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实,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与《登堂入室》如出一辙,尤其结尾晚宴那个场景,场景调度和转换无缝衔接,虽然这一技法贯穿全片,但无疑此处的段落被推向高潮。剧情细碎,很难理清,甚至有点烧脑,但整体非常圆润,把盲女这个人物刻画得有骨有肉,鲜活立体。

2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亦真亦幻,现实与幻想的完美交织。

30分钟前
  • 莽原
  • 推荐

太闷了……说是今年的《登堂入室》差距还是有些大。

31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后来他失去了看那些激烈片子的欲望,转而在他意淫的对象上寻找一些日常而平凡的痕迹。"

33分钟前
  • 力荐

算了。。。

37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

看抓狂了 很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强迫自己看完的 两位女主角也实在是丑出一片新天地 总之 除去配乐 这部电影的其它任何部分都几乎让我不适 不能接受

40分钟前
  • 背包上学上成驴
  • 很差

没劲,对节奏的把控糟糕透了,故事本身也没什么意思。

44分钟前
  • 十六
  • 很差

跳跃

47分钟前
  • 天涯孤客
  • 还行

这片牛的地方就是:幻想与现实的无缝对接。现实、幻想世界最终在空间、人物达到一种“共视”的相遇。盲女在孤独中对抗安全感缺失(如幻想丈夫出轨),想象出的女人与自己的处境交叉融汇共同鼓励。“盲”寓意孤独困境以及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关于人体缺陷的电影还推荐赫尔佐格《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49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那么长,不闷才怪。

51分钟前
  • 咕噜吨
  • 很差

挪威版《彼得罗夫的流感》?

55分钟前
  • 附近的米洛
  • 还行

看着其实有些累,自带光环的编剧

59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