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打分实在是低估了的影片的真实水平,里面一段展现“水鬼”的描述 ,是我儿时经常听到的故事,以这种超现实的手段呈现给观众,非常震撼!
关于鬼神的故事,我们不在较真是否真的存在的,而是有我们华人的地方,我们的故事都是一样的,那是我们代代传下来的,只是换了个地方演绎而已。
正值中国中秋佳节将至,祝愿全世界华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巫是文艺片,带一点乡愁和文化隔离与文化边界。
大家有没有发现菜市场卖虾还区分本地虾还有大港的虾,无论是文化,市场,还有宗教都体现出非本地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对撞。
华人的文化传承和大马国家推动的文化比起来,就是弱势和强势的对撞。
有意思的是,最后还是一位来自福建本地的旧神救了男主角,代表了华人的根系,很用心很用心。
“断头?
”历年来所拍摄的恐怖片都是以惊悚为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恐吓观众”,随着恐怖电影的发展,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恐怖类电影开始偏向于对本国文化,历史的反思。
符号化其中中国在80.90年代会根据“僵尸文化”来去改编电影,其中就出现了林正英等风云的电影人物。
而美国,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所以会把定位集中到鬼魂身上。
韩国最出名的无疑是丧尸片,对于本国元素的发掘也是极大的震撼。
最后要提的是日本,日本电影更加具象化,因为它把所有的鬼魂怨气集中到个体身上,因此便出现了贞子,加椰子等独具本国文化特色的恐怖形象……在此,不再一一说明。
山神婆婆而在电影《南巫》之中,所要表达出的效果并不单单只是惊吓。
而是导演以自己所理解的“东式”美学去体现,正如电影的评论:“本片以精湛的视听语言和炉火纯青的场面调度,展现出东方神秘主义美学。
”在山神婆婆这一场戏中,导演对于灯光的运用可谓真的是“天工巧夺”。
对于景深的黑化与对于光线和人物的引导,蜡烛作为背景,在环境,自然光线的设置上搭配的恰到好处。
这一段想要展现的是马来西亚的文化元素,对于山神婆婆的误解,导演给出了独特的解释。
并且将剧情往后推进,将“降头”娓娓道来。
前景这种泛黄色调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学。
正如同日本黑帮片,中国的文艺片,以及韩国的丧尸片都有着相同的运用。
在画面中导演有意的设置了帘布为前景,远远比直接拍摄的表达方式要好的多。
画面产生了层次感,人物比例很小,永远都是客观冷静客观的去讲述故事,去感受文化,去体察氛围。
石像水中的石像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
石像澄海表示着“包袱”也沉入大海,这是人心理压抑的恐惧感。
导演用光照亮石像的表面,将其他部分进行景深黑化,突出主体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恐怖片所特有的形象,恐怖片无疑就是在三个方面做到完美,第一是灯光的完美,第二是服化道的完美,第三便是对于(民俗)文化丰富的完美。
符咒电影展示了对巫术的定义,有人因巫术而降头,可又有人因为治病而求巫……世间一切的好与坏,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制定的,但永远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
对于人物形象的转换,通过无神论变为有神论这两个对子向大家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村落和国度。
大家似乎对于无数有着极大的偏见,但迫不得已的时候,由不得已借助无数来实现自己所想。
这便是这部片子的高明之处。
病态生活一种麻木的生活状态,更可以展现出现实主义电影的人道关怀。
所以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不单单只是恐怖,我觉得更多是在于对于历史文化的发掘以及对于色彩调度。
它是一种有别于恐怖片的第二种类型——民俗文艺片,观众看的不光光只是恐怖,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状态
“你是西洋屎(se iong sai)。
” “那你呢, 唐山屎(deng suann sai)?”南洋华裔、巫裔(马来人);穆斯林,泰国佛教,还有那看不见的西洋。
现代化还是乡土化?
阿燕不信神,不论是唐山神、马来神、佛祖还是安拉。
为此,丈夫讽刺她是——西洋屎。
面对阿昌的封建迷信提醒,阿燕无动于衷,毕竟自己是受过良好现代教育,不像自己的丈夫,话都说不正。
他们的口音截然不同,虽然都是闽南语,但听感是两种语言。
妻子字正腔圆的闽南话,面对孩子说华语,丈夫则是马拉口音的闽南话,更像马来语。
西洋的面目以现代医学呈现,过滤一幕最具代表性。
一遍,两遍,三遍地过滤巫师给的药物(呕吐物),举起手中的玻璃杯,总感觉不净,阿燕决定以煮沸来灭菌,最终煮得烧锅,一无所有。
马来,印度,还是穆斯林?
到了Kaew姨起乩,我才见识到南洋的fusion风情。
泰式服装的皮影戏,精妙的结印手表现。
闽人南音和泰国印度音乐混杂,悲凉不知是源自闽南哭腔传统还是日本音乐,配上的却是印度电影跳舞时的歌词。
观众则是带着头巾的穆斯林和华人,无论清真还是卡勒菲,颂的却是田神——“请你快快回避,若不回避,我将诅咒你。
”番仔( huann a),华人对马来人的蔑称。
讽刺的是,对于「拿督公」这种番仔神,华人却又极其敬畏。
以至于祖宗牌位,土地公都退居了家中而香火不胜。
甚至唐山神,柯娘,也是被番仔巫师害死,困于岛上,永远无法归乡。
而同一时期的马来西亚,则出现了华人改名,不讲方言讲华语的现象。
现代国家的认同,也与传统格格不入。
在清真绿光照耀下,改信伊斯兰教的巫师,最终还是给了阿燕自己的一箱子法宝,开光水,马来剑,香火,咒语磁带,黑布,巫师嘱咐到阿燕不用还给他,毕竟如今他唯一的神是安拉……马来人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异乡人?
转身自己也成了各自的番仔。
(好一部田野调查剧,镜头挺美,不大恐怖)
仔细想了想,这大概是印象中第一部诗意的鬼片。
是的,真的有鬼。
当然不是在解放后不能成精的大陆,而是马来西亚。
鬼和巫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印在一个民族的血液里。
我们容易被亚洲的神怪触动神经,而西方的恶魔看起来只是堆砌的符号。
这就像一个中国胃一样无法改变。
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民族的国家,众多巫和神各占山头,也是要抢占市场的。
影片中一个男人中了降头,无计可施的妻子一个个神拜过去,三番五次失败又再来。
这种神巫文化上的流离失所,是象征了华人在异地的政治和精神困境吧。
整体立意加分。
影片其实不恐怖,节奏还很缓慢。
但镜头设计颇为讲究。
一段用当代舞蹈表现的小鬼出没段落,配上民谣歌声,非常诗意引人入圣。
这是非常独创的全新表现手法,值得一个最佳新导演奖。
与其说《南巫》是一部恐怖片,不如说她是一部马来西亚在地风俗故事片。
这部片里好多看上去很恐怖的元素,却是在诉说一个导演印象中的马来西亚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又被包裹在恐怖惊悚的外衣下面,所以如果没有留意,很有可能就会错过了一次了解马来西亚的机会。
要看懂这些隐喻,首先要了解当下的时代背景。
南巫的故事源自导演本人的记忆,电影里交代说是发生在1987年,那个年代马来西亚正在推动全面伊斯兰化,我记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暗喻就是孩子的同班女同学把华人的姓名改成了更像伊斯兰人的名字。
而主角一家则正是居住在马来西亚泰国边境的华人。
然后恐怖的事情就发生了,阿昌因为跟邻居发生一些纠纷,而被邻居老婆认为是邻居车祸过世的罪魁祸首。
于是那位妇人就给阿昌下了降头(个人认为应该是她下的),阿昌开始吐血,血里还带着铁钉。
其实这个桥段我认为是在隐喻华人在当地被人迫害,但是又没有能力正面反抗,只能忍痛继续生活。
而那个年代正是马来西亚华人的至暗时刻,华人们在挣扎中期待曙光来临也正如阿燕在一个洗衣服的瞬间的失声痛哭。
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是思乡。
剧情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吉打州是在马泰边境的一个小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处于一个边界的概念。
本片中对于边界的描述还有很多地方:Kaew姨在把老公的灵魂招回来之后两个人抱头痛哭的圈子可以视为边界(阴阳)。
阿燕在山洞里遇到“山神”珂娘一个在光线明处,一个在光线暗处,也可以视为边界。
最后珂娘开着船送阿燕到海中央然后诉说着自己不能再往前了,这何尝不是珂娘的边界。
当珂娘最后坐在边界的船上,望向边界另一边的遥远远方,眼神透出了浓浓的思念,我当时大脑里马上蹦出了一个词:乡愁。
珂娘我觉得可以作为是第一批移居到马来西亚的华人的代表,她离开家乡,远远的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想要回去却是千难万阻,但是熟悉的亲人和朋友都不在这个地方,那种虽然身处人群但是由心底产生的孤独感让我深深的共情了!
特别是想到疫情期间要回趟家就很难真的是狠狠的流泪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在地片的氛围的。
里面对于鬼神的隐喻,甚至是鬼的出现都不是以吓死你不偿命的形式,而是一种讲故事的叙述感在演绎,相对来说我也比较喜欢这样的形式。
对比于有些片子用声音和画面刺激来达到感官上的恐怖,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安静的恐怖。
(因为真的会被配乐声吓一跳)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推荐这部片子的,如果喜欢安静的风俗恐怖片的朋友们一定不要错过了!
但是如果是寻求感观刺激,寻求恐怖的话那可能这个片子没法满足你的感受啦
小小的故事,镜头太长会有些乏味,剧情太平不是恐怖片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冲突的缩影“谁是你心中的神?
”女主从无神论者转而开始求各路不同的神,求神大多是遇到困苦而寻求帮助。
不由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一段具有信仰的关系?
在平淡的生活里,没有所求也没有所依恐怕是大多数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越正常的人反而越是这样。
所以在正常的范畴,大多数人都只顾埋头自己的家庭及生活,而不再与亲戚朋友有长足的联系,渐行渐远…我的远房表妹,独生女,很小的时候一起扮过家家酒,上学以后就没怎么联系了,仅在过年时偶尔会见一面,后来嫁到了外地更是几年见不着一回。
去年听说她闹离婚,男方出轨,我直接飞到长沙带她揍了男的和小三。
从而她开始主动联系我,我回上海以后,偶尔会打电话来汇报有好消息坏消息,这次国庆要带女儿来上海玩几天。
我妈批评我,既然快20年没有联系了,怎么突然就联系了,然后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为我的性格招待妹妹是不会让妹妹花钱,而她也不一定会念你的好。
我也想到这个事情,平常的生活中大家各自安好,也就互不联系,但是一旦遇到大事,才会知道自己疏远了哪些人。
虽然可能只是在困境中念你一时,那么在这段时间,可能你就是她心里的神袛…而神应当是不求回报的吧!
有时候会觉得很不公平,自己很少麻烦别人,而帮助过的人短暂相聚后也是渐行渐远,只留下一句“你是个好人”…那么人与人的关系究竟是怎么维系的?
回到影片,女主与山神对话可以看出,山神十分羡慕女主以自由之身移民,也认可女主的勤勉,所以在最后帮助可她。
而女主在困苦中遇到了山神,到最终被拯救。
事实上神与人都是互相救赎,或者能称为互为彼此的神袛…“两个人互相的欣赏,爱情不过是这样”友谊长存以及亲戚永固也是这个原因吧,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要找到那些相敬如宾的朋友,两个人互为神袛才能并肩同行啊!
1.摄影太棒了!
角度太棒了!
我是个资深恐怖电影迷,至少在年龄上是资深了。
自从有了A24这样的电影公司出产的文艺版恐怖片真的是戳中了我,还有罗宏镇的《哭声》这一类的。
这部片子,开头就让你要沉住气,静下来,走进去。
如果你习惯了被段视频控制的生活,想要静下心来看这部片子,可能有点难,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在大影院看到这部电影的人。
如果有机会去贡献票房,我愿意去刷两边。
所以那些喷网络电影资源,不支持正版的人,先歇歇吧,时代的局限,我们也没办法,但是我们很想支持拍摄团队,如果他们出书,或者至少有小红书,我都可以去积极点赞回复。
有剧透啊!!!
1.皮影戏
尤其是在皮影变换方向时,角度倾斜,若隐若现的时候
唱这个皮影BGM不能用北京话... 普通话,必须用一种很难听懂的语言陌生的语言让皮影戏和当地的音乐让皮影戏的感觉非常有异域和异境感。
皮影戏的情景,让我家那位想起来汉武帝的一个段子,是他的爱妃李夫人去世之后,宫里人把李夫人的画像,放在烛光前,搞了个建议的shadow play。
汉武帝看了之后说:“是耶非耶,偏何姗姗其来迟?
“
汉武帝看了烛光下的李夫人画影后感叹到--这种烛光下的生死之边界的感觉,其实人类有很多同感。
全游里的那个红头发,看火算命的那个巫师。
《直到长出青苔》里杉本博司也有描写过关于烛光下的那种生死边界的感觉。
跟这个电影皮影戏部分的气质非常像。
2.摄影的角度太棒了!
我不知道行业名词叫什么?
我家那位跟我说过一次,总之就是隔着个东西拍...你以为主角视角看到这个女人来他们家放诅咒的东西了?
不,没有....没看到。
在镜子里看热闹,男主人吐了钢钉,可以听到叮咚的声音
视角很奇怪,切了头和脚,如果不是导演这么拍,我们很难注意到生活中这种桌子下的景象用这种视角被日常熟悉的场景陌生化了。
很低的镜头
医院里很低的镜头镜头里很多时刻人都是蹲着,妈妈蹲着崩溃的洗衣服
去头的很低的镜头看不到头,已经在这个电影里给我阴影了。
那个kae姨给儿子招魂回来的戏,开始有点紧张,后来是感动,同样也是没头,那是真的没头...
镜头很低,好像是从昆虫的角度看这条回魂路导演好像也提到过,如果换成是小动物、昆虫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会如何。
门内、门外的边界,低视角很低的角度,看桌底
这个山看起来真的是平地里起来的,非常的孤独、突兀
跟这个山相关的大量镜头都是水平的,这种孤独感,陌生、巨大的体量和稻田温柔的绿色在一起,让人觉得不得不和谐,但是又有点边界
这场戏构图太棒了,这个巫师只露一条不停抖的腿
这个山洞里的边界,真的很精彩,实体空间和抽象意义上的边界合二为一
莫名的觉得很诡异,当然,一个人骑着象,背后是一座乌漆麻黑的山,路是亮的,稻田是黑的
大树是关键部位
水平的边界: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生生死死2.配乐很棒!
没有一惊一乍的音乐,音乐原生态。
大部分都是环境音,电视声音很在场,音乐只在做法事时、情节关键点,非常低调的出现,而且都不是那种丧心病狂的声音,是非常在地的声音,发空、节奏朴实。
3.长镜头很棒!
代入感非常好,1:1 的时间感,真的好像把这段潮湿的南洋记忆也植入了我的体验里。
我都能透过镜头感觉到小鱼干的腥臭、泥塘里的晒和潮腻,以及女主总是有点湿的头发。
anyway,这电影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
经历过水乡农村生活的可以一观。
首先说明,中间一段我是跳着看的,叙事的确太慢且无聊了,最主要的是我感觉我在被嘲讽,女主人说小孩子吃咖喱鸡吃吐了。。。
别介,给我吃,我小时候绝对不会吃吐,我拿咸菜换,绿色环保健康无污染。。。
这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这是我的偏见。
有几个情节,家中吃饭,男主人对女主人从娘家拿肉食不满,男主人市场摆摊卖鱼,某妇女讲价买虾后,趁机偷抓一把,因木板损毁暴怒的邻居,女主人让男主人不要去别人田地里捞鱼,这些家长里短,鸡毛小事放在物资短缺的年代都是大事,我是跳着看的,没有看到男主人被降头的主谋。
导演隐晦的描述信仰矛盾,民族矛盾,当地人信仰巫,恐惧山婆婆,为什么呢,因为山婆婆是外来的,被本地巫所杀,不吃当地产鱼,因为传说中当地水港是山婆婆所化,跳大神的说男主人撒尿惹怒山婆婆就是这么来的,女主人最后去求助的那个巫一开始不愿意帮忙,就是不想再沾惹是非。
南亚信仰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泰国,举国信佛,泰国官员致辞后那个动作我想很多人都印象深刻,据说马来信仰伊斯兰教,这个我不太了解,电影里表现也只是那个巫的伊斯兰教服装,我比较喜欢泰国的恐怖片就是因为佛教的理念因果报应,伊斯兰教我不太了解,只知道默罕默德一手剑,一手古兰经,信我的是兄弟,不信我的是敌人,我不清楚巫属于那种信仰,但我觉得导演是无信仰者,和我一样,都是要被砌成无信仰之墙的货色,某种意义上说,泰国的恐怖片和基督教恐怖片都是宣传教义的,泥塑神像需要恐惧和敬仰才有意义,反而叙事风格不利于传教,羊羔们不需要真相,它们只需要对神迹瞻仰,对神罚恐惧就行了,我为啥不信教,中国最大的神迹就是无产阶级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神罚两弹一星几十年前已经响彻寰宇,谁更NB,请站出来!!!
最近有几部恐怖电影的消息很多,有:灵媒,还有这部:南巫。
看过后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恐怖电影,而是一部文艺片。
摄影满分,南国小村庄的美景表现的完美,让我心生向往,让我想起自己儿时的环境,好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的宁静。
自然的美景,人生活在其中,而思想的环境,又禁锢着人的生活。
影片的主题,就是南国的本地传统文化与新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
女人的丈夫被下了降头,找寻各种方法都不能破解,最后还是找到一个不敢透露身份的传统巫师来解决的。
原本女人不信“神”,经历三个月的痛苦,她通过自己的经验由一个外来人融入进了当地被渐渐遗弃的旧文化中,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通过这样一个看似是驱魔的恐怖故事,来讲述文化的冲撞,和对故乡的眷恋不舍,这种风格的杂糅会稍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它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期待对于电影来说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宣传资料以及影片类型的了解,观者会对影片有所定位,如果影片与自己的期待相悖,就会产生不好的感觉。
这部电影算是一种全新风格的尝试,它应该将这种期待在影片开头做适当的调整,让观众更清晰的明白它的风格,这样更好一些,我在看的过程中就会一直以为是传统的那种会出现突然吓一跳的恐怖镜头那种电影,结果并没有出现,这就严重分散了我对电影的注意力。
影片对于文化冲突的表现多是在次要剧情上,比如两个儿子经常看电视,通过声音展示新闻,其中还通过串台展现了一下泰国的色情片,另外通过学校的事情来展示当前的文化氛围,只能说华语,还有菜市场来自外地更好吃的虾米,大家对本地虾米不屑一顾。
这些都能看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后来更是通过在山洞中一个女人之口讲述了一个中国泉州公主来到此地被困于此的故事,最后正是这个女人带着女主出海解除降头,她说她无法离开海上的某处边界,表达她对无法回到故乡的一种无奈。
就像是围城,城里的人渴望着追寻着外来的文化,而外来的人思念着故乡却又不得不融入当地。
我觉得最后的台词表达不够克制,全片都是缓慢的节奏,多是通过视听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但是结尾又说的这么直白,我觉得有些不妥。
电影的摄影,美术,音乐都非常棒。
当然也有不少疑问,谁下的降头?
那个邻居为什么死了?
开篇男人打破邻居家的门是什么意思?
当地的巫术和信仰具体是怎么回事?
还需要再看再了解。
以恐怖叙事包装,剧作布局精巧,对“降头”的描写既写实又轻盈,引领观众的猎奇心理。中蛊的源头做了减法,应当始于阿南母亲的疑心作祟。于是乎,“降头”带有象征意味,表象下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流失,包括将信将疑的阿燕,也游走于“医”与“巫”之间,直到她从信仰中寻求慰藉,观众也与之达成共情。她似乎也找到了某种身份认同——“永远过不了这边界,回不了我的老家”一语双关,也是一语成谶。
《南巫》——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投射。慢,太慢,慢得像我的小时候。从小生活在一个处处泛灵的世界,谁中邪了,谁冲煞了,谁被种蛊了,谁遇到盗路鬼了,谁莫名就死了,都是寻常的事。俗话说,远怕水,近怕鬼,前者是因为不了解,后者是过于熟悉,本片二者有之,华人远涉重洋,遇到一些姑妄言之的事情,还得靠本地的神灵弹压,回望故土,再也回不去了。如此邪乎的事情,我也亲历过,上小学时做了一个梦,来到家不远处的小森林,一群土匪在月光下操练,或许是弄了一点响声,带头的麻脸大哥随手给了我一梭子,打在腮帮子上。第二天醒来,再也不能说话了。于是请了端公,找了师娘子,围着房子撒了不少糯米,过了半个月,不知道怎么就开腔了,只是言语没以前那么利索了。后来才知道原因,那年春游我去过小森林,对着哪棵大树嘘嘘了一下,惊动了怨灵,如此云云。
连环画式的巫术世界回忆,情和存在的生动感略显不足。
【海南岛电影节展映】本届电影节最期待作品,果然没失望。惊艳的处女作,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华人一家“因邻居纠葛被偷衣下降头”的魔幻故事。西医无解,中医难治,拿督公不灵,象屿山神无关。此种奇诡之事只能在华人文化影响深远、潮湿而炎热的东南亚发生。在马来最北边的吉打是马来泰国交界,马人华人混居,吉打福建话、潮州话、国语、马来语混说,人与巫术的神秘关系也同样难以分割。政治、种族、文化、信仰交织在一起。那边是戏班皮影,这边是暹罗佛经;那边是马来国庆歌舞升平,这边是华人学校压制方言,华人小孩改马来名;那边泰国电视节目随意收听,这边泉州公主珂娘苦等数百年无法回乡只能显灵。此片是深耕民俗文化的张吉安自己家庭的亲历和他的故乡侧记。//20210319林象展映。能在中国大银幕看真·巫医降头、马华方言、在地民俗真好
不知道在讲什么,跟惊悚就不沾边,看看风土人情还行,催眠效果挺好。
相当僵化的拍法,固定镜头内调度还是太单调了,氛围又一直没造起来,始终处在凹造型失败的状态。对民俗的展示部分,没有猎奇,但也远未深入,没有达成与文本的紧密贴合。最后十分钟有一些震悚的剪辑点,让诡异感彻底浮出水面,但为时已晚,回天乏术。不过感觉无论马华文学还是电影,都还是有蛮多值得关注的文化脉络。P.S. 看线上影展一年多,还是第一回碰上简体中字。#Fantasia25#
别跟我提意念恐怖这种东西,你都不是马来人你知道下蛊有多恐怖?/看了最新操作,再降一星,马来导演是不是大脑都有💩?
导演给盗版者下降头这种做法很明显表明,哪有什么鬼不鬼的,有的话他也叫资本主义
别吹 别吹 摄影保守 不敢突破或者说导演根本就没有审美突破 看得出来导演的野心很大 但是也很怂 人物调度仅仅是对某些大师的肤浅模仿 感觉任何一个喜欢文艺片的学生拿到一定的资金也能完成 可以说对比剧本的话 成片一定是让人失望的 再次肯定了拍摄是第二次创作的绝对性 这样想要诗意的纯电影倾向的电影不敢突破剧本就是在自寻死路 太尴尬了 导演的自恋几乎都要溢出来了 我的天呀 ps明白导演想要突破传统的“南巫”讨论就像胡金铨说的什么时候能不用旗袍瓷器 还能拍一部好片子 但是很显然导演还是没能免俗 全片所有的亮点几乎还是在满足一个猎奇的ethology民俗风情的片 只能说导演拍片的时候很有可能想的是西方的观众而非本土观众
期待值极高,看完后很失望
以民俗文化的分歧书写地缘政治的分化,无论是女主或山神婆婆,均是以外来者身份进入这片马泰交界处,从语言的驳杂到信仰的迥异,从官方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政策到民间风俗的偏好,无不彰显出这片处于“边界”处的人们对于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渴求;珍惜此类内地无法拍的影片。
承认吧,真JB难看
现实中的阿昌真的被下过降头吐过铁钉?痊愈后投身解降真的医治好了当地人?105分钟究竟哪个段落才可信?还是说打着隐喻的幌子瞎几把胡编宣扬封建迷信?BTW:片尾曲的曲跟影片基调完全不搭。
马来西亚民俗信仰传说纪录片。
比较稳的处女作,它不同于欧美的邪典,也异于日韩的惊悚,更不是香港那种粗糙的直给。它以现实题材切入,加上民间怪诞志的调调,或许那种东南亚本身就对文化的日常信仰。(片尾曲《出山关》好听)(想看毕赣拍贵州一代的巫蛊传说)
看到马来华人的生存环境,不让讲华语么? 那边当地的神汉,穆斯林的巫师,也有皮影戏。还发现了云镁鑫的歌好听
没看完……我这耐心是不是基本上告别东南亚民俗恐怖片了?
水田中的男子,总感觉有个男网红已经提前拍过了
3.5
劣质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