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福州天堂电影院观影之《绝境盟约》这是军军今年到电影院观赏的第3部电影,也是在天堂电影院观赏的第184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734部电影。
本片吸引了六男四女共十位影迷观赏。
影片对飞机失事的铺垫并不长,很快飞机机身掉在雪地上,像高速雪橇一样以 350 公里/小时的速度从冰川陡坡上划过,撞上雪堆并突然停止。
这段拍的无比真实和震撼!
就这一下,飞机已经四分五裂!
45人只剩29人幸存!
接下来,夜幕突然降临,气温骤降30℃!
幸存者们只能抱团取暖!
失事第二天,来自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的11架飞机开始搜寻失踪航班。
搜索范围涵盖了事故地点,甚至有几架飞机飞越了坠机地点。
幸存者试图用从行李中找到的口红在机身顶部写下“求救”信息,但没有足够的口红写出救援人员从空中可以看到的大字。
他们还用行李在雪地上塑造了一个十字架,但未能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幸存者曾三度看到飞机飞越坠机地点,但救援人员无法在雪中发现白色机身。
恶劣的条件使救援人员对找到生还者的希望渺茫,因此救援工作在仅仅八天的搜索后就被取消了。
1972年10月21日,经过超过142小时的搜寻,搜寻人员得出结论,坠机事件中任何人生还的可能性为零,并终止了搜寻。
他们计划在 12 月雪融化后恢复搜寻工作以寻找遇难者。
没人来救!
幸存者们只能靠自己了!
剩下的幸存者拆除了破损的座椅和其他碎片,将机身改造成一个简陋避难所。
他们用行李、座椅和雪来封闭机身后端。
Fito Strauch用从座椅下面回收的金属板设计了一种太阳能集水器。
为了防止雪盲症,他还通过切割驾驶舱内的绿色塑料遮阳板并用电线将其缝在胸罩带上来制作太阳镜。
他们用羊毛座套保暖,用座垫当雪鞋。
橄榄球队队长马塞洛·佩雷斯(Marcelo Perez)担任领导职务。
幸存者几乎没有食物可吃。
他们设法凑齐了八块巧克力、三小罐果酱、一罐贻贝、一罐杏仁、一些枣子、一些糖果、李子干和几瓶酒,尽管他们对食物进行配给制,但只持续了一周。
那里没有天然植被,也没有任何动物可供它们食用。
当食物耗尽时,他们开始吃座椅上的棉塞和皮带和鞋子上的皮革。
坠机事件发生 17 天后,一场雪崩袭击了机身,而幸存者正在熟睡,机身几乎完全被冰雪填满,导致 8 人窒息死亡(26), 其中包括橄榄球队队长兼幸存者领袖马塞洛·佩雷斯(Marcelo Perez),以及“像母亲和圣人一样”照顾许多受伤乘客的莉莉安娜·梅索尔。
这对剩余的幸存者来说尤其难以承受。
白天幸存者们会走出机舱去晒太阳,有位男生还脱光了上衣在雪地里晒,真是好强壮!
无论环境如何恶劣,获救希望如何渺茫,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生命的拯救!
两名徒步翻越雪山去寻求救援的幸存者在十天内,在危及生命的条件下徒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 61 公里!
奏响了生命最强音!
书上说,神按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历史说,人按自己的形象造了神。
必要时,人会变成神,神一直在每个人的心中。
精彩台词:飞行员:愿上帝与你们同在。
夜幕突然降临,气温骤降30℃。
三原则:没有空气只能活三分钟,没有水能活三天,没有食物能活三周。
六天后弹尽粮绝。
等明年冰雪融化,更容易发现遗骸。
第34天,冰雪开始融化。
他们状态很好,食物够吃十天,他们势不可挡!
豆瓣评分7.6分,我给8.0分。
剧情流畅,画面很多时候清晰得刺眼,比在现实世界看的话感觉看到的还要更多细节。
看的更多脸上的纹路,眼睛的瞳孔,伤口,一大片白色的覆盖。
有时会用到的超广角还更让人感到情绪的癫狂,一切的不可思议,让看电影的我们也感到头昏脑胀。
现在活着的现实是不是现实。
但是作为2024年一个离不开手机和手机上的我来说,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是如果放在2024年的我们,才20出头的孩子们能够像他们一样活过来吗?
虽然看到他们其实最需要的是勇气,是无论做什么,只要能活下去,最重要的毅力。
可是我看到有人说自己是医生,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救助大家,有人自己是懂工程,所以才可以把收音机修好。
但是我们呢?
我们现在全都靠手机,这些手机都靠电池还有网络,没有这些,我们一切电子设备都是没有用的废铁。
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事存活吗?
其实还有一点,他们活下来的人,都是男性,大部分都是20出头(除了和老婆出来旅游的男人),都是打美式rugby的健康男生。
因为他们平时锻炼,体能会比普通人要好的很多,这一切都是他们能够存活下来的因素。
太多机缘巧合了。
好在现在很大一部分不会有这么大的信息差,希望吧,飞机在哪里发生意外,该知道的人都会知道的,再加上这部电影能够做到一定的宣传作用,这种事情发生在现在这个时间也不会像1972年一样。
把Numa留作旁白,问我们,一切值不值得,活不活下去,怎么活下去的这种问题给我们观众,有点没必要。
显然,和每一部灾难片一样,总会有幸存者觉得自己像是夺走了其他人活下去的机会,自己有资格好好活着吗?
这种问题。
查了一下这活下来的14个人现在的情况,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活下来就好了。
只要活着了,我们现在51年后,才有机会听到和看到他们的故事,才会带着大家,流传下去,让历史不被遗忘。
首先想说的是,Netflix出品的电影经常是顶级的卡司配上稀碎的剧本,拍出来一个食之无味弃之也不觉得可惜的“影视作品”。
这部真的出乎意料。
没有出名的卡司,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剧情,真实事件改编,我全神贯注地看完之后,想站起来鼓掌,欢呼。
想了一想,成功是必然的,因为这不是剧本,这就是曾经真切发生过的事。
有影像资料,有幸存者复述的冷酷无情的灾难事件。
一部关于勇气,坚持和惊人意志力的灾难事件重现。
事件中最有争议的“吃”的情节,并没有想象中血腥的场面。
相反,从一群人争议,抵触,踌躇到活着的人说,如果我撑不住了,you have my consent to eat my body..一句简单的话,充满了渴望自己活下去也希望同伴可以替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经历了坠机,救援停止,雪崩,和饥饿严寒等种种自然和人性的挑战之后,我更愿意相信,最后两个人在没有任何登山辅助设备徒手翻阅高海拔雪山的成功来自于命运的馈赠。
如此的勇气,智慧和意志力,是连大自然都要点头称赞的吧~
刚刚看完电影,心情无敌压抑,七十多天又冷又饿,越过人性,越过信仰,饿到吃同伴尸体,为什么不冒死突围。
后边通篇的流水账记录看的实在是心塞后边通篇的流水账记录看的实在是心塞后边通篇的流水账记录看的实在是心塞后边通篇的流水账记录看的实在是心塞后边通篇的流水账记录看的实在是心塞
葛大爷不敢坐飞机这毛病不知道克服了没有,如果葛大爷看了这部电影,估计这病就没法治了。
不过,这是早年的飞机失事,当下安全措施应该非常到位了,科学统计,飞机失事的概率远小于交通事故。
然而,马航事件至今还在散发着“余味”。
说起来,大概是飞机失事引发的关注太大,而普通的交通事故已经无法吸引大众的目光吧。
飞机失事生还的可能性极低。
但是,这次,在飞机失事中幸存的还是蛮多的。
但是,他们很快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在这个冰雪覆盖的高山上,生存成为第一要务。
老外还是相当有乐观精神的,就剩下半截飞机,他们还是选择了“晒太阳”,等待救援,好像是老外的标配。
他们也有这样的信心,这个让人羡慕。
然而,当所有救援都失败后,问题才真的来了。
“活着”,这在平时,应该是个不太会考虑的问题。
甚至,还有太多的人在自我怀疑,“活着”的意义。
但是,当你到了绝境,真的面对生死时,这个“活着”就有了意义。
其实,很多问题,我们大概不需要真的面对这样的绝境才能体会这种“那么痛的领悟”的,但偏偏有太多的人在“平时”,并不会想这个问题。
弹尽粮绝。
在严寒的绝境如何求生?
电影拍得让人毛骨悚然,真实得让人心纠。
幸存下来,“未必”是件好事儿。
在这种痛苦的纠结中,很快有幸存者陆陆续续的死去。
此时,生存成为第一要务。
道德暂且摆到了一边。
这就是个泥潭游戏,衣着光鲜的你绝对不愿意下泥潭,但是,一旦你下去了,那就无所谓了。
太多的综艺节目里头,一大帮明星不也是在泥潭里互相撕扯么。
当你吃下了第一口,后头就没那么难了。
在失事的第58天,他们通过无线电,知道了期待的救援不会来了。
如何熬过这漫长的冬季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即便是“吃人”,也没办法坚持到底。
其中的两个,决定自救。
带上不多的“口粮”,开始了翻山越岭。
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冒险,成功了,所有人可能还有获救的机会,失败了,所有人大概只能坐以待毙。
导演的手法实在高明,整个过程,几乎可以让观众完全代入。
这满地的雪白,透露着无尽的绝望。
当你,看到这样的小屋,大概会明白,幸福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故事讲完获救,就到此结束了。
对于幸存者在绝境中“如何求生”的问题并没有追问到底。
这些幸存者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心理会不会有问题?
后续的事儿,香港拍了一部电视剧《天与地》,黄德斌最接近主角的一次。
可以再看下,1993年拍的《天劫余生》(Alive),应该都是讲这个1972年的安第斯山空难的。
伊桑霍克主演,是伊桑霍克角色的信念最终走出绝境,带来营救。
那个豆瓣评分8.3。
我觉得1993这部就已经拍得很经典。
好多熟悉的演员。
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特效不如30年后的现在,但拍摄出的效果,也不输现在。
看看吧,大家对比看下。
71天,是电影都不敢拍的极限,除非,是真实发生,真实,比什么都震撼!
吃尸体,真的没那么容易……影片表现得还算平缓,隐晦……野外事故,冷静清醒理智是能救命的!
努玛如果不是拼命地去踹机舱窗户,不会受伤感染……没有人敢算一下坚持到71天,要吃多少才够……但愿我的身体,能化作你的生命,请好好利用……
极端生存挑战——《绝境盟约》
今天聊聊西班牙 / 智利 / 乌拉圭 / 美国电影《绝境盟约》。
片名La sociedad de la nieve / Society of the Snow (2023),别名雪下百态。
这是一部永远不会在长途飞行飞机上放映的电影。
1972年,一支橄榄球队乘坐乌拉圭空军 571 号航班飞往智利。
当飞机穿越安第斯山脉中心的冰川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坠毁。
坠机时,45名乘客中,仅有29人侥幸存活。
在接下来的72天里,幸存者们与严寒、饥饿、疾病以及绝望搏斗,最终16人奇迹般地生还下来。
电影描绘了飞机在离开乌拉圭的同一天便遭遇不幸的情景,现实世界中,由于安第斯山脉上空的恶劣天气,这架航班实际上被迫在阿根廷门多萨降落过夜。
按照阿根廷的法律规定,外国军用飞机只允许在其领土上停留24小时,因此飞行员必须返回乌拉圭或继续前往智利。
第二天,飞行员认为虽然天气并未完全好转,但已经足够支撑他们完成剩余的航程。
正是这个决定,让旅程发生意外。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真实故事之前多次被拍成《天劫余生》(Alive ,1993)等电影和纪录片。
本片深入探讨了那些幸存者在劫后余生所面对的种种后果,并未过多触及公众对于同类相食敏感主题的复杂情感。
在现实中,幸存者们曾长时间将这个令人痛心的细节深藏在心底,仅与家人间悄然谈论。
他们向外界展示的故事,不过是吃了飞机上的残存食物,以及在冰冷的山脉间寻觅到了一些可以充饥的植物。
然而,当这个被长久隐瞒的秘密终于被揭露,幸存者们不得不面对公众的目光,召开新闻发布会来正面回应此事。
不出众人所料,这一消息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许多人在震惊之余,也开始深入反思:在极端生存条件下,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尽管取材相同,但本片绝非1993年那部经典之作的简单翻拍,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两部电影以同一真实事件为背景,侧重点却大相径庭。
《绝境盟约》更为有力地诠释了那些英勇无畏的生存故事。
《绝境盟约》首先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对抗,这是一段关于16名幸存者不可能完成的生存传奇。
在那片被冰雪覆盖的荒芜之地,他们面临着种种挑战,严寒、暴风雪、雪崩掩埋全部机身……每一次挑战都几乎将他们推向死亡的边缘。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当生存的希望变得渺茫时,这些幸存者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以死者的尸体为食。
本片在恐惧与恐怖的交织中,不断挑逗观众的神经,随后又带来令人心潮澎湃的解脱感。
观众或许不了解这个故事此前的几版作品,但他们依然能够提前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尽管它发生在遥远的50年前,但并不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新闻故事。
电影中表现出了足够的磨难与困境,尤其是当镜头聚焦于两名幸存者罗伯托·卡内萨和南多·帕拉多时,他们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寻求一线生机。
这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堪称惊艳,摄影呈现壮阔的美感和巨大的孤立感。
当飞机猛然撞上阿根廷西部安第斯山脉的巍峨山峰,震耳欲聋的噪音在撞击前的死寂中爆发,瞬间令人心惊胆颤。
机翼被残酷地切断,机身在巨大的冲击力下被撕成两半,驾驶舱被无情地压碎,飞机的前半部分沿着被称为泪谷的冰川急速滑下。
画面中的惨状令人不忍直视,尸体被从高空狠狠甩出,四肢断裂的惨状与金属扭曲的嘎吱声交织在一起,观众仿佛亲临灾难现场。
飞机在下降过程中的解体过程被细致入微地展现,每个痛苦的细节都被摄像机无情地捕捉。
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脉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其冷酷一面,闪耀着银色光芒,广阔而危险。
在广角镜头的长镜头中,山脉显得陌生而遥不可及,让幸存者挣扎求生的场景更加令人绝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拍摄过程中严格遵循了时间自然顺序,演员们通过稳步减肥来准确描绘出饥饿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和感染力。
每年二月都有一场前往坠机现场的年度旅行等待着那些渴望探寻历史痕迹的游客。
旅行由阿尔卑斯山探险队组织,专业导游里卡多·佩纳(Ricardo Pena)带队,还有幸存者之一爱德华多·施特劳赫(Eduardo Strauch)。
这趟旅行通常需要三天的时间,期间会乘坐四轮驱动的越野车、骑马和步行。
对于每一位来访者来说,高原反应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事件,一部名为《安第斯飞机失事》(2024)的纪录片迷你剧在电影首映式上正式推出。
在这部作品中,76岁的幸存者爱德华多·施特劳赫重返灾难发生地,他不仅详细讲述了那起事故的经过,还揭示了飞机失事50年后,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了这片山区。
如今的山脉少了雪的覆盖,使得他们得以发现更多以前被雪掩埋的飞机残骸。
关于是否应吃人的讨论,在寻常安全的光景下显得空洞无意义,只是一些喧嚣声。
当人类真正置身于绝境之中,才知道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这部电影以道德困境为核心,展示了不同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不同看法与选择,而这些选择所引发的后果也各不相同。
至于究竟该如何抉择,影片并未明说,却通过结果让观众有了答案。
导演在解释创作初衷时提到,与以往同主题的作品相比,这部电影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了死者的重要性与纪念意义。
这些逝者在生前都为团队的生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牺牲使得其他人在死后得以幸存。
这一观点也是与幸存者深入讨论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他们认为死者应该被铭记,并得到应有的感激。
绝境挣扎撼人心,道德困境引深思。
看到坠机在智利隔壁的安第斯山脉,众人被困雪山腹地的绝望感顿时回忆起了2023年12月在whistler山顶的一次雪境求生濒死经历登顶whistler的peak后的温度骤降,刮大风冰雹大雾,视线模糊雪镜被冰雹冰渣糊的前方的路几乎什么都看不见。
山顶野雪和常规雪道的区分只有一面小旗,我和另一个朋友走了旗的左边,不曾想直接脱离常规路线。
一开始以为只是幸运的滑到了粉雪区,还没开心多久雪板头就被厚厚的粉雪压实了,根本滑不动。
粉雪厚的到腰,完全走不动路,跟沙漠一样,脚才下去完全踩不实,下面不知道还有多深。
我和和朋友被粉雪淹没,一开始是半开玩笑的在斜坡上雪板被厚厚的粉雪压着滑不动,然后两个人一屁股坐在粉雪里,雪淹没到腰部,我们坐着大喘气尝试站起来,但是每次都失败,好不容易站起来后发现距我们偏离的常规雪道有起码100米的距离,山上看上去出了我俩没其他毛人,我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好巧不巧我朋友的手机丢了,只有我的手机仅剩40格电,还有2小时天黑,半小时缆车停,whistler的雪道天黑后也没有任何亮灯我们仅存的粮食就是半瓶可乐,连水都没有。
幸好在peak这里还有信号,环顾四周刚才一眼望不到头排缆车上peak的人都不见了,就剩我俩和呼啸的风声。
我俩疯狂尝试把腿和雪板从大腿深的积雪里拔出来,我们先尝试下坡,再尝试从右边上到常规雪道,我俩尝试往上走,但是太吃力了。
他问我“你可以吗,怎么样能走吗” 不断回头查看,我尝试站起来但是不行,一直深陷雪道里,他往前挪动后再回头发现我还在原地,就有爬回来逞强的接过我的雪板让我踩他踩过的脚印,他留下的脚印形成了一个雪做的空心圆柱没过膝盖,我俩走5步趴着歇着,太累了。
我心里很慌,看着天快黑了,各种恐怖的结果在脑海里上演,一方面又强撑着恐惧告诉自己不会发生,我们一定能走出去。
到最后我们就是在往斜上方爬。
我们最后用尽力气,两块雪板并在一起往上蹭又往前爬了50m,才终于,终于回归到正常雪道上。
太累了。
我喘着气,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我现在想,幸好和我朋友在一起的,如果是我一个人,那我会发生什么,能否在天黑之前找到他们。
下山后我们四个人在黑夜雪山腹地一路高歌,车里点歌sugar,wakawaka,immortals,各种经典欧美英文老歌,特别特别高兴,和设想的只有我朋友开车我们倒头就睡完全不一样,生死之交后肾上腺素都猛猛飙升,丝毫没有任何困意。
回程山路变得没有那么遥远了,山路飙速比预计提前了半小时回到Vancouver的dt,车上我朋友还一直开玩笑说“yxr第一次我以为她往前走了了,结果一回头她还在原地起不来。
第二次我以为她没动,结果她一个人扛着板已经走出去了300m远” “我永远忘不了yxr坐在那一动不动跟我说你看松树下面的是不是郊狼🐺我说那就是一坨雪!!!
但是一开始看确实还挺像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听着 Matter of Time,极度清醒体会着劫后余生肾上腺素还飙升的感觉。
脑海里只剩一句话”活着真好啊。
”
可以再看下,1993年拍的《天劫余生》(Alive),应该都是讲这个1972年的安第斯山空难的。
伊桑霍克主演,是伊桑霍克角色的信念最终走出绝境,带来营救。
那个豆瓣评分8.3。
我觉得1993这部就已经拍得很经典。
好多熟悉的演员。
虽然那个时候电影特效不如30年后的现在,但拍摄出的效果,也不输现在。
看看吧,大家对比看下。
其实拍得还可以 但是时长真的太长了 中间一段让人提不起精神
好他妈难看 直说了 相当平铺直叙 根本看不下去 人物刻画相当于没有 人实在太多了估计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英雄,他们已魂归西去,正如我们一样”没有刻意的编造,只有真实再现,纪念那死去的亡灵。
能感受到巴亚纳对这个故事对这些人的敬意,在每一处可能更娱乐更戏剧的时刻都平淡处理,核心主题也在慢慢渗透而非过早揭露,因此求生过程从观影感受上显得无比煎熬,也使得最后获救段落有更丰富饱满的情感回馈,是巴亚纳拒绝依靠廉价煽情的创作姿态。
16th 西班牙久违入围奥斯卡,挺难得的一个类型片进入最佳国际影片的角逐当中。通过殉难者的视角来叙述,也是对奇迹的一种祛魅。看完就收到用AIGC考试作为评判年终奖为零的狗屁消息,虽然有预料到,但还是被这种傻逼行径恶心到了。你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员工付出。
后半段还是煽情了点。
相较于20年前伊桑霍克的美版,中间的过程拍得更写实,但也少了点最后直升机出现时的激动。洞穴奇案的倾向,观众的情绪始终偏向于紧急避险。
不是把镜头拼接在一起就叫做电影,航拍航拍又航拍,连马力克都拍不出如此令人迷醉的风景。
两个小时感觉也没讲个啥,一般
比起三十年前《天劫余生》的乐观积极的励志片拍法 这部减弱了英雄的高光 重点描绘了内心柔软伤痛的部分 前者像我们希望的幸存者 后者更像实际的幸存者
第二次看这个真事儿改编的电影了还是哭得稀里哗啦 获救前小伙子们梳头洗脸的细节太可爱了 有信仰的人太幸福了 唯一的瑕疵看了影评才知道莉莉安娜生前“像母亲和圣人一样”照顾他们 怎么能居然不给戏份 拍这种电影的人真的造福人类 以后再遇到绝境的时候能省点时间纠结要不要汉尼拔 当然啦本来也不是所有民族所有人都纠结这么高级的事儿
最后人被救那里有点被打动,看的时候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不会选择吃同伴,我的答案是吃,不然咋活?
充满敬意的创作,从剧本到执行都非常真诚。真诚的所有心思都在尽可能的铺排和歌颂。开场利落,中途却忘了展开放弃了观赏性。可这个时长也确实是大可不必。但也好,他们也确实值得这样认真记录。
报看
《海啸奇迹》导演的又一部灾难题材力作,根据1972年安第斯空难真实事件改编,冰天雪地的极限环境中拼死挣扎72天,靠着吃同伴的尸体求生,拼的已经不是意志力了,是天意。作为一支基督徒球队,队员们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生存危机,还有信仰危机。他们平日里总是祈求天父赦免众人的罪,而两位医学生将尸体分成小块与众人分食却又不告知是谁的肉,是他们用自己的的行动赦免了众人的罪,那一刻他们才是救世主,因此众人的信仰得到了重塑。所以这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电影,也是超脱于莎翁戏剧之外最真实探讨生存or毁灭的抉择电影。想必刘慈欣在创作《三体》时,应该也从该事件中窥见了一些人性的底色,所以才有了青铜时代号上人吃人的故事。只不过他们最后成了罪人,而真实事件中归来的16名幸存者成为了英雄,但他们很清楚,灵魂的某一部分已经死了。
只不过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们已魂归西去,正如我们一样
对灾难片本身就无感,2018年戛纳双周的《北极》在还原冰雪世界和人类渺小处境上至少给了我一些视觉震撼。Society of the snow拍到人吃人我就开始接受无能了。灾难片至少要拍出绝望的情绪,当一个观众speechless的容器,不然还不如给我摆几张事故的现场老照片对我来说真实一些
我觉得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都是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在状态最好的年纪,然后彼此都熟悉信任,不会再因为建立信任或者确认领袖内耗。普通人,可能够呛。
比较一般吧
胜在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