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客栈》大名鼎鼎的欧美恐怖片,今天一看,果然很刺激啊,也应征了我之前说的,欧美恶心片必黄,从隔山有眼到致命弯道到人皮客栈,我看过的没一部不黄的(是不是很厉害)。
这部万恶的电影,让我对外出旅游彻底畏惧了。
因为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几个背包族在中欧遇害的故事.据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缘自泰国,原来在泰国某处,有一种靠杀人赚钱的交易,只要支付1万美元,就能换来一支装满子弹的枪和一个自愿被你宰杀的人 。
但影片中不止是子弹,还有电锯,刀子,钳子,剪刀。
不过我觉得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男主角最后的奋起反攻,既然人一解心头之恨,又为影片续集留下了悬念影片还给我了一个启示,那就是管住你的下半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精虫上脑昏了头,因为恐怖片必黄啊,要知道你一冲动等下就要上演恐怖片了。
前不久那个武汉留学生林俊就是这个典型,本来挺帅一哥们,非和别人变态搞基,结果自己被分尸了。
看完之后我找了找它在各国的公映日期,看到了台湾,果然没有大陆,呵呵,意料之中。
和谐嘛,没办法,天朝特色,和谐的环境容不下血浆,容不下锋利的讽刺,容不下深刻的揭露,有的只是抄袭,山寨的动物们(喜羊羊,大脸猫等等中枪)愚弄国人的智商。
有关部门表示强烈抗议,呵呵,强烈和谐
看前面的剧情铺垫的时候,太平淡,觉得很无趣,所以用了快进,看到后面觉得太血腥,还是用了快进。
偶尔出现点悬疑镜头也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
匪夷所思的是,居然还有手机,要是我是美国人,早就打电话回家说明一下情况,让美国政府出面了,看不把这个地方给炸平。
片子中既没提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地方,也没有提到最后这个地方将来会怎样。
我认为弄个Hostel II,描述一下起源和英雄如何和这个黑势力战斗的,倒更有价值。
也许是象征人性无法摆脱的阴暗面?
前天晚上,老公去喝酒了,他说会晚点回来。
一个人在家等他,觉得有点寂寥,于是洗干净躺到被窝里,拿出手机,点开了《人皮客栈》虽然这部片我其实看过两遍了,但这一次,我是带着目的的,因为前两次我都有捂眼观看,实在是恐惧感占了上风,其实那些cult场景并不会真的吓到人,说穿了,它只是人体的组织罢了,但为什么前两次我都不敢看结尾那个日本女,可能是我也觉得眼珠子掉了这种事情发生在一个柔弱的日本妹子上面,实在是太过残忍,我不忍心看,假象这个掉眼珠子的是一个壮汉,我还会不会觉得很恐惧很残忍,他是否不会发出如此凄厉而又绝望的叫声,也不会从玻璃上看到自己毁容了,从而绝望地卧轨自杀。
说白了,前面的什么香艳的四人温泉行啊,群p啊与之后三个白男被虐杀的环节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冲击感,我已经习惯了,因为这是美式恐怖片套路,前面有多嗨后面就叫你死的有多爽。
甚至是那个俄国妓女将男主送到这个杀人工厂时,说的那句:“我从你身上赚很多钱了,现在你也是我的婊子了。
”也只让人觉得心中亢奋,摇滚十足,但还没觉得残忍,凄厉,残酷。
而结尾这个日本女的遭遇不仅是《人皮1》的血腥看点,也是这部片的恐惧值担当。
本来我们以为终于把女孩救出来了,男主可以带着她安全逃离这个魔窟了,可是编剧不甘心啊,他就要让日本女看下镜子,好好看看你的丑脸,看看你这b样子,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一个亚洲文化和欧美文化一个差异。
亚洲女在意自己的容貌,在中国或者日本,一个被毁容了的女子,她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她还能享受自己的人生么?
恐怕没有男人会喜欢她,没有女人愿意和她做朋友,甚至连她的家人可能都会嫌弃她。
是啊,编剧是懂亚洲文化的,一个亚洲女尤其是像日本这样厌女的社会,一个毁了容的女人是没有人生的,她不配活她的人生,她就会是异类。
而一个欧美女星看到自己的眼睛没了,被毁容了,可能也会感到绝望,惊慌失措,但她脑海里一定还有生的欲念,大不了就是后半生是独眼龙呗,异类就异类呗。
因为她们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包容性,美国正是由一群不听话、具有反抗意识、强烈生存欲望的先行者创立的,他们的文化渊源就是尊重异类的。
这里有些b估计要喷我崇洋媚外了,处处都透着对漂亮国的赞赏。
我不予置评,我想说的是,如果亚洲女能学习一点欧美女的狂野与自信,哪怕就像是那两个俄国妓女的残酷与自私,人生是多变的,要随时转换想法和态度。
关于那脓血,我这次敢看了,也是我正视了她的恐惧,以前我会把我想象成她,我想我如果眼睛成这样了,我真的要死了,我真的不要任何人看到我啊。
而这次,我看到她的伤口,我是带着理解和旁观者去看的。
对人世间的最后一眼我同情她,我理解她,我为她的悲剧哀伤,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有勇气。
这小成本B级片拍的真不错呢。
公众号:蚊子看剧不定期的看剧,聊聊生活
一看到惊悚片中的参与者,自然会想到是一群人出游,中间死了一片,最后留下一两个半条命的活口,虎口脱险苟延残喘气息奄奄人命危浅逃出生天;这电影一出场就三个人,屈指可数的三个人,让我怀疑是否会有第二拨人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接着赴死,这点人马够变态们塞牙缝吗?
(说明美国人命值钱)标准的90分钟,看来是部快节奏的片子,可能细节上经不起推敲和深入挖掘;剧情又是一群活腻了的美国大学生,出去透透气,享享受人生,不过这次太远太离谱了,跑去了东欧一个打上深深冷战意识形态的小国——斯洛伐克(经过不流血的“天鹅绒 ”革命,在外国势力“帮助下”,和平分离为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更何况是个地图上也找不着的偏僻地。
人生地不熟,为的就是寻求刺激,官能的感官刺激。
一进入那个特定场景,那种二战后废墟上搭整起来的建筑、冷战时候的种种残余余孽感受清晰明白如话,一下子就联想到了英国电影007系列,虽然是欧洲,却并不发达还显得颓废和消极,还有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和来自中世纪的黑暗。
这些大学生显然没有考虑到意识形态的问题,也就是太天真了,美国称霸全球后,经常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并引发激烈动荡的流血政治变革,而且是秘密策划暗中资助,策动别国政治内变、混乱、推翻原有执政党、改变原有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也就是所谓的"和平演变"。
作为现今的世界警察,并非所有国家都对其抛媚眼,有些国家是对美利坚有刻骨民族仇恨心理的,因为美国佬利用强势霸权武力分裂了他们的国家,屠杀了他们的人民,掠夺了他们的资源,所以和他们势不两立,抓住美国佬将会用残酷刑法虐杀之。
知道的国家就有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等。
片中的坏人是一群团伙,并且警匪一家,窜通一气,并且抓住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分别有不同酬劳明码标价,于是围绕北美人群的致命罗网便层层布下。
从背包客绘声绘色地强力“推荐” ,同行人的误打误撞,布拉格妓女(捷克的“布拉格之春”事件相当有名)的性挑逗,一切显得唾手可得、捡了大便宜,这是坏人的惯常手段,先给你好处,让你过足瘾,使你完全放松警惕、怀疑和不安,然后就是一一点杀,虐杀的过程并不恶心,只是显得环境很肮脏,比起中国好不了哪里去,坏人看起来也不是很凶恶,因为是花钱进来“找快感”的。
叫你每天杀人你也吃不消啊,所以形成利益链,让痛恨美国的人亲自体验手刃仇人,快刀斩乱麻的滋味,可是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有些人下不了手,毕竟不是直接仇恨,面对的是陌生人。
这个人性薄弱处被仅存的美国年轻人作为突破口,利用一系列特种单兵作战方式,强忍住断指的疼痛和内心恐惧无助,暗渡陈仓偷梁换柱,胆大心细招招致命,眼看马上就可溜之大吉获得重生了,可这时,她听见那名同样失去友伴的日本女人的痛不欲生的惊声惨叫,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他顿生怜悯,他犹豫了一下,最后选择义无反顾的重返狼穴,这时他角色一转,不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羔羊,而是正义的复仇者。
在解救的过程中,真是揪心催人泪下,惨不忍睹的场面和来自陌生人的无畏舍身相救,把饱受摧残的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大义大爱,主人公已经不仅是一个人了,而是成了一个符号,美国的人权民主符号,俨然扮演者救世主的角色。
解救的对象很令人玩味,是一位日本女性。
日本二战后成为美国盟友并且长期被美国利用,所以是一位女性形象,虽然很狂野但毕竟受美国牵制;后来那日本女看见反光镜中自己面目全非,血肉模糊完全毁容,失魂落魄的慢慢移向前,在火车经过的一瞬间自撞车头,被碾压的血肉横飞,这其实是武士道精神的展示,也是日本自杀式袭击的重现,是美国人一直无法理解的。
这一撞,把周围搜检的警察全吸引过来,主人公借此顺利登车,完美逃脱杀人魔窟。
上车后,又凭声音辨认出同谋者, 跟踪其至厕所,削其指,杀其身,报血仇,过程畅快淋漓,大义凛然,表情没有一丝的做作和狰狞,因为是替天行道。
值得思索的是这名美国人对待成年人和儿童的态度,对嗜血贪婪的前者以血还血,有仇必报,血债血偿,快意恩仇;对后者出以同情,只需小恩小惠——一包泡泡糖,就让其归顺,并帮助阻挡歼灭追兵。
这也是美国亲民形象的宣传。
本来嘛,孩子是无辜的也是天真的,不应该卷入成年人的血腥争斗中。
结尾总结的就是,美国的素质教育真不错,关键时刻能救命,而不是书呆子般的坐而论道,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中国学生可能连怎么开枪也不会,对付坏人的方式方法简单的要命——就是报警,如果警匪沆瀣一气,岂不是自投罗网,所以多实践,像美国人学习野外生存能力、危机逃生本领,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
只有活着,才能战斗;只有生存,才能报仇。
美国人,人人都是一个大兵。
(此片取名人皮客栈,有失偏颇,片子没有活剥人皮这些桥段,姑且只跟皮沾些边) 附:主角能得以逃脱的原因是因为说了一段德文,觉得很直入人心,翻译如下:如果你杀了我,会毁掉你的生活,当你每次闭上双眼,你会看到我,我会出现在你每晚的恶梦里,我将毁掉你的整个人生。
——会一门外语多重要啊,替别人考虑多么必要啊,于我心有戚戚焉。
大开杀戒的我,昨晚,看了一部极其血腥且又变态的电影——《人皮客栈》。
导演艾利·鲁斯,本身又是编剧,最擅长将真实的没几个字的消息或新闻,杜撰成恐怖电影。
一个“坏死性筋膜炎”,让他搞出了《尸骨无存》,一个“杀人度假指南”的网站,让他搞出了《人皮客栈》。
帕克斯顿与乔什,是两位来自美国的大学生,他们在欧洲进行着背包游。
开放的荷兰,让他们享受到了美女与大麻的刺激,还结识了新朋友冰岛的奥利。
偶然似乎又必然地,他们在遭遇宵禁时,认识了一个俄罗斯人,在他的“建议”下,三个人展开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小镇的旅程。
东欧的美女,让这三个小伙子神魂颠倒。
可是,一觉醒来,奥利不见了。
帕克斯顿和乔什有些担心,甚至觉察出许多疑点,所以,他们决定留下来等待,希望找出线索。
然而,第二天,乔什也不见了。
帕克斯顿非常紧张,他找到了那两个与自己同室的东欧美女,被指引着带到了名为“艺术中心”的荒凉所在。
这是一个圈套。
所谓的“艺术中心”,其实是一个血淋淋的人间地狱。
所有住进小镇那个旅馆的人,都会沦为“猎物”。
当地的警方与黑帮分子是沆瀣一气的,这桩“生意”都有份。
付款后的变态客户,可以为所欲为地对他们施虐直至杀死。
帕克斯顿也没有幸免,不过,他遇到的“屠夫”,显然是个胆怯的新手,在失掉了两个手指挣脱了手铐后,帕克斯顿将“屠夫”击毙,逃到了停尸间。
躲在碎尸下面的他,被带到了焚化间。
在那里,他看到了乔什没有瞑目的尸体。
他杀掉了“屠夫”,在逃离前,被一个女子凄厉的叫声困扰,又折返回去,救出了已经被剜出右眼的日本女孩儿。
历尽波折,他们潜伏到了车站。
在镜墙上看到了自己恐怖容貌的日本女孩儿,不顾帕克斯顿的阻止,跳向了疾驰而来的火车,站台上,一片骚乱,帕克斯顿终于踏上了逃离的列车。
在车厢里,帕克斯顿辨认出了一个衣冠楚楚尽兴而归的“屠夫”,尾随他下了车。
在洗手间里,“屠夫”惬意地坐在马桶上,并悠闲地擦拭着眼镜,这时,他突然注意到地面上有一张“艺术中心”的名片,有点吃惊的他,将手伸了过去,结果,手被拉到了隔壁,有人用刀切割着他的两个手指。
当然,就是帕克斯顿,他冲了进来,以残暴的方式杀死了他,留下了那张浸血的名片。
帕克斯顿踏上了归程,带着朋友死去的悲痛,带着自己身体的伤痛。
也许,那张名片,可以帮助聪明而正直的警察找到罪恶的线索?
这部影片,如果是在电影院里看,很容易把人搞出心脏病或胃痉挛,150加仑的血浆颜料、成堆的残肢、阴森的房间和工具、刺耳的呼喊和尖叫,就是要给你直观的震撼。
很多年以前,就听说俄罗斯有一种特殊的狩猎公园,付了钱的大亨们,可以像猎杀动物一样猎杀在公园内的“人兽”。
据说,泰国也有这样的地方。
“人兽”们,用自己的性命,换取给家人的生活费。
可是,像“人皮客栈”这种被动的受害者,不知道是否确有其事。
不过,倒是给人提了个醒。
出门旅行,要小心哦!
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用的是死人尸体
看完之后内心的感受只有两个字“震撼”美国人也真是的,借着恐怖片的名义,拉上自己的死党日本和西欧北欧一起把东欧整个的妖魔化了。
美国人太看重意识形态了,他们总认为社会主义会毁灭他们的国家,而一直对社会主义有着敌对意识。
从影片中,我们看着美丽的东欧的自然风光,享受着美女,然而这一切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低端的黑暗,用肉体淫秽来购买廉价的金钱,而这些还竟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存在着,跨越大洋的国际买卖是不是太夸张了呢!
在美国人眼中,东欧的一切都是妖魔的血液,深邃而又顽固,刺骨而又可怕。
他们残忍没有人性,整个东欧在美国人眼里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屠宰场,而这个产业还要贡献国家的GDP指数!
对于这种深入骨髓的偏见,我们也会有着同样的体会,曾经别人对我们国家的妖魔化又何尝少于这些呢!
东欧的那群小孩给我印象很深,美国人塑造的他们就是屠杀的产物,对于血腥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惧怕,仿佛司空见惯,从他们身上,就会看到今后的人皮客栈,一代一代,衍生下去!
我用驴子下的。
找的hostel,下了一部,A片。
气急,再下一部。
还是A片,另外一部A片。
靠。
浪费我一天的时间。
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个电影网站上找到了下载源。
一般恐怖片开头都要啰里巴嗦的半天,这个也不例外。
所有的恐怖片如果能精简三十分钟我想会好看很多的。
感觉第一部没有第二部那么好看。
美国恐怖片,只要有电锯在,就好像是一道无可逾越的鸿沟。
怎么也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这部片色情的成分多了点,不过那几个女人身材可真好。
这部片还行吧。
下载的高清晰版的看着真舒服。
比千尸屋好看多了。
千尸屋简直是垃圾
Hostel2005D:Eli Roth两个美国大学生跟一个冰岛色情狂,在欧洲巡回买春,后经人介绍,坐上火车,从荷兰一路杀向斯洛伐克。
到了目的地,三人深陷骚货天堂,结果却被一个个地送进地下屠宰场,供变态大款们挖心砍头。
剩下的问题呢,就是命悬一线的主人公如何浴血一搏逃出生天。
QT署名出品人的恐怖片,不折不扣的邪恶的美国电影。
导演Eli Roth之前拍过《Cabin Fever》,被QT大赞,遂有了《人皮客栈》这次坏品味的合作。
据Eli Roth讲,曾见过一个泰国变态网站,上面明码标价,杀人假日游开价美金一万,当地的活人供你杀,这也就是《人皮客栈》的灵感来源。
把虐杀机构移植到骄奢淫逸的东欧,嗜血、神秘、冷战、社会主义、道德沦丧,连拍摄成本都降下来了。
至于恶心变态的题材,估计世界大同,上次去泰国玩,街边随处可见那种专印死人照片的杂志,更不用说红了那么多年的rotten.com之类的大牌网站了。
跟QT以前参与过的《杀出个黎明》一样,《人皮客栈》在结构上也是拦腰截断,前一半是《欧洲任我行》式的单身兄弟色情游记片,后一半才是正牌的变态虐杀片,也就是拿着电锯锯人的那种。
《人皮客栈》走的是标准的色情暴力路线,重心其实还在后半段血肉横飞的施虐演示,剧组总共用了150加仑血浆(约核480瓶1.25升的大可乐),还有一大堆化妆成人肉的猪肉和牛肉,搞得片场臭气冲天。
片子讲的是斯洛伐克,选景却是在捷克,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其实是在布拉格拍的,当地的A片明星纷纷客串,估计也顺便便宜了整个剧组。
当年QT拍《杀死比尔》,跑到北京拍日本的内景,也是图个公款旅游发展中国家的乐子。
人肉屠宰场的内景选的是布拉格的一所百年老房,以前做过精神病院,后来已被废弃快有五十年,不透光而且冷的要命,加上放在那的一大堆臭肉道具,让这些邪恶的美国人也会神经衰弱。
后来为了扭转一下阴森的气氛,Eli Roth甚至雇来一个提琴四重奏,在片场一直拉韦瓦尔蒂,很阳光很阳光的那个《四季》。
《人皮客栈》的成本只有450万美元,没有任何明星,除了三个主演,大多数演员是在捷克当地选的,屠宰场的打手们大多是当地退休的中学老师,穿黑西装戴上墨镜,就算是黑社会了。
Eli Roth玩心很重,剧组的工作演员几乎全都客串了群众演员,没能亲自现身的几位制片人还PS出一支很80年代的摇滚乐队,海报遍布电影里的畸角旮旯。
至于对QT大人的致敬,“人皮客栈”前台的电视上播着斯洛伐克语的《低俗小说》,Jules大叔正在宣读圣经,QT说这个配音简直就是个卡车司机。
另外,在推崇东瀛女优的同时,《人皮客栈》还特别安排了三池崇史露了一面,不过这位变态达人的英语实在太差,所以Eli Roth只给了他一句台词。
最后说一下那个最早挂掉的冰岛人,这个叫Eythor Gudjonsson的哥们是在冰岛搞电影发行的大拿,引进《Cabin Fever》后他就求Eli Roth以后给他安排一个角色。
《人皮客栈》拍完后,全球首映式就安排在了雷克雅未克,Eli Roth说大家忘了比约克吧,这个色情狂以后才是冰岛的代言人。
后来,片子里的那个色情狂实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Eli Roth正式向冰岛总统和文化部长书面道歉,总统一笑置之,说这个片子拍出了冰岛人的另一面,这事也就了了。
我是坐立不安中看完这部电影的。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影片,纠结与挣扎中,看了两个多小时才看完。
期间双手抓床柱多次,咬牙多次,以及扭头多次,画面每每触及底线。
未曾接触的暴力美学,我是冲着昆丁的大名去的。
虽然他只是这部影片的制片而非导演。
但是,他于影片的价值任何人都不能否认。
就影片内容而言,开头着实有些沉闷与标准美剧化。
两个闲的蛋疼的美国大学生,背包,寻欢,找妹子。
夜店,嗑药,喷脏话。
除了身材养眼的妹子就是不算美丽却也独具特色的异域风光。
当然,在你无聊感油生的时候,阴谋的味道才开始蔓延。
接着在你还没做好准备的时候,各种残肢,碎尸,冲击底线的血腥画面开始挑战你的神经。
当然,影片如果仅仅就这样叙述,那就对不起伊莱·罗斯和昆丁了。
众所周知,昆丁被称为鬼才,何为鬼才,看完电影我明白了,鬼才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部影片在我看来并不像是纯粹的惊悚片,更像是一部剖析人性的重口味教科书。
就人物角色来看,欧力滥交,放纵,毫无责任感又充满冰岛人特有的优越感,于是他第一个死了,悄无声息,只剩一个呆傻的脑袋。
贾许很有责任感,不轻易放弃身边之人,但是与之不符的是他的单纯,与整个现实大背景格格不入,太脆弱,于是弱肉理应被强食,化作一堆碎尸。
派斯顿,坚强,善良,拥有人性中最完美的地方,于是他得到了所有人的祈祷,即便结尾埋下伏笔好似噩梦没有结束,但我们希望他好好的活下去。
至于其他,在两个bitch 一个阴险男被派斯顿撞飞然后汽车碾压过后,我们多少有些释然。
当然,卡娜的撞轨还是难免让人唏嘘。
影片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整部影片中无不在宣扬着弱肉强食这一生活准则,不同于别的电影中的循序渐进与侧面烘托,《人皮客栈》的表达方式更加具体直接,当然,也更加血腥。
背包客在影片中成了弱者的代名词,于是他们任意被人囚禁,当然,还有虐杀。
有钱人自古不分中外的都天经地义的是强者的代表,无须解释。
嗯,除了弱者强者外通常还有一类人,就是那种不甘心被划分到弱者企图用自己的谄媚与阴险来换取金钱的贱人们。
很多时候,他们是我们怨气的集中点。
除了弱肉强食这一准则,影片其实还告诉了我们适者生存这一至理。
派斯顿活了,不是因为他多强大,当然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但也不是全部,是因为他适应了同伴之死以及令人发指的绝望,不抛弃不放弃的适者应当有生的权利。
本是标准弱者群体的孩童,因为适应,他们成了猎杀者。
这群孩子也成了我最纠结的地方,眉头不知道皱了几次。
另外,经历了巨痛,惊吓,逃亡的卡娜,在逃出生天后只因为看了一眼镜中的自己,便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
这是女人的天性,也是适者生存的最好证明。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是我所感动不已的,而他们的共同点围绕这派斯顿。
其一是在即将可以驾车逃出时,因为卡娜的尖叫,派斯顿毅然决然的回去。
设身处地的想,我不知道我有没有那个勇气。
另外,换做剧中其他角色我想他们也大致不会回去,毕竟,我们很多时候缺少的不是善良,而是勇气。
其二是在遇到欺骗自己并导致一系列悲剧的三个bitch(除此之外想不到别的称呼)时,派斯顿做的不是假仁假义的绕道而走,而是一脚油门将其狠狠撞飞,这一撞不仅解气更是给了我们一个恶有恶报这一标准的大团圆结局。
其三是在遇到那群熊孩子挡路,迫在眉睫,生死攸关时,派斯顿并没有冷酷到底,而是把他们当作孩子以糖果化解。
当然,如果他冷酷了,我相信剧情将会被改写成死神的剧情。
总之影片看完了,对此类影片有了初步认识。
《人皮客栈》系列不知道会不会再看了,毕竟口味太重了。
但了解昆丁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会继续深入下去的,并希望自己可以因此痴迷。
毕竟,大多数时候迷恋还是一种奢侈的事情的。
以折磨和杀戮为主题的恐怖俱乐部(变态的人性),隐藏在春光无限乡村天堂地下的法外之地,执法系统与资本力量沆瀣一气为所欲为,盗亦有道下手狠辣的熊孩子儿童团(未成年人有组织犯罪),红色信仰轰然倒塌之后的世界,这片子信息量真大。
色情,血腥,暴力,最后人性的沉沦,不错!
说血腥不血腥 说恐怖不恐怖 简直一狗血
虽然现在看来稍嫌拖沓了一点,而且貌似有中间换主角的嫌疑,不过当年看到的时候还是很被吓了一条的,尤其是片尾一群小孩行凶那里。
Tits, blood, flesh, what else do you expect.
恶心
反正看完是不怎么想去国外旅行。美国人是不是对欧洲有偏见啊。。。。
前面好淫荡,后面好血腥。。。
不该先看三再看一的。刺激。稍微超出一些极限。
色情比暴力好看……无聊的血浆片。
1为了打炮送命值得吗 美国妞还不够爽嘛 2 加利福尼亚男被虐那段我不厚道的笑了 不知道他拼命捡他的断指有何意义 3 cult程度确实不错 4看来又培养了一帮更残忍的下一代啊。。。小孩杀人不眨眼。。。4 杀那个眼睛肥男时我还会帮卡娜挖只眼睛
叫你和别人碎觉!
四星是给最后那段“复仇”的剧情,看了2的简介说那主角最后还是死掉了,非常失望,随之心里就把1代作为永久的结局。
前面露乳部分好多,后面开始血腥。杀人游戏俱乐部?那群小孩太TM猛了。三个还活了一个。一般吧…
挺么劲的
不是同事强烈推荐,我是不会看的。真有富人要玩这种游戏吗?应该是有的,真的变态,这种人太可怜了,已经要靠杀人来感觉刺激了。。。里面的小孩流氓是比较厉害的,这样长大能变好人吗?色字头上一把刀,再次验证了,哈!
记忆中满地的血啊血啊,还有永不愿去的斯洛伐克
这样的片子应该有忠实的一群粉丝的,我也是
只是不喜欢看
美色诱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