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制作精美,剧情不俗,颇有深度。
唯一有点不那么的地方。。。。
就是男主角好像死于朝鲜,但亚洲面孔的军人的军服,绝非志愿军的,朝鲜人民军的似乎也不大象。
手操的武器是苏式步枪。
再,结局非常感伤。
男女主角都很喜欢,表演真切,符合年轻人的特征。
其他人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尤其dean,极为精彩!
片子主题是青春成长。
支撑我看完的电就是男主和爸妈相处的情景,原因是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蛮像的。
父母的关心让他烦闷,接电话的时候接连不断的话语不能挂断,只得离开耳朵。
最有意思的是那一段和校长的辩论居然给整吐了……然后就没啥感觉了……………………………………………………片子采用倒叙➕回忆的叙事方式在摄影、剪辑、色彩、剧情上面没有任何特色。
也无甚优点。
不知有没雷同的友人。
很久没有看过那么好的电影了6点多有人开始施工开了电脑看到这部电影毅然决然的带上耳机看完它我的小鲜肉长大了一些演技更精湛了这是一部我非常有共鸣的电影代入感很强求学期间我也有过类似的困惑电影很压抑偶尔会明朗一下,但大部分时光还是很忧郁人最讨厌的是被归类但不得不被归类他太优秀,和这个世界都不协调了强势的母亲,一眼就看穿他儿子好坏的母亲懦弱的父亲,忧愁不相容的同类,室友其实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结果也没机会去懂了他们都很可怜。
这是一部很有希望拿奥斯卡的电影他很勇敢,无论是面对比他大的室友,还是传统卫道士的院长还有他的父母说不清楚我的感受阴暗的房间里我想静静。
菲利普罗斯的这部小说有点非常明显,但依旧没有摆脱一种缺点。
我十分同意小说的多样性。
我认为不同的表达方法和形式使用于不同的情况。
无论是平淡叙述的小说故事还是鲜明表达的小说理念,都是优秀而出彩的。
但是可惜愤怒没有完全达到前者,管中窥豹,因此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作为现在美国最好的作家,我希望他可以意识并更正这一点,并衷心期待他获得最高奖项。
此外,罗素“不齿”的人生事例并不能被他的卓越成就所掩盖。
我鄙视并欣赏他,包括上述两者。
死板的校规看似关切学生实则十分强势、压迫学生的校长情绪不稳定的女友世俗急躁的父亲咄咄逼人的母亲霸凌他人的室友为什么标题是“愤怒”?
我觉得更多的是无力因为主角有着大学生的身份,尚未完全独立,前有森严校规,后有世俗功利的家庭,他无法完全逃离,但他内心又向往自由,于是便有受缚的窒息他有着严密的逻辑,却碰上一个诡辩的校长他有对爱情的憧憬,却碰上一个热情却又情绪不稳定的女孩他有对家人的在意,家人却以亲情来胁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在家时,受急躁的父亲压迫,在校时,受校规束缚,最后上战场送死。
他这一生好像也没有彻底舒坦过,最终在迷茫和些许不甘中死去,让人叹息
许多年轻人看成爱情片,其实哪是讲爱情啊,讲的生活处处是笼子,说“爱情”只是告诉人家什么都要符合笼子的规则,不然要么疯要么死。
男主父亲老是担心他出事,心理学上说“吸引力”原则,怕什么来什么,男孩太不圆滑了,不知轻重顶撞校长,所以只能被误解、抓包、开除。
这是一个可以吸取教训的电影。
还有他的所谓犹太兄弟会坑他。
IndignationSimply, indignation can be defined as anger that is caused by something that is unfair or wrong.这是维基百科上对indignation简单定义的节选。
既是口耳相传的荡妇,也是晃动小腿的少女;既是衣冠楚楚的校长,亦是令人作呕的怪物。
用绝美的温柔意象洗濯眼耳口鼻,爱意无定,孤独长存。
这大概是豆瓣上对indignation短评里最到位又很优美的一句评价吧。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朝鲜战争,但对于美国当年的时代背景还是不能很清楚地感受。
1951年的美国,在恋爱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上世纪的中国的很像,包括现在仍然存在。
其实我有些难以想象思想如此封闭的美国人的存在,毕竟这个国家现在在世人的眼里是极度崇尚自由的。
首先是对衣冠楚楚的禽兽校长的介绍。
男主刚上大学换了个寝室被叫到校长室谈话,询问他的宗教信仰、社交关系、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信仰和人格进行了人身攻击。
好吧,简单地说,就是认为男主换寝室是由于他错误的社交方式,和室友闹矛盾选择逃避,并且没有宗教信仰,信仰一个在当时被人唾弃的哲学家,而其实这位哲学家和男主一样,只是在当时的时代里思想太超前了而已,先进的思想总是不被理解且遭人唾弃。
我很难想象美国当年是这么个样子,现在放在中国,你换寝室了校长根本不知道,你可以说一个大学那么多人他干嘛要关心你呢,也对,这种置之不理和对你行为的包容与对自由的宽容还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想说说我高中发生的事情。
和很多高中一样,我们干了什么基本上都在学校的眼皮子底下,如果你在作文里写了些可能变成零分作文的话,是一定会被叫去谈话的。
当年我在走廊上玩魔方结果一下撞见了我的班主任,然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
当然班主任对我还是很温柔的语气的,像我这么懦弱的人也不敢违抗,只能在心里暗暗诋毁。。
玩魔方明明是开拓思维的游戏,多玩玩说不定我还能多做出几个题好吗?
我们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的话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的班里你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这已经是对思想自由赤裸裸的攻击了,然后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约束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教育方法。
当年的美国教育在这一点上和现在的中国高中非常相似,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学生有多么好的成绩,而是打心眼里觉得你们就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定。
影片中男主和校长的这一段对话几乎是全篇的最大亮点,新思想对迂腐和控制的顽强抵抗。
其中,男主谈到自己非常厌恶学校的一个规定——每年必须参加40次每周基督教传教。
最后谈话以男主被阑尾炎折磨昏迷结束。
后来在另一位学霸的眼里,和校长的相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校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你看他并没有让你搬回原来的寝室。
但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你和他争论这件事是个大错误。
关于传教,我们通常都是花钱雇别人上的。
这为学霸俨然是另一幅姿态,他对思想上的控制早已习惯,选择不当面抵抗,而是暗地里想办法解决,这似乎是一个有情商的做法,我不得罪学校,也让自己舒服。
而看待事情也是更多地看中结果,即校长并没有让男主搬回原来的寝室。
而男主更在意的是校长对他无形的压迫和侮辱。
显然我是和男主一样的性格,但是由于我从小被灌输不要轻易惹事的思想,比起男主,我是个很懦弱的人,我会在背后默默诅咒他 :)但必要时,是需要牺牲一些来换取自尊的。
第一句话,口耳相传的荡妇,晃动小腿的少女。
说得隐晦一点,女主其实是一个非常理解男主并且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经历和他一起携手的这么一个女孩子,喜欢看书,喜欢文学。
然而她对情爱之事毫不避讳,这便成为了当时时代里他们爱情的阻碍。
男主的母亲第一次见到女主,看到了她手臂上的疤,母亲说,自杀过的人经历过很多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而通常都是和他们的家庭有关的。
于是母亲拿不和父亲离婚这件事威胁男主离开那个女孩,并且要求男主发誓。
这时,先前勇于和校长反抗的男主瞬间无力,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亲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也许也有别的原因,他非常痛苦地答应了母亲。
这种桥段,在中国电视剧里见过太多了,很多人说这很老套,但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在发生的事情——父母干涉孩子的恋爱交友,并且施加压力加以威胁。
这件事如果换做我,我实在想象不到我会怎样处理,但是,比起男主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很自私,所以我会选择反抗母亲,那你们离婚吧。
感情这种事情,我始终认为只有恋爱双方的当事人才能最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外人以任何理由的破坏在我眼里都是没有道理且应该自我反省的。
我记得男主在答应前说过数次,you don't understand.最后的影片的结局,没有过多的意义,这样一个背景下的爱情,不可能像青春偶像剧里那样美好。
下面说说李米的猜想。
这是一部我看过了很久的电影。
相同点,都是大时代下的悲剧爱情故事。
这个片子关于剧情我就不说了,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我们,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悲情。
而时代和道德准则带给现在年轻人或者老一辈敢于反抗的人感情上依旧是存在着很多压迫和束缚,想起一个真人的故事,一对夫妻结婚好几年,三十多岁的没有要孩子,女生便被邻里说闲话,生不出孩子?
这个男的真可怜,在外面上班这么辛苦,老婆还生不出孩子。
世界上就是有这种爱管闲事的傻逼,认为结了婚就应该生孩子,就和你老公家暴你依然理所当然一样。
在这个时代里,无论你像男主一样活着或者是像另一个圆滑的学霸一样活着,都是一种生活态度。
但我会始终站在男主这边,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反抗之人必须的牺牲。
想起男票昨天和我说,长辈说他很善良,他觉得这是认为他幼稚。
我始终对长辈们对我的嗤之以鼻表示嗤之以鼻,并且希望多年以后,我还可以坚定地这么说,这么做。
全科成绩优等,高中参加过辩论赛,曾是棒球校队队员,业余在图书馆兼职补贴,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律师,也是一个母亲能够拥有的最优秀的儿子。
这个大男孩近乎完美,只是有些敏感和偏执,不信仰宗教,不善亦或不愿进行多余的社交活动,喜欢上一个似乎不该喜欢的女生——Olivia,家庭不幸福,处在离经叛道的青春期,用刀片割腕来宣泄某种不安和愤怒。
Marcus本该通过努力学习考上法学院,为了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为了不再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屠肉店度过下半辈子。
母亲要他保证和Olivia结束交往,他保证了。
Olivia回家了。
最后,Marcus选择二度去找院长。
在谈话过程中,刻板的院长咄咄逼人,生生撕开了Marcus的修养和素质。
他在难堪和愤怒之中得知了Olivia因为精神失控而被带走,接受精神病院的康复治疗。
Olivia可能是怀孕了,但肯定不是Marcus的。
Marcus找人替上礼拜的事情败露,最坏的结果是退学。
Olivia或许终生未再精神康复出院,但是Marcus确实爱过这么一个姑娘,为了她欢喜过、茫然过、担忧过、难堪过、愤怒过、悲伤过,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Marcus只要Olivia记住,他确实爱过她。
这就像是在绵绵雪地里喷涌而出的岩浆。
“我在你楼下就是想确保你没事”。
压抑敏感到绝望,Marcus只想要Olivia知道,他爱过她。
非常文学性的电影。
剧情若有若无,两场高潮戏的台词非常扎实,表演层次感丰富,一场是Logan与院长的谈话辩论,一场母亲以不离婚要求儿子与女孩分手。
最感到震动的是,如果没有与外界的互动,没有良性的人际关系,我们其实无法获得对他人的认知,无法接近人、了解人,更无法爱人。
这场毁灭之路太痛了。
不瘟不火又压抑的片子。
看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年轻时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你的一生,也许是短暂的一生,而我们却无法避免。
是命运的无力感,是懦弱卑微的宿命论。
病态的压抑 压抑的病态
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其实是拒绝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下载下来了,在电脑里放了好久才看,但是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非常喜欢。
电影的前半段我并没有太认真的去看,也没有太多的感觉,但是电影的后半段真的很打动我。
我喜欢男主角和女主角约会时,紧张、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喜欢男主角和校长争执时的固执、坚持、百口莫辩的感觉,我喜欢最后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离开时的难过,又被校长“污蔑”时的愤怒。
刚开始看到这个标题,打开电影的时候,以为会看到一个类似于反抗社会,对抗现实不公的故事;看到电影的前半段以为是一个大学生通过艰难的学习生活,各种压力压迫之后终于成为人中龙凤的故事;但是到最后出乎我的预料,其实电影是以男主角对女主角的爱为线索讲了一个唯物主义的男主角在父母的压迫,同学、校长的猜疑与侮辱下追寻自我,最后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以失败告终的故事。
其实这里的男主角并没有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就像我们现实中的处于青春迷茫时期的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着自己的爱好,有着自己的烦恼,也有自己爱的人,他被这些现实问题困得死死的无法挣脱。
我认为如果男主角不在大学里发生这些事,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受挫,因为他很独特,却并不圆滑,正如校长说的那样,面对问题他也大多选择逃避,我想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个人认为除了前面一小部分节奏有些慢以外,整个电影的叙事节奏非常好,故事也非常好,可以让人带进情绪(至少是我带进了情绪)去看,我真的非常喜欢。
一零年后的大陆正是老美的五十年代
真是一部充满无力感的悲剧青春电影。从男主开头讲到是什么样的一连串的选择最终导致我们的死亡,就注定这电影有不普通的情节和结局。罗根大大提升了自己的演技,在校长室里的对手戏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刚开始以为是男主有问题,没想到是时代的错误。男主最后的思念还是挂念在女主上,希望她知道有人爱她
3.5 非常好的对白,像极了日常面对的一些怼问场景,人与人的思路不一样,以前觉得我不说不问不理就行了,后来发现人还是社会动物,不能避免无意义的沟通。
Sarah Gadon就该属于那个年代,几段对话都很好
被学校开除就要上战场送死,留在学校有宗教压抑、烦人室友和古板校长,你以为你在经历一场强说愁的青春期,其实你在独自承担一个时代的苦闷和乏力。“这是1951年,你何必这样选择呢?”可年轻人的青春哪里有多少选择。只有镜花水月的爱情,像墙上斑斓的壁纸,再也触不可及,却永远身在其中。
编剧有野心却没能力驾驭一个难得的好故事。若是着力讲述一段美好的爱情,或者着力表现一个荒谬的时代,或者着力塑造一个悲剧的人物,效果都可能更好。Linda Emond和Danny Burstein表演值得尊敬。
这种文学作品的翻拍最好就是老老实实的跟着原著走,在演员服装道具场景方面求精就可以了。莫名其妙的一些场景镜头胡乱穿插,以为是片源出现了问题。新导演不一定总是要搞些特殊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Sarah真的也太像瘦时候的Christina Aguilera了。
不瘟不火又压抑的片子。看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年轻时一个小小的决定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影响你的一生,也许是短暂的一生,而我们却无法避免。是命运的无力感,是懦弱卑微的宿命论。
很少能在圣丹斯看到这个年代的戏 line-up值得研究啊… 配乐古典得很cliche 还是在压抑中反抗 在反抗中毁灭了的故事
一部悲伤的电影。好久没看到这种男女主颜值都爆表的电影了
电影 电影2017
这剧情比周星驰的还无厘头,男主愤怒什么?就因为这些鸡皮蒜毛的事愤怒?太鸡婆了吧?一个大男人连解决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都没有?如果这样,中国大学宿舍每个人都要搬宿舍了!
李安的御用编剧夏慕斯开始自己当导演了。处女作拍得很细腻,一头一尾尤其巧妙;可惜用大时代来讲述无疾而终的校园爱情,太大题小作了。一场20分钟的办公室愤怒戏终于让Logan Lerman不再是花瓶…
马科斯的愤怒既和他的家庭有关,也和学校生活有关,父母给他的压力来自于冗长的反复说教,让他压抑的无法喘息,母亲给他的爱的道德绑架,让他放弃了对olivia的感情;而学校则是宿舍室友的放任和校长的教条束缚,本以为逃出父母掌控的马科斯在学校也找不到他所期盼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Olivia这个特别的女孩让他在夹缝中找到了快乐,但同时也带给他一些彷徨和烦恼,保守的他被Olivia的开放和大胆震惊,当听到同学对她的评价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对这个女孩的感情。第一次校长对于他信仰的质疑和第二次对他人格的质疑让他逐渐奔溃失去希望,放下所有奔赴战场而牺牲,那个时代让他内心的渴望无法实现让他备受社会的打击也束缚了他的内心和肢体,Olivia去了精神病院,而无所适从的孤独的他最终走向了战场…
很平淡,结局也很仓促
对于一部文艺片,和爱看文艺片的我,对于这部电影,竟然写不出简评。愤怒的源泉是社会时代的产物。突然想起一句朋友曾经跟我说的话。她说:“你的一生是段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会出现不同的人陪你走过其中一段;当你们所追求的有所不同的时候,就要说拜拜了。”这句话好像和电影无关,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服化道台词都很考究,片名虽为愤怒但全程又很克制。什么时候我们的人生才能不被他人染指,可以肆意去爱,去恨,甚至去死。不管是1951还是2051,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什么地方,恐怕都很难实现。
以为正常的,被社会压抑,变为愤怒,无处宣泄,化为悲惨
全片的形象在办公室的那十几分里骤然升腾。我爱过你,一切都会没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