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诸多韩剧律政故事的我想说喜欢片头小女孩站在从撒切尔当选,布莱尔下台,脱欧,到特朗普当选高墙上行走的设计。
喜欢班维尔和格林伍德为了正义的亦敌亦友和高超谈判技巧,喜欢艾玛和小多的革命友谊。
和remember 这类剧比,融入了伊拉克,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美军基地召妓丑闻,恋童,等政治和社会热点。
情节设置上因为有了这些所以悬疑的更有兴致。
剧情推进快,但是不能明白艾玛和父亲,前男友之间的trust。
有人说有些虎头蛇尾,是普通的英剧。
也许是我没看过啥英美剧吧,感觉结尾的always question 和trust 就是升华,结局也可以理解只是普通的车祸因为特定截点当权者对凯文的迫害设定。
比韩剧类似故事要有更多的看点。
一个下午刷完,剧中几个女性的角色扮演的很好,尤其是女主和反恐女高官的对手戏。
对正义和真相不顾一切的追求确实感动和鼓舞人心,但是也引人深思在当今世界是否真的可行,毕竟组织的力量太过强大!
女主的命运其实也很坎坷,年轻时失去挚爱,因手术事故失去做妈妈的权利,现在又要面对母亲的不理解和父亲的弥留,还有同居男友并不那么坚定在一起的小心思,更多的是要处理纷繁复杂的工作,随便拎一件出来都足以让一个普通女人倒下,但艾玛传递出来的仍然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对委托人发自内心的同情和帮助,蓬勃的生命力鼓舞人心!
生活不会更差了,从下定决心的那一天起,往后的每一天都会优于过去的每一天!
优点是比那些一集一个故事的美剧强,至少英剧有耐心布个大局,但是剧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全剧也就是看个女主无所畏惧的勇敢劲儿,但这也不足以多给一颗星,女主时不时的梦境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男主人设有点奇怪,一会因为害怕认罪一会又因为不甘心开始配合律师,坐牢了14年最终因为内心冤屈被儿子challenge自杀了。。
也没看过太多律政剧,五季傲骨,一季逍遥法外,还有几集李狗嗨。
但是这部剧给我的心理冲击算是最大了,整部剧色调昏暗,镜头也很晃,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主角一直在为了理想中的正义奔走,几乎是倾尽了所有,可是呢,一位委托人死掉了,因为艾玛让他接受了认罪协议,另一位委托人只是把她当做棋子。
为艾玛不平,可是作为观众又不能做些什么。
她也有自己的灰暗过去,但所幸她也同时有爱人和病榻上的爸爸,也是这些人给了她力量,makes her fearless and keep going.
太刺激了,好久没看这么高水准的悬疑剧了,故事层层剥离,女律师无所畏惧,愤青!
最后嫌疑人可能就是那个年轻的议员,我猜的,因为嫌疑都是这样,凶手一般都是最不起眼而且容易被忽略的为啥要写够一百四十字???????????????????????????????????????????????????????????????????????????????????
结尾的太过仓促简单,让人有些失望。
居然最后的手段就是让当事人confess并且记录下来,that's all,一切就此迎刃而解。
如果现实真的是如此简单有效,那就好了。
一开始悬疑指数拉满。
明确知道Kevin不会是真凶,那么真凶到底是谁?
没想到由此牵扯出一个重磅新闻,事关多个国家,事关战争,事关高层……仿佛一切都有了解释,可最荒诞的是,最开始也不过真的是一个意外而已啊。
没有想象中的什么交易,什么party,什么邪恶。
单单说这个可怜的姑娘,真的只是个意外。
可是却因为大人物们了不起的原因,生生地塑造出了一个替罪羊的角色。
他的十几年牢饭根本不重要,他的清白,乃至最后的丧命,也都不重要。
毕竟事关"national security".而Emma,很多时候好像也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的Emma,要在这洪流之中坚持住真相和正义是多么的艰难。
有了多少运气的加成和他人的相助,才能最终成功。
可是,Kevin也已经回不来了,最终带着屈辱离开。
那个姑娘也回不来了,明明是不必发生的事故。
对于有些人,不过是一个“事件”;可对于那些当事人,这是人的一生。
铺垫这么多,剧末的光速反转简直是惊了个呆。
而且,反转成功实在是太侥幸了,首先要政治新星正好回家;其次要黑直长变金卷发的新星夫人绷不住立刻跟新星交代炸弹的事;再次要新星良心发现为了救不怕死的女主而坦诚一切。
这样的圈套也太曲折太不可靠了。
所以我的推测是,女主在家发现被人盯梢后,联想到黑胖总警司的警告,立刻推测出对方要对自己下手了,还推测出新星夫人肯定和自己的对手有勾连,一旦自己联系新星夫人,她就会和对手联系,而对手会把下手的事告知她。
于是,女主上门逼问新星夫人,是计划新星夫人在知道女主马上必死的情况下放松警惕,透露出实情,但没有成功。
但女主被赶出门的时候,其实她自己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谁知峰回路转,新星为了fearless(其实是已经没有危险)的女主啥也不要了。
好吧这是我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释了。
但仍然想不通的是在那么强大的政治势力的压力下总警司是怎么复职的。
总体感觉6集还是仓促了些,现在的结尾有点对不住这么宏大的格局。
剧透E05结尾,Emma仓皇地赶到医院,镜头一度迷离起来,她越过周围的医护人员,看到了同事DOM无能为力的脸,再旁边,是依偎在一起泣不成声的Kevin家属,她怔怔地看了一会儿,背过身痛哭,不知道是不是在想,几天前自己对刚从车祸中恢复意识Kevin的不容质疑的承诺:“I’m close.” 而此时此刻,那个敢一路怼到唐宁街的Emma,她的无力感和Kevin的家人一样,风雨飘摇。
律师Emma被Kevin的前未婚妻找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一直以来不惧为少数人和败诉者辩护;接手Kevin的案子并不顺利:性格软糯的Kevin14年前已被迫承认自己杀害活埋15岁少女Linda。
一开始Emma以为自己挑战的是苏格兰场,亦或是毁掉Kevin人生的司法体系;这两个庞然大物已可吓退绝大多数人,可她毫无惧色,重重迷雾中执着找到关键证据;比前两者更让人逡巡不前的,是被害少女父母滔天的愤怒和容易被煽动的民意,这当中,包括Emma的母亲。
—“你还在为性犯罪者或者疯毛拉们辩护吗?
”Emma母亲如是讥讽,—“任何人都有权请律师,妈妈。
”—“我的孩子被埋在土里,无法呼吸,我时常从噩梦中惊醒,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
”Linda的母亲痛苦质问,—“我真的非常抱歉,非常抱歉……但如果你们不想旧事重提,为什么找狗仔过来?
”这也还不是终点,Emma的调查很快触到了利益集团的痛处,那些弹指间可以将你抹杀的大人物势必要护短,烟雾弹,伪证,翻供,噤声,甚至将她绑到基地的黑屋,不吃不喝与世隔绝,也没能让Emma屈服。
可是,在面对Kevin充满未知数的认罪协议时,Emma动摇了:如果不认罪,输的可能性很大,那意味着Kevin还要面临多年的骨肉分离,而支撑Kevin这些年的唯一精神动力就是儿子;如果认罪,虽然只是意外杀人,可以即刻释放,同时也意味着让Kevin放弃了自证清白。
一向怯懦的Kevin没有立即选择认罪,他说,Emma,你带我走到了这步,我应该怎么选?
Emma最后还是选了看上去容易走,风险看上去小的那条路,未曾想这个选择让Kevin那个中二病严重的儿子再度暴走,不愿与"有罪"的父亲有任何瓜葛。
这一次,Kevin没有试图和儿子解释,只是在Emma和家人面前,一个人径直走到马路中间,任由疾驰的重型卡车撞倒。
然后的然后,Kevin奇迹般苏醒,又在Emma所有线索断了时离世。
最难的不是无所畏惧,不是吗?
最难的是,在几乎不可能让人满意的两难境地做出选择,然后逼着你直视妥协的后果;最难的是,看着这些你答应过要带他们走到阳光下来的人,只能在黑暗中孤独离开;最难的是,你还要带着这些创伤,继续活下去,活下去为亡者夺回失去的人生。
有些人,为了看看阳光来到世上;有些人为了他人也能看到阳光,来到世上。
祝福这样的Emma写于Finale前
片头好多地方看不太懂,我自己查了一下做的笔记。
1978到1979年的冬天,英国爆发一连串工业行动,造成社会极大混乱。
工会号召罢工,学校关闭,社会日常工作几乎停止。
事件造成首相詹姆斯·卡拉汉的工党政府声望急挫,随后更在1979年5月的国会大选遭撒切尔夫人领导的在野保守党击败。
1979年5月撒切尔夫人赢得大选后的演讲中提到,有冲突的地方,带去和谐。
在有谬误的地方,宣扬真理。
在有疑虑的地方,传递信念。
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
1984年到1985年发生矿工罢工事件。
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大规模封闭矿坑,煤矿工人被迫大规模罢工,提出“”煤炭不是救济金‘’口号。
1989年4月15日,在英国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体育场举行的利物浦队对阵诺丁汉森林队的足总杯半决赛中,由于球场结构问题和组织秩序混乱,在比赛开始后尚有5000名利物浦球迷未能入场,由于警方玩忽职守,最终导致人群失控,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伤亡,96人丧生,200多人受伤。
2007年布莱尔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他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本剧内容有很大关系。
2017年3月22日,英国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5人死亡,40多人受伤,死者中包括袭击者本人。
breaking point 字幕组的朋友备注的是脱欧事件。
小女孩走到尽头墙上出现了川普。
这是2月2号他在密西西比州东南部城市比洛克西的集会上怒斥记者时说的话,起因是站在中间的一个记者没有转动摄像头给场地一个全面的拍摄。
事实上,这个记者就是按照要求对准演讲人位置,是起保护作用的。
《敦刻尔克》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浩劫的一小部分。
天地不仁,众生为刍狗,灾难不断再版。
虽然已有70年没有爆发过世界级别的大战,但是局部战争仍然连绵不绝,比如伊拉克战争。
2017年,一部以此为背景的英剧横空出世,开始探索这背后的真相。
《无所畏惧》 第一集开播时,就有7.9分,成绩不俗,此后一路长到8.6分。
口碑持续发酵中,典型的慢热好剧。
正如诺兰把战争片拍成悬疑片,把伊拉克战争拍成战争片?
这想当然的思路导演不干,天才的脑回路大概都不一样。
本剧的切入角度极为独特——15岁美少女凶杀案。
第一集伊始,英国人权律师艾玛·班维尔(英伦老戏骨海伦·麦克洛瑞饰演)就收到委托,调查这桩杀人案。
14年前,15岁少女遇害,凶手叫凯文。
凯文是最后一个和少女接触的男人,嫌疑自然最大。
警察极力鼓动他认罪:对你的妻子和孩子有利无害。
坦白从宽,把牢底坐穿。
14年牢狱之灾,彻底毁灭了一个男人的精气神,入狱时的凯文只有23岁,美好的家庭和美好的未来瞬间归零。
艾玛一接手这个案子,就知道是个冤假错案,然而翻案何其不易。
受害者家庭也不想揭开尘封14年的伤疤,她却直奔主题,说要申请重新验尸。
少女母亲一听,当时就暴走了,那架势,恨不得将她生吞活剥。
连凯文自己,都不希望继续查下去。
更不要说那些害怕翻案的警察及事务所的同事。
很不幸,他们遇见的对手,是艾玛。
本剧最牛的人权律师,也是英剧史上最霸气的女主之一。
重温片名:无、所、畏、惧!
仅仅是气场强大,攻气十足吗?
都是凡身肉胎,胆子能大到哪里去?
结果是真的让人长见识了:重新认识了什么叫无所畏惧。
很快,她就挖出本案的三个疑点: 第一,判定凯文被话术误导,都在警察的指认下认罪; 第二,根据验尸报告发现,女孩生前曾被汽车撞到,第一次活埋地点靠近空军基地,死亡时间正是伊战前几天,令人不寒而栗; 第三,女孩死前接触的男人不止凯文一个,还有一名摄影师,这家伙拍了不少大尺度艺术照,却被警方选择性忽视,理由呢?
猫腻这么明显,却被断成了铁冤案。
一个英国公民,怎么就屈打成招了呢?
背后什么滔天势力?
此时,军方逐渐浮出水面。
艾玛质问事发地空军基地的军官,对方支支吾吾,甚至美军势力都可能牵涉其中。
军方开始给当局施压,希望大事化了,甚至直接让凯文保释出狱,重获自由。
这都是在女主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的妥协。
此时,另一条线启动,艾玛丰富的经历线渐渐展开:她向来是一个不合作份子。
还在剑桥大学念书时,就是游行抗议活动的先锋人物,绝对拥护人权,反种族歧视,反强权,反战争,为人道摇旗呐喊。
她不是不爱自己的祖国,只是她的理想国,在那场不义之战中,在她心中塌陷。
有两处回忆,对艾玛的心路历程至关重要。
一幕是学生时代,伊拉克战争发动在即,她站在空军基地门外,与同学一起结伴抗议。
一幕是童年时代,漫步在高墙之上的艾玛,走着走着,忽然坠落。
这场噩梦呼应了电影开篇。
小女孩站在高墙,伸开双臂,摇摇晃晃,一步一步走过英国二战之后近70年的历史进程。
墙壁上闪现的,正是英国历史大事件,撒切尔、布莱尔等英国首相都一闪即过。
突然,墙壁乍裂。
最后的画面中出现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至此路绝,前面是无限高崖,深不见底。
这部英剧的隐喻,由此可见一斑。
特朗普,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戏称为:美利坚分裂国总统。
同理,作为美国忠实跟班的英帝国,也面临社会撕裂的危机。
大格局的动荡,最终会影响到小民的生态。
我们看艾玛在这个期间做过什么?
她曾无偿收留伊斯兰母子,直到她们被警方带走。
她的丈夫阿塔尔有着阿拉伯血统,此刻正在叙利亚难民营行医,被定性为看恐怖分子。
作为恐怖分子的家属,艾玛一直被特工窃听和监控。
如果艾玛不是律师,如果艾玛没有雷霆手段以及无所畏惧的意志,她早就成了某宗冤假错案的牺牲者。
要知道,反恐压倒一切,涉及英国反恐的需要,任何公民,哪怕你是律师,也可能会被拿下,甚至不受法律的保护。
艾玛饰演者,海伦·麦克洛瑞如是说—— 我从未在荧幕上见过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她从不解释自己,完全不觉得抱歉。
她不依附利益集团,时刻保持清醒和独立。
这三观,不要太正。
这边凯文刚刚释放就出车祸,那边伊斯兰姑娘就被逮捕。
若是换作玛丽苏女主角,此时该有霸道总裁神助攻了。
可惜艾玛注定是大女人,一切问题自己解决。
她对弱势母子的关怀却充满温情脉脉。
其实,她也想当一个母亲,领养一个孩子。
可是当手续快好时,领养机构打来电话,委婉回绝。
他们看来,只要艾玛还是人权律师,难免深陷舆论风暴的漩涡,孩子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
艾玛,哭、了!
女强人也会有软弱的一面。
从第一集到第六集,艾玛没有一帧小女儿姿态,一副战斗到底的精气神。
她的牺牲,她的理想,让她终于成了一首特立独行的诗歌。
编剧派屈克·哈宾森,经典反恐大戏《国土安全》、《24小时》都是他的手笔。
拍美剧也好,写英剧也罢,他的特点都是剧情紧凑,节奏生猛,环环相扣,在大争端中寻找小人物的厚度。
《无所畏惧》短短六集,却一路草蛇灰线,勾勒出一部黑幕潜伏的盛世悲歌。
一部慢热好剧,能够以小见大,有它的精神底色,也有它的情节留白。
越是怀疑,越是悬念重重。
那一晚,15岁美少女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人间悲剧?
英军和美军同流合污,究竟在为谁打马虎眼?
对于重病在床的父亲,艾玛又为何既爱又恨,恨从而来?
真相在人心鬼蜮?
在黑白杂陈?
还是在每一瞬不经意间的回眸?
这才是真正的精品好戏,我们最稀缺的灵魂主题。
就连触手无边的权力都敢无所畏惧,女主何惧?
进击的艾玛,给提出了普世命题—— 关于信仰,也关于人的活法。
烂尾
确实好看,两天追完,但基于对英国历史和时政的不了解,反而在涟漪层层展开后,只感觉到了编剧的失控。我期待的只是一个抽丝剥茧的悬案,你却给我画下了世界和平的愿景……我有心无力。格外喜欢片子的色调、构图。更羡慕大洋彼岸的人民在电视剧种类的选择上如此丰富。而不是只有泯灭三观的注水猪肉。
有人演技有问题;氛围营造不够;剧情、线索和台词略显刻意。6.5/10
不是我的菜。不过确实涉及的东西很广
如此紧张,如此黑暗,层层剥开的真相,普通犯罪背后的政治黑幕、国家安全,太佩服编剧能把这么大一个格局的故事,通过一个普通案子切开深口,这功力!
Me against the world,女主没有被两国政府灭了也算命大,偏偏还有一帮能查到各种机密线索的盆友,总之一路开挂就对了。到后来就有些套路了,以至于导演给出的某些镜头都可以猜出用意,剧情走向就呼之欲出了。
美国控制下的英国
(发现英剧罪案剧日常黑美国政治
ALWAYS QUESTION.
一般般,证据不足,打感情牌补,那么强的特工工作漏洞百出。
前五集半故事,算常规讲一个故事,缓缓而进,背后埋藏巨大阴谋,用五集半时间来铺垫、展开、剥开,如果围绕这个故事核心再继续展开,恐怕还要五集半;只是,故事到了第六集,就戛然而止,用后半集的十多分钟,完成了故事的勉强附会的反转和结束;一种观众被吊起胃口,准备要长久战,接受震撼,谁知突然
拉塞尔这种窝囊废看着想打人!
我相信艾玛会是一个好母亲
三星半,虎头蛇尾,剧情到后来牵强
忧郁,压抑!最后的结尾只值1星。
敢于质疑和被质疑。
女性孤胆英雄的设定,众多影射和隐喻,对英国政治,历史,政策,现实等等。还好。
看的时候还挺紧张,看完觉得逻辑丝毫不通
后面假的尴尬
也就还好吧 评分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