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上最大的字母模糊,象征了塞尔玛逐渐消逝的视力。
这是一个让人绝望得无法再看第二次的电影,这是一个容易使人落泪的故事,尽管你对它的煽情了然于胸。
影片精致的歌舞片之处,是塞尔玛对现实生活酸楚的描述。
她沿着铁路摸索着回家的路的时候,脸上一种近乎满意的笑容,那是离希望越来越近的憧憬。
塞尔玛给人的感觉是漫漫长夜里怀着对黎明的向往,而她是以隐忍含蓄的方式,而歌声中的世界是她晦暗绝望之外的一抹亮色。
去影院看百老汇的黑白歌舞片,其实她已经看不见了,是靠“听”朋友的解说,沿着铁路去当地俱乐部参加《音乐之声》的排演。
一个单身母亲,不愿意悲剧的重演,濒临黑暗也竭力创造,避免那笼罩自己的绝望也笼罩在最亲的人身上。
看着她每天穿着同样的裙子沿着铁路摸索着去工厂,再摸索着把一张张铁皮放在压膜机上。
生活的压抑和激情之间的呼应令你微微战栗。
塞尔玛的绝望从来不曾流露,总是平常的微笑,偶尔掠过的绝望擦过她的脸庞,一种破碎之下的周全。
当她发现积攒的钱都不见了,所有的憧憬都落空之后,绝望慢慢地侵蚀她,以至于疯狂地成为凶手,等死之后变为寂静,塞尔玛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她摸索着去河边洗净双手,又去医院给儿子交了预付的医药费,然后干净地去俱乐部参加排演。
悲剧快要落幕,塞尔玛因为生命的留恋而痛苦挣扎而几乎全盲的塞尔玛表现出了慌乱,这种慌乱让人不忍。
她最后突然从歌声中滑落死亡,歌声猝然而止,越发无法面对的残忍。
I am always told that Life is unpredictable, which isthe most fortunate. If there was a clue that your life is destined for a failure, what would you liketo do?
If you were poor and could not support to realizewhat you had been dreaming of, would you smiletomorrow after today's sorrow?
If you found your life were completely out of yourown control, would you choose to just surrender orstick to your dream never quitting?
Selma told me all the answers I want to know aboutthe asked questions.
当善良与残酷的现实狭路相逢的时候,是谁会取得胜利?
在好莱坞式的电影里,代表正义的一方都会在最后战胜邪恶,活下来。
而在《黑暗中的舞者》中,善良与天真以死亡的形式定格,一切温情的面纱都被撕烂,残留在观众心中的希望被粉碎,被悲愤的碎片击中。
看着心中的神像一点点破裂,到最后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一定不是什么美好的感觉,至少我在观看的时候是经历了一次残忍的折磨。
影片以类似记录片的形式展现了这一段毁灭的全过程。
比·约克扮演的塞尔玛其实一直生活在恐惧与希望之中。
她恐惧失明,恐惧失去音乐,恐惧失去自己辛苦挣来的用来给儿子治疗用的钱,彻底的黑暗将会带走她全部生活的勇气,为儿子治病是她唯一的希望,在幻想的歌舞中放纵带来短暂的欢乐。
在她心中,2056元,这少得不足以支付律师费的钱,代表着儿子幸福的未来,是一个贫穷的母亲所能付出的所有。
在《七个铜板》中,母亲在找到最后一个铜板的时候发出疯狂的笑声,而塞尔玛是歇斯底里的叫喊儿子的名字,都是死亡的标志。
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黑白与彩色的合理转换是这部影片的基调。
在塞尔玛的眼中真实的世界都是灰暗的,黑白的色调正象征着无情的现实,抖动摇摆的镜头是她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
彩色则代表希望,影片中有7处歌舞场景,气势宏大,在铁道旁年轻人跳着欢快的踢踏舞,到处都是美丽的阳光、木屋、丘陵,具有现代气息的歌舞反衬比约克苍凉凄楚的歌声,有着破茧而出的挣扎。
“看透一切/经历黑暗/在火花乍现时看到一丝希望/无悔抉择/知己所需/欲望太多就会贪婪/经历过从前也知晓未来/我看透/一切云淡风轻……”在田野里,在工厂,甚至在监狱里,都不能阻止塞尔玛的歌声,幻想自己是歌舞片的女主角是她仅有的乐趣,逃避现实的游乐场,在白日梦的舞台中领衔主演也许是穷人的唯一出路。
塞尔玛就像苔丝一样纯真,在《德博家的苔丝》中,苔丝是完美的象征,而美好纯真总是要经受磨难,直至灭亡。
影片中,善良与残酷多次交锋。
希望平静的生活却被命运带进了深渊,不久就会双目失明。
原本淳朴的女工变成了杀人犯,却不肯道出实情,好象被刻上了红字,为有罪的神甫甘愿背负罪名,天真的为伪善的死者严守秘密,等着由法律宣判无辜的罪责。
在比尔的家里,同样被生活折磨的比尔要求塞尔玛开枪杀死他,为自己的天真又一次付出了代价,两个穷途末路的人互判了各自死刑。
塞尔玛举起了枪,投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执行的时候,塞尔玛唱起了歌,轻快的舞步仿佛是去付一次盛大的宴会,经过一个又一个的牢房,在狱中看护人坚硬的皮鞋声的伴奏下,她又一次离开了现实,进入自由的梦想境界。
悲剧总能带给人最深的震撼,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在主角临死的时候达到最高潮然后戛然而止,《黑暗中的舞者》也完成了最后一幕,黑色笼罩了整个幕布,在坠落中悲鸣,在无望中喘息。
但悲剧不仅是让人愤世疾俗,还要思考生命中的原罪,即使真善在现实中不堪一击,命运在波浪中颠簸起伏,我们是否要放弃最后固守的园地,随波逐流,还是在黑夜里继续奔走。
在你家看《DANCER IN DARK》,已经是我第三次看这部影片了。
字幕不如我家旧版本的好,家里的版本把每段歌词也都翻译出来,包括她最著名的那首《I have seen it all》。
它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贯穿了我将近一年的生活。
或多或少,我不能否认莎玛对我的影响。
我不能否认我是多么向往,却畏惧她的面容。
莎玛教会我,无论面对什么,始终带着微笑。
无论是幸福,还是残忍;无论是现实,还是幻觉;无论是光明,还是死亡,她的嘴角永远上扬,她微微抿嘴,好好地笑着,仿佛从来没有人伤害过一般。
杀人的笑容,刺痛神经。
一第一次看是高三的夜里。
那时我每个周六的夜里都会光着脚跑到客厅,在眼花缭乱的DVD架上挑一部影片,拉上窗帘,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蜷缩在沙发的角落,然后边喝白开水边看碟。
这一整套程序甚至有点像宗教仪式了。
于是有一次我就把《DANCER IN DARK》给约了出来,因为BJORK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歌手。
BJORK是脆弱、胆怯、腼腆的女人,她二十一岁的时候与丈夫离婚,一个人独立抚养儿子,兼顾自己事业。
她在一次的访谈里说:“我希望人们能够拔掉电话线,打开音响听我的CD。
直到遗忘了时间,冷却了情绪,告别了痛苦。
”看这部电影的确是遗忘时间冷却情绪,却没有告别痛苦。
那是一种浑身都被浸在冰水里的绝望,是真实可触的恐惧感。
莎玛永远带着迷人的微笑,她热爱歌舞剧,她比任何人都努力生活,可是她却在生活的边缘,并且离黑暗越来越近。
在铁轨上那个喜欢她的男人反复问,你看不见了,对么?
于是她开始幻想,开始歌唱。
她唱我已经看得够了,再多就是贪得无厌;男人唱可你还没看过瀑布,她唱我看过了水,瀑布也是水;男人说可你没看过未来的丈夫和儿孙,她微笑,无懈可击。
那个可怜的警官,那个曾经亲吻她头发的戏剧班老师,那个曾经友善的女房东,一个个背叛她。
那色彩鲜亮的幻觉和苍白无力的现实,永远都在伤害那个最容易被伤害的人。
是的,我们无比狡猾,我们的天性指导我们如何去伤害。
就是这样的天性,让我在看到最后一个画面时泪流满面。
二第二次是高考完的暑假。
那时大家正忙着吃散伙饭,茫然感伤。
后来我在《书城》上看到一句话:有些事即使在它还没完结时就开始怀念,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天晚上和最好的两个女孩——暖暖和苏去了后海的酒吧,实现我们长久的约定。
回来时已是晚上十一点,恰好我家离后海较近,她们便住到了我的家里。
在房间铺上席子。
那是苏十八岁的生日,我们都没有睡意,准备看碟。
我放的就是《DANCER IN DARK》。
暖暖躺在我的旁边,我握着她的手,想起了我们高中的牵绊,想起我们曾经都喜欢过的男孩,想起三个人在一起并不愉快的那段纠缠,想起我们后来莫名其妙的和好并且成为彼此的肩膀和依靠,想起我们一路扶持,终于熬到彻底解放。
暖暖也是看过这部片子的,莎玛在木桥上看着她的儿子快乐地骑自行车时,我们对苏说所有美好时光到此结束,在此之前,她的贫困和窘迫都是美好的,她的微笑都是使人感到幸福的。
她摘下眼镜跳踢踏舞的样子,就像是世界上最骄傲和美丽的女人。
而在这之后就只剩下一次次的背叛,所有人的背叛。
所有人的背叛却都是出于被迫,好象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似的。
警察对她说除非你杀了我否则拿不到钱时,他的表情也很诚恳,他一方面认为他为了他的生活,为了他爱的妻子牺牲莎玛是理所当然的——他又没有拿这笔钱去做什么恶事;但另一方面,他的良心和道德的强烈谴责又使他心神不安,毕竟他实际上并不善于做这样的事情。
就在这样的摇摆不定中,他把抉择权交给了莎玛,他将莎玛逼向墙角,把枪送到她的手里,怂恿她开枪,因为他既希望莎玛杀了他又希望莎玛屈从于他。
他太过贪婪,甚至也把妻子卷了进来,让她替他做抉择。
所以我忍不住问,妻子从一开始到最后,难道真的对整件事情一无所知么?
不然为什么要在莎玛被绞死时捂住了自己的脸,难道她会在那一瞬间原谅了莎玛么?
难道莎玛的死亡就能这么彻底地消除她失去丈夫的悲伤?
莎玛在杀完警察后颤抖地哭着,又进入她的幻想世界。
她认为他们原谅了她,因为她“ have to do”,正如她在歌中唱的,这是不得不的。
她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幻觉,并不是因为她逃避现实,相反是她把自己的胸膛直接贴上生活的枪口。
对于莎玛来说,她不像警察那样贪婪,她的选择很简单——让儿子能够顺利地做上手术。
而为此无论做什么事,她都心甘情愿,并且认为那是命中注定的。
莎玛没有责怪任何人,她原谅了他们。
她以微笑面对所有谎言,她不恨他们,她理解他们,她理解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她像基督耶稣一样原谅“犹大们”。
她不说出真相,不仅仅因为遵守和警察的约定,不仅仅因为她对五彩世界的热爱,也是因为导演在她身上设定的“自我牺牲”的人格。
有什么人是无辜的么?
不,没有。
莎玛是有罪的,她亲手杀死了一条生命无论有怎样光冕堂皇的理由;但同时,在电影中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罪责,不只是某一个人对莎玛的死负责任,而是所有人都要负责任,因为他们都默许了莎玛的牺牲,即他们默认了在这个社会里总是有要牺牲的,弱者总是要沉默地走向死亡,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他们都承认了人在这个社会里的无能为力,不可反抗。
包括观者。
许多人看到最后,看到莎玛艰难地数着107步,都盼望她尽早死亡,好使自己从这部窒息的影片中解脱出来。
他们不也是杀死莎玛的凶手么?
他们身上的恶终于露出马脚,尽管他们是那么地同情莎玛,为她打抱不平。
一个自我牺牲的人,在一个以牺牲别人为游戏准则的世界是无法生存的。
然而,抛开这一切,我又只能看到她的微笑,她决绝和隐忍的微笑。
影片结束时苏已睡着,我和暖暖这次都没有哭,我说也许是夏天,人不再感到绝望和无助。
她没有说话,在黑暗中使劲捏我的手,捏得我十指生疼。
我越来越习惯于模仿莎玛的笑容,这是我在这个战场上唯一的武器。
每次微笑,就立刻坚强许多,同时相对的,脆弱许多。
就像莎玛,她坚强地抚养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坚强地趟过生命的伤口,却在死亡面前崩溃得一发不可收拾。
她最后歇斯底里的哭声,相对于那些笑容却显得合乎情理。
电影终场,而生活还是要继续。
还有一些零碎记忆。
暖暖生日时,我送了她一张硕大的,北京极为罕见的《DANCER IN DARK》的海报,把礼物放在她面前时,我看到她眼眶湿润。
海报上BJORK闭着双眼,头发微微飞扬,嘴角上扬,她的侧面美丽像潘多拉盒子埋藏的希望。
暑假在音像店打工。
有一日晚上看到客人挑了这张盘,便发短消息给暖暖。
我说我希望我们会记住彼此那样的表情,无论真实或是虚幻,而不是记住彼此无助的样子。
三第三次看就是在课上。
开头画面出现时我的心里一惊,我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都含着泪水,但不曾让它们流下。
一想到她的伤害,我就痛不欲生。
如果说第一次哭泣是为了莎玛,第二次重复是为了告别,那么这第三次实在来得太突兀。
但谈她谈得过多,我们也该谈谈电影本身。
这部由拉斯•冯•特里尔导演的影片摘取了2000年嘎那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一时热评如潮。
提到特里尔不得不多说两句,他是1995年“道格玛宣言”的发起者。
何谓“道格玛宣言”?
其内容有十条规定,包括“必须实地拍摄,不可另外搭景或加道具”、“必须采用手提摄影的方法”、“故事必须发生在现代的环境”、“导演名字不可在片首和片尾字幕出现”等等。
参加该宣言的导演除了拍戏时要严格遵循条例外,之前还要宣读誓言,拍完后影片“送检”,通过鉴定后,合格者被颁发一张DOGMA95的证书,证明该片为DOGMA95电影。
DOGMA的意义正如它的誓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以导演之名发誓,要克制个人口味,我已不再是艺术家。
我的最大目标是在角色和环境中找出真理。
我发誓会用一切办法包括牺牲我个人口味及美学考虑去达到这个目的”,是让“电影回归电影”,以此来抵制当时电影界的“流派化”、“意识形态化”。
所以在《DANCER IN DARK》里我们除了被手提摄影机的摇晃镜头弄得头晕目眩,还为搞清楚故事的内容绞尽脑汁。
当然这在我看来已经比该导演于1998年拍摄的《THE IDIOTS》进步多了,在《THE IDIOTS》中充斥着更多破碎的镜头,对于一个电影的业余爱好者,一个被现实生活已经弄得精疲力尽的日常人来说,在理解剧情的要求之上还被要求衔接镜头,这未免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于是导演的反朴归真成了观众痛苦的来源,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特里尔并不成功,因为影片拍完毕竟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导演看的。
而继续探寻下去,人们不禁发问,他到底是回归了电影,还是另外一种哗众取宠?
也许正因为导演的某种“不负责任”,每个人都从影片中看到自己想看的那部分。
有人用它来励志,冲破困境;有人关心最后死刑的合法性(因为该片对莎玛处以的绞刑,还引起了美国某些州再一次关于废除死刑的激烈讨论);有人对社会道德的沦丧痛心疾首,也有人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当然,莎玛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或许也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莎玛。
对他们来说,可能永远也没有看一场电影的奢侈,而他们的一生,也如我们的一生,独立构成自己的色彩,灯光与画面,在银幕上边拍边放。
四这就是我的旅程。
可这一切发生时你并不在身旁。
不单是一部电影的观后,同时也是一段青春的观后。
电影可以往复,而青春只有一次。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彷徨,在生命中,我们只能径直前进。
在路上,我们唯一的旅伴就是爱,我们唯一的歌声就是哭泣,我们唯一的慰藉,就是微笑。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有些讨厌我在片中唯一想流泪的一幕是男主角对比约克说“我爱你”那段我不觉得主人公伟大我觉得她很自私就像那句律师的话语“被告不但犯了最心狠手辣的谋杀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只对自己有怜悯之心”我甚至觉得她有些病态的,脑袋一根筋的她想自己有够坚强,却时不时想要别人的帮助我讨厌这样的人对于她我没有同情可言这样的主人公这样的女人我并不觉得残酷她拥有那些也许真正悲哀的人不曾拥有的儿子、朋友、爱自己的人、关怀的同事甚至一个异国的友好只是她自己拒绝了自己处理的问题把儿子的眼睛的悲哀扩大的最大化这个可悲的人让我觉得疲乏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对于她儿子的世界亮起来了但对于她的儿子世界真的亮了么有人说,没有比约克的歌,《黑暗中的舞者》是不值一文对于故事本身,个人认为没有什么新异,故事略显拖沓比约克的一场舞台音乐剧
《黑暗中的舞者》:星光独舞,绝望母亲用歌声撕裂命运枷锁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心情不是用苦涩可以形容的,象一把喙嘴的铁钳一样紧紧地咬噬着我的灵魂,吞没在泥沼的郁闷与黑暗中,不得呼吸,却可以在劲舞中凄然地洒着泪水,来自天际的空灵而又激情的嗓音竟可以将生活的无奈与悲苦,甚至是希望与美好娓娓道来。
这便是《黑暗中的舞者》给与我的感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片近乎于完美,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业作出一个令人发聩的宣言。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作者影片,是与美国娱乐本质的影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该片的导演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对其的认识。
我在想,这部影片若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
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片的拍摄手段有些过于不讲究技法,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至少是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
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此片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影片《漂亮妈妈》,客观地说,两部影片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原因在于我为国人而惭愧。
我之所以拿出来作个比较却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关键在于可以更好地说明《黑暗中的舞者》的高明之处。
同样的,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
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
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角色表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感谢导演的选择,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比约克的倾情演出。
有趣的是,在人们相继讨论比约克是否为本色演出时,比约克却否认自己的演出,并宣称今后不再参加任何影视的拍摄工作,当然,这当属比约克的性格问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正是由于她的演绎才有了影片巨大的成功。
导演在确定剧本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挑选演员,这显然是很需要一定的功底,但他成功了。
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无论将要承受何等的压力,这信念与这决心都无法更改。
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
而对于影片来说,关于歌舞的陈铺则是影片的精神所在。
本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并且都是用非现实的处理手段,这便解决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即此故事只有靠电影的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有这样巨大的冲击力。
可以肯定地说,此片若是没有这六大段歌舞,它仅仅称得上二流电影,在这点上颇有些类似于《杀手里昂》中的那盆花的功效。
比约克本人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歌手,她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还在导演之上,关于对心灵的歌舞表达形式对于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同《艾美的世界》一样具有震撼灵魂的力度。
当一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由于现实的羁绊而无法实现时,那么他一定会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生活,爱情,理解,艺术,公理与生命……我们知道,本片的影视技法上显得有悖于常规,但并不等于说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显然如上所说的歌舞场面就是依靠影视而达到效果的。
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关于影片的镜头晃动感,在言及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明此片据说是由DV机拍摄而成的。
在丹麦道尔斯电影研究小组中,一些年青人主张用DV机来拍摄影片。
《黑暗中的舞者》大概也是在这一主张下诞生的产物。
DV机体积小,份量轻,若是没有三角架,它的稳定性很差,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也不稳定,有一种轻微的抖动与晃动的感觉。
但就此片而言,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情绪。
晃抖的镜头与主人公的命运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也渐颤,渐紧,渐痉挛。
其实,这也应当属于电影技法之一。
在所有关于电影的技法中,其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简单地针对人们感官的需要,如极为流畅的剪辑,另一类便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显然后者对电影艺术的把握更为深刻。
本片中的镜头不稳定当属于后者。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也不能例外。
我们所说的完美并不是在于它对电影技法的全部使用,而是恰如其份地运用在合理的地方。
这部影片几近完美,但它的不足之处却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
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最后的营救,导演要求主人公死去,即便从影片的力度来说,主人公也应该死去,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关于最后那两千多元钱的律师费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也许我是从东方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但面对生命,友情竟然是如此不济,的确令我难以置信,难道是导演故意的反讽吗?
恐怕于影片来说并无多大用处,若此时用以表现主人公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也未免有些固执地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注定是两千年最优秀的电影,它的得奖在情理之中,它的震撼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影片不可多看,更不应读解,让如我一样为事的幼稚的人见鬼去罢!
2001年于小西天
终于看了这部久负盛名的片子,没想到憋了一肚子的气。
可以说,Selma是我见过的最愚蠢最自作聪明最自以为是的人之一。
而这样的人恰恰是我最讨厌的。
不管怎样都无法被感动。
我永远无法把愚蠢叫做纯真,把愚蠢下做出的不必要的牺牲叫做伟大奉献。
明明自己就是个弱者,却要强撑着拒绝帮助,把所有的一切都一个人扛。
这绝对是最傻的行为。
更无法认同的是她的杀人。
bill何罪?
他说过会归还的,难道就该死?
杀了人后还在幻想中跳舞,实在不敢想像这个女人的价值观是什么?
她儿子的眼睛、2000多美元,就比一条生命重要吗?
愚蠢!
她更像是古龙说过的那些自作聪明后沉浸在自己很伟大的幻想里掩盖自己的痛苦的人。
就像李寻欢做出的牺牲一样,她的牺牲更加无意义。
林诗音痛苦了一辈子。
难道她的儿子就不会痛苦一辈子吗?
他将失去唯一的亲人——母亲,而孤独的在世界上活下去,还得承受这样那样的流言——看呐,他妈妈是个杀人犯,他的眼睛就是用他妈妈杀人的钱换来的。
你真的认为他能幸福?
其实在一开始她就错了,为了自己一个冲动的愿望就不计后果把孩子生下来,然后用各种努力去弥补这个错误,还搭上了一条人命。
这种愚妇,难道就因为一点点音乐上的天赋就值得同情?
除了火车经过时那段音乐,这部片子在我心中一文不值。
随外界怎么说。
这部片子是昨天看的,因为BJORK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女歌手,所以一直在想她在这样一部有名的电影里会塑造什么样的角色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解,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光明,就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吗?
影片开始的色调就显得很压抑,一个单身母亲,一个在生活中看不到光明的人,她唯一的信念就是存足够的钱,换来自己孩子的光明,让他能看到自己的孙子 于是,她不停的干活,一直一直 而且,她的身边有很多关心她的人,给予她可能的帮助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相信最终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故事才刚刚开始,出于对房东的同情,他们交换了彼此的秘密,可是她却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她是没有错的啊,那是她辛苦赚来的钱,那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为什么别人可以轻易的夺走这一切呢?
死亡,对于那个失去了尊严的房东来说 ,是一种解脱可是 对她来说 不是!
暗淡的生活,她的内心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渴望,我相信她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听到声音,她的心里就会奏出绚丽的色彩,在这里,BJORK特有的嗓音完美的诠释了不善言辞的内心所拥有的激情。
JEFF问她:你看不见了吗?
她思索着,忽然,背景变换,音乐响起,如此忧伤的提问却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是的,她多么强大,她不甘心被生活就此打败,她还有自己的孩子黑暗的世界不再可怕 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力量吗?
最终,她被送上审判庭,她的命运却要掌握在这么多愚昧的人手里:贪图享受的房东太太,这个间接的谋杀者;社区音乐剧团的负责人,那个利用她对音乐的热爱,把她交给警察的背叛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把他推向死亡边缘的律师没有人在法庭上,为她说一句话,而她自己,也同样沉默不语,为了死者那可笑的尊严,为了她自己的承诺当事情开始有转机,她有重新获得生的机会的时候,她紧张,兴奋,又有谁不渴望活下去呢?
但是,最终,她的双眼黯淡了,她行使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权利,放弃了自己固执的让人心疼107步,通往死亡的阶梯当死亡如此逼近,她终于感到害怕,感到绝望,甚至,不能行走多么可怕的字眼!
无数次的在内心歌唱,在自己的世界中舞蹈,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残酷的现实最终决定了一切...在绞刑架上,她开始尖叫,开始肆意的放声哭泣,多么残忍的刑罚,可是,这个时候朋友给了她儿子的眼镜,她知道他已经在做手术了忽然,她安静了下来脸庞上出现从未有过的恬静,轻声歌唱,亲爱的孩子,不要害怕像一个唱着摇篮曲的母亲那样温柔的唱着,我多么希望,出现奇迹,就像通常所看到的那样她还是在唱着,这不是最后的一首歌,这只不过是倒数第二首歌 突然 ,站板落下,死亡降临.....................黑暗中的舞者
记得当时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像不能呼吸,只能不断的吸气...那感觉就像512地震带给我的一样,胸闷,压抑....
据豆瓣上的不完全统计,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五百部电影。
最开始决定把这部迟迟未看的电影作为自己里程碑似的第五百部,是因为豆瓣五星评价相当多,一般关于影片的关键词都是“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乐观的人生态度”“伟大的母爱”“纯洁的天使”“我哭了……”“感人至深的悲剧”…………就是这一类的。
但是我现在后悔毙了,妈的,这片就是一精神强奸,以其编剧扭曲的人格和变态的思想,再加上比约克这个不折不扣的疯女人。
看得老子想吐得要命。
我就是不晓得哪点感人了。
我不晓得认不清现实分不清好坏又还自我陶醉的呆子算是哪门子的单纯。
我不晓得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满脑子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歌舞剧并且动作磨皮擦痒除了做白日梦就是意淫并不断造成工厂材料损失和成本增加的女工人被开除有什么值得同情。
我不晓得对不愿和爱自己并且自己也爱的人在一起的女人算什么无私奉献,不管她有着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不晓得折磨真正关心自己的朋友逼到朋友屡次发飙说“我再也不想管你了!!
”的朋友算不算真正的朋友。
我不晓得把无谓的别人的秘密保守到引来房东妻子的憎恶并且在被欺骗被诬蔑之后不晓得反驳的愚昧的白痴到底算是哪门子坚守信用。
我不晓得死到临头都搞不清楚状况还依然被幻觉中歌舞剧的女主角自己受到众人仰慕的眼神而露出傻笑算是哪种对生活的乐观精神。
我不晓得把明明知道将来一定会失明的儿子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算是哪门子的母爱。
我不晓得让自己蒙受冤屈而被处死(在明明可以辩驳成功的情况下),以这样的死亡换来自己儿子背着“母亲是个杀人犯”的巨大包袱孤独一人活在这个世界算是哪门子母爱。
王朔说爱自己的女儿到一想到女儿即将降生在这个世界受到种种痛苦和折磨就后悔不该把她生下来。
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决定儿子的一生是自私,如果爱他就应该在知道他一定会遭受和自己一样的巨大病苦的时候让他不要降生。
不觉得她是个啥子天使,只能是个傻子。
充其量也就是个神经病。
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残酷”我只能说如果这都叫真实,疯人院就是地球村了,全世界各个社会的真实黑暗们都蹲在里面穿着黑衣服戴着黑帽子打着黑伞装香菇呢,您也想去试试?
影片的摄影也是一装逼分子,丫整部影片除了女主角进入YY状态时的镜头是用正常摄影机拍摄的以外,其他所有所谓体现真实的镜头都是以100个晃得我发昏不息晕车不止的DV镜头拍的,以至于看完本片的第一反应就是:作呕。
不仅仅为晕车两小时,也为电影情节中虚伪的悲情。
黑暗中的舞者中的黑暗是假的。
是编剧自己搞得,用大众点的说法就是SM,用小众点的说法就是虐心。
看这样的东西我就压根没感动过,一般都是编剧挖出一个生活黑暗的小坑,主角自己把这个坑挖得无限大无限深,并且执着的往下跳,并陶醉在自己的悲剧和痛苦中以g=9.80665米/秒^2的加速度往下掉的过程中,其挣扎的动作被各种旁观者艺术家美名其曰“黑暗中的舞蹈”,确实很黑很弱智。
最可怕的是被这样的电影吓住的年轻人们,在还没有以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的真实以前,就以别人的眼睛先看清了世界潜规则的黑暗面:到处都是欺骗,讹诈,盗窃,嫉妒,死亡,在进入社会前就已先对社会绝望,为痛苦而痛苦,为悲惨而悲惨,当然只能继续痛苦下去,直到被痛死或者在痛死前把自己捅死。
这个各位眼中的天使selma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她沉浸在自己臆想的魔幻共产主义世界里,拒绝逃出生天,硬要以自己的悲惨至极和愚昧至极来想让别人好过一点,殊不知其一生简直是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她倒好还有可以拿来幻想的音乐剧,而看清事实的旁观者者们无不为她痛苦不堪,并在她死后继承她的痛苦还要悲惨的活下去。
这是天使还是撒旦?
被自己搞成一部悲剧的人生是可悲的,但不是悲剧。
悲剧是什么?
是本片心理变态的编剧。
纯粹因为此片装逼的译名和美名想去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如果你不想体会连续晕两个小时的车同时还要被精神强奸的话,放弃执着立地成佛。
当然了,如果你是个masochism,相信此片一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极致享受。
到底什么才叫黑暗中的舞者?
这里以笔者低俗的大众审美和绝不装逼的小众思想来看,香港喜剧片金鸡中的吴君如。
当然在看到"香港喜剧"这几个字之后就开始撇嘴的同学们,就不要勉强降低自己的审美情趣了。
女主角太丑 表演夸张 剧情白痴 看着非常不舒服 冗长的让我想吐 没看到伟大的母爱,只看到了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神经病 本片的苦涩与震撼都被导演那自以为是的拍摄手法破坏了 难以忍受
没有王菲,没有上海演唱会她喊的那一嗓子,不会想到看此片,看了也白看,不知众人为何而感动。
我同意笛安对奉献的看法。而且我始终相信有更好的做法。
仅仅为了一句mom's word就去送死,顺便丢下自己的儿子,这在我看来一点不令人感动也根本和伟大扯不上关系,根本就是脑残。极慢的节奏,“文艺范”的纪录片风格和晃动镜头也不是我的菜。之前一直对bjork的装扮和其所受的追捧比较反感,不过这部演得确实不错。
比约克演得好。喜欢这种片风(Dogme95)。歌舞部分很雷人。
是很悲伤,是觉得有点煽情了,但很喜欢其中的坚强、勇气、狂热和纯洁。想再看几遍。不停的于幻想出来的希望中明明白白的展示着绝望。。一直很担心片尾字幕后真就这样嘎然而止,再沒有一点声音。幸好导演还算仁慈,在最后还是放了片尾曲,稍稍安抚了下。看一遍就好,看两遍那份感动就少了许多。
故事及音乐剧的表现方式都是超五星水准,火车和法庭一场激动人心。但唯一的缺陷在于高潮过后没能及时收手,从宣判到结尾太过拖拉,非常可惜。
我仍然坚信,对于电影中的观点讨论是懒政,是对于电影的不尊重。首先我们要看电影是否能够完全自洽,如若能,便具有说服力,具有强大的逻辑完满而拥有的数理艺术感。那段铁道大桥的对唱,是信念之歌。
如果电影能够再凝练一点,愿意多给一星,后期拉丝冯提尔太沉迷于他的女主角歇斯底里的磨难过于拖沓。大多数电影为了弥补人们现实的缺失和贫乏,创造了欢乐明亮的幻想,而拉丝冯提尔恰恰站在这些电影的对立面。他所表现的并不尽是人性的黑暗与恶,而是带着牺牲和奉献姿态的人如何自我折磨至毁灭。
从塞尔玛钱被偷开始哭,一直哭到片尾字幕出……(汗)
賊啦不舒服,Bjock的歌聲太難受
整体有一种非常 low-fi 的感觉,然后比约克的头发太脏乱啦,像几个月没洗一样。。--2000年第53届戛纳金棕榈、最佳女演员
现实与梦幻之间的交替,虽然外面的世界都昏黑漫天,但我也会继续跳舞,生活的目的,是好好享受周围固定的一切,之后让心情随着去变化,我们没有改变周围的能力,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情,一心为着某些事情而生存,某些事情而逝去,在死去之前能探讨出价值所在,那么再惨痛,也值得
塞尔玛用自己的生命换给了儿子光明,在有一次选择机会的时候,她也义无反顾选择的付出。可是这样的付出没有人征求过孩子的意见。母亲无边的爱像潮水一样漫过他的生命,也淹没他的生命。无法拒绝,无法反抗。
后面半个小时太拖沓了!简直就是多余的败笔。大卫摩斯是个混蛋的懦夫,女主角的智商让人掬一把泪,所以这个故事讲的是,女人的虚荣心和购买欲是会害死人的。
压抑至伤~呕血啊
同为Bjork脑残粉,虽然绝望到泪崩,但是剧本太差。。。技术也简直是在侮辱电影,跳跃式的剪辑是什么鬼,摄影也晃到眼花缭乱。Dogma本来是为了提升电影的真实感,我看反而倒是降低了真实感,制作粗糙到极致,甚至了电影本身的这种艺术都丧失了,完全沦为一摊屎。歌舞场面也根本谈不上精彩
晃动不安的镜头造成现实的错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特里尔残酷且残忍。
个人观点,悲惨是悲惨,可电影不好看.....我一直快进.....冲突也不能算少,但是节奏有点慢......MY艺术情操大大的没有啊
我觉得,女主不但是弱视,而且还是弱智 = =~ 拉斯·冯·提尔很喜欢拍病态的女人么。。。。。伟大的母亲,愚蠢的女人。还有那些朋友们,难道就没本法帮她凑点钱?哪怕先借钱救命以后再还?各种不能理解的不爽感。这也说明了情节的感染力很强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