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对白堆砌的电视剧一定不是好剧。
不过要连对白都讲不舒服,无论好坏都很难看的下去了。
所以我一直抵触看国产配音剧,这类剧要么就是省钱省事的粗制滥造,要么就是演员太差劲,话都说不好。
想不到期待许久的《四十九日祭》也成了配音剧,而且严重到声音断接,口型都对不上。
就第一集来说,如果我没听错,教堂内书娟和另一名女学生对话中有几句是同期,说明室内棚景是有现场收音的,也许由于题材敏感,遵照审查意见的需要,后期大量更改了剧本台词,导致现在这样,同期真人声音夹杂后期本人配音再夹杂后期他人配音。
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作为一名满心期待欣赏大作的观众,不得不表示失望。
尤其法比。
原著中法比是一位满口扬州话的洋人,电视剧版改编成了一位会说流利英语的中国人。
能配合剧情,人物背景变化可以无关紧要,关键还是声音出了问题。
很明显剧中法比所有英语对白,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张嘉译都在讲中文,而后期又让他人配成了英语。
于是就成了,差异巨大的音色,前后不一的口型,配合特写镜头。
观感实在糟糕。
听闻张黎导演及其团队,一向要求严格各方面都精益求精,想不到打了折。
本来想的是看了觉得好看就去把电影和书给看了,但看到一半时我就知道,我绝对不会有勇气把这个故事再看一遍。
这种让人绝望的黑暗,不间断的生死间徘徊,让人窒息的伤痛。
先走的的人就轻松了。
在类似这样的影视作品的教育下,对日本这个民族真的没办法有一点点的好感。
也许它是有些地方让人敬佩,但最多也只是这样了,那些喜欢日本文化的中国人心还真是大呀
其实是因为胡歌看了这部剧。
这剧拍得很紧张,很感人,让人看了很悲伤,很愤怒,又自豪又叹息。
故事是南京陷落后,一个教堂里女学生和一些妓女躲藏,最后有人死亡有人幸存的故事。
张嘉译演的这个人物,我一直不喜欢,但有几段也为之感动。
男演员普遍比女演员演得好。
胡歌的戏份不多,但形象很立体,军人时英气逼人,受伤时羞涩腼腆,被抓时望向那个玉墨,让我有一眼万年的感觉。
最后自杀,让人叹息。
这片子拍得不错,减去一半集数,我觉得就是神剧。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说一些与剧无关的话题,作为一个生在太行山下的河北人,爷爷和姥爷当年都是杀过鬼子的,从小耳濡目染,恨真的是刻到骨子里的。
因为老爷爷被日本人抓去修壕沟淹死了,所以爷爷当了游击队,有一次五六个人被抓住,捆着跪着准备被枪毙,爷爷自己跑了,翻了几个房顶(那时的土坯房子比较低),身上长袍打的满是子弹洞,毫发无损。
爷爷家那个村还打过著名的一仗,叫宋庄大战,打死了几百个鬼子和上千伪军,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爷爷当年作为县大队成员也参加了这个战斗,身体里留了两处鬼子的弹片,据他回忆战斗中日本兵挺着胸脯往上冲,八路军用机关枪一扫倒一片,玉米地里都是死鬼子,最后八路和游击队从村里子地道撤了。
说说姥爷的事,和姥爷一起参加吕正操八路军的同乡十几个,只有姥爷活着回来了,身上多了几处弹片,半个手掌也留在了太行山。
一次被日本人逼到山里,他两条腿被子弹打了对穿,和一同负伤的战友藏在面对面的两个小山洞里,战友被日本兵用刺刀挑出来虐死,他侥幸逃生,没有电影里手撕鬼子的剧情,他也救不了自己的战友,这是就是现实。
前段时间看军事网站,有人说宋庄大战是瞎编的,八路军整个抗战打死的鬼子也就几十个,呵呵,至少爷爷和姥爷身上的弹片不会说谎。
回到这个剧,只有一句话,罪恶真的不能被忘记,和导演观点不同的是,罪恶也绝不能被宽恕,仇恨我们要原原本本的教给下一代,一百年,两百年,一千年,迟早要加倍还回去。
2014年10月31日 17:24 四十九日祭原名《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而来,该剧由著名导演张黎执导,原著作家严歌苓编剧。
张嘉译,小宋佳,胡歌,黄志忠,张歆怡领衔主演,文章,李倩,黄品沅,张可佳等友情出演。
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
剧中胡歌饰演的陆军少尉戴涛与小宋佳饰演的玉墨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是该剧最大的看点之一。
严歌苓透露,四十九日祭相比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剧情上扩容了很多。
人物故事也会进行改编。
“总体上,会更接近原著”。
剧情不再是两个女性群体的命运互换,而是多个群体的逃生故事,“是几个男人为了身后各自的女人一个个牺牲的故事。
在大悲剧中挖掘生命的本质,真实还原人性的选择和情感力量。
”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四十九日·祭》讲述了南京被日军攻占后,49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
此外,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四十九日》也有所创新:不再是两个女性群体的命运互换,而是多个群体的逃生故事;外国的神无法救中国的人;乱世佳人情感碰撞;新加入的军人形象更有热血等。
对此,导演张黎也曾表示说:“我们希望打捞历史,在大悲剧中挖掘生命的本质,真实还原人性的选择和情感力量。
”宋佳饰演的玉墨在剧中没有凋零,而是作为战后幸存者参与了大屠杀清算;电影版的外国神父角色将由白玉兰视帝张嘉译演出;新加入的军人形象更有热血,由胡歌饰演的陆军少尉戴涛将与小宋佳饰演的玉墨展开一段压抑又凄美的感情故事。
四十九日祭记录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确保与小说剧情吻合,四十九日祭与《十三钗》在同一影视基地——南京石湫影视基地取景拍摄,但在故事内容和角色呈现形式上均注入了新的内容。
比如小说中的扬州法比会在剧里登场,玉墨不会说英语,她没有牺牲而是作为战后幸存者参与了大屠杀清算。
“总体上,剧版更接近原著”。
张黎还表示,剧情不再是两个女性群体的命运互换,而是多个群体的逃生故事,“是几个男人为了身后各自的女人一个个牺牲的故事。
我们希望打捞历史,在大悲剧中挖掘生命的本质,真实还原人性的选择和情感力量。
”此外,与电影版不同,剧版中的戴涛既有英勇奋战的军人本质,浑身上下不仅布满硝烟,甚至伤痕累累,也有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角色刻画丰满立体,剧中胡歌饰演的陆军少尉戴涛,和小宋佳饰演的玉墨之间压抑又凄美的爱情故事。
也让剧情更加丰满。
一直对精良国产抗战电视剧情有独钟,到现在,我能记得下来的经典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悬崖》……悲惨中有些传奇,传奇又特别悲惨,最近的片子,精良的不多(倡议于妈滚远点)《北平无战事》太烧脑,刘烨的冰块脸拉低了我的沸点,激动了十集《红高粱》的家长里短太多,英雄主义不是精神主线,基本可以忽略它是个抗日大剧。
南京是中国人的痛,它的伤疤其实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么赤裸裸,这么深刻的揭开这段历史,电视剧是都头一次。
可以想象拍摄的很不容易,剧本也准备的很充分,张嘉译大叔的笑点,真是让泪点宣泄的更真实,小宋佳一直都有文清的气质,及时进了窑子,也是清心寡欲,独树一帜,她的这种超脱,像个菩萨。
胡歌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无聊的时候还是看了《风中奇缘》的,里面的九爷比以往角色沉默了些,成熟了些,难受了些,但还是活在古代里,不现实,他演的姐弟恋,听闻尺度不小,为了不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屏蔽了,总之,我的脑海里的他,一直是个剑仙似的美男子,演技从来不是重点,有颜就任性咯但是在四十九日祭中,一个军官,悲怆,英雄气概吓傻了我,这还是胡歌??
虽然多少还有点偶像包袱,不过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在演绎国民党军官,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
早晨微信圈被朋友轰炸,骂于妈傻逼的,恨不得万刮了他,于妈这么没情操的人,就编些没水准的意淫故事给你看,帅哥啊美女啊,齐刷刷闪瞎你的眼,我很奇怪,没下线的不仅是这个没节操的导演,连演员也跟着发疯,非常投入到和网友的争辩中,很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就没打算创造经典,我们本来就这样啊……(有一种我就是贱,你打我啊即视感)这样的理直气壮,无理取闹,就像他们很高兴吃了一坨狗屎,还张开嘴让你闻,你嫌臭,他们还说,我就是要吃给你看!
湖南卫视真是好不容易不在婆婆妈了,不在豪门争斗了,不在出轨腹黑了电视剧多些良心,离不开的是口碑,像于妈这么刷新道德底线的,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还是要消灭之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制作精良,演绎精彩的电视剧,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它所展现出的过于精细的图景,也就像是把一座人间地狱活生生的铺在了大家的眼前。
战争的罪恶,人性的扭曲,屠杀,虐待,饥饿,无法想象的酷刑,让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零零散散,半掩着耳朵坚持到三十多集,实在不敢再看下去,不敢回想剧中的那些恐怖的场景。
战争,是这所有罪恶的根源,是勾起人性丑恶的药引。
战争,使多少人流离失所,处于饥饿、寒冷、恐慌之中。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多人一说起战争,竟是一种从心而发的激动、向往,说起国际纠纷,便热血沸腾的脱口而出,哪位哪位领导人特别强硬,敢于发起一场战争。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自己处于这样一场战争之中,会是怎样的情景,难道能安然处之?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把民众对战争期间死难者的纪念升级成国家层面的哀思。
而在这深深的哀悼中,它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对死难者的深切纪念,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它带给我们的更应该是全人类对于战争的抵制,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愿家园美好,愿和平永存......
开头这句话就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内心很有触动。
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无法体验战争年代的炮火连天,无法体验那种奋力求生,无法体验那种生离死别。
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巨大,而且十分惨烈,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牢记。
这部片子画面感很强,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候的惨烈情景,演员也演绎的很动人。
严歌苓编剧,大家就知道这就是《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虽然有文章和杜海涛,我也不喜欢宋佳,但是电视剧却有战争片的真实昨天头三集就是南京保卫战的最后几日了,三集里面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神剧那种爽快感,但是却把战争场面拍摄的相当真实书娟无意中闯入巷子所看到满巷子催死的伤兵....日军在屠杀了村子后歇息,许多士兵掩饰不住的疲劳,和他们烧掉房子在屋子里面拖出还没烧死,但是全身焦黑的小姑娘,一边笑着说都烤熟了,一边施暴。
小姑娘的惨叫声中,许多疲劳的士兵依然冷漠地看着....一幕幕都让我觉得很真实,似乎回到那个年代,似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边置身在梦魇之中。
观众还要经历46集,似乎对精神也会是个折磨
如果不是剧情有点拖沓,如果不是编剧塑造了孟书娟这么作的人物形象,这剧完全可以打五星。
小宋佳太不适合玉墨了,完全没有韵味和很村了,书娟也执拗的可怕,其他的人反倒是动了情的
两集弃,剧情太拖拉,看不下去。
剧情拖沓,亏了这些个演员了……
导演编剧演过了,把国人演成了垃圾,看完你不恨日本,感觉是国人活该。剧中不断的歌颂美国,编辑应该是个厌恶国家的美国人。最大败笔孟淑娟,赵玉墨两个角色,编剧编的和屎一样
太长了,剧情不够撕B来凑,导致全剧就法比戴涛和李全有三个正常人。。。三星,因为分虚高,拉低平衡下。
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日侵剧吧,哪有铺天盖地的英雄气概,只有无穷无尽的苦难淋漓。只看了五、六集,后面烂没烂尾不知道,但前面拍得很走心。演员都很卖力,不过张嘉译还是演绎不出小痞气,宋佳的头牌像个人民教员,胡歌的军人很不错,又是一枚金陵城中闪亮的少年。
正如片头所言“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虽然以前看过不少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电视,但是都没这部来的印象深刻,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耻辱,对小日本的无差别屠杀所有中国人,对其残暴的愤恨,恐惧。前30集孟书娟就是最令人气愤的存在,如果不是他,他和他爸就不会困在南京,孟繁明也不会死,如果不是她,日本人就不会跟踪她爸到教堂,盯上教堂,戴教官也不会受重伤。片尾简化了妓女和学生们逃出教堂后的遭遇,仅用字幕叙述,即弱化了妓女被抓去当慰安妇之后更惨的日子。法庭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小宋佳的表演差强人意,前一秒尖叫,下一秒又面无波澜,有点像疯子。整部剧豆不错,唯有最后一集的审判,不满意。张嘉译的法比演绎堪称完美,法比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日子简直就是太阳般的存在。
白瞎了这么好的剧
看了一半
只要一涉及南京大屠杀这个话题,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就是难受。
玉墨和戴涛应该是倪妮和王凯! 宋佳太笨重,也不够漂亮; 糊割一脸奸相,丑! 选角失败!
又是一部靠作死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电视剧。这居然还是张黎导演的。
这种题材的片子太难把控,很容易变成仇恨教育或者盲目煽情,这与铭记历史的原意实在背道而驰。看到B站上那群刷着“都别拦我,我要屠了东京”的弹幕,不由得感慨:这一段历史,日本人没有正视过,中国人又何尝正视过呢?
看的太难受了。
遗忘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没有清算的遗忘,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得回去给金陵十三钗加一颗星。。。看了一晚,果断弃
胡歌那个角色是最大的败笔
总体还行,反省不够深刻
开始三集我觉得展开有些慢,但是有种违和的真实感,书娟拍的伤兵,第三集日本人把没烧死的小姑娘扒出来一边笑着说都烤熟了一边施暴,46集啊,难道观众也要经历那一次一次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