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童年看原著的印象记忆模糊了 还是电影和原著相差甚远 原著的安妮第一次情窦初开与皮特的初吻 一直给我一种少女情怀浓厚 羞涩 不夸张的感觉 但是电影里的安妮 年纪尚小有自己的独特思想 这些都不错 但是不够懂事 甚至在和皮特的懵懂恋爱里稍显出了些许的主动 不够矜持 有时我都觉得她有点卖弄风骚了 觉得这个字眼在一些电影场景里这么形容都不为过.....总体来说 为安妮的遭遇感到不幸 但是这个人物在电影里给人感觉是家庭教育缺失 不懂事 莽撞 不为他人考虑... ....
不记得是几年前,看了《安妮日记》这本书,大概那时我与安妮当时的年龄相仿,于是带着同是少女的心情在她的身上发现自己的一些影子。
印象最深的就是安妮的开朗活泼、乐观充满希望的性格,几乎让人忘却了那惨淡的充满恐惧的躲藏的日子。
一直想看这部电影,但都由于知道故事最终的不幸结局而没有勇气重温那种悲哀心痛和感伤。
我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捕捉记忆中小说的影子,在心里对自己诉说下面一个情节大概会是什么,不论电影中的人物们如何苦中作乐充满期待的等待战争胜利的消息,几乎是充满自信的等待不远后的自由,我的心都在忐忑着因为知道这些无辜的善良的人们最终的结局。
安妮是多么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年轻的女孩儿啊!
在那样的时代中,她把自己健康而美丽的心灵的成长历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那些生活中的小烦恼,成长中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摆脱父母束缚的心情,对自己的思想、智慧的肯定,对年青的心灵和感情的孤独,认为自己是那么独一无二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对友情、爱情的懵懂和尝试,对梦想的执着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几乎每一个女孩子在那个年华都会有的感受。
安妮如此平凡如我们一样,可是她又那么地不幸,所有一切梦想都无法实现,年轻的生命还未绽放就已凋零。
那段岁月里,像安妮一样孩子数不胜数,他们如此年轻,本该拥有美丽的未来,本该体验人生美好的纷繁复杂的事物,可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惨无人道地剥夺了他们的梦想、剥夺了他们存活于世的权利。
我至今还未弄明白,二战时对犹太人的迫害是因何而起,至今还不能理解以何种理由做借口能够承担毁灭一个种族这种罪恶的行径可以站得住脚。
最令我心痛的是,躲藏在阁楼上的故事中的人们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被发现,父母子女被拆散送入集中营,在德国面临失败的最后一刻,集中营里的犹太人似乎成了他们泄愤的最后唯一手段,于是两年的失去自由心惊胆战的躲藏生活最终也未能换来希望中的自由和新生活……电影的结尾处,我看着每个人的死亡日期不禁泪流满面心痛不已。
一切希望在梦想即将实现时破灭。
躲藏者们在最后这一刻成了真正的兄弟姐妹。
只能在心中为彼此祝愿。
幸而德国军官没有在意安妮的几本日记——他们到了最后关头还是只知道抢占犹太人的钱财——因此,这两家犹太家庭和那位单身犹太一生在阁楼中等待自由曙光的这段苦涩但又充满希望的生活展现在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眼前。
然而,尽管他们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没有触犯过法律,尽管他们只是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悄悄地怀抱着对未来的希望,只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们渴望的平凡普通平等的生活就成为了奢望。
虽然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看到两年时间以来盼望渴望的胜利,但他们在黑暗和恐惧中对希望的坚持如一团温暖而明亮的火焰,猛烈地灼烧着二战时期迫害犹太人的罪恶,同时也点燃了尊重生命、平等、自由的和平生活的火炬。
因为对中学英语课本中的句子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ve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的着迷,和这部BBC迷你剧的n刷,终于, 我来了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故居。
然而, shock!
我心内的Dear Kitty, 在手稿中, 是Lieve Kitty! 哦,原稿全部是荷兰语写的,从未想到过这理所当然的事。
一个德国女孩,学龄来荷兰,在荷兰上学,说的自然是与德语更相似的荷兰语。
感觉被蒙蔽了十年。
安妮写下的这可爱的句子是:De donkere regenachtige avond, de storm, de jagende wolken hielden me in hun macht gevangen; na anderhalf jaar had ik voor't eerst weer de nacht van aangezicht tot aangezivht gezien.
在此之前,我是看过原著,在搜狐视频上偶尔瞥见有这部英剧《安妮日记》,所以点进去看了,主要也是想看看电视剧拍的怎么样。
不过就他们躲避的环境和安妮整体个性,我觉得还是有些差异的。
电视剧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明显要比书里写的优越许多,而安妮那种乐观坚强性格在她的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反而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无尽的叛逆和苛刻无情。
无论怎样,电影的最后,我还是哭了,那是她们被纳粹带走的时候,安妮就连穿鞋的手都在抖,后来还是跟他同处一室的牙医帮她穿上的,那时我就觉得非常感人。
虽然生活在一起,这么多人难免有过各种摩擦,但毕竟她们是一家人,属于同一国度,在危难面前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告慰。
真的很可惜,她们所有的人除了安妮父亲,死于胜利的前夕,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可怜的。
i dont know why grand and great person always being pushed away..such as Jew,dont they wonderful,dont they rallied enough?they just need a law and a country...or they would be passer in the world
Anne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并且把读到的东西很好的吸收,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加之父母给了她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她能够自由成长。
她的姐姐也很想像她一样敢说敢做,但她想到的是维护家的和谐,这让我想到家春秋中的老大为了维持家业,不得不放弃出国的打算,甚至放弃婚姻的自由,成全了弟弟的理想。
爱情这个东西很奇妙,尤其是在情窦初开的小女孩身上,确如Anne妈妈所说,Anne比同龄的人在心智上都早熟,她敢爱,甚至不惜和爸爸抗争,一时的冲动伤了爸爸的心。
片子拍得不错,促使我也要多读书,使自己更有思想,更有独立的判断力。
和《雾都孤儿》一样,错过了书本的名著,只好拿电影补偿,拍的很不错,人物、情节、电影拍摄上的技巧基本上都很match,结尾让人不得不想起那部著名的《美丽人生》。
就像美联社那个老流氓记者(叫什么我忘了)对唐师曾说的:碰什么都别碰该死的战争!
然后赵赵老师也说了:“动什么都别动感情”!
哦,对了,四颗星,推荐!
有人不待见这个版本,认为把安妮塑造成尖酸刻薄讨人嫌的角色。
战争,对这个小朋友来说并不沉重,甚至还未弄明白是如何发生。
她还这麼年轻,她关心的是食物的味道,个人的隐私,生活的乐趣。
她热衷于影像明星的贴纸,忙著和母亲对著干,好奇于自己身体的变化,憧景著交男朋友,在自己的小世界自娱自乐。
从她身上,我看到叛逆时期的自己——和母亲冷战、争吵;听见别人说母亲太宠爱我时,一定要狠狠还击心理才平衡;家长讲的每句话都不顺耳;整天大嚷著你们不能理解我....这个角色与年轻时的自己如此亲近,仿佛打了个照面,微微窃笑。
感人之处,并不在於“他们死於战争胜利前X天”这样的语言。
而是安妮对姐姐说:I'm going to have a different life to most girls, I don't want to be like Mother or all those other women who have a family and then they're forgotten. I don't want to have lived in vain like most people. I want to go on living, even after my death. 曾几何时这也是自己的心声。
自我、叛逆、恃宠而骄,纵然她有这么多的不可爱,但她如此率真自信,有个性有思想,对生活充满勇气和希望,对未来满怀热忱。
影片最后,他们被发现时的无奈与恐慌,与我们预先知道的结局,我们知道,她还有那麼多的"尚未完成",而生命却停止在这最鲜活的年华。
谁规定这本日记背后的女孩一定要温和顺从?
非常喜欢安妮的塑造,让我感到任性与自我也可以惹人怜爱。
我想,当一个民族遭受灾难时,我们应该有的是悲悯,而不需要关心他是怎样的个性。
关于犹太人,教科书上都写,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苦难的伟大民族。
其实我一直十分不解,一个流浪了一千年,失去了祖国和家园的民族,是什么让他们坚守信念心怀理想,仅仅是一方血脉吗,血统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两年前一时无聊和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读了几次圣经,我对宗教的历史逐渐了解了一点,这才发现,圣经最早是犹太人的圣经,后来经历了数次被政治利用,宗教改革才形成现在的各个分支,上帝之子,最早却是犹太人。
我虽然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我逐渐感觉到一个引人向善的宗教,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对犹太人来说,也许这就是他们民族的真正核心,共同的信仰造就了这个民族。
关于电影《安妮日记》,有两段台词特别感动我,第一个是安妮的父亲为安妮争取一个星期多两个小时用书桌的时间,因为一起藏身在小阁楼的另一位先生认为安妮每天写日记是小孩子胡闹行为,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时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么未来的希望。
”另一段是盟军即将来到欧洲,广播里对受难的犹太人的鼓励:“历史不是由官方的文件和决议写成的,如果我们的后代想要了解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所受的苦难,我们需要的是平常的文件、信件和日记。
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收集起来,将会描绘出我们为了自由而抗争的光辉画卷”关于这个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当年将这些犹太人藏在阁楼并保存的安妮日记的女人,她并不是犹太人所以才在大屠杀中安然无事,而作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答应了。
一个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高尚守信的心。
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年,她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伟大的人,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
她在今年一月辞世,活了100岁。
我想她是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最后是关于苦难的中华民族,我一向反对以血统论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一个人的DNA不知排列组合了几百次,故乡也不知迁徙了几十次。
什么时候中国真正有了开化的教育和开发的胸怀,我们才算是个优秀的民族。
最痛心的,不是死去。
而是孤零零地死去。
你不知道你亲人在哪里死去,是否已经死去。
你的亲人也不知道你即将在哪里死去。
唯一确定的,是大家都将死去,甚至整一个种族。
我没有震惊于希特勒残忍的杀人手法,因为他就是嗜血的凶手,世间并非只有他一人。
而他的罪行惨绝人寰,于我更在于让每一个家庭妻离子散,让每一个犹太人无依无靠变成行尸走肉,只带着自己的编号生死任由处置。
因为毫无希望的生命没有盼头。
而有希望的生命,就像密室中的安妮和她的亲人朋友们,哪怕担惊受怕哪怕失去自由,只要他们在一起,就能感受到温暖。
温暖,是安全感。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总让人觉得,一切都有解决的办法。
Yes, there must be a way.大不了,一起死也无惧。
而年轻的安妮还不懂。
她顶撞母亲,让她的父亲也伤心欲绝,她不知道她将要为这一切感到多么后悔。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小树,所有枝条联系着所爱的人。
希特勒将这些枝条全部斩断,树也就枯死了。
十分佩服安妮的父亲。
他是最顶天立地的男人,他找到让家人藏身的方法,安抚燥乱的孩子,抑郁的妻子,他还拯救了另一个家庭,哪怕他自己心里再怕,他也坚强地支撑着那股气儿。
他是八个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定是其他人分别后已没有生的念想,而他却想尽了办法找到活路。
战后,当他知道自己是家人中唯一幸存者,该是如何的悲痛?
女儿留下的日记,也许是他唯一的念想了。
为什么我看的是电影版
最后的黑白定格真的让人很难过啊~~
Sucking up all the air
说不出。
难过
说啥呢 啥也不说吧
嗯。that a girl
就觉得室友的前室友看着很眼熟,原来是像女主,总有种怪怪的感觉
不错
为什么我看的是电影版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犹子祸害德国失败了,吸取了教训之后开始祸害美国了。估计美国要出小胡子了。
英国味很重!
the panic, the vomit, God loves his children
哎,我还是很难以接受人性中的丑陋以及悲惨
不过那样的生活
不讨喜得anne的囚禁两年,相比爸爸的爱护,姐姐妈妈的避让,她实在是如定时炸弹般,不懂人事啊。最后杜塞尔先生帮安系鞋带的段落。爱情什么的是寂寞的产物,有点可鄙
BBC出品,本应是5集的迷你剧,我看的是剪辑后的一个半小时的版本。倘若放在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安妮绝对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女孩子,她太咄咄逼人,个性强烈,和宽容沉默的姐姐相比更显得尖刻而任性。但她的日记是永远的经典,最真实鲜活的历史记录,最令人伤感的是,她们死在战胜胜利前的几天。
避难的日子
不喜欢,想看2001版的
给世人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安妮·弗兰克,她不是完美的乖乖女,她也有自私、叛逆的一面,但是最重要的是,她留下了一本在黑暗中写就的心路历程,告诉世人:活着,并且要永远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