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62》:在武侠与历史之间,也在娱乐与严肃之间 文 和运超 《辛弃疾1162》是2020年初上线的一部古装动作新片,在反映历史人物故事的国产电影中,让人眼前一亮。
倒不是过分夸耀这部影片有多么出类拔萃,而的确出于当前实在罕见,值得推荐和点赞。
客观上这部片也不是凭空出现,背后张哲、谢苗、李柔、南笙等编导演团队,已经一路从《大汉十三将》等系列影片走来,算是在古装网大方面积累下一定口碑。
这一次的《辛弃疾1162》算是继承过去的种种优点,把古装历史动作类的影片继续打磨出些许品质。
一、优点:武侠外衣下的一点反思 虽然《辛弃疾1162》包装出娱乐化的形象,但首要优点还是故事内容贴近史实。
围绕辛弃疾在1162年参与义军反金,试图为宋朝收复北方,在完颜亮南征时,后方趁机举事。
结果遭到奸细,义军首领耿京遇害,辛弃疾率义军铲除叛徒,最后孤身投宋。
次要从塑造人物而言,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足以体现他有勇有谋。
谢苗作为一个功夫演员,重点表现出辛弃疾有军事行动的长处,对谋划山东境内数城的收复,对拖延金军南下的战略呈现。
且不说是否合乎当时打败完颜亮大军的可能性,但对辛弃疾的能力塑造来说,的确是比较突出。
尽管从观众角度来看充满理想化,但考虑当时辛弃疾就二十出头,这也算得上贴近实际的演绎,谢苗完成的不算差,但也并非多么出众。
回想谢苗当年跟着李连杰演戏,顺便蹭红的一代功夫童星,当他长大混迹影视圈也算多年,能让人记住的形象实在不多。
谢苗塑造辛弃疾的问题就是,虽然凭借一身武功底子,他演出了辛弃疾的一种武勇气质,但毕竟和大多数人心目中文武双全,更主要还是充满文人形象距离有点远。
毕竟辛弃疾哪怕当时十几二十岁,已经具有出众的文学修养,并且和党怀英齐名。
影片中虽然偶尔会穿插点缀辛弃疾的词表明他是有才华的,可从头到尾,谢苗演的辛弃疾并没有多少涉及辛弃疾流露对“文”的热爱和交流,哪怕开头结尾的老年形象也只是一种苍白的叙话。
换句话说,假如不是谢苗的这个角色叫辛弃疾,观众丝毫不可能把这样一个人和辛弃疾联系到一起,还以为是另外一个江湖豪杰喜欢品味辛弃疾的诗词而已。
可能还是出于辛弃疾历来评价充满“豪放”气质,加上他的确具有武人底子,谢苗的塑造就偏重参与义军的英雄气概,顾不上对文学方面的演绎。
实际辛弃疾始终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他的豪气都深深透着一种英雄末路的无限孤独。
因为,辛弃疾的起事失败已经说明他的心怀大宋在北方是缺少知音的,前往南宋以后,一生牢牢打上“招抚归顺”的烙印。
上书北伐,无人响应,被放逐地方,假如辛弃疾要是作为一个武将,恐怕结局和岳飞相差无几了。
至于额外添加的女主角霜花,南笙的表演也是比较到位,并没有过分渲染儿女情长,但也把女主角的情感和形象能够让人记住。
为了烘托主人公辛弃疾文采风流,虚构当时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也说得过去,好比宋代民间流传的穆桂英、梁红玉等女人都是英姿飒爽、有情有义的形象。
虽然片中偶尔渲染霜花其实更向往与辛弃疾远离不断地打打杀杀,希望有安定的二人世界,但霜花毕竟没有拖后腿,最后为保护辛弃疾而死的一幕也轰轰烈烈。
在主要人物之外,笔者真正觉得影片非常难得的优点其实是表现了辛弃疾与耿京等义军的分歧。
当时北方民众究竟对金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活在金人势力范围的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各地百姓,对于从契丹辽代到女真金代,有多少可以像辛弃疾那么充满强烈的宋金之分的观点?
这对一部主打动作娱乐戏的古装片,能够进行这种思考非常不容易。
这就是辛弃疾希望去联系临安宋皇的时候,他已经和耿京等义军有了比较明显的隔膜。
耿京等多数人虽然也不满金人的欺负,但不代表就一定希望投诚远在江南的宋皇。
耿京等人只是为了相对安定的好日子,辛弃疾还指出他们是想称王称霸,这是非常微妙的立场问题。
之所以北方会有一些义军,归根结底不是这些百姓怀念宋朝,为了所谓民族大义。
而是完颜亮为了南征,到处征集民夫打造战船,军械、铠甲等,搞得许多百姓活不下去,这才揭竿而起,凑巧给辛弃疾这种有心怀大宋想法的人一个机会。
更巧妙的是,辛弃疾一厢情愿联系南宋,当时朝廷就对接纳辛弃疾意见不统一,实际已经为南下以后,辛弃疾一生无所事事的命运做了铺垫。
辛弃疾这一类著名历史人物的基本事实,多数观众都心知肚明,如何在银幕上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除了需要情节场景入戏好看,一一传递到位,甚至需要对命运事件超出一般理解,引发观众更多思考,才是体现电影艺术魅力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历史人物事迹介绍的肤浅层面。
总的来说,《辛弃疾1162》的立意和角度都很不错,倾向娱乐化的设计也不算错,可惜过于武侠风格的场面反而有点拉低格调。
毕竟看过影片的观众都能体会,故事还是相对严肃和沉重,实际是走历史正剧的路子。
要说一部电影不是为了宣传历史,不用计较对历史还原,显然并非这部影片的初衷。
反过来还可以看出,但凡认可该片的观众,十之八九都是肯定电影尊重辛弃疾的事迹,恰恰遗憾的地方就是比较粗糙,毕竟以不到2000万的投入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难得。
二、遗憾:虽有一些反思,但不一定站得住脚 关于电影对编织辛弃疾的遗憾,该片总体倾向于辛弃疾符合史实一面的呈现,实际不少地方又不够尊重历史。
最大问题并不在那种武侠风的夸张,要害在于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当时北方百姓的态度立场,他们真是出于投宋抗金而反完颜亮吗?
这一义军的动机才严重脱离事实,看起来好像和人物塑造无关,其实这一点对辛弃疾形象也是大大削弱的。
正如电影名字,完颜亮南征是1162年,距离靖康耻辱开封城破已经30多年。
片中辛弃疾多次提到当年汴京繁华云云,燕京、大名、大同、长安、洛阳……除了开封算在恢复(辛弃疾祖父辛赞就是金朝任命的开封知府),其他大城市都很繁华(燕京在金熙宗、完颜亮时已经算都城)。
汉人当真都活不下去吗?
为什么耿京等人起事?
本来电影已经多少发现问题,由于主角一心投宋的正义光环,并没有更多挖掘,连耿京遇害完全没有演出来。
实际耿京等人起事和金宋矛盾没有关系。
完颜亮因为备战,破坏山东河北一些百姓的正常生活。
山东地区如益都府(今青州市)是制造军械的重点地方,由于赶工,很多质量不合格,下令焚毁,造成百姓不满。
包括征集输送马匹,河北、山东也是重点地段,可见《金史》和《三朝北盟会编》有关章节。
由于电影主要以武侠风、娱乐化为特点,编导主创貌似就简单粗暴划分正派与反派。
金朝人物形象很流于表面,尤其以某王爷完颜拔速和郡主女儿围剿义军。
对于原本走正剧路线塑造的主人公辛弃疾,如何抉择北方和南方?
如何分别对待金人和更多留在北方的汉人,其实故事绝非拉起一支队伍,大家攻城略地,不行就浩浩荡荡南下那么简单。
这一类立足真实历史的故事要好看,辛弃疾的正面与金人的反面需要同等分量,难度正在于大多数编导对辽金夏以及蒙古方面缺乏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历史面貌很不好把握。
进入不了历史层面,很难有深度、有震撼力。
今天电影呈现貌似作为金人就是坏蛋,是汉人的敌人,自然影响影片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也根本不合乎今天要求对历史上内部矛盾的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根本并非如此。
电影中那个什么王爷完颜拔速根本就立不住。
完颜亮时期,完颜家族的贵族已经不太被重视,作为金朝皇帝的完颜亮到底对汉人乃至其他部族的待遇,编导主创根本没有考证过当时的背景,即使尊重了辛弃疾的生平,但这个辛弃疾和历史环境几乎是脱节的,整个形象也就感觉立不住了。
完颜亮重用完颜家族将领不多,至少南征动用的几路大军全不是完颜姓氏挂帅,像徒单贞、刘萼、徐文、耶律元宜、李惟忠、萧阿窊等,女真、汉人、契丹人、奚人都有,偏偏就没有完颜姓氏。
作为中都燕京附近,倒有完颜蒲查等将领在,留任中都路行军兵马判官,级别也不算高,但确实专门对付地方盗贼,古时候的盗贼自然包括不忠的定义。
更多完颜贵胄子弟全在接近边塞的地方,如完颜鹤寿号称宗室,是管理牛羊马匹的群牧使,一度被准备起事的契丹人游说,不愿参与一家被杀。
其他边塞地区的群牧使有完颜术里骨、完颜速没葛,完颜辞不失等,同时表明起事的并不只是耿京、辛弃疾等汉人,这些义军和所谓投宋、复辽等家国情怀没有多少关系。
史书描绘完颜亮好像是一个很反面的形象,金朝太祖太宗子嗣被除掉七七八八,能征惯战的大量凋零。
要说全部被消灭并不客观,被重用的确实寥寥无几。
如夺位时他拉拢的完颜秉德是粘罕孙子,也是朝中丞相,并非乃祖一样的骁勇将帅。
即便是地位很高,可他们一家是旁支贵胄,并非完颜阿骨打家族的子嗣。
因此,电影用一个完颜拔速代表金人贵族王爷对北方汉人的压迫,当看戏可以接受,但不合完颜亮时期的事实,其实对辛弃疾和耿京义军的兴灭,比较流于表面。
历来认为完颜亮性格严酷暴虐,恰恰他的暴虐并不是对汉人,反而是对女真,尤其贵胄。
理由很简单,因为完颜亮得位不正。
他是庶出父亲宗干所生的庶出儿子,由于女真的日益汉化,完颜亮用不正当手段当皇帝自然引起家族子弟不服,所以完颜亮大开杀戒,有了暴虐名声,加上还存在掠夺他人妻女的不光彩行为。
附带的现象就是,完颜亮在位期间压制完颜同族,大量提拔其他部族人才,像渤海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包括有汉人,甚至完颜亮的汉化也是世所闻名。
要论诗词豪放,恐怕也不亚于辛弃疾。
两人的豪放往往都属于脱口而出,带有口语色彩,甚至辛弃疾的豪放渊源可以认为与他来自北方有很大关系。
即便不提完颜亮对汉人文化的吸收。
前期金军南下占据中原时,启用汉人已经非常普遍,像主帅完颜粘罕重用高庆裔(渤海名门高氏),更著名的是与宋人从东面打到西面的完颜兀术,也非常重视汉人,像身边的赵元尤为看重,一直是心腹。
另外还提拔韩企先、蔡松年、曹望之、许霖,都是北方各地留存的汉人才子,像蔡松年是当年宋金联合灭辽,短暂收回燕京时派守燕山府(就是今天的北京)的蔡靖之子,也是诗词书法高手。
之所以会如此,因为金朝也在宣扬中华正统,从金熙宗引入中原制度到完颜亮以中原为重心,提倡融合,试图统一南北,再到世宗安抚稳定,带出“小尧舜”的名声,实际都表明金朝对中华名义的争取和巩固。
所以像与辛弃疾在北方齐名的党怀英,两人当过名士刘瞻的学生。
党怀英比辛弃疾大几岁,同样是北宋世家子弟(祖上党进是宋朝开国勋贵),党怀英就没有那么头脑发热,他就积极参加完颜亮提倡的科举。
要说党怀英的态度,可能与党氏家族不算汉人有关,党怀英一家来自河东朔州,属于边塞,推断是党项族的可能性很大。
宋辽金时期虽然互相对立,但各方对外族人才都比较宽容。
宋朝对正统传承更为看重,境内外族也不少,如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继业在北汉扬名立万,来自西北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娶佘太君,严格说姓折,正是河东党项姓氏,可见北宋时期的史料《宋朝事实类苑》说明。
传说的杨门女将穆桂英,同样是党项姓氏。
麟州汉人杨氏和党项联姻一直有深厚渊源,可见汤开建先生的研究。
也包括北宋著名的米信、米芾家族。
只不过这些家族入中原多年,都已经非常汉化,所以党怀英、米芾这些和汉族文人已经没什么区别。
因为历史上有专门所谓“遗民”文化心理,宋末和明末是两大热门阶段。
如党怀英、蔡松年,乃至熙宗年间被害的宇文虚中,这些人在金朝为官,对宋朝有怀念是客观事实,未必一定要表现出反对金朝的行动。
包括辛弃疾崇敬的祖父辛赞,既在伪齐当官,也在金朝当官,不过是心里的一种情结而已。
电影中辛弃疾对伙伴说开封怎样怎样,都出于辛赞亲眼所见,只不过辛赞时代的开封,距离靖康时期较近,那种怀念宋朝的情结的确更加显著。
客观来说,辛弃疾对辛赞当年心向宋朝种种描绘,很多是出于后来身在南宋,为了彰显一份忠义进行追忆,为了鼓舞激励南宋的文人士大夫,难免还有一些渲染和美化。
多年来受文艺作品影响,尤其流行的港台武侠小说和影视,容易被好看的戏剧冲突把艺术真实概念化。
反映宋金这个背景最著名当属梁羽生的《狂侠天骄魔女》 ,辛弃疾、耿京乃至南方的虞允文都出现,对汉人、女真、契丹各方矛盾都有体现。
梁羽生比金庸相对传统,也在武林天骄檀羽冲这个金人角度开始有动摇。
到晚期再单独写《武林天骄》,心里更为纠结,已经发现对金宋矛盾和汉人女真的矛盾不能简单对立,一般文艺作品想要挖掘诠释,深化好主题,实在太难。
即便金庸比梁羽生更进步,后期的《天龙八部》对萧峰的境界塑造历来广受称赞。
放在历史背景下,实际萧峰的定位也不太成立。
因为我们思考萧峰的出身是否平等种种,他的英雄气概所谓超越宋辽界限,这种设定根本就立足在汉人的夷夏心理。
萧峰的身份纠结完全来自他是汉人抚养长大,更错位的是,金庸设定北方的丐帮一定是暗中反对契丹,站在宋人立场。
当时的江湖草莽到底会不会像小说那样抱有宋辽观念,在历史情境下实在都成问题。
像《射雕》《神雕》设定全真派,金庸很清楚历史上王重阳、丘处机、王处一等人根本不反对金朝,他们很受推崇,甚至可以说全真派是积极迎合金朝统治。
假如不是如此,当时派别林立,全真教不会在金末元初短短几十年就成为北方最大宗派。
尤其王处一在金朝的影响和功劳比丘处机大得多,《射雕》写王处一出没北方燕京遇到郭靖。
金庸明明知道真实背景与小说完全相反,假如“尊重”一点历史,杨康在金人王府做小王爷,王处一和丘处机不晓得该多么兴奋激动吧,因为身为出家道人,他们对族别身份从来没太多执念。
再如金朝后期势力更大的义军红袄军和首领杨妙真李全夫妇。
他们是典型的江湖豪杰,两人都以枪法闻名。
蒙古木华黎开始灭金,先收买李全、杨妙真对付金军,红袄军占据青州益都,南下进发淮南的楚州。
南宋发现他们势力渐大,拉拢李全、杨妙真定下协议帮助收复淮南山东。
由于宋军相距遥远,实际李全是希望得南宋提供粮饷。
宋军痛恨李全拿了钱不办事,还试图进犯泰州,反而是宋军消灭这个汉人的义军首领。
所以《辛弃疾1162》最大问题是,辛弃疾和耿京这批义军代表的江湖草莽并不一样,大量当时义军只是看重生活质量,稍有机会就为了占据山头,称王称霸。
像辛弃疾那样有忠于宋朝观念的人十分罕见,也因此才显得辛弃疾的光芒闪耀,被后世广为传颂。
辛弃疾参加义军最终失败是被金军扑灭,但金军就代表女真也并非准确。
严格说,山东、河南各州府以及徐州等地,多数是过去伪齐地盘,十之八九全是汉人做官员,军中也以汉人居多,大多数民众的立场原本就是比较灰色的。
所以,本来像《辛弃疾1162》的故事并不大涉及今天影视剧担忧的汉人、女真产生冲突的问题。
辛弃疾这一人物的震撼,归根结底是一场扑空,去了南宋居然变得无所作为,所以辛弃疾的豪情只能化为词句,充满悲凉之气。
但更深一层的反思是,辛弃疾不被南宋重视的悲剧也不能说是“必然”。
比辛弃疾稍早,作为武将前来投靠的还有其他人,如西北军出身的李显忠,比辛弃疾年长一辈,和辛弃疾祖父辛赞一样,曾在金人册立的伪齐效力。
然后从川陕领几十心腹出走,从西夏境内投奔宋朝,一路招兵买马,最后带两三万人投宋,视为忠勇无双。
就在完颜亮南征时候,李显忠是江淮地区宋军将领之一。
采石矶大战后,张浚、虞允文建议宋孝宗趁机谋划北伐,李显忠也在淮南为主将,一度进攻包围灵璧城,但宋军其他部将为了抢功制造不和,导致北伐败绩。
可李显忠的事迹表明,南宋也不完全因为从北方来投就一定搁置不用,甚至李显忠还是带兵力来投的武将,南宋对武将的猜忌可以算天下闻名,李显忠从宋高宗赵构到宋孝宗赵昚一直战斗在江淮前线。
总的来说,任何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其命运轨迹都是相当复杂的。
所以像辛弃疾的故事绝不是单纯金宋冲突、南宋故意压制有才华的人,这种诠释看似演绎历史,只能对辛弃疾这等人物过于儿戏。
尤其以汉人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都被诠释充满包容性、接纳性,正因为此才至今都被认为是一种优点和开明吗?
为什么每每一到多民族背景的历史故事,往往千篇一律喜欢背道而驰 ?
假如历史进程都像影视剧描绘这样的简单粗暴,中华历史的悠久和博大只怕真相完全会是另外一副脸孔了。
2020年2月
客观说应该三星半,想了想再多给半个星,整体四星原因:尊重历史事实,辛弃疾重要事件:1 起义抗金 2 杀间谍和尚 3 联络南宋政府 4 耿京被手下杀害 5 发动斩首行动,带兵闯金兵大营 处理叛徒张安国;每件事全部都是历史事实,比瞎编乱造的各种剧强太多额外发现小彩蛋 辛弃疾会见宋高宗后返程路上 和一个孤舟斗笠之人 对话,称此人 放翁,应该说得是南宋另外一个豪放派词人 陆游,影片中未点明 。
完成度较高的历史片。
作为网络电影来说,已经超出个人预期了。
文戏方面,人物性格鲜明,有充分可信,逻辑清晰的情感纠葛。
武戏方面,场面调度游刃有余,火爆,镜头感强。
尤其辛弃疾舞剑一段十分精彩。
近些年来武侠片中都已见不到的个人才艺表演桥段,反出现在一部历史剧中。
谢苗是功夫童星出身,舞剑有节奏,有劲,其他演员演不了。
说句题外话,谢苗好瘦。
印像中的苗,还停留在婴儿肥。
眼前的苗,还是一个人吗?
大惊失色。
脸颊上没有一两肉,是练功练偏了吗?
还是婚后生活太幸福。
要注意劳逸,不可操切。
南笙据说是豆瓣红人,古装扮相倒不违和。
角色定位大致相当于雅典娜或者桔梗,拔剑为弟复仇令人印象深刻。
史实与虚构的处理较为合理。
大体还原了辛弃疾早年在北方起兵的经历。
耿京起义,辛弃疾投诚都有刻画。
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害耿京等都是史实,影片中只一笔带过。
风格处理得较轻,更娱乐向,史诗感更加弱化。
作为网络电影也不必苛求。
义端和尚也是史实人物,在宋史辛弃疾列传中记载: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义端在被辛追击擒获后说辛弃疾是青兕下凡,大拍其马屁,也是蛮有意思的。
义端的名字很蹊跷,正好谐音”异端“,容易给人造成虚构的幻觉。
其实不是。
开头结尾采用老年辛弃疾的视角,增加凝重感,值得赞赏。
片中刻画陆游泛舟西湖的段落,为整片风格添加了一抹虚无飘逸,更凸显东方特色。
以上史实的处理多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点遗憾。
关于辛弃疾题材,”辛党“间若即若离的友情是值得大力挖掘的。
辛弃疾少年时,与党怀英同窗就学,当时北方齐名”辛党“。
后来金人南下,辛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却留而事金。
两人从同窗变成了民族敌人,这一点剧中没有借以发挥,白白错失了一个绝佳题材。
如果从辛党少年同游写起,着重刻画两人各事其主后,在民族大义与个体友情间的艰难抉择,最后面临两难绝境,将令整片格调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那就完全是另一部戏了。
就酱
网络大电影一直以来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院线电影向来被传为佳片良作的栖息之所。
这话说着大体不错,但诸如《逐梦演艺圈》、《上海堡垒》之流,同属于院线电影,或无名之辈堆砌,或大牌云集,却也难逃烂片之说辞。
网络大电影大多不忍直视,或剧情单薄如纸,无病呻吟,或挂羊头、撒狗血,敷衍了事,或画风粗鄙、逻辑混乱。
凡此种种,俯拾皆是。
但在林林总总的网大作品中,难免有异军突起,依靠精良的制作,杀出重围,博来观众阵阵喝彩。
谢苗、南笙主演的网络大电影《辛弃疾1162》即是这异军中的一员。
谢苗、南笙主演的网络大电影《辛弃疾1162》是一个惊喜。
打斗行云流水、毫不阻滞,真实感强;战斗画面恢弘壮丽,令人感同身受;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矛盾冲突多而不腻,观影体验佳;最令人称道的是,电影塑造的历史人物多面立体,真实且富有变化,其手段之高,值得细心体悟与学习!
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堪称成功之典范,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配角性格鲜明,人物弧光佳。
何为人物弧光,通俗来讲,就是人物的转变。
这主要体现在两大男配贾瑞和耿京身上,这两个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一为饱读诗书的谋士,一为大字不识的农民。
前者通书知理,后者重情义。
贾瑞和耿京俱是正面人物,但一样都自己的狭隘性,贾瑞有大才,但做事谨小慎微,在伐金一事上畏首畏尾。
他在刚出场的时候是作为辛弃疾的对立面登场的,对从前的小过节耿耿于怀,看似小肚鸡肠,实则“死鸭子嘴硬”。
他对辛弃疾阻止自己仕金一事,内心定然是感激的,但碍于面子,不肯认错,自然而然就不会放辛弃疾进城了,但情谊犹存,所以一开始没有让辛弃疾进城,但还是送了一车粮食,后又跟辛弃疾出城打赌。
贾瑞出城的时候,辛弃疾一句“终于来了”,透露出他对贾瑞的了解:嘴硬心软。
而贾瑞给辛弃疾数百人让其对抗5000金兵,也显出他对辛弃疾的能力之了解,否则哪有拿义军以卵击石的道理,所以此为“就坡下驴”之计耳!
贾瑞和辛弃疾之间的情谊是藏着掖着的,电影如此处理,虽需细察但察之则余味无穷,难免会心一笑。
贾瑞的转变来源于小黑子抢财伤民一事上,辛弃疾慷慨激昂,结合个人理想陈说对乡民秋毫无犯的真义,令贾瑞对辛弃疾的感情由暗转明,由同窗之谊转为钦佩之情。
自此,两人心意互通有无,贾瑞对义军伐金之事也不再束手束脚,瞻前顾后了。
耿京则为一粗人,但粗中有细,监视和尚义端是一妙笔。
加之为人豪爽、重兄弟情谊的性格特征,恰能解释他短时间组建义军并发展壮大的缘由。
耿京豪爽之至,当辛弃疾说及四风闸之战时,立马答应要替其报仇。
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耿京的思想狭隘性就显现出来了,毕竟没有读过多少书,竟摆下“鸿门宴”想要杀掉辛弃疾,从而放弃伐金大业,让自己的手下兄弟能够过上有肉吃有酒喝的安稳日子。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踟蹰之色。
辛弃疾一阵推心置腹之后,将剑交予他手,生死由他,耿京感其热血,完成了人生的升华。
观众自始至终都不会讨厌耿京,因为他是那样的真实可感。
以至于后来耿京由于太过重情重义,轻率的原谅张安国,导致被其所害,我们都能听到自己内心的悲恸。
对于网络大电影而言,人物的单薄干瘪和样板化塑造是通病,但《辛弃疾1162》却没有囿于陈规,流于俗套,贾瑞和耿京形象鲜活立体,人物弧光精彩,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电影对贾瑞和耿京的人物刻画堪称典范,但是并没有喧宾夺主,因为促使他们心性转变和生命升华的是辛弃疾,这也算是对辛弃疾的侧面烘托。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辛弃疾是没有人物弧光的,是始终如一的,但却不能称其失败,因为这恰恰可以彰显他一心壮志伐金,矢志不渝。
电影除了通过战斗对辛弃疾的智计和勇武加以刻画外,更在细节上加以把控,以丰其形象。
比如在电影开头,辛弃疾在城外一直手捧书卷,见贾瑞出城,遂用狗尾巴草当作书签,置于所观之处;在电影中间,有一个镜头是霜花找来了两本书给予正在与耿京、贾瑞同行的辛弃疾。
这两处细节展现出辛弃疾喜好读书的性格特点。
再如辛弃疾的言辞设计。
“听闻大帅当初起兵之时,只有十数乡勇跟随,短短三年时间竟有如此规模,辛某着实钦佩得很!
”“论资历,我不如各位;论战功,你们大大小小赢过上百仗,我也不如各位。
”这些语言彰显了辛弃疾的谦逊秉性。
又如榔头言及义端是从金国逃出来的时候,义端有愧色,辛弃疾观色甚微,展现了他对兄弟内心的照拂:“榔头,你不是想学剑吗?
义端大哥可是舞剑的高手?
你还不趁这个机会,让义端大哥给你指点指点?
”这些小细节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辛弃疾。
结语:《辛弃疾1162》在人物塑造方面端得功力了得,故事情节也毫无拖沓、拼凑之感,一开场就是四风闸之战,战忽尔巴;而后泰安城遇贾瑞之阻,后以500兵战5000兵大胜而归,方始入城;后又因分粮闹矛盾,继而是追杀义端和尚,擒金国公主完颜成袂,杀忽而巴……大决战杀叛徒张安国和王爷完颜拔速。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没有将完颜拔速设计成一个愚昧呆瓜,他识破义军的破城计划,用攻心之计致耿帅身死,义军瓦解,非泛泛之辈,是一合格大反派。
在真实历史上,辛弃疾反出四风闸、往泰安投奔反金义军、义斩偷帅印的花和尚义端、率50精兵闯金营生擒弑耿京的张安国,这些确有其事,但具体细节肯定不是如电影中那般,贾瑞和耿京也并不是如此之性格。
电影角色榔头和霜花亦属杜撰,但电影有其自身的戏剧特性,对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取其神而忘其形,其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耿京和贾瑞也被塑造得真实有味道,殊为不易。
综上所述,《辛弃疾1162》乃是网络大电影中突起之异军,值得一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电影看完,讲述的就是陆游诗中这同一时期的抗金故事。
谢苗形象外形或许和很多人想象中的辛弃疾形象有差异。
但难得的专业武术表演功底,其短暂的拿上剑舞剑那一段,武人气质流露,无形中又有几分暗暗贴合人们心中那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模样。
。
电影本身受限于网大的整体制作成本和规模,肯定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要求,但演员整体的表演,还有动作战斗设计都已经是网大里极好了。
要求场面再宏大,剧情再精良去和大投入院线制作比也不现实。
英雄的剧情都差不多,和历史的辛弃疾生平事件也对的上,演技、细节不错,而且谢苗的劲劲儿的感觉和大宋第一古惑仔很配,有武术功底,打斗很流畅,推荐一看。
最近几年,正经的古代战争剧拍的乱七八糟,虽然只有谢苗一个有名气的,但是并不差,有人说他不帅,有人说他用力过度,我觉着都是瞎扯。
一些黑子没有文化就罢了,素质也没有,真丢人。
真的是厉害,之前对豆瓣app略有耳闻,这部电影你们怎么看,剧情垃圾?
特效垃圾?
演员没名气?
还是拍的太垃圾?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不是改成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素质?
就知识文化来说,拍的真实电影敢播吗?
拍的太差你们能看吗?
肯定不能啊!
又是挑口味又是吃完骂街,真的是厉害啊!
这部电影哪里差了,或者说拍摄这种电影需要多大的勇气来面对天朝的人,能认真看完整部电影还需要说什么?
我没资格说,这部电影拍的很用心,演员用心,道具用心,剧情很好,历史真实度,这个你看书吧,真实来拍你肯定看不了,对于这部电影,我肯定不会安慰自己说: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而会说:看完很舒坦,很感慨。
就一点遗憾,是在爱奇艺看的!
这部电影在电影院看肯定很棒!
这部电影总的来说,剧情比较一般吧,不过还算符合历史,服化道也还行,演员演技也算在线。
主要值得一提的是,终于有人拍辛弃疾了,也让更多的人知道辛弃疾不只是一个豪迈的词人,他更是一个杀敌千百英勇无畏的战士!
了解历史或历史人物确实应该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去衡量,这也是这部片子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所在。
说说辛弃疾的饰演者谢苗吧,不得不说演技很好。
作为一个喜欢辛弃疾多年的读者,其实我并不认为谢苗是扮演辛弃疾的最佳人选。
如果从五官外形上来说,年少时的幼安应该更有凌厉和锐气,而谢苗稍稍缺乏。
但他确实演的不错,至少在神态动作上,以及台词功底上都是做的很好的。
所以即便外貌上差了一些,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跳戏和不适,是一位很优秀的演员。
最后说一句,如果是喜欢辛弃疾的同仁,大家还是可以去看一看的啊。
毕竟很难得有人来拍了,虽然还是少了一些什么,但真的是更全面地认识辛弃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吧。
我永远为辛弃疾热血难凉!
驱逐外虏,生死不惧!!!
情节还是比较可以的,拍摄也好。
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看似恩恩爱爱的情节在里面!
这是爱情片吗??
这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电影有很大部分可以给学生看。
但是现在让学生看辛弃疾拍拖?
看哭丧?
导演,我想问 拍拖+哭丧占了多少比例?
情节还是比较可以的,拍摄也好。
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看似恩恩爱爱的情节在里面!
这是爱情片吗??
这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电影有很大部分可以给学生看。
但是现在让学生看辛弃疾拍拖?
看哭丧?
导演,我想问 拍拖+哭丧占了多少比例?
情节还是比较可以的,拍摄也好。
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看似恩恩爱爱的情节在里面!
这是爱情片吗??
这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电影有很大部分可以给学生看。
但是现在让学生看辛弃疾拍拖?
看哭丧?
导演,我想问 拍拖+哭丧占了多少比例?
情节还是比较可以的,拍摄也好。
就是搞不懂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看似恩恩爱爱的情节在里面!
这是爱情片吗??
这种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电影有很大部分可以给学生看。
但是现在让学生看辛弃疾拍拖?
看哭丧?
导演,我想问 拍拖+哭丧占了多少比例?
人们所知道的辛弃疾,大多是那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是与李清照并称为“南宋二安”的辛幼安;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稼轩居士。
然而这是不完整的辛弃疾,是无可奈何的辛弃疾,是遗憾的辛弃疾。
公元1162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天下肖烟四起。
辛弃疾投身抗金义军,与金人对抗,几战大破金军。
面对反叛,他率领数十骑星夜兼程,深入敌阵,活捉叛贼。
电影就是描写了这段历史。
说实话,我有点失望。
电影对战场打斗情节描绘了太多,而对辛弃疾的谋略与胆识刻画的太少,而辛弃疾恰恰在这方面是有过人之处的。
电影没有展现辛弃疾埋坑破重骑的情节,而是用埋伏滚火球的一战战出威名,这一点有点遗憾。
生擒张安国居然是光天化日之下明抢,这一点也太离谱。
再有就是感情戏的刻画,实在有点多余。
整部电影情节没有侧重,都是一笔略过,看得有点赶,有种生拼硬凑的感觉,实在难以让我满意。
当然,我同时很欣慰这部电影的问世,因为它展现了辛弃疾一生最好的时光,为家国殊死搏斗的时光,为光复抛头洒血的时光。
再之后,辛弃疾南下进入南宋政坛,献上《美芹十论》等军事论著,训练虎贲军以备北伐,一度也官居高位。
然而整个南宋都安于江南半壁,一心光复旧土的辛弃疾数次沉浮,无奈在四十岁的大好年华归隐山林。
余生只能在青山绿水间,用一首首豪迈篇章中慰藉悲愤的心。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而如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影片最后,老年辛弃疾吟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无疑是辛弃疾最著名的一句词,而多少人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词?
殊不知这蕴含了辛弃疾这位爱国名将一生的无奈。
知我者,二三子啊!
原本以为是首部南宋题材史诗片,却拍成了武侠片,可惜了好题材。这个题材似乎很敏感涉及民族问题,难过审。
勉强三星,整部片子两个女人,一个太明显整容脸,爱情线不如没有
能看,如果再精雕一下更好
没看电影,因为历史太沉重,但是辛弃疾是我非常喜欢的英雄!
空有一套古装,内里留着现代人的价值观。故事中规中矩,未脱江山美人之窠臼,演员表演过火,反而在情感控制处力有未逮。将将及格的历史片。
開頭亂七八糟,結尾又很潦草,中間劇情無頭無腦,銜接失敗,配角塑造失敗,純工具人,男主用力過猛,女主演技辣得通透,因為看辛棄疾,跑去了解南笙,不得不說,網紅和演員之間的差距是演員可以上大螢幕,女主是真的不行。
居然还他妈的挺好看的
身为网大从业者,看到这样一部满满诚心制作的电影,实在觉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别因它是网大而令眼看待它,客观公正的来讲,真的是部不错的电影,实则四星,多的一分是鼓励!
一百一十分钟太啰嗦了 很多废话 看完全片也没见到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啊
最喜欢的一个文武双全的历史人物 很高兴这个人物的事迹能被拍成电影 但网红脸太出戏
女演员非常卖力,剧情很蠢,特效太假,化妆挺糟,只能说全面的不行。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比一般网络大电影精细一些,但还是烂
【2020 陆生 陆妞 古装 动作 大陆】[视]谢苗、张皓森再合作<东北警察故事2>,南笙风格缺乏记忆点,杀叛贼,首尾呼应,“穿越时间”,片尾曲还行
这6分是给谢苗的打戏以及辛弃疾的
少年握槊,气凭陵。
居然不错,细节逻辑经不起推敲,但是在网大的经费里拍出了这么好的东西值得鼓励,多给一星。
兵推荐的。非常开心能看到宋朝题材电影,还是关于辛弃疾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民族问题才这么少。但拍的其实很一般。最普通的走路镜头也老在晃。人物造型很穿越,眼影烫发大背头。谢苗是个功夫片苗子,但功夫片已经没有了,而且他的文戏比较弱,和女主没化学反应,而且虽然难得的表现了辛的武气,但又丢了文气,完全不像世家出身,满腹韬略的大词人,而只是一个土匪头子。这不光怪演员,也是剧本的问题,把爱情,国仇家恨,阴谋等都写的俗套又肤浅。结局的女主挡箭,兄弟断后,男主老来恍然见女主幻影等情节简直超乎俗套达于肉麻了。主题没深挖,耿的死和宋的态度其实很值得玩味此外道具布景也都是一股廉价感。题材虽好,全白瞎了。其实如果说自己是朱元璋传,甚至架空故事,观感都能顺很多。
表现辛弃疾的电影凤毛麟角,这一部拍的不错,起码比一些院线电影好
故事很简单没有太复杂的剧情,描述辛弃疾诗人身份的也不多,但还可以,挺热血的,射箭也挺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