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宿舍集体活动到电影院看了场电影。
,票价4欧,晚上9点开始,但开始之前你不知道到底会放什么,所以可以称为惊喜场。
票价也便宜些,当然肯定不是大片。
买票之后被要求在票上写一部电影的名字,当然是制定范围内的,就是猜,tristan让我随便写了个 Another World,然后就入场了。
开始放映前,在门口要我们竞猜的小伙子上台抽奖,结果把我抽中了。
奖品是一张电影海报和一张瑞贝卡的碟,老电影。
tristan说他来了不下10次,没有一次中奖,这次给我猜倒中奖了,很神奇。
inumal问我是不是星期六出生的,如果这一天出生会很幸运。
谁记得呢,我以前抽奖从没中过。
然后电影开场,是美国片,有点像一年前看过的 单身男人 耶鲁大学的文学教授,同性恋,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同性恋电影,比断背山要好,链接在这里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629660/ 。
这个说的是耶鲁的音乐教授一家人,一场车祸妻女去世,开车的女孩被判了4年,4年后她仍然非常愧疚,负罪感让她想离开,重新开始。
而且电影非常厉害的一点是天上真的悬着另一个地球,每天都在头上顶着,而且可以中奖(又是中奖!!!
)乘坐宇宙飞船到另一个地球上去。
生活在别处的另一个版本,是不是?
接着往下看。
她出狱后没有去尝试找好工作,而是自我惩罚地在一家家政公司做事。
期间她尝试过各种方法,想死去,那个罪感压得她根本不能生活下去。
有些错可以改,但有些错没有改正的机会,她犯了后者。
后来她试着接近教授,发现他活得非常潦倒,就尝试着找借口成为他得家政工,每天去给他收拾房间,那房间真的很乱,常年的垃圾堆在那,酒瓶子,堆得满满的。
后来当然大家自己可以猜到,她帮他慢慢恢复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他爱上了她,两人那个了。
后来女孩真的中了奖,可以去另一个世界了,教授知道后为她庆贺。
就在这晚,诚实的女孩把4年前她意外带走教授家人的真相告诉了蒙在鼓里的教授,教授知道真相懵了,把女孩赶走。
后来女孩担心教授出事,又跑到他家强行爬窗户进去。
教授见到她仍不肯原谅,仇恨差点使他掐死女孩。
女孩绝望地不知所措,就把去另一世界的票给了教授。
教授真的去了。
结尾很绝,女孩在回家路上碰到跟她长得一模一样的另一个她,不是那部法国片双面维妮若卡,这一幕是在结局才出现,毫不做作,戛然止住,真是一个惊喜。
现在分析一下片子。
我是一部关于想象力或者诗歌的赞歌。
犯了不可挽回的过失,失去的永远失去了。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余生不能在酒瓶间过去。
怎么办呢?
其实施难者和受难者如果能重新开始,忘记或者压住这段悲痛,生活仍然是有指望的。
但是显然受难者如果能首先解脱,一个有良心的施难者才能跟着解脱出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所以即使女孩想自杀或者到另一个星球去,她也很清楚自己是在逃避现实。
她自杀被人救起就再也没有这个念想,而是尝试接近教授,教授知道真相后不原谅她,于是她手里那张去往另一个星球的票对她来说也就废掉了,我们暂时把另一世界视为一个想象力的世界,但是这一想象力扎根于现实,无论它在头顶多少距离,你仍然需要站在这个地球上才能看到它。
教授有个望远镜,但是他老早就闲置不用了,成了摆设。
女孩将望远镜擦亮,实际上是引导教授重新恢复他的想象力。
够了,4年了,你该从沉溺中解脱了。
教授后来接受女孩的票去另一星球,实际上具备了宽恕的意愿,他有了想象另一种生活可能的意愿,他准备重新开始一段生活。
女孩没有去另一地球,她留了下来,然后影片安排另一个她下来看望她,这一刻真是神奇啊,你可以说整部影片是一个梦,梦想一个完美世界,可是导演清楚这个梦必须醒着来作,女孩成功地将教授送往另一星球,另一星球——那一乌托邦里的完美镜像——将一个理想的她回馈回来,那么教授呢?
他会回来吗?
这个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了,关键是他去了,一个饱受4年痛苦的人尝试往高处去了,他当然仍然在人间,无论技术多么高明,导演关注的是人间,这是影片的感人之处。
这部片子如果拔高一下,用来审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仇恨——当然其中的多数是由故意造成的比如希特勒之于欧洲、日本之于亚洲,所以会更棘手——我们能得到的启示同样不少。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确实够得上是惊喜。
不仅因为我中了奖,更重要的是影片本身带来的冲击力。
总结一句话,套用夫子,欲自立也欲立人。
和诗歌何其相似:关注那些看似于己无关联的,同时让与自己有关联的独立出去。
你犯了一个错,伤害了一个人,也许你心存愧疚,试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弥补他,本片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但问题来了,你到底能否弥补什么,你是为谁去做这件事,也许你并没有想清楚。
本片透过一个科幻题材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过去的无法弥补,你只是为了你自己。
过去的事情无法弥补,罗达以为为教授打扫房间就能让他高兴,但最后仍无法让教授走出生活阴影。
罗达以为把票送给教授,就能让他跟死去的妻儿团圆,但最后证明也是徒劳的。
那么罗达错了吗?
是的她错了,她本以为是在赎罪,但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她本以为是帮助他人,最后证明只是在解脱自己。
当地球2号的罗达出现在面前时,一切都绝望地失败了。
教授没有找回家人,罗达也没有赎罪,一切都回到零点。
不要通过赎罪来美化自己,过去的无法挽回。
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向明天。
By 亂成功學裏的最精煉也最浮誇的臺詞莫過於“我能”兩字。
這兩個字讓年輕人們相信,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達到像世界首富那樣的人格與財富的雙重成功。
可是,實際上,這樣的“成功”只有在物理真空狀態下才能實現。
與其說人是處在無限的可能之中,倒不如說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制於時代、地理、性格、家庭、教育背景等等各種各樣的局限。
正是因為各種局限與缺憾的存在,人才能夠成為“人”,而非超於自然的生命。
想想看,歷史上任何自詡為神或者超人的人類,最終莫不是一敗塗地。
成功是一系列隨機式的布朗運動的集合,無法被復制也無規律可循,人們唯一能做的是竭盡全力做好當下的事情,讓歷史能夠按照正常路徑延續下去。
萬眾矚目式的成功好比天上明月,美麗非凡卻也遙不可及,對於多數人來說,努力學會坦然面對失敗,才是生活的必須,才是生存的常態。
科幻電影《另一個地球》(Another Earth)似乎就為那些郁郁不得誌卻又無路可尋的年輕人,送去了一絲安靜卻又溫暖的陽光:如果這個地球充滿了讓人費解的無助與冷漠,那麽“另一個地球”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另一個地球》是一部小成本的獨立電影,2011年榮獲聖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電影的情節編排、畫面構圖、臺詞設計等等,都力求簡約,片中甚至運用了不少紀錄片式的白描手法。
大量的空鏡頭與話語留白,在助推情節層遞式鋪陳的同時,也給人以無限的思考與回味。
本片電影的風格簡約,而探討的內容卻一點都不簡單。
四年前的一個夜晚,尚未成年的女高中生羅娜(布裏特•馬靈 飾)駕車時,不慎撞上音樂教授約翰(威廉•麥鮑瑟 飾)一家的轎車。
約翰的妻子和女兒當場死亡,約翰嚴重受傷並陷入休克。
少不更事的羅娜則強忍著傷痛,在事故現場渾身顫抖著,等待警車的到來。
結果,約翰雖然蘇醒了過來,但是喪妻失女之痛立刻讓他陷入困頓,生活潦倒。
原本前途無量的羅娜,因為交通肇事而被監禁四年。
這起事故讓羅娜的心靈蒙受巨大的打擊,四年的監獄生活也沒有絲毫減輕她心中的罪惡感。
就在車禍發生的當晚,人類發現了與地球極為相似的行星——“另一個地球”。
出獄後,羅娜性情孤僻、少言寡語,在自己讀過的高中找到了一份清潔工的工作。
她試圖通過苦行僧式的底層生活,來洗脫心靈上的罪責。
通過網絡查詢,羅娜得知了約翰的近況,並找到了他的住址。
一天,她以提供免費清潔服務的名義,走進約翰已經困窘不堪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顆冰冷的心靈彼此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在真誠與撫慰之中摩擦出了愛的火花。
與此同時,人類發現,“另一個地球”幾乎是地球的鏡像,地球上存在的任何人、發生的任何事,“另一個地球”也同步進行著。
唯一不同的是,在人類四年前發現“另一個地球”的同時,兩個地球的鏡像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再“同步”(synchronicity)而是朝著不同的方向演進。
在“另一個地球”上存在著人類的另一個自己,這對在地球上生活不幸的人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嗎?
一次,約翰因為修理房子太拼命,累得頭痛不已。
沒有讀過大學卻閱讀量頗豐的羅娜,給他講了一個俄羅斯宇航員加加林的故事來安慰他:加加林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踏進宇宙的人類,當他在狹窄的太空艙裏,第一次透過機窗看到了自己居住星球時,完全陶醉了。
可是就在這時,太空艙的儀表上傳出細小而持續的滴答聲,他費盡周折也無法消除這種聲響。
他知道,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將在接下來的二十五天裏失去理智,最終崩潰。
終於,加加林想到了不讓自己崩潰的方法——那就是愛上這個聲音。
於是,他閉上眼睛,開始盡情地想象。
當他睜開雙眼時,耳中聽到的不再是滴答的響聲,而是美妙的旋律。
在余下的時間裏,他在天籟之音中遨遊太空,心平氣和。
也許,“另一個地球”並不在遙遠的太空,而就在你我的心裏。
【媒體約稿、轉載,還請告知在下】
这个片子算是好莱坞科幻片中的非主流了。
Mike Cahill在用final cut pro摆弄合成图层的时候萌生了做电影的想法。
于是和好友Brit Marling一起写了剧本。
用一台Sony EX3 720拍了自己了第一个长篇剧情片。
不得不说,执行力相当强悍。
故事结构很巧妙。
借用earth 2的壳,讲述原罪与救赎的故事。
这为叙事提供了弹性空间。
同时又能提升科幻度。
这个壳做的还挺好。
中间SETI科学家和结尾给本片科幻感增味不少。
音效设计全程开挂,有些用功过头了,不过渲染氛围很不错。
Sony EX3 720p画质让画面更有颗粒感和质朴感,方便做视觉特效,但却把摄影拉低到了youtube视频的水平(导演说自己受Krzysztof Kieslowski影响很大)。
有些镜头快速zoomin和转场有些不太适应。
Brit Marling清新美的惊动了地球。
有望成为好莱坞新一代女星。
当男猪脚发声的时候总觉得是Bill Nighy客串配音的违和感。
另外,惊喜发现幸福终点站的那个印度裔老清洁工在片中客串了老本行。
PS:导演Mike Cahill关于本片的一些采访:http://www.avclub.com/articles/mike-cahill,59293/http://blogs.commercialappeal.com/the_bloodshot_eye/2011/08/another-earth---a-review.htmlhttp://www.flyoverfilmfestival.com/flyover-2011/interviews/ryan-daly-asks-mike-cahill/http://bluray.highdefdigest.com/news/show/Luke_Hickman/Mike_Cahill/HDDs_Interview_with_Another_Earth_Director_and_Co-writer_Mike_Cahill/7351http://cinedork.com/2011/07/25/interview-mike-cahill-discusses-intertwing-science-fiction-and-drama-in-another-earth/
这是一个以科幻背景讲述心理救赎的故事,电影的配乐很神,符合各种凄哀心境。
边缘人是要采取行动救赎自己,还是要采取行动逃避,不管怎么选择,我们始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我们有勇气和他交谈吗,有勇气问他过得怎样吗,有勇气给他建议为他鼓励吗?
结局应该是美好的,四个月后,女主碰到另一个自己,有可能是男主到了另一个地球而叫她过来的,而且从穿着上看,另一个地球上的女主也不像是清洁工了,所以另一个地球上的女主没有发生车祸,另一个地球确实不同步了。
从挂牌的人的镜头还有老头来看,貌似这个地球才是镜像的,不管哪个地球是镜像的,因为另一个地球女主的到来,最后女主是得到了救赎的。
http://www.wretch.cc/blog/craigga/23365376圖文並茂。
長期接受眾家媒體對於「有別於渾然天成的歐森家族英雄 Elizabeth Olsen 小妹妹,Brit Marling 才是正宗二零一一年日舞影展小公主,簡而言之,It Girl。
」這件事情的洗腦,以及意識到 Brit Marling 即將遵循「前」日舞影展小公主 Zooey Deschanel 軌跡於主流市場發光發熱,然後消磨殆盡,殞落如白駒過隙 (sorry, I'm a indie snob),因此筆者決定到住家附近漫畫出租店支持正版 (同時反 SOPA),將得利影視出品之【另一個地球】(Another Earth, 2011) 帶回家,所以你可以想像這又是一篇沒有實質內容又愛引經據典的花痴文章。
筆者相信電影的魔力。
如果一部電影的內容可以其他形式或媒介表達,並且給予觀眾相同的感受,這就不是一部好電影,不是一部非得藉由電影這門藝術別出機杼的好電影。
而本片就是一部好電影,因為從片頭 Brit Marling 對木星快轉鏡頭訴說尤里西斯的凝視開始,我們就開始幻想這位女孩長什麼模樣,她若有所思,一個眼神即道盡世間百態,又同時保有蘇菲亞柯波拉式獨守空閨早熟少女的神情,筆者只能引用 成長偶像 對薇諾娜瑞德於【希德姊妹幫】(Heathers, 1989) 之評論,「你可以把任何一個詞語放在這張臉上」。
Brit Marling 繼承了自茱莉蝶兒開創後 (美國類比為 Hope Davis) 許久未見之 cool smart chick 血統,就連茱莉亞畢諾許 (台灣版本為楊貴媚) 早期清新脫俗形象都無法涵蓋,說出靈性 (ethereal) 這個單字都是褻瀆。
本片在故事結構很自然地與【當真愛來敲門】(Bounce, 2000) 被討論,而不論大至人類在宇宙定位辯證如我們將難逃孤獨與死亡 (we are alone, and we're all gonna die),小至男女情愛傷逝多愁,以及中心思想 redo the past & undo the past 的永恆糾結,【另一個地球】更貼近塔可夫斯基【飛向太空】(Solaris, 1972),廢話,比那部 低成本科幻電影 更貼近。
好,筆者承認本片藝術成就與影史經典地位皆無法相提並論,但這就是一部典型的日舞影展獨立製片,值得我們細細品嚐,回味再三的小茵地 (indie)。
Remember her name, Brit Marling,她的名字叫布列特‧瑪琳。
观看《另一个地球》,这部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完成的剧情/科幻片,里面有相当多的镜头样式非常符合《莎乐美》故事,例如快速变焦,画面慢动作而声音正常。
我分明能够看到整个片子很有可能不是用同一个机器拍的,因为画面质量不一样,而我想很有可能这个片子是用自然光线和用非电影级别的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这部圣丹斯最佳剧情片获奖作品再次证明,拍好电影并不需要一台好机器,需要的只是一个好故事——我不敢说这个故事很好,因为把宇宙奇观和人的赎罪要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影片在剧作上并不能说做到了完美,但其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在极大程度上非常符合主题,所以就是巨大的成功。
后来回家一边吃饭一边查资料发现,这是两个有才的人的强强联手的作品:导演编剧摄影剪辑的Mike Cahill和演员编剧Brit Marling是在某年电影节上认识,之后合作了不少纪录片之后才迸发出这部纯属虚构的作品。
——我开始觉得某人的路子似乎不错。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每天上班的路上,看着周围目无表情的行人时,默默想着自己也许还存在于另外一个地方,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另一个地球》就用这样并不科幻的想法讲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考上大学前夕,因为开着车只顾仰望天上出现的另一个地球,结果造成了一起车祸。
四年后,她和车祸中幸存的男主人公见面了,把自己争取到的去另一个地球的机会让给了他。
导演用纪录片风格的画面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色彩冷冽,镜头平静。
平心而论,影片很细腻,有不少动人之处,简单空旷的镜头营造出一种沉郁忧伤的气息,多多少少能让人联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来——甚至影片的色调也确实都是偏蓝的。
但我无法真心去喜欢这部电影,它的空洞和刻意比之女主角不错的表演、精致的画面都来得更加突出、明显。
《蓝》中女主角的悲剧也源于一场车祸,但那是一个背景,一个故事的起点,即使有刻意的成分也不影响整个故事。
但在本片中,我们不明白导演为何要选择一个青少年女孩来为一场意外承担起四年的赎罪之旅,还搭上了本来可以进入MIT的大好前程。
影片的整个前提仅仅是一个过失,而不是一个罪——无罪,则赎罪也就无从谈起。
女孩对自己的自我惩罚,她的赎罪意识(影片中用打扫卫生来指代)也就显得缺乏动因,显得轻飘飘的——好在导演没有像另一部类似的独立电影《燃烧弹》那样一遍一遍用闪回来强迫观众认同这个赎罪的前提。
好在影片的情节并不空泛,女主角和车祸余生的男主角接触的戏还算细腻稳健,这部分也是影片中最有生气的场景。
然后他们就接吻了。
因为孤独么?
因为都受过伤么?
影片,或者说导演本来就没有给出选择,也没有给出坚实的理由。
他们必须在一起,因为一个是有罪的,一个是要宽恕的。
这样才能有另一个地球,才能终结。
从科学上讲,那么近的天上出现另一个地球是不可能的,为了画面感,也许电影可以这样拍;在故事上,要求可能会更严格——《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但要像本片导演那样把这作为赎罪的动机就太孱弱了,雨果又给冉阿让加上了19年牢狱之灾,以及主教的宽恕作为冉阿让心灵的重负,在之后的小说中,作者还不停地给这个心灵救赎故事加码——包括芳汀以及她的女儿。
很可惜,我们在《另一个地球》中看到的只是镜像(电影)中的虚无之罪,就像你在上班路上对另一段生活的瞬间想象,无根无由,很快就会淡然无踪。
(发现豆瓣上的长评居然对本片一片称赞,实在不敢苟同)
我总是有美好的愿想。
看到结局,然后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说这是个无奈的结局。
但我还是倾向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
关于结尾:就像平行宇宙的概念那样,假设的是earth 2 和 earth一模一样,发生的事情也都一样,那earth 2上的rhoda和earth上的rhoda做的事情也应该一模一样。
那么当earth上的rhoda做出把票给john这件事的时候,earth 2上的rhoda也应该做了一样的事情,那么从earth到earth 2的是john,与此同时,从earth 2到earth的也应该是john,那么earth上的rhoda和earth 2上的rhoda不可能会在earth上相见。
所以,我还是愿意美好的相信,片中提到的两个earth间的synchronicity已经在4年前终止了。
所以earth 2 的rhoda才会到earth来,而earth上的rhoda在这个时候没有出现在earth 2上,不然两个人根本无法相遇。
说明两个世界已经不同步了。
所以在earth 2上四年前的车祸可能没有发生,john去了earth 2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和earth 2上的自己,然后在确认那边家人生活很好之后,可能可以回到earth来,最后能和rhoda重聚。
我一厢情愿的美满结局,我总是喜欢把事情想得好一点。
大概是因为导演给影片定的基调就太凄美,我总想着把基调拉回来,但是这只是我的愿想而已。
不剧透了,说说感悟: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能有机会回到从前,跟从前的自己说些事,做些改变。
特别是像我这样十分沉溺于幻想的人。
总是想着回到几年前,为自己犯下的错做一些正确的决定。
然后慢慢的勾勒出往后事情发展的趋向和可能的现在的自己。
但同时我又可以理性的知道,这不可能发生。
就用多维宇宙来解释,假设可以时光旅行,你回到从前,在你做出一个不同决定从而使事情发展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平行宇宙,你改变的只能是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的未来,不然就发生了外祖母悖论。
所以你说认为做出的正确的改变,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影响。
每个人都是这样,渴望着自己能回到过去做一些改变,但同时又清楚的知道这并不可能,但却还是爱做类似的幻想。
所以我很爱这个片子,更爱这个结局。
为我以往想象的一切不可能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愿景。
虽然片中的镜像地球和我们常有的时间旅行的想象并不一样,但都给人再一次机会,让你做一些改变和弥补。
就比如按我个人推论片中的结局。
对于rhoda和john来说,已经发生的事不会改变,earth上的事情已经成为事实,john没有了家人,而rhoda也总是活在阴影里。
但通过一个earth 2的存在,让rhoda有机会去真正救赎,让john也有机会能再见亲人一面。
即使知道自己本身的一切无法改变,但这也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这跟科幻有一毛钱关系么。。。?顶多5分钱!
还行 独立 清新 概念 但是我对这种小制作不感冒
知道这片的问题在哪吗?在一个很有挖掘潜力的主题下,它却抓不住你的内心,甚至没能很好的抓住角色的内心
披着科幻外衣,整个过程如坠云里雾里,另一个地球仍然只是梦话。
科幻你妹= =
记不起来第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布里特很美,剧情真的无聊。
Still the same. You cannot run away.
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伪科幻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配乐很独特,部分配乐很惊悚,快速变焦有特色。
杂志介绍。救贖?喜欢开头星球的静态与动态,看介绍好像片方资金很少
有些个时候,你要跳出自己来和其他人一样来围观自己,可当你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可能又欲言又止。救赎题材加科学幻想,挺新颖,有些个镜头很漂亮。ost也不错~
小清新,赎罪
老套的情节为啥搭上第二地球。。。
立意独到,创意也很好,可惜这情节的铺叙太装X了。弄得通俗易懂点不好吗?仅有的两星给女主的脸和身材。
女主很美 貌似还是本片编剧
虽然各种不完美,但是完全很了解。
就用90分钟,爱情掰扯清了,镜像地球说明白了,心灵也得到救赎了。
立意不错+0.5
没有宽恕,何来解脱?即使从一个地球到另一个地球,也仅是徘徊在没有救赎的轮回之中。
除了漂亮的女主角,别的一无是处,最烦这种软科幻。一个视觉感比月球还大的多的行星,距离地球这么近,光引力效应会使我们不能正常生活,海啸地震什么的不会断。
遇见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