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见到这部电影里有女导演、女性特效化妆师、女记者和女警,当然更别说我们的绝对女主角“玛克辛”。
回想本片,女性形象出现画面更多,不管本片口碑好坏、剧情如何,这样的配设置总归对女性叙事有帮助。
伊丽莎白太蛊了,雌雄莫辨的美,还真没认出来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形象。
米歇尔真的很有“妈妈”的味道,神性与母性的美,虽然本片里并没有很大发挥。
丽莉柯林斯居然会参演一个小角色,一开始还没敢认。
倒不是说她的咖位比前面两位大,只是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艾米丽在巴黎。
最喜欢玛克辛在直升机灯光的照射下弑父那一幕,我永远赞扬这样的设置,谁说父子是永恒的爱恨交织。
(娇子文学:男人这辈子最渴望的荣耀是父亲的一句赞扬)一直以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无疑是家庭里的话事者,既是保护也是阴影的制造者。
儿女的长大不只是身体,更是心理上对父亲的摆脱,即精神弑父。
当然,换到电影小说等虚构艺术中,实际做到了也是艺术表现罢了,不必上纲上线。
“You're a vision in this light.”“A beautiful shining star.”
如同好莱坞下的聚光灯,玛克辛在审判的灯光下,金发飞扬,蓝色眼影闪耀, 眼中的决绝敛在垂下的眼眸里,举起枪把dad的头打个稀巴烂。
“Say it with me now.”“I will not accept a life i do not deserve” “I will not accept a life i do not deserve” 想到首映礼上全场齐喊这句话的场景,米娅真是有“邪典明星”的风范。
“You didn't fail me, Daddy. You gave me just what l needed. “Divine intervention.”
这一段的音乐配合烘托氛围极佳,我反复观看!
剧情上有点问题,但后面部分很喜欢,片尾曲很好听。
总体感受不错,但我还是最喜欢《珀尔》。
《欲珠》所展现的“大他者”消失后理性主义世界下的困境和解放欲望的癫狂都给人极震撼的观感。
那种尊重自己欲望、拥有坚定信念的力量不仅在pearl身上也在玛克辛身上体现,而玛克辛在这部电影里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乐于看见的。
X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平庸的惊悚片。
其实三部曲到这也不错了,继续拍感觉风险很大。
珀尔>玛克辛>X
米亚·高斯和蒂·威斯特在2022年以《X》和《珍珠》这两构建了一个大胆新颖的电影恐怖宇宙。
但是可是然鹅,2024年的第三部分《麦可辛》令人大失所望。
尽管电影的风格依然如故,这次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洛杉矶却空无一物。
但是,本片将米亚从一个行动者或一个主导者变为一个被动角色cult victim (bushi) ....马克辛身边的年轻女性被引诱走向血腥的死亡, 整个故事更类似一个系列罪案, 略加一些常规恐怖片血浆调料。
╮( ̄⊿ ̄)╭。。。。
或者说这次米亚不够疯( ง °皿°)ง⁼³₌₃如果导演想探索俗气的80年代文化的空虚感正是重点所在——那个年代的一切都浮于表面,充满了高耸的发型和巨大的垫肩。
但是,像Mia Goth这样出色的电影明星应该得到更多。
PS. 德比齐在本片中只是负责恐怖片中正常表面故事, 她充其量只是一个徒有其表严苛的导演,与米亚互动非常有限。
最后别墅大决战以及米亚黑话有些5毛钱特效的味道, I don't accept a life I don't deserve....呵呵最令观者印象深刻的还是米亚在纽约暗街惩戒小流氓的桥段, 有些《珍珠》里疯女孩的回味(๑•̀ᄇ•́)و ✧
本文转载翻译自纽约时报,作者莱恩·布拉德利。
在近些年的新锐恐怖电影导演中,缇·威斯特是我认为少数具有严肃社会意识的导演之一。
他对媒介本身的反思意识使得“X”三部曲拍的不仅仅是恐怖电影,也不仅仅是女性解放,更是电影背后的一个个时代:时代如何造就电影,电影又如何形塑时代,而性别权力又是如何被建构与解构,恐怖与暴力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遗憾的是,对影片的评论似乎少有集中在这一方面的。
因此,我翻译了这篇介绍威斯特电影拍摄过程与影片内核的评论性专访,以飨国内观众,希望能有更多朋友欣赏这位新导演。
粗体及图片大多由我添加。
如需转载翻译请注明来源。
若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洛杉矶的远景影院夜景远景(the Vista)是一家有着101年历史的单屏影院,也是洛杉矶最后几家单屏影院之一。
就在几年前的疫情期间,昆汀·塔伦蒂诺买下了它,装修一新。
他甚至在影院隔壁开了一家咖啡馆,就以帕姆·格里尔主演的电影《科菲》命名。
当有人问塔伦蒂诺,为什么要买下远景或是名下另一家单屏影院新贝弗利(the New Beverly)时,他说道:“客厅我已经有了。
我想去电影院。
”
科菲 (1973)7.01973 / 美国 / 动作 惊悚 犯罪 / Jack Hill / 帕姆·格里尔 布克·布拉德肖
好莱坞往事 (2019)7.32019 / 美国 英国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昆汀·塔伦蒂诺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布拉德·皮特我在几周前去远景看了一场电影连映:《X》和它的前传《珀尔》,现场座无虚席。
两部电影都上映于2022年,都由艺术电影的中流砥柱A24公司发行,并且都由缇·威斯特执导,一位有时会被拿来与塔伦蒂诺相比较的导演——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人的一些作品都痴迷于电影拍摄本身的过程、历史和神话。
对于塔伦蒂诺来说,这部作品是《好莱坞往事》,讲述了两位从业演员蹒跚走过1969年的好莱坞,历经两个电影时代的碰撞与交替。
而对威斯特来说,这几部作品是《X》、《珀尔》以及三部曲的终章,新近上映的《玛克辛》。
这几部电影同威斯特的大多数电影一样,名义上是恐怖片。
但它们却也比这一标签所暗示的更为奇特,更为狡猾。
在三部影片的每一部里,恐怖都来源于片中角色对星光的渴望,和她们那残酷无情、甚至有时心理变态的理想抱负,而这一抱负则借助电影银幕的可能性而得以完全释放。
X (2022)6.32022 / 美国 加拿大 / 悬疑 惊悚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詹娜·奥尔特加
珀尔 (2022)7.52022 / 加拿大 新西兰 美国 / 恐怖 / 缇·威斯特 / 米娅·高斯 大卫·科伦斯韦马丁·斯科塞斯也是威斯特的一名粉丝;他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他认为三部曲中的每部电影都各自代表了一种“不同类型的恐怖,对应了美国电影产业的不同时代”。
三部曲的序曲《X》是“七零年代,杀人狂(slasher)电影时代”;《珀尔》是“五零年代色彩饱满生动的情节剧(melodrama)电影”;《玛克辛》则是“八零年代的好莱坞,充满腐臭、令人绝望”。
斯科塞斯写道,它们是“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以电影文化的三个不同的时刻为背景,反思着更为广袤的整个文化”。
斯科塞斯认为,通过把全然现代的思想夹带进充斥着过往美学风格的影片中,威斯特完成了一桩十分大胆而全然属于电影的壮举。
缇·威斯特(左)与米娅·高斯(中)在《玛克辛》片场在远景影院的那晚,当《X》播放完毕,威斯特同出演了《玛克辛》的莉莉·柯林斯一起坐在台上,谈起了三部曲的制作过程。
就在几周前的早餐桌上,威斯特同我分享了他正在考虑的一个活动想法:他想给观众一个惊喜,用一部新电影来代替《珀尔》放映。
这将会是他首次在一群实实在在的电影迷观众面前实时展映《玛克辛》,而不是对着影评人、媒体记者和业内人士。
威斯特解释说,这个想法之所以让自己高兴不已,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有种兴趣,那就是把一群观众引到一处地方,让他们知道马上有事发生;观众也许对事态发展已有所期待,但当事件真正到来时,他们却会发现自己的期待完全落空。
做到了这点的电影桥段,也是威斯特最爱的桥段之一,便是在《夺宝奇兵》的集市追逐戏中,人群散开,剑士站了出来。
印第安纳·琼斯看着剑士,即将动手,你看到这一幕心里就会想:好刺激——他马上就要跟那个拿着剑的人来场大决斗了!
但是反转来了,印第安纳·琼斯不过是掏出手枪对着那个人开了一枪。
夺宝奇兵 (1981)7.91981 / 美国 / 动作 冒险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哈里森·福特 凯伦·阿兰当晚的远景影院到处是威斯特的铁杆粉丝——他们不止早已看过《X》和《珀尔》,更是身着电影主角的牛仔连衣短裤和复古红裙到场。
在两部电影中,主角都是由米娅·高斯来扮演:首先是名为玛克辛·明克斯(Maxine Minx)的年轻脱衣舞女,接下来是珀尔(她在《X》里是位年迈妇女),然后在发生于1918年、补充背景故事的《珀尔》中,她又是珀尔。
这些角色帮助高斯从独立恐怖片宠儿蜕变为了一位主流明星,而她未来在漫威和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中将要饰演的角色也会证明这一点。
米娅·高斯在《X》中所饰演的玛克辛·明克斯
《珀尔》中米娅·高斯的造型在威斯特和柯林斯回答完毕观众提问后,柯林斯问观众有多少人已经看过了《珀尔》。
几乎所有观众都举起了手。
“那我们还给你们放《珀尔》干嘛?
”她问道,“我们干脆放《玛克辛》怎么样?
”现场响起了掌声和叫喊声——他们倒是喜欢这个主意,但是还想象不到这件事竟会成真。
“你们想不想不放《珀尔》看《玛克辛》?
”柯林斯问了第二遍,现场掌声愈发响亮。
然后威斯特插话道:“那好,这样——你们将会成为第一批看到这部电影的人。
”突然间,终于所有人都明白过来,整个现场沸腾了,威斯特站起身来走到影院后方,时而静止不动,时而来回踱步,看着观众看着他的新电影。
威斯特成长于特拉华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森林茂密的郊区地带,离家不远处就是拜登家的住宅,还有一所叫塔特诺尔的小型私立学校。
他就在塔特诺尔学院从学前班一直上到高中毕业。
电影导演、游戏编剧格雷厄姆·瑞斯尼克也于此处就读,在读学前班时遇见了威斯特。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一起画漫画;然后他们一起拍小男孩拍的那种傻乎乎的电影,点燃爆竹把士兵小人炸飞,再拿Hi8录影机录下来。
等到二人的少年时代,他们已经在当地的影碟商店浸淫多年,而那些吸引他们的电影,似乎和自己在树林里忙着捣鼓的东西存在于同一个视觉宇宙中——像是彼得·杰克逊的《坏品位》、山姆·雷米的《鬼玩人》,都是些乱七八糟的电影,你都能在电影里看见那个人扛着摄影机,思考着要对着哪儿拍。
坏品位 (1987)7.01987 / 新西兰 / 喜剧 科幻 恐怖 / 彼得·杰克逊 / Terry Potter Pete O'Herne
鬼玩人 (1981)7.11981 / 美国 / 恐怖 / 山姆·雷米 / 布鲁斯·坎贝尔 艾伦·桑德维斯然后到了高三【译注:美国高中共四年】:在奇普曼博士的电影课上,他们学了希区柯克,还重点研究了《惊魂记》。
正如瑞斯尼克向我解释的那样,这部电影“带着你走上一条路,让你想着它讲的是这一件事,结果走着走着又突然换挡”。
(威斯特的“X”三部曲塞满了《惊魂记》的彩蛋;《玛克辛》里甚至有段追逐戏穿过环球公司片场,最后到了一处贝茨旅馆的旧布景地。
)我在布鲁斯·奇普曼(Bruce Chipman)51年教学生涯的最后一天采访了他,他对威斯特记忆犹新。
那是个会对摄像机在哪里、怎么动深感好奇的学生,十分少见。
“你总能看出来,是哪些孩子能一边观察着,一边好像马上就能把事情搞明白。
”他说道。
惊魂记 (1960)9.0196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 安东尼·博金斯 维拉·迈尔斯1999年,威斯特和瑞斯尼克去往了纽约市——瑞斯尼克去了纽约大学,威斯特去了视觉艺术学院。
在大学里,威斯特有幸选上了由电影导演凯莉·莱卡特教授的一门课程。
威斯特说,她“在各个方面都非常负责,让我得以走上职业道路。
”上高中时,威斯特看过一部叫《习性》的电影,由莱卡特的朋友以及曾多次合作的制作人,拉瑞·凡斯登自导自演。
莱卡特提出,之后有可能会请凡斯登来课堂上和大家对谈,但这个提议一直没落实,于是威斯特便不停拿这件事去烦她。
终于,“她就说,大哥,这是他号码。
你就去跟他见一面好了。
”威斯特说道。
他去见了凡斯登。
之后当凡斯登要找实习生时,莱卡特向他推荐了威斯特。
习性 (1996)暂无评分199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恐怖 / 拉瑞·凡斯登 / 拉瑞·凡斯登 Meredith Snaider“我跟你说,拉瑞会跟你讲个故事,说我借着那段实习来拷贝我的电影短片然后寄给各种电影节。
他可不是在乱讲。
”威斯特告诉我说。
不过当我问凡斯登这件事情时,他不过一笑置之,说他真正记得的,是把威斯特拉到一边:“我说:‘小缇,你听好了,’”——这时他装出一副模仿娱乐圈大佬的声音——“‘你跟大学完事之后,要是什么时候想拍部故事片,你就回来找我,知道不?
’”据凡斯登所说,威斯特毕了业差不多三天就跑来了他办公室里。
“从一件事就能看出来缇有多擅长搞策略、有多聪明,就是他来的时候不止准备了一个项目计划。
他带过来差不多四本不一样的大纲。
”有本大纲甚至涵盖了环保的视角,他知道凡斯登就好这口。
凡斯登当天就批准了那个项目。
栖息之处 (2005)7.52005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Ti West / 汤姆·诺南 Karl Jacob凡斯登批准的那个带环保视角的项目威斯特走上的那条事业道路已经存在了很多个年头,就和好莱坞一样历史悠久。
一个怀揣梦想的男孩前往洛杉矶拍电影。
但他很快意识到,要拿到拍电影所需的那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他就不得不去往别处,去到那些拍更廉价电影的地方。
于是他住在洛杉矶,但有超过半数的时间他都身居他处,在路上,去工作,去拍电影。
威斯特拍了几部电影,赚到的钱往往少得可怜,而且他一般还要亲自操刀编剧和剪辑——部分原因是他是独生子女,不习惯于放弃控制权,但另一个原因是这样更节约成本。
其中一部电影,主角是三个担心自己遭人猎杀的猎人,让他在特拉华州的树林里赚到了大约一万美元。
他和剧组在拍另一部电影时,住在一所吓人的老旧旅馆里;这段经历成了他另一部完全不同的电影的部分灵感来源,讲的是一对朋友在一处吓人的老旧旅馆里调查灵异事件。
这部电影便是《鬼店另有主》,威斯特第一部吸引了斯科塞斯眼球的电影;斯科塞斯告诉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心里想:好,我要把这个人拍的所有东西都看了”。
这部电影让他联想到了瓦尔·鲁东。
鲁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早期被任命为雷电华“恐怖片单元”的主管,高层给了他一项简单的指令:所有的电影,开销不得超过15万美元,时长不能超过70分钟,片名都得由制片厂选定;除此之外,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从1942年的《豹族》开始,鲁东监督制作的电影都偏重氛围塑造和心理体验,对当时环球电影推出的那些尖叫怪兽电影来说完全是反面。
斯科塞斯说,《鬼店另有主》的突出优点,在于“你可以把鬼故事都删掉,没有了这些,这部电影还是自成一体,使人想起瓦尔·鲁东制作电影的行事之道:他总是会确保在超自然元素之外,影片的核心故事是自洽的”。
枪手 (2007)暂无评分2007 / 美国 / 剧情 惊悚 恐怖 / Ti West / Reggie Cunningham Ray Sullivan让威斯特小赚一万美元的电影
鬼店另有主 (2011)4.42011 / 美国 / 惊悚 恐怖 / 缇·威斯特 / 萨拉·帕克斯顿 帕特·希利
豹族 (1942)7.31942 / 美国 / 悬疑 恐怖 / 雅克·特纳 / 西蒙妮·西蒙 肯特·史密斯对于凡斯登而言,把才华维系在一起的是对保持节奏的理解——比如威斯特“既要打击观众,也要在之后奖励观众”的决心。
“这一点也是只有当你敢于反叛、独立自主之后才能做到的。
”他说,“因为当然了,在我们的好莱坞大片开销里,所有东西都差不多被商品化了,具有挑战性的电影想法都不存在,因为最重要的总是‘三秒钟剪辑’【译注:类型电影常用的快速剪辑要求单一静止镜头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秒左右,以提高影片信息密度】。
”我告诉他,我对莱卡特如何看待威斯特的作品很感兴趣,但他说她不怎么看新上映的类型电影。
不过,他提供了能把两位电影人联系起来的一条线索,特别有关韦斯特的早期作品。
“我会说——这就可能是一切的重点所在了——他们两个人都对质感和节奏感兴趣,对时间的放慢感兴趣。
”他说,“我想说,缇最近的那部电影当然更加浮夸。
但是在片子最核心的地方,大家之所以都知道他是个慢热的人,是因为电影里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大量关注。
缇的片子慢慢营造的是恐惧。
凯莉的片子呢,她慢慢营造的可能更像是共情。
不过两个人的电影是有些相似之处的。
”对威斯特近几部电影的批评意见在于,它们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如果一部电影的中心旨趣是关乎这门工艺更工艺性的特征,其他的基本要素——角色、故事、表演等——稍有不慎就会退到次要地位。
当然,对那些主流之外的小众电影而言,“X”三部曲确实是一把打开房门的万能钥匙,在Letterboxd等网站上启发了无数的新片单。
但是这三部电影的吸引力却并非如此而已;它们不只是给电影宅看的电影。
我认为,其大范围成功可以归结于两个重要原因:这三部曲十分私人化——比威斯特所愿意展示出的一切都更为私人化——以及三部曲的主演都是米娅·高斯。
我们马上就会写到高斯,不过要想知道《X》是怎么来的,就要回到威斯特尚未坐下动笔的时候。
彼时他已经在电视行业工作了五年,给11档不同剧集都做过导演,而且他感觉非常自在。
相比拍电影为搜集资金所必需的苦心经营,电视行业让人非常自在。
拍电视剧就是“你星期一能搭飞机过来吗?
”所以威斯特在电视业内呆了很久。
终于,当他又一次感受到了那股拍电影的冲动时,他想了想他所爱的是什么,所景仰的是什么,拍部电影要经历的那些麻烦事所值得的又是什么。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电影。
他们 第一季 (2021)7.52021 / 美国 / 恐怖 / 尼尔森·克拉格 丹尼尔·斯坦 加妮克扎·布拉沃 克雷格·麦克尼尔 缇·威斯特 / 黛博拉·艾里德 阿什利·托马斯威斯特参与指导的电视剧之一于是他写了部剧本。
剧本讲述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故事也有几分相似——一个存在了很多个年头的故事,就和好莱坞一样历史悠久。
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想在电影行业里出人头地。
同样,她也来自一处遥远的地方;不是特拉华,而是德克萨斯。
同样,她也野心勃勃——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愿意付出一切。
她和朋友出发拍摄的电影也是一部低成本的类型片;不是恐怖片,而是黄片。
在威斯特的故事开篇,他们驱车上路,到了一座农场,从一对老年夫妇手上租下了一栋房子,然而这对夫妇其实是两个杀人狂魔——而妻子珀尔尤为疯狂。
当一切尘埃落定,唯一的幸存者是那个怀揣梦想、野心勃勃的女孩;正是她的野心,又或是她为达成目标不顾一切的决心,拯救了她。
在影片的结局,玛克辛·明克斯驱车离开农场前往好莱坞,仿佛驶向地狱。
2022年3月,《X》于各大院线上映。
影片的票房尽管不算爆火,却也没有让人失望,其质量更是获得了影评人的青睐。
不过在这时,那部即将让威斯特的声誉一飞冲天的电影已经在摩拳擦掌了。
在那段疫情期间,他在新西兰拍完了《X》,那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还能拍电影的地方之一。
就在影片完成后,他马上开始了续集的准备工作,一部以1918年为背景的电影,聚焦于第一部电影中反派怪物的起源故事,身强体壮的老龄女杀人魔:珀尔。
“他就说:‘呃,就是,我在想新冠还没结束,也没人拍电影,’”米娅·高斯告诉我,“‘如果我们要一路跑到新西兰去,到那里花那么多钱,去买要买的东西、雇要雇的人,我们不如干脆拍两部电影好了。
’”她和威斯特每晚都会谈话;她会在上午写点东西;他们还会交换意见。
高斯想的是“更硬派”、“更污秽”的电影,比如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
在她心目中,比约克在那部电影里交出了“女演员有史以来最好的表演之一”。
高斯说,他们最后制作出世的电影就像是《黑暗中的舞者》和《绿野仙踪》合二为一了。
黑暗中的舞者 (2000)8.22000 / 丹麦 德国 荷兰 意大利 美国 英国 法国 瑞典 芬兰 冰岛 阿根廷 挪威 中国台湾 比利时 / 剧情 歌舞 / 拉斯·冯·提尔 / 比约克 凯瑟琳·德纳芙
绿野仙踪 (1939)8.21939 / 美国 / 歌舞 奇幻 冒险 / 维克多·弗莱明 / 朱迪·加兰 弗兰克·摩根威斯特的童年好友和同行导演瑞斯尼克告诉我,威斯特最优秀的作品诞生于他一边前行一边思考的时候。
“我觉得缇的这些电影没有什么无懈可击的计划。
”他在谈到三部曲时说道,“我觉得他是以一种实验性的方式去把它们摸索出来的。
”瑞斯尼克说,拍电影往往就是要去认可那些给人带来快乐的意外事故,而威斯特尤其擅长这一点。
根据他人对我的描述,威斯特总是个控制狂,然而正是他那些在失去控制权后不得不作出反应的时刻,才是他最优秀的时刻。
《珀尔》最显著的元素之一便是以这种方式诞生的。
威斯特最初的设想是把电影拍成黑白两色,但A24指出,在公司的发行计划里已经有一大堆黑白电影了——于是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把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拉到了最满。
高斯告诉我,影片的“这个特艺发烧梦”【译注:特艺是由同名公司开发的一项著名色彩处理技术,以高饱和度色彩闻名】转向让她认识到了年轻的珀尔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就是说,没有这件事我也不知道她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元气满满。
可能她本来是稍微更自我克制、更文静一点的。
”《珀尔》的画面和主角——电影最让人难忘的两个地方——能够问世,要多亏威斯特在电影的关键之处冒了个险,这不免让人想起《夺宝奇兵》里十分受他喜爱的桥段。
无独有偶,这一桥段也是出于偶然:当时在印第安纳·琼斯和那个拿剑的人之间,其实有场精心编排的复杂打斗;不过哈里森·福特不幸患上了痢疾,病痛导致他无法完成那场动作。
所以他简简单单地掏出了枪。
在《X》完成后的六个月,也是在《珀尔》忙碌的威尼斯电影节映前准备期间,威斯特押下了最后一笔赌注,向公司提交了又一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使几部电影得以一起构成三部曲。
若按他的想法来拍,这部电影的开销只会比《X》和《珀尔》加在一起的成本还要高。
新电影将会以1985年的好莱坞为背景,此时的玛克辛将会凭借一部庸俗的恐怖片实现事业的突破。
在三部电影中,《玛克辛》的电影性是最为叛逆的。
这样的设置也不无道理:威斯特在好莱坞住了两年之久,这是他第一部在好莱坞拍出的电影。
它令人目眩;它妙趣横生。
能带着你步入一段别样的追逐戏,让凯文·贝肯扮演一位下作的私家侦探跑过一处电影片场,它深感愉快。
但《玛克辛》讲的也是玛克辛冷酷无情的野心,这份野心再一次地成为了那一关键要素,既定义了她的角色,也同样推动了情节。
《玛克辛》中的玛克辛当韦斯特向我讲述这几部电影的拍摄故事时,我不由得想到,他的亲身故事恰恰类似于他写下的三部剧本和剧本中心的角色。
我觉得在玛克辛的故事里看见他自己故事的影子,也算不上什么牵强的联想。
于是我问威斯特如何看待他自己和野心的关系,一个电影三部曲说不尽的问题。
“如果到最后,你只不过是想写这部电影是怎么讲野心的,那好,我不管。
”他说道,“但是就是说,要是我在读这篇文章——说句公道话,我其实不读文章——但是要是我在读的话,我想知道的事情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去看电影?
”他停了停,然后往更尖锐的方向措辞了一下自己的问题:“看电影到底有什么好,大家都喜欢去?
”他又停顿了一下。
他承认,自己总是努力在思考,最开始推动他从——打个比方——沙发上爬起来去拍《X》的那股力量,在它的最深处究竟是什么样的事物;那样事物,那个问题,其实和他自己更有关系。
“我又为什么喜欢电影到这个程度,乃至要去拍电影呢?
”威斯特问自己。
缇·威斯特肖像
挺喜欢片子的感觉:身处好莱坞,每个人都在演戏。
凶手、强盗、侦探、警察,个个荒腔走板,有模有样
经典西部片决斗站位前两部感觉还是在老恐怖片的套路里整点花活,反套路其实也不新奇了。
这一部挺厉害,跳出套路,自成一派了。
经典反串造型凶手一直裹得很严实,手套大衣,没说一个字;侦探又透露,Ta很有地位;已经出现、地位最高的,只指向女导演。
以为剧情走向会是,两个女魔头携手做大做强(还挺有看点的)反而是展开他爹那条线,想要消除恶魔,抵制涩情。
回想起来,挂掉的是女优和卖碟的。
结果各种不择手段抵制半天,还帮玛克辛成焦点、成明星了
开头就是,贝蒂戴维斯版的不疯魔不成活
挺喜欢这个印第安造型的玛克辛嗑药像喝水一样,惹到她也是毫不留情。
但是在好莱坞,周围人也没什么不同,直接融入进去了。
经纪人罩着、警察护着、导演捧着,最后亲爹还推了一把,整个好莱坞都在帮她纵然邪教如此不择手段、杀人如麻,但面对已经自成体系、邪魔当道的好莱坞,仍然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他们一消失,群众又开始对着魔鬼欢呼呐喊。
而魔鬼、教众,甚至同出一人
男凝镜头,直接反切一个铁拳握紧讽刺好莱坞的同时,女性反抗可能是另一条线:警察请玛克辛提供帮助,找到凶手保护女性,玛克辛怼了一句“她们应该自己保护自己!
”也挺美国的,每个人拿枪互射,自己捍卫自己的安全
说成女性无声的呐喊,是不是过度解读了
这个导演还是有很多表达的。
有表达肯定是比没表达强啊。
从上一部顺下来看,《帕尔》是美国50-60年代,这部就是70-80-90年代了。
时代跟时代是不同的,差10年差好多。
80-90年代可谓是黄金期了。
经济爆火,蒸蒸日上,国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社会问题当然也有,但是哪个时代没有社会问题那?
关键在于导演对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产生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从表述上看,他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黄金时代,蒸蒸日上,女主充满了无比的自信,她代表着这个时代。
但是开场的长镜头直接就是一盆冷水。
怎么繁荣的?
怎么蒸蒸日上干起来的?
拍AV来的。
也就是在说,这个繁荣的基础,就是无下限搞钱搞来的。
整个繁荣时代的背后是堕落的。
这个观点贯穿了全片,从几个侧面就可以佐证。
比如,死的都是他的同事。
这就是在社会道德层面的一种新旧交锋。
旧的道德看不惯嬉皮士,看不惯性解放,看不惯同性恋,看不惯一切新思潮。
在他们的眼里,都应该给你们杀死,烧死。
他的黑人好闺蜜是唯一不跟她XX的人,为什么不跟她XX?
这其中是有深意的。
他人很好,没有作恶,没有利欲熏心,为什么也被杀死?
同性恋是不被旧道德观允许的。
然后迎来了反击,侦探被主角和炸鸡叔压成了饼干。
这个死法也是有深意的,老派道德与新思潮碰撞,你可以物理消灭人。
但是老派道德跟经济大潮硬碰硬,马上化为齑粉。
你的道德价值观在时代的经济大潮面前,什么都不是,完全无力还击。
传统道德要跟钱掰手腕,结果可想而知。
繁荣时代的背面,是肮脏黑暗的,那明面上那些光鲜亮丽,闪光灯之下,是好的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从女主跟高妹的对话就可以看出结论。
底层赚钱无下限,上层更加赤裸裸血淋淋。
直接竞争,直接开撕,从来都懒得掖着藏着。
台词里强调,马可辛要过匹配得上的生活。
那都是什么东西来匹配这个繁荣时代的?
在电影里都看到了。
最后的道具假头,就是这个黄金时代的象征。
做得好,但是是假的,血腥且残忍。
没有太大惊喜,没有太多期盼,没有太多新意,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虽然故事很短很简单,剧情或许莫名其妙有些枯燥爽片爽得不够彻底。
但导演十分清晰露骨地吐槽了一个或许已经快要被遗忘的事情: 美国家长音乐资源中心(PMRC)在1985年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无语操作。
这里的背景知识我就直接引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1985年对于美国形成现有的饶舌和摇滚音乐督导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在一些精英人士的发起和参与下,成立了一个叫“家长音乐资源中心”(The Parents Music Resources Center,以下简称PMRC)的民间组织,其目的是为家长们对自己子女所听的音乐提供必要的公共信息。
时任美国参议员的阿尔·戈尔(后来担任克林顿时期副总统)老婆蒂珀·戈尔为11岁的女儿买了Prince的唱片《紫雨》(Purple Rain),发现其中有色情的歌词,她担心这样的音乐会对少儿产生不良影响。
后来她知道,一些别的家长也有同样的担心。
她们决定一起为此做些什么,于是便创立了PMRC,最初的参与者中有不少是像蒂珀·戈尔那样的社会名流,如担任过美国财政部长和白宫幕僚长的贝克(James Baker)的夫人苏珊·贝克(Susan Baker),华盛顿特区管委会主席那威尔斯(John Nevius)的夫人萨丽·那威尔斯(Sally Nevius)等人,她们被称为“华盛顿夫人们”。
PMRC建议,为了便利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唱片应该像电影那样实行等级区分和标明,并且要求,歌词应该印在唱片套上,有粗俗内容的唱片必须放在柜台下,而不是公开展示,必须向无线电广播台提供包括歌词的乐谱,等等。
PMRC还出版了一份叫《每月通讯》的定期刊物,向60多家音乐公司和向全美广播协会、全美唱片公司联合会等发出了有关要求督导饶舌和摇滚音乐的信件。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争执终于被提交到国会参议院举行听证。
1985年9月19日参议院举行关于“色情摇滚”的听证,这可以说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为媒体广为报道的一次听证。
这件事在国会受到重视,与PMEC中那些活动能量可观的“华盛顿夫人们”应当有相当大的关系。
参议院的听证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这不是政府对大众文化的干预。
参议员约翰·丹福思(John Danforth)表示:“听证的目的不是为(唱片业)立法,……而只是为讨论(“色情摇滚”)这件事提供一个论坛,为的是让这件事为公众知晓,进入公共领域,……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关注。
”在听证会上,有四位参议员发了言,PMRC和唱片业的多位代表各自表明了立场,最后还请一些专家教授和心理学家就音乐对人的行为影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听证后,PMRC 得到全美家长和教师联合会的支持,并于1985年11月1日与美国唱片公司联合会达成了一个协议。
这个协议规定,在自愿的情况下,出版公司应该在唱片封套中印出歌词,磁带例外(因为印刷空间有限),但也应标有“歌词可见唱片”的字样,有色情内容的唱片还需标明“家长须知:此唱片有暴露性歌词”。
(https://star.news.sohu.com/20120522/n343766158.shtml)PMRC 列出了 15 首他们认为最离经叛道的音乐,俗称“Filthy 15”。
这里面的音乐包含了性、暴力、虚无主义等被视为异端的元素。
这就是电影开头部分的那个list,上面的名字包括麦当娜、AC/DC 及Prince(戈尔女儿当时听的就是他的《Darling Nikki》)等传奇艺人的作品都在其列。
法庭传唤十分漫长,包括John Denvor,Twisted Sister以及Frank Zappa等音乐家纷纷出席。
面对来自PMRC莫名其妙的提问,这几位都面不改色思路清晰对答如流。
PMRC当然没有料到唱着这些所谓"色情"歌词的人能有这样清晰的思路,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而电影里也有一幕是一个金发男子在出席法庭,那就是Twisted Sister主唱Dee Snider经典的传唤一幕。
Twisted Sister 的歌曲"Under the Blade"被PMRC解释为虐待束缚和强奸,PMRC指责这首歌宣扬暴力。
Snider则指出"Under the Blade"的灵感来自乐队成员的手术,讲述了他想象中的人在接受手术时会经历的恐惧,并宣布"这首歌中唯一的虐待狂、束缚和强奸都在戈尔女士的脑海中。
"他进一步表示:"戈尔女士找到的虐待和束缚,任何在寻找外科手术参考资料的人也会找到。
"Snider总结道:"保护我的孩子的全部责任落在我和妻子的肩上,没有其他人能够为我们做出这些判断。
"最诡异的就是80年代,很多家长把自己孩子的行为完全归结到他们听到音乐身上。
1984 年,19 岁的 John McCollum 躺在床上自杀身亡。
一年后,18 岁的 Raymond Belknap 和 20 岁的 James Vance 也做出了自杀行为,James Vance 没有当场死亡,但留下重伤。
很多重金属乐队都被牵扯进了这些自杀行为当中。
John McCollum 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因为听了 Black Sabbath 乐队的"Suicide Solution"才自杀。
他们觉得歌里有隐藏的魔鬼之音,如果倒放歌曲,会听见鼓励听众“拿起枪来射杀”的话音。
1985 年的两起自杀行为则指向了 Judas Priest 专辑《Stained Class》中的《Better by You, Better than Me》,这首歌被认为教唆听众自杀。
Black Sabbath 和 Judas Priest 因此而被传讯到法庭。
(“警告父母,专辑内容不雅”,音乐里的“脏东西”真的应该为青少年行为负责吗?
)这种更加莫名其妙的什么隐藏的魔鬼之音,倒放音乐之流,欲盖之罪何患无辞。
这对歌词的束缚可一点不难理解,就跟你想在哪些平台发声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关键词才能发得出来。
有话不给说这事儿安到音乐家身上能活活把他们气死不可。
更加愚蠢的事,既然有了所谓的脏标,
作为一个未成年,你昨天听的Prince今天得经过父母同意才能听,或者得在父母监护下才能听。
我去,如果我17岁到时候谁告诉我megadeth,black sabbath得我爸妈答应我才能听,我能恨不得把他家给拆了。
而且这个标志可以说是给广大青年来了个清晰明确的专辑索引。
就像禁毒法令无法确保100%的禁毒,父母管教宽松的孩子这下开心了,以前还得听了才知道哪些歌的歌词不大对劲,现在看看封面就知道该买哪些专辑了。
在不少地方,脏表反而像是个指引,很多贴标唱片销量远超其他唱片。
感谢PMRC!有了这个背景,回到电影里,女主的父亲和一干手捧相机的白衣信徒,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在给被好莱坞/流行文化"侵蚀"的孩子们"驱魔"。
录像带里的玛克辛是纯洁的象征,现在的女儿是被邪恶腐化的结果。
我们最终看到的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认为不是空穴来风。
当没露脸的父亲隔着窗户看着自己的女儿跳舞时,他觉得是这个社会造成了女儿现在的生活,气愤地拆了扶手。
他无差别杀掉女儿接触的各类朋友,有的身份或许下贱,有的则是个正经演员,无所谓,统统得死。
联想到PMRC,玛克辛就像是80年代代孩子,他们听着各类流行音乐有的或许粗俗下贱,有的或许还算不错,就像是玛克辛接触的各类朋友。
家长们处心积虑地彻底清除着这些音乐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而玛克辛父亲也不遗余力尽可能地多杀几个。
这才让最后的高潮部分相当合理。
父亲以及一干白衣信徒或许真的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这该死的社会已经被恶魔腐化了,只有自己才是能够拯救一切的救世主。
他们不相信警察,不相信法律,但愿自己的正义之心和意志能够扳回一切。
多么像80年代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懈努力的"精英家长"们,他们为了社会的正义可真不知是付出了多少努力。
父亲的结局大概是导演暴力化的情感表达。
他不二的努力,得不到女儿的理解,迎来的开瓢附赠一地西瓜。
女儿一枪散弹送走的不光是对家长音乐审查控制的最大讽刺,同时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对这制度的典型看法: 不如没有。
警察还是最悲惨的,自始至终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得不到信徒的信任也得不到不同民众信任,卖命累得到处跑,生活在洛杉矶却从未到过好莱坞标志,最后落得个眼插十字架滚下坡的结局。
真不知是在同情80年代的警察两边不讨好还是在讽刺他们废物。
最值得玩味的还是自始至终玛克辛都喜欢往鼻子里塞粉这个行为。
从电影开头拧开鸭头,到女主手刃老爹,女主始终没离开过白粉。
那么在PMRC监管下的孩子们,他们有因此而真正受到制约吗?
父母对音乐的监管真的能有效遏制孩子们的行为吗?
父亲从玛克辛小时候起就再也没露过脸,自己到她沦为porn star才再度出现。
中间的时间里父亲去了哪里?难道不正是女儿成长中陪伴的缺失才导致女儿落的如此下场。
还好意思说是社会的责任,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很多人对这部影片打高分却做着相反的事情,理解人们评价这部电影时的心理,它其实是人们心里的“凭什么?
”它其实是主角始终重复的一句话“我值得更好的。
” 如果人们像她一样,有才华有决心,有动力有欲望,她还有颜值,任何人会甘于平庸,或者说不能以自己喜欢的事情,赚取金钱名气?
马克辛擅长表演,那么她心里一直闷着一股气,凭什么她得不到机会?
不能脱颖而出?
机会还是太少吗?
是竞争太多吗?
喜欢她的人太少吗?
一位像马克辛这样的人,她无法得到跑车得到奖赏得到赞誉是无比痛苦的,她需要的是“更好”而不是“最好”,普通的生活无法另她满足,如果她需要像赚取跑车一样赚取面包,竞争奥斯卡一样竞争职位,那么她就没有得到“更好”。
如果大部分打出马克辛高分的人认为“更好”可耻,无面包何不吃馒头,那么她既不懂马克辛,也不懂自己。
作为三部曲的收尾作似乎评价很低,但其实没有到很差。
这部可以视作偏向技术型的电影,导演不仅在其中表达了自己对好莱坞恐怖片领域的看法,包括其历史、手法、价值观、社会冲突,以及被挟裹其中的从业人员和观众所受到的影响;更将整部影片进行了模块化处理,亦即所有场景、台词、叙事都是开放性的,观众可以任意组合得出自己个性化的观感,这其实还是颇有难度的,因为你得同时保证每一种组合看下来都没有撕裂感。
从技术上来说,<玛克辛>做到了这一点,正如影片中导演借角色之口所说--这是对自己专业实力的证明;不过亦如OEM版与私人订制版的区别,普适性与独特性永远不可兼得,开放式结构会有损影片的个性化表达,因此这也是三部曲中“味道最淡”的一部,不关注电影技术只是想要看过瘾的观众就会觉得太平淡、有些无聊。
经过模块化的处理,实际上这部影片的剧情并非传统的导演/编剧作主,而是由观众--你--作主。
籍由观者自身的价值观偏向与心理喜好,你可以将整部电影解释为你心目中的故事。
因此 <玛克辛> 的剧情到底是什么?
对不同类型的观众而言答案也会有所不同:对进步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姑娘不择手段打破各种社会钳制最终功成名就的故事,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具有积极意义,情绪冲突是酝酿中的力量,肉体杀戮是被迫付出的代价,鲜血是生命的脉动,泪水是成功的喜悦。
恐怖来自于主角所承受的压抑。
对保守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纯洁的年轻人在欲望中堕落直至无可挽回的故事,电影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滑向深渊的陷阱,冲动情感的背后是道德的迷茫,暴力宣泄的结果是背负上罪孽,挣扎不过是苦难,尽头终究是地狱。
恐怖来自于主角本身的迷失。
对神秘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是不可知的力量在人们世俗生活背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电影制品通过影像与概念如何打开人类意识的大门,迫使人们去探寻自己脑中黑暗角落所隐藏的事物并发现真实的自我;然后通过所获得的力量颠覆干瘪无趣的现实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比不敬鬼神更可怕的是甘于渺小。
对理性主义者来说,他们看到是规范的缺失造成了人类社会的扭曲与崩解,渎职与犯罪染污了社会,纵欲与毒品毁灭了个人;失去了客观理性能力的人沉溺于各自的主观精神之中,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最终不可避免的陷入相互厮杀,毁掉了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没有什么比失去理智更可怕的了。
玛克辛是自我解放的胜利者;玛克辛是被引诱的堕落灵魂;玛克辛是凡夫俗子的英雄;玛克辛是彻底疯掉的毒虫;一切都视乎观众想要她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什么角色;而每一种理解,都可以从影片的内容中找到支持,自行组装。
至于为何不给满分,因为它只是在技术上成功,却没有真正在整体上成功。
之所以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因为<哈姆雷特>直击人类普遍的存在困境,且创作者完全消弭自身、纯粹作为旁观者引导读者指向那没有答案的问题。
而威斯特当然还没有达到莎士比亚的高度,因此不可避免也不可自抑的,向作品中注入了自己对生命的困惑,因此整部作品就只能被包裹在这一困惑的尺度中,无法向更高的层次攀升、或向更宽的界域拓展。
恐惧毕竟只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而已。
不过,导演的困惑恐怕也确实是失去信仰的现代人类的普遍困惑:拥有人生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如果活着就是不可避免的犯罪,那么人到底有什么指望?
正如玛克辛在试演中所念的台词:“这听起来可能难以置信,但是千真万确;我见过魔鬼;就像旧日鬼魅伴随着我;纠缠着我的梦想;把它变成梦魇;我感到他的力量在我里面;把我变成一种邪恶的报复工具;迫使我去做可怕、恐怖、残酷的事;不管百年前这里发生过何种恐怖它都没有结束;撒旦总会回来;要我为自己最深重的罪孽付出代价;活着的罪孽。
”这段独白即是导演的困惑,亦是整个三部曲真正的“恐怖”核心之所在。
导演、剧中主角、以及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都生活在这恐怖之中。
只有理解到这点,才懂得影片真正想表达的“恐怖”。
最后,自然,电影也不能给出解答,只是指向了夜空。
如果要说现如今有谁是复古系恐怖电影的领导者和狂热粉丝,鬼才缇·威斯特是第一,从来不看新片的奥兹·珀金斯(长腿怪)可能是第二。
其实早在X三部曲前,缇·威斯特就用《邪恶之屋》(The House of the Devil)和《鬼店另有主》(The Innkeepers)等作品展现着自己对复古色彩的喜爱。
而X三部曲,可以说是A24和他,将这种复古和怀旧理念给完美体现出的一套作品。
从第一部《X》的70年代暴力狂潮,乡巴佬恐怖片的回魂致敬,再到《珀尔》里电影黄金时代的反叛颠覆,以及这部终章《玛克辛》中恐怖电影在80年代连环杀手时代的非议和飞跃, 缇·威斯特完成了其对三个电影年代的致敬怀念。
值得一提的是,缇·威斯特不仅在《玛克辛》中完成了对恐怖80年代的风格致意。
更把它变成了一场恐怖电影和80年代的历史回溯,其中所谈到的和所展现的,都是导演的各种细节心思。
1.恐怖女王在玛克辛和里昂的交谈中,二人谈到了四位明星。
首先是去年凭借《瞬息全宇宙》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的杰米·李·柯蒂斯,1978年她出演了恐怖大师约翰·卡朋特的《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一举成名并获封为好莱坞的尖叫女皇,之后更出演了《舞会惊魂》(Prom Night)《血溅回旋路》(Roadgames)等80年代经典恐怖电影。
第二位也是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老朋友了,约翰·特拉沃尔塔,1976年他出演了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经典之作《魔女嘉莉》(Carrie)。
第三位,黛米·摩尔是出演了1982年的《寄生魔种》(Parasite)。
第四位波姬·小丝的成名处女作则是1976年的《甜美爱丽丝》( Alice, Sweet Alice ) 。
2. 蒂达·巴拉 ,三部曲的串联之人在和好友交流完后,玛克辛在一颗星光大道上的星星上踩灭了香烟。
这颗星星的主人名叫蒂达·巴拉Theda Bara,默片时代她曾经红极一时,以扮演浪荡的女人为主,成为好莱坞妖妇潮流中的领军式人物,好莱坞第一批性感偶像。
1926年, 蒂达·巴拉宣布息影,1955年她死于胃癌,享年69岁。
如果你还对前两部电影有印象的话,其实珀尔的鳄鱼就叫做Theda 。
而《珀尔》的故事发生在1918年,此时正是蒂达·巴拉的事业巅峰期,电影中电影院所放映的就是她1917年主演的《埃及艳后》(Cleopatra)。
从《X》中的鳄鱼,到《珀尔》中真身登场,以及《玛克辛》中转瞬即逝的明星。
蒂达·巴拉是缇·威斯特心中的三部曲核心元素之一,从色情到明星,从巅峰到再见,蒂达·巴拉和珀尔和玛克辛一起经历了漫长的电影时代。
3.巴斯特·基顿影片中相当直观狠辣的反杀戏码,玛克辛面对的是一个装扮成默片大师巴斯特·基顿的变态。
所以这里是一个双关梗,Buster既是骂了这变态,也是巴斯特的名字。
4.《惊魂记》《德州电锯杀人狂》《七个毕业生》,但是没有《活活生吞》片中玛克辛参观了《惊魂记》的片场,这也是导演亲自认证《X》中初遇珀尔受到了《惊魂记》的影响。
而之后玛克辛拿到的剪报,上面标题 The Texas —— Massacre ,毫无疑问是对《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是其灵感来源的认证。
不过电影中,里昂在录像带店看的鳄鱼电影,并非公认影响了《X》,讲述乡村人魔与食人鳄鱼故事,托比·霍伯1976年的《活活生吞》(Eaten Alive),而是1979年赛尔乔·马蒂诺的意大利电影《鳄鱼河历险记》(Il fiume del grande caimano )。
电影中也出现了大量乔·舒马赫1985年电影《七个毕业生》(St. Elmo's Fire)的元素,像是玛克辛首次遇袭反杀时的快剪里就能看到《七个毕业生》 正在影院热映。
5.夜行者夜行者的名头, 缇·威斯特当然是借用了美国历史上真正的连环杀手理查德·雷瓦·拉米雷斯 Richard Ramirez,这位Night Stalker被指控13项谋杀,虽然被判死刑但一直没有排上号,最终于2013年6月7日肝功能衰竭死亡,53岁。
对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2021年网飞的四集纪录片《黑夜跟踪狂:追捕连环杀手》(Night Stalker: The Hunt for a Serial Killer)。
6.清教徒,电影争议在X三部曲中缇·威斯特很明显是反对所谓保守主义的,从《珀尔》的性压抑和宗教家庭的扭曲,再到 《玛克辛》 中恐怖电影被污名化的非议时期。
比如1984年的《平安夜,杀人夜》(Silent Night, Deadly Night),因为描绘扮成圣诞老人的杀人狂而遭到社会批评,但电影还是卖得不错。
缇·威斯特电影中的《清教徒》,一定程度受到The Crucible的影响,这个戏剧讲述猎巫时期时一座村庄里的迫害,是对麦卡锡主义的讽刺。
缇·威斯特借用这一元素,反映了女性和恐怖电影被诽谤和污名化的历史。
7.Bette Davis Eyes《玛克辛》的最后一颗特效断头和观众四目相对,自我致敬的《珀尔》片尾。
这时电影响起的歌曲是Kim carmes的Bette Davis Eyes,这首歌还在2015年泰莎·法米加主演的恐怖喜剧《幸存的女孩》(The Final Girls)中登场,说实话,这是部相当出色的对于砍杀类型的解构电影。
8.铅黄和其他元素的引用《玛克辛》除了致敬《甜美爱丽丝》外,其实情节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少女周围的谋杀案和凶手的动机,而且二者都大量借用了铅黄元素。
铅黄作为意大利恐怖电影的重要部分,《玛克辛》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杀手,以及行凶时反复的凶器和手部特写,反杀和录像带店桥段的全红色打光都充满着这种恐怖色彩。
电影中凶手初露特写的黑色手套,也模仿了意大利恐怖大师达里奥·阿基多1970年的《摧花手》(L'uccello dalle piume di cristallo)。
除了铅黄凶杀, 缇·威斯特在采访中也提到了保罗·施拉德1979年的《赤裸追凶》(Hardcore),1984年罗伯特·文森特·奥尼尔的《天使》(Angel),1982年盖瑞·谢尔曼的《美国那条黑街》(Vice Squad)。
毋庸置疑,这部电影受到了大量七八十年代凶杀悬疑电影的影响,砍杀反而不是它的重点。
从2022年到2024年,缇·威斯特携手A24走完了这场回忆过往的电影时代长跑。
从电影黄金年代到恐怖电影黄金年代,每一次电影的飞跃,都冲击着压抑保守的老观念并引发着好莱坞的抗议浪潮,但电影依然在蓬勃发展,恐怖电影依然成为了当今如此多元且不可或缺的类型。
作为系列暂时的三部曲终章,我个人对《玛克辛》还是相当满意的。
因为对我来说,80年代确实是恐怖的狂欢年代,各种各样的作品层出不穷,那个时代有着数不清的大师,大师们又有着数不清的点子。
缇·威斯特把第三部最终定在80年代,也能看出他对这一年代的喜爱。
他那复古的滤镜效果,电影历史的运用,都让人感到惊喜。
不过如上文所说,他确实没用过多致敬80年代的砍杀电影,估计是因为《X》已经完成了对砍杀的致意。
所以这部转而向布莱恩·德·帕尔玛一类的恐怖悬疑迈进,并把意大利铅黄元素融入其中,构成了缇·威斯特的一部集侦探警探和铅黄杀手为一体的黑色电影。
另外《玛克辛》中的几幕凶杀戏也很有看点,第一场反杀的直观暴力不用多说,托比·霍伯早就玩过的女性大棒反杀,在这里成为更加露骨的以枪指代——拥有权力并抹杀了权力。
红色的表现色彩运用,俯视镜头后的关系对调,都让这场血光四溅的戏码饶有趣味。
第二场戏码则是铅黄凶杀的最佳体现,冷酷、仪式感和明晃晃夺人耳目的凶器反复闪现。
影片最终的大戏,玛克辛被套头的场景,很有《黑色圣诞节》之感。
后面凶暴的爆头戏,简直就是80年代必不可少的卖点,那时候可是一部机器人恐怖电影都要把人头打爆的。
第一场反杀戏的女性大棒情节外,《玛克辛》整部电影中的女性色彩不在少数。
其实缇·威斯特三部电影中都有着这一浓厚的元素,而且是根据年代一步一步推进的。
在《珀尔》中,1918年的电影界开始出现性感明星,世俗宗教观念对女性的压抑开始打破。
《X》的70年代,身体自由与性自由被提上台面。
而80年代,玛克辛与蒂达·巴拉的告别宣告电影中一味性感与出卖的年代正在消亡,伊丽莎白·德比齐饰演的女导演伊丽莎白,从色情业脱胎换骨的玛克辛,把压抑宗教父权打爆头的结局,都是这一元素的体现。
最后不得不说, 米娅·高斯很已经是目前的恐怖女皇,但这三部曲和《无边泳池》之后暂时看不到她有什么有档期的电影,希望《刀锋战士》里的吸血鬼女皇能继续疯狂。
缇·威斯特难道还要继续这个系列吗?
他在采访时说《珀尔》结尾时霍华德回到家,那里肯定会发生什么。
所以珀尔和玛克辛还都可以有续集。
然后,伊丽莎白·德比齐实在是太酷了!
当恐怖迷为第二部情绪高涨,期待最终章能再次超越,结果却连第一部都不如。。米娅高斯已经完全证明自己,所以这锅就缇威斯特全背了吧,虽然玛克辛的角色张力本身确实是不如珀尔,但既然前面可以有碎蛋脚和破面拳,又怎会被一个破落侦探追得花容失色?收尾高潮更是莫名其妙地温吞萎靡,各路捧场的名咖也没有一个塑造出彩的。。接着期待米娅和陀螺的科学怪人吧。。
乱到不行…可能就是不熟悉吧,氛围营造全靠台词,追逐直接开始studio tour,人戏合一的癫狂也不需要出现了吗?
远不如前两部。
还是我喜欢的复古恐怖片,只是刚出场就把“巴斯特·基顿”蛋踩爆了我是真没想到。
emm拍和不拍其实都没有很大必要啦
米娅高斯怎么会这么美的!~
我是为了看《玛克辛》才补三部曲的,结果《玛克辛》却是最失望的。首先有《珀尔》珠玉在前,当你期待女主有更进一步的突破时,她只是小秀一下念台词的功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次,前两部中的人物关系都充满张力,但这部不知为何,所有情节像一盘散沙,任何一对人物关系都不紧张,不能往前推进故事。第三,当叙事现场放在好莱坞时,所有的迷影元素都反而有揭皮的反效果。这点和《好莱坞往事》很像。所有奇观性的东西都消失了,唯独调度还撑着最后一点场面。类似的三部曲中,这部就像是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中的《亲切的金子》,无法回应该有的期待。
浓厚酣爽的80年代景观文化,捕捉到天真又狂浪的时代脉搏,连环杀手恐怖片和色情电影文化的世代交替,录像带市场和亚文化的蓬勃,伴随着片头字幕玛克辛走过一个个房间直抵地下电影拍摄现场,顿时让人身临其境无法自拔。玛克辛的崛起彷如80年代电视剧典型主角,出场傲气逼人,有惊无险破悬案的使命嫁接成手刃邪教父亲和演戏功成名就,过程以混沌的精神状态和虚实混淆包装,尽可能加重超现实笔触,比如经纪人谋杀私家侦探的手段直逼黑帮,那是时代影像产物。音乐运用简直传神,那些只知放几首老歌来指代情怀的导演都该连看几遍认真学习。这系列三部曲原来越偏离恐怖片范本,创造新趣味,开创新局面,并且玛克辛与扮演者米娅·高斯越加重叠,似乎是故事的灵魂要连我们这个次元都一并吞噬。
美国女优逐梦演艺圈被连环杀手干扰,再度化身少女杀神清扫一切障碍。X系列三部曲让米娅·高斯成为新晋恐怖片女王,但是这第三部的《玛克辛》确实最差强人意的一部。影片既不恐怖、连前两部《X》和《珀尔》血浆横飞的限制级场面都减少了,而且故事背景还融合80年代好莱坞文化,对不了解具体背景的观众来说,多少会有点观影障碍。剧情上承接上一部农场凶案,强行加入老父亲和连环杀手的角色制造悬疑感,但具体情节略显隐晦和拖沓。对于看过前两部的观众来说,这第三部绝对是没有传承优点,且缺点突出的失望之作。
娱乐性太多,神经质太少,把设定搬到好莱坞片场太无趣。以为会看到一部铅黄电影,结果完全不恐怖,直接当喜剧看完鸟...
唯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她竟然穿着一双高跟鞋就单刀赴会了。弑父这一主题,不管拍成啥样我都喜欢
Mia fucking Goth!
2.5//相对和三部曲略带风格化的两部前作来说 第三部确实非常不好看//可能因为缺少了一些绝对刺激的类型元素 也少了那些关于电影本身的有趣//整体创作风格都偏于复古 但也有部分当下才会看到的画面//米娅高斯真是让人心动的恐怖类型绝对女主角
Real Anora!
感觉还是毁在了剧本上,扯一堆什么连环杀手、什么异教徒,最后稀里糊涂就结束了,如果在结尾能给个反转,所有的一切都是导演和女主为了影片能红的计划,是不是会更惊悚和黑暗?相对前两部来说,血浆量也不足,除了美丽的女导演的颜值尚可,几乎一无是处……
太过于沉溺在一系列致敬当中,恐怖片大导和恐怖片出道的演员都拜了个遍,还把《惊魂记》的房子给找了出来。对七八十年代恐怖B级片岁月回首的精神是三部曲的主旨,但相比之前两部,这次更像是在自我感动。将好莱坞放置在与死亡同等地位的影片近年来尤其多,电视与录像带将社会现实与影像中的阴暗与污秽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色情与暴力在给年轻人洗脑,在人性的欲望下,神灵无限被亵渎,世界因此愈加堕落。这种堕落最直观体现在Maxine身上,而这种为达成出名这一目的不择手段的胆识又比不上Pearl,两相对比之下Maxine显得对周遭都太过于犹豫。警匪片元素的出现是一大失败之处,双方的械斗出现在这个充满年代感的系列当中,怎么看都觉得不太合适。
这片子异常有魅力
抱着对Pearl的期望来看结果还不如X,邪教头子还带着摄像团队给我颠笑了
还不如《珀尔》,x拍了三部,看到最后似乎也就是想致敬下(或者讽刺下)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但所谓的个人成名纪却都被索然无味的夜行者连环杀人事件抢去风头,搞得里外不是人。顺带,洛杉矶作为202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正好本片也是好莱坞往事,看样子六七十年过去也没啥起眼的变化。
#NIFFF 23rdMaxine出场即女王,落幕成女星,却全程在“haunted by Pearl”的阴影中没有任何能动性,更是毫无人物状态的演化可言。“星光大道”的符号倒是让本片成为《某种物质》的完美前作和讽刺对象。连环杀手的类型元素被极为低级地使用,猎杀者-猎杀对象的关系对抗完全缺席,被浅白的字面意义上的“父权”符号所代替。80年代的色情片衰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作者明确地展示了高举道德牌匾、反对色情片的“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兴起并将其中的极端势力反派、邪教化,试图响应当下正在全世界发生的右翼崛起回潮,却几乎无视了彼时女权主义者内部对于色情片观点的派系分裂。主角本身沦为了简单的随波逐流的符号,也因此无法如前作Pearl通过疫情元素,提取出任何真正与个体生发共鸣的细微情绪(见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