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不起的老爸》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父爱,通过长跑这个项目作为沟通的桥梁,长跑也代表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在这个道路中我们需要有亲情、友情的陪伴,并肩奔跑。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相处不好的亲子关系,在父母的爱意中往往带有强势与控制欲,总是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最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强迫放在子女身上,但这种爱意太沉重了。
在我的生活中,父亲也很少表达对我的感情,但是每次他都会在背后支持我、尊重我的选择,他可能不会像妈妈一样,会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例如会问你最近怎么样呀,天气变冷要多穿衣服这类的话,但是他总能在我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及时给我发钱,在天气变冷之后给我寄衣服,这就是我父亲的表达方式。
其实《了不起的老爸》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子女,要多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爱意,让父母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得更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比赛之前的上山拉练
导演将“父与子”这个永恒的话题置于长跑这一项运动中,用镜头记录了这一路上“父与子”的情感变化,总体来说完成度较高,特别是最后父亲用力甩开绳子的镜头,打破父爱枷锁的同时也完成了和解;但出于商业考虑做出的妥协让影片失色不少。
一、父与子,沉默的碰撞马英九先生曾这样形容父爱:父亲是一个银行,发行知识,支付爱。
这足以体现父爱的伟大,但他没有说父爱是沉默的,至少大部分中国家庭都是如此,肖大明就是这么一个沉默的父亲,他沉默的为肖亚东打拼,哪怕养他两辈子都愿意;他用沉默的爱替肖亚东选择着人生,这就是所谓的“为你好”;这种极强的代入感让我们亲切起来,当肖亚东沉默的做出回应,这对父子真正的碰撞开始了。
肖大明的选择并不意外也充满着情感支撑,当儿子的坚持和现实的等号就差他那一横的时候,他做出了基于父爱的选择,陪跑是他的途径也是他的和解之路。
这一路上,他们跑过酷暑、踏过积雪,用一根绳子绑在一起,导演无疑是将这跟绳子比做“父爱”——既是束缚也是情感的纽带,在影片结尾导演也给出了关于父爱的答案——放手。
二、谈谈人物的动机看电影最主要的就是找到每个角色行为的动机,然后剖析它看成不成立,这部作品两位主人公的动机无疑是成立的。
儿子肖亚东跑马拉松的动机有两个:一是帮母亲圆梦,这个动机是直接的也是深入内心的 ;二是打破命运的诅咒,这个动机是最主要的也是他没发现导演没说明的,是重蹈覆辙还是打破枷锁,肖亚东做着命运的选择题,这一点有种哪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既视感。
父亲肖大明的动机则被导演刻画的显而易见,他是要让儿子无憾,他要陪跑这一段对儿子来说最艰难的赛道。
三、可有可无的戏份减分不少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家庭电影,导演试图在票房和口碑两端找到平衡点,他的做法是加入元素丰富剧情,本是无可厚非,但他选错了方向,那个女同学的设置除了增加爱情元素还发挥了什么作用?
不是每个故事都需要董小姐…
第43部电影🎬 《了不起的老爸》电影讲述了一对单亲家庭父子的故事,少年肖尔东患有先天疾病却怀有“马拉松梦”。
父亲肖大明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希望儿子学习钢琴能有一技之长,因为担心儿子有一天会失明,便逼迫儿子预习“盲人生活”,为了儿子的健康,不让他参加任何跑步运动,可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肖尔东的梦想。
父子俩因为跑步产生了很多冲突和碰撞,本来互不理解,但是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两人并肩站在了起跑线上,朝着终点一起前进。
最后时刻父亲选择了放手,并鼓励失明的儿子“不放弃,就一定能看到终点”,最后儿子独自跑完了最后一段路程。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大部分父母没有机会陪孩子跑到终点,只能放手让孩子追求属于他们的未来。
电影里让我映像深刻的台词是:“我没有十年的时间,可我想跑赢自己”
了不起的老爸 中式父子关系的读解1.要有个loser装扮的老爸。
开出租车,爱喝酒,大腹,强势训斥儿子,丧妻,否定儿子的一切。
2.要有个固执的儿子。
生活在母亲离世,眼疾看不清路,父亲强势又无能,固执的喜欢并追求什么,比如马拉松。
不喜欢弹钢琴又被父亲强迫弹琴。
3.要有个与儿子同龄的两小无猜女孩。
喜欢并欣赏男孩爱追求的劲头,弹琴好,陪伴鼓励男孩所追求的,马拉松。
4.要有转折。
葱父亲呵斥儿子禁止跑步到被儿子的努力跑步所感动,转折点在于同理心。
理解儿子跑步的初衷是受到了已故跑步妻子的鼓舞。
开始陪伴儿子完成马拉松比赛。
5.要有泪点。
陪伴儿子跑步的过程是父亲由loser形象向不屈服生活强者站立的过程,从陪跑员意外跌倒到放手让儿子跑完,从儿子跑完后自己一瘸一拐完成比赛,人物形象完成了破与立的蜕变。
6.要有合适的档期。
父子题材+励志圆梦+体育项目达成,需要合适的档期,六月的父亲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7.票房产出1.5亿,人物剧情类电影成本大项在演员费用上,除了王砚辉,其他基本成本不大。
腰部搞投入产出比,口碑九成优异,导演团队会获得更多机会。
这部喜剧运动片真的做到了欢笑中带着泪水,将父爱的伟岸与高尚非常巧妙和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父子之间的隔阂来源于儿子对自己未来和前途的规划。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父亲用自己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着儿子,希望以此来规划儿子的未来,却严重忽视了儿子真正想要的事业和梦想。
直到父亲没收了儿子的运动鞋,儿子却仍坚持赤脚跑步,他才逐渐理解儿子,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儿子圆梦。
后半段从父亲装哑巴关心照顾着双目近乎失明的儿子,并与儿子共同练习赛跑,在这期间父子情谊被完美地呈现和刻画,同时也蕴含着浓厚的父爱。
向伟岸高尚的父亲形象致敬!
这几年重庆成了影视拍摄的新宠,热血中二的《风犬少年的天空》的劲儿还没过,饰演咪咪丁荣亮的张宥浩,又在重庆加入了另一个故事。
山城重庆还是马拉松比赛的首选场地。
剧版《风犬》扔掉了原著里”跑马拉松“的主线,只留下了“像疯狗一样奔跑,做追风少年的”精神内核。
而张宥浩跟王砚辉合作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仍然以山城重庆做背景,跑马拉松成了整个故事的牵引,跑马拉松是儿子的梦想,而人生这场马拉松却少不了老爸的陪伴。
少年人天生有热忱,少年肖尔东(张宥浩饰)怀揣极大的热情要加入马拉松队伍,他能吃苦,条件好,是能拿奖的种子选手。
肖尔东的学校很重视马拉松比赛,还专门从外面请了教练。
反常的是,肖尔东却被拒之门外。
肖尔东求到教练面前,甚至被教练一顿臭骂。
看得出来,教练不胜其烦,且非常不屑,昨天老子来找,今天小的来求,一会儿坚决不让收,一会儿又求着加入,真当自己家了?
所以,为什么父亲肖大明(王砚辉饰)强烈反对儿子参与马拉松这么一项既健康又时尚的运动呢?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也不存在耽误学习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看上去,曾经在剧团吹小号,现在是出租车司机的肖大明,对音乐情有独钟。
他希望儿子能够练好钢琴,长大后穿着体面的衣服在高雅的剧场演奏钢琴,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一般,肖大明也要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专业的德国钢琴。
不让肖尔东参加马拉松比赛,而是在弹钢琴上不惜血本,难不成这又是一个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寄托给下一代的父权故事?
事实上,谜底揭晓前我们已经存疑。
肖尔东用自己的坚持打动了教练,背着老爸偷偷加入了训练,比赛在即,肖大明却发现了。
比赛当天,肖尔东被肖大明锁在了屋里,好不容易逃出来,却发现跑鞋“不见了”。
无奈,肖尔东只能穿着拖鞋飞奔。
一直到赛场上,也没有穿上一双不是拖鞋的鞋,肖大明严防死守,连肖尔东的朋友都没鞋穿。
但肖尔东还是站在了赛场上,光着脚,像阿甘一样往前冲。
其实我们已经隐隐猜到了答案,肖大明的强硬不过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表达方式。
也许只是命运作弄,也许没有穿鞋的激烈奔跑是发病的诱因,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没办法排除。
事实就是,肖尔东倒在了比赛场上,旧病复发 ,视力严重受损。
故事从这里正式开始。
失明的肖尔东躺在床上,毫无斗志,没有马拉松,没有在还可以的时候好好努力一次。
他恨自己的命运,也生肖大明的气。
肖尔东拒绝回家,拒绝见肖大明,拒绝跟肖大明有任何的交流。
肖大明有后悔吗?
也许没有,他按照医生嘱托,根据自己照顾肖尔东母亲的经验,他尽一切努力不让肖尔东跑马拉松,是在预防一切发病的诱因。
日防夜防,命运难防。
肖尔东倒在赛场上,退出了马拉松比赛。
但人生这场马拉松,结束之前,没人可以退出。
不但不能退出,还不能认输。
为了照顾儿子,为了不让肖尔东抵触,肖大明假装哑巴出现在儿子这个瞎子面前,开始了一段心照不宣的父子相处时光。
肖尔东其实很早就知道陪伴自己的陌生看护,其实就是自己的“老爸”。
重庆人哦,天生不缺往上爬的勇气,只要不放弃,办法总比苦难多。
以前,肖大明阻止肖尔东参加马拉松是怕儿子发病,现在肖大明鼓励儿子参加比赛,是想通过马拉松让儿子重燃斗志。
想办法报名,想办法振作,想办法训练。
肖大明跟肖尔东一起训练,各自坚持,最后一起站在赛场上是这部电影最励志的地方。
而本来就体力一般的肖大明中途停步,把肖尔东送出去则是最感人的地方。
不止赛场上,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父母总是要放手让孩子往前跑的。
电影不只讲了父子之间的亲情,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肖大明常常日行几百公里,出租车司机们之间的烟火人情,何尝不是人生站点的温暖。
这呛人又温暖的烟火气,就像每一位了不起的老爸给儿子的精神给养。
太感动了,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肖尔东因为身体有些问题,肖大明从小让他适应盲人的生活方式,做眼保健操,吃羊眼(汤)。
老肖为尔东安排了弹钢琴,但其实这是个枷锁,但后来看儿子这么难受,给他创造了一次机会,并陪他跑马拉松,42.195公里呀,童稚们,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些数字的组合,那是背后的汗水与坚持,父爱的力量与梦想的伟大!
还有一幕搞笑的情节嘿,挺好玩,笑死了,爸爸陪儿子演戏,幽默里面带着感动。
在尔东追逐梦想时,最直击灵魂的提问是:你跑的过比人,你跑的过自己吗?
他回答:“可能你说的对,我没有十年的时间,但是我想跑赢我自己。
”他不想跟别人一样,他的梦想超越常人,对梦想的执着超过生命,没有鞋也可以跑步,眼瞎了也要前进。
安比·波弗特说过“跑步和人生一样,只要你不断努力,就没有失败一说”,老肖与尔东的不放弃,最终战胜了自己!
有些情节可能不太真实,但真情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事情!
温情总存在身边:出租车司机同伴陪老肖跑步,这一幕真的太震撼了;好朋友像亲人一样陪伴尔东,还是挺讲义气的哈!
想起了一个故事,男朋友陪女朋友学钢琴,最后分手后男生钢琴考上了级,女生没有学会,这就是为他人服务带给他的力量吧!
嘿!
你注意到了吗?
3527有三个含义:一是爸爸的车牌号,二是代表妈妈的号码,三是儿子身上的号码,这就是一家三口嘿!
马拉松的终点是安全回家。
“心中有光,脚下有路,生命终将绽放”!
雄起!
完结,撒花嘿!
大家好!
我是《了不起的老爸》的导演周青元。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我常常觉得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含蓄,彼此都爱着对方但说不出口,所以我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作为两父子沟通的桥梁——父亲陪着儿一起跑步。
长跑意味着人生的这一段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奔跑时,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交给他,哪怕闭着眼也可以展翅飞翔。
在我们电影里,这个人就是王砚辉饰演的老爸肖大明。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
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此外家长跟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陪伴之外还要彼此成长。
因为并肩奔跑,步伐一致也非常重要,孩子多一份理解,多跟家长大胆地说出爱,家长也会在陪着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得更好,两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电影里的父子关系,去找到一种动力,让自己跨出这一步。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电影院。
看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一块聊聊感受。
一部能带给人感动的亲情片, 能让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片、励志片。
影片父子角色足够立体、丰富和生动, 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 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功不可没。
在电影里, 了不起的不止“老爸”王砚辉, 还有儿子张宥浩。
今天聊聊电影《了不起的老爸》。
片名On Your Mark (2021),别名起跑。
这是一部有关马拉松的体育题材电影,是一部父子情感的亲情电影,也是一部有关不屈服与命运而努力抗争的电影。
男主角是一对父子,儿子肖尔东患有先天疾病,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必定失明,父亲肖大明提前安排儿子适应失明生活,禁止儿子参加剧烈体育运动,尽量延缓失明的到来。
肖大明给儿子选择了一条适合盲人的生存之路,从小训练蒙眼走路,联系蒙眼弹钢琴,就是想着给孩子留一条能够养活自己的路子。
肖尔东子承母业,十分喜爱长跑,尤其喜爱马拉松。
他也明白自己的并迟早会失明,但是就是想跑一回马拉松,了却人生夙愿。
就这样,影片很巧妙地把三种元素整合到一起。
结合父子俩的成长线索,融入当下比较流行的马拉松热,拍出了一部比较励志的体育题材影片。
中国田径协会2016年8月底就发布过《关于残疾人选手参加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的通知》,要求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确保残疾人平等参与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的比赛,防止歧视和排斥残疾人参赛事件的发生,通知中详细规定了关于残疾人选手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相关规定。
电影如果简单地拍摄角色跑马拉松,剧情会很单薄,现在变成视障人士跑马拉松,立马变得高大上起来。
可以看出父子俩在片中戏份相近,甚至儿子的戏份更为吃重。
儿子不仅要完成从正常人到视障人士的转变,还要突破各方桎梏,圆上马拉松梦,顺带着还要完成父子俩和解、感情深化。
大部分故事的重心都在儿子身上。
老父亲除了需要付出无声的父爱,主要工作就是说服自己、理解儿子、体谅儿子,再完成一场不可思议的马拉松赛。
但这也出现了一个问题。
影片片名是《了不起的老爸》,大家第一反应主角应该是父亲,不会是父子俩平分戏份,更不会主角是儿子。
甚至在国外电影资料站点上,本片片名就是《Qi Pao》,而不是《On Your Mark》。
而本片海报上都是父子俩平分版面,剧情方面更是儿子为主,侧重点并不在老爸这边。
这就有点儿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了,利用王砚辉的名气吸引观众,结果讲了一个《了不起的儿子》。
另一个原因就是想避开热门档期后,蹭上父亲节的热度。
父亲节是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本片选在6月18日上映,正好在父亲节前两天。
人活着并不只是吃饭呼吸,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燃过一次。
通过这次马拉松,父子俩都燃烧了一把。
父亲为了理解儿子,儿子为了自己的梦想,都拼尽全力燃了一把。
人定不能胜天,客观规律不能改变,大力也不会出现奇迹,一个明显三高虚胖的老人不可能通过短时间跑步训练就完成全马。
但就个体而言,拼一把肯定会比不努力的自己过得更好,至少他们改善了父子关系,圆了马拉松梦。
说到最后,燃归燃,我还是赞同老父亲的做法。
在能够预知风险的情况下,正常思维的人肯定会选择一条最为稳妥的生活方式。
父亲未雨绸缪,从小就开始为儿子失明做准备,省吃俭用给孩子置办钢琴,目的就是能儿子未来养活自己。
可儿子却十分任性,满脑子一根筋,除了跑步什么都不想,把老爸的一片苦心当做驴肝肺。
老爸了不起是因为他对亡妻、对儿子的爱,自愿奉献自己,用一种无声的方式成全儿子。
而儿子却不领情,即便得偿所愿,日子还是要按部就班地过下去。
我只想说,这个儿子肯定是老父亲前世的债主,这辈子来讨债了。
刨去影片中的煽情内容后,你会发现,片中除了儿子想跑马拉松这条线,剩下的所有角色都是工具人。
大家并没有自己的主责主业,所有人都要围绕着视障人士,服务视障人士,否则就是不正确。
大家你不情我不愿地遭到道德绑架,被迫成为儿子的帮手,甚至和儿子一起弹钢琴的女同学都彻底沦为背景板,纯粹工具人。
这就让大家观影感受大打折扣。
拍摄视障人士跑马拉松的故事,想要突出故事矛盾完全可以避开这种做作的套路,集中精力表现儿子从苦心备战到突然失明落入低谷,再经过别人鼓励和自己不懈奋斗,重新回到赛场,依旧可以很燃,但不作。
总比现在这样煽不动情硬煽,催不了泪硬催要可看得多。
任性不听话的儿子,领衔工具人的老爸。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不是它非常好,怎奈同时期同类电影太逊。《超越》完美成为这部电影的背景板😂
父母的基因,造就了孩子的一体两面,艺术生心里有个体育生的梦。圆寸的肖尔东脸上依旧有着高中生的纯真炙热。王砚辉的表演是整部电影的支点,从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到男人之间朋友般的相处,肖大明身份的转换与叠加都把握得很好,父亲的形象愈加立体。最后助推儿子的那个定格慢镜犹如日漫一样点燃了全片,也彻底打开了儿子的内心,被父母的爱包围,自由奔跑,全力冲刺! 结尾等同办了场比赛,全程实拍,找来了当地大大小小的跑团来客串参演,印象里这几年也只有林超贤的《破风》这么做过,成本不低,呈现出的效果特别好,如同现场直播,能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临场感和可信度。 把重庆拍得好美,导演在镜头构图上特意留出完整的城市景观,来将生活在这里的小人物们镶嵌进去,有了励志暖心的故事,城市也就有了温度。
王砚辉真的算出头了!因为他是昆明人,就像和菜头说的那样,可以按照当地的语言习惯尊称一句老王师了。这些年看过太多他配角的电影了,终于有一部他来担纲主角的戏了。而且确实没有让人失望,他对于角色塑造的能力的确到了化境,别人演啥都是自己,他能做到千人千面,这点非常不易。父亲节这个档期值得一看的电影,有可能的话,带上自己的父亲吧,他们大多很久没有去过电影院了,用大银幕的形式来无声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应该是不错的方式吧。
这个故事的特殊性太强了,具体上很难让人共情太多,不过,虽然体育题材的故事大多是触底反弹的千篇一律,煽情戏份也不过尔尔,但肖大明角色的塑造,便是那个凝聚了无数最典型特征的中国父亲,严苛、固执、不善表达但深爱自己的孩子,逐渐接近结尾时,脸上依旧会有泪光闪烁,这样的电影能靠口碑火起来,总体上也是个好事,也总比那些更不入流的烂片要好。
“少年奔跑在雨夜里,一个个脚步炸出蓝色的闪电。”
剪辑不错 迷古终于演主角正片了… yeah_~ 情感过于充沛的戏还是拿捏不住
拍亲子片能不能不要这么煽情啊…
好像啥都有,又啥都没讲好,王砚辉值得更好的剧本。
只顾煽情不顾逻辑,最后搞得煽情都煽情不起来= =
几场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对话写得不错
为不苦情不煽情,加一星。
20210619@新影联.东环广场店2号厅8排5-6
导演这么爱煽情应该去拍春晚小品,拍电影太屈才了
大部分剧本都像拍MV的范式 搞不明白国内这种励志片 去到最后一定要无限放大那种渲染 用群像 用配乐 用慢镜头 去直面告诉观众 你们该感动了吧 。 又是一部非常适合亲子观看的宣传教育片,就这样了。
6.12和不散的点映。我与你弹钢琴还是跑马拉松的分歧,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撞,双脚血肉模糊又失去光明,用人工语音伪装自己才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关系,而蒙蔽双眼却能逆风奔跑,是父亲一直陪在身后啊。王砚辉、张宥浩父子形象的塑造很成功;属父亲节的献礼电影。
太不真实了 我真的不相信
应该能拯救一下低迷的电影票房吧,整个故事很完整,讲的很明白,好好讲故事的影片碾压形式主义!王砚辉真是好!
看粗糙的父亲笨拙地照顾儿子,用智能语音一字一顿说出“我会好好照顾你的”,是百发百中的笑中带泪,只可惜这一切的高光来得太晚。相比于作为故事核心的父亲陪伴视障儿子实现马拉松梦想,故事前段聚焦儿子所面对的障碍,花费过多篇幅铺垫单一向父子冲突,难以衔接儿子发病后父亲突如其来的细腻与理解,人物在态度转换中又未能实现一以贯之的情绪表达,对于母亲与父亲的关系、马拉松梦想扎根等话题无不浅尝则之,缺乏深入挖掘与延伸,将父亲的催泪桥段集中释出,致使故事前半程拖沓真空,后半程又煽情嫌疑过重,叙事天平严重倾斜,人物转变呈现出匠气与刻意,相比于此前同为马来西亚导演指导的《光》少了几分细腻的处理,独独成就了蛰伏多年的王砚辉,戏全都长在了身上,踏实而不夹杂炫技的演绎,让一部电影因一个角色而有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好在包场,如果没有跟朋友吐槽+聊天是不太能看下去的。说好的喜剧片呢?只笑过一次,而且已经忘记哪里笑过。可能因为太真实又或者细节刻画太夸张,又或者我太冷血,就......也不是没感觉,就觉得很假很无趣的平凡。父爱母爱说白了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样。如果是被父爱母爱所绑架的反而会心生厌恶,当然拍电影只是拍电影,不需要讨好观众。我评论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感觉。但是客观的说,他的爸爸,真的很好,真的让人向往。最后一点,人最怕固执。坐井观天,挺好,如果享受,真的挺好。观影时候说到,只有年轻人才偏执,可是只有年轻人才追梦,年纪上去就受束缚。写到此处,本3分都勉强,我愿意给3.5分。它引起思考,他也很有价值。重庆,大学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不想念,心底隐隐跳动着不甘。但,大不了又一条好汉!
张晓舟说得好,所有的体育竞赛英雄首先都是家庭英雄,在这个电影里,两条明确的线索,分别是如何成为体育竞赛英雄和家庭英雄,父子俩在这两条线索上最终达成了深切的理解。还有一条线是关于重庆这个城市的,城市是这个电影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主角,只有在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这种理解才能最终完成,这种温情才能如此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