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感触良多。
为丹雅人淡如菊的坚韧气质着迷。
为祯和哥独自守候十年,不单单是她俩爱情的伟大,淡雅固守传统;而是再也找不到祯和哥那样可以读懂我们丹雅,配得上我们丹雅的男人,不仅是要配得上而且要“不择手段”撬开丹雅心扉的男人。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家庭,费尽心力恢复家门的荣光,家里的男人温柔典雅祭祀,女人准备菜品绣花。
虽说韩国都是学中国,但在中国真的还有这样的传统家庭,祭祀刺绣,固守礼法吗?
我是听都没有听说过呀。
也许我们的家族平平淡淡在每个节日聚齐所有家人也是对传统的坚守吧。
我认识的一个女生,因为母亲早逝,性格格外坚忍,但你感觉得到她内心的悲戚,我总是很羡慕她为什么那么优雅沉稳。
其实江石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男人,给女人开车,系安全带,开门。
现在很多情侣都是一人一辆车,或者轮着开什么,我内心一直觉得为女人开车的男人才是好男人。
在他们眼中,女人就是要忍受各种病痛,承受很多的弱小生命,需要好好保护。
看见他们结婚后的各种幸福好羡慕,不知江石为什么那么急色(捂嘴笑)丹雅在家洗衣做饭伺候公婆真的好贤淑,现在还有这样的女人吗?
希望我以后可以像丹雅那样人淡如菊,用一种低姿态爱别人;也希望能够遇到像江石一样内心强大的男人。
君当做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很久没看韩剧了,昨天看完《新世界》也不知怎么,脑子里《家门的荣光》又涌了上来,刷了n遍的《家门》总是看不够,现在也不知道哪里还能看。
喜欢《家门》里好多好多角色,睿智慈祥的爷爷,佣人老奶奶(喜欢了爷爷一辈子),优雅温柔的丹雅和她的两个哥哥(一个直爽没心没肺,一个隐忍又大爱),两个嫂嫂(二哥的警察老婆很man很可爱,大哥的老婆被前男友抛弃生活不易,却永远温柔,善解人意),当年也因为这剧迷上了男主演员朴智厚(没记错的话😀)又看了好多他的剧《家门》是温暖的,值得深思并带给我很多触动并为之改变了自己很多的电视剧,宽容,隐忍,接纳,理解,细微处观察人等等,感叹丹雅的爱情曲折不易,曾经不择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乎父母的男主及家人因为丹雅而改变,结局温暖人心。
通过这部剧也了解并喜欢韩国的传统文化,一部非常好的剧,永远留存在我心的最深处,不会遗忘!
翻看以前的评论,关于爱情的话题已经很多了,所以想说一些题外话。
看到这个家庭,最后夫妻和顺,儿女孝敬长辈,长辈疼爱晚辈,这是怎样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呀!
即使是暴发户李家,虽然道德认知上有所不同,在家庭内部也同样是温暖而和谐的小团体,(即使江石爸爸偶有出轨之心,却无出轨之实,无伤大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江石妈妈对丹雅的妥协,才会有江石爸爸对以前生活方式的后悔。
这样的家庭关系让我想起了三字经中的一句话:父子亲,夫妇顺,体现的是我们儒家思想中的精髓。
可见韩国人对于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很是认可和发扬呀,而且剧中祭祀的场面,葬礼的场面,婚礼的场面无不浸透着传统的文化,可是我们作为直接传承这种思想的中国人,却还有几个家庭保持着一些呢?
看了前边洁绫的评论,不说韩国人的“掩耳盗铃”,不说韩国人的越俎代庖,只说我们自己对老祖宗的东西是如何继承的呢?
不是说那种表面化的模仿,而是思想的传承,生活中,我没有看到;舆论中,我感觉不到;电视作品中,少有涉及;我看到的是为了争夺家产打架的,看到的是为了在社会中立足无暇奉养双亲的,看到的是对于是否帮助摔倒的老人而争论不休的言论,这是经济高速发展转型期的代价吗?
丢了思想,我们就常常感觉不到作为中国人的力量了吧!
家门的荣光这部剧是前几年看的了。。
想说不愧是众多韩剧中的经典。
最受触动的就是人的品性是遇善则善,遇恶则恶的。。
虽然这么一个大家族开始有了慢慢衰败的迹象,对剧中的大哥二哥也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一个家里品性的传承还是很好的保存下来、体现在每个人身上了。。。
爷爷的智慧、宽容,丹雅的执着认真,大哥的温和朴实,二哥虽然有些不着调但仍旧善良,这些都是充满着温情、积极向上的品质,不断地传承下去,也不断地感染身边的人。
原本性格略显狠厉的李江石就是最好的体现。
没有遇见丹雅的江石是不完整的江石,没有遇见江石的丹雅也是不完整的丹雅,因为有了彼此,他们才变得有温度,变得真实起来。
虽然剧中男女主相继大病昏迷,又在彼此的鼓励下活过来这种桥段略显狗血,但并不影响剧的精彩程度。
小时候生活在北方。
冬天干冷干冷的,太阳却是出奇的亮,出奇的圆,出奇的大。
我衣衫单薄留着鼻涕眯着小眼儿,抬手让阳光穿过指缝--在恍惚间感受到了一刹那的温暖。
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直到看了家门的荣光。
一下子拉我回到了那个冬日。
那种若即若离的暖,那怎么也追不上的光。
首先必须说,我不是韩剧的粉丝。
当年大热蓝色生死恋的时候,纵然我也是思春年纪,但也只是邊哧溜着泡面邊瞄了两眼。
家门的荣光对我来说就是一部剧,没有地域性的,一部很诚恳又非常感人并有趣着的剧,值得一篇老实巴交的剧评。
剖开来看,家门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主流问题。
在我看主干就是人格至上的名门宗家何氏与金钱至上的暴发户李氏的冲突。
再说白一点,就是金钱和人性的冲突。
再再往直里说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传统讲情谊,现代讲效益。
何家是传统情谊的一个极端,于是儒商太儒,生意做的只赔不赚。
李家是讲效益的极端,于是奸商太奸,最后惹祸上身。
最终江石和丹雅的结合大概是编剧的一个理想,也算为传统思想在现在的生存指了条路--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吧。
家门对人性的描写特别棒。
相信每个人都为何家族长爷爷最后那番话所感动。
谜底解开,何家爷爷原来没有与何家有血缘关系,甚至流得是强奸母亲的犯人的血脉。
背着这样的重负,何家爷爷的父亲(非生父)却指着族谱説“你看,你的名字在这里,你是我的儿子,你就是何家的贵人”为着这句话,何家爷爷一人肩负起振兴家族的重任,并做到了。
一个人,要直到自己的命有多贵,才能成就大事。
除了爷爷,剧中所有人物的性格塑造都非常成功,活灵活现,套句俗话就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你瞅着这人,眼熟,但是真在生活中,却又是找不到,于是明白他们是理想化过的,理想化的不露痕迹。
再说说家门中几个文化意向。
一个是“房子”。
何氏爷爷万基的父亲对他在房子前説的那番话,剧头剧尾出现两次,互相呼应。
房子,大家现在都在用,稀松平常。
然而房子到底是什么?
这大概是个建筑文化的问题,是“吃,住,行”中的基本,是身份的象征,是家族故事的起源...家门对于房子意向的解读,总让我想起阿城小说《棋王》中对棋王吃东西的描写“吃好饭,才能下好棋”,阿城仔仔细细的説棋王如何用食指捻起裤子上的饭粒儿,送进嘴里,然后说了这么一句。
另一个文化意向是“族谱”。
族谱是什么?
其实就是记录人名的书,是对人身份的肯定。
是人最初立足之本。
小时候我们都经过这个阶段,介绍孩子的时候説“这是XXX儿子,这是XXX女儿”当我们有了成就,我们的父母就成了“这是XXX爸爸,这是XXX妈妈”。
这就是族谱了。
说到这里我查了查编剧的背景。
原来家门编剧是个孤儿,那样长大的人,对于族谱,对于自我价值定位“我是贵人”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吧。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
甭嫌我想的太多,看丹雅劝李氏建立新族谱的时候,总是记起之前棒子国人民好像説孔子是韩国人来着(不太记得,如果没有,当我没说),这大概也是编剧对韩国文化的一种期待吧,无论怎样,要为自己自豪。
最后说说轻松的。
説演员吧。
我得夸导演选角太厉害了。
每个演的都到位,都很好,关键是没有韩国整容美女的脸谱,都特自然,特生活。
女主的戏没看过,仿佛演了天可怜见,角色性质差不多,都挺悲情的。
但是个人比较喜欢女主,首先虽然整了但是整的自然,其次这整不来的知性气质为全剧增光添彩。
男主,朴施厚。
现在仿佛很红。
演了逆转女王和检察官公主。
个人觉得还是李江石这个角色丰富感人,男主拿捏非常到位,层次清晰。
逆转和检察官里面男主太可爱了,咋越演越倒退了呢,提拉米苏变薄饼了,没层次啊(个人意见,个人意见)。
但是由家门觉得朴是非常有可塑性的内敛演员。
希望选戏再慎重些,不要一味奔着韩流去了。
胡言乱语许多。
最后收个尾。
老实巴交的说一句,真心推荐家门的荣光,这部剧值得扎扎实实,真诚的观看,得到的会不仅仅是温暖和欢乐。
整部看完,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慧珠和贤圭。
幼时读书,曾见过这样一句话:原来恋爱人人谈得,但非得要年轻漂亮的人才能谈得好看。
这话没有听起来那么外貌协会,只是我对于很快会从大学毕业的一点点惶恐和急迫的想抓住青春的尾巴谈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的渴望。
慧珠和贤圭的年龄,刚刚好。
这长剧里面还真是有好多对:有大叔和萝莉的 有饭桶和男人婆 有临老入花丛的 还有男女主角那缠绵曲折的苦恋可是慧珠喜欢圭贤,却最纯净,最无欲无求,最打动人心。
这样去爱一个人,最容易也最难。
其实虽然世间很多事求而不得,最最难得的却莫过于心爱的人刚好愿意回应自己的心意。
之所以说最容易,是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恋爱,慧珠一开始就完全不求圭贤的回应。
只要不怕在这场单恋中溺毙,就可以抱着必死的决心一头扎进去,循着心上人的脚步,辛苦自己,全部生活只绕着他。
可这恰恰是最难的地方。
人人强调个性独立,慧珠的爱不仅辛苦,也会被斥为卑微,浪费生命。
向来让我引以为傲的清醒冷静,让我没办法想象自己也会这样神魂颠倒的陷入爱情。
看到心爱的人紧张到无法呼吸的地步,这样的心情却让我无比的羡慕。
这样爱着一个人,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有一个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好呵。
这样的爱情,需要青春的资本。
人不挥霍枉少年。
饮食男女,大约是无法免俗的。
10年后的我可能会迫于长辈和人情的关系结婚生子;炎炎烈日下挤公交车,将自己汗湿的腋下暴露于人前;放学时分幼儿园门口等接孩子,一边还同各式大婶少妇讨论白菜贵了韭菜贱了之类的话题;不再追逐Jimmy Choo 或 Valentino,而是口沫横飞的指责许久不能升迁的老公没用。
就算我将来会变成这样一个如此世俗的女子,希望这个女子还记得,当年她曾经相信过,贤圭口中所说,那种喜欢一个人喜欢到每晚去捡石头的爱情是真实存在的,我不需要找到,只要让我继续相信就好。
爱情是人性中最奇妙的一种情感,茫茫人海中,为什么偏偏是你和我?
很难解释爱情发生时电光石火一瞬间奇妙的化学反应,所以影视剧中表现的爱情常常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因为爱所以爱”,是“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既然爱情本身是这样的难以捉摸,神秘莫测,那么让看上去再难登对的男女相爱都不是不可能的。
于是一些影视剧就随随便便地把男主女主安排在一起,拙劣一点的会借用慢镜头、特写加上音效来告诉你,这一刻,他爱上她了,之后制造种种考验让他们爱得死去活来。
某部剧中女主神经错乱,自私偏执,脾气暴躁,毫无可爱之处,编剧却偏让完美男主对她暗生情愫,死心塌地,凭什么啊?
爱情会让人失去理智,但爱情的发生一定是有缘由有迹可循的,而艺术作品就是要破译人性中这最耐人寻味的密码,探寻爱情中最幽微的最难说清楚的那一部分。
爱他的幽默才干,爱她的善良纯真,这不是理由吗?
这不是很好说清楚吗?
可这不是艺术。
艺术不是贴标签,她会做家务,所以我爱她勤劳贤惠,他勇斗歹徒,我就爱他正直勇敢,这样写爱情远远不够!
《家门的荣光》是怎样表现丹雅和江石的爱情的呢?
全剧54集,到32集表明心迹,第46集终成眷属,几十集的剧情展现了他们是如何从好奇、排斥到合作、沦陷、挣扎、坚定的情路历程,刻画细腻,层次分明。
毛姆曾经说:“我从来都无法得知,人们是究竟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我猜也许我们的心上都有一个缺口,它是个空洞,呼呼的往灵魂里灌着刺骨的寒风,所以我们急切的需要一个正好形状的心来填上它。
”丹雅的出现刚巧就填补了江石心灵的空洞。
世人只看到他的刻薄狠毒,唯有她看到他的无奈和痛苦。
因为出生在暴发户家庭,他从小遭人白眼;因为父亲对世界冷漠的怨恨,他和父亲联手用尽手段踩在法律的边缘整垮一个个合作伙伴或对手,他只想做好儿子好哥哥,其他人都与他无关。
他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是孤独的,他已经放弃了自己。
他很清楚,曾喜欢的天文学也好,所谓的爱情也罢,都与他无缘,他活着的理由只有家人。
这样的他对聪慧淡泊、温婉有原则的丹雅是完全没有免疫力的,丹雅代表的是江石在二十几年的岁月中不知其处、在潜意识中却又十分渴念追寻的那个部分,她就是他灵魂的救赎。
江石曾对丹雅说:“我会慢慢地变得和你一样。
”丹雅说这句话比“我爱你”还要让她心动。
江石的话意味着他自我的觉醒,灵魂的苏醒,意味着他对丹雅代表的生活态度、理念的认同和追求,是他们相爱的本质原因,的确比任何海誓山盟都要缠绵动人。
可以说,有了丹雅,江石的灵魂才真正完整。
不眠不休看了家门二遍,无数遍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因为实在放不下。
丹雅: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丹雅吧,无关美貌,说的是她身上沉静安婉的大家气质,仿若空谷幽兰,这样的女人就像一座宝矿,身上有无数的奇珍待你发掘,越是接近她就越发现她的美好,也就越陷越深,因为了解而相爱,也因为相爱而沉沦深陷。
从来没有看过尹京喜的戏,也并不认为她是第一眼美女 ,但不得不承认,演员的选择非常到位:宗家闺秀的气质,大学教授的沉稳,活死人的心死,假谈恋爱时的心动隐忍,接受江石后的坚忍俏皮,无一不让我拍手称赞!
江石:他是我看韩剧十几年来最钟爱的男性角色,是心仪的人。
现在我也分不清我喜爱的是李江石亦或朴施厚,但有一点非常肯定,他们已经合二为一了。
江石是家门的关键人物,全剧高潮迭起,江丹的恋情让所有看官为之揪心,江石的眼神:深沉的,忧郁的,悲伤的,喜悦的,黯然神伤的,欣喜若狂的,情深款款的,无一不让我为之揪结。
若爱,请深爱,江石让我感觉重新谈了一次恋爱,不论上班还是休息,他的眼神总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好像自己就是那个沐浴在他爱的眼光里的那个女人,好幸福,也非常羡慕丹雅,但是也非常清楚,唯有丹雅那样的女人才震得住江石这样的男人,才能收住他的心并使之沉沦!
江石是足够优秀的,心思缜密,雄才大略,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让无用的同情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江石是狂妄的,因为他有足够狂妄的资本,意气风发,认为世界为钱所主宰,任何女人都不放在眼里,直到碰到让他连连碰壁而又完全忽略他的丹雅,这对一直不可一世的江石来说,绝对无法容忍;俊逸挺拔,任何女人都不过是为他锦上添花的装饰品,到后来深爱丹雅结婚后,摇身一变小新郎,爱,就要说出来,江石在剧中三个阶段的转变,内心的变化,朴施厚都演绎得很好,也因此让我对他由路人甲到关注到喜爱!
全剧冲满了宗家传统文化与现实物欲横流的冲击与碰撞,除了江丹之外,睿智参透世事的爷爷,慈爱善良的三月奶奶,老来追求幸福的爸爸与时尚潮人的后妈,木纳稳重的大哥与年少老持的真儿,活泼善良的二哥与男人婆的瑛顺,暴发户的李万甲夫妇,无一不是用心演绎,感觉他们真的就是一家人。
剧中五条线并行,以江丹相识,相知并相恋为主线,每条线都反映了现今社会的不同现象,无须苛求每一个细节,因为让疲惫的我们追看的目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对高尚情操的向往,暖暖的温馨的亲情满溢心间:爷孙爱,父母爱,手足爱,大爱人间。
比起各种描述现状的勾心斗争,究竟我们要追求要传承的文化与精神是什么,在各种拼爹的年代,能有什么比强大的内心更重要;在缺乏信仰的浮华当下,看到这样一部好戏,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作为一个博爱的人,我的花心应该是体现在了各个方面。
一般来说,日剧美剧比较得我心意,因为够短够紧凑,相比之下韩剧就拖沓太多了,很多时候就连16到20集这样的规格都会被弃掉更不用说超过50集的家庭长剧了除非陪妈妈,一般绝对不沾,在我印象中看得长剧那都还是6年前,或是再往前的,《看了又看》,《人鱼小姐》,《黄手帕》,《大长今》一类的。
至于最近流行什么,完全抓瞎,脱离了父母,也算完全卸下了陪母亲看电视的重责。
可是《家门的荣光》却是我自个专门去找来的,还老老实实坐在电脑前一星期,连快进都没有,当然也没法快进,也舍不得快进。
最开始确是为了朴时厚,在诸位指点下,号称朴时厚代表作的《家门》被大家盛赞,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的新热出炉,还有金素妍大美女站台的《检察官公主》。
好嘛,一观之下,果然好剧,确是名副其实。
不光光是朴时厚,整剧中所有角色都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虽然集数够长,可整个故事却确实庞大,俩个主要家庭间错综复杂又爱恨纠葛的关系,每个家庭成员又各自向外延伸的辅线。
难得的是在略显沉闷的前十集后,整个剧情节奏就渐入佳境,丝毫不显拖沓,有张有施,把所有的情节安排得有理有据。
其实最后完结,再回过头来看前十集,却发现,前面沉闷是沉闷了些,却是为整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太爷爷的葬礼开端,在这样一个家族大事件背景下却不动声色地交代了所有角色的个性,经历以及人物关系。
其实开端葬礼还和结尾,丹雅和江石的孩子出生,再加上爸爸和继母李室长的孩子,东东的弟弟,大哥和真儿新领养的继承人,整个家族拥有了6个小婴儿,相呼应。
从死到生,又是一个轮回。
虽然韩剧向来边写边拍边播,但整个故事从开篇就整个通盘考虑,为结局埋下了伏笔,编剧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思路,不得不为编剧的精良构思赞一笔。
让我意外的是。
在最后快结尾的十集中还高潮频出,本以为就这样消停了吧,接下来该是温温馨馨,慢慢从前端报复高潮中平淡下来直至完结了吧结果在最后一集的开头还解决了个大事件,抖出了最后一个家族秘密。
这实在是让我看得过瘾之至。
接下来就剩最后的半小时了。
对于家庭长剧来说,为结尾的铺垫只有短短的半小时这显然是不够用的,按照惯例一般会预留个一集左右的分量,但是导演和编剧在此处处理得还是很到位的,在最适合的地方戛然而止,省去了一般会预留给观众慢慢回味的时间,而是像留了家庭作业一样,让你在关了电视后怅然若失,不断回想。。。
整剧从剧情渐入佳境开始,质量就一路飙高,并且一直保持到最后。
对于近几年看了太多虎头蛇尾的烂尾剧的我来说,中途弃剧实属正常,能让我坚守到最后的韩剧实属不多,更何况还是家庭长剧好本子,好演员,《家门》确是我最爱的长剧,没有之一。
韓劇《家門的榮光》,主要講的是兩家人的故事,一家人姓河一家人姓李。
河家是有著悠久傳承曾經衰敗又被振興起來的名望大族。
河氏有自己的宗門、宗家、族譜、祠堂,保留著古老的婚喪習俗,并且保留漢文(中文)書寫。
古老的宗門束縛著河家人,但也同樣使他們擁有了寬厚誠懇講求信譽的美德。
李家是新興的暴發戶,認真勤勞與無敵淺薄在李萬甲與其妻子身上共存,由於早年生活的艱辛對世界充滿了怨恨與刻薄,凡事不擇手段以怨報怨並習慣以金錢衡量一切,雖然讓子女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仍為上流社會排擠。
於是李萬甲千方百計地想要獲得一份族譜為自己謀一份出身,並在與河家的交往中頻尖打探宗門禮俗,為此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如,河家在喪禮上送出的禮品—繡花的抹布被李萬甲當成了手帕使用;看到河家用小桌坐在地上盤腿吃飯於是也有樣學樣,寧可一頓飯起身好幾次也覺得人家的舉止有派頭……慢慢看下去,覺得這兩家人的關係,倒頗似中國與韓國的寫照。
中國就好像河家,擁有古老而輝煌的文明與傳承,經歷了百年的動亂與戰火後,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煥發出新的生機。
韓國就好像李家,亞洲四小龍之一,在二戰後全力發展經濟而崛起於亞洲,並在經濟發展之後力圖從文化方面得到世人的認同,在諸多的影視作品中讚美韓食韓服推廣韓禮,為此不惜篡改歷史多次诋毁中国。
之前有《大長今》裡描寫大長今發明了針灸,最近則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小偷都不放過拍成了《一枝梅》。
韓國在二戰後五十年代左右開始其“去中國化”運動,這裡面不知道美國與冷戰思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就其結果來看,這場運動既成功又不成功。
取消漢文只是這場運動的主張之一,其他影響深遠的還包括篡改跆拳道來歷(其實是由唐拳演變來看)、不承認中國曾為其宗主國等將所有中國因素徹底去除的運作。
前不久,韓國人還叫囂著要將“清明節”“端午節”作為韓國文化遺產註冊。
國人有句成語對韓國人的行為有著很形象的註解:掩耳盜鈴。
作為一個歷史上從未強盛過又在近代飽受壓迫的民族,強盛起來後力圖在文化方面打造其民族自尊自重精神的種種舉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長久的自卑形諸於外的表現之一便是妄自尊大,簡稱自大;暴富之後的金錢更是刺激了自大心理的進一步膨脹。
隨著中國的強盛,此消彼長的經濟實力同樣影響著文化方面,又或者韓國的有識之士們終於從黃梁美夢中清醒過來。
韓文在辨識度和清晰度方面存在的先天缺陷逐漸顯露,漢文又漸漸在韓國恢復使用,特別是在身份證登記等方面;表現儒家文化與漢學影響的電視劇一部部誕生……《家門的榮光》裡李萬甲的兒子李江石,作為暴發戶的兒子從小受到排擠,卻從未以自己的父母為羞恥過。
李江石聰明自信驕傲,雖然行事亦不免唯金錢論,但在與河家女兒河丹雅的交往過程中,漸漸認識到以往的偏激變得隨和謙遜。
李家最終放棄了收購族譜偽造宗門的企圖,而是決心要建立一個新的宗門。
任何試圖在虛無的根基上建立高樓大廈的舉動最後終會歸於虛無。
李家最後終於找到了正確的道路,或許也有著其象徵的意義吧。
以上。
难得一部韩剧这么有深度啊 除了有点家长里短的唠唠叨叨 给5星!!!!!!!
3.0 看了大部分实在忍不住要吐槽了,里面的爱一对比一对奇葩,真正的各种俗套狗血轮流上演。唯一正常点的人物只有一开始发现老公出轨然后果断离婚并且迅速消失再也不出现的那个女人。弃坑
台词写得好,佩服编剧。还有....好吧,我承认,朴时厚蛮有看头的,呵呵
总的来讲,喜剧元素丰富,不错
去死吧 结就结,不结就不结。谈就谈,不谈就不谈。说起来是名门望族,思想里都是偏见和封建。WTF娘你非得看么!!!!
为了朴施厚看的,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看进去。
以前看的
辛苦啊!
原谅我看完也没发现男主角帅,看完也没觉得多好多好看。。。
何丹雅好漂亮~剧情太拖沓减一星
弹幕和一些评论一直在说后面多好看多好看,我看了十集,十个小时,实在看不进去。女主这种老好人人设看着没意思,男主说话尖酸刻薄,家里神经病还拿当个性的人实在太多。说来说去,就他家那点破事,我是真没兴趣追下去。拜拜,下一部韩剧见。
温馨家庭剧
哈哈哈哈,笑死了,好看的剧
有些段落很不错。虽然设定女主是清冷的个性,但男女主之间应该有强电流的阶段仍然没什么电流感,只觉得是在演戏。仍旧是韩剧一贯的弊端——剧情过于拖沓纠结,中间重复的部分太多。另外女主整容的脸看起来相当彆扭。看来2010年的韩剧还是比两年前进步了很多啊。
前期比较平淡,中期比较精彩,后期比较狗血,看来韩剧就是韩剧啊,没有传说中那么好看,至少我是不会再看第二遍滴。。。
2013年寒假 好温暖
它的拖沓真心泯灭了我对朴施厚的热情。。P点事可以演54集。。
陪母上大人看完,两家大大小小演技都老好了,人物个性鲜明又饱满,佐餐或睡前安眠都是表现尚佳之作!
陪着老妈看的剧,还是挺好玩的.
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