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笔下的冲破时代禁锢的大团圆相反,简自己的爱情败给了那个时代。
味道正,制作好,唯独一口蹩脚英式英语的安妮被电眼一美君抢戏。
安妮不是梅毒瘤,拍一部电影就能学一门外语,但演技可以磨练,之后的《悲惨世界》我们看到了那个努力奋斗的“芳汀”。
又是一个关于在爱情和面包中做选择的故事。
这样一个除了结尾基本套皮自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很难相信真的是简奥斯汀的爱情,一切都太过戏剧性。
但仍然要吼一句,安妮海瑟薇已经是个大甜妞了可一美笑起来实在比她更甜!
简大神根本不会从坟墓里钻出来说,这不是我!
这不是我!
相反,她应该很得意,ANNA HATHAWAY也算个唇红齿白的小尤物了。
琼瑶奶奶可以写一帘美化自己,写浪花赞美自己二奶变一奶的丰功伟绩,简大神怎么会介意世人把自己也许平乏无趣的一生歪歪成她小说的样子呢。
基本上是把傲慢偏见再拍一次,ANNA HATHAWAY基本重复了keira knightley的表演,阳光健康活泼可爱,再次向世人宣告,咱们文艺女青年,可从来不是阴郁型,咱们文艺女青年里也有美女,不许妖魔化文女,不许妖魔化女博,不许妖魔化女性。。。。。。
咱们比刘奶茶爽朗多了。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不结婚了,无论身上有多少优点,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庸俗的结论——“哪又如何呢,她又没嫁出去”。
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虽然让你关心上她的是作品,可是让你谈论的还是会滑向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之后变得更无比回荡,八卦好像真的似的。
可想而知,200年前没有结婚的简·奥斯汀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刺耳的声音像泡沫塑料之间的摩擦,让人浑身难受。
简·奥斯汀200年诞辰纪念日,我跟BBC的记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采访,路旁的古树是她当年亲手载的。
相比较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彻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
我们有红学,英国有简学。
举行完仪式,有一些学者发言,其中讲到她生前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摄像大哥静默之中地掏出了薯片和瓜子,露出吃瓜群众的目不斜睛,口水都要滴在器材上了,我保证他对《傲慢与偏见》没有对这八卦更感兴趣。
可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耳朵竖得的像天线。
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就曾恐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窥探,也担忧学者们的无端揣测以及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她焚毁了大量妹妹生前的信件,可我们还是在落网之鱼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伦敦警察纠察开膛手杰克还卖力。
发言的研究员读到简·奥斯汀给她最心爱的侄女范妮·奈特回信中的一段话:“Nothing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being bound without Love. If his deficiencies of manner strike you more than all his good qualities, give him up at once.”当时范妮·奈特正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苦恼,向来睿智的姑母给出自己最直击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
六本小说都是关于爱情,恋爱、调情、婚姻面面俱到,当时觉得,这个女作家一定感情经历很丰富吧,至少也是行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人。
不同于张爱玲,简·奥斯汀总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持有乐观精神的人呢?
这种揣测正暗合了人们对于女作家这种生物的猜想。
像是她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好还得配上泛滥的爱情体验,阅人无数才能攒够写作的素材吧。
而简·奥斯汀的一生,简直是对这一刻板印象不动声色的回击。
简·奥斯汀毕生住在汉普郡乡间,所著的6本小说,都在描写她最熟悉的、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充斥着卷发、印花棉布和交际舞会。
简·奥斯汀生长的家庭,正是她小说中集中描述的那一类,在乡间不失体面,却也未及富贵。
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母亲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背景,并在婚后常提及自己是因为爱情下嫁给简奥斯汀的父亲。
虽然家庭背景体面,但由于父亲做牧师的工作薪水微薄,所以全家长期面对经济拮据的窘迫。
尽管如此,她和姐姐从小却不得不学习各种才艺,音乐、跳舞、绘画、针织,旨在培养出一种气质,以便增加未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11岁,她在父亲的海量藏书中,获得了另一种安慰。
同很多与她时代远隔的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奥斯汀不满现实的唯一救赎。
16岁时,简·奥斯汀亲眼目睹自己貌美的姨妈,为了金钱不得不远嫁印度,最后牺牲了后半生的快乐。
她以此为雏形写了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愤怒地反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
”然而,一己的愤怒,如何撼动如山的现实,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经济来源只有两种,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丈夫。
婚姻制度更像一个复杂的经济决定,女性的财富与婚姻市场息息相关。
女性的财富由父亲传给丈夫,丈夫控制着她们的财富直到她们去世。
大量女性为了金钱订婚,男性也会倾向娶一个能为自己家土地和生活方式提供资金的妻子。
关于这一切,简·奥斯汀写下:“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
”200年前她就说出了至今都不过时的经典之语。
尽管在小说中,她创造出女性通过婚姻获得金钱,最后爱情金钱兼得的大团圆,但遍布暗讽的桥段,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相信或期待这样的人生。
简·奥斯汀一生唯一的爱情,在电影中已经演过,19岁时,她爱上一个爱尔兰年轻律师,却因为对方家庭嫌弃她不够有钱而失之交臂,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这段爱情之后,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她拒绝了所有建立长期关系的可能。
1802年,21岁的简被朋友的兄弟哈里斯·比格-威瑟求婚,对于当时的女性结婚年龄来说,简算相对老的了,而比格-威瑟比她小六岁。
她接受了求婚,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又解除了婚约。
200年后,我坐在她故居前的草坪上,想着她当时何以有这样的透彻,或者叫坚持。
我相信她忠于自己,绝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金钱的交换物。
并且,在那样细致地观察过同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后,她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知。
“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倆就会幸福。
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
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多少身在婚姻中的局中人,一生都难了悟这样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她一直是局外人而能看得更清,也可能她根本不再对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抱有玫瑰色的幻想。
如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一个女人的清醒,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作家的清醒,可以唤醒许多沉溺于幻想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英国发生过几次在文学趣味上的革命。
大部分作家都无法跳脱出这样的宿命,即因读者的趣味变化,而造成声望的上升或坠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品竟能红过200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丘吉尔等一大票直男,嘲讽她小说里只有男女之间磨磨叽叽的日常琐事,没有悬疑或冒险,不担心法国大革命,也不关心拿破仑,茶杯中的文学,算不上伟大。
要我说,也要看如何定义什么才是人间大事,她的小说里承载着历史背景、女性地位、婚姻法和习俗、财产制度、遗产法、生活方式、社交、变革……每一条信息可都是国家大事啊。
“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苦恼,反而觉得有趣,这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
”简·奥斯汀所写的,从没超出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
她在给亲戚的信中提及,她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当时的英国摄政王非常痴迷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却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简·奥斯汀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
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
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正如古代的希腊人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下他们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忠于自我,才是简奥斯汀一生坚守与追求的真理,无论面对人生还是写作,还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勇敢的爱情和婚姻的探索者。
在我们的文化里,诞生了许多诸如“搭伙儿过日子”这样的短语,可见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稀里糊涂的也能过。
往往越是清醒的人,越是跟简单易行的世俗背道而驰。
不过,拥有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未见得就比独身幸福,孑然一身也不意味着就悲惨,选择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的未知和风险。
爱打探女作家隐私的我们,最终没得到多少消遣,打破沙锅难免发现了世间残酷的真相:爱情里的浪漫总是转瞬即逝的,幸福的婚姻全靠运气。
人的一生被定夺下来,往往,只需要那样短短的几分钟。
汉普郡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
高高的树冠,阳光细碎的闪躲。
蝴蝶飞舞进春天的风。
你迈进那个好像是久别了的家,脖颈细长,裙摆摇曳。
你放弃了你最想拥有的,无法忽视的理智与责任最终战胜了年轻的激情和心。
你从此眨眨双眼,继续面对家乡那四季年年安静的河流与森林,面对园子里的土豆和圈子里家畜,面对那一直陪伴你的一切,那你以为可以丢舍的,却最终面对了一生的一切。
直到后来你再次遇见他,在悠扬婉转如回忆的歌剧落下之时。
曾经那个笑容调皮清嘉的男子,看着你时仿佛吸收了一整个春天的阳光。
眉眼里的春草清辉,又在多年后相遇时浮现。
他揽着他的女儿,看着你,没有微笑,略微尴尬的,看着你。
你生生的挤出了体面的笑,轻轻叫他,Mr.Lefroy。
那个曾经日日夜夜思念着的男人。
那个曾让自己爱的天翻地覆无所畏惧的男人。
如今,不是Tom,不是darling。
只是,Mr.Lefroy。
故事终于由海面顺者时间的线索向纵深处移转。
再大的波澜,最终也只是深深的静,死寂的静。
你为他们阅读。
你为他阅读。
你淡淡的语气里是满满的疼,而他为你鼓掌,眼里,亦是满满的疼。
镜头里,他的无名指上的金戒亮的刺眼。
你把书轻轻扣上,看着他。
十指洁净素然。
你依然微笑,这是你的选择,也是你和你们最终所承担的结局。
-What happened?-Noting happened.NOTING happened?你就这样逃开了。
跳上了回程的马车。
他没有拦你,你没有回去。
这辆马车一拐弯,把你带上了另一条路途。
你们长达一生的错过,自此开始。
男主角James所演的《赎罪》与此异曲同工。
现实中的残缺,作品里来圆满。
这不是成就,不是骄傲,不是完美。
这只是一种弥补。
一种救赎。
好想去想,又不忍心去想,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又怎样。
如果你们那时再多一点勇气。
再多一些义无反顾。
又怎样。
也许你的作品还会出版,所改变的,只是书里的情节。
你曾说,你笔下的人物在经历一系列磨难后,都会有着美好的结局。
多少年你缜密的爱恋,你全部慷慨地转送给了你笔下的女子们。
她们所经历的磨难你都经历了,而她们所获得的幸福你却失去了。
所有的原因皆在于,那个决定,那辆马车,载着你在困难最大的时刻逃逸,逃离了即将面临的困难,也同时逃离了那应该被看到的happy ending。
在大提琴和钢琴交汇声里结束的电影,看得我是满心的遗憾。
没有机会再去证明当初抉择的对与错。
所有的只有承担,以及之后长长长长的钝痛,伴着黑夜而来。
她和他,只有在英格兰阳光柔和的午后,在铺着格子布的桌前,就着一杯咖啡,怀念故人。
可是。
如果,有如果。
Jane。
你到底希望不希望,有如果。
高一出去军训的时候,新生们坐在一起唧唧喳喳,身边的女孩子掏出一本《傲慢与偏见》,问我你看过吗。
那天外边的天那么蓝,风那么自由,高一这么开始,前途一片明媚啊。
我说没看过,于是她就说,你看看吧,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
英文版也凑合着看了——说着就递了过来。
没有女孩子能够拒绝奥斯丁——在豆瓣上看到的句子,仔细想想,也许是句真理。
至少我在看了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傲慢与偏见》之后就痛下决心,再去把英文版给买回来读了。
其实倒也不是多么铁杆的粉丝,只是因为她的谴词用句都不复杂,没有那么多重峦叠嶂似的比喻,却每句话都那么精巧,暗含在句子里面的层层情感,铺陈得错列有秩。
作者很聪明——这么说是比较那些所谓深沉派作品的,不是说那些文就不好,只是看着累。
聪明人都能举重若轻。
无论举的是爱情还是理智,是家庭还是写作。
当然,这个也是我最后才明白过来的。
说回看的电影。
放在电脑里存了很长时间。
终于看完,却是感叹编剧的匠心独具。
主人公们的语气轻缓迷人,其中蕴藏的智慧也颇具回味。
不得不说这片子还真的很吸引人。
——开头呢?
——很糟。
——然后?
——更糟了。
她先是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婚姻。
她不爱卫斯礼先生,认为他刻板无趣,也无法原谅他的姨母对婚姻所保持的傲慢观点;她爱上了汤姆先生,私奔都走到一半了,却还是在一封家书下找回了理智,打道回府。
虽然看电影之前就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才女小姐终生未婚,心情却还是随着电影波澜起伏,顿时觉得我还没老啊。
经常感叹,通常才子都有佳人前仆后拥,气势可直逼百万雄师过大江。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课上,我端着一本作家野史看得无比欢乐,他们随便哪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进八点档,个人问题是只有更乱没有最乱,从雨果先生到柏伦诗人,他们才子的爱情似乎只为了点燃写作激情,他们的爱欲之火燃烧着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笔下情感激荡,感情深刻,他们始终是巨匠。
可那些身负才华的女子,却总是隐匿在时光的尽头,留下那么多美丽的爱情,一生却显得苍白如花。
从夏绿蒂笔下的简•爱,到简笔下的ELIZA,每个女子都那么聪慧、自尊、温柔、勇敢、坚强,她们在故事里经过那些磨难之后,得以和自己心爱的人相守一生,看遍幸福的颜色。
可是真实中的她们呢?
作为主角的原型,她们大概也拥有了那些美好的品质,甚至还加上不菲的才华。
可却没能将她们变得更幸福。
她们用苍白的一生,去描绘那些绚烂的爱情,用希望自己幸福的心情,饱蘸泪水地书写幸福。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开始明白,其实才华,特别是属于女孩子的才华,带来的通常都是不幸,而不是幸福。
作为一个作家,他们注定纤细敏感,而生活通常比较坚硬,所以他们有的人拿枪对着口中,有人拿枪对着腹部,有人拿死袜上吊,有人让自己的尸体优雅地躺在地毯上。
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我们,通常也没有童话中那么幸运。
如果罗切斯特先生没有经历那场火灾;如果达西先生没有那么有钱;是不是那些女孩子会像作者一样,隐匿着不为人知的爱恋,隐忍寂静地过完一生,一如拿笔创造她们的女子?
我想,之所以这些故事都如此完美,大概就是因为她们始终没有得到的,希望自己笔下的人物得到。
就是那么一点点的私心,所以她们的作品不够悲情,也不够剧烈,缺乏一些必然的大气。
——可它们一样能够在时光中不朽。
她们细腻、清晰,洞察力一流的小说,以高高的排名放在一生必读的多少本小说里,傲视群雄。
没有了她们,英国的小说史该是多么枯燥无味。
幸亏有她们,文章饱蘸深情,哪怕那是深情的泪水。
简和汤姆愤怒的相见,偶然地相遇;他们在图书馆的遇见,汤姆给简提出的建议;他们在舞会上优雅地旋转,眼波流转,深情款款;他们在寒冷的屋外,温柔地接吻;他们在树林里,手拉着手私奔。
画面一通暖色,简直温暖到心底去,英国的小镇风情,美丽的丛林景色,蔚蓝的大海苍蓝的天空浅白的沙滩……如果这是一段,能够完美的爱情该多好。
就像她笔下一直书写的。
她不是为了自己可能过的贫寒生活——“如果那段爱情会摧毁他,我宁愿不要。
”她不要。
即使自己还要回去面对众人的目光,即使自己还要再回到贫寒的生活中去,喂猪,挖土豆,即使还要去忍受那些夫人们的闲言碎语,她还是回去了。
而最让我看重的一点,就是在失去了这些之后,她不肯放弃她的笔。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对那些老处女怀有偏见,而在当时,她就是如此勇敢地追求了爱情,然后再果断得义无返顾地为了对方,再度放弃。
然后把感情留进书里,百年不朽。
她最后再度看到那个男人。
她爱过的,一直深爱的男子。
他的女儿叫简。
她在歌剧厅里用温柔的语气念着自己写出的句子,带着浓烈的爱。
然后她合上书,露出没有戒指的左手。
她还是那么优雅,温柔,天真,勇敢。
成为简。
会不会很多女生都想成为影片中的那个简,虽然不想复制相同的结局。
连我也是一样。
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嗯,我想成为她。
勇敢,坚强,天真,优雅。
她不着急于自己的处境,她敢于面对自己的心意,她可以为了更重要的东西放弃她看重的爱情。
是的,我是想成为这样的女人。
即使我知道那并不保证幸福,甚至那根本就是排斥幸福。
今天七夕,这是我看了这片才知道的事。
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喝着咖啡和可乐,看屏幕上变换的光影和温柔的句子,冷静地爬写评论。
是的,我到现在也没能如宿舍同学所愿地把自己推销出去。
经常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泡网吧泡图书馆。
想睡的时候就得自己定闹钟,没人会好心地把我叫起来。
好吧我承认这的确不算什么值得欢庆的事。
好吧我承认我看到同学发过来的短信觉得有点凄凉。
好吧我明白也许我临上铺说得对女孩子是得找个人照顾自己。
可是,我还是会那么一如既往地活下去。
我不会去祈祷你的到来,但我会等着你。
等你出现在我的世界,帮我推开一扇门。
我会在你没来到之前,好好活着。
即使你一生也不会出现,我也不会把自己嫁给一个不爱的人。
我一个人也可以活下去的,所以,如果你出现的话,我要平等地去爱你。
大家骂我的不切实际吧。
断断续续观影,终于在国庆看完《成为简奥斯汀》。
这部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让人在观影之后深深回味。
爱情,理想,生活,名誉,各种与人息息相关语汇在我脑海辗转不停。
原味英伦乡村古堡,风景美丽乡间小道,优雅的乡村舞会,勾勒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简便是生活在这里,她美丽聪明,思想独立,文笔流畅,我们可以从眼神中读到她高傲的灵魂与自由的精神。
绝不因为金钱向爱情低头,也会为爱情放弃一切。
因为爱,她拒绝家产丰厚的绅士的求婚,因为爱,她和心爱的人汤姆私奔,甚至放弃她所热爱的写作。
她的爱执着,勇敢,不顾一切,让人心疼,温暖,又酣畅淋漓。
而物质与世俗的压力,熄灭所有美好。
正如简的妈妈所言:爱情的确令人向往且甘甜如蜜,而物质却是必不可少!
当爱情和世俗与物质之间发生冲突,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
城市里爱情总是如此复杂,有些人结婚,不是因为爱,有些人离开,不是因为不爱,有些人不能相爱,不是因为不爱。
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的道德,无法逃逸的责任,不可躲避的世俗与巨大的生存压力,总是扼杀着一个一又个原本美好爱情!
我们应该抗拒吗?
那生活怎么办,贫穷拮据能维持爱情吗?
我们应该私奔吗?
那如何面对未来,自责,内疚终究会淡漠爱情!
我们无从而知,总之,最后简最终没有与汤姆守候一生。
影片的最后,简与汤姆再次相遇,竟是20年后。
汤姆带着17岁的女儿出现在歌剧现场。
容颜老去,他们还是他们吗?
当简破例为汤姆的女儿朗诵文章,当汤姆为大女儿取名为简时,我们看见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封藏逝去的爱情。
眉宇间,远去的哀愁此刻竟是如此伤感美好。
我想,有时爱情并非脆弱,只是在现实面前有些无力或者无奈。
不能相守一生并非爱情消逝,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沉默保藏……在梦想里,人才能真正自由,在爱情里,人才能真正幸福。
1、闯-入;(片名就是一种复写,好像简在电影里又不在电影里,显露出导演阅读和再创作的痕迹。
)我从汤姆的闯入说起。
与之类似的,也许会联想到之前简在家里弹奏钢琴那段,毕竟针对周围环境也很唐突。
但是,值得思考和注意的,从节奏和韵律上,简弹奏钢琴还是对简的一个舒展、一个显性的流露,而汤姆的闯入却构成一个傲慢、一个隐性的截断。
我们的简,很显然对这个年轻人有着一见如故式的起码好感。
可他太过让人失望和懊恼。
先是在简朗读的时候打瞌睡,然后是傲慢地评价简的书写只不过是一种女人式的伤春感怀。
在这一点上,汤姆的傲慢倒是有点一针见血,尽管不能说是一语中的。
简维持在自身之内的女性气质和才华,被傲慢截断。
如果说,单纯从汤姆闯入以及简烧掉自己的稿子这个场景里还不是很清晰这种截断,对于简“成为简”的意义,那么再看接下来的打板球和去河边这两个场景。
打板球这段戏,简上来接汤姆的球,一来简出于对汤姆傲慢的回应,二来,通过参加这场运动,简被认为和男孩子一样,这是他哥哥说的话,汤姆问她是不是之前玩过,她哥哥回复汤姆说,简从小和男孩子一起玩大。
随着导演的古典空间,在板球这场戏里发生了诸多转移,比如沃伦、卫斯理等等。
这些转移在必要之时,被导演重新拎出来说事。
然后趁着玩兴,就是跑着去河边。
简和弗伊德伯爵夫人跟在哥哥和汤姆后面,直到看见哥哥和汤姆脱了精光,跳进河里,她们两个扫兴而回。
这个场面相对于汤姆的闯入和傲慢,显得更为隐晦,但这恰恰就是我要说的影片里的第二次截断。
我们不妨来比较这两次截断。
第一次截断,包括之后延续的在图书室里,简和汤姆的对话,简的女性意识被汤姆重新置入一种懵懂,只是这个懵懂不光意味着无知,更主要的,汤姆推荐《汤姆·琼斯》给简看,告诉她,对于写小说而言,开阔重要于女性性。
而第二次截断,经历了一个波折,情感从欢快到低落的波折,女性性被一种无形的东西阻隔在河边,她们不得不返回。
在后面的文字里,我们还会回溯这两次截断,而且我试图指出,第一次截断和后面段落里的私奔关联,而第二次截断和私奔途中的折返关联。
2、复读与迷失;汤姆真正进入简的节奏——在流淌意义上的进入,而不是在相遇或者冲撞的意义上,尽管说相遇或者冲撞总是伴随始终,但我这里强调一种流淌般的交汇——,在于简开始呓语般阅读那本汤姆推荐给她的书。
这个段落,导演让汤姆的阅读声此起彼伏着、呼应着出现在简的阅读里,构成一种节奏上的复读效果。
随着复读所带来的交汇感触,一种女性因截断(第一次截断)而致的迷失被夸大了(从简涂鸦一段文字,包括剪裁,来宣泄对汤姆的不满开始,如她姐姐所说,她究竟要说什么呢?
很显然,她自己也不是完全明白。
)于是,织体(肢体)交错的情感,被傲慢、不满、偏见所引导的时候,情感也就随之不可开交。
在第二次舞会上,简一出现,镜头就跟着她逐次推开,周围模糊一片,仿佛进入了一个嘈杂烦乱的迷宫,然后她碰到了卫斯理,和卫斯理一起跳舞,直到一个不经意的交错,汤姆重新在她面前,状态骤变。
之前属于迷失的时空被汤姆占据,我们可以把这个认为是获得。
这一场戏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简和汤姆之间的织体(肢体)交错,相互耳语。
舞曲结束之时,卫斯理才发觉他已经不在那个中心,不知觉的去了边缘,这让卫斯理和他姑妈相当不好受。
3、符号:信笺;书写在影片中的反映,除了简写的两封信和小说之外,就是另外两封很有转折性的信笺,其中一封是沃伦写给大法官里,导致大法官大发雷霆,简对汤姆失落之余,不得不返回家中;另一封是寄给简的父亲的信笺,得知了死讯。
不妨说,信笺充当了当时时代男性话语的最直接承载,因为不是所有的话,都可以正式的说出来。
就像开头的时候,汤姆的舅舅和汤姆的对话,舅舅对汤姆说,法律的真正要义并不是维护公平,而是守护由身份地位所携带的财产,身份地位又需要汤姆必须做出价值来,才能继承舅舅的遗产。
包括在后来,简问汤姆,难道法律不就是维护公正的么?
汤姆说,不是。
简就很惊讶。
男性话语在一种似是而非中,纵横交织。
这和简与汤姆谈论《汤姆·琼斯》这本书的意思是关联在一起的。
简说,她觉得小说不仅要表现事实,还要表现事实背后的思考。
但是如果事实只是一个空头标语,那么事实背后的思考,又怎么能彰显呢?
同样重要的一个场景,是汤姆带简去看一位女作家。
简问女作家,既做妻子又做作家,应该是可行的吧?
女作家不以为然。
简还是抱有希望。
所以,后面汤姆在舅舅面前的临场犹豫,使得简遭受了第三次截断。
这次截断,成为了第一次截断和第二次截断之间的桥梁。
4、截断种种;假如说第一次截断,还属于一种爱情中的新大陆的话,那么第二次截断,无疑就是性格意识里的大西州了。
包括在《汤姆·琼斯》这本书里开阔的全景式叙述和视野,也的确是简自认为缺乏的。
在那个私奔的早上,一切都被这样的开阔的全景式视野所遮盖,因为阳光太好,周围太静。
导演的镜头在此时也有意稍微晃动起来,不确定和爱的激动,携裹着一对年轻人去创作自己的未来。
假如没有那封信,也许简仍旧心存疑虑和顾及,但是很难回头。
但是那封信却给了简一个犹豫的机会。
趁此之际,第三次截断游荡回来,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居然和第二次截断联结起来。
所以这里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智战胜情感或者现实打败理想,而是片名书写里的“成为简”。
在第二次截断中,女性性被无形地驳回。
而简一直思索的,是耦合于文学的自由,并不是现实自由。
如果她失去了这个关联耦合,那么,现实的意义也就变得很难被预知、很难被获得,然而她偏偏又不能依赖什么,最终只能折返。
当她回到家中,钟表的指针,还是影片开头的位置,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就像是在文学中的一个短暂的创作经验似的梦。
那种“成为”意义上的简,也就是耦合于文学的简。
但如果不经历这么些个截断,这种意义就很不明晰,也很难被确立。
昨天看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是成为简.奥斯汀,两部影片的相似自不必言,一个是将小说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将小说作者的生活还原,而小说恰恰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触。
于是,两部片中Jane和Elisabeth常常让我无从分辨——聪明伶俐见解卓然不拘小节敢爱敢恨;片中的场景也是那么的相似——华美的服饰热闹的舞会情深的姐妹清贫的父母。
是呀,小说里不就是作者真是生活的再现吗?
唯一不同的,只是小说中的happy ending吧。
Pride & Prejudice,有着漂亮的海报和我喜欢的女主演。
初看完,只觉得平平,觉得冲突不够激烈,人物不够饱满,甚至觉得,影片不够长,对导演喜剧化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等到了看Becoming Jane时,我几乎就是想在看到一半时换片,原因嘛,也只能说是和P&P太像了,我有些后悔连续看两部一模一样的电影。
出于对电影拍摄人员的尊重(好吧,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假了--!
),最后我还是看完了,而结果是,不但对BJ好感倍增,还大大加深了我对P&P的认识。
这也再次验证了:尊重一部电影,绝对不会有坏处。
影片临近结束,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的Jane也真正开始了她的写作,面对着陈旧的窗棂,一行行娟秀的文字流淌在她笔下,旁白娓娓道来的是P&P的开头,那曼妙的英伦腔调——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此句一出,昨天P&P的场面霎时映入眼帘,甚至比屏幕中的画面更加鲜活。
很神奇的效果。
这就是她的生活,和她的小说,她们如此的相似,不同的,真的只是一个happy ending而已。
我猜想,P&P片子的诙谐也只是Jane在原著中的轻松自在,P&P片中的平淡也只是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吧。
而影片结尾,多年后二人重逢的段落,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二人本是很害怕面对的吧,可当真正面对面,看着时光在心上人脸庞刻下的痕迹时,各自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呢?
那声对女儿略带责备的Jane字出口,在Miss Jane Austen心中又会激起多少涟漪?
于是,才有了破例的朗诵,那曼妙的英伦腔调——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 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 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 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恋人们,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语气平和得仿佛在叙述一件于己无关的事,可如若知情,不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Jane心中的苦涩和遗憾和失落和不甘又岂是旁人能够体会的?
Jane缓缓合上书,在众人的掌声中抬眼朝Tom望去,眼中满是清澈。
纵使往事历历上心头,她从容微笑。
Tom的恍惚被掌声打断,注视着Jane加入鼓掌的行列。
纵使回忆如潮涌,他含泪微笑。
影片的画面很美,两部都是,明亮的阳光和大片的翠绿,英格兰的乡下光景让人流连。
两部影片都有在旭日下逆光拍摄男女主人公接吻的镜头,画面如出一辙,光芒耀眼,美轮美奂。
同样动人的还有声音,原声很赞,以钢琴为主的P&P给我的印象更深一些。
片尾,Darcy从几乎快要漫出屏幕的晨雾中走向Elisabeth,叮咚回转的钢琴声如Darcy由远及近的身影般由弱渐强,那一幕真让人心潮澎湃,总算,经历了一连串“little trouble”之后,欢喜的“happy ending”。
当然更少不了那曼妙的英伦腔调,使得所有喜悦或悲伤平和或愤怒,所有炙热的表白或欲言又止,甚至是所有的傲慢无礼或愚昧无知,都显得那么优雅那么从容。
Keira Knightley英式十足,迷人十足,很喜欢、很喜欢,并且偷偷的弱弱的以为,要是把安美女的大段独白分给凯美女来念,听起来该是多么惬意的呀。
PS:如果女同学喜欢英伦调调,去看看贝克汉姆的专访之类吧,绝对的视听享受!
:)
你会爱上简.奥斯汀吗?
她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出身并不富裕但是接受了良好的知识与道德教育,学问渊博对人生和未来都充满梦想,容貌清秀仪态端庄,有点小清高,有点小俏皮,骨子里面那些小倔强时不时会蹦出来发作一下。
她对世界怀抱真诚而警醒的目光,敢爱敢恨心地善良,对感情的态度是憧憬灵魂的共振并且绝不将就。
她永远坚强独立清醒自信有原则,但渴望温暖,只要一点小小的温柔就可以将她融化。
这样的女子,你会爱上她吗?
有人说,我爱。
他叫Tomas Lefroy,来自爱尔兰,成长在伦敦。
又是怎样一个男子呢?
英俊聪明,博览群书,见解独到。
出身贫穷,努力向上流社会进军,并且胜利在望。
对了,还是个盛名在外的花花公子。
有一天,两个本不相干的人在乡间村落宿命般的相逢了。
不出意外,上帝就是要他们彼此相爱,并且深爱。
于是他们冲突,他们试探,他们挑衅,他们惊讶,他们理解,他们在彼此的眼睛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欣喜若狂,相逢恨晚。
按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这样的青年男女不在一起简直对不起天啊。
可是命运,就是爱开这样的玩笑。
他们在花园的角落里长久地亲吻和拥抱,他拉起她的手勇敢地奔向未知的旅程,因即将要来临的幸福婚姻激动得满脸通红。
但残酷的现实,正站在路口冷笑着等候他们。
生活真实的模样并非我们所想,当情感碰上理智,爱情碰上责任,鲜花碰上面包,我们的选择就来得那样力不从心而鲜血淋淋。
怎样才是幸福呢?
二十年以后,Tom成为了苏格兰的最高法官,Jane成为了著名的女性小说家。
彼此衣着考究,在上流社会里游刃有余。
她看见他,挽着年轻少女的胳膊,安安静静地站在她面前。
那一刹那,以为是当初热恋他的Lucy表妹。
女孩崇拜地说:今天可以为我们朗诵一段您的作品吗?
他皱眉:Jane,别这样。
时光霎时流转,初见时针锋相对的男女,草地上大笑奔跑的男女,舞会上翩翩起舞的男女,大雨里狠狠亲吻的男女,铁心私奔的疯狂男女,以及……她含泪离去,他默默无言的男女。
他们终究没有相守。
他结婚,生子,给自己的女儿用她的名,她则终生未嫁,延续着才女难售的铁血定律。
二十年后,Jane为年轻的同名少女破例朗读:“她开始理解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百分之百是一个最适合她的男人。
纵使他的见解,他的脾气,和她自己不是一模一样,可是一定能够叫她称心如意。
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治得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可惜这件幸福的婚姻已经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情人,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借鉴的榜样。
”众人鼓掌,Jane轻轻仰首,看见Tom依旧像年轻时那样紧拧着眉,深深地凝视她,尔后,终于在唇角凝聚出一抹欣慰而伤感的微笑。
她亦含笑。
双手轻轻交叉放在膝头,那洁白光滑的无名指,毫无点缀。
他不曾遇见比她更好的女子,娇俏,锐利,通透,潇洒,单纯。
她亦不曾遇见比他更让自己心动和热血沸腾的男子。
他们是彼此心底最深刻的烙印。
曾经相爱,永远深爱。
如果是你,你会爱她吗?
会不会拉起她的手在英格兰的乡间公路上狂奔,会不会在她为了成全你的家人选择放手时冲上前拦住她的去路?
她是《小王子》里的那只狐狸,看上去清高又难搞,实则躲在玻璃窗后面眼巴巴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心里默默念叨:驯服我吧……她的地久和天长,静止在谁的手上?
而你,会爱上简.奥斯汀吗?
小半年时间里看了两部英国人讲自己的女作家的电影。
前一部是之前写过评论的"Miss Potter",之后就是这部"Becoming Jane"。
两部都还没有看过的人或者也可以试着把这两部前后接连看,会发现许多相通之处,但我个人以为关于Jane的这部在心理描述方面更为细腻。
所谓小惊喜,是之前在电台和报纸的宣传上只注意到主演Anne Hathaway,直到坐在影院里对着银幕了,才一点一点发现还有熟悉的面孔:在"Six Feet Under"和"The Queen"中都有好戏分的老演员James Cromwell,Maggie Smith(远至"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近可回顾"Harry Potter"系列),以及,因为之前朋友推荐BBC改编狄更斯小说所拍摄的"Bleak House"而知道的Anna Maxwell Martin!
Anna是七十年代末出生,容貌普通,但表演颇为耐看。
十二月去伦敦时临时决定"Billy Elliot"优先而放弃了她当时正在演出的音乐剧"Cabaret",后来一直有点耿耿于怀,所以今天忽然发现她也在这部电影里很有点开心。
今年是奥斯汀辞世190周年,这个不上不下的周年未必是关于她的电影电视剧在英国先后出现的原因。
但的确,此时英国的ITV正在进行的是The Jane Austen Season,把与《傲慢与偏见》等相比相对较少提及的"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和"Persuasion"搬上电视荧幕。
此外,颇有人气的古典音乐台Classic FM也与ITV合作,应景推出这三部作品的有声书。
于是,像我这样没有电视看的人多少还有点下载有声书的福气。
上次说"Miss Potter"的时候说到苏格兰湖区风光在影片中有绝佳展现,不知道这一部关于奥斯汀的电影和ITV的Jane Austen Season几轮结束,因奥斯汀而去Bath的游人会否增多。
Audiobooks下载:www.classicfm.com
有人说爱情是麻木的,但简在甜蜜与自责中,她选择了理性。女的终身不嫁,男的女儿叫Jane的那刻,奠定了他们的一生爱情。故事前段平平,后段稍有劲,选角方面,男猪脚样子过萌~
因为《傲慢与偏见》,片子很好,只是安妮海瑟薇一点都没有Jane的味道,失败。而那谁,很帅
缺憾就是男主不帅,还挺矮的,结局也挺让人揪心的...相比起傲慢与偏见来说,唉,真是太遗憾了~应该打3.5星的
蛮苦的,很善良的人啊,就终身未嫁...安妮很美~男主角有种三角迷踪里伪上海人的感觉...
中途看睡着了,但是因为一美我又醒了,五星全给一美,安妮在里面都不美了,谁让一美这么美哈哈哈哈哈
风景很美,电影本身留不下什么印象。
安妮海瑟薇不是简奥斯丁
《成为简·奥斯汀》cliché 一个我爱你你爱我但是我为了你的幸福不得不放弃我们的爱情的故事,这算得上哪门子的经典嘛!!😒😒😒
安妮海瑟薇是蛮好的演员,但不适合奥斯丁这个角色,其脸部也不适合如此多的特写呈现。除此之外是很稳当的英国电影,几个推镜很有想法之外其余蛮扎实,私奔一段有些草率却又有最好的视觉语言(马车后窗晃动的透视)。很像是迈克·李或詹姆斯·伊沃里的电影的简化版。对于成为一个作者,剧本没有给出任何呈现,反而成了一部单纯的爱情片,失望。
半颗星给一美,半颗星美术。何必喷小美人鱼的选角,安妮海瑟薇都能演简奥斯汀呢。打着简奥斯汀的幌子,内核不过一个烂俗的美式小鸡电影故事。汤姆从未求婚也没有私奔的戏码,当两人的相恋变得有目共睹时,他立刻被送走了。展开想象也不能这样编造毫不符合人物气质的狗血桥段吧。
乡下的景色很美,以电影探讨小说与现实的异同
本来想给五星的。但...海报不好,没有电影本身的味道;女主角演得还不错,但感觉比真正的简多了点什么(词穷);结尾不够好,字幕出来感觉画蛇添足,不过理解导演向真实靠的意图,但偏偏对简的性格渲染在末了又淡了。有几幕还是挺感动的。
她拒绝和爱人私奔时说:当我们的生活被罪恶和悔恨淹没,我就会忘了我曾经爱过。
对于《傲慢与偏见》真内核Get不到如我,也就只能看到弧光走了个书名字面意思的那层,但反正电影也是就来套个壳借古喻今的,只是各方面水平都一般,又美又知性的安妮也是美则美矣,没啥可说,詹姆斯·麦卡沃伊标志性的凹嘴唇与做作表演也是让人最后一次觉得油腻,整体上给波兰斯基的《苔丝》提个鞋不过分。
为所有给这部片子低评价的人喝彩!!!!
演员没选好,海瑟薇太艳丽性感,演得又内涵不够,和女作家的气质不符;男主瘦弱,非要撑硬气的拳击桥段很出戏,而且纨绔气息明显,不能说服观众简·奥斯汀能爱他
昨儿star movie看的时候扫了几眼。男主角是Narnia里的Mr. Thomason!,怪不得看着眼熟呢...古装扮相还挺好。不了解太多有关Jane Austin的生平,感觉戏剧化成分太多了点。
anne這小妞把jane演繹的還真不錯
说实话,我真的不习惯安妮海瑟薇细细的嗓音像鸟叫般唧唧喳喳,整部电影由于安妮海瑟薇,完全失去了英国古典文艺片的端庄于内涵。那双大眼睛想能把一切想法都泄露出来一样,不纯正的英腔听起来也十分别扭,我看了几分钟就受不了了。 这种因为演员气质严重不符使电影不伦不类的事情时而发
本来看着感觉还凑活,没啥深刻的意义 平平淡淡的,但结尾男主给自己女儿起名为简,真的好恶心啊,两星给到主角的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