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書帶電影(不同年代各一),劇,同名片,同名中文歌,不得不在搜索引擎之後再自己選擇一遍。
去搜東方明珠一定沒有這麼多圍繞展開的影劇(甚至是個人回憶。
),可見landmark不是自己吹出來的。
平白假大空的標高標富豪,是城市规划者的爛品味。
女主角年輕年老都像極我一個老師,看著總在投射。
避過眼去看配角,因為鈍感沒發現伊藤步(我已經第二次認不出她了,還有一次是 《吳清源》),唯一肯定的是宫崎葵。
日本電影要如何擺脫悶片呢,它們開始輕鬆笑鬧起來。
恰到好處的自嘲。
本来亲情的来龙去脉是很值得解释一番,比任何感情都古怪。
但日本男人对母亲的感情好像并不需要解释。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怀疑剧增,象任溶溶的那个不高兴。
那些理所应当去做没反问的事情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少。
这是我期待了很久的一部片,因为之前看了同名原著小说《东京塔》,感动得不行。
可是一直买不到碟,没忍住在优酷上看了,有一点点的失望,虽然片子基本尊重原著,但很多母子之间的细节确实没有小说表现得好,这也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特性,在2个多小时内表达的东西有限。
小田切确实太型,以至于他站着,走着都像是摆POSE,不过他的略带忧郁的偶像气质确实符合原著者Lily Franky的形象,有点浪子的文艺青年。
建议喜欢本片的人都去看下小说,我认为小说还是比电影好很多。
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在《东京塔》这个以单亲母亲的日常生活琐碎为展开的故事中,东京塔成为了一个承载时代变迁的背景,关乎情感的酝酿犹如涓涓细流,在平实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间以将何为母爱赋予了仿若触手可及的实态,使那亲情的羁绊直入人心。
虽然画质不好时间又长 可是我依旧看完了。
其实一开始像是有些无聊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男主的人生好多人也会有。
平淡的叙述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看似平淡的生活 一点一点积蓄下来的是无限多的爱。
最后妈妈化疗真的泪目的不行。
敢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同一部电影,香港与台湾有不同的译名。
日文原名:东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时々、オトン~(跟原着小说同名) 英文译名:Tokyo Tower - Mom and Me and Sometimes Dad 台湾译名:东京铁塔 – 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跟中译本小说同名) 香港译名:东京铁塔 – 我的母亲父亲 比较喜欢台湾的直译版本,但这样长的戏名也实在不方便宣传,不好上口,放在电视电台播也多花了airtime。
把戏名改短,也是无可厚非。
不过现在改成“我的母亲父亲”,总令人想起张艺谋拍章子怡的处女作《我的父亲母亲》,虽说都属催泪温情片种,但实在又不是同一回事。
我有个不太满意的:《东京铁塔 – 有妈也有爸》,会不会简短得来较接近原意?
电影的催泪温情部分也的确够催泪温情的,就是后半部老妈癌病开始复发的那段最后岁月。
到了主人公雅也打开老妈遗下的盒子,读着老妈的感谢信时(感谢儿子给她快乐的时光),连我也禁不住留下泪来。
然而电影最令我感叹和沉思的,反而是雅也终于在东京冒出头来之前的那段胡涂日子。
雅也(即作者Lily Franky)写此电影的自传原着时已是事业有成的名人(中译本介绍他是:散文家、小说家、专栏作家、绘本作家、插画家、艺术指导、设计师、词曲作家、演员、无线电导航员、摄影家……等),而且又是个非常孝顺儿子,最后还写了本书来怀念自己的母亲,让全国为她的母亲落泪。
如果我问你,你想有雅也这样儿子吗?
你想有雅也老妈这样的母亲吗?
当然是肯定吧。
可是有几个家长可以做到老妈所做到的呢?
家长总是想塑造出他们认为是模范的子女,走他们认为是好的道路。
在香港,父母会给子女学音乐美术,但到子女决定要以艺术或创作为事业时,父母就会反对。
雅也说要离乡念美术学校,老妈笑着做大餐为儿子送行。
雅也考上东京的美术大学,老妈独自在乡下打工来供养。
雅也说四年大学生涯他一点都没用功过,可能不能毕业,老妈没骂一句,就请儿子再读一年。
老妈甚至没有纵容雅也,反正就是对他绝对的支持,不求回报,也不要求雅也出人头地。
老妈只要雅也毕业就很高兴,一直把雅也的毕业证书当宝。
雅也出书,老妈就高兴,觉得光荣,雅也在电台做深夜色情节目,老妈也高兴,每晚都捧场收听。
雅也的朋友,就是老妈的朋友,老妈都热情招待。
东京的家楼下就是隆隆声的保龄球场,老妈没有埋怨半句,而且保持着乐观和幽默感。
或者说,没有老妈,雅也可能也没那么多朋友。
雅也本来就是个孤寡的人,雅也身边的人都为了老妈而留在雅也身边。
可以肯定,没有老妈,雅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你可以教家长这样教导子女吗?
你作为家长可以这样放任和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子女,让他自己去追寻那不确定的人生吗?
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父母者,可以无心吗?
看着这些近乎不可能的无心(要雅也成才)情节,我特别感到可贵,比后来后半部那些人皆有之的生老病更感动。
老妈是创造奇迹的天使,但不是忘记,书名说“有时还有老爸”。
这不是张艺谋的父亲母亲一对壁人的故事,老妈在雅也三岁时就离开放浪的老爸,但她没有像典型的离婚妈妈,教自己的子女憎恨自己的生父,反而让雅也每年暑假跟老爸生活。
事实上,雅也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承继自他那个不济的父亲。
对艺术的爱好、对女人的胡涂、还有大学时代的放浪生活,都有老爸的影子。
雅也爱老妈,自己却像老爸。
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令人看得愉快的原因,是因为纵使生活不容易,老妈没有怨恨,所以儿子也没有怨恨,所以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没有怨恨。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好世界,所以人们个个都跑往书里电影里去寻找。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07
好的电影并不需要在剧情中制造哭哭啼啼的场面,让观看的人也随时捏着纸巾配合。
这是我看了电影版《東京タワー~オカンとボクと、時々、オトン~》以后最大的感受。
很遗憾,电视剧版本没让我坚持到底,大概还差最后2、3集这样。
可能我实在受不了围绕着一个悲伤话题和煽情故事的长篇大论,特别是这样一个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结局的片子,拖11集也只是考验观众的耐力吧。
电影版,其实耗时也比较久,有142分钟!
但不知为什么,这个故事一出现在电影的画面中,味道就变了,陈旧有陈旧的味道、温情有温情的味道。
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不少,但有名字的就那么几个;也没有陈柏霖这样的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要记得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
就可以了。
虽说和电视版是一个故事,但是电影版的叙事方式比较蒙太奇,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进行,而是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轴同时进行,一边回忆、一边是现实。
并且也简化了电视版本的很多情节,言简意赅。
比如影片并没有强调男主角和东京的女朋友的恋爱过程和分手过程,比如影片也没有出现母亲来到东京后因热情好客而为儿子在家中画画带来困扰这样的情节,又比如电影版没有强调儿子的画画成果。
在这样的言简意赅下,电影版就没有刻意去制造催泪的效果,而且,即便是快要到达煽情的部分,情节的进程也戛然而止,一切都在淡淡的吉他音乐背景中缓缓铺开,恰到好处。
妈妈拉着儿子的手离开小仓的丈夫的家,儿子第一次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都很淡,但就是触动了我心里的那根弦。
而唯一花时间去强调的部分,是母亲接受化疗时候她的痛苦和儿子的痛苦。
松隆子饰演的前女友去看望母亲时,还没开门就听到母亲痛苦的呻吟,而开了门后看到的,是小田切让饰演的儿子坐在门边掩面。
此外,比起电视版,电影版更加现实,所以也显得更加真实,比如有裸露镜头、有简单的激情戏、有午夜电台节目“性”话题,儿子在高中和大学求学期间无比的邋遢和颓废也更好地在电影中反映出来。
我看电视版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儿子真他妈的不孝,而且速水饰演的儿子总让我觉得他很嫌弃他妈妈。
而看电影版时,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可能是小田切让天生的颓废感让人觉得“他即便是邋遢也是很帅气的呀”。
而且小田切让饰演的儿子并不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放在脸上,从始至终角色的定位比较统一;速水的角色略微显嫩。
也许我也更喜欢电影版的演员阵容,松隆子、伊藤步,还有随时不经意出现的客串艺人们,他们都带来惊喜。
应该去看看这片子。
而且,应该在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抓紧时间对他们好。
看这部电影,我似乎找到了人生里最浪漫的一个场景。
你的人生不太如意。
忙忙这忙忙那,也勉勉强强可以活下去。
你主持着午夜档的电台节目。
说着不痛不痒的黄段子。
你问自己的听众:所以,大家都用过什么奇怪的东西自慰呢?
接下来我们听首歌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然后慢慢把背景音乐的音量调大。
自己也长舒一口气靠到椅背上。
可是你那里知道。
那两个你深爱着的主人公,这首歌的两个主人公,全都在电波的那一头,把你的那些黄段子一字不落的听了进去。
当然,同时听到的还有你从来没有说出的爱,还有那首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歌。
在电台的那一端唱着:Quizas Quizas Quizas。
你也从来没有看到过,甚至想象过,他们这时脸上的表情。
是一种透着满足,自豪和爱意的面无表情。
如果和自己爱的人一起变老是最浪漫的事。
可以打浪漫指数十颗星。
那么这么一个小的,几乎看不到的时间点,应该可以打浪漫指数一百万颗星了吧?
Quizas Quizas Quizas。
ps:留着胡渣和拉面头的小田切让好好看!
8.4/10于资料馆和想象中相近,不错的观影体验,应该叫上我妈来看。
美且真实,从画面到结构都无可挑剔。
干净纯粹典型的故事,呈现出生活质感,又仿佛浓缩了一生。
相比饮食男女、一一、破地狱和东京物语少了点戏剧化的震撼,但同类片子做到这样几乎很好了,能娓娓道来而不加以说教和煽情引起大家的共鸣,实在是难得。
在资料馆内,旁边两位女士不住掩面抽泣,擤鼻子声此起彼伏。
套路下的故事就像无缝的蛋,给这类电影打分实在很难,我挑不出毛病,也总会有些许感动,我也认同那些真实和美。
但我毕竟没有真实经历过,情感总会淡了一层,这类电影以我目前的涉世未深的阅历无疑是拍不出来的。
但不得不让人思考家庭责任,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一眼看到头的人生,人物完全顺从于命运的安排,似乎只有遭遇却不曾反抗。
电影里只有世俗美好的那一面,把生活的琐事和冲突都淡化和省略了。
(当然,这是电影故事所难以避免的)显得太过温馨和谐了,未免有美化之嫌,只能说是以剧作或回忆的眼光过滤掉了其他吧。
总之,还是觉得缺少了心理和超越的那么一点维度。
这也是很大的两难困境,如何做到既表现外在的真实又表现内在的真呢?
此电影许久之后会二刷,先给4星吧。
厚厚的一本小说,压成了一部电影,其实流失掉了很多的细节。
记得当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无一间看到了这本小说,本来LILY FRANKY这个人我是不认识的,以为是美国人 结果借来一看,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母亲去世的时候终于是泪如泉涌。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流眼泪了。
小说里最打动人的就是“细节”。
对于生活中的我和母亲在一起,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爸爸、妈妈和我三人间偶尔有无的情感波动,这些电影里面都没有表现,或者都有了删节,个人认为,小说的文字堆砌,通过对细节的整合,已经把一个十分完整和饱满的母亲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感觉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
强烈推荐小说
电影《东京塔》的故事内容,就好像一个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记录一样,平凡而琐碎。
然而,这一段看似朴实无华的叙述,却处处流露出一股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或许,无论时间如何流逝,社会如何变迁,人们依然需要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去温暖心灵,比如母爱。
影片风格十分朴素,没有跌宕的情节和夸张的煽情,所有的感动都揉合于点滴的生活细节之中:荣子本来还有再婚机会,但由于顾及雅也的感受,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大学留级一年的雅也终于成功毕业,荣子将他的毕业证装裱起来,即使住院期间也将其带在身边等等。
尤其是片中的一个镜头里,成年的雅也牵着头发花白的母亲过马路,这与影片开头荣子牵着幼年雅也的镜头形成鲜明对比,角色的倒置使得一个简单的动作有了如此深刻的内涵,不禁令人佩服导演的巧妙安排。
妈妈,在你来东京的那一年,我们曾经在夜色里开车经过东京塔,你一直想上去看看。
可是天色太晚,或者是我懒得走,我说,下次再陪妈妈好好看看吧。
我想不到的是,后来直到你离开,我都没有兑现诺言带你爬一次东京塔。
妈妈,你还记得离开小仓的那天,你牵着我的手在铁轨上一路走吗?
天气很热,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一次远足,不知道原来那就是我们和爸爸一起的生活永远的告别了。
你和爸爸唯一的一张合影,留着长发,穿着当时时髦的衣服,你脸上化了妆,涂着口红。
我后来才突然意识到,你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很漂亮的。
在东京时有一次朋友来玩,你喝了几杯就高兴了,说起和爸爸在东京的酒吧里认识的场景,说爸爸对你一见钟情,二见就已经上门提亲了。
说这话的时候你的脸上还带着少女的羞涩,所有的人都被你逗得哈哈大笑,我也笑了,还有淡淡的伤感。
我也是很后来才意识到,原来你一直爱着爸爸。
有一件事,我一直记得。
有一天暑假,我午睡醒来,看见你在镜子前化妆。
我问你要去哪里,你没有回答我。
只是回过头来茫然的问我,你也想去吗?
我们和一个叔叔一起吃饭。
他在游戏机里给我塞了个硬币,然后你说你们要离开一会。
游戏很快就打完了,我转身已经找不到你了。
那时我很慌,我开始到处去找你,楼上的房间,楼下的浴室,我一个一个屋子的找你,找的满头大汗。
那时我已经有点懂事了,我从每个汗哒哒的中年男女身边跑过,越跑心里越害怕,好像有件我很不希望的事情正在发生。
后来我终于找到你,你们面对面坐在餐桌前,坐在亮堂的光线里,我大叫了一声妈妈,你错愕的起身,我跑过去一把抱住你,抱得很紧很紧,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晚上回到家,你问我,雅也喜欢爸爸吗?
我重重的点头,嗯了一声。
后来,那个叔叔,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不起,妈妈。
原谅我的自私,让你把这一生,都奉献在了我身上。
可是我却擅自按照自己的兴趣,考了大分的高中学美术。
我离开的那天,你送我到车站。
车来了,车站所有的人都跟我一起上了车,只有你留在了站台。
我不是好孩子,从高中起我就荒废光阴,抽烟,打牌,经常跟你要钱,上了大学也是一样,搞到要被退学。
每一次,你都不问缘由的给我寄钱。
现在我回想起来,很难想像在筑丰老家的你,每天那么拼命的工作,是抱着什么心情,一次次的包容我无赖般的要求和索取,明明我无数次让你失望,却还是只会对我说鼓励的话,就连自己得了咽喉癌,作了手术,还是用积极的态度对我说,雅也和妈妈一样,都不能放弃啊。
我是那么懦弱的孩子,明明做不到心安理得,却还是厚颜无耻的对你伸出索取的手,一直都是这样。
在东京游荡若干年后,在经过闲荡、闲荡、借满高利贷无处居住颓废到极至后,我终于幡然醒悟过来开始拼命工作,开始还清所有的欠债,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住所。
而妈妈,却再次患上了癌症。
想叫妈妈来东京一起住,这个话虽然是在电话里脱口而出,但说出口后却无比坚定。
妈妈在电话那头迟疑的问,真的可以吗?
一起住吗?
每次肯定的回答后,我就更加确定,而且,紧张的期待。
要跟妈妈一起住了,哪怕爸爸和另一个女人已经同居并且很多年了。
没关系,妈妈,你还有我不是吗?
我们两个,一起生活,一起在东京,生活下去。
在东京的车站接到妈妈,并排坐在长椅上。
心里涌出不可抑制的充实感,这充实感强烈到快要落泪了。
从15岁读高中开始离开妈妈,到30岁把妈妈接到东京,15年了。
我,终于又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
那是现在想起来特别想要去珍惜的一段幸福时光。
每天都有妈妈做各种好吃的。
在生活上照顾我到无微不至。
朋友们都喜欢妈妈,经常过来吃饭。
以至于每天都要煮至少5个人的饭才够吃。
每天在小小的屋子里都充满了欢快的笑声。
在妈妈病重住院的那段时间,我一个人坐在家里,时常会觉得你还在,背着身在水池边洗碗什么的。
有一天,就是我们约好入院治疗那天,我牵着你的手过马路,你顺从的跟着我的步伐走,我没有回头,但能听到你微微的喘息,那时我哭了。
在你住院治疗的那段时间,我因为工作的缘故,没有办法一直照顾你,经常要从医院离开。
你接受抗癌剂治疗那么的痛苦,我什么忙也帮不上,看到你蜷缩在一起颤抖的身体,我甚至要跑到一边去偷偷的哭泣。
对不起,妈妈,在你生命最后的时间里,在你为了我想要活下去而一直没有放弃的时候,我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给予你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对不起,软弱到背负不了你的痛苦。
对不起,自私的想让你活下来,让你和病痛对抗了那么久,忍受了那么多的痛苦,对不起!
在你的葬礼上,爸爸跟所有到场的人,说起你们相识的故事。
那是第一次,我看到爸爸流泪了。
有时我想,你这一生是多么不幸,嫁给爸爸这样的男人?
有着算不上多出色的才华,眼高手低,自由成性不受拘束,又爱酗酒,完全不能成为一家之主。
又是什么样的爱,让你独自肩负起抚养酷似爸爸的我,毫无保留的爱我照顾我,毫无怨尤。
在你住院的日子里,爸爸从小仓赶来看你。
我看到你们在医院的小卖部,爸爸手忙脚乱的往你怀里塞很多的食品,你手忙脚乱的道谢,又偷偷地把东西一件件地放回去。
在拐角默默看着的我眼眶湿了:这一生爸爸亏欠你良多,可多年以后,你还是选择了原谅他,包容他、爱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所有的朋友都热爱你,在你入殓前,你在楼上安睡,大家在楼下把酒狂欢,要把热闹的声响一直传到楼上,让你听见。
分了手的女朋友也一直挂念你,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来对待。
从我3岁起和爸爸离婚,你一个人带着我,一定吃了很多苦,而我作为男孩子,在成长的那些年胡作非为,那么不懂事,也给你添了不少麻烦。
可你一直对生活满怀感激,哪怕是刚回筑丰那几年,年轻的你要操持家务,努力工作,却还是会和朋友打牌,喝酒,打扮成小丑的模样来逗大家开心。
在东京的那几年也是一样,你照顾我的每个朋友,让来家里的每个人开心。
你感谢每一个来医院探望你的人,把他们对你的好牢记心上。
你接受世界对你的不公平,用微笑回应每一个身边的朋友,哪怕离开,也留下余温,吹送到每一个认识你的人身边。
爸爸在你去后给我寄来信,说想起妈妈,他会埋怨自己,甚至是自己今后的枷锁。
看,哪怕是爸爸这样自由惯了的人,最后也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一个人是很难独活的,一个人太寂寞了。
无论任何人,如果在生命当中没有他人相伴,人生也没什么乐趣。
上帝就是这么创造人类的。
我这一生,一直都是依赖着妈妈活着的,小时候的紧紧相偎也好,成长那几年在外面的放荡也好,在妈妈最后那几年的相依为命也好,都是依赖妈妈活着的,不管是支柱还是负担。
妈妈,谢谢你。
这么多年的照顾。
谢谢你。
我看这部片的时候,翻译叫做《我和妈妈有时候还有爸爸》~~
无聊死了
典型的日式家庭题材,没有叙事高潮,就流水账似的讲述日常生活,但就是很感人,我还挺喜欢的,平平淡淡的感人。就是影片时长有点太长了。7分。
太枯燥了,真不是我的菜。
没感觉。看一半弃片。
ぐるぐる、ぐるぐる
好久没有看电影哭得这么稀里哗啦了
表示这种平淡的抒情方式很心水 母亲演员选的甚好 年轻时和老年时毫无违和感 让我甚至一度以为是一个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算是温情的电影也可以拍出感情的高潮吧?
great~
啰哩啰嗦叽叽歪歪节奏缓慢无病呻吟
5星是为那85%以上的相似性
没什么可以打败支撑着一个家的母亲。
感动死了 混蛋
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日本人的发型审美观实在不敢苟同,小田明明挺帅的。
生老病死这种人类题材,不能拍到天崩地裂就不要拍了。。
真的浪费阵容
不知为何,觉得小田让切一直游离在剧情之外。
无聊,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