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过气老魔术师带着一只会咬人的兔子,和一偶遇的孤女爱丽斯两人在城市流浪的故事。
这部动画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酷炫的3D效果。
屈指可数的对白,忧郁朴实的画面,恬静清淡的配乐,电影从开始到结束都透着淡淡的忧伤。
或许会觉得爱丽斯太贪慕虚荣,总让老魔术师变出自己想要的,漂亮的高跟鞋,合体的连衣裙,华丽的大衣。
老魔术师卑微的魔术演出收入仅够维持生计,为了满足爱丽斯的物质需求,老魔术师当起了洗车工、涂料工、橱窗展示员,后来还卖掉了魔术道具。
当爱丽斯找到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后,老魔术师就全身退,老魔术师对爱丽斯如父爱般,仿佛是老魔术师对多年失去联系亲生女儿的一种弥补都寄托在爱丽斯的身上。
我们何尝不是那个不懂事的爱丽斯呢。
妈妈,我球鞋旧了。
爸爸,我同学用上电脑了。
爸爸妈妈,我想买房了。
父母省吃简用拿出他们所有的积蓄,努力满足我们一个又一个愿望,老爸老妈就象魔术师一变出我们想要的东西新球鞋、电脑、房子。
在我们的父母还不太老时,我们也当回魔术师,变出他们想要的一些,弥补一下内心的愧疚。
这是2010年看完《魔术师》留下的文字,2020年周末又重温了一下电影,还没看到故事的结尾,我就把电视关了,不太愿意去面对故事忧伤的结尾,10年间的流逝,来来往往,所能弥补的机会真的不多,爱可能是无所不能的魔术,却无法让时光倒流。
一直看惯了宫崎骏动画的我 在 魔术师 里 找到了久违的感动20世纪50年代末的苏格兰穿着苏格兰大裤衩的男人们吹着风笛跳着舞没有人看见这个寂寞的表演着魔术的男人他永远优雅 与人保持着一份不近不远的距离 冷漠 高贵的似与他窘迫的生活不符大行李箱 一张陪伴多年的海报 一只白色的胖兔子这是他的行囊 也是他的信仰在歌舞厅 在酒吧 在婚礼现场 在很多很多代表着城市繁华的地方他的魔术 不值一提 那些追星的人宁愿去为跪在地上大声嘶吼像狗一样表演的三流摇滚歌星呐喊也不愿驻足观看他的表演所以 在这八十分钟的电影里大部分都是飘零的冷雨所以 上天是怜悯吗让他遇见了与自己女儿相像的女孩一个短发 穿着棕色裂了底的雪地靴的酒吧打杂的女孩她是如此迷恋魔术师的“魔法”她甚至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会“魔法”的魔术师所以 魔术师为她变出红色的鞋子 她相信魔术师会给她一切她想要的东西因为他有“魔法”所以她跟着魔术师来到城市里这座繁华的小城用各种各样小女孩没有见过的东西诱惑着她橱窗里美丽的蕾丝小礼裙 天蓝色露肩短裙 那双白色的高跟鞋每当小女孩露出那种渴望“魔法”改变自己的眼睛时魔术师没有办法拒绝 他似看到了女儿 是愧疚吗他去招聘汽车维修员 在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行业里他笨拙的弄坏了客人的高级小轿车他也搞砸了这份工作 老板抽出客人放在他工作服里的小费脸上的表情是令人厌恶的冷笑又一个清晨 他早早的起床去招聘工作这次 他用他的魔术为一家内衣店做代言他变出各种各样的女性用品 香水 内衣 丝袜脸上仍是淡淡的冷漠老板又因为琐事炒了他鱿鱼他看到橱窗里接任他工作的小丑 同样是表演魔法却多了谄媚 少了魔术师应有的高贵他漫步在大街上 看到了穿着天蓝色短裙 乳白色蕾丝外套的小女孩也看到了 她身旁的男人他慌忙的逃窜 躲在路旁衣架上偷偷看小女孩脸上幸福的表情那个小女孩不断索取的贪婪使我对她感到厌恶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 提着笼子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 他不舍地看了一样这个相依为命的工作伙伴他的背影在冷雨的笼罩下 多了一丝忧伤小女孩高兴的回到旅馆 打开房门是魔术师留下的钱和一封信雨又下着纸条上写着“世界上没有魔术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某一个地方被触动了当小女孩的爱情也找到时魔术师的魔法也消失了窗外风起,打在墙壁上的影子不断幻化那一刻,哪怕是影子,它也会充满了感情,看得人整颗心都要碎了故事的最后 城市里的灯光在一点一点熄灭那个魔术师曾经表演过的橱窗那个他曾经为小女孩变出魔法的礼服店那个他曾经演出 却只有老板大声叫好观众却无人喝彩的音乐厅雨中的爱丁堡 来来往往的路人 躺在路边上的酒鬼最后灯光零星的熄灭 像是为魔术师送别坐在不知开往哪个何目的地的火车上魔术师抽着烟看着对面正在找画笔的小女孩出于职业习惯他又一次为女孩“变出”了画笔没有了诧异 平淡的接过画笔的小女孩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内心?
还在不停行进着的火车窗外不停闪现的夜景魔术师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照片我以为这是无关紧要的细节直到影片最后那是他真正女儿的照片我看到了魔术师冷漠外表下的柔情其实影片也一直给我 这个杀手不太冷 的错觉同是坚强的大男人 不懂事的小女生影片中的现实现实人物是出生于1907年的雅克·塔蒂一个从来都不说自己是大师 而是一个捍卫手艺的手艺人不说魔术师的形象本身影片成了一种无需避讳的致敬《魔术师》里 可以看到《玩乐时光》的饭店之夜瘦高个子 一身西服皮鞋的老头被当做了开门的接待员为了避开小女孩 魔术师闯进了电影院 推着衣架剪完票撞见了银幕上正在演的《我的舅舅》(雅克·塔蒂 执导的经典喜剧片)这个电影给我太大的感触再次向拍摄出如此高品质的动画片的sylvain chomet致敬也向生活中不放弃理想的小人物致敬
五十年代,魔术师随身带一只兔子。
上路的时候,兔笼子就放在拉杆箱上面。
兔子倒霉啊。
每次上台之前,都被魔术师塞进礼帽,不久又被提着耳朵拉出来。
兔子生气啊。
因此,台上的魔术师的手每次伸进礼帽,必然被咬。
魔术师居无定所,兔子就在他每个住所里拼命闹腾。
它是道具,也是主人离开时的主人。
在已成黑白颜色的巴黎这样,到摇滚正流行的伦敦时这样,漂洋过海,混迹于苏格兰高地的牛羊之间时,它也不改它的小性儿。
兔子不自由,但它真叫一个肥啊。
魔术师的生意不好,越走越偏远。
大城市对他的兔子礼帽灯泡酒杯不感兴趣,凭海飘雨的苏格兰山村倒买他的账。
可惜第二天出门一看,连这个村子,也开始贩卖电视机了。
山村有个向往远方的女孩。
女孩觉得魔术师神奇,偷偷跟了魔术师走。
走之前,当然免不了兔子一口狠命的咬。
兔子和他们一起去爱丁堡。
魔术师赚外快,在洗车房打工,一双魔术手在机械面前笨拙得要命。
买点香肠回旅馆想改善伙食,香肠却被兔子抢先一步叼了去。
魔术师最后一个有关魔术的工作,是站在百货橱窗后面,从空空的袖筒里变出胸罩。
招牌的道具礼帽里也不再有兔子,冒出来的是款式时新的皮包。
风雨飘摇的某日,魔术师把兔子放了,扔在一片青草葱郁的山石上。
兔子目送他离开,耳朵耷拉下来。
没过多久,山石上就蹦蹦跳跳的聚满了这只兔子的子孙。
魔术师走路的时候,总是局促地攥紧双手,手臂向后浅浅地翘着。
他是个大屁股老头,脚也大,只可惜没有一副宽阔的肩。
如果有一天他重新穿起燕尾服,笔挺地立在舞台上。
他那时只缺一只肥大的兔子,躲在礼帽里等着咬他手指。
女孩披挂着全套百货商厦玻璃柜里的行头,脚踩高跟鞋,兴冲冲地拉住钻进出租车即将去往下一个工作地点的魔术师,要他在鼻尖上给她变个硬币。
魔术师预备变魔术的手,挥起,又颓丧地垂下了。
他的嘴角悲伤地耷拉着,她还闭着眼睛等待魔法。
他掏出一枚硬币,嫌恶又伤心地塞给她,好像她是个小乞丐。
女孩惊讶地望着他,望着车子远去,呆呆地站在路中央,困惑又难过。
当她还是穷乡僻壤一个小酒馆里的小伙计时,她就喜欢上了魔术师。
他会从帽子里拔兔子,从鼻尖变硬币,带给人各种各样的惊喜。
他为她变出红色新鞋,她尾随他来到城市。
他用魔法给她快乐,她的欢笑是他的礼物。
即使他根本没有魔法,一串香肠意味着多一份兼职,一条裙子意味着觍着脸给女性用品做“魔术”广告。
但是他希望她被满足,他喜欢她满怀欣喜的模样——她就是他的孩子。
然而女孩会长大,魔术师只祈求那一天别来得太早。
她心心念念的高跟鞋,他早已买来藏在床底。
暗自期盼她穿上高跟鞋的那天永远不要来到,想她永远是那个期待惊喜的孩子。
当话题触及自己的孩子,父母总会变得愚蠢,想法也会变愚蠢。
有时候他们以为我们还是那个小小的人,即使我们已变得与过去截然不同;有时候他们以为我们“长大”了,而其实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
有一天,我们的执拗会被当做“自私”,我们的孤绝会被说成“忘恩负义”,我们的幼稚成为他们眼里的虚荣,我们的一句玩笑能使他们黯然神伤……他们分辨不清回忆与现实,不知道该催我们快快长大,还是牢牢攫住那个稚嫩的幻影。
因为不论如何,都无法挽留,无法长相依伴。
女孩是变成拜金女和交际花了吗?
没有,其实女孩还是那个女孩。
她拿着魔术师的一枚硬币,迫不及待地走向珠宝柜台,指着里面闪闪发光的项链,把一块钱递给错愕的售货员。
她只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想要所有目光所及的美好事物,真诚地以为世界上有魔法,而那个一脸倦容但温柔和蔼的长腿男人就是能带来一切快乐的魔术师。
她不懂得金钱、价格,她只知道美与好。
兔兔很凶但她不会拿兔兔下锅,她会把没有肉食的一小锅汤分享给一样艰难善良的邻居们;她会在每一个漂亮的玻璃柜前流连忘返,她会为城里人的装扮倾倒,她会为平凡的外出盛装打扮……直到她明白这一切其实都不重要。
当魔术师又羞又恼地撞见女孩和另一个男孩在一起,他误以为她“长大”了,变成了“那种女人”;而她真正长大的时刻,是与男孩站在剥去外饰的人偶前躲雨,她披散的湿漉漉的头发,一如她遇见魔术师的那一天——现在她的心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她不再渴求那种虚华,那种不断攫取的魔法了。
这里有一种令人动容的错失,一如《2001》里鲍曼被不可名状的力量带往宏伟而荒颓的太空停泊场时的心情,其间千万年的光阴流逝,而惊鸿一瞥却只洞见了那个古老智慧生命离去的背影。
魔术师怀抱着兔子和孤独离去,女孩拿着他的信和钱怅然若失。
一个不能释怀于她的“长大”,一个终于理解了“长大”的含义。
这世界没有魔法,却充满了忧伤与隔着薄膜的爱;一个个圆鼓鼓的小气球里是每一颗想要说话又最终沉默的心,悠悠地飘向没有云朵的天空。
上周实在太疯狂了,电影节一共看了20场电影,现在欠了16部没写。
这几天会慢慢更新上。
第三天在衡山电影院看了法国动画片《魔术师》。
欧洲文艺动画能入奥斯卡的法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部《魔术师》做到了。
其实对于《魔术师》的这种风格,我们不一定陌生,本片基本秉承了导演西维亚·乔迈的成名作《美丽城三重唱》的做派,场景奇异美丽,画风夸张却又朴实,略有点宫崎骏的影子;对白极少,但不乏如同窃窃私语般悉悉索索的声响,就像充满想象力的解谜游戏《Fullpipe》里那样。
总之非常低调的充满了绮丽的色彩。
《魔术师》一开场就展现了来自《美丽城三重唱》的非凡才华,巴黎的一切元素都是那么夸张用力,就像那个宴会中忘我的肥胖女高音一样,一切仿佛要溢出来,遑论那个无比夸张满地乱爬的摇滚歌星了。
技艺娴熟但已褪流行的老魔术师显然不能在这个浮华社会得到注意,于是他来到了英格兰。
然而冰冷的伦敦用相反的极端再次把他无情的推出。
这一段虽然讲述魔术师郁郁不得志,但是主导的还是欢快充满活力的想象元素,让人目不转睛,恨不得这一瞬间的精彩永远驻于荧幕之上。
一路飘泊,老魔术师来到了翠绿湿润阴雨绵绵的苏格兰,邂逅了渔村酒馆里的女孩,辗转来到了爱丁堡。
这一路旅途中,影片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英伦美景,苏格兰的悬崖海岸,爱丁堡城后那特别的大山头以及爱丁堡城堡,都勾起了我旅行的回忆。
从这里开始,本片的气氛逐渐从《美丽城三重唱》的辛辣和活跃走向缠绵和哀伤。
虽不时有诸如那几个杂技演员和旅馆前台一般带劲的角色从荧幕前晃过,但魔术师古老的戏法举步维艰的情形还是不言自明。
而同他一起漂泊到爱丁堡的女孩还处在天真烂漫的幻想时期,和所有的女孩一样,她爱美,也有点虚荣,她似乎相信魔术师能给她变出一切她想要的东西。
充满爱心的魔术师虽然穷困潦倒,却想方设法的满足她的要求。
豆瓣上很多文章都对他们之间类似父爱的感情大家赞赏和歌颂,而我觉得这似乎并非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
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也是“纪念逝去的一切”这一主题的元素之一,魔术师、小丑、腹语者,他们古老的技艺无法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被无情的遗弃而逝去了;最终,魔术师自己也放弃了魔术,一句"Magician does not exist"作为了他和女孩以及他这一生的告别。
Magician在冰冷的现实中的确不存在,他只是如片名所称的表现幻觉和错觉的Illusionist。
甚至连本片的各种电影元素---手绘动画、固定机位、默片的实质等等,都是古老的已被遗弃的事物。
可见西维亚·乔迈有多么的怀旧,这怀旧中带着绵延不绝的哀伤,不过火也不做作,虽然这一过程没有《美丽城三重唱》那样的浓烈激动,但这份真诚和生动仍让观众融入其中。
还是豆瓣网友“太阳”总结的好:不是西维亚自己的剧本,所以没有美丽城那么辛辣,他将整部电影娓娓道来,各方面都尽量克制。
他在动画里尽情地怀旧,他怀恋被遗弃的东西,小丑,腹语师,狗,他不喜欢新乐队,不会开新式汽车,也不要女士用品店给他的新衣服。
最后他学会了放手,他离开了女孩,放归了兔子,并且不再给火车上的孩子幻想。
顺便说一下本次观影的糟糕环境。
不厚道的说一句,在上海的电影院里,说上海话的平均素质比说普通话的要低。
后排不知哪里来的大妈从头到尾聒噪个没完,评头论足,最后影片结尾还蹦出一句“么意思”。
好叫,么意思侬老早好滚蛋了呀。
我由衷的想把手中的乌龙茶瓶子整个塞进她嘴里。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想写写看完《魔术师》的感受,打标题的时候,脑袋里蹦出这本毫不相关的书名来。
《魔术师》又是一个绝对孤独的故事。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用动画来表达情感有时候比真人电影更细腻,动画有一种安静和轻盈在里面。
比如看动画时,你看到一个人很孤独的背影时,就是在看这个背影的轮廓,不会像看真人影片一样注意到这人的袜子不合时宜地露出了一截。
动画是净化了的生活。
我一直记得有个很打动我的动画里的一幕,是在电影院看《驯龙高手》,男孩第一次轻轻摸着那个龙的鼻子,特别安静,整个影院里都那么安静,那个画面真美好。
又轻柔又美。
《魔术师》也一样,看完后心酸酸的,觉得眼睛里的画面都美美的。
我不懂动画风格怎么分类,《魔术师》这种动画我自己给定义为“现实主义”动画,就是布景和道具设置都很复杂,很逼真,还原生活。
比如魔术师和女孩住的旅馆房间里的布置,还有大量的橱窗设计,很细腻,还真实还原了好几个城市的面貌。
画面特别美,随便一截就是一幅画。
配乐也好听,到了苏格兰,就全换成了风笛。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魔术师在各地辗转表演,偶然遇上了个乡村女孩,女孩不懂“魔术师”和“魔法师”的区别,天真的以为魔术师会施魔法,会给她变出她想要的东西,会满足她所有的美好愿望。
她跟着魔术师去了爱丁堡,在那里她的欲望不断膨胀,而魔术师只是一个谋生存的小人物,他很想像她解释自己没有魔法,但是语言不通解释不清,或者说他也不想解释清楚,他喜欢这种被一个人依赖、信仰的感觉。
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女孩的世界里已经多余了,而且在这个变幻的世界里,魔术师已经没有观众了。
他留下了道具,放走了兔子,独自离开爱丁堡,留下了一张小纸条上,写着“Magicians Do Not Exist”。
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有点奇怪,不是父女,不是恋人,更接近Mary和Max那种精神伴侣的关系?
我一直都在疑问这个,后来影片末尾揭示了魔术师总偷偷拿起来看的那张照片是他失去了的女儿。
他应该是把女孩当自己不再拥有的女儿来看待的。
魔术师和这个世界,一个词形容就是“格格不入”。
他像一个陌生的闯入者,他那些老套的魔术手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已经有电视的时代,根本不新鲜。
摇滚乐队、艳舞女星的表演,让他以及和他类似的杂技演员、木偶剧演员都在与这个正在失掉的世界做最后的反抗。
每次看到他默默地卷起自己的宣传海报,打好包开始坐上火车去下一个地方,还有下车到了新的城市那种茫然,那种外来入侵者的不合时宜,还有受到的各种欺负,都让人觉得很无奈。
魔术师的形象偏偏又是高大的,笨拙的,更加重了那种悲剧人物的感觉。
魔术师离开时,像一个仪式。
他把兔子放到高地的草坪上,背影是一整片的黑暗。
他们住过的房间里,风吹开窗子,吹动纱帘,打开的书页翻卷着,巨大的影子映在墙上,安静又苍白。
所有的灯光都在熄灭,一盏一盏,然后影片陷入黑暗的The End.动画的美在于它超越了真人电影所不能表达的界限,所以它可以更轻易地打动人心,更长久的让人陷入思考。
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一个父亲在50年代写给与自己关系疏远了的女儿的。
所以总能感觉到,魔术师想表达自己对女孩的爱和关心,但他错用了魔术的外壳。
魔术师在飘荡在城市的角落里,他也许没有眷恋没有思念,但他的心里还有爱,还有很多不可能的追求,因为这些,所以悲伤。
虽然有时我觉得那个女孩太虚荣太无知了。
但是你知道,事实就是被眷恋被付出爱的对象往往都是茫然那一个,无知那一个。
魔术师想要保护她,想要帮她完成想要的一切,这是爱,也是不可能的追求。
我想起来迟子建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头。
她写一个丧夫的女人,她的丈夫是个魔术师。
他哄她开心,用他最擅长的魔术。
当然她也写了她的魔术师丈夫在这样的社会如何无法得到表演机会、受到排挤、魔术师在社会上生存空间狭窄又不愿放弃自己的坚持。
现在的人们不会安安静静地去欣赏魔术了。
这本是一种高雅的安静的艺术,但世界让它们不得不花枝招展。
所以我们看到的魔术师花花绿绿的,有发光的金鱼,有美女的穿越。
但是我印象里的魔术,还是小时候看到的电视里的样子,一身西服领结高帽子,变出来白鸽,飞走了,一条丝巾,一抖,很多很多的花瓣。
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摇滚乐队退场,大量年轻人尖叫着蜂拥着出了剧院。
帷幕缓缓拉开,候场好久了的魔术师发现,偌大的剧院,密集的红色座椅上,只有一老一小的祖母与孙子,魔术师微笑着开始表演。
一老一小认真地观看。
原来像很多东西一样,安静的魔术,也只有那些还没有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心浮气躁阶段的人来欣赏。
帷幕拉开又关闭,魔术师,是灯光下一小束影子。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当魔术师放走了他的兔子影片整体节奏缓慢,叙事性弱,矛盾分散,笔墨着重于时代的刻画与人物的改变中。
然而透过这些表象的铺陈与渲染,我们仍能看到其中恒久不变的主题——“爱的主题”,恰符合法国电影一贯的思想,即便落日余晖也美好温暖,让人留恋。
阴郁的灰色
灰→暖先从人物的变化中说起,小女孩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变”的元素,从乡镇到大城市、从破皮鞋到白色高跟鞋、从散落的短发到高梳的长发,从相信魔法到真正意识到“魔术不是魔法”,所有的变化在“女孩在大街上与另一个乡村女孩的擦肩而过”这一场景里达到高潮,在“女孩与魔术师分别,回到伴侣的身边”这一场景中归于寂静。
抛开其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打量和消费主义的隐喻不谈,女孩代表也远不只是一个只知索求的坏女孩,而是代表着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这一代人。
小女孩的“变”
乡镇→大城市
相信魔法→“魔法不是魔法”
擦肩,回眸,“变”到高潮
魔术师离开
小女孩与魔术师分别
小女孩回到伴侣身边再谈及影片中魔术师这一具备双重身份的角色。
作为魔术师而言,他从四处漂泊到沦落成洗车工、女性商品销售,虽然时常有些苦中作乐,神奇的法式幽默,但这一过程仍是在不停的放下体面和尊严,直到最后完全彻底的放弃魔术,配上影片气势恢宏的弦乐配乐,多了几分命运的悲壮意味。
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一个父亲,却始终是充满爱与温暖,他对于女孩的父爱,从收留到放手,从纵容到有限度,方式不同,但内核未变,成为影片中恒久的暖色和照亮希望的火光。
纵容的爱
有限度的爱如何从个体的没落映射出时代的终结?
影片采取的方式是刻画一个充满细节的众生相。
从上吊的小丑到到放弃杂技去做油漆工的三胞胎,再到橱窗里的那只木偶从明码标价到免费赠送.......剧场里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不再相信童话,即便是孩子,也不再对魔法有所憧憬。
更深一层去思考,影片反应的不仅是大马戏时代的消亡,而是任何一个从辉煌到没落的轮回,动画技术上二维到三维的转换突破,一次又一次的模糊着幻想与真实的界限。
想必每一个经历过落寞的观者,都能从主人公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都能从片中时代窥见自己所处的领域与境况,这何尝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话语?
上吊的小丑
转型做油漆工的三胞胎
明码标价的木偶
木偶最后变为免费
人越来越少的魔术剧场
连小孩子也只剩一个
超多女孩追的比利男孩从寂静的魔术剧场,转到喧闹嘈杂、呼喊声超大的比利男孩追星现场影片中许多致敬与细节的元素不再赘述,深究下去还有太多可以探索的余地,但于我而言,看见阴郁的灰色中那一抹暖光就已足够感动,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对电影的理解,从中窥见能真实也能窥见动人的情感。
结尾处处处由暖变暗的场景,带着作为观影人我的心情也慢慢低沉下来……
小女孩收到的新外套
皇家音乐厅的灯光彻底熄灭
我不是爱看魔术的孩子——无论是魔术师的还是父亲的。
前者我早知道他们是假的——像我这种没想像力的孩子只会琢磨着如何能合理解释这些假把戏,而后者是从来不曾演给我看过,我也不肯做他的观众。
爸爸这个角色,对于我来讲,就是教会我下各种各样的棋,却只喜欢我下赢别的小朋友而绝不肯被我打败的人,就是迫我背许许多多的诗,却只爱听老师讲我成绩好而绝不爱听我拿自己的道理去反对他的人,就是我在他跟前,不仅是笑容,连其他情绪都缩到很小,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能与他共处一室的人。
我从来没有看过“爸爸的魔术”——任何一种。
我们用人类间最直白也最虚伪的方式相处,到最后告知他我要出国时,那种感觉真像要与情人私奔——只要能逃出去,从此就自由了,就能纵情的哭尽情的笑。
而他最后一次打电话给我时,是那一只已经飞入云端几乎不见的风筝终于断了线,遗憾难过有之,但并不怀恋。
除了知道对方还活着之外,也不用再知道对方更多的消息。
所以当有人告诉我说父亲在女儿生命中应当是这样一个样的人:默默无语地做尽一切事去满足她哪怕最无理最虚荣的要求,让女儿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最后当她爱上另一个男人时,再默默无语地将她交到他手里,我只是瞪了瞪眼睛,挑一挑眉毛。
我不知道别的女孩子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但我愿他们都是如传说那样的人,都像如电影中的魔术师那样的人,即使彼此并不多话说,仍然了解女儿的心思,关怀而慈爱,默默奉献轻轻放手,留给她们最美的记忆和最好的未来。
让她们在每个父亲节都记得说一句“快乐”,而不是要看到商场的打折海报才想起来。
据说那些恋父的女孩子们将来爱情也会容易幸福。
我小时候学画,只一点点时间,所以喜欢像这部电影里这样的造型和留下线绘的手法,显得有时代感又不是那么真实,氤氲而温暖。
导演想必对爱尔兰很有感情,除了风笛悠扬贯穿始终外,天气环境建筑城市的描绘之细致都不逊于巴黎,甚至魔术师搭船前往爱尔兰时,还特意让一阵小风吹起了旁边男子的裙角,再验证一番“这裙子底下的确是不穿内裤”的传闻。
虽然对父女之情是无法感同身受,生出共鸣。
但是导演对小人物的体贴仍旧感动了我——那些流浪于各个城市间,无家无业孤独而穷苦的人们。
全剧中叫我最难忘几乎落泪的镜头,不是来自于那对伪父女,而是那只放在橱窗中的人偶最后被打出"free"的标签。
而那个操人偶的艺人,那个曾经想寻死的小丑,当然还有那个失去了兔子的魔术师,他们又要流浪去哪里,如何地生活呢?
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想“假如这个世界上真的魔法,那多好啊”PS:魔术师把兔子放生之后拉远景的那个镜头太漂亮
关于此片的影评,考证帝也好,抒情帝也罢,瓣儿里一贯能人辈出,就不班门弄斧了只是想说,我这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心情啊!!!!!!!
Alice,本质上还是个心地纯良的好姑娘,在这个社会底层小市民济济一堂的小旅店里,乐善好施,会记挂着温暖那些穷困潦倒的单身汉们,哪怕只是几分钟的探访,几份自己煲的汤,就能让对方感受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没人记得他。
有时抓住一个人的胃,意外还能抓住一条生命。
但,也还是掩盖不了让人窝火的缺点所在。。。
女人啊,你的名字叫欲望!
有物欲,甚至物欲强,都没关系,人之常情,没什么好掩饰的。
但是寄生般单纯依附别人过活就不像话了吧喂!
最初的感动来自那双普普通通但遮风避雨的小红鞋子,意外惊喜的小礼物,带来前所未有莫大的安全感与依赖感,继而才生出偷偷追随魔术师的抉择,勇敢让自己的生命自此纳入别人的轨道。
初来乍到大都会,满眼的光鲜陆离,流光溢彩,时髦的姑娘们袅袅婷婷,顾盼生姿,又正是同样芳华的年龄,Alice免不了懵懂地萌动起来。
从怯生生试探性索要的高贵白色风衣,到做工精良的天蓝连衣裙,再到不经过问自行取走的高跟鞋(你这是明偷啊喂!
)。
绮罗金翠,锦衣玉食,欲念泛滥逆流成河。。。
从一个卑微地味的乡下女孩,摇身变成流金之地摩登女郎中的一员,从对别人羡慕嫉妒恨的仰视,变成他人憧憬瞻仰的对象。
你可曾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么?
老派绅士模样的魔术师,因为语言的不通,心理的不忍,终究还是没戳穿女孩对他、对魔法的幻想,默默给予着一个父亲对于女儿般的陌生女孩温厚深绵的关怀,诠释着自己最盛大的一场魔术。
不劳而获什么的最看不惯了!
想要的东西,自己努力去争取不就好了,没人有义务永远为你买单,哪怕是父母。
谁不喜欢钱啊,但就是不喜欢让别人无缘无故为自己花钱。
宁愿别人欠自己,自己绝不欠别人。
有时会被教育说想太多,男生买单天经地义,但还是不喜欢。
好友中间也很多这样的,意外的物以类聚呢不知最后女孩还有没有心回来,即使有,也再也回不来了。
陪伴在老魔术师身边的一直是兔子,桀骜不驯,时常跳脱疏离,却从来没真正出走过的兔子,最后分离时刻恋恋不舍的兔子。
不是所有的金风玉露一相逢,都胜却人间无数。
旅途中的同伴,彼此慰藉过,温暖过,也就足矣了。
之后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魔术最如烟花,神奇只在绽放的那一霎。
手绘风的大幕磕磕碰碰的拉开。
魔术师携魔术帽出场,最传统最神奇的技艺。
那是属于他的舞台。
然而一切神奇最大的敌人都是时间。
时过境迁。
手艺人们只有辗转于一个个陌生简朴的小旅馆。
魔术师也一样。
所有的幻术都属于观众。
世界那么大,可要找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舞台,却是难上加难。
[临晚镜,伤流景]细密的雨丝,叠叠层层。
温暖的炉火,光影重重。
走过人影幢幢的剧院,台上是打滚的歌星;走过破败的酒吧,屋内是酒气腾腾的醉鬼;走过热闹的婚礼,却没有尊重的看客。
手绘的自然的重复,真实又并非真实,无尽无望,无论是乡下小镇还是伦敦都市,一幅幅风情与流浪,这是魔术师的怀乡病,也是导演编剧的怀乡病。
孤独的魔术师遇到了孤女爱丽丝。
魔术让爱丽丝长久地浸淫其中,这个世界也许就是哪个魔术师变出来的。
想来最喜欢的是看晚上路灯找着的马路,尤其是雨后,马路有一层薄薄的润,灯光照上去,特别好看,小时候我总觉得那是一种魔术。
爱丽丝在崇拜中偷偷坐上了和魔术师一起的船,并要魔术师变出一张船票来。
魔术师接纳了这个小小的崇拜者,并为她倾其所有。
爱丽丝的幸福体验,与魔术师的卑微辛劳产生了强烈反差,二人之间无法感知的平衡脆弱不堪。
维系他们感情的是并不存在的魔术。
[现世的哀婉沉重]特异色调与丰姿的浮世绘,没有对白却此时无声胜有声,喜剧之中夹杂着悲痛,现世的哀婉沉重。
手艺人的失落展现得淋漓尽致,失业上吊自杀的小丑,卖了人偶乞讨为生的腹语师,每一个繁华都市里都有无限的凄凉故事。
潦倒与绝望的阴影笼罩着这个世界。
每个线条都充满着感情,每个渲染都氤氲了哀而不伤。
爱丽丝遇到了爱情,她的王子却不会变魔术。
不听话的小肥兔回到了森林,它迟疑着看着魔法师的离去。
魔法是不存在的。
魔术师走了,爱丽丝黯淡了,灯光灭了夜更静了。
心里突然揉出许多水来。
无端想起一首诗来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 《一剪梅》
一个小镇的姑娘到了大城市,你一定听过这故事........
我其实顶讨厌那个小女孩
什么玩意儿?
讲的似乎是价值观的问题,也有关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但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倒是这种逆潮流而动的二维手绘平实画风很适合如此简单纯净的故事。另外,那一肥一瘦两个女歌者及摇滚乐团的人物设定非常有趣,堪称本片最大亮点。
一个可怜、善良、慷慨的老魔术师,遇到一个天真、虚荣、不长脑子的农村婊的故事。此绿茶婊睡他的床他睡沙发,生活质量下降不说,还要到处打工,花他的钱吸他的血,最后他还给她留钱,成全她和帅屌丝,就是马蓉啊。杂耍的没落是时代的必然,魔术的不创新没有出路。
与其看那个《蓝精灵》电影,不如看这个。
我的其中一個願望是,我能做出像Sylvain Chomet一樣美麗的animation。每一frame都懂得呼吸,每一筆都看得見心跳……
橱窗文化、老魂灵、爱丽丝漫游魔都、现实主义、雅克·塔蒂,都可以成为这部电影的解读视角。大概是拍惯了魔幻主义,这次换枪,感觉西维亚玩得有点缩手缩脚。过分的紧凑和对仗,消解了那些正待酝酿的情绪。只能说,这部略显生硬的萝莉腔电影,比之小津的父女腔电影,还不够拐弯抹角。
这都能奥斯卡提名啊
喜欢画面丰富的细节,不喜欢讲述的故事。
曾经我无私给予,如今我孤单一身。爱与善良不是魔术,天真的虚荣太过残忍。放走兔子的一刻想流泪流不出来。
难以欣赏
原谅我实在没连着看下去,所谓的女孩长得不好看我看不下去啊
无处安放的孤独,执着坚守的父爱。
确实很有意思~
打动我的是那几个落魄艺人的孤独,我的心真的碎了,世上真有那么孤独的人,孤独得和我一样。如果理解为爱情,那么魔术师爱上了一个不值得爱的女孩,还上演了一出leon。
不喜欢这种神神叨叨还没什么内涵的默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1BqFUTGv3zY/?fr=rec1;终于写了“世界上没有魔术师”;小女孩终于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塔蒂这类其实就是魔术师;拍自雅克·塔蒂创作于1956年但未曾拍摄的剧本;在电影院碰到于洛叔叔那里真是让人感动唏嘘;末尾歌好听,还有字幕后的爱尔兰酒鬼横
勉强两分。其实很多人根本没看懂这片子。男主是个技术很烂的魔术师,独身一人行走江湖,于是有很严重的性压抑问题,所以他把魔术用的兔子放在极度狭小的笼子里,还反复把兔子往帽子里怼(这个令人作呕的残忍动作没有任何笑果,其意义只能是注解男主的性癖,而且兔子作为快炮高手本身就是性的象征),后来他在农村吸引了一个村姑跟随,这二人的关系写的不清不楚,在一起的原因不明,只能看到男主给她买穿的来讨好,可能是种性表示(而且男主这种性方面出了问题的人,才会瞄准女童),最后村姑拐了个小伙子,男主自惭形秽,放了兔子(摆脱了性欲)独自上路。导演是《疯狂约会美丽都》那位,人物依旧变形,但环境较写实。剧情非常散漫,也可以说近一半戏都是莫名其妙的出现,其中缀连了不少雅克塔蒂式的刻意搞笑,太刻意太老派了,也不好笑,只令人尴尬
气氛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