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之下》讲述了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某种生活困境。
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瞒着妻子一次次远走他乡……《白云之下》讲述了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的不同而产生的某种生活困境。
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瞒着妻子一次次远走他乡……
关于,走出去与留守,片子夫妻代表着这两种价值观或者说选择。
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总想着走出去。
可能我们并不清楚走出去能得到什么,但总会有这种冲动,凭着一腔热血。
但出走也会丢失故乡,丢失对亲人的陪伴,看看古往今来多少关于归乡情结,所以像片子舅舅那样最后还是想回到草原。
男主太符号化了或者说内心描写太少了,我们像妻子一样不懂男主,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他在想什么,就很难带入这个人物。
对着镜头的微妙距离感可以相互诉说平时无法表达的心意。
救妻子时左右割裂风雪夜色的手电筒。
配乐很棒。
(我还是想吐槽一下这种小地方的映后见面会,我买票的时候还以为标错了,因为这几周都是我包场,这场也是。
but入场之后我的座位竟然有人而且几乎坐满了没有隔座,似乎大家都是赠票来的,就怎么说,体会到了上一次零零后的观影地狱,屏摄打电话大声交谈小孩子吵闹开外放玩王者荣耀…真的想避开这种影后见面会了,片子情节比较简单,表达的东西也很容易理解,而且主创们只言片语的交流也很片面)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乡。。。。。。
喜欢这首歌的人,多半已经离开家乡。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美丽的草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美丽的景色比不上绚烂多姿的世界,当草原上的人被涌入的信息所淹没时,迷失便成了一个必然,蓝蓝的天,漂浮的云,绵延的草,蜿蜒的河,不再是唯一的世界。
悠扬的歌声变成艺术,草原变成方格,骏马变成摩托,牧民的心也会随风而起。
现在的草原,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代表地域、环境、牛羊、放牧、蓝天、旅游、、、虽然很多的人依旧向往草原,但只是如游览游乐场一样的心态:那是个美丽而且有趣的地方,我要去体验一下。
至于真实的草原生活,曾经草原人的态度、想法、梦想、人生,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失去。
四顾之下必有围栏、一条条尘土飞扬的车辙代替了牛羊的脚印。
曾经每一个清晨都可以平静的醒来,平静的制作饭食,平静的放牧牛羊、平静的看着太阳落山的牧人已经失去,留下坚守的只有回忆。
没有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伴随着时代的前进,很多美好的东西会消逝,我们并非万股不前,只是想保留这份美好,让萨如拉可以心如草原般美丽。
(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梁静、大鹏、刘德华等电影人来厦门说了啥?
文/王珉电影梗博士 闽D好料 今天 手机阅读
「电影梗博士」第六话:金鸡奖
1
“金鸡奖”,关于电影的大众节日11月28日晚,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
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金鸡奖让爱电影的观众与电影人再次相聚鹭岛。
金鸡奖获奖名单在厦门揭晓!
主持“邓超+沈腾”!
众星云集闪耀红毯...
《夺冠》获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的优势在于业界权威和群众基础的影响力,不同于百花奖的大众投票,它的评选由中国权威的各类电影专家组成,评选更侧重讲故事、讲情怀、讲制作。
最终,《夺冠》成为本届最佳故事片得主,编剧张冀还同时斩获最佳编剧奖。
评委会特别奖被授予《我和我的祖国》,《白云之下》导演王瑞获得最佳导演;黄晓明和周冬雨分获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和女配角奖则分别归属《烈火英雄》主演印小天和《中国机长》中乘务长的扮演者袁泉。
这些电影都是2019年到2020年中国院线电影的翘楚,在接地气的同时,也让观众深深体味了精湛的艺术性,这是“金鸡奖”对电影人最美的邀请函。
今年疫情对影视行业冲击巨大,所幸疫情后,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复工的100天,电影生产的各个环节逐渐恢复。
票房超120亿,这样的票房成绩单,虽只是去年的一半以上,但无疑是一剂良药。
再加上“金鸡奖”再次来到厦门,街头巷尾均能深切感受到电影文化的浓厚氛围。
在白鹭洲公园周边、厦门海边的地标性楼宇上,“金鸡奖”元素图案与海洋交相辉映。
“金鸡闪耀、光影厦门”等文字星星点点挥洒在鹭岛上空,诉说着厦门对中国电影的祝福。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系列活动虽然已落幕,但厦门与电影的缘分永远不会结束。
事实上,厦门很早就和电影结缘,鹭岛是有口皆碑的国内热门影视拍摄取景地。
这座城市承载着的不仅仅是秀美风光,更是一扇电影之门,一扇锁着梦的电影之门。
“金鸡奖”让厦门市民有了大众文化的亲近方式。
11月末厦门的夜,点缀的不仅是和缓的霓虹灯,更是“金鸡奖”的佳片之光。
厦门多家影院,在映前都会展示本届“金鸡奖”总宣传片《我和我的电影》,重温中国电影以及“金鸡奖”的发展变迁。
另外,金鸡国际影展今年在厦门展映30多部优秀国际影片。
这些电影开放了观众售票渠道,影迷感言,金鸡国际影展带来鲜少在院线上映的国外佳片,给观众打开了解世界电影的窗口,也提升了“金鸡奖”的亲民性,让小众文化也可以成为大众节日。
记者采访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的视频。
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百花奖上,黄晓明、周冬雨收获观众的一致肯定。
11月28日晚,代表中国电影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的金鸡奖再次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荣誉授予二人。
可以说,30多年过去,无数电影人年年都在“金鸡奖”上仰望星空赴光影之约,而“金鸡奖”也始终站在鼓励优秀作品和引领创作的潮头浪尖。
雄鸡起舞,寓意中国电影正昂首阔步走上新征程。
而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正以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底蕴,以曼妙光影描绘着新时代的星辰大海!
(影评原创,代表个人观点,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
) 电影人问候厦门广播粉丝 《一个不落》导演郭啸《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和学术顾问张静《八佰》制片人梁静《乌海》导演周子陽 大鹏、刘德华来厦参加活动说 《吉祥如意》导演大鹏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主评审刘德华
影院已经复工,上映的电影如洪水一般之多,十分引人关注。
而值得关注的,感觉还是偏文艺的电影。
因为最近上映的文艺电影《白云之下》,因为获得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而更是备受关注。
该电影单单从风景海报就是已经吸引大众眼球的了,该海报写实又唯美,高海拔下直压头顶的白云让人仿佛置身于草原之巅。
该电影是根据小说《放羊的女人》改编的,电影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不断反转的戏剧矛盾冲突,几乎就是讲述发生在草原上夫妻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故事。
一对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不同而产生某种生活分支,尽管夫妻两人表面上过着日复一日宁静祥和的生活,但在心灵层面上,两人却始终保持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与冲突。
妻子萨如拉认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丈夫在草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丈夫朝克图厌烦了枯燥单调的牧人生活,他认为美好的生活不在草原而在远方,一次次不告而别。
故事到了结尾,男主角朝克图走向草原的深处,结果一抬头看到的是高楼林立。
导演王瑞的高深在于,一开始是一条线地讲述草原夫妻的人各有志的矛盾,然后通过男主角的这样场景作为结束,一方面淡化了夫妻间琐碎的生活的戏剧矛盾,而将这份草原家庭戏剧矛盾升华到城市与草原之间的发展矛盾,以及揭露草原退化、文明入侵的客观事实。
以至于该片的艺术魅力就散发强大的感染力。
难怪日本著名导演广木隆一也点赞道:“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充分思考在人生中所处的状态的电影。
”说到导演王瑞,一直被誉为第六代导演的老师,这也不无道理的。
要知道他代表作就有如由韩雪、窦智孔、杨若兮联袂主演的历史题材剧《北平往事》等,其中还有就是2003年由李亚鹏、周迅主演的内地版《射雕英雄传》的精彩的豪迈的蒙古部分,就是出自王瑞的手笔。
请注意,从《射雕英雄传》的电视剧里,让你看到不一样的草原风情,就是出自王瑞的镜头。
而这次电影的坐标也是发生在蒙古大草原的呼伦贝尔。
于是,经验老道的导演王瑞,继续拿出拍出草原好效果的看家本地,去为世界观众呈现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即使在这部片长达110分钟的片子里,你也是没有尿点的。
首先片子几乎全程蒙语,选角也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原汁原味地实地实景实人地去呈现马背上的游牧人们的生活场景。
然后,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我们一睹了呼伦贝尔草原四季更迭场景,导演就是这样用墨线勾勒,将草原上春天的青翠生机、夏天的躁动不安、秋天的沉寂静好、冬天的雪白和冷的璀璨,都一一完美无瑕地展现出来了,几乎每一帧都拍出了如壁画般的静谧美好。
同时,这些视觉上的震撼感随着画面中人物的出场而变得更加饱满。
此外,对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拍摄,导演也是非常到位和专业的。
从套马的汉子,使得一大批大批的劲马,用矫健漂亮的马蹄在草原上掀起一层又一层尘埃。
再到唱着充满苍茫奔放气息民歌的牧民,放牧羊牛群的女主角,再到于彩虹那梦幻而又震撼的布景下,草原牧民们盘坐于草地上奶茶聊天。
那种人景的巧妙结合,都是给人带来了一种草原上美好生活的呈现,也反映充满神秘感的草原的特色,这无疑是人与自然生活交相辉映的和谐和畅快状态。
但再美丽的草原却留不住男主角他要去远方的心,于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草原上的小家庭就会发生家庭暴力,各种矛盾。
一开始虽然主角两人都意图说服彼此,但无论男主角朝克图将外面的城市的世界说得缤纷多彩,都无法说服女主角一同走出草原。
而女主角也无法将男主角那颗想要奔赴远方的心锁在大草原上。
这样的矛盾,无疑是一种城市工业文明进程与传统草原文明之间的冲突。
导演就是用干净且纯粹的镜头,不但将草原的美好风光,草原游牧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入地展现得一览无遗,而且随着景而展开到讲人的故事,导演就突出那种游牧人们的真挚感情,也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而隐喻出草原与城市发展存在矛盾,以及揭露草原退化、文明入侵的客观事实的大主题。
此片充满时代印记与人文精神,它富含着草原牧民世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男女主角到底是去还是留?
每个出生在草原上的人都有各自的修行,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这部电影值得观看和富有艺术气息的,发人深思的文艺电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了它就会想尽办法去满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欲望往往会因为身边的环境受到阻拦而无法实现,每当这时有的人会表现焦虑、空虚、烦躁不安,也有些人会去妥协,将自己的欲望在残酷的现实中渐渐磨灭,相信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命运选择。
即将在7月31日上映的电影《白云之下》,就从独特的视角作为切入,将命运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以特别的方式所呈现,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白云之下》以草原风光为创作背景,展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四季轮回,讲述了一对普通牧民夫妻的平凡生活,妻子萨如拉(塔娜饰)喜欢草原上平淡而简单的牧民生活,认为每天放羊、挤牛奶,为丈夫做上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已经很幸福,而丈夫朝克图(吉日木图饰)却不安心眼下的生活,总认为外面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因为无法说服妻子一同走出草原生活,于是总找机会不辞而别,去到外面的城市闯荡,两人的生活也因为丈夫的每一次外出而发生着改变。
片中对于这对夫妻的感情世界采用了十分独特表现手法,平和的叙事与细节的堆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很贴近生活的真实,比如丈夫半夜起床偷偷接听电话,又或是以信号不好为借口,去妻子听不见的外面打电话等等情节,在我们身边也时常会发生,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还是,丈夫为了外出,在家里装了个Wi-Fi方便以后视频通话,然而就在两人在试着在两间相隔的房间视频通话时,却说出了多年来面对面没有勇气讲出的心里话,这一幕很让人感动,想想自己的生活也发生过或即将会发生类似的画面,不由得心中一酸。
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图也十分精美,几乎都是以天地一线的画面为背景来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可以说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影片,片中除了全部是蒙语对白外,还大量展示了草原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头顶蓝天白云,脚踏悠悠绿草,亲朋挚友席地而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男人们会展示骑在马背上,手握套马杆追逐群马的技能与较量,而一旁观看的妻子,则为自己的男人投以自豪与骄傲的目光,配上长调、呼麦等民族音乐,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令人向往。
《白云之下》的导演王瑞是中国第六代导演,曾执导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北平往事》、《有你才幸福》等颇受好评的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从创意到修改,再到拍摄历经十余年的时间,片中不仅能看到金马影帝涂们,金爵、金鸡、华表三大影后艾丽娅的精彩特别演出,两位青年演员吉日木图和塔娜表现也非常出色,影片在2019年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唯一一部中国影片,最终斩获了最佳艺术贡献奖。
《白云之下》所呈现出的草原唯美风光令人心神向往,骏马、牛羊与蒙古族的人文风情编织出的美丽画卷,也仿佛慰藉着自己的心灵,片中虽不见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但所表达出来的对生活的选择与妥协的主题,通过特别的方式所表达,对观众的内心冲击更有力量。
半开放式的结局,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结尾时俯瞰镜头可以说是意味深长,城市的高楼与辽阔草原紧紧相连,仿佛在回应着片中妻子曾经做过的那个梦,她曾经梦到自己只身在周围都是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寻找不知踪迹的丈夫;而此时的丈夫正踏在找寻妻子的公路上,过去无时不在向往的城市,如今看来也没什么新奇,倒是回看自己曾经生活的草原,却好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陈枰编剧、王瑞导演的《白云之下》,作为新冠疫情以来电影院复工的首批电影,片中故事与现实有着相当的精神同构。
本片在2019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入围主竞赛单元,斩获最佳艺术贡献奖,电影提出的艺术问题,就是当代人(无论TA在哪里)如何选择人生路的根本问题。
日木图、塔娜分别饰演的朝克图、萨如拉,貌似是最为普通的蒙古族青年夫妻,然而他们一个过度向往远方的不确定的生存与历险,另外一个则是沉浸在传统的放牧生活里无法自拔。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没有冲突则没有戏剧效果,他们的选择本身都没有错,尤其是我们不能一味的同情他或她,也不能简单的批评他或她,也就是说,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我们作为围观群众,其实是难以站队的,即便是电影里的其他人,作为他们的熟人,也无法给出肯定的支持或发对,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现实困境”,事业、疾病、脾气、新事物,没有谁能够一成不变。
朝克图一再脱离草原,到大城市里闯荡、晃悠,又似乎“良心发现”的归来。
作为部落里最威武的套马的汉子,他却不能说服妻子到城里去、到远方看一看,他的路在何方?
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中,除了鲜花灿烂的铁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路标和岔路口,人生的路,向左走还是向左走,过程和结果大概率有大不同。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林中路》里,对于存在的真理和意义进行了足够的诗化哲学的沉思。
而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以《未选择的路》给出了世人普遍的迷惑和惘然,在十字路口,也许诗人更多会选择人迹罕至的那一条。
在姜文的电影里,角色可以在城乡之间通达。
在海德格尔的哲思中,物与我是思的同一,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
到弗罗斯特的诗歌内,抉择意味着坚定向前走,但也可以在未来表示一些遗憾。
在选择与妥协之间,朝克图更多的选择出走,如此的他一再伤害了萨如拉,即使她看着他套马时发出爽朗和自豪的笑声。
萨如拉则不同,她就是草原生生不息的代表,她希望能够在老式而扎实的放牧生涯中,收获更为简单的真谛。
城市里的楼太高、马路太宽,五色令人目盲,还是白云之下的蒙古包更为舒展从容淡定。
萨如拉面对的是千年级别的难题,城市化进程势如猛兽,内蒙古也不例外。
无论是他的丈夫,还是别的邻居,始终有不同的方式去到城市,或远或近,或工作或娱乐,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已然难以维系,这其中的逻辑铺开来说太长,就拿电影中某一次归来的朝克图送给萨如拉一部手机,他就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给近在咫尺却不是面对面的妻子,说出来心中深藏的爱意和歉意。
他们的身份认同,有着诸多的不同,似乎难以调和,朝克图并非浅尝辄止,然而他动辄卖牲畜随机搞车却让家庭稳定指数上蹿下跳,还差点儿让萨如拉不能有孩子。
当他又一次远行,再度归来时,却不见了妻子。
萨如拉,一个人无法照顾牧场和拉扯孩子,到了满洲里姐姐家。
满身行囊的朝克图,疲惫而坚毅的走向满洲里。
当城市的轮廓出现在眼前,《白云之下》结束了叙事,但是曲终人不散,萨如拉和朝克图的故事在未来会如何发展呢?
他们的选择和妥协,一定还会上演,下一代是在草原还是城里成长呢?
套马的汉子,会有套马的儿子吗?
被电影海报吸引看的电影。
有年秋天坐车去过呼伦贝尔,在车上好像船飘荡在无边的海上,好几天都走不出草的海洋。
但都是停顿的景点游,我对公路边边界1米内的牧民生活都不曾了解过,除了偶尔手机上刷到草场退化,矿采等生态问题。
所以看到夏天绿色草原天边的雷暴云海报时,我顿时来了兴致,那场风暴好像召唤着我了解更多。
开头很开眼界,全是草原的大场景,看得享受。
到了中途比较平淡,我暗中下定义,这是一部摄影很棒但故事单调的电影。
到中后端讲城市化下牧民的困境时我甚至想放弃了,感觉很像那类专题风的生态纪录片,觉得有些老套,不够刺激。
但到结尾,当男人下了公路,回首汽车远去,奔向天边白云之下白雪之上那一座小小的房子时,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并想起了我爸。
我爸在我记事以来,有好几次不打招呼拿走家里的钱,消失。
长的,大半年;短的,十来天。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他也没带过什么东西。
每次出去就像上趟街一样,然后再也不来;或者某天忽然出现在院子里。
我上大学以后,想起这些,觉得他很自私,一个人把卖庄稼的钱拿走,胡花。
很讨厌他。
但看了这部电影,觉得他和我爸很像,我有些理解他们了。
他们都是被困在土地上,但想走出去看看的人。
试想想,有多少男人能忍受外面日新月异,自己还年复一年的操劳在土地上呢?
看到男主人公手里捏着那把厚厚的百元大钞,我想到我爸当年最开心的事就是揣着钱走出去吧。
不过40多岁后他再没有这样的行为了。
我也想到了家乡的很多打工人,他们晚年都会重新回老家,盖几排房子。
那座天边的房子,看起来小小的,弱弱的,孤单的立在白云之下。
但只要你回去,他就会支起你的整个生活。
白云之下,呼伦贝尔以西。
从北京向北怒开一千八百多公里,穿过无数的城市和村庄,才能到达越野爱好者们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一个越野集散重镇——呼伦贝尔市。
这里再向西开过将近两百公里孤独的公路,就能到达北方这片天空之下最美丽的远行目的地,呼伦贝尔大草原。
电影《白云之下》讲述的是在这片草原上生活的一对年轻夫妻的故事。
早年间我在吵吵闹闹的音乐节上和迷迷瞪瞪的三里屯夜色里认识了不少内蒙朋友,他们中的有些人混迹在音乐行业或者电影行业,从疫情之前,我就开始不断听到他们向我“吹嘘”这部电影。
所以基本没耽误什么工夫,在中国电影行业重启的第一时间,我就看到了这部影片。
对于越野或者旅行爱好者来说,影片的开头就足够吸引人——一个美丽的蒙古女孩骑着摩托车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划过一条长长的细线。
她路过低矮的房屋,路过街边的男人,路过牛羊的牧场,寻找她的丈夫。
当你以为这可能是一部描绘坚强女性的公路电影的时候,女孩的丈夫回来了——他去了城里,去了“很远的地方”,去冒险。
然后俩人开始了你侬我侬的夫妻生活,劈劈柴喂喂马,养牛养羊,靠在蒙古包前面吃肉喝酒看夕阳。
《白云之下》的镜头画面好美啊,以至于我在向人提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在片名后面加上感叹词——“我看了一片子,《白云之下啊》”。
它就向草原版的《摩托日记》,镜头随着摩托车掠过那些磅礴的风景——草原上的暴雨就是天和地在抱着膀子摔跤,草原上的夕阳就是天和地在黄昏时候上的浓妆,当然大部分的时候,草原上吹着不太烈的风,风划过空气和野草的肩头时发出呼麦一样的声音,在天和地之间嗡嗡作响。
这么美的地方,美丽的蒙古姑娘说,为什么就是留不住你。
姑娘不想离开草原,她离开草原就会紧张,闹哄哄的城市让她觉得格外孤独。
小伙子却正好相反,他说“出去看看的傻子比呆在家里的聪明人要强”,他一次次地试图冲出这片被铁丝网拦住的草原,也冲出生活中某种说不清楚也不愿意说清楚的围墙。
飘向远方的云啊,你慢些走,我用奔跑告诉你,我不回头。
影片在这种纠结中让人又艳羡,又心疼。
小伙子朝克图和朋友们在城里的KTV里喝得酩酊大醉,上百个啤酒瓶铺满桌子。
他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三里屯雅秀北边儿胡同里小门小脸儿的天堂便利店门口,内蒙兄弟喝倒我们一片人之后,说你们等着,我去把这屋里的老外也一块儿都灭了。
我的内蒙兄弟是从那片草原上走出来的人,朝克图跟他比起来是幸运还是不幸,看完电影我也没能获得一个答案。
或许这事儿本来也就没有答案——草原那么大,但大到放得下每个人的梦吗?
影片里的朝克图在只身打马拉着套马杆追逐马群的时候,他的女孩萨茹拉笑得好像心里开出了一片一片的花。
对于她来说,草原上真好啊,可以大声地说话。
影片的最后,朝克图坐在空荡破败的房间里,孤身一人,他的心中还长得出野草吗?
穿越旷野的风啊,你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
首先感觉草原生活挺稳当的啊。
但蒙古人不洗澡(认为水很宝贵不能用来洗澡),那么他们动不动就来一发、来一发。
来前不洗、来完也不洗,多难受啊。
还有就是草原应该没电吧?
没见电线杆子、也没见发电机,蒙古包里居然有微波炉和电视机。
参加是点映场,大中午11:20开演,饭都没吃,疫情原因还不能带吃的进影院!
然后结束后主创人员见面会,可惜,我没等出字幕就撤了~本来应该问问他们上面两个问题
无聊死了,又臭又长。。。一星给大草原的风景,另外一星不知道给谁。片尾字幕,,导演有怀念已故妻子的心是好的,但是如果我拍成这样还真不好意思说出来。我上学那会儿用手机拍的小组作业都比这玩意儿精彩。不夸张,我真的是分了三次才看完,中间还快进。。
《白云之下》导演是拍了一部电影献给了他故去的妻子,最感人的部分是夫妻俩在自己家里用着手机视频说着掏心话,故乡情用夫妻两人日常生活去表达,艺术部分是蒙古文化,这电影也体现了蒙古女人很强大,很有趣是城市里向往的所谓的自由,在自由的地方却是四面围栏的想出走,所谓的自由只不过是放过自己的自由罢了,人生很短,不难为自己才是自由。赞一下和马较量这段拍得太棒,不是男主骑的那段,蒙古服在马群里就是帅!
王瑞最佳。不再矫情。如果只是奔着草原风光去的则不如去看草原纪录片,不推荐看本片,因为它戏剧冲突不强、节奏缓慢,前奏近一个小时才“步入正题”。如果你看下去了,你会想哭,因为它诉说的是一支生命赞歌,是人生之曲。青影厂(厂长)俞剑红联合两个民营公司出品。艾丽娅同时担任了表演指导。
4.3 这是目前看过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电影,内容最单薄的一部
乡村城市
如果说男人代表渴望进步、科技、征服新时代的雄鹰,那么女人则代表了哺育、大地、草原、怀孕的母羊,游牧民族原始的信仰。当城市不断拓展它的边界,草原面积不断缩小;自然与信仰的力量不断被削弱,那么女人所代表的原始性的力量也会不断削弱。游牧民族以往的生活被时代遗弃,草原也不再是以前的草原,只能化作一首首流行歌曲下的“马扎嘿”和女人歇斯底里摔坏的手机。
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看了这部,很喜欢。电影画面每一帧都很美,用大荧幕诠释出了草原的辽阔静谧与美丽
231218 浪费两小时我操你吗
一般一般吧!
流于表面,和臭豆腐一样,又香又臭。
挺扎实的,但是刻板印象比较重,整体比较无聊。
好美的风景
真情实感,把去和留写的很近人心,毫不做作,这是真正贴近泥土的电影,最能引起人共鸣的电影
“男人追新鲜,女人求安全,不过人性弱点”。城市寄居者谁人不仰慕草原,若不是故乡情结,谁又能忍受长期地风餐露宿喂马宰羊?
8/10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双重认可的电影今天补看,导演确实对于天空草地有自己的想象空间,独特的感情。
80分钟足够了 需要120吗?
爱上一匹想离开草原的野马……
D+
空洞的很
这个片子评分低的主要原因是男主太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