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比几十元的电影还值。
看到了另一个国度的人们如何以他们的方式生存,看到不一样的领域有人在过着那样魔幻的一生,看到了黑道葬礼真实存在于2023年,看到了黑暗中的边缘行业,看到了很多反差和新鲜的东西。
不到二十分钟,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穿着白t、面带笑容的阳光男士走过狭窄的楼道,拥挤的小屋内满满当当的书籍……他是日本义工团体的组织者 ,专门为监狱服刑的人寄书和生日贺卡,起名为“本归”工程,一语双关。
下一个镜头东北话出场,灯光昏黄,他抽着烟、抖着腿,慵懒地斜靠在桌边,才知道,他是长春人,正漫不经心地和访谈者讲述自己早年在日本黑道团伙做老大的经历。
他扛着国旗骑着摩托去揍欺负中国人的日本人,号称“长征” 行动;他砍过人拿过枪,蹲过监狱出过书;他抢过公司救济中国人,他为中国希望工程捐赠;他说不再选择黑道是因为自己无法超越自己,他说“抢银行不如绑我”……就在我还沉浸在他矛盾、复杂、丰富的人生时,制作组在结尾告诉我们,在采访后的一个月,他再次被捕。
通过av艺人和牛郎店工作者,我看到了日本人礼貌、规矩、干净背后的压抑,以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贯穿全人类的共性问题:精神的孤独和空虚。
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成本变高,只有花钱付费,人们才可以放下防备,大方做爱,大方聊天。
白天是公司文员深夜是夜店女郎的养了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在陪客人喝酒唱歌时,笑得格外开怀。
弹幕说这是压抑到极致的表现,是令人悲哀的开心。
可我却觉得她那一刻也许是真的开心,用她的方式。
是大家过分解读,还是我也压抑到像她一样的程度了呢?
可一瞬间镜头切换,同样的歌曲,MV中青春靓丽的女团成员在广场上唱跳,怎么莫名有点想哭呢?
真正的压抑是看到独居老人死亡后身体腐烂发臭,几个月后被人发现,油脂和体液流出,与地板融为一体,黏腻、令人不适。
在这里我不愿过多描述,因为我发现了人骨子里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生理上对于身体失控狼狈不堪的恐惧。
想到片中穿插的地铁站那个戴着眼镜拿着吉他唱歌的男人,如此简陋的环境,居然还有自己的宣传立牌,他用力地表现激情用力地嘶吼。
画面无限放大,他在呐喊“一起活下去吧”,一如渺小、卖力生活的我们。
“听说那里人都是骑骆驼上学啊,还有他们用手抓着吃饭,不错,我们去拍一拍。
来到XX某个偏僻的小镇,哇,他们真的有人骑骆驼上学啊,真的还有在用手抓着吃饭,看来他们过得真的很差很压抑。
”“听说那里人都喜欢打太极,不错我们去拍一拍,来到某个公园,全是打太极的人啊,他们真的很注重养身,我来拍几个升格,来感觉了不,采访一下发现,其中几个都是留守老人呢,看来这个国家平时真的挺压抑的。
”“听说那边的美食最出名的就是毛蛋,不错我们去拍一拍,..................................,看来这个城市人都来吃这个,真的过得很原始,这个国家的人也听原始落后的。
”来来来,坐下来策划一下,下一期拍日本,看看什么话题会爆,那肯定是黑社会和色情行业啊,再加上平台用户加持,不爆才怪了,那我们就去拍拍,一定要强烈对比,纸醉金迷加升格,落寞的眼神加喧闹的背景,这感觉不就来了吗,再找几个相关话题的大佬采访一下,吹吹牛逼。
懂了,这个国家人真苦真寂寞。
2024年了,还有人以黑社会和色情行业作为噱头拍东西,真的笑死人了,你去报个日本旅行团,导游一路给你讲的段子都比这片子精彩。
这几样东西能反映社会吗?
能是能,可是有点过时。
能够定义社会吗?
显然差得远。
这几样东西就跟太极毛蛋一样,只是别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甚至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不太在意的东西。
作为旅游名片还行,你要是以此来探讨社会,或者说当今日本社会,那就太儿戏了,哦,你是自媒体啊,那没事了。
配合着大量无意义的镜头,一顿弹幕输出,他们活的好寂寞好孤独好累,你可知道人家干的工作时薪多少?
你可知道人家节假日不调休?
真的笑掉大牙,杞人忧天。
并且东京就是东京,想要代表全部日本还是差点意思,就跟浙江上海人引以为豪的饮食习惯一样,做菜清淡无味,美其名曰食之本味 ,但是你只要出了浙江就发现全国也就浙江上海这样吃而已,充其量占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几。
真的,我奉劝大家,这种东西当做自媒体视频看看乐一乐得了,你要是觉得引发了你的什么思考或者觉得更了解日本社会,那我劝你醒一醒,人家大部分人衣食住行过得挺好的,毕竟生育率和平均寿命都比我们高得多。
还是那句话, 哦,你是自媒体啊,那没事了,就是别叫自己纪录片。
只看了迷失东京这一篇。
其他几集的有时间再找来看看。
2个小时左右,零零散散和不同阶级(?
)的人的对话拼接起来就大致变成了日本普通人的模样。
无家可归的老人每天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
七十几的老男人还在工作,去看乃木坂46的演唱会获得快乐(其实应该说是消解孤独感)。
有的去碟片店买av疏解性欲。
夜生活部分,一开始的母亲白天里做着文员的活,晚上是类似陪酒女的工作...在av演员的对话里面,除了他们说的那些,隐隐之中其实能看见风俗行业那种隐形的对女性的压榨。
从黑道退出的老大哥(?
)汪楠投身公益获得成就感,采访里一只又一只的烟,感觉没吸完就按灭了。
是惆怅吗?
后面采访大概意思说我不需要展示过多的情绪,身边的人会替我报复回去(大概那个意思),看到的时候突然一丝凉意。
最后说过几个月又被捕了还是让我有点吃惊。
&我以前一直以为电影里的都是夸张化的,没有想到真实的日本黑帮也是那样。
孤独死的老人在房子里悄悄死去,尸体就在屋子里悄悄腐烂,油尽灯枯。
满屋子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多少少有点让人太感慨。
好看真的好看,不止迷失东京还有核污染那期。
没什么主题升华但就是平实具体深刻有趣好久没有看到能好到这样好的片子。
饼叔的逻辑很熟悉,但是又觉得远古,类似的感觉可能只能追溯到《看见》,虽然这本书现在已经被玩成了拐卖人进新闻学入坑之作哈哈。
直到看到幕后制作片他们提到陈虻,原来是因为他啊!
那个提出““要关心新闻中的人”的人,提出“一深入就深刻”的人, 那个敢在年会上把部门内斗做成节目播放的人,那个影响了柴静又莫名其的影响了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以至于可以让我走到现在的人,从他到饼叔都是饱含着对新闻初心的人啊。
其实之前看到他们去加沙的时候我就有心被撞击的感觉了,原来世界上正在有人认同我的欲望而且真的做出行动了,或许食贫道的忠实观众里也会是看见或者东方时空的观众吧。
陈虹啊你到底是怎样的人,能在去世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还透过层层作品闪耀着光辉,做片的理念依旧让观众买单,东方时空当年到底是怎样的盛况。
深夜了有点激动,因为在睡前突然刷到了柴静两天前发的…柴静谈陈虻…点开才把这又串联起来然后又发现饼叔也在东方时空待过,这奇妙的感觉,此刻我的青春形成闭环(也许可以这么用吧)不过真好,东方时空的命脉用自媒体的形式留存下来了,一个在YouTube一个在哔哩哔哩。
东京不仅有每一个日本人的梦,更有数不尽的噩梦,看它不仅要看到镜头里的它,更要看到镜头外的它。
当风俗产业常态化,陪酒既是来钱的方法也是无奈的开始,一切都是生活,纵然再爱做爱,当AV成了职业也会让他难受,唯有放松,让自己活在真空里,是的,东京很自由、很包容,哪怕你终日躺在地下室也是有个归处,但是只能与老鼠为伍,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谁又能说些什么呢。
东京白天的正经与繁华是为了照亮黑夜,纸醉金迷在夜晚格外醒目。
同时,黑帮也仍存在,看不见的地方交易仍在继续,谁真的浪子回头,谁又是加以伪装呢,无法定义一个人,情绪可以伪装、话语可以伪装,做好事是真的,但是不是好人是无法定义的,人过于复杂。
最后,终归一死,死亡是唯一公平的事。
黑帮老大死时,尚有小弟相送,可在很多看不见的角落,很多老人孤独而死,直到腐烂的气味传出才能被发现,于是物品被收走,房屋迎来新的主人,最终被遗忘,或许留下一张照片,证明我们曾来过。
孤独,真是难以捉摸。
<迷失东京> 偶然刷到的记录片来自于b站的一个up文化冲击 异国窥探 魔幻 风格化剪辑让这两个小时很愉快。
回想起来流浪汉日本老头在片头讲的,「社会中间的那部分人最多,但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社会中间的那一部分人」,算是对整个片子的一个总结,即在小角落中窥探端倪。
要说为什么有意思,导演邀请到原黑道成员拍摄下完整的黑道大佬出席葬礼片段,与现役及原AV女优男优还有影像店老板进行讨论,每一段几乎都是抛出一个主题,被邀请到的谈论者们便开始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话语权交给观众本身,如果说短视频的特性做的是被调动,那纪录片的特性就是去思考。
第二章中,把性作为一个国家的缩影切入,从而生成的一个有意思的讨论是: 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
如果需要性,可以选择性风俗店,如果需要倾述或是聊天,可以选择去夜总会牛郎店。
夜店 沙龙 俱乐部 泡泡浴 上门服务 牛郎店,分类如此细致,在一个只要有钱就可以大大方方的购买服务的环境,需求正是来自于压抑,正是来自于不善于破坏当场环境而隐藏自己想法的特性,人们才会寻找一个花钱说真话的地方,这是来自于片中性从业者的一些表达,但不论是流浪汉,性从业者,极道,她/他们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
是惊天动地还是卑微,也许是很多人一辈子在纠结的事。
就如冯唐那首粗而不假的诗所云:“男人最大的痛苦是为什么我不是宇宙最牛x。
”在中国许多人的名字都与“家”和“国”息息相关,认为只有为国争光、为家族复兴而战的一生才是值得过的。
而就在这个时代,很多普通日本人的夙愿也许只是经营好爷爷留下来的山坡小面馆。
国庆选择就地过庆,看了 B 站 Up 主“食频道”拍摄的长纪录片:《迷失东京》,在 B 站需要花费12 块购买“电影票”。
博主是前央视战地记者刘竣,目前独立拍摄。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估摸他自由职业之前的职业要么是记者,要么是编辑,否则不会有这么强的制作意识。
他的每次采访都有着为后期制作服务的意识,而每次运镜也是要么呈现,要么转折,要么既转折也呈现。
《迷失东京》初看猎奇,只是想印证日本在我心中的一些既定印象:压抑、刻板、格式化、阶级分化严重。
受访者选得十分有野心、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有黑老大、AV女U、一人拉扯三子在夜场陪酒的单亲妈妈和孤独老死的善后师。
首先 up 主能采访到这些人就说明了他过硬的人脉和社交能力。
其次,他面对这些人的采访态度是非常平和平等的,面对黑老大不畏惧,面对贫穷的单亲妈妈不睥睨。
而世界和事情面前,也是人人平等。
就比如压抑的日本文化也会让黑帮西装男们在葬礼上站一上午也不敢喊热,只是默默擦汗。
不要以为自己文化的暗处不会波及显者、身居高位者和手握资源者,也许暗处站满了人。
同理,日本文化中的坚韧、尊重与边界感也为底层人民带来了最基础的体面。
乞丐是敢于接受访问的,性工作者是合法化且不被明面歧视的职业,AV男女U甚至会自称被公司保护的艺人,而非自轻自贱。
不论你做的事情惊天动地,还是卑微如尘,最终还是要被生命清零。
不论你被生命抛入再高的天空,绳子始终被牢牢拴在地心。
生命就是在出生和死亡的既定括号之间书写自己。
相较于《迷失东京》的客观理性,同一个作者拍摄台湾的纪录片《何以当归》就相对粗糙主观一些。
在台湾这里,作者太想呈现“当归”了。
面对日本时,拍摄者是一名冷静的旁观者,不管是面对辛苦的单身妈妈还是美艳出名、财富自由的泷泽萝拉老师时,他都合理扮演了中立的角色,为大家客观地呈现了东京。
而到了台湾,他一心想要不露声色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却并未达到这种设想。
人因情感而变得不理性、不客观。
做内容就是与人聊天,你越是急于说服别人一种观点,也许你非但不会成功,还会失去人缘。
这也是人性固有的叛逆带来的。
不过无论如何,食贫道up主的生活应该是许多文化工作者羡慕的吧,毕竟他有时间和工作内容上的自由,可以选择,明天如何度过。
刚看完迷失东京 让我真正感觉到压抑的来自收拾孤独死的片段 那种死亡带来的腐败 生前无人的挂念 使得压抑已经溢出屏幕 很难想象他们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也很难想象我的未来将怎么度过 还有一个片段让我不得其解 为什么那位女主人公纹身后摆脱家庭 白天从事文员工作 晚上从事小姐 在种种压力之下 依旧结婚且孕育了三个小孩 她选择的工作是源自婚前还是婚后呢 她为什么会觉得未来的孩子脱离了家庭 会让她觉得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呢 为什么她会觉得不能给孩子添麻烦呢 既然觉得不可以给养育成人得孩子添麻烦 那为什么当初又要选择生育呢 难道孑然一身不会享受更好的人生嘛 生育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结尾汪楠为什么又被逮捕了呢 是又犯事了嘛 东京片段里两位从事过黑道的都说白道更好走 本归工程与清理师是赎罪还是其他 而白道又真的好走嘛 白道又是真的白道嘛
个人见解,up主在本片里的出境就是一大败笔,清理逝去老年人屋子那一段,踩到尸油后的“咦,这鞋子我不要了”的xxn姿态,完全可以不拍进去,作呕还可以理解,说出那样的傲娇语言,不是很理解,是要和之后对于性工作者的提问之前“对于您的提问,可能会有点冒犯到的地方,还请理解”的高素质形成对比吗,是要对比老人那句话“要真实了解东京还要多看看取景框之外的人”,提出“要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还要从多方面看”这样类似的观点吗?
导演是这个用意吗,请问?
全当记录,随便写写,看的db,没资格到b站评论区说,这里当日记写写
看完后感觉日本是一个被迅速催熟的国家。
战败后为维持秩序而衍生的黑帮黑道合法化存在。
整个国家地少人密,又很少从事密集型产业,多从事脑力、独立工作,导致整个社会充斥着为了高效而独立,因为独立而孤独的氛围。
风俗业、idol业其实本质上也是孤独的工作,只不过工作内容是和同样孤独的人暂时快乐。
这是一个孤独的城市,充斥着一种压抑又嘴硬的氛围,表面上不愿意麻烦别人,实际上还得麻烦别人(找人陪酒,死后还得让人收拾东西)。
高度机械化的社会让人和人之间变得礼貌又克制,大家不再有亲密的联系,何必和别人去敞开心扉呢?
以往的中国地大物博,大家有集体化生活方式和几千年来养成的集体化思维。
但随着社会发展,现在中国的大城市和东京相比也别无二致,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这或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总是让人唏嘘。
大学生活的我现在也像日本人一样,不愿意麻烦别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不是好事。
up主下血本采访了一些独特的产业,见到了一些独特的人,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尤其是汪楠最后被捕,要么是他有极强的表演性因素,美化了以前的事情,要么就是一个从监狱里出来的人真的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
唯一不足是剪辑混乱,指引不清晰,可能是因为把三集揉成一个纪录片的原因。
这音乐就是把北野武和EVA专辑扒了一遍是吧
666
一集还原历史,二集记录现实,三集已成艺术。
看的时候发现更多是对话采访形式,然后就快进看完了。
还是粗浅了一些……配乐更加暴露粗浅本质
不太喜欢这部 有点无聊。/本来看到孤独死那一part觉得有点意思 采访者的生理性厌恶也可以理解 但是对生命的逝去完全没有一点尊重 且 在死者屋前仍然在讽刺的样子 让我仅有的有趣感也落空了/这男的长得太像大嘴和李建伟的结合体了 不适 不会再看其他了
【免费篇5星,付费篇最多4星】神社、核污染、黑帮、风俗产业、孤独死,都是外国人对于日本最想了解却由于信息敏感滞塞而无法了解的方面,内容很独家,论精彩程度,付费篇感觉比不上前两集免费的。1.日本扭曲历史,真的觉得能永远骗所有人吗?即便可以,不觉得这样教出来的下一代也只是个满嘴谎言的人吗?2.日本歪曲科学,对核污染数值和标准肆意修改、隐瞒,不仅拉着全世界人遭殃,连自己人民都不放过。1.黑帮那段很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幽默的是,那个被采访的老哥接受完采访就又进去了。2.采访男优女优以及夜间工作者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不少的信息,但也会存在抽样误差。ps. 泷泽萝拉太漂亮了吧。3.孤独死光是看着画面就足以让人感觉压抑和腐臭,有尸油甚至还有遍地虫卵和死掉的苍蝇。
浅入浅出的讨论,镜头捕捉的很好。
割裂 迷幻
2024-11-1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性格,日本大概是个孤独的民族吧。
对于纪录片来说个人观感是不及格的 表达的内容都只浮于浅表 只能算是一个超长vlog而已
3.5,种草了好多配乐。
日本可拍的话题太多了,真的希望这种内容越来越多~
饼叔太牛了。空镜和剪辑一如既往地凌厉。
暴力 色情 压抑孤独的日本,b友们最爱的题材,带着答案找问题,这不叫纪录片.镜头和剪辑想营造一股文艺范,结果是一片稀碎.
形形色色,日本只是东亚的一个缩影
最后一集迷失东京量大管饱,纪录片高水准制作。福岛一集不知是蹭热度还是迫于压力还是真实表达,在内容重心有失偏颇的情况下带有主观立场地不断输出情绪,丢人现眼。军国主义一集在当下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不合时宜,而且包括本集在内的东瀛系列部分拍摄手段很没职业道德。该系列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
抛弃思考,融入魔幻,削足适履,少无所依。勿要这样,勿要这样,甘于“平庸”啊。
迷失东京
迷失东京确实牛逼,话题运镜真的很抓人。汪楠实在太传奇了,特别好奇对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