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 原本以为这部港片不会在内地上映,因为之前在网上看了电影较为完整的粤语版,这个版本电影开头跟结尾合起来的一共大约四分钟(其实并不怎么影响剧情),展示了前几年发生在香港的某不可描述事件。
想到这点,我为此部还算不错的电影点了个蜡烛,毕竟依照广电草木皆兵的尿性,估计是GG了。
然而就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惊闻电影将在内地上映,感慨之余,决定写下一些关于观看这部电影之后的一些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看,你周围也可能有过像阿龙一样的感情呆子这部电影中有一条故事线,就是主角阿龙与自己喜欢的那个邻家女孩(公屋邻居)的感情线,这条故事线平淡无奇,却让当时观影的我一度哽咽,最终哭得像个傻逼,嗨,这特么不是当年的我吗?
简单地概括这条感情戏就是,阿龙一直暗恋着这个女孩,却从未敢鼓起勇气与她搭讪,即便两人住的很近,且又是同校同学。
然而阿龙又在暗中不断关注着关于女孩的事情,比如她喜欢的漫画,并一定程度上因为这个原因加入了棒球队,幻想着打好棒球之后,能够找到机会跟女孩搭讪,进而俘获她的芳心。
看到这个情节,我不禁想到了大约十年前的自己,在一所普通初中的快班读书,成绩最开始中等偏上,而我后桌的同桌是班上经常考第一名的女生,D小姐。
D小姐在那个还没有“学霸”这个词的时候,被我们视为开挂一般的存在,尤其是D小姐的英语,不仅考试卷子做得好,平时课文跟单词也读的很流畅。
那个时候的我,恰好其实是有些仰慕D小姐的。
但是苦于没有什么话题可说,正巧自己英语单词读写不怎么过关,便在一次偶然状态下(估计应该是D小姐那天心情好,平时其实她不怎么理人的,因为比较内向),请教D小姐几个单词,开始还好,D小姐热情的教了我第一遍,我读的一般,但是有一个比较长的单词不怎么会读,D小姐又教了一遍,我还是不怎么会那个比较长的单词,最后D小姐第三遍有些无语地说道“dangerous,dangerous”。
最终我学会了这个单词,并一直记到了现在,不是因为MJ的那首同名曲,而是因为曾经那个可爱的D小姐。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俗套了,我自此之后,用心学习英语以及其他科目,一步步向D小姐看齐,最后去了同一所高中,然而跟电影中的阿龙一样,我可以在其他人(无论男女老幼)面前讲东讲西,谈笑风生,但是,但是,每当我遇到D小姐时,却又说话结巴,吞吞吐吐,或者词不达意,心跳加速,有时候甚至直接装看不到D小姐(现在想来也是真的搞笑,我一个男的当时那么怂),还美其名曰“遇女神失语症”,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也未能好转。
至于跟D小姐的关系,也若干年内一直毫无进展。
但是就跟电影中阿龙一样,在为了能靠近喜欢的女孩近一点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其他不一样的东西,无论是勇气,友情,荣誉还是其他成长,D小姐,谢谢你,没有你当年教我单词的那件事情,我后来可能不会那么喜欢学英语,也不可能跟自己高中以及大学的历任英语老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不可能在大学的时候加入口语俱乐部,也不会跟外国友人自然欢愉地谈笑风生。
(二)不鸡汤的狮子山精神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香港,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是繁华富庶,高楼大厦,赚不完的钱,豪车靓女,还是其他什么?
我想是拼搏,拼搏的狮子山精神。
无论是上层的富豪,中层的中产阶级,又或者像阿龙一家一样住着破旧房子的底层人民,在那个香港经济与文化相对发展良好的时代,大部分普通人都看得到希望,坚信只要自己敢拼敢博就会成功。
“用心做工就会翻身出头“,这句看起来有些鸡汤的话,却是那一时代许多普通香港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管是市井小民,中产阶级,甚至是街边混混与正宗古惑仔,都是如此。
电影中阿龙曾经提到,“八十年代是香港最好的时代”(大意如此),让我们看看当时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其实还是比较差的,上的学校也是被列为差学校,家庭还遭遇了母亲出轨跟人跑这种事。
但是电影却一步步证明着,只要你用心拼搏就会成功。
无论是故事主线上的棒球队一步步训练,不断成长,打败一支支球队,最终获得胜利,还是在电影为数不多的镜头中,成年后一副中产形象的阿龙,对此都有体现。
换成如今的香港,与阿龙相似家庭条件与教育环境下的学生,还能够在成年之后混到中产,怕是不如从前那么容易了。
(三)关于兄弟情、友情以及青春热血与运动香港电影中关于兄弟情、友情的电影其实并不少,但是如果再加上热血与运动,则少之又少,这部电影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此类香港电影关于此类题材电影的空白。
其实纵观这部电影,当中关于兄弟情以及友情刻画的部分,与国内外其他许多电影相似,感觉平平,无非就是一起共患难,中途插入一些这样那样的波折诸如误会,背叛之类的套路,然后再在最后获得和解,兄弟之间相逢一笑泯恩仇。
再说说关于热血与运动部分,平心而论这部电影做的一般,中等略偏上,比不上欧美类似电影的华丽狂野,也比不上日韩类似电影的成熟,再与前几年台湾类似题材电影《kano》相比,也略显有些短促,总的来说一般,但是想到制作成本,以及一众新演员等等诸多因素之后,不得不说还是做得不错了。
最后谈谈关于青春部分,虽然说电影出现了比较恶俗的搞大肚子情节,但是抛去这一点,其余部分也还不错,主角不是开了挂逆天的玛丽苏王子,只是一个长得稍微帅一点点的人,细威以及其他一众配角,与青春期时候绝大部分的我们也相差无几。
大概越真实的越贴切的东西,越容易打动人。
错过了那年的《kano》,这次我不会再错过《点五步》了,咱们4.7号电影院见!
點五步,一部以講述香港第一支少年棒球隊為背景嘅港產青春片,今屆金像獎提名電影。
撇開所有暗喻嘅政治傾向,單就電影本身也算係一部好戲,雖然無太多高潮衝突,雖然冇果種歷史經歷,但從中某D細節位總會睇到一D曾經青春嘅影子。
人總中意回望過去,但過去總已屬於過去,面對改變,或者選擇學會適應,或者選擇勇敢面對,就在於是否會敢於踏出果半步。
大聲講,點五步,你敢麼?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电影院看棒球电影,这张电影票对我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
配乐我给8分,但是剧情我只能给6分。
电影中想要传达的思想挺清晰的,然而谈及中国青春片总少不了怀孕这种狗血设定,有点让我蛋疼。
片中棒球比赛的表现力很糟糕,最后一场比赛镜头切换可以说有些混乱。
虽然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用它和《KANO》作比较,但是还是感觉这部片的表现力真的不足。
有训练的镜头,但给我的感觉是:一群孩子,嘻嘻哈哈的训练,莫名其妙就变强了。
个人认为棒球电影中的训练镜头应该是非常刻苦的,导演在这方面的细节描写有所欠缺。
用体育精神来描绘青春成长的方式,是《点五步》预想燃情的手法,但从总体来说不论是那浅尝即止的体育精神,还是那自诩的青春成长,都没能成为电影真正诱人共鸣的所在,顾此失彼的空洞,所能让人记住的就只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点五步》的主线其实并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已然司空见惯的体育励志故事,但导演在这部作品中却并不只是想拍好一个中规中矩的体育话题,所以相较于很多传统的励志片,《点五步》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青春的成长上,围绕两个男主阿龙和细威的生活展开,在电影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但尤为遗憾的是导演对这种创新想法的驾驭,并没能使电影变的让人耳目一新,相反体育与成长这两个本当如鱼得水融为一体的命题,从成片看是被支离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支离?
这在于电影中不论是阿龙所面对的家庭支线,还是细威的个人支线,都并没有围绕其主线核心沙燕队来展开,特别是阿龙所面对特殊家庭环境的成长,更像是让人看了一场与《点五步》完全不想关的电影,其实这些关乎青春成长的元素并非不好,但这并不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部电影,当过多的邦枝末节占据了电影的时间,所能留给这个主线故事的时间则必然只能是少之又少。
从整体来看,其实不难看出导演的野心还并不只是对青春的勾勒,而更深层次的想表达历史的变迁和对香港这座城的情怀,可惜于不论是青春成长也好,还是对过往香港的抒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应该是建立在一个扎实稳固的奠基之上的,而导演对这部电影的奠基棒球的构建,却真的只是如同蜻蜓点水,以至于当老戏骨的廖启智,在这部电影中饰演卢校长的他说出那让人为之热血的套路台词时,实难让人去谈产生了多少感动泪点。
援引导演陈志发自己对何为“点五步”的理解,点五步的意思就是“0.5秒+半步”,差半步或者差半秒,也许就会改变球场上的整个局势,这也与人生“差半步”的选择相关联,但在这部太多元素思想被参杂于一,全然无法让人看到核心所在的作品中,又怎么可能去接住导演打出的那颗人生应该努力坚持目标的棒球呢?!
不管看过多少热血漫和电影,还是会被点燃,可能是我肤浅了,只是球场,姑娘,兄弟,英雄,背叛,成长,失败,复仇,挑战世界,证明自己,赢得尊重,想做主角,这些词就是点燃雄性荷尔蒙的助燃剂。
决战,无关胜败,只是想赢。
想拥有喜欢的一切,只是要不停面对失去。
心中燃着火焰,只是会犯错,会软弱。
不是坏人,只是做了错的选择。
只是因为,我们终究是普通人啊。
我以为我可以永远任性,因为有可以依靠的大树。
走出大树的那天,我慌了神。
只是选择走出来,本身就是莫大的勇气。
我是莽撞的,懦夫以上,电影内容。
电影质量,演员的确是没那么成熟,只是这样的青春电影,弥漫着青涩的味道也是看点啊。
(不成熟不是说不会演戏,不要说我对这些和那些内地演员两套标准啊)摄影是亮点,还有是高潮时候的镜头语言用得中规中矩,但是特别能带动情绪。
导演,虽然是新人,但是对情节地推进情绪地递进拿捏得还是很稳妥的。
又是一场包场,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没人,庆幸又难过。
看完这场,情绪达到饱和点,最后看个爆米花电影冷却一下。
电影半马(2/3)p.s.1.演员表很有意思。
p.s.2.主角爸爸的角色设计的很好,做为母亲的施暴者,和社会发展的被施暴者,修了一整场的闭口禅,唯一开口,好好打,虽然镜头给到的时候已经猜到,还是狠狠打了我一下,感觉这里想法到了,可以做得更好。
p.s.3.音乐很有味道。
片子本身来讲,画面干净。
演员演技方面来讲,除了有些时候演的戏有点太过,反而让人觉得很别扭之外,其他都还好。
男主角的眼神表现的还是比较有神采的。
故事应该大体分为两条线,一、棒球队的输和赢,二、男主角和他的好基友的关系变化,掺杂好基友的命运变化。
就题材而言我感觉选的应该不错,从影片最后出现的一些真实照片可以看出导演是打算借助真实背景来处理一个有关棒球的青春的故事的。
棒球青春,其实要是拍好了,会非常感人,会很励志。
但是要是拍不好,拿捏不好自己这部影片的中心,台词写的太别扭,那么片子味道就会变。
一开始看电影的开头还算舒畅,男主角的身份背景,和基友的关系交代的很清楚,性格塑造上也让人觉得很鲜明。
就是慢镜头处理的太过,让人看了觉得很难受。
最后比赛我很无语,可能比分现实就是如此吧,但是男主一上就被打的流鼻血,规则上讲该下场吧,都流血了吧,kano也是,出那么多血还敢让孩子投?
就算不下场你好得处理一下吧,把脸擦擦,上上药,看看情况啊。
一脸血继续投我也是醉了。
而且被球砸了是蠢吧,你个当投手的不知道内野投手最危险,看见球先趴下吗,18.44米挺远的又不是子弹,实在不行手套也挡不住?
……这哪有什么感人元素在里面,居然还能拍出坚持不放弃非要爬上投手丘,还慢镜头,男主脸放大镜头,一脸血往前走,停下啊这孩子被打的出现幻觉了……!!
裁判可以被告上法庭吧?
出事了怎么办?
被球直面就鼻梁轻流点鼻血,如果是红线球这个正面打脸是会死人的,居然没脑震荡,还继续投,还超常发挥,突然把男主打爆的对手就打不好打不到,然后队友都开挂,前面一分不得后面疯狂得分还突然守备就变好了,还赢了……我,我说什么好。
关键是这时候居然穿插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回忆杀,然后诡异慢镜头,筒子楼逆光拍,球衣掉下来,拍个超长慢镜头。
哦对了,还有守备慢镜头,忽快忽慢,我说导演你怎么了,为什么这么多细节慢镜头,我好尴尬啊,你慢镜头可以有但太多很奇怪啊,很奇怪啊,很奇怪啊!
然后男主内心独白,什么要改变,踏出半步,加上一首好听的意味不明的音乐,音乐好听归好听但是和场景不搭啊,而且怎么都要奋斗不放弃赢比赛了放那么悲伤的音乐干嘛?
……最后配合着香港占中场景,我就不懂了,这慢镜头也是慢到极致,你好好的一个青春励志片你加什么政治元素,以为逼格会更很高吗?
导演想说什么?
从香港现状引发的一段有关棒球的反思?
打棒球赢了说明人要向前走适应社会变化潮流?
不是不放弃吗?
我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
以及最后对手路人甲的颜值太高了,投球他放大镜头,打击也很强也放大拍滑垒也拍人家背影,这个攻守走三拍子这么厉害这么帅姿势还看着比男主舒服多了……导演你确定你不是为了衬托对手ace的帅气和男主的蠢吗……
台灣拍一部與棒球有關的青春電影不奇怪,如《KANO》看完到日本關西去,還得到甲子園棒球場看看那歷史館,再在有《KANO》的標記前拍張照、打個卡,以示對棒球的熱愛。
就連喜愛籃球、熱愛籃球的《灌籃高手》迷都不免到日本鎌倉那個平交道留個念,以示青春對於運動的熱愛。
關於「運動」的電影,台灣拍得不算少,那些「力爭上游」為了「有個好將來」的故事,總是鼓舞不少躁動的青春,也收留無出發洩的熱血。
台灣拍這類電影不足為奇,但香港要拍部跟「運動」有關的電影還真不常見,特別是在香港不太盛行的運動:棒球!
有關棒球的電影,在台灣有國球之稱的運動,也還真不用一部電影來陳述那些跟棒球有關的細節。
只要稍稍有在看比賽的球迷,能說出的經典、如數家珍都可以描述得非常熱血動人。
但是棒球在香港不是太熱門的運動活動,要把這個真實的棒球故事改編得引來共鳴,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青春是熱血的,運動和打架都是。
這個真實故事的年紀是少棒,改編後成為血氣方剛的青春,到底要怎麼讓一群青少年開始有著「對自己負責」的自我意識?
讓那些在未成年以前的自我躲避可以自我正面迎擊?
運動的輸贏,便是一件最好消耗體力,又能激發出挑戰人生的熱情。
《點五步》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導演,拍的一部關於青春的電影。
雖然棒球在香港電影裡還需要稍微以教練的角度說明簡易的規則,但那也如實陳述這項運動並不是可以拿來作為「人生目標」的追求,就將這部電影的主軸直接擺放在「自我追求」的期許中。
電影中當然不乏在所有青春運動電影裡那些,從自我的懷疑、放縱,到面對比賽時慘輸的不甘心,被激勵出的求勝心,或者不斷會被提及的「態度」。
但我更喜歡的是練球以外的生活日常、細威與阿龍之間的情誼、香港屋邨的景象,以及青春小小的愛情萌芽。
為了立爭上游勵志的運動電影看久了會膩,那句「教練我想打籃球」的浪子回頭真情告白有時也會讓人心想「為什麼非得回頭不可?
」這部電影這兩樣都沒有,反而更動人一些。
動人的不是「我要往上爬」也不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而是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是沒有任何人知道的一項運動比賽,也是在心裡的自我突破。
比賽的結果最終是贏了,電影裡的香港代表隊「沙燕隊」像個傳奇似拿下當時比賽的冠軍,也成為現時沙田橫跨城門河的沙燕橋命名的由來,但棒球仍舊沒有成為香港的主流運動。
阿龍和細威的未來還在不斷更新。
誰說「專注地完成一件自己本來以為不可能的事」就一定是為了「將來」呢?
誰說一定要有「未來」才能賦予生命一些「意義」呢?
二十五歲的導演,拍一個真實改編的故事、拍一個沒有未來發展的運動,完整呈現純粹熱血的青春,也正因為這樣的純粹也讓未來更有無限的想像可能!
https://link.medium.com/C31iRnJM6U
表达非常含蓄,蜻蜓点水一般,反而这种才需要大家探讨深挖,这才是导演的目的,想表达的东西,不然这就是一部简单的热血励志片了。
仔细看,会发现导演意味也很明显,开张就系占中画面,中间97回归,最后直接用言语直白:面对改变有人学会适应,老爸自己连衣服;有人选择勇敢面对,大肚女学生学习。
球向前滚,人却向后走。
80年代系香港最辉煌的年代,是最想回去的日子。
最后画面出现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坚持,連儂牆香港(查了下,应该就是一堵贴满大家意见的牆,你可以想象下大概都是些啥内容)。
输赢不是最重要,最重要噶系你有冇勇气踏出呢半步。
意味深长。
单单运动、励志上来说,片子还可以,略显单薄,但导演手法,寄意上对片子加分不少。
第一次写影评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依然感动,不懂评分为什么低,政治什么的没留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关于成长,改变,在阿龙身上,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校长套路阿龙校长套路阿龙,让细威误会阿龙,间接导致阿龙和细威闹翻,其实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直以来,阿龙都是靠着大树去得到最低的期望满足,降低了自己对美好的追求,只有离开大树(细威),没了依赖,阿龙才能成长,才能活得更自我。
而在当时环境,细威和阿龙渐行渐远,我觉得是必然的,就像他们会离开公屋,阿龙妈妈离开阿龙等,所以校长的套路,只是加速了整个进程,给阿龙一个推力,而阿龙,其实非常需要这种推力。
细威让阿龙跟他一起走对于细威叫阿龙走,阿龙没走,选择留下做投手这点,弹幕有人问细威,如果是阿龙叫你走,你会走么。
我的看法是,他会的,对他这种性格,年龄的人来说,义气是比理性,利益等大多数东西都重的,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有勇气,说做就做。
其实阿龙也一样,也讲义气,从他后来砸校长办公室,退出校队就知道。
大树每个人都有他的大树。
没有细威,阿龙可能渡不过很多难关,可能被欺负得更厉害,以一种更压抑的姿态成长,但,在细威陪伴下成长的阿龙,终将会长大,与细威变得不再那么熟悉,远离原本的成长环境,走向新生活,在离开那瞬间,感谢细威,感谢过去,在新的生活了,记住有过他们,我认为,可以了。
对我来说,最大的改变,是大树再没出现在我身边,这一个我成长的地方,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
电影句子最后,主题曲《沙燕之歌》也很好听,很有feel啊。
纯港片,粤语听着非常舒服,用了一批真正的少年,演绎出真正的青春片。
他们晒得黑溜溜的,迸发着泪水汗水,从问题学生到奋进的运动员。
阿龙、阿威、班长、牛屎是那么真实,阿威的自负和骄傲,阿龙的怯懦和软弱,就像年轻时候身边真正交往过的朋友。
两个女孩子都比较单薄。
全部用来衬托了男孩子。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应该是有夸张的情节啦,不过整个看下来还是非常舒服的。
香港屋村的画面非常好看。
运用大量的慢镜头让脏兮兮的运动场非常漂亮。
还有几个附着在棒球上的镜头,太神了!
我是一个对体育竞技极度没有热情的人。
看这个电影第一次对棒球这个运动有一点了解。
好像挺有意思的。
校长也是教练,他改变了这群差生,教会了他们团队精神,演员是个非常熟脸的香港演员,他提名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希望能得奖。
决赛的时候BGM很好听
25minq
以为是倒叙完正叙,没想到倒叙完故事就讲完了……前一半不错,后一半从细威拎刀砍人开始就变得无比矫情,扣一星。
有被触动
太过一般,用运动题材来讲青春励志的成长故事。像是一部漫改电影。
以青春做主打的电影 仍是第一届“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得奖作品 故事改编自80年代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 成立一年即击败棒球强国日本队 故事励志兼热血 戏中饰演校长的廖启智 希望电影带出的讯息能鼓励年轻人 就算读书不成也有其他途径可发挥专长 本片令人怀缅年轻时的感觉 有励志 热血和屋邨情怀
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很理解棒球精神的精髓的,校长是个懂棒球的人,后半段就有点超现实了,头尾强行和占中联系也是自毁题材,最后,这年头已经没看《touch》的白衣少女了
加了青春元素的棒球片
青春与热血交融,清新棒球风扑鼻而来。沙燕,帅!原创音乐爽朗清新!日本小正太好像在哪里见过?林耀声好像郭晋安加甄子丹,“小毛舜筠”谈善言这妹子气质舒服我喜欢。细威和班长长得超像我同事!廖启智演的校长有血有肉,严厉并教导有方,全片至爱。原来本片是改编自真实故事,所以曾先生就是曾荫权?
学院点映的时候没去 看完kano再來真的残忍 夹带私货更是可怕 金马不是林耀声提名不会不服?
林海峰的旁白完全不必要,把聲又煩,全部刪去電影會更佳。尾段力作略見精彩,但整體還是單薄和陳套。2/4/2020 Netflix
不错的片子呀,脉络讲清楚了,细节有打磨,人设老旧却熟练,剧情老旧却很有脉冲感,热血青春翻腾不已。节奏有行有止很得章法,台子搭得稳,背景做的足,观感很舒适。有老香港的气息,制作人一定是心智、手法极其成熟的人,很可能是爱玩儿的老头子。zz暗喻?不是很了解。7+到8-
电影差点意思,胡子彤拿个最新演员还是ok的
粤语排片堪忧,题材太小众,棒球是热血青春的代名词,可是在本土文化中基本上算透明吧,男主挺可爱的但是怎么这么黑,好黑!
2017.07.16
也许是真的老 了吧,以前觉得这样的片子挺好看的,也许是看的太多了,现在再看这样的片子,感觉好无聊!这和昨天盾的哪个《老师好》比起来,真的挺一般的!
點五步跟Kano完全無可比性,Kano 三小時無尿點,點五步沒太多高低起伏,硬要加X中的場景,以及太多話題性硬塞進去了,好好的棒球電影就拍棒球啊,不知道為何非得要拉那麼多香港問題進去!
2.5 节奏失控,青春、体育、政治等等主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故事无论怎么看都生硬套路...即便处女作,依然无法给出鼓励性好评。
冲着廖叔看,但其实林耀声与胡子彤等年轻演员也很好。这球队从一开始的溃不成军,到最后面的泣不成声,都有很多情感抒发的空间。拍得挺诚挚动人,会轻微产生燃动的感觉。阿龙在怀念那个最辉煌却回不去的八十年代,我在咀嚼他说的,大树再没有出现在身边,而这个成长的地方,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三星半
不得不说同是棒球题材,对比台湾的KANO,本片的精彩程度要逊色许多,尤其是比赛的呈现并没有做到一波三折,看到最后观众甚至都不太关心输赢问题了。而与体育元素的心不在焉相比,导演想要表达的对旧时香港的沉湎反倒更突出些。
浸大影业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