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姐妹情深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人口失踪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我感觉影片想要表达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不是真的痴呆,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记忆里,活在自己的执念里。
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固然是令人悲伤的。
但是照顾患者的亲人们更是令人心酸的。
最后赞叹一句老人家的精湛演技。
即使人们再把苍老述说成是一种青春后的风韵、沉淀后的从容等等,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在真实面对苍老时的抵触和恐惧,这种恐惧多数并不是苍老本身,而是害怕那种因为老态而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人们对你的维护和顺从,带着同情迁就,或者像是安抚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那么,可以清晰感觉别人态度的你,是不是可以保持绝不怀疑自己的勇气?
老人触景伤情,怀念故人,跌入往事的黑洞,今昔对比不胜唏嘘….这种让老人显得无助脆弱的故事,很多时候都会被处理成官逼民反,额,强逼观众落泪的画面。
如果老人还有阿兹海默症、失忆症、老年痴呆症等,不需要解释就可以知道会很无奈的病,那就彻底让导演可以制造让观众哭哭啼啼的机会。
感谢拍过《指匠情挑》的爱尔兰导演艾斯林·沃什,她改编自英国小说艾玛·希莉小说处女作《伊莉莎白不见了》,没有“教导”我们要同情老人的苍老跟健忘。
故事描述老人莫德唯一的朋友伊莉莎白失约,她竭力想要找到伊莉莎白的过程。
她的房子白天还拉窗帘,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她的眼镜留在桌上,案情显然不单纯。
然后,我们慢慢发现莫德的姐姐在七十年前失踪,她的回忆跟现实搅在了一起。
我们同情莫德、莫德的女儿跟孙女,还有伊莉莎白。
莫德的易感与马上爆发的生气与失望,让大家头疼。
得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格兰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饰演的老莫德女士,她的哭与笑、她的若有所思跟即将发飙,让我们知道得病的人,其实真的是脑袋被困住了。
这部BBC一台的电视电影,是部小成本的剧情和演技取胜作品。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被逼得要哭哭啼啼。
因为,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知道病人对于别人不懂她,她也很急。
这样的创作,让我们理解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处境。
是疏通情感,而不是淤积哭点逼我们掉眼泪。
执着的莫德,可爱的莫德,坚强的莫德,勇敢的莫德,糊涂的莫德,悲伤的莫德……在她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父母的影子,或许还能看见自己将来老去时的点滴状态。
不过莫德也稍有不同,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每一刻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故事,我们会被莫德的执念与孤勇深深打动,继而去审视我们的迷惘,我们的苦闷,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像她那样执着,那样坚持不懈?
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和老者的?
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2021年7月5日晚这个电影看完了第一遍,很难想象能达到豆瓣评分7.4,特别是最后的结尾,简直让人难以接受,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和谜团都没有得到,给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解释,女主的姐夫因为嫉妒失手杀害了有出轨嫌疑的姐姐,实在无法接受的我立即刷了豆瓣评价和搜索各种新闻,但都无法给出关于剧情的合理解释,纠结的我相信剧情大导演艾斯利-沃什不至于水平这么低,立即带着心中的疑惑刷了第二遍,谁曾向越看越吓人,在凌晨两三点的夜里,看得我毛骨悚然,不禁对导演的功力和奥斯卡影后格兰达杰克逊带来的神级表演叹为观止,也难以理解网上竟然没有对剧情和合理分析和解释,下面就让同样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跟我一起走进那个隐藏的世界,其实真相就在那里,但所有人都发现不了,就像,伊丽莎白不见了。
剧情因为莫德(女主角)的阿兹海默症,剧情大量穿插着回忆,幻想,现实,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很难理清。
首先,我们要理清电影主要有两条线,现实的进展,莫德的所谓回忆。
其中观众看到的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只要出现不属于现实的人物,都是她的幻想,根本不是真实的回忆,这点非常重要。
如果只是粗浅的把那部分回忆当作真实,只会得到明面的结局,感觉电影平平无奇,但当你透过演员的细微表演,以及电影中道具的使用和画面剪辑分析,才会得出电影真正的内核,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世界。
电影开篇在温暖的阳光中,莫德愉快的唱着歌带上项链首饰对着镜子打扮。
歌曲也是在电影里多次出现,可谓一开始就把核心和答案抛出来了。
歌词:“往脸庞擦上阳光,戴上最灿烂的微笑,往眼睛涂上笑声,人们的欢声笑语就要响起,吹起愉悦的口哨,蓝色不曾时髦,前途光明,因你满心欢喜,笑吧......".。
这一段有两个画面需要特别注意。
女主在照镜子时候的眼神,头微微向上扬起,独处时自得骄傲的表情中是冷漠、清醒的眼神,只能在黑暗的画面中看到一半的脸,也暗示了她有许多隐藏。
女主在照镜子时候的眼神,头微微向上扬起,独处时自得骄傲的表情中是冷漠、清醒的眼神,只能在黑暗的画面中看到一半的脸,也暗示了她有许多隐藏。
这里拿到提示:今天,伊丽莎白家,园艺。
莫德开心的弹了一下小纸条,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得意。
同时,画面右上部分出现的是”咖啡帮助记忆“的重要提示,表明莫德在想尽办法帮助自己保持记忆清醒。
然后女主走过一个十字路口,一段从自己家到伊丽莎白家的路,和好朋友一起愉快的挖起了泥土,画面中有白色在燃烧的烟,这一段其实很复杂,莫德经常到伊丽莎白家一起种花,但是根据后面的剧情可以发现,导演没有交代伊丽莎白是什么时候失踪(住院)的,而且这个场景中交代的邻居总是烧东西还有恶狗,后买一次都没有出现,所以这里是出现了不属于现实的事物,属于幻想,反而在莫德姐姐被杀的晚上交代了狗一直在叫,但没有人,还有燃烧的烟也是指姐姐被被杀现场被燃烧的证物,后面有交代女主是从壁炉下的灰烬中捡到化妆盒的另一半。
这里还有几处重要交代,莫德说不用戴手套,只要把肥皂塞在指甲里,泥土就不会进来了。
伊丽莎白说儿子只会回来取东西,而且还会咆哮她,表明儿子对她并不好。
然后这里出现了重要道具,化妆盒,这里是在表面就捡到了,但最后的真实剧情中是莫德女儿挖了很深以后才出现了化妆盒,所以进一步印证这里是幻想。
对随着化妆盒进入”回忆“,其实这一部分还是结合记忆的幻想,是莫德的渴望、嫉妒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扭曲真实回忆的幻想。
年轻时道格的爱慕的眼神,下巴向下收拾掩饰的动作。
慕德和伊丽莎白约定周四上午十点在救世军门口见面,然后回家,救世军和周四都是重要伏笔,救世军是英国伦敦的福音宣教,神学观点是相信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相信凭恩典得救,相信灵魂不朽,身体复活,末日审判等。
莫德在后面告诉女儿,她是在这个地点因为伊丽莎白主动给她泡茶搭讪认识的,但最后莫德去看望伊丽莎白时一上来就问要不要给她泡茶,可知她也是撒谎,她是主导加入这个组织并且用泡茶接近伊丽莎白的。
而周四正是慕德姐姐死亡的日子。
太长了,先写到这里,要先睡了
即使人们再把苍老述说成是一种青春后的风韵、沉淀后的从容等等,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在真实面对苍老时的抵触和恐惧,这种恐惧多数并不是苍老本身,而是害怕那种因为老态而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人们对你的维护和顺从,带着同情迁就,或者像是安抚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那么,可以清晰感觉别人态度的你,是不是可以保持绝不怀疑自己的勇气?
《伊丽莎白不见了》里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莫德固执地坚持自己看法并且不断寻找真相的故事。
她丢三落四、时常认不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下一秒就忘记了手上拿的东西是打算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她不断地发现自己口袋里写着“伊丽莎白不见了”的纸条。
故事由此展开,她不断地在伊丽莎白门口徘徊,收集一切微小的信息,企图找到真相。
然而可悲的是,等到第二天她依旧不记得这些事情,还是只能从写下的纸条里去分辨。
因此造成她不断地和女儿海伦重复着这件事,并且前后报了四次警,更加重了这是一场老人痴呆恶作剧的感觉。
故事从一开始就以这样一个悬念展开,时而恍惚清晰又戛然而止的线索增加了读者迫切想要答案的兴趣。
作者又于其中增加了另一条故事脉络,关于年少的莫德和姐姐苏姬。
姐姐苏姬在和姐夫弗兰克在一处宾馆里时突然失踪,两个故事交叉前行,年少的莫德和年老的莫德在两段寻找中不断切换,看似平行,又摆明了让人揣测其中联系的态度让故事情节顿时丰富起来,补充上年轻的莫德和家人之间的相处,也让主角莫德的形象更加饱满,缠绕而条理的叙述可看出作者艾玛• 希莉的叙述能力。
作者介绍中说:她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在她们的暮年时光,她一直陪伴着她们。
鲜活的生活可以让一个人的写作更为真实。
故事除了以莫德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友情作为线索之外,莫德与家人之间的亲情、与弗兰克之间的隐晦的爱情、苏姬对于道格拉斯的同情、苏姬和弗兰克之间的爱情和道格拉斯对于疯母亲的感情等,人物之间相互交错的感情是作品中最朴实真诚又精彩的部分。
其中让人温暖的一个小细节是,女儿海伦借口让莫德摆餐具转移她的注意力,在看到莫德摆错之后,夸奖“摆的不错嘛”,一边迅速地把摆反的刀叉偷换回来。
作者把一个女儿和老人的相处刻画的像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
她因为可能造成的危险而对母亲多有指责,但从心底里还是最关心她。
作者于其中流露出来的善意使作品多了一些关于人性关怀的味道。
真相揭开时,回溯之前的细节似乎都变得合理,而莫德在那一刻似乎也突然清明,往事历历在目,七十年前的失踪的苏姬和现在的故事联系到一起,真相呼之欲出。
而莫德却还是那个念叨着“伊丽莎白不见了”的老人。
这本书让我想起来《说谎的人》,也是同样以开端埋下伏笔,以在一场大火中唯一生存下来的女孩卡登丝不断寻找真相中展开故事。
这两个都是处于被成年人照顾的群体,《说谎的人》的主角一个小女孩,《伊丽莎白不见了》是一个老人,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处于正青年的我们和他们的相处。
我们是否太忽视一个孩子的意愿,是否太小看老人的智慧?
其实我们的每一个情绪都会没有遗漏的传递给他们,真诚、虚伪、善意、敷衍… … 永远不要怀疑他们的敏感,未经世事的孩子有着最天然的感知力,经过风霜的老人可以看穿人微妙的心思,用心真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唯一正确的。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浑浊残老,你也会希望其他人认真对你,就是这么简单。
格兰达·杰克逊([恋爱中的女人])将主演BBC新片[伊丽莎白不见了](Elizabeth Is Missing,暂译),这也是格兰达时隔25年后首度重返大银幕。
[莫娣]导演艾斯林·沃什执导,安德烈·吉布([法兰基,我的爱])操刀剧本。
影片故事改编自艾玛·希莉(Emma Healey)创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名叫莫德的老人展开。
莫德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失踪了,莫德相信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并开始着手解开谜团。
随着她的痴呆症恶化,时间变得更为紧迫了。
该片将于今夏在苏格兰开拍。
女主角是个80多岁的老太太——莫德,她一直很想念她的姐姐伊丽莎白,加上记忆逐渐衰退,所以她就不停地在找那个失踪了70年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如何失踪的,成为电影的悬念。
但是如果你阅片无数,应该很早就猜到了结局。
电影中回忆年轻时的情节,并没有试图去刻画“姐妹情深”,都是些平平淡淡的情节,只不过是老太太自己给那些情节赋予了情感,很深很感人的情感,常常把自己感动到哭。
随后开始慢慢出现她对姐姐的嫉妒,姐姐因为漂亮爱打扮,深得男人欢心,而她自己,常常只能作为电灯泡,或者直接被支走,身边的男人都更喜欢姐姐。
女人的虚荣嫉妒之心较强,不能排除莫德在这种情况下起了杀心。
杰克逊演的真好。
1936年生,这么大岁数了。
这位女性导演把整个故事一点一点的掰开,想法还不错。
画面唯美细腻。
当我们年纪大了,会发现年轻时候的影像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反而我们不记得昨天发生的事。
因为那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岁数大了,很难得到理解。
所以要宽容对待我们的父母。
执着的莫德,可爱的莫德,坚强的莫德,勇敢的莫德,糊涂的莫德,悲伤的莫德……在她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父母的影子,或许还能看见自己将来老去时的点滴状态。
不过莫德也稍有不同,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每一刻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故事,我们会被莫德的执念与孤勇深深打动,继而去审视我们的迷惘,我们的苦闷,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像她那样执着,那样坚持不懈?
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和老者的?
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阿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是幅残缺的拼图,现实世界和回忆的碎片掺杂在一起,拼图碎片具迷惑性的相似的边缘使人误拼在一起,而影片的剪接转场把这一过程完美的表达了出来。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中国俗称老人痴呆症。
而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影视作品是不枚胜举的,但几乎都是一个桥段,并没有过多去探讨分析该病症和患者的生存和生理状况。
而最近由导演艾斯林•沃什执导,安德烈•吉布操刀剧本,由苏菲•兰朵、格兰达•杰克逊等主演的BBC新片《伊丽莎白不见了》,就是较为侧重讲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一些生活和生理状态。
该影片故事改编自英国作家艾玛•希莉创作的首部同名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名叫莫德的老人展开。
莫德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失踪了,莫德相信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并开始着手解开谜团。
随着她的痴呆症恶化,时间变得更为紧迫了。
最后,经过女主角的努力谜底还是呈现给观众。
首先,艾斯林•沃什是爱尔兰导演,她的代表作包括有《给坏小子的歌》《指匠情挑》《罪恶之家》《莫娣》等。
或许您对英国乃至西欧的电影作品较为少了解,但您只要通过艾斯林•沃什就可以一睹英国流行读物和流行电影的一些热点的,因为过艾斯林•沃什是钟情于英国乃至西欧社会,以及英国文学小说才发展成电影的,这就是她的一个最出色的影视风格。
不管是她的《给坏小子的歌》揭露了三十年代爱尔兰一间男童院的阴暗面,以及呼吁改革社会的理想;还是《指匠情挑》是根据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小说《荆棘之城》改编;还是《罪恶之家》是改编自英国剧作家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的同名话剧;还是《莫娣》讲述的加拿大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之一Maud Lewis真人真事改编;还是这次的《伊丽莎白不见了》也是根据英国作家艾玛•希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都印证了艾斯林•沃什的电影作品几乎是和英国乃至西欧洲社会,英国流行文学的通力合作的制作。
其次,相较于在2000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记忆碎片》,虽然此片与《记忆碎片》都是一部悬疑片,但《记忆碎片》讲述的是因意外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男主角莱昂纳多•谢尔比必须根据自己支离破碎的记忆来为亡妻报仇的故事,那是一个较为血腥和粗暴的悬疑片。
而该片是纯粹说一个老人活到老了并自然患了阿尔茨海默病,而对一些扑素迷离的往事才展开一些关于记忆去破案的事情。
虽然都是关于悬疑的主题,但此片以老妇人的视觉深度探讨关于老人记忆的心理特征而展开叙事,显得更为情感细腻和真情流露,让观众关注老人的阿尔茨海默病群体更为动之于情。
既然是探讨一个老人关于记忆,生活,去展现人物生理状态为主的片子,所选角的女主角的演技自然是最为侧重的了,而这次选了因出演《恋爱中的女人》《金屋春宵》而分别获得第四十三届、第四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英国演员格伦达•杰克逊将主演此片,是恰逢其时的合作。
虽然这是她阔别影坛25之后的最新力作,但风韵依旧,并且因为她的年老就更符合该片女主角的人设,不仅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眼神等肢体语言。
以及关于多错乱记忆的描写都完全诠释了一个阿尔茨海默病老妇的状态和形象,还在她的情感上的表达都非常精准迷人,观赏度很高。
这就是格伦达•杰克逊给大家树立起了一个如何饰演好一个阿尔茨海默病老妇的女性形象,堪称典范。
最后,谈谈这片子的悬疑剧情。
这是一个关于名叫莫德(Maud)的老妇人的故事。
莫德她是执着的、可爱的、坚强勇敢的,但也因为阿尔茨海默病而是糊涂、悲伤的。
但有件事永远缠绕在她心间和记忆里零碎得难以磨灭的,那就是她要不停地在找那个失踪了70年的她的姐姐伊丽莎白。
那么伊丽莎白是如何失踪的?
这便是电影的最大的悬念了。
说实话,相较于其他不断反转而精彩纷呈的悬疑片而言,这部片子的格局是停留在电影中回忆年轻时的情节,为大家讲述的是“姐妹情深”的那些平淡的情节,但戏剧的冲突在于女主角妒忌姐姐长得漂亮爱打扮,而且交际好深得男人欢心,这就是影片的爆发点,展现了一个女人之间那种关于虚荣嫉妒之心之强烈特征,于是合情合理地讲述了女主角产生了因为嫉妒而产生杀害自己的姐姐的动机。
在影片中我们大抵通过以下情节,去知道莫德杀掉伊丽莎白的证据:如女主角看不惯姐姐的秀恩爱;女主角她对杀人过程的描述极其详尽,仿佛她就在作案现场;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她和姐姐的男朋友在海滩上,一起用沙子掩埋姐姐,她还将姐姐的小镜子也一起埋掉了。
这些都是明显女主角的“罪证”。
为什么一个患了阿尔兹海默病的女主角对这件杀害姐姐的事情久久不能忘怀呢?
你可以认为是女主角对姐妹情深的一次追思,使得这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温情而感伤的美好回忆的关怀;但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女主角对自己所犯的罪孽,最为严酷的一次记忆救赎之路,是这些记忆让她更加痛苦。
由钟情于英国心理文学的艾斯林•沃什导演所导演的英国电影,尤其是女性视觉的电影就是这么走心,如这部《伊丽莎白不见了》就是通过对一个阿尔兹海默病老妇的心理洗礼的刻画,去展现人性的那些挣扎的虚荣心,妒忌心和忏悔救赎,或者也有对姐妹情深的追思的那份温情而感伤的复杂情感。
阿尔兹海默症,一个老太太的执着与坚持。格兰达25年后重返大银幕,演技依旧出色。
不感兴趣
英国版《杀人者的记忆法》
对阿兹海默症富有同情心与真实的聚焦,日益腐蚀的情绪与耐心,以及那些随时间年岁积攒的恐惧与记忆,让本片的情绪和悬念始终饱满。但是这一切也得益于Glenda出神入化的演绎,没有了她,这个本子也不会成立的。
3.5 失去的姐姐和好朋友以及失去的记忆,一步步拼接记忆碎片,可还会再忘记。(Helen照顾Maud完全是姑妈们照顾奶奶的状态……遗忘记忆或行动不便后如何与她们相处,让她们顺着自己的心愿过活,担心和不安如影随形,还是没想明白
叙事凌乱缺少主线
演技就值得四颗星
描述老年大脑记忆病症的词汇,就属中文的最粗暴。宁愿相信是遵循另一套神秘规则的思维宇宙,终有一把钥匙可以让爱的人解锁。但在这之前,必须要忍受身在心非的残酷。
拍的精致,演员演的真棒,像孩子,像老人,有自己个性的 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人,中间哭到不行,因为觉得的这个病真的折磨人
莫德没忍住尿裤子哭了,我想未来很多年后也许我也会有这一天
看着她坚强而稀里糊涂的活着,真让人难过
老太太的表演值五星。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很痛苦,患者家属更痛苦
女主演技簡直爆表。不懂為何分數這麼低。看到女兒的抓狂作為觀眾也非常理解阿滋海默症病人的家屬心情。
无声的歇斯底里,演技绝了。
剪的比较乱,可能是阿兹海默症脑海大概就是如此,所以看起来比较累,对观众要求比较高,必须全神贯注才能理清头绪,两颗星送给主要老太太,演技没的说,就是整片不适合我这级别的观众。
看的时候感觉有千言万语,但最后又一句都说不出来
什么是记忆,什么是记忆的记忆
每次老年女主跟年轻时的自己或姐姐相遇 都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丽哀愁
Glenda要是有心,可能已经默默三封了。阿茨海默症的演出上,她仿佛卡萨维蒂电影里的女人,亲人的眼光怪异,还是自己变了疯狂,麻木、燥郁和拼命抓住的清醒时刻。她念叨着不见了和真正离开的人,记忆悬着不确定的线索,原是以为还能弥补过去。随着角色迷惘的视角,悬疑的调子也建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