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才90分钟,实在是分了三天才看完。
每次看一集就已经承受不了被忧郁压垮的心情必须要停下来,个半小时仿佛过了好久好久。
对内心太过于密集的投射,无力,极度的无力。
矛盾,无解的矛盾。
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五个人,每条故事线都极其饱满,可以预见的悲剧,但又必须承受着过程的绝望,各个角度对战争与人性的探讨。
哥哥与弟弟的对比,曾经冷静决断的军官,选择了放弃;一开始抗拒战争的弟弟,成了冷血又无情的战士。
而人与人理解的鸿沟竟深到难以置信,出生入死的文特尔回到自己柏林却发现根本无法重新生活,父亲的冷漠,年轻人的指责,那几个少年说的话“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才让我们国家到现在都没有胜利。
”心里一阵阵地发冷,但能怪他们么,我们是上帝视角,当然知道因果由来,而现实便就是大家互相隔阂着,伤害着。
愤怒根本没有用,只是无力。
也许无论什么命题,最后都会变成人与人的命题。
战争面前。
人人命如草芥。
政治家的牺牲品。
坠落,坠落。
比死更坏的生,无限制的烂下去。
但人性的善居然依然在最最深处埋藏。
第三集59分钟!
这一枪,直接送进奥斯卡。
太激动了。
人性的复杂,难以想象。
但一个被战争夺去了一切,尊严、信仰,冷酷的人,仍然在最千钧一发的时刻,果断地保护朋友。
真的没有谁好谁坏,就是在一切对错交替中凭直觉做选择。
当被夏洛特举报的莉莉娅最后又救了她,曾经最风光的格雷塔惨死,作恶多端的军官却仍然高枕无忧。
讽刺,无限的讽刺。
真的没想到“我们是凶手”可以从一个法西斯国家的电影中见到。
真的尊重,无限的尊重。
现在是我距离上次闭眼的第3⃣️6⃣️个小时但却是前所未有的清醒,所以我决定第一次认认真真写个长评。
从我昨天早上看完《我们的父辈》第一集我就开始莫名其妙犯恶心,一直恶心到今天凌晨四点看完第三集,听着室友的呼吸声独自抹眼泪😂看过各种各样的二战电影,从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从受害者到侵略者,从前线到后方,从战前到战后。
害!
那是一段比欧洲黑暗中世纪,天朝文化大革命,中东恐怖主义还要令人胆怯的时期。
想说的不是这部迷你剧的技法多么优秀,而是它让我深刻的思考了那个我从未想过的维度。
Friedhelm
眼睛超美就想简单提下电影,所以只说Friedhelm一个人,可能一方面因为是汤姆·希林演的,比较可爱吧😂且他是从头到尾心态转变最大最可怕的角色,所以是个人最感兴趣的角色(五位都很精彩,五种人生把二战表现的全面且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假想如果是我生活在那个状况下,结局大概会跟他一样吧。
一个喜欢看书,笑起来天真烂漫的少年,死的时候年仅22岁。
他该死,他害死了太多无辜的平民,射死了太多鲜活的生命,执行枪决,拉开绞架甚至枪击了孩子。
他不该死,自始至终他是最清醒的,18岁入伍前那晚他说“战争会暴露出我们最坏的一面”,除了那晚,他再也没有笑过……开始他的消极与不满,令信仰坚定的亲哥哥宁可站在门口等着别的士兵殴打完他。
但他无法原谅自己,所有的一切,或许别人都以为自己是从“英雄沦为凶手”,他好像一直定义自己为凶手,他以为哥哥死了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冲出去,那是他第一次打算放弃生命。
当他受重伤回到柏林,却决定第二次入伍时,那也同时是第二次选择死亡。
最后一次,也是真实的走向地狱的一次,距离德国投降还有第三天,他本有机会活,但在他心中生与死又有何不同呢,自我对自我的厌弃,父亲的看不起,美好年华早已一去不复返……他用自己的死,教会了那些孩子 战争!
战争早已不是效忠国家,不是保卫同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相残杀,再多的功勋也无法构造一位英雄,那只是还在苟延残喘的行尸走肉,他不想继续了……站起来像个英雄,在枪林弹雨中结束这一切……
人类
五个风华正茂的少年,那晚喝着香槟 听着摇摆乐 跳着舞 喊着“未来属于我们”,她要当歌手,他留下当老板,他们要去做英雄,她加入了红十字会,那张照片上记录了最后的笑容,那最真实最烂漫的笑容,将再也不会出现。
余下的是无尽的等待…绝望…苦涩……度过的那一个又一个圣诞节,约定好的你们又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呢?
鲜有的电影符号,照片、子弹、血还有性………从小到大太多人教育我们要顾大全。
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他人,为了一切一切与本我无关的面子、虚伪。
文艺复兴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实际早已不复存在。
就像这部电影,当你在德国人的视角,依然怀有同情,但想想他们可是纳粹啊!
但在一想想他们也是人啊!
死一百万一千万遍都不足惜的是希特勒是墨索里尼是东条英机。
余下的是不再属于自我却又无限挣扎的生命,他们不无辜,但真的不无辜吗?
种族害!
种族这个万年话题,黑人也好,犹太也好,亚裔也好,哈哈,所有这一切在我听来就像是听到“今天穿黑T恤的都得给老子死”一样荒谬,无法理解。
别tm再重蹈覆辙,否则真的是无法拯救的憨批Viktor真的已经很幸运很幸运了,《钢琴家》里的Wladyslaw,虽然把我搞得快窒息了,但话说他也很幸运了,至少他活下来了。
但还有多少人像《辛德勒的名单》里的红衣小女孩最后化为空中的灰烬。
辛德勒的名单社会社会常常是,多数人掌握话语权时,少数观点都会被认为该枪决。
但当地位高的人掌握话语权时,又会出现一批追随者,但社会什么时候会真正是对的,那便不得而知,那就请追随自己的信仰吧,如果有的话,没有也别随波追流了,管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德国德国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国家。
神tm发动了一战二战。
打完仗搞分裂,搞着搞着又合并了。
道歉态度之诚恳我真的被折服了,那一跪,需要担负了多少的唾弃与责任啊。
这是东亚某国远不可及的。
还有这部片子,让我所崇拜的是他们的不偏不倚,他们多么勇敢的揭开了伤疤,于我所感受到的痛苦,他们定多百般。
一边承认着祖国的罪孽还揭露了战后余孽,一边也毫无敌意并赞扬了共产主义者的人性光环。
国家所以就是我们的天朝圣国,我希望的她,是可以正视一切历史的浮浮沉沉,以此告诫而不是掩盖,她可以接受人民所需要的平等与权力,而不是视而不见。
我希望她抛弃掉那些浮华的,沾沾地气,她为我们筑起的高墙,看似是保护,那难道不是限制吗?
比起他国的看法和自我的面子,比起无限表彰的导弹和烟花,如若她能够更真实正直,更敢于展现我们土地上的滴滴点点,好的…坏的…那我将为之骄傲至死!
除去我梦寐以求的北欧和个别国家,少有国家能真真正正为人民的生活考虑吧。
如果有,那请认真思索一下,有些决定真的值得吗?
真的对吗?
战争我是觉得只要事情演变的还没到最最最极端地步,那就千万不要!
万万不要!
千千万不要!
不要挑起战争!
反抗是要反抗的,不过战争于我或其他平凡人眼中,只是掌权者拿百姓性命堆砌起来的博弈。
比起瘟疫、天灾,战争更恐怖,未来的AI技术博弈,难道会好过肉搏吗?
不比之更恐怖?
世界害!
世界给老子要能多和平就多和平就行了。
还是还是还是别再针对黑人、同性恋和女性了。
黑人同我们有何异处???
中东快取消同性恋死刑吧,俄国别再执行法案了吧,中国也别视而不见了好吗?
还有如果有机会给艾滋病人一个拥抱吧!
印度对女性做到电影要的那么开明了吗?
全世界的女性一定要坚强啊,要为自己而活啊🙏要像Charlotte最后那样,大声说出“我爱你”。
别像美丽动人的Greta那样,牺牲自我的一切为保全为获取,最终却成为肮脏政治的牺牲品。
所有人都要坚强啊,要为自己活啊,要为自己唱响一首歌啊!
不管种族 取向 性别🌈God bless us🤞🏻🤞🏼🤞🏽🤞🏾🤞🏿
希特勒的男孩
德国电视剧《我们的父辈》看过有段时间了,这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电视剧。
该剧从平民的视角,回顾了那段沉重的历史,重新审视了那场给整个世界,也给几代德国人造成深重创伤的战争。
影片拍得真实感人,也引人深思。
最近,又观看了关于该剧的纪实片,采访了现实中的经历过那场战争的人物,包括电视剧中角色的原型,以及专门研究那段历史的学者。
他们中大多数都是亲历者,他们的反思更加深切,对于德国的责任认识得非常的清楚,体现着德国人的历史感以及强大的思考能力。
从纪实片来看,《我们的父辈》无疑是改编自真实的人物经历,片中的五位主角除了已经死于战争的两位,活下来的三人均活到了电视剧拍摄之时。
电视剧是用故事在反思战争,而在纪录片中,这些人则是直接用语言来省视历史。
从电视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普通德国百姓在战争中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楚伴随着他们终生;而在访谈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德国人的深刻反省,这种反省直到战争之后半个世纪,仍然萦绕于每个德国人的内心之中。
电影中的五个主角,在战争开始之时,正是青葱年华之时。
他们对于人生怀着甜蜜的期待,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
殊不知战争爆发之时,他们的人生即已经被改变了轨迹,他们注定会生活于战乱之中,他们注定会用鲜血甚至生命为这场战争付出代价,他们的人生也注定会被这场战争烙上痛苦的印记。
用“纪实”中的说法,他们的人生是“被历史书写过的人生”。
五个主角,三男两女,一对兄弟,一对情侣,还有一个天真的少女。
他们都是好朋友。
除了其中一位犹太人隐约感觉到并不美妙的未来外,其他的四位则是满腔热情,急于报效祖国。
他们对于希特勒深信不疑,他们对于德国的胜利也充满了信心。
带着爱国的热情与胜利的信念,兄弟俩参军去了东部前线,天真的少女也到东部前线的野战医院做护士,只有那对情侣留在了柏林。
战争的残酷很快就粉碎了他们玫瑰色的梦想。
就如影片最后所言:“我们的父辈们,他們都曾经年轻,都曾经拥有美好的前程,只是就在那时,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混乱。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走上战场的三个人与留在后方的两人,均是历尽艰辛。
兄弟俩中的一个死在战场上,留在后方的女孩亦被纳粹枪杀。
另一个犹太人也是经过千难万险,总算从集中营中活了下来。
这场战争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也让幸存者重新反思着德国,反思着这场战争。
由德国挑起的那场灭绝人性的战争,人们往往将其归咎于希特勒及纳粹的头上,这也是普通德国人最好的替罪羊,毕竟他们确实是罪魁祸首,他们给德国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不过,战后的德国人却承担起了赎罪的责任,对于二战中德国给世界所造成的灾难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当然,他们也经过痛苦的反复。
先是抗拒,认为只是因为战争失败,纳粹的领袖们才成为纽伦堡审判的罪犯;后是委屈,觉得德国在战前战中战后均损失惨重,德国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德国人不应为纳粹的罪行赎罪。
六十年代后,新一代德国人对于大屠杀的诘问,让整个德国开始反思,也开始了他们的赎罪之旅。
在波兰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勃兰特总理的惊天一跪,算是一个转折点。
世界看到了德国人的忏悔,看到他们深刻而沉重的反思,德国重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德国人本身亦从对于二战的反思之中,认识清楚了深藏于德国文化之中缺陷,也更加认清了自身之中人性弱点。
这样的反省给予了德国人以洗心革面的力量,也让他们重新回复到文明世界之中。
他们不仅是在思想与言语中反省,而且在现实在亦是时刻铭记。
他们在德国修建了很多二战灾难的纪念碑及纪念馆,从新生的一代知道这段灾难般的历史;他们从战后就一直给自己侵略过的国家以战争赔款,这笔款项已达上千亿美元;对于那些由于纳粹德国的疯狂行动而受到伤害的个人,德国政府亦给予他们各种资助以表歉意。
直到现在,战争已经过去近七十年,德国仍在反思中。
德国这么理性的民族何以会出现全民疯狂?
这个产生了歌德与黑格尔、巴赫的国度,何以会蔑视着人性的价值?
这个曾经带给全世界那么精神产品的国度,何以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灾难?
在德国,一直都有文学作品、影视等,在反思着这一段德国耻辱的历史。
电视系列剧《我们的父辈》,就是其中的一部。
在这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电视剧中,对于当时德国行为的反思,是相当深刻的。
从纪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本身是很忠实于现实的,我们从电视剧中所看到的诸多情节,其实都是有据可查的,来自于原型的描述,有的甚至取自于当时的录相。
电视剧导演与剧中的人物同观众一起反思,反思着希特勒为何发动这么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反思着战争给被侵略国人民的痛苦,反思着德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反思着战争中各种行为的正义性,反思着纳粹对于犹太人的灭绝人性的行为。
在东部战场,有两件事值得一说,而在剧中都有提及。
一是发生在乌克兰巴比恩亚大屠杀,三万多犹太人被杀死抛入死人坑中。
在纪实中还特别说到,这次骇人听闻的屠杀并非只是党卫军所为,德国国防军也有参与。
另一件是德军曾有命令,对于俘虏的苏军政委,一律枪决。
但执行的当时,就在德军中受到质疑,后来被迫取消。
剧中原型人物在纪实中说,“如果亲眼目睹他是如何被处决的,人就不可能毫无感触,否则就只能算是个畜生。
这一切都让人难以接受。
”战争如此打法让一些参与者陷入了沉思。
“你变得越來越残暴,最后我們踏著尸体前进,看都不看一眼。
我们的心都已经被裝甲武裝起来了,不流露任何情感。
”“在苏联的時候我开始思考,這是自大,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民族骄傲,这种感觉消失了。
”这些参与同苏军作战的德国士兵们开始质疑着这场战争,并反思着人性。
这种反思一直持续至今。
而这种反思亦是让德国得以重世人尊重的重要原因。
反观同是二战战败国的日本,其战后的表现则呈现出另外一种不同的情形。
直到目前,这个曾经给整个亚洲带来深重灾难的民族,未曾真诚地道一句歉。
相反只是将自己的痛苦随时地挂在嘴边,称自己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从战后日本的文学作品乃至影视,甚少有反思那段历史的,他们更多的是把视角放在了核爆的残酷之上,更多的是表现日本人被战争被核爆所造成的骨肉分裂。
日本的作家及电影人似乎在回避着这段历史,这段对于日本对于亚洲都异常重要的历史。
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亦是如此,曾经参加过这场战争,在中国的水稻田中喷洒过毒气的小津,总是避谈这段历史,战后他所拍摄的那么多有影响的电影中,似乎那场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只是表现着日本人的善良与平和,表现着日本之美。
即使在自传中谈到,亦是以很冷漠的语调一带而过。
他战后的影片,似乎只是为了向世界说明,你们看一看,日本人如此的爱好和平,如此的隐忍与谦让,他们怎么可能发动战争,怎么可能干出那么野蛮的事来呢?
他的这种行为,其实与整个日本的做法是一致的。
他们总是否认着战争中自己的野蛮行径,直到现在还认为日本当时的行为是为了解放亚洲,质疑着对于日本战犯审判的正义,战犯仍然能够安享着来自其国民供奉的香火,这在德国是难以想像。
像这样只是强调着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强调着自己也是受害者,不愿面对自己的历史,不愿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不愿忏悔自己过往的行为,如何能够让自己放下历史包袱,如何能够得到周边国家的谅解与宽容,如何能够得到世界的尊重呢?
前不久,曾看过一部日本影片,叫《我想成为贝壳》,这是一部少见的反映二战历史的影片。
影片从一个参与战争又被当成战犯处死的普通日本人角度,反思了那场战争。
可惜,与其他的日本影片一样,这种反思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现着战争给日本人带来的痛苦,表现战后日本人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日本人在战争中的种种无奈,饱含着极大的委屈与不解,而绝口不提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带来的伤害。
是的,剧中的清水丰松一家与《我们的父辈》中的德国人一样,战争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生活于那场战争中,是不幸的。
可惜,他们并未表现得如德国人那么具有反思精神与忏悔意识,依然带着历史的恩怨前行着。
日本人确实是被战争书写了人生,然而他们却拒绝了以赎罪来重写历史。
因此,这段被他们漫不经心忽略的历史,总会缠绕着他们。
那是绕不过去的心结,那是割舍不去的历史。
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这部关于战时德国的最新短剧引起轩然大波2013年三月三十日,柏林来稿加入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电视台常常播出反思纳粹时代以及二战的节目,德国观众对此早就习以为常。
但其中几乎没有哪个能像这部三集短剧《我们的父辈》在三月中旬播出时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内容上本剧追随五位情同手足的德国青年在1941到1945年间的人生轨迹。
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每晚平均收视人群达到了760万。
一时间,德国二战一代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史无前例地成为大众焦点,成了访谈节目和报纸追捧的对象。
那些老人曾多年默不作声,无人问津,而如今要却面对许多追问,例如,战时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实际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亲眼所见那些战争暴行。
那些关于究竟是谁犯下了战争暴行的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这更加令人棘手。
第三帝国覆灭已近70年,但是德国人仍然不得不时刻反省这个国家的纳粹历史。
“这不再是关于内疚负罪,反而成了一种集体责任,” 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历史文化研究教授Arnd BauerKaemper说道。
《明镜》周刊的文章写道,尽管毫无道理可言,但在他人怀疑的目光中,德国人仍被视为特殊群体,历史的局外人,他们无法自制,必须经常反思来防止自己走极端。
《法兰克福汇报》上一篇针对本剧导演Nico Hofmann和一群德国青年的访谈文章标题中写道——“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诸如《辛德勒的名单》、《大屠杀》之类的影片,美国拍的电视剧,德国拍的再现希特勒最后时光的《帝国的毁灭》等等,都在德国引起了的短暂的轰动。
但这些全都没能激发起当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的讨论。
《我们的父辈》在提醒大众,这已经是他们与战争幸存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最后机会了。
对于做好准备现在要来发言的二战幸存者来说,似乎实际上是其他人而非他们自己犯下了那些战争暴行。
那些九十多岁的幸存者现在不是在讲 ”眼看着村庄在大火中燃烧” 就是在说他们是如何逃避消防队救火的责任。
从这些讲述中最能够体现出来的,是1943年后德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已经接受了将会战败的事实。
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全部原因,要么是出于孤注一掷,要么是为了身边的战友。
作家 Dieter Wellershoff 作为嘉宾出席一期颇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时说道,1943年他18岁,正值德军在斯大林格林和北非惨败不久,他志愿加入了Hermann Goering的坦克兵团,那时他就知道自己献身的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Hofmann影片中的五个德国年轻人在此之前就得出了同一结论。
他们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被浪头卷来卷去。
片中有两个人作为士兵犯下了战争罪行,一个人处决了一名苏维埃人民委员,另一个人枪杀了一名犹太小女孩——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逼不得已的结果:要么服从命令,要么就地正法。
真正的战争罪犯是那些在杀戮中狂欢,并为之找到合理借口的人们。
本片招致一些批评说道,在悲痛的故事中讲述五个令人同情的年轻反抗者的故事,只不过是为战争中的一代人推卸责任提供了更多的借口。
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原文地址http://www.economist.com/news/europe/21574531-new-television-drama-about-wartime-germany-stirs-up-controversy-war-generation
“Friedhelm”的角色,睿智,善良,压抑,悲壮。
1、看得太过透彻,所以得不到解脱。
2、诗人的心,也会因为惧怕死亡,而学会麻木。
3、他保住了德国军人最后的尊严。
二战中,德国败得彻底。
战士们死在远方的沙场,故土的房屋被洗劫和焚烧。
背负着战败的沉重代价的同时,德国人还必须站出来道歉。
向战车碾压过的村庄和平民而道歉,向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难民道歉,为发动这场愚蠢的战争而道歉,为满世界的硝烟和焦土道歉。
战败的屈辱,以及道歉的鞠躬,让德国军人在二战的话题中直不起腰。
Friedhelm这个角色,就含蓄地包含着为德国军人正名的意图:他厌恶战争,喜欢诗句;他没有疯狂地追随元首,而为受难的人民感到痛心;他看穿一切,却无可奈何;他知道注定败局,但身后无路可退;他不是生性残忍的暴徒,却杀死儿童和妇女,双手沾满鲜血。
最后的最后,他唯有一死:死在战场上,死在俄国兵的枪口下,才能不负祖国的使命,不辱军人的尊严,不违诗人的心。
这样的德国军人,世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待续)
看完了德国制作的三集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父辈》,第一个念头就是——推荐!
极少向朋友推荐电视剧,因为电视连续剧像“宇宙黑洞”,再多的时间都能吞噬;众口难调,可别弄巧成拙哟。
但《我们的父辈》不一样,它制作的精细超过了一般电影,它只有三集,加起来4个半小时,相当于一部上下集的电影;最主要的是,电视剧会触摸到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一些问题,对我博客有兴趣的朋友也一定会对它们感兴趣,从“我们的父辈”的生活轨迹里找到自己那些似曾相识的脚印。
电视剧的开始是五个德国年轻人一次在柏林的聚会。
那是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前几天。
这是五个自小就嬉戏在一起的大孩子,其中W和F是兄弟,V和G、W和C是两对恋人。
聚会又是唱,又是跳,充满了狂欢的气氛。
F虽然想当演员,对战争不感冒;V虽然因为是犹太人,有心事,但是此时此刻他们都沉浸在第三帝国的胜利之中;他们崇拜元首,信仰“国家社会主义”,他们为自己是纳粹国家的一份子而深为自豪。
他们认为“解放全世界的战争”很快便会结束,因此约定当年圣诞节重聚。
W和F应征入伍,到了第一线;C当了野战医院的护士。
当他们一身戎装或者一身白衣,是何等意气风发呀!
微妙的变化是从进攻莫斯科开始的,“速战速决”的许诺失灵了。
元首的话也不是句句正确,一句顶一万句的呀。
大雪、严寒、激战,多少兄弟不是被子弹打死就是冻死。
原来第三帝国的卐字旗并非战无不胜。
思想的变化往往是从动摇开始的。
以后的事越发不可理解了。
W和F亲眼看到了犹太小女孩在他俩面前被击杀,他们也执行过处决被俘的苏军政委的命令。
这些事让他们震惊,让他们对自己投身的事业的正义性有所怀疑。
可是怀疑有什么用?
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不断地枪杀着敢于反抗的俄国居民,你都很难分清他们是被迫还是自觉自愿的,因为你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你。
就像弟弟F早就说的,战争把人那坏的一面全都暴露出来了。
希特勒开始走下坡路了,军队里弥漫着失败情绪。
越来越多的官兵知道这一切毫无意义,可是更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
这种日复一日的绝望终于使他们精神崩溃。
哥哥W一开始充满了战士的荣誉感和照顾弟弟的责任感,他把带好士兵、执行任务当做天职,最后他选择了逃避,进了“逃兵营”,差点被处决。
弟弟F性格有点反叛,当他的手沾了越来越多的鲜血,他选择的是自杀——跳出壕沟,让苏军的子弹把自己打成蜂窝,为的是告诉身边那些充满英雄主义幻想、跃跃欲试的“童子军”,战争有多么残酷!
再说那三个。
C是个特别坚强、勇敢和纯洁的女孩子,梳着两根大辫子,笑起来不知道有多甜美。
她工作负责,升了护士长。
但她无意检举了一位犹太护士,一直被悔恨咬噬着。
G爱唱歌,梦想着当歌星,到巴黎和米兰演出 ,不愿去东线“慰问演出”。
为了让犹太男友V逃出德国,她和高官鬼混。
她是最没有“政治头脑”的,但连她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可是最后也被那位高官送进监狱枪毙。
V的经历最复杂,因为是犹太人,所以更多的磨难。
女友卖身救他,其实是个骗局,他依旧被抓进集中营。
他逃出来,参加了波兰人的游击队,波兰人也“排犹”,他只能装聋作哑,避免暴露身份。
可是他的命运最好,遇到了许多好人,得以活了下来。
电视剧的最后,五人聚会成了三人会面,一样的房间,屋非人更非!
不禁想:战争带来了什么?
不光是死亡,生者也将永远肩负着沉重的包袱。
战争的残酷现在成为了共识,这是理性和人性的胜利。
可以说,死掉的永远是“工农子弟”居多,几百万,几千万,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生命和一家子的希望。
胜利者和失败者在许多情况下都只是“炮灰”,“炮灰”而已,不管为他们建了多高耸的纪念碑。
这部电视剧最引起我思考的是“我们的父辈”,他们这代人的命运。
他们勇敢、热情,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他们追求真理、崇尚正义,他们本该是英雄,至少也该有即使不辉煌也充实丰富的人生。
可是他们的一生最后还是被毁了。
有的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有的历经苦难,家破人亡。
他们纯洁的情感被谁利用了?
而极权主义者又是怎样给年轻人洗脑,把他们“调教”成螺丝钉一样的驯服工具的呢?
……祖国、人民、伟大、幸福,这都是最诱人的字眼,而希特勒们恰恰是用它们来捕获了年轻人的心。
其实任何主义或信仰,要求的就是信徒的献身。
丑恶的历史不断重演,善良的人,你不能不警惕哟!
电视剧是以W的口吻回忆的。
W 活到了现在,他不但看到了希特勒的覆灭,还看到了柏林墙的拆除,看到了苏联的分崩离析,同时也看到了昔日“共产世界”的涅槃重生。
整个电视剧是借他的回忆来展开的。
他没有回避历史,没有回避自己的罪恶。
他让你体会到了小人物在大环境里的无力感,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啊啊,历史的洪流卷走了多少生命!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网上被评为空前高的9.7分,不少观众说,如果是电影,可以去奥斯卡拿小金人。
我想,如果您看腻了“手撕鬼子”一类抗战神剧,不妨也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父辈”,至少,当我们已经成了“父辈”乃至“祖辈”的时候,头脑会更加清醒一点。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
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
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
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
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
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
问题是,德军败了。
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
送死的价值在哪里?
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
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
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
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
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
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
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
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
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
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
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
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
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
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
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
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
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
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
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
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
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
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
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
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
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
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
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我们可以不屑的说,这不过是二战战败国对当年法西斯德国的忏悔和反思。
进而还可以马上义愤填膺的想到并指责世界上的某个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的国家才刚参拜了靖国神社。
这么想当然都没有错。
但是请永远记得Friedhelm的那句“战争会把我们最差的一面展露出来”,对尤其是那些成天叫嚷着要发动新的战争,恨不得把这世界上所有异己者排除干净的人们,我可以把你们称为新世界的纳粹么?
有人说:你之所以热爱战争的唯一理由,是你没有经历过它。
看看现在网络上满街的热血男儿吧。
天天恨不得踏平越南征服日本。
当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不妨看看另一个大国是怎么毁灭自己的。
看看那些人民有没有一个人从战争里得到半点好处。
中国的二战电影把战争拍成了动画戏剧,敌人弱智脑残脸谱化。
美国的二战电影则把战争拍成了英雄游戏。
每部电影都打着反思战争的旗号,但是有几部电影是真正反战的呢?
这是一部在剧情上并无惊喜的电影,但是扎实的说故事能力,和克制的煽情,还是能让每一个观众一秒不走神地看下去。
我们几乎可以不用等剩下的8个月,就断言这是2013年最好的剧集了。
第一次写长评,献给这3集的二战纪录片。
本来是昨晚打发时间看的,结果一口气看到凌晨3点,今早趁记忆记录一下。
严重剧透,超级多图。
看这部片子的起因是豆瓣上一个话题,印象深刻的死亡场景,有个回复是乌克兰辅警给犹太小女孩糖之后转手就枪杀了她。
但看完之后发现,这三部影片完全不仅仅这一个场景值得思考和回味,我还没来得及查阅与真实事件的重合度如何,但作为一部德国自己拍的“谢罪剧”,它过于真实了,也许是因为其中反映的人性,使观众在和平时期仍然能激发出本能的恐惧和共鸣。
1 关于死亡战争离不开死亡,除了战死沙场,所有人在战争中都无法逃避死亡的阴影。
——————
辅警给犹太小女孩糖
转手射杀了她——————Victor的父母父亲一直坚信纳粹不会伤害他们,直到清洗活动的开始。
这一吻感到非常震撼和难过
认清了面临屠杀的事实
最后父亲对Victor说的话
Victor与母亲最后的对话(还有一句是母亲让他写信报平安,总截不上),虽然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句几乎不可能兑现的承诺,但也是唯一能说出的希望了。
——————这是个刚入伍的新兵,我直到最后才知道他叫马丁
没来得及对老兵自我介绍
被恐吓(1)
被恐吓(2)
和这5个人最开始一样,相信战争冬季能结束
还没上大学的学生
在电报站里给母亲写信
仍然记得上课的事情
刚站起来就被狙杀
名字出现在电报站里,Martin和Friedhelm有一段较长的对话没有完全截下来,Martin说他不能死,因为他母亲48岁才怀的他,是唯一的孩子。
结果刚说完话就被狙杀了。
——————
被处决的苏联平民(在水井安装炸药炸死了德国兵)这个农妇因为对面射杀她的士兵(就是马丁)害怕射偏了,比别人晚了几秒钟死。
——————
一个德国小兵被救治的时候想得到护士的一个吻
过了没几天
死掉了
——————下面这组图片有些高能
William躲进坦克碰到的敌方重度烧伤的兵
喝了口水
第二天早上,死了——————Greta的狱友,给她讲了自己因为她的歌与丈夫相识的过程
最后说,她知道自己明早会被处决这个角色让我印象极深的原因是,她在面临处决的前一天,仍然劝Greta吃饭,给小鸟喂食。
——————一个踩到了地雷的兵
让Friedhelm给自己姐姐带话
下一秒,地雷爆炸了——————Greta本来想单独写她的,但太长了,她的故事也相对简单。
想成为一名歌星,也确实登台表演
因为这句话入狱
被处决
被处决Greta是一个在开始的时候我认为最聪明,最能看清形势的人,也是最容易背叛友情和真相的角色。
但,恰恰是这个角色,当着德国士兵的面说出了他们不敢承认的事实,德国即将战败,这仗打不赢了。
短短四年,她曾穿着最美的礼服站在最耀眼的聚光灯下,曾去巡演,被指挥官邀请坐席,但最终穿着破烂的囚服走向死亡。
她帮Victor逃走,去看望他的父母,拒绝给军官提供帮助,帮助狱友喂养小鸟,最后赴死。
她从未忘记过她的朋友。
2 关于人性没有完全的好人,却有完全的恶人。
好在那些导演在剧中点滴表现出的善良,证明了战争中微弱的人性的存在。
——————William给即将被处决的苏联俘虏烟
最后还是不得不射杀他——————莉莉亚,是我觉得剧中唯一一个稍微有些被神圣化的人。
不知道真实历史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犹太人
像朋友一样的八卦
被Charlotte背叛
帮助Charlotte逃离被屠杀和强奸的命运
解释为什么以德报怨——————一对苏联老夫妻,在面对要烧掉他们房子的德国兵时,却邀请他坐下喝杯茶。
——————暴露自己的犹太身份后,以为要被处死的Victor却被波兰游击队头子释放,还给了他一把装满子弹防身用的手枪。
战争之中,虽然非我族类,但都是有血有肉的人——————Victor这个角色是5个人中唯一没有正面上前线的,这也许是他相比之下表现出更多善意的原因吧。
救下摔倒的波兰女子
冒着暴露身份的风险
回到关着犹太人的车厢
帮助他们逃离(这里有个小疑问,为什么在看守都死掉的情况下,犹太人自己不逃跑呢?
是因为门从里面打不开?
还是已经丧失了独立求生的意志?
)——————William
3 关于战争我们都习惯于站在战胜国的角度来思考战争,来声讨敌人。
但是德国作为二战发起国和战败国,他们中关于战争荣誉和杀戮的思考也同样值得关注。
——————“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句话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F说的,在战争开始前的聚会上
第二次,F说的,在他提出用苏联人趟雷之后
第三次,W说的,在收到用整个队士兵的生命去换一个不知道干啥用的电报站的命令之后——————“把音量开大”Charlotte
第一次,护士长说的
第二次,医生说的用音乐去掩盖伤员的呻吟和哀嚎,却显得更加无力和可怖。
——————William,从坚决战斗到怀疑到退却妥协
——————Friedhelm
用几乎所有人的生命换来的电报站
马丁问,你为什么变成这样?
马丁问,你是如何活到现在的?
——————战争不是拼搏,是等待
——————4 对于Friedhelm他是五个人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给了我最多思考的角色。
从最开始内心深处对战争和杀戮的厌恶与排斥,但后来的麻木不仁,到最后的毅然赴死,他给我的冲击和震撼最大,但他的变化却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角色。
最开始不想开枪杀人,被队友嘲笑。
(没截图)
F黑化的开始:亲眼看到自己队友被地雷炸碎,提出用苏联人趟雷
替马丁杀死俘虏,毫不犹豫
换上苏联军服后被自己队友击中(这里演员的反应真的绝了,低头,看身上的子弹口,用手摸,全程只有疑惑和麻木,没有疼痛和恐惧)
受伤回家后父亲的反应1
受伤回家后父亲的反应1
被酒馆年轻人纠缠1
被酒馆年轻人纠缠2
被酒馆年轻人纠缠3于是回到战场
受命击杀逃跑的波兰小孩1
受命击杀逃跑的波兰小孩2
受命拉倒受绞刑的人的凳子重回前线的F脸上只剩下麻木和阴沉,无论是杀人还是被人追杀,战争杀人,更杀人心。
F遇到狼
毫无反应生死已经麻木从一个热爱诗歌文学的青年,到杀人不眨眼的机器,Friedhelm其实是最清醒也是最无力的一个。
清醒所以痛苦,痛苦所以麻木。
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强迫自己适应。
最后,他的内心深处被极力掩盖的善良和人性。
数到三,杀了长官,救下朋友
没死,但F把他手枪扔了,估计想让他死的更痛苦一些
这个看着朋友离开的眼神终于有温度了我以为他能活着回家,毕竟战争即将结束,但他应该从上次离家的时刻起,再也没想过要活着回去。
劝队友投降
托付好友的照片给队友
赴死
赴死
看到队友投降他赴死应该还有一个原因,给苏联看自己反击的时候队友没有出现,留给他们生还的可能;同时给队友看到自己没有开枪,已经放弃了反抗,劝他们投降。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他的父亲:影片最开始
父亲希望儿子为国捐躯
然而不相信小儿子的能力
父亲的冷漠和逼迫,是让他不打算活着回家的原因。
最后,关于Friedhelm,尽管战争不允许温情的存在,但面对还是小孩子的队友因为恐惧尿了裤子时,他还是宽慰道:
5 其他一些零散的点——————朋友的三次相聚
第一次
圣诞节大家都没能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活了下来
第二次
W是唯一一个从一开始就了解战争残酷性的人
第三次
只剩下了3个人,却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战争前和战争中的眼神和表情
战争前
Charlotte
Greta
William
Victor
Friedhelm——————影片最后(这里让我觉得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Victor,幸存,76岁
Greta,死于战争结束前夕,24岁
Charlotte,幸存,81岁
Friedhelm,死于战争结束前夕,22岁
William,幸存,直到影片上映仍在世(2013年上映)在战争中幸存的人往往很长寿,但背负的是极其痛苦的回忆和往事。
最后,以一张全剧充满了血肉模糊,生离死别和麻木冷漠的画面中,最温情一个场景作为结尾。
生于和平,何其有幸。
William喂猫
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
最后一部分,德国人其实比日本人更懂得怎么规避和合理化一些问题(贬义,且这个问题注定讨不到豆瓣甚至全网网友欢心,然而这些问题是重要的,历史有对错,而对错很重要)
不喜欢。强行拼凑出的巧合如同《巨人》三部曲一样让人出戏,而从戏剧化过强的情节到浮于表面的分析都没有让所谓的“反思”更进一步
同学推荐看得第一部德语电视剧……他说他看了四遍,德国反思二战之作,只是我本人提不起兴趣,勉强看了一遍。但剧本身值得推荐
太俗套了,简直了,对德剧瞬间失去好感。
五个柏林人去奥斯特兰旅游。
过多的巧合桥段以及德国人暗戳戳给别人泼脏水
若不是镜头一直晃得我头疼,会给四星。战争让所有的人都变了,你不知道该信什么,选择相信什么太难了。
除了译名是shit外 毫无问题的经典佳作
(Ep03)棄。
单从制作来说这确实是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又一体现。战败国来直面反省这段历史污点让人尝鲜,这给剧本增添难度。拿饱受战争摧残的年轻灵魂反省战争是个简单又有效的选择,更易勾起跨国界得慈悲情怀。后两集剧情明显蛇尾,狗血矫情意义升华不到位,整体精彩与深度还是逊色HBO
无聊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他们才二十出头。
德国人不是受害者。
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看完,半小时,极限,看不懂-_-#
一般,严重过誉了
哪有那么多凑巧…
这才是战争,在战争的我们,谁知道对与错,我们只知道,我们都变坏了,一切,都回不去了。
秒杀兄弟连那肯定是过誉了,前面两集挺平淡的,最后一集不错。残酷的时代,活着的人真的会更幸福吗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