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是如此,成果和成就感是坚持的动力。
你已经有了一些收获,并且坚信可以收获更多。
习惯了一日三餐都不落下,习惯了无聊时喝杯奶茶 & 吃吃零食。
突然开始不吃午餐,心情和胃一样的乏味且不安。
最初的几天是最难受的,但坚持一周后,胃会变小,对食物的渴望会减弱。
过去吃饱了就会感到油腻困倦,如今不吃午餐整个人都觉得清爽且清醒。
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厉害,不吃饭也能做功,可以学习可以工作。
看来食物也不是必须的么渐渐的,看到变瘦的自己,变细的腰身,宽松了的裤子,更加觉得欲罢不能。
变美悦人悦己,自律原来到了一个点也会开始渐渐上瘾,变成习惯。
凡事都有一个度,所以一定会存在一个胖瘦的临界点,一个看起来最美的状态。
就像一个先升后降的折线图,持续减重才能看到拐点。
女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减肥/自律用力过猛。
她苗条的样子很美,她骨瘦如柴的样子依旧是美的,但行走的骷髅只能算是凄美。
普通人欣赏不来,经历过的人惺惺相惜。
原生家庭是怎么样,爱情的走向是怎么样,自己作品所得到的评价怎么样,这些都不受控制,太难左右。
去思考这些也只是徒增烦恼。
继续活下去就需要愉悦感和成就感,它们很难获得。
对女主来说,吃很少的食物,做大量的卷腹,保持体重持续下降的趋势和因为饥饿而清醒的头脑,就是完成了自己设的KPI。
这一套行为的因果可以让她有勇气继续生活。
她从未想过要轻生,她试图用自律(控制体重)找到生活的意义。
代价就是美丽的花缺乏养分,渐渐走到了她的临界点,慢慢地凋谢。
执念是一种心魔。
减肥过度可能会得厌食症,瘦到一定程度会像行走的骷髅;以完美的明星五官为模板,追求把每个部位整到完美,会有变成整容脸的风险。
见好就收很重要。
谁在乎你有没有一点点赘肉,谁在乎你是否瘦到单手可以握住大手臂?
这些会影响真正的爱与被爱吗?
人无完人,完美的人也没法有完美的生活。
放弃追求完美是和自己的和解。
Tell me why we are here.Because we are alive.从传统角度来说,netflix出品的这部电影《To the bone 骨瘦如柴》挺对得起豆瓣的分数:6.9。
我能理解分数不高的原因:故事过于简单、平淡,不够扣人心弦、难以引发共鸣,甚至结尾都过于简短,显得草草收尾。
高潮掀起的有气无力,主角觉醒的有点莫名其妙。
我理解的饮食紊乱问题,以至推广到大众性心理问题,都跟与自己内心和解的过程相关。
我们对自己的不满,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找寻不到意义,我们的自责,我们的自我怀疑,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惧怕,我们对他人的失望,我们对不被爱的执着,我们难从他人的爱、肯定和支持中汲取能量。
我们的痛苦,多半是跟自己过不去。
执念太重,和解无门。
每个人抗争与应对的方式都不同。
面对母爱的缺失(出生后缺少亲密接触、母亲出柜和父亲分开、母亲因为她的厌食症崩溃、母亲害怕面对她的问题而选择把她抛弃、居家搬迁凤凰城、母亲组建新家庭有了新的美好的生活……),主角的对策是不吃饭、变瘦、极端否定自己的价值。
爱的缺乏,让人不免一再质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配,不配,那我变得好一点会不会就配了。
为什么觉得变瘦就是变得好一点?
因为这个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价值标准太深重。
你是女人,你要保持身材和脸蛋的美好,你要确保自己的可观赏性。
以瘦为美,你要美,你要好看,你要瘦。
这样你才会被人喜欢,才值得爱。
这是主角给自己找寻的solution,然而面对类似问题,solution有很多。
每个人的想法和内化方式都不同,加以外界不同的契机和刺激给予不同的催化,得到了可能是愤世嫉俗、可能是嫉妒敏感、可能是仇视社会、可能是暴饮暴食、可能是自暴自弃、可能是情感淡漠,不同的solution。
能与本片产生共鸣的人群可能是与主角找寻到相似solution的那些人,但无论你的应对方法如何,其实本质都一样。
我们是如何在与自己和解,我们是如何给自己的内心找寻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答案。
同时,我们又是如何与外界、他人达成和解。
接近末尾的地方,主角来到了妈妈的家里,母女俩深夜恳谈。
母亲达成了与她自己内心的和解,坦诚的告诉主角: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那我接受。
主角也逐渐在与室友、与医生的谈话中,以及最后与母亲的谈话中,达成了与她自己的和解。
放得下执念,有吞得下煤块的勇气。
生活里很多很多事情都是无解的,我们抗争,我们痛苦,在艰苦又漫长的过程中学会放得过自己,与自己握手言和,然后继续活下去。
Because we are alive。
对星二代Lily路转粉,小姑娘确实颜值演技均在线,尤其是称体重那个细节,知道自己不能再轻但看到数字变小就忍不住开心得意简直还原得惟妙惟肖。
患厌食症的成因多种多样,如何治好才是hard core,不是说萌萌站起来就万事大吉,所有的坎都得自己面对自己跨过,与其去批判追求skinny的主流审美观批评家庭的疏忽,还不如脚踏实地的琢磨下如何解决。
全片的立意和三观都很正,虽然会有很多骨瘦如柴的镜头,但整个色调偏暖始终都暖意融融,并不觉得凄利骇人,扣掉一星因为结局反正太快。
People say they love you... but what they mean is, they love how loving you makes them feel about themselves. Or...Or they love what can take from you. That's all kinds of wrong.
简如玉据说现在最受用最中听的一句骂人的话就是:你看你瘦的那个鬼样子!
毕竟如今成千上万的人都正在为一个“瘦”字拼尽全力!
而当我看完《骨瘦如柴》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瘦成鬼样子”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瘦到极端是一种病。
《骨瘦如柴》是一部以“厌食症”为题材的电影,由Lily Collins(Ellen,后来改名Eli)和黑客帝国男主Keanu Reeves领衔主演,讲述了厌食症患者Ellen在一家进食障碍康复中心接收治疗的故事。
影片中的女主Ellen,是一个患有严重厌食症的20岁女孩。
她原本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画家,可她的生活却被厌食症搞得一团糟。
尽管Ellen经过四次康复治疗,她的厌食症却愈发严重。
幽灵般的面容毫无生气,瘦弱的身体形同骷镐,走动起来完全就像一副行走的骨架,看上去随时可能死去。
她对自己的体重极其敏感,甚至对每一样食物的卡路里含量都能倒背如流。
她拒绝进食,吃东西对她来说是一种罪过,一样食物在盘子里搅来搅去吃不下去,吃进嘴的食物也仅仅是嚼几下再吐掉,咽下去的食物又靠其他办法吐出来。
她在与食物做对,她也在与自己的身体对抗。
她甚至偷偷做俯卧撑导致脊椎淤血,她时时刻刻都关注自己的胳膊的粗细。
后来她的家人把她送去一个非传统医师领导的青少年康复小组。
康复中心有着几位程度相近的厌食症患者,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治疗。
可对于Ellen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她依然被厌食症折磨着,她似乎想去改变,但却又无法控制自己。
她不愿意与人交流,她用一个外壳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消极冷漠,每天生活过得得无血无肉。
她讨厌食物,就如同讨厌生活。
她拒绝别人,连同拒绝接受别人自认为的善意。
与她而言,生活在她眼前没有激情也没有颜色。
她往前走却看不清前路,她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形式活下去。
而厌食症则不偏不倚地成了她慢性自杀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厌食症也许只是体现在她身上的一个外在表象,真正的病因应该是她内心深处的心结。
那个心结在她枯瘦的身躯之下,在她干瘪的灵魂之外,有时候可能连她自己都摸不着,找不到。
医生说:这是外伤,它一定有什么东西和重量或其他有关。
康复中心的老师为Ellen组织了一场家庭成员见面会,希望能够帮助她做更好的治疗。
而这次的糟糕的见面会让Ellen更加绝望: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我是个问题。
来参加的家庭成员是Ellen的继母和姐姐,她的亲生妈妈和妈妈的同性恋伴侣。
唯一缺席的,是她的爸爸。
她们在见面会上互相讽刺,争吵,指责,也道出了Ellen的成长经历。
Ellen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甚至都没有见过她。
后来她的爸爸再婚,却总是因为工作忙,也从来都没有露过面。
Ellen只能和她的继母和姐姐生活在一起。
爸爸对于Ellen来说永远都是一个缺失的形象。
整个电影的设计也很巧妙,爸爸一直都是一个在他人的叙述中出现的虚设的角色。
他对Ellen没有兴趣,他只关心他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
Ellen的母亲在生下她以后得过产后抑郁症,而且她是个同性恋,在Ellen幼小的时候就抛下她和别的女人跑了。
此时才揭开了Ellen问题的根源所在。
家庭的问题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和精神缺失,这也是她患上厌食症的重要原因。
Ellen在这个父亲角色缺失又不断地破裂重组的家庭里生活,她没有安全感,她没有得到她期望的爱!
她没有得到爱,并不是她的错,可她却一遍遍地将压力和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以至于伤害自己,牺牲自己。
她不只厌倦食物,更厌倦了生活。
她也不再相信爱,她说:人们说爱你,其实真正爱的是他们爱你时自己的样子。
问题出现了,她无法选择,她无力解决,也无力承受,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我们都知道,生理上的病症有药可医;而内心的伤痛,却不能用单纯的治疗来解决,也许只能用爱来化解。
Ellen在康复中心的治疗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她不再相信康复中心老师的话和治疗方式,愤愤地收拾东西离开了。
在车站等车的时候她还一度昏厥倒在候车大厅里。
也许是无声的爱的召唤,她找到了她的亲生母亲那里。
她的母亲看到女儿的状况分外内疚,却又不知该如何帮她。
她一直在痛苦中挣扎,她承认曾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她试图去修补它。
她想去做些什么去疗愈过去的伤痛,疗愈孩子也疗愈自己。
有一个老师给她的办法是让它给Ellen喂奶,于是她准备了奶瓶,奶瓶里装的她亲手做的奶汁。
一开始Ellen并没有接受。
她坐下来对女儿谈心,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她说:如果死亡是你想要的,我现在会接受,我同意,但是,我爱你!
当她站起身来准备离开Ellen的房间时,Ellen轻声地叫了声妈妈。
妈妈转身回到女儿身边,她把女儿抱在怀里,她拿起了奶瓶放到了女儿的嘴里。
看到这里,我哭了!
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缩在妈妈的怀抱里像个婴儿一样吸吮着奶瓶,小声地啜泣着;妈妈抱着她轻轻地摇着摇着,轻轻地唱着摇篮曲。
那种最原始最初级的爱,那种最无需用言语表达的爱,随着妈妈的摇篮曲溢出荧屏!
我哭了,我的脑海里满是那些在妈妈的怀抱里悄悄长大的孩子,我的眼前满是那些正抱着孩子喂奶的妈妈!
世间最深沉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世间最好的疗愈也是爱!
磕磕盼盼,跌跌撞撞到如今才明白,对母爱的渴望才是她的症结所在。
母亲温暖的怀抱,那一瓶香甜的乳汁,让Ellen找回了自己,找回了新生。
当她睁眼醒来,阳光铺满大地,她看到了新的生机,美丽的大自然,甜蜜的爱情,她走出了厌食症的梦魇。
曾经爱的缺失让孩子几近死亡,如今爱的弥补又让一个迷失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天下的父母们啊,如果你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爱与陪伴,请不要错过任何机会。
Ellen终于在她在性命垂危的时候得到了顿悟,得到了她一直都在苦苦寻觅的的爱,她终于突破了心理障碍,她又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是爱让她重获了新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人在痛苦挣扎?
多少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爱,多少人在一点一滴地失去爱?
如果你有爱的能力,张开你的手臂,尽情地去爱吧;如果你还有接受爱的机会,去吧,投入爱的怀抱里!
End.
哎好片才6.3分,喜歡這種不矯情的電影,不刻意說大道理也不賣慘,就是很真實的呈現厭食症患者的心理罷了。
「你不曾撫弄內心的弱點,儘管它們在那兒。
你的勇氣是一塊小小的煤炭,你吞了又吞。
如果你的夥伴為了救你而死,那麼他不是死於勇敢而是愛。
愛,就像刮鬍泡一樣簡單。
」——安妮‧薩斯頓〈勇氣〉
Like what the doctor says, stop waiting life to be easy. Stop hoping for somebody to save you. Face some hard facts and you could have an incredible life. 儘管生病原因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交代(也無法歸咎於任何人),但是煤炭也並非不能吞啊,能不能治癒其實都取決於自己。
最後生母對Ellen說:「雖然我愛你,但如果你一心求死,我現在能接受。
我不能一直都和你對抗。
」我又哭了😭親情真的一直以來都是我的淚點,身為母親得多痛苦、得掙扎多少回才會對孩子說出這話,我不再自私地希望你為了我活下來了,如果解脫能使你快樂的話,我便不攔著你了。
電影沒有明確的Ellen痊癒的結局(也不是像感冒那樣吃完藥隔天就好的病吧),但能明白,她正走在康復的路上了。
如果你沉迷B站,难免会刷到一两个大胃王比赛的视频,比赛内容如其名,就是指定食物的种类,然后比吃得快。
个人最初接触到大胃王视频的时候,看的大多是霓虹的妹纸们,比如俄罗斯佐藤、正司优子、安吉拉佐藤、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木下佑香等等。
当时的内心os是:咦,为啥我们没有这种类型的视频嘞?
然后呢,你也知道了嘛。
大多数事儿都是不禁念叨,没过多长时间wuli大天朝的大胃王吃播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蜂拥而至,什么密子君、朵一、KIKI、阿伦、甄能吃……感觉数都数不过来了。
这要是放二十年前,我是打死也不信有人坐在镜头前吃吃饭就能赚到一把迷妹和rmb。
不过相对于钱,我觉得大家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大多数大胃王不但有吃下四海八荒的肚量,还拥有苗条的身材?
大胃王能吃在于强大的咬合力&胃的容积,下面是一张大胃王吃饭前和吃饭后的对比图肚子确实大了不少啊
多吃是可以循序渐进的把胃撑大的,可多余能量的消耗就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天赋异禀光吃不胖的极个别选手,其他人基本上把除了吃以外的时间都用在了运动上,毕竟燃烧脂肪才是多余能量唯一的正常出路。
当然,有人走正道,也就有人走歪门邪道——催吐。
(国内的不少大胃王可都是原来度娘催吐吧的金牌会员)这些假大胃王先是暴饮暴食,然后再通过某种方式催吐,将食物全部吐出,以此省去运动环节。
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不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但长期积累下来不但会损坏胃、食道、牙齿,甚至还会使得人患上抑郁症、厌食症。
虽然镜头前他们风光无限,但镜头之外,他们可能过着另一种秘密生活:对于自身体重的增长已经达到了恐惧的程度,以至于通过各种各样非正常的手段来控制、减轻体重,哪怕他们已经瘦的皮包骨。
比如:精准的知晓每一种食物的卡洛里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记性好,而是说他们仿佛患上了卡路里阿斯伯格综合征:不愿与他人沟通,只对减重感兴趣,不停地重复“吃了多少就必须消耗多少”的刻板活动方式,所以就慢慢记下了食物的热量
拒绝吃治疗药物,害怕因此增加体重
吃进嘴里的东西也不想吞进肚子里,只是嚼一嚼再吐出来:
就算好不容易吃进肚,也要疯狂的运动消耗卡路里,比如狂做仰卧起坐:
甚至就连茶余饭后的日常聊天都是如何催吐:
好吧,其实以上这些并不是偷拍了某位大胃王的私生活,而是来自于影片《骨瘦如柴》:
片中的女主艾伦,正是一位与厌食症抗争许久的老病号。
影片一开始,她就因为态度消极而被劝离了疗养院。
继母费了老大的劲儿才帮她又找到另一家治疗机构,俗称门槛治疗所。
这里的门槛指的并非是厌食症倾向和患上厌食症之间的门槛,而是这些深度厌食症们再往前一步就必须进行插管强制治疗的门槛。
这家治疗机构与其他地方不尽相同,它并没有过于严格的管理政策,而是采用了积分的方式,吃饭、做家务、保持体重or增重都可以获得积分,并由此获取更多的权利,比如拥有电子设备的使用权、短期离开治疗所的权利等等。
这种治疗方式似乎效果不错,不少病友的情况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意外怀孕的梅根,为了将孩子生下来,正在循序渐进的给自己增加体重
为了获得积分离开治疗所,正逐渐摆脱厌食的安妮
还有几乎完全从厌食症的困窘中痊愈,想要尝遍Top100餐厅的卢克
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艾伦发现这一切似乎都是假象:想要生下孩子的梅根仍旧不能克制自己对于体重增长的恐惧,以至于在某次偷偷催吐过程中用力过大,导致了流产
看起来积极向上的安妮,实则在积分的同时,利用外出机会疯狂运动,而且经常半夜催吐,并私藏泻药。
还有看起来最正常的卢克,为了自己的舞蹈梦想,不得不不断的说服自己去恢复健康。
这样的行为虽然使他自己慢慢恢复正常体重,但与此同时却是坠入另一种偏执的深渊:
艾伦自己也是一样,因为家庭的牵扯,还有自己的粉丝因为自己而自杀的事情都让她不断地陷入“厌食”甚至是“厌恶自己”的窘境之中。
这部电影的评分不算太高,豆瓣只有6.4分。
不少人把原因归咎于,女主瘦的实在太美,容易起到反向的引导
但不得不说,导演将镜头对准“厌食症”这一类人群就值得鼓励。
虽然我们道听途说了许多厌食症的事情,但并没有人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情况。
在表面上来看,他们似乎是在纠结于吃与瘦
但实际上,这是在生与死之间的犹豫和纠结。
厌食,不过是极力逃避某些事情的一种手段。
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救赎从来不是把他们的嘴掰开,喂他们吃下东西;而是让他们逐渐放开自己面对那些曾经逃避的问题、逐渐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而除了这些厌食症患者,影片中的其他角色安排也很有意义。
一个话多但实际人不错的继母
她不断地责备艾伦生母对于艾伦的抛弃,同时又和继女小心翼翼的相处,并用尽自己的方式接近、试探她。
一位曾经精神崩溃的生母和她的同性恋人
她们自己就已经自顾不暇,对于生病女儿的颇感无助
还有继母的女儿,艾伦的妹妹
她把她当做亲姐姐,希望艾伦能够永远活下去,能够真正做一个像样的姐姐,而不是让人回想起来只有晕倒、住院、犯病这些可怕的词汇。
当然,还有那位一直被提及却从未现身的父亲。
虽然现实中患者们不一定有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但这些人物的关系与特征却让一切显得十分真实。
尽管原生家庭已经四分五裂四分五裂,但家庭关系中的每个成员都深爱着艾伦,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的她,想要将她拖回正常人的生活。
但如同上文所说,除了自己没人能解开这道谜题,有时候太多的爱反而变成了累赘。
影片以此,又一次描绘了厌食症患者们的绝望又渴求的心理状态。
其实看了这么多,你也知道了,这些假大胃王们不过是我们文章的一个的噱头,真正的厌食症患者显然与其截然不同。
希望你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能对这个群体有更加深入和真实的了解。
原名,to be bone,这是一部讲述了厌食症患者群体的电影,影片主演Lily collins和导演Marti Noxon都曾经患上过厌食症,所以也许算得上半纪录片。
豆瓣评分不高只有三星,但是我知道,那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得知厌食症患者的感受,作为一个正在"节食"且算是小有成就的人,我却在其中感受到了导演的情感,绝望,痛苦。
顺便我不认为自己是不进食的ED,我觉得自己是ED细分下的“健康食品强迫症”,当然也会断食就是了。
女主Alen是一个艺术家,或许是艺术家敏感,纤细的神经,又或者是家庭不幸的阴影,或者再加上她的自卑,自律,自负,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在外,她是光鲜亮丽的插画画家,她认为别人是因为她的才能,她的美丽,她的骨感才喜欢她的。
我也一样,曾经看到一个知乎答主说过:“尽管难以相信,但是会有人不是因为你美丽,你聪慧而喜欢你。
”我到现在还是喘之以鼻,别开玩笑了,世界上哪有毫无由来的爱,即使是父母。
我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成绩很差,又内向,两者互相影响,那段日子过得很苦,被校园暴力,直到今天内心还是不愿意真诚的与人交往,和任何人都是泛泛之交,难以建立深层关系,而那段时间,每次考试结束都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会被打,被骂。
后来我数学成绩好起来了,变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变了,不再打骂,我也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人,温柔真诚善良,最起码看上去如此,因为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才值得被爱。
有次无意间提到童年被训斥,发现母亲早就不记得了,但是这件事,我却永远无法忘记。
或许每个从谷底爬上的人,心里都有一只怪兽,他从背后盯着你,告诉你,你要是自甘堕落,技不如人,那还会被吞噬,你要是平平无奇,那只能接受别人的冷嘲热讽。
女主讨厌食物,不是讨厌增重,而是害怕,害怕自己变胖,变丑,就再也没有人会爱自己,自己唯一的优势都被剥夺了,那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
女主在自己的绘画造成别人死亡后就被关上了艺术的大门,体重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要她增重,那真的比死了还令人难受。
我也是知道的啊,我是被夸聪明,瘦,眼睛大,睫毛长,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失去了这些东西,你们还会在那里吗,我想是不会的,要不然,当我还没有那些东西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成功学里总是讲人脉,人脉是什么,就是利益互换,你没有那些东西,那就是路边的垃圾,人们看也不会看一眼。
影片还很讨巧,讲述的是厌食症而不是暴食症,呵呵,世界对于胖子真的恶意啊,同样是进食障碍,因为胖的人不如瘦的人好看,所以得到的不是怜悯,同情,而会是鄙视,厌弃。
女主美吗,我觉得很美,即使她骨瘦如柴那又怎么样,好看还是好看,衣架子怎么会不好看,脱了衣服不好看又怎么样,穿着衣服的时候真的美丽到了极点。
另外,如果你尝试过节食,那你会发现一点也不难,对,饿肚子是有快感的,因为你可以对抗自己的欲望,很多节食患者,至少成功的,他们外在都是看起来都是精英,他们极端自律,永远高要求自己,苹果手机CEO乔布斯的名言里就有Keep hungry,对,这种感觉很棒,饥饿让你的胰岛素水平维持的很低,反应在大脑上就是非常清醒,不会饿,也不会困。
怎么会不好,我本人还节食+健身,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我很不健康,我是高要求自己,不健康吗,那你就继续当一个健康的胖子的,所有的晚睡早起,工作八小时,锻炼,蔬菜沙拉,鸡胸肉都交给我好了,折磨自己是有快感的,这大概就是所有能减肥成功人的共性吧,他们能从折磨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快感。
这种快感让他们痛苦,痛苦更能激发这种快感。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很有趣,比如能把食物热量表倒背如流,我也可以,而且还知道其中的碳水,脂肪比例,和GI,GL高低,食物热效应等等等等,看到女主在分析的时候真的颇有感触。
女主一点零食都不敢吃的经历我也有,因为零食 碳水太高,会让我退出那种“精神飞翔”的状态,碳水还让我长痘,你看,变胖,长痘,变笨,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让我成为了朋友口中的修仙人群,对零食毫无欲望,毕竟动力源理论就有这种说法,你要防止三分钟热度最好给你要做的事找三个理由。
说的有点多,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都会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那些觉得不好的,你们很幸福,因为你们是正常人。
我给这部电影四颗星。
在这个宣扬"宣扬要么瘦要么死"的社会中,胖似乎成了一种错误。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电影来引导正确的审美观。
为什么没有给五颗星呢?
因为有点遗憾,影片没有深挖进食障碍者的心理障碍,也没有给出摆脱进食障碍的方法。
我不反对那些说电影无聊的人,因为他们不曾感同身受,这是他们的幸运。
而我看着看着就哭了。
瘦到脱形的埃伦计算着卡路里,疯狂运动,测量手臂的维度,明明知道身体发出了警告,但当体重下降时还是露出了微笑。
埃伦明白自己出了问题,可是停不下来。
家人都不理解埃伦为什么变成这样。
但我知道。
因为埃伦太自负也太自卑。
因为埃伦觉得控制了饮食就是控制了生活,那是战胜自己带来的痛苦的快感。
因为埃伦觉得如果不是又瘦又美又优秀的埃伦,就没有人喜欢埃伦。
谁能够帮助埃伦呢?
心理医生?
埃伦接受了很多心理治疗,但都失败了。
爱慕者?
卢克爱上了埃伦,想方设法让埃伦进食,但失败了。
家人?
埃伦的母亲、继母、妹妹都很关心她,但依然无法帮助她。
埃伦给自己做了一个茧,一个只有她自己能打破的茧。
我想对埃伦们说,也想对自己说:不要期待有人来救你,只有你能救自己。
放过自己,体重不是人生的主题。
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欢你,你也一定要喜欢自己!
严格意义来说,这并不是典型揭露厌食症的电影,其中关于厌食症吃饭的镜头并不算多。
但很多自媒体博主在介绍电影时,会着重强调其中出现过的“节食”。
相信大部分关注这部电影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进食障碍。
其中与此有关的部分为:1. 运动消耗:ellen吃了东西后,会通过爬山/快走/楼梯/卷腹来消耗。
即使在电影最后,被母亲用婴儿方式喂奶瓶后,她也忍不住去爬山。
2. 吃饭:极其少量,一大盆食物,她只是象征性地动一下刀叉;threshold之家其他病人的方式则为:拒绝进食+催吐。
ellen说自己这两种方式都不采用,因她是通过先咀嚼,品尝味道,再立刻吐掉,中间省去了吞咽过程,自然无需催吐。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厌食症信息的观众会失望。
对厌食症的表象,电影着墨不多,那些对体重的执念(ellen测量自己的胳膊粗细),那些对饮食的厌恶恐惧(pony女孩害怕鼻饲的热量)都只是一带而过。
想要找到共鸣的部分观众的确不满足于此。
ellen厌食症的原因?
电影依然以“原生家庭”这老套的说辞来解释。
或许电影希望能通过“塑造人际联结”来治愈进食障碍,所以threshold之家的其他病人信息,我们了解得非常有限,他们为何患病更是无从得知。
他们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场所。
尽管这beck医生总在标榜自己的unconventional,他也的确做到了,譬如放弃家庭治疗,带他们去体验雨水,跟他们一起说脏话,直接告诉ellen她的名字不好听,告诉ellen她只能自救等。
但ellen最后的bottom依然是她的母亲,在母亲艰难又尴尬地表达出自己对ellen的爱后,她们以异常怪异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母亲婴儿”式奶瓶喂养,ellen爬山昏厥后模糊记忆中的第一句话也是母亲对她的爱意表达。
死过一次的ellen庆幸自己还活着,她看着那具即将死去的骷髅,惊骇异常,清醒后她跑去拥抱继母,告诉她们自己将好起来,她回到诊所接受治疗,电影也随之结束。
说实话,这是一部噱头略大的电影,让你在最后的时刻似乎隐约懂了点什么,哦,ellen因为要感受人间美好,所以要坚定开始治疗了,但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被导演给糊弄了,就这?
所以她就是因为“被抛弃”所以厌弃自己?
厌弃自己有很多种方式,为何是通过不进食和瘦?
电影并不想解释,只是抛出了这两点,让观众去自行联系。
这片儿就拍给我看的——我用食物秤和儿童餐具吃饭,日常生活里谁让我多吃一口,我立刻以眼杀人,社交饭局几乎没有,因为讨厌一群人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当年嫌弃我是个小胖妞儿的男孩子长大后都娶了胸巨大一看就会生养的白胖妹,他们看见我就说你太瘦了,我心里只有一句操你妈。
#33rd Sundance#美国剧情 题材吸睛 青春内核
母亲喂奶那段,真的被深深触动了,也许本片并不只是给厌食症患者看的,应该是给所有厌倦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看的。
和《蛋糕》很像,同样是病症下反鸡汤式的挣扎,那部更丧,这部更暖,最戳人的是母亲用喂奶的方式喂食那段,但结尾仿佛快进了一般。莉莉小公主终于有演技代表作了!
马蒂·诺克森第一部导演处女作,从主角到配角的塑造都还蛮不错,喜欢Ellen和继母、妹妹的戏。剧本有好有坏的地方,但坏的几个地方真是wtf得不能忍.....台词写得也一般.......(现在真的在认真担心《利器》和《玻璃城堡》要烂了
开V8大G的富人子弟,人道主义的自我意淫。三流表演,三流演员,女主的脱水表演,相比于拿过奥斯卡的那三位的敬业程度,妥妥的花瓶,面瘫。ps基努为什么老是接这种这么怪的片子。
厌食症的世界不太懂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莉莉同父异母的妹妹是怦然心动的女主(后来去查了不是同一个人,但是真的好像),继母是邪恶力量的跑龙套hunter, 治疗师基努里维斯串个场,治疗中心怀孕的患者是美剧良家恶女的女主,治疗中心同时接受治疗的在床底放呕吐物患者是皮囊里面双胞胎妹妹。剧情女主厌食症+抑郁症,妈妈是同性恋狂躁抑郁症,继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哔哔个没完总的来说是一位称职的好继母,女主在剧里评论继母“你知道鲨鱼得不停的游泳,否则就会死,说话对于她就是这样”;🎬那些不好的想法阻碍你去体验一切,包括一切好的事物,别等着生活变得容易,别再指望会有人来救你,你不需要再多一个骗你的人,不是所有事情都合乎情理。如果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好的,千万不要让自己堕落,一定要靠自己。
主角心理转变展现的还行。基努里维斯的角色很鸡肋且无用。喜欢那句话,People say they love you. But what they mean is they love how loving you makes them feel about themselves.
A traumatized’s journey
感觉什么都没讲的一个电影
莉莉你受苦了,刚在艾米莉的公主人设,转眼就变成了这样
太可怕了!
姑娘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啊。瘦真的有那么好吗。胖就一定不好看吗。2018.01.11
很简单的故事。感觉片子展现出来的主要病因是自我认知偏差,纯心理上的,但我记得别人和我说过厌食症致死主要是生理性的难以进食?
最后的最后。其实刚刚开始。希望一切都能好起来。
居然之前错过了这部,属实是奈飞自制电影当中非常优秀的了。沉下心来让观众对厌食症患者加深了解的一部电影,从最初的卡路里控制以瘦为美的刻板印象,逐渐到深入了解他们的过往,每个人都是知道厌食是错误的是病想要治好自己才会选择进入这些康养中心和医院,但同时又无法停止 计算卡路里 运动消耗 加上催吐 泻药 等 用这些方式去持续的自我伤害,这一点也不酷,只是一群straggle的病人自我伤害的表现。体会生命的美好 增加活下去的动力是将视线向未来投射的方式,但最终也要将视线回望到过去,溯源到最初是什么给自己带来了伤害。最后妈妈在phoenix的那个小帐篷特别像一个子宫,她最后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让因为产后抑郁而错失了儿时母女亲密关系的妈妈重新喂养了她一次。每个人都很痛苦,但并不能说在那之中没有爱存在。
挺致郁的也很现实 但是打着厌食症的旗号貌似内容并没有主要讨论这个话题 反而是人际交往和关系间刻画比较足 结局也比较草率并没有对主旨很深入 差强人意
我不懂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多人打低分,可能没有经历过节食减肥的人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大部分厌食症患者其实并不是单纯地讨厌食物和卡路里,只是胆小的为了逃避真正的自己而已。有人说这部片子把厌食症拍得太片面,我觉得一点都不。
额,只给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