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已经厌烦清宫的辫子戏了,更加厌烦充斥阴谋、阳谋的宫斗剧,然而这次被TVB的《大太监》牢牢吸引天天追看。
现如今,都看完了,黎耀祥也籍此剧三获视帝,结局很不错!
我吃巧克力的时候,不着急用牙齿咬碎它,而是放进嘴后待它慢慢溶化,在这个过程里细细的品味它,到它滑入咽喉的一刹那我还想努力的保留它在我嘴里的那种香味,直到这种可可的香味不在我的口腔后,我仍旧试图用头脑记住这种味道,以便时时回味。
没想到这样的品味过程也适合用在看TVB的电视剧上。
《大太监》的最后一集的最后三分钟编剧的两个匠心:1、匠心之一来个时空穿越:主仆二人对话未来,对已经得知将来对自己的历史记载、功过论断、“千古罪人”,以一句“论尽千秋功过,又有几许是真有其事?
”一笑了之。
我们现在读到学习到的历史是一种记载,这种记载有官修的正史,有流散于民间的野史,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年青人官修正史的缺漏,所以提倡野史和杂说也要看的。
在视讯发达,信息如潮的现今,由于越来越多的数据的出现,为我们反思历史记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到底记载里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如果时光倒转,穿越时空,当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会怎么看现在的历史记载呢?
是否会一笑了之,不置可否呢?
我们既不能无端质疑所有记载,也绝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眼光受困于这些记载中,而是让思想经历这些记载并在反问的同时针对现实知古鉴今。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读史书,看历史的真假还可以有另一个角度,就是看编撰的人出于怎样的目的,搞清楚编撰者的历史局限性,这样读史书就可少避免于真假的争论和堕入误区。
比如:为了给统治者歌功颂德而写的史书,大可对于他歌颂的事情给予很大的疑问甚至反其意而用之。
藉此也可知后代为什么对太史公司马迁如此尊崇了,因为太史公老人家算是个比较客观的历史记录者,真得很难得。
说远了回来接着说我们的大太监。
2、匠心之二:慈禧:“小李子,到底那名受难和尚的故事,是真是伪”李莲英:“真假参半”慈禧:“你真得看到因果”李莲英:“奴才只是欺骗双喜,希望天底下的人都相信因果,只要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天下升平”本剧的最后一句台词可谓点睛之笔。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二千多年,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中国的封建统治皇权的统治能够维持的如此久远?
这其中肯定有很多的原因,不过我们的皇上们有很多的统治工具,这剧台词揭示的就是其一啊。
只是不知现实的社会是否还有人在用呢?
2012-12-19
有胡编的,没有这么胡编的;见过颠倒黑白的,没见过这么颠倒黑白的。
之前一部《造王者》,端的是尔虞我诈、惊心动魄,虽然其中亦有不合常理、矫揉造作之处,但总体上大气磅礴,跌宕沉浮。
但这一部《大太监》,担纲的是金牌男主角黎耀祥和人老戏不老的国宝级花旦米雪,却把一个好好的清史,改的是面目全非。
虽然《造王者》里的赵昀可能不符合历史,可是谁会去关注南宋积贫积弱的小皇帝,你愿意怎么改随你导演的心意;但是清末叱咤风云几十年,堪比清廷武则天的慈禧太后,其宠宦安德海、李莲英的一番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慈禧大清第一妖后的“美名”也早已是家喻户晓,就像你随便找个人说刘备封的不是“五虎上将”是“四虎上将”给人的感觉一样(历史事实是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你非得叫狂傲出宫被丁宝桢所斩的安德海变成死于慈禧之手;非得要到现在清史上一提起来就说本来身体很好、行善积德的东太后恶疾缠身、祸国殃民;非得要把明明是贪权揽政、无意归政的慈禧太后说成是因为同治无德无能,慈禧是因为怕庸君误国才被迫掌理政事,简直是置清史于无物,改了个一塌糊涂。
大清太监无诏不可擅离京师,以安得海当朝第一红人非有合适理由都不能轻得诏旨,最后被杀于山东,他李莲英不但可以身付江南,还可以取得如花美眷,开包子铺以为营生,再说,身为安德海继承人的李莲英又何能有机会离开央央紫禁城!
史上的东西二宫,史载相处和睦,虽有人言西宫慈禧一直处心积虑谋害东宫慈安,但至少到慈安突然暴卒为止一直未有过头行动,以致史上对慈禧谋害慈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剧里慈禧慈安早就不和,甚至一怒十数年,直至满朝宫女太监皆依两宫太后结党为盟,互相攻伐,势成水火,历史岂能这样胡闹!
更有甚者,堂堂固伦公主,一人之下,就算钟情太监也还有情可说(武则天尚且养二张为面首,深宫女人做此事,不足为奇),但是就算夫死回宫,也应该养尊处优,更何况有心痛之症,那就更应该是群拥环伺,岂有可能躲在宫僻由一个小太监双喜单独照料,还能让上至太后下到宫女一概不知?
笑话!
感情之事,不可不加,但也不可乱加。
《造王者》里的几段恋情,尤其是余靖和董昭之女的爱情,加的正是火候,与剧情相辅相成,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其他几段恋情也如是,虽有不当之处,但从不妨害中心表达,故事发展。
但《大太监》故事置于一个外是洋人为患,内是朝臣争权的大乱世之中,按说不管是可歌可泣的爱情还是精彩绝伦的斗智,都应该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但是导演所演绎的几段爱情,除了个人的情感波动以外,实在看不出与那个时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政局有什么影响。
比如安德海在外娶妻,这在当时可谓常事,更何况是宦官之首的安德海。
为了一个青楼出身不但肉体肮脏而且灵魂低贱的婊子要死要活能表现出什么呢?
安德海识人不明吗?
还是李莲英作为一个“兄弟”有情有义?
这又跟当时的时局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一件每天都能发生几十上百件的家庭琐事而已。
还有倩蓉和伯伦、倩蓉和李莲英之间的爱情,作为大清朝最后几十年执掌宫禁的阉人之首李莲英来说,只是不停的在讲他的民间爱情如何如何是不是也太不会选着眼点了。
相反,作为洋务运动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的六王爷奕似乎只会呼吁一下同文馆开办与否,或者是自行车怎么骑;同治一朝最大的宫廷矛盾:皇后阿鲁特氏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似乎除了刚开始选后时的风波后便归于平淡,在故事开始时塑造出的才德兼备堪称女中丈夫的阿鲁特氏也归于平淡,不谈国政、不谈江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那个时代的很多重要的宫廷大事,比如说和各国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啦、洋务派和保守派的国策之争啦、湘淮系重臣登上历史舞台啦以及连发的各省教案等等,要不就是一字不提:后来慈禧最倚重的李鸿章不见踪影、湘军淮军将领充斥朝廷更是不见所闻;要不就是一带而过:与洋务派为敌的保守派大将倭仁只是在提到同治的时候一带而过,各大教案也只是只闻雷声。
有人说,《大太监》只不过是走清廷宫斗剧的滥觞,但是,人家《金枝欲孽》的时代,国家升平,天下无事,你愿意无事生非的斗那就斗好了;但是慈禧的时代,内忧外患,讲天下大事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你还要斗,你选几个无名小卒斗就好了:像最初的彭三顺和佟天寿(事实上,《金枝欲孽里面的四大“斗星”在历史上也是无名之人,只有无名之人才可以让导演尽情发挥),不,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来斗,还要选历史上早有定论根本就水乳交融的两位东西太后来斗。
人家是无风起浪,你这连水都干了还要起浪,看得人只得说一句:编剧,I 服了YOU!
只论剧中人,不喜的话也随便喷个人认为,这部剧比较好的一面是,剧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不管人物的行为怎样转变,都较好地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1、姚双喜关键字:偏执尽管是五大太监之一,但姚双喜的世界其实只有医学和公主。
他沉溺在这个世界中,从来不曾往外看过。
五大太监在一起的时候,姚双喜基本上也在看医书,兄弟情在他的嘴上,而不是在心上。
因 为偏执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他并不通人情世故。
双喜从剧中一出场,就已经有所表现。
三顺不许他出宫探母病,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按正常的人一般也就忍 了,但他偏执不通世故,看不出形势,所以,闯出祸来。
举报御医馆、为救公主污蔑安德海、推着小车放火等等,其实都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一根筋,不懂得转 圜,幼稚。
公主的死无疑造成了他人生世界的崩塌,最爱的人死了,而最爱的医学救不了最爱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偏执从过去的医者父母心直接转成以恶制恶。
他之所以能获得李连英的原谅,其实也在于,他偏执在那个世界里,从来没长大进入到现实的世界,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医学的天才儿童。
2、李连英关键字:腹黑腹黑并不是贬义词,腹黑看怎么用,用在哪。
五大太监,无疑李连英的情商是最高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的洞察力很好,所以,总是能看穿局势,趋利避害。
在一开始,他只是消极避世,他的腹黑也就用在怎么保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安稳。
然而,时势造英雄,当他不停地被推到更大的舞台,他的腹黑也就被派上更大的用场。
只是,在一开始,他仍然运用旧有的方式运用他的腹黑,去保护他的一方天地。
安德海的死,倩蓉的死,其实是刺激他,让他意识到旧有的方式已经不管用,要掌握大格局必须动用更大的腹黑。
当他的腹黑全部释放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太监,也就炼成了。
3、三顺关键字:弱者剧 的一开始三顺是以恶人的形象出现的。
但本质上三顺一直只是一个弱者。
一开始的为恶,不如说弱小的他,企图戴上一个恶的面具,来保护自己。
没有野心、没有犀 利的眼光、没有手段、没有辣手,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更象是容易被人欺负的人,所谓的软柿子就是被别人拿来掐的。
他是清楚自己的不争气的个性的,所以,他用 恶来武装自己,吓唬别人。
其实,为恶的时候,他的恶也是不彻底的,倩蓉用包子戏弄他,让他便到裤裆里,他也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他导致倩蓉滑胎,他开始转变 成好人,与其说是他良心发现,不如说,他发现自己那个恶的面具再也戴不下去了。
五大太监,三顺是忠心耿耿的,因为弱小的他,不必伪装坏人,也可以得到保护。
英顺配是很合适的,因为,最能够保护三顺的人,非连英莫属。
4、凌添寿关键字:反骨他 不是英雄,没有眼光魄力,他只是习惯性地装乖巧,然后忍不了就爆发出他本性中反骨的一面。
剧中他在打扫处的时候,他跟李连英爆发出第一次冲突,就充分说明 了他个性中反骨的一面。
他并不是真正唯利是图的人,唯利是图的人懂得计算,懂得利害关系,而他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反叛而反叛。
杀死小钗,对他来说,能有什 么好处,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反骨的冲动。
杀死倩蓉同样。
装乖巧,但同时心内累积着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倒戈一击。
这样的人,其实是可怕的,因为 他无论跟谁最后都会反咬一口。
5、安德海关键字:逞强安德海无疑是五大太监中最有魄力的一个,有野心、有手段、办事精明 干练。
只是,他遇事逞强的个性,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从始至终,他并不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他只是一味地冲。
一开始与陈福斗,明明实力不济,但他看不清,就 一头杀过去,置自己于险地。
那个时候,他的运气还很好,有慈禧替他保命。
与小钗,有人说他是重情,我觉得不如说,他在逞强,所有人都知道他成不了真正的男 人,但他也要破釜沉舟、不撞南墙不回头,非要证明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人。
太监总管这个职位,他是驾驭不了的,他逞强让自己成功上位,但也最终把自己放在 了风口浪尖上,真正的大风浪来袭,他才知道,其实自己毫无抵御能力,只能再逞强一次,把脖子一伸迎向刀口。
U9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好萌啊!
「你别理我」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我想躲在玄穹宝殿哎呀进去不是寻人,而是求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现在只要一说哎呀就萌的不行啊!!
萌的一脸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三顺说去长春宫要多多注意啊!!
‘你也是’我会!
【傲娇离去U14别这么多要求了,我不会心软的【镜头切换】到寿安宫了,要拜就拜吧"景仁同心,其利断金....""打扫同心,扭转乾坤..." (我勒个去)U15(宫外约会了都,我看的时候心花怒放=3=)吃东西吧吃?
有咩好吃的?
牛肉没牛肉味,蒜头没蒜头味你真嘴刁哎呀,我娘的厨艺誉满家乡,若非一场大火,我应该是酒楼太子(少东),而不是...九流太监那改天真要尝尝你的手艺 对了,你打算何时回宫?
风平浪静之后,我自然会回宫(啪)还有没有甘草梅子?
吃光了欠了你的呀?
好好的不行 非要吼人家(慢慢缩回)【打情骂俏开始了昂,这集结尾明显是在散播福利,一个傲娇,一个宠溺最后都说要尝三顺厨艺了,喂喂,想去同住就直说(捂脸)这集什么情况?
还有训妻情节哪咳咳。。。
】U17我借黄豆给李莲英做豆腐脑!!!!!!!
其他吐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6563/
这个电视的拍摄角度挺特别的,从一个太监的经历入手。
以前从不同方面得知的李莲英都是恶劣的,但是“大太监”似乎是从李莲英有情有义的角度拍摄的。
与众不同的视角,值得一看。
而且tvb也难得不在自己的影视城拍,肯花钱去横店拍,值得一赞啊!
本来对此剧很报希望的,从巡礼片来看,李莲英的角色应该是左右逢源,有奴性也有心计,巡礼片中反复提到的主题 “奴才不懂政事,奴才皆奴才”完美的诠释了这个人物,伴君如伴虎,在强权身边怎么曲意逢迎却不失风采本来是很好的发展方向的,结果正剧中,李莲英太监变身成大侠,李大侠不仅左右时局,还一心心系大清江山,正直不阿。
我始终认为人性本来就有多面的,挖掘李莲英的正气并不可,但这完全转性的演绎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在足智多谋,敢直面劝谏的黎耀祥旁边,慈禧反而显得有怒气没有霸气了,仿佛她的权利只能靠几个太监才能巩固,这是可悲的塑造。
最后关于时代选择,巡礼片中原是安排在光绪,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时代,这段时期内外交困,更能交织出人物丰满的个性。
而光绪比同治更为坎坷,有志难舒用他来表现最好不过了。
没想到最后时代变成了同治,在位不过2年,平淡如水的一段时期,硬是拿六王,东太后来制造矛盾 产生剧情,实在让人乏味。
演技方面 祥哥远没巾帼系列那么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反而感觉很拘谨,对人物内心刻画太肤浅,今年的视帝有些水分,我更看重刘松仁的钟卓万。
另外吐槽下人气角色三顺,三顺的变好和天寿的变化来的太快,剧情根本没跟上去,特别是前期坏的家的三顺仅仅因为公主的几句话就变好人了?
而且好的无可附加 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总结:明明小时候觉得好好看,现在看,好烂好多bug啊~~~吐槽:原来婆媳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帮生母。
同治那段基本根据野史+太后女主视觉写的。
一直喜欢唐诗咏演的皇后一角,我愿称之为“全剧唯一正常人”。
人设也贴近历史的阿鲁特皇后,状元之女,才思敏捷,年轻漂亮,与小皇帝情投意合,“大清门而入”的皇后本应稳坐中宫,但两宫太后争权&婆媳矛盾将年轻的夫妻与王朝搅碎(野史),同治主政受挫,沉迷声色犬马,穿梭烟花柳巷,惹上风流病,一命呜呼。
此时势孤力弱的宝音面对满脸“繁星”命不久矣的丈夫,心知自己的未来将随皇帝崩天而土崩瓦解,爱被愤怒掩盖。
力推“溥”字辈继位以保太后之位,但剧中的猪脚视角却是皇后夺权……无语。
关键的时刻,儿子始终选择了成全母亲,将结发妻子推向另一个万劫不复。
同治驾崩,光绪过继咸丰,继位。
可怜的阿鲁特皇后不足百日便跟大行皇帝而去。
弹幕很多人都跟着猪脚视觉去骂这个角色,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是全剧最有魅力的角色。
心机婊吗?
每一个秀女背负家族希望进宫,自然都想获得皇帝垂青。
爱不爱?
她跪在宫门前劝谏皇上不要出去玩,她请求西太后出面劝皇上,同治“天花”病倒的时候她去侍疾,归政时的欣喜什么时候变的?
确诊花柳命不久矣之后。
曾经的爱情已经变质,你的放纵毁了我的前途,开始守寡的日子进入倒数,生活还要被母后欺凌,太后之位不保……剧情编得再花,总要跟着历史走。
我承认tvb的历史剧都很烂,但是我喜欢在看了“历史剧”后再去翻看一些正史,感谢这部片让我认识了一位悲情皇后短短的一身“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
一剧终了。
一剧始。
先占个坑,慢慢更。
现在喜欢TVB这种群像剧,因为好像这两年TVB的故事出不了彩了,只写男主女主加两个配往往容易陷入狗血不能自拔,容易写烂,反而大人物小角色配搭起来,容易绽放人性的火花。
看卡司。
有黎耀祥自不用说,师奶这一块收视率稳稳拿下了。
邵美琪虽然老了一头,但是心战里面的出彩那也是绝对的。
米雪也是老戏骨了。
胡定欣这一年尝试了各种角色,经过这番锻炼的她,不能不说是未来大梁的不二人选。
梁烈唯在飞虎里面算是赚足了人气,终于有了出头日。
李诗韵陈茵媺两个人,演技上虽然一直没有大突破,也主要是角色始终都是不温不火。
李诗韵我个人反而还比较喜欢她当年在发证里面的短短表现。
再看几个常年的配。
曹永廉那张不老脸,TVB的真是黄金配。
萧正楠本来以为会被TVB捧起来的,可是一路来的配让人觉得在重蹈老曹的覆辙,不得不的说俩人还有点像的味道。
不过唐诗咏MM是一直被看好的,前几个配戏,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拳王前几集,颇抢了几分李诗韵的风头。
铁马寻桥还有真相里面,不论是颜还是戏,都多了很多看头。
虽然说台庆大戏叫大太监,总觉得有点讽刺TVB最近好多剧都洒狗血匆匆收场烂尾的趋势。
不过看卡司觉得还能看看。
要论这众生相,慢慢更吧。
会再更...
《大太监》里的季节 (之二)---苦闷的夏季自从同治帝由少不更事的顽皮小子长大成仍旧少不更事的毛头小伙子开始,紫禁城进入了夏天,闷热、困顿的空气便开始笼罩着一道道红墙和一座座宫殿。
人们在冬天里会畏手畏脚,很多虫子会在深深的地下躲避严冬的肃杀,然而冬去春来,将将就就撑到到夏天,这些虫儿们就蠢蠢欲动不甚安分了。
僵而不死,残而不废,死也要拉几个垫背的都在这火热的夏季里聚在一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场来不及在冬天里做的阴谋和暗算。
夏天里热,人们的心也燥热,皇上要选妃,太监也想娶妻妾,够热闹的!
夏天里闷,人们的心情也郁闷,太后考虑要不要还政给扶不起的阿斗;大臣们期盼新君的新气象,焦灼的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皇上呢,万事由不得朕做主,明明自己坐在前面偏偏得听后面的声音指挥,更加的郁闷!
夏天里火,真得由皇上做主了,朕就该不郁闷了,但却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因为朕,没了主意,不会下决断,而是被烤,被炙得左一把汗,右一把汗…….热天里的困顿真是难耐!
夏天里茂盛的植物用尽各自的招数火热的繁殖着,紫禁城里各色的矛盾也在炎热的夏天里升温,等到白热化就爆发激烈的冲突,在经历过冲突和牺牲之后,紫禁城的夏天终于过去了。
冬天又回来了,将将就就暂时蛰伏,并开始酝酿新的矛盾,就这样周而复始。
1⃣虽然关键性人物可以改变一件事情的走向,但其必定需要前期后期其他人的支持,或者是天时地利促成。
剧里从来也不是靠哪一个人扭转局势的2⃣这部剧没有过多着墨到洋人身上[很少洋人出镜]但是却一直贯穿整部电影。
签订条约,回忆圆明园被毁,开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都能反映出当时的情况。
这也解释了剧里为什么慈禧一直放心不下彻底还政给同治的原因之一。
尽管有六王爷主持大局,但统治者自然会担心下属有人想要篡权什么的。
内忧外患,一个女人在那个时候螚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令人感叹了。
3⃣至于为什么这部剧叫《大太监》我个人的观后感,这几个曾经成为过大太监的人各有各的特色。
不是只有李莲英。
福爷心思重,恃强凌弱(也算是打不死的小强吧,一直作妖,但每次总有意外。
);安德海当大太监的时候,则是脑子灵光,口才好,玲珑心思能哄的太后开心。
(但他败在了自己的“妄想”上,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虽然结局并不好,但他最后能为慈禧赴死那份忠心仍然值得敬佩)李莲英在剧里心思缜密,处事谨慎。
而且做事规行矩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他的好朋友一点也不像。
但胜在他并无害人之心,也无上进之意,只求宫里大家能平安在一起就行。
实际上能做到大太监这个份上,他们三个哪个都不蠢,但要看他们的聪明用到了什么地方。
李莲英能活到最后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不以恶制恶。
毕竟这是最下的方法,想要杀了恶龙,不是只有自己也变成恶龙这一种方法。
我看也有很多人质疑说,这个版本的李莲英就像是三好一样,怎么可能最后叱咤风云,成为慈禧心腹的人呢。
但个人见解,想要变得狠厉其实并不难,像凌添寿,他还不够狠么,但实际上呢,这样的人压根就不会有人信任。
在宫里,吃肉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不缺乏狠厉的人,也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缺的是义气忠心。
能走到最高处,踩着别人的尸首是走不稳的。
我也想过为什么他这么容易为别人出头,还能活这么久。
那是因为他其实有脑子,只是从来没拿出来主动害过别人。
而且他也有想要自己远离朝堂过自己的小日子的心思,不然也不会三顺去找他帮忙的时候,他只想带着倩蓉和如海离京城更远一点呢(这是他真实的点,他不是一个老好人,不是什么头都会出)
大太监 (2012)6.92012 / 中国香港 / 剧情 传记 历史 / 罗永贤 / 黎耀祥 米雪3⃣关于因果报应,其实我觉得还挺抽象的。
以我的水平,在遇到剧里的情况,肯定也会和双喜一样,觉得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对于坏人就不应该手下留情。
也会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那些害人的人。
但其实从他们选择害人做坏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多行不义必自毙。
就比如慈安太后,假如当时她选择的是和慈禧相互扶持,就不会有后面她对慈禧下毒,慈禧对她的不信任。
更不会导致自己最后病入膏肓。
虽然未来不是写好的,但当下的每个选择其实都是在做延长线,都是在提前选好走哪个岔路口。
如果当时慈禧太后和同治可以心平气和开诚布公,也不会有后面的染上花柳。
4⃣关于感情。
慈安太后对先帝是抱怨,对六王爷是爱而不得;和慈禧姐妹情深,但也可以下毒害她;对同治看似视如己出,但最后听说皇帝得了花柳,竟然觉得这是报复慈禧的手段;和硕公主把她当成亲人,她却因为自己的计划利用公主。
慈禧太后对皇上爱之深责之切,皇上却只能感受到严苛和不信任;皇上皇后琴瑟和鸣,但看到皇后对于皇上的嫌弃,真的觉得内心受到一万点打击。
还有安德海,明明小钗已经和别人勾勾搭搭,证据确凿,他却可以依旧熟视无睹,装作没事人;倩蓉和伯伦明明原来如胶似漆,甘愿冒着被砍头的风险私定终身,还愿意奔波千里去找他,结果呢,伯伦能为了吸鸦片就卖自己的老婆,还陷害她和李莲英sj;安德海能为了太后甘愿赴死;双喜听到公主离宫前说的是希望和自己彻底理清关系,竟然有了杀死公主的念头(这一点是因为双喜觉得自己对公主朝思暮想,饱受相思之苦,可是公主早已经放下这段往事,自己太不值得了。
用现在网络流行的话就叫 只有双向奔赴的爱才有意义。
可是不是这样啊,爱本来就是单向的,爱从来不会向任何人承诺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如果一开始的爱就是为了让对方也爱自己,那这和“强买强卖”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说不要当舔狗,可是不是单向付出的爱都是舔狗行为。
我们有自己的理智和意识辨别对方是否值得我们用心去爱,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没必要把反馈爱的责任和义务强加在别人身上).......一桩桩一件件,我以为有感情的却发现好像都经不住考验,我以为没什么感情的结果却坚如磐石。
甚至看到后来,我都要怀疑里面人物之间的感情是真是假了。
但李莲英始终值得相信,更值得托付。
⏭可贵的是什么,不是夜明珠里最亮的那个,而是一片黑夜里,始终亮着的那束光。
能忍耐,忠义,谨慎有脑子,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李莲英到底是怎么样的,但这个剧里李莲英能成为大太监,一定是因为他有别于宫内黑暗的地方。
为了某人将将就就一路快进到底. 巡礼片一句“荣辱颠倒,金堂夕照”还以为多么气势磅礴,道尽沧桑,尼玛又来这种圣母圣父的戏路,真是骗起人来不眨眼。还是三顺姥姥疼舅舅爱。以及,黎耀祥和陈国邦不会对戏的时候演着演着就怀疑自己精分么- -
自古皇上是带绿帽子最多的人,对吗?
这剧纯粹就为了美化李莲英+慈禧, TVB何以技穷如此?!
弃,看不下了
我该如何评价洗白剧
任你宫中怎样斗,好的都变奸的,奸的没好下场。最终都宣言着:善有善报,要忍辱扬善的道理。三顺真是十分可爱,没拿男配有些可惜
情节很无语 李莲英明明在光绪时权势才最显赫
#三星半# 彭三顺这个死傲娇 XDDDD 后面剧情略拖
还是一贯弱智的剧情,但是看到了演员和主创的诚意,演技很浮夸,只有两个主演稍微好一点。
除了三顺爷以外就没有支撑我看下去的点,好在三顺一直很萌很好玩,我忍。双喜你肿么了双喜?!人家公主后来又不爱你,你这是何苦呢。
卡司很强大。。。看得有笑有哭有吐槽。。。
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子???重复的东西??
TVB重振雄风诚意之作!制作精良,细节处处见诚意。米雪简直就是慈禧再生,游刃自如淡定大气。黎耀祥版的李莲英心理历程演绎得很细微,从太监的角度去反映天朝盛衰荣却明争暗斗,角度很新,看得很给力。最深刻莫过于三顺,真系打不死的火凤凰!好好地唔得葛,拉拉扯扯将将就就,台词一字步啰嗦。经典!
可以继续往下面看。
剧情很烂,为三顺多给一颗星,好好的不行吗?
三顺蛮萌的...
这是一部为慈溪平反的电视剧
2013-1-8,bog。只有开头皇帝还小的时候可以看看,皇帝一长大,那个千杯饮作为风水岭,整个剧就再也没有起色了....不知所云,明明是想拍一个气派的大场面戏,却总是在一些事上扭捏纠缠不清!!!浪费时间啊!宫斗剧,金枝欲孽后绝后了!
作为《甄嬛传》的脑残粉,大胆预测五年之内古装戏没法超越嬛嬛了,TVB还拿《大太监》当台庆戏,那咱能不能花钱置办点好戏服,好头套啊,发髻后面连攥儿都没有,大清气数尽了,也不差这点钱吧!
这么无聊又毁三观的电视剧,我怎么能追到现在呢。。。相比之下名媛望族真是TVB的良心大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