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上映于2014年,很遗憾,当年的我没有看到这部纪录片,经过放任自己休学和不读大学迷茫了八年,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自己局限在哪里。
在14年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我在读书上的作为是另辟巧径的,一方面,我只是上课认真听讲,但从不写作业,也没有上补习班或者其他兴趣班。
另一方面,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3年最顶峰的时候,全级排名20,共青团发言代表,广播组组长,升旗手领头,正班长,体育委员,宣传委员一手包揽,还通过市篮球比赛获得中考体育成绩免试,初三那年尽管上课不听讲,休学回家自学后也考上了市最好的高中,成为我在这个学校的封神之笔。
应承这部纪录片第六集《在路上,高校改革》。
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心思改,中央主要负责人大力号召和支持改革,最明显的体现在胡耀邦同志的两句话上,“允许改革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
” “我认为影响人才培养的是制度,制度不改,杰出的人才不可能培养出来,通过制度培养一种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这是我们改革的切口。
”深圳大学罗征启校长:“那个年代的深圳,从上到下都洋溢着一股干劲,深圳的领导啊,一方面全力支持你,但同时他又不干预你,给你最大的权,放权。
” “所以后来,这个大学他什么都听我的,放权放到什么程度呢,深圳大学,我可以批户口。
”“罗征启带给深圳大学的,绝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校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首创的一系列改革,如学生会直选,学生自治,自由选课,勤工俭学,毕业不包分配等,甚至比今天的很多大学都超前。
”我在14年用班长职务之便做了一个班级制度改革,内容大致如下:
用影片的话术讲,第一,教育改革需要去除行政化,废除了班长职位,将班级责任给到每个人身上的同时放权,让大家自由。
同时也组建了男女生民主评议团,干部直选,学生自治,分散一人在上的权力后,又形成男女两区对峙互相监督照应,用性别去分区,实际上很超前,阴阳协调。
第二,让大家自己选学习小组成员,个人竞争变成小组竞争,重点是允许了自己排列座位,让老师放权了。
第三,建立了一个新的修学分制度,补差制度,你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段,但是次数上要达到新制度的数量,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的制度。
所有的想法都和纪录片如出一辙。
十四五岁的年纪,没有什么材料参考,单凭内心的落差和直觉做了制度上的改革,在这一点上,我由衷敬佩自己。
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在纪录片中已经体现出来了,第一是领头羊的意识和果敢,当时我已经有过几乎学校内的所有干部职务经历,权力很大,而且也懂学习并不是靠写作业堆出来的。
最重要是第二, 当时是初中部办学第二年,老师们对行政流程,管理也生疏。
这相当于改革开放年代,给我们放权,简化了行政流程,提供了一个允许改革的大环境。
不管结局如何,在今天看来,一切发生的既合理也超前。
初中母校从我当年第二届开始至今蒸蒸日上,直至全市第一,但是今年开始教育局实行统一管理,改变了原本的行政程序,可能也改变了教育制度,这实际上就是一道分水岭。
以上陈述只是对过去的怀念和依旧爱学习的执着,关于个人结果的究极原因,也从非科学中得到答案。
回应开篇,我今天所认识到的局限,首先包括家庭结构在内的,比如父辈白手起家,从农业到生意的转变,没有体制家庭那样的熏染,也没有注重教育和职业规划。
其次是对升学渠道,社会分工流程等的认识不周,这也让我心生自由以及自由职业的向往。
第三是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实质性和应用,单纯追求形而上学的意义,难免深陷漩涡中。
第四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方式多样性,在家学习,书籍视频,兴趣班都是成才的资源,循序渐进今天看来,我对当年做出变革的看法已经不同,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批判者,对生活社会的所有不满和偏见,其实已经存在过 被探讨 被整理,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即可。
去除行政化也只是当时的人为了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但命运本来就是君臣关系,行政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发展好的。
但是对于开创性,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像改革开放年代的大环境。
只听名字是很中立的,调查二字可以展示当今教育好的一面,也可以揭示坏的一面。
然而10集纪录片揉进各种教育之殇,就像现在的教育制度一文不值吗?
应该不是,它优点和缺点一样显著。
接受采访的对象是专家,学者,改革的先驱和实践者。
刘道玉先生和钱理群先生的话真的是一整见血,问题症结竟如此明晰!
然而知易行难,原因如同其他难题一样,首先都不是要得罪什么利益集团,而是牵涉的矛盾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想教育的改革的最终归宿是多元化,大概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钟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思。
华德福学校,木工学校,南科大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好事情,但我实在不能想华德福学校一日成为主流的画面。
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把自己称为“先驱”,要公开叫板,现在不是合适的时间。
但我非常很赞同木工学校的创立,因为其基础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对脱贫的明确需求,这样的应地施宜的创新性改革更值得提倡。
相反华德福学校更像是为迎合家长们焦虑不安下的被动产物。
我比较赞同《大学 大学》和《守望乡村》,原因答不上来,或许是我在读大学,也来自乡下。
我觉得现在教育改革最大的疑惑在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所有的改革都是在耍流氓。
城市不是中国的全部,别忘了还有广大农村,高考制度的存在让寒门学子不只是有希望,还有途径“人往高处走”。
一旦这种直观的途径不再起主导作用,也许会导致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通篇没有提到精英教育,好像是一个需要忌讳的词。
精英教育本身没太大问题,至少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被精英教育培训的个体,相反如果一出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个体垄断了这种教育,使之成为他们的专利,那么才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背叛。
还有一个问题,小学课本传授的思想一定根深蒂固吗?
现在回看小学课本,只剩下的是回忆,哪在意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兴许发现了还可以添一点乐趣,哈哈,不会有人把小学课本的一句话当做信条的。
不要忘记学生有自我纠正的能力,而允许这种能力生效的是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
小创新可以有,大改革怕是不太可能。
最后,我不是故意唱反调,刘道玉,朱清时,钱理群先生的忧虑的问题同样吸引着我。
也许几年之后,他们的忧虑我会有更深的共鸣。
纪录片从学生、家长、学校、老师、改革的引领者,社会文学教育家等各个角度,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了中国教育体制里都有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人做了什么样的改革努力。
痛心于被应试教育标准答案毁掉的语文教育,上海的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们开启语文教育改革;马小平老师用两年教完初中三年的内容,用初三一整年来带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去让学生了解国家和世界,不幸死于癌症后,人们自发起“寻找马小平老师”来找到更多像这样让学生真正学会思考和学习兴趣的好老师;学习德式教育,将学校改造为菜园、花园、学园,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慢慢学习;也有在贫苦的山里留守孩子,每天上学都要跨越大山和河流,甚至要背着课桌;也有在乡村里创办图书馆,让学生爱上阅读,但最终也迫于压力被迫一一关闭;震惊教育界的杜郎口学校,老师每节课只能讲十分钟,剩余时间让学生站上课堂,自己讲课,从表达和交流中不断巩固学习的知识;也有在经济和思想上都独立的父母,选择让孩子自己在家里和生活中学习,完完全全放弃应试教育;也有致力于“公民教育”的深圳李校长被下课……于此种种,有不成熟的教育改革,也有很有价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尝试,无论这些方式如何,都不应该如同这部纪录片一样被禁止被遗弃被掩埋。
一切不符合上层思想的事情,不允许再飞一会儿,不允许越距。
原来我们也有一些可能成为“他乡的童年”的童年教育方式,只是这样一点点被扼杀。
或许如今在很多角落里还有这样的抗争和改革,但是和应试教育这座大山相比,微不足道,冰山一角,难成气候。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所有父母最为忧心的重要问题。
幼儿早教、学前教育、学区房、出国留学、课外辅导……因此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难题,上至父母、老师,下至孩子,处处焦虑,身心俱疲。
早在8年前,就已经有一部“前卫”的国产片,尖锐地指出了那些畸形与“内卷”——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导演: 邓康延主演: 叶开 / 周国平 / 郭初阳 / 钱理群 / 李玉龙首播: 2013-09-09(中国香港)集数: 10单集片长: 30分钟
豆瓣9.2,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片名的“盗火者”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通常指成全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也有变革的推动者、先驱的意思。
在本片中出镜的,大多都是一些著名的学者与拥有教育理想的从教人员,像是钱理群、陈丹青、刘道玉等学者,《收获》杂志主编叶开、中学教师马小平等教者。
他们被豆瓣友邻誉为:敢于揭露弊端的勇士,中国教育的“盗火者”。
在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中,《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
有一次跟教师交流时,叶开被告知女儿廖小乔有阅读理解障碍,这让古典文学博士的夫妻俩不知所措。
夫妻俩一步步深入女儿的校园学习,终于发现了这其中的问题。
学到《智烧敌舰》时,作业要求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刚看过《三国演义》图本的乔乔自信写下了答案:孔明和庞统。
然而这个答案却得到了老师的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原来这种理解障碍,只是不符合原教材的标准答案。
这种所谓的“标准答案”,时常让原作者也感到莫名其妙。
著名作家周国平的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曾被拿来作为考题。
而周国平拿到自己的文章做完试题,并用标准答案评分后,他的分数为69分,才勉强及格。
周国平直言——“这真的是一个非常荒唐的东西,什么中心思想,作者在写的时候真的想过吗?
哪怕作者真的有这一想法,这就能成为标准答案了吗?
”
为此,成都一家民教教育杂志《读写月报》结合各地一线教师,自发成立了“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将矛头对准小学语文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生的语文绘本中的一篇——小鹰跟老鹰说:“我想要学习飞翔。
”老鹰说:“好,你去学吧,自己去吧。
”于是,小鹰学会了飞翔。
小鸭子跟妈妈说:“我要游泳。
”妈妈说:“好吧,自己去吧。
”然后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研究小组主持人蔡朝阳看到文章后,觉得非常生气——“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中国式思维,即过程是不重要的,目的最重要。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在妈妈说:好吧,自己去吧,到小鸭子学会游泳,请问,之间这个过程到哪儿去了?
”
2009年,第一线研究报告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被冠以醒目的《救救孩子》。
2011年,叶开也出版了他的专著,书名更为犀利《对抗语文: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在当当网中,这本图书获得了百分之98.1%的好评,由此看来,对当代语文教材不满意的家长非常之多。
在民间反响热烈的时候,这些教育研究者们,也尝试与相关的教材编写机构取得联系。
而他们得到的回应出乎意料的冷淡,背后的教育主管部门更是自始至终保持冷漠。
在民间,这件事热热闹闹成为了一个公共事件,然而对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却没有任何影响。
这一情况颇有点像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
“我们以为放了很大的一炮,结果发现根本没有对手。
”
与此同时,几套被称为“民国老课本”的读物,在民间悄悄走俏。
“茶几上,有针,有线,有尺子,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全是白描,没有什么形容,但慈母手中线的那种意境跃然纸上,这是亲情。
陈丹青评价:民国的课本好善良,尤其是小学的课本,猫、狗、春天、风筝。
它真的把你当一个小孩对待,所有编课的人都拥有一颗慈悲的心怀,有一颗父母心。
这些课本的编纂者大多是一时精英,蔡元培、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不惜放下身段,为小学生斟酌字句。
民国时期,教材的出版呈现开放的格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等都有自己的教材,学校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1949年以后,中小学教材的出版权被教育部收回仅授予人民教育出版社独家经营。
2001年,教育部颁布重新开放教材编写的权限。
据业内人士推算,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年利润高达300亿元,面对这块被切开的奶酪,众多出版社跃跃欲试,新的潜规则迅速形成。
为了争夺利益,教辅也大量出现,它们的定价甚至比厚厚一本的教材要更高。
“所有的教育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之外了,这不是理念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
”
除了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如今,大学生的比例高居不下,大学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大学了。
曾经有个口号叫“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农民或较底层的人物来说,惯性使他们的父母还在坚守“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他们辛苦工作、辛苦积蓄,供儿女读大学,至于读完大学之后会怎么样,超出了他们的设想范围,这是一个悲壮的连锁。
父辈付出越多,后辈越急于回报,越急于回报,越发现回报无门。
如果知识不再能改变命运,他们只好把未来的期待降到最低。
很多人收回视线,只看眼前,让电脑游戏和恋爱统领大学四年。
在采访的学生中,大家都承认,自己的四年过得很混沌,在大学就是混日子。
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可陈丹青看到大学课堂座无虚席,人潮拥挤之时,内心却并不雀跃。
他知道,一切都是金玉其外,他清楚当代大学生有多无聊。
除学生外,如今很多队伍中的教师也是不合格的。
“很多人都是混日子,靠低水平重复,东拼西凑成为了教授,而如今的教授已经不教书了,他们做课题。
”“所以现在研究生都把教授导师叫老板,老板接了课题,研究生做,物美价廉的劳动力,做完了教授挂名,申请经费。
”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钱理群教授曾编过一个故事,这一故事可以算是当下青年的文学典型。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第一排有位男生或女生,非常认真听我讲课,而且在讲的时候,他会立刻做出反应,下课了他就开始夸你讲课好,具体而言,他还讲出了你的课好在哪里,全在点子上,作为一个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自然会很欣赏。
”“到了第四天或第五天,他就说‘钱先生,我想到美国留学,请您帮忙写一份推荐书’,这时候我当然欣然推荐,推荐完第二天,这个学生从此消失。
”“他一开始来听你讲课,就抱有一个功利的目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这一目标奋进。
”
“而反过来替他们想,就是你的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理想,提供一种信仰。
”“当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时候,他唯一驱动的就是利益。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考试、教育制度像是一个玻璃器皿,他们被囚禁在这玻璃器皿中,没有太多的余地转身,只能默默接受越来越稀少的空气,出口在哪里,心里没有底。
对于喜欢的科目,如果考得不好,他们内心会觉得愧疚。
对于不喜欢的考试,他们连应付都懒得,如果不是不希望让父母失望,他们情愿用0分,来表达自己的厌恶。
可是一旦从梦想的执念中探出头来,学会迎合这世界欲求的目光,那是真的成长?
还是内心的退化和腐败?
除了大学外,本纪录片还聚焦于真正的乡村教育、童年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其中也必然伴随着很多社会发展的系列问题。
正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得那样——中国教育一定会改,只有改革,才能对得起我们的受教育者。
当然教育改革,绝不是教育行业自身的事情,他需要更广泛全社会的配合。
教育圈里有流传非常广的一个故事。
小男孩在退潮以后的沙滩上捡小鱼,看到小鱼就把它扔回海里,沙滩上全是小鱼,有人就问他,你一个人怎么捡得过来。
小孩说,对这条我扔回大海的小鱼来说,这就是全部。
正如这一纪录片的受众范围也许并不能很广,但总有人会看到。
我们也许不能做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但我们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育者并不是卖矿泉水的人,单向式吨吨灌输,他们是纵火者,点燃这一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有一天,这些问题会被更多人看到。
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本文作者:L
个人觉得本篇通过10集的篇幅,不同的主题,一个层面在讲述教育改革,一个层面在探讨教育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老师,家长以及教育学者都在呼吁要进行教育改革,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已经形式化,功利化,在束缚人的思想。
在这些人看来,教育即解放,教育对一个人的心灵素质各方面有一个终身的影响,教育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认知。
但现实是在中国,教育是实现阶级跨越的一个阶梯,本身就是一个工具。
中国地广人多,不同的地区如果要统一的在全国内进行一个公平的选拔,那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这个标准要有最大的普适性,他就会不可避免的趋向主流并且产生僵化。
而不认同的人可能会选择逃脱体制,办民间学堂或者是开创一些课堂改革,他们会选择遵从个性发展。
但是我在片中发现,这些改革者,他们也都会遭到一些家长的质疑,这些家长常常就会以分数来质疑这个老师。
可以看到主流体制下,分数还是很重要的。
一些有能力素养的家长,他们会选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就脱离了这个教育体制。
但是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的。
这个时候体制内的课堂也很重要。
就像影片集中就谈论的是语文课的教学。
其实我认为语文课不应该仅仅包含只是课文朗读学习,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更应该利用母语学习时的便利,回归到人性,回归到自然。
片中也有很多人提到了语文课不应该仅仅是阅读理解,仅仅是死记硬背,而是应该要有更多的启发,有更多的思维活动。
片中的这些教育先锋者,教育改革者,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淡出了体制,我觉得这个是不好的,即使是不认同也应该要包容,要有多元化的存在,要探索各种不同的道路,也要允许他们的存在。
片中当地政府对民办学堂断水断电,我觉得太强硬了。
最后想说一点题外话,就是片中的第3,4集讲的主要就是农村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学生,他们不像其她城里的孩子有那么多探索其他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他们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都不能保证,我觉得国家在进行各种教育改革的同时,应该让保证他们得到一个基础教育。
中国的乡村社会正逐渐崩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社会也正在逐渐崩塌,而中国几千年来依赖传统社会构建的道德体系,社会信仰价值也在逐渐崩塌,这些也是导致现代教育危机,青少年问题频出的原因。
在这个面问题面前,青少年的认知教育,素质教育更显得重要,但是现在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关注不到自己的德智体美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需要加强的是我们人性的教育。
太震撼了,看完《2001太空漫游》以后通宵看完这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满足了我对教育的所有想象,片中这些盗火者是给中国教育带来光和热的普罗米修斯,我想如果我在开始思考人生的高中时期看过这部纪录片,我的人生轨迹肯定会大大改变;希望政府能够做氧气推动火苗成为形成燎原之势的大火,而不是像在片中屡屡让其熄灭;也希望政府能够面对批评,而不是通过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让问题消失或干脆视而不见,在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频频出现的社会问题,国家的活力和强盛根源上来说也是来自教育,这些盗火者所采集的火苗也注定会成燎原之势,一直打压只会发生爆炸,即使真的熄灭了,也必然会再次燃起,无论是熄灭还是爆炸,对人民或国家都不是好事,政府做到成为助燃剂就需要限制权力,过大的权力只会腐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仅仅因为有位老师说出了真相就利用强权将其解聘,不过是在掩饰问题罢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大禹和他爸的治水经验告诉我们,用堵的方式只不过是在酝酿洪灾,唯有真正疏通让其自然发展才是正道。
也推荐所有的家长和教师看看这部纪录片。
1) 重回人的语文一边看一边忍不住频频点头,像是终于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
对啊,作者写的时候哪会想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多是来自多年阅读和写作累积下来的、一气呵成的写作,用最合适的词句来最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所谓阅读理解,难道不应该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演绎的,而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也许就是小时候语文教育的荼毒,我们才慢慢失去说人话的能力。
写出来的东西要不假大空,要不矫情做作。
至于语文课本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之前从没有想到过这一点。
小时候阅读的时候,大抵只是囫囵吞枣,按照老师的理解去做表层阅读,今天想想,的确当年的课本传达出来的价值多么荒唐可笑。
批评-建设:大量的、多元的阅读与理解2) 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心口飘过一丝疑虑,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这样学校出来的学生,纵然有着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多元精彩的通用教育,但他们将如何走近高中,面对考试,进入社会?
但随着片子的进行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过是陷入了现今社会给大家设下的思维圈套,我们的考试高分就能保证我们的成人之旅更顺利吗?
不能,因为成人的世界里很少有那些数理化语数英的标准考试。
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些课,进行那些痛苦的考试?
为了更美好的成人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教育?
成人生活里需要我们的自我定位和为之不断的努力,最终在过程中享受生活,如果能有所建树那更是不错的。
自我定位来自哪里?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千篇一律的考试和课本,压得人无法思考的学习。
自我定位来自轻松自由的多元体验和充分时间的自我探究,这是传统教育难以给予我们的。
好的教育让我们更好地生活,物质地,精神地。
华德福教育让孩子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育下精神生活一定是多彩而充实的;至于物质生活,自我定位加为之不断的努力,再加知足常乐,不亦乐乎。
3)天梯 寒门学子的出路看得好压抑,随着尾曲的响起才慢慢长舒了一口气。
屏幕前那个贵州的留守儿童,用脏兮兮的衣袖抹去同样脏兮兮的脸上的眼泪,用贵普说着:‘’我觉得我就不应该投胎在这个家里。
实话跟你们说吧‘’,他停顿了一会儿,眼泪在眼眶里呼之欲出,“我爸爸现在在牢里” 对我现在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来说,不敢去想这个孩子每天过着怎样艰辛的生活,命运的安排让他的未来似乎过早地充满黑灰,毕竟本该是童真烂漫的少年。
与留守儿童同样命运惨淡的还有村小及代课老师。
教育占4%的GDP够吗?
远远不够。
更何况我们的教育是在用一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方式来消费着4%。
村小的财政支持不够,合格教师不够,学生不够,教育质量不行,面临被撤困境,学生要花更多的钱走更远的路上学,没有条件的就辍学打工,北上广蚁族在城市作为底层漂泊,在家乡同样找不到归属感,渐渐地,乡村建设没有力量,北上广没有资源支持更多的异乡人。
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怕是会恶性循环,阶层固化4)守望乡村中国以农立国,国人十之八九出生自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化却在凋零。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从线下转为线上,乡村精神逐渐萎靡。
立人图书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师应该是一个纵火者。
如果有天堂,那大概是图书馆的模样。
当一个人学会阅读,那就挡不住他的成长了。
鲁班匠士职业教育:记得卢梭在爱弥儿里也推荐新生儿学习做个木匠,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容易出成就感。
虽然教育部不承认,但社会已经承认了匠士。
在鲁班学校学到的技艺是其次的,学到的做人原则才是终生的。
授人以渔,助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
农村教育的问题不是单单热情的志愿者可以解决的,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倾斜来帮助平民教育走得更远。
5)大学 大学相信未来。
看到最后心里已经波涛翻滚了。
大学啊大学。
上课记里《许三观卖血记》的续写,成为吃货来感受生命的充盈和钱理群说精致利己主义者要留学推荐信那几段都太扎心了。
不知何时起,我们就“信仰”着:升学就业,没有钱,寸步难行;冲突毁灭等极端方式比温暖柔和更有力量。
如果我去续写,真实的我大概不会给个温暖的续写方式;但有可能虚假的我会用温暖来掩饰。
大学前三年都是无忧无虑的,(哦当然除了像片中批评的那样,需要不断产生印刷垃圾之外)到了第四年,焦虑直线上升,我对于就业的认识大概比很多同学都要晚得多(现在想来 不失为幸事 饶有兴味地度过了前三年)。
记得在临近毕业的最近几节课上,有一次郭老师的课上,忘记讲到什么,总之想到了自己将来的就业和之后的生活不禁有些焦虑、恐慌、负重感,郭老师应该是像片中的王小妮老师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然后讲起她们当年的大学生活:傍晚,一天的学业结束之后,抱着印地语大辞典,走出图书馆在门口柔软的草坪上坐下,不远处的男同学抱着吉他不那么娴熟地弹唱着,伴着悠扬的小调和阵阵迎面的清风,整个人都在星空苍穹下放松。
听完郭老师的这一段,我们都真的好羡慕。
大三暑假的时候给国际暑校做学生助理,时不时也去旁听一些课。
有一次在孙飞宇老师的课上,不知怎的大家聊起人类的起源,中国学生纷纷表示:sorry,but actually, we don't discuss about stuff like that. 外籍学生一脸诧异,有个荷兰小哥甚至惊恐,眼睛睁得其大,用双手缭乱地抓着自己的脸与头发:oh wait a minute, that's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who am i, where do i come from, where am i headed... 我们似乎已经对生活在盒子里习以为常,很少站在盒子之外看事,我们在遵守着盒子里的生存法则,之外的事情通通可以是浮云,自以为是地维持着平衡。
突然又想起件事儿。
做留学生tutor的时候,有一次临假日前,我跟留学生们推荐假期里哪哪都可以玩,他们诧异地问:你确定吗?
假期他们不休息吗?
他们什么时候休息?
我肯定而难过地告诉他们:我确定,假期对你们来说是娱乐消费时刻,对他们来说就是挣钱的机会。
我们中国人很少放弃挣钱机会。
前不久去虎什哈做助教时,在表演与舞蹈课上我偶尔给两位外籍老师做翻译。
虽然我没全程听,但不得不夸,他们的课真的有用且有趣。
每一结课的主题非常明确,我们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这个怎么学,学了怎么用,同时寓教于乐,哪怕是不走心的小孩也能多多少少吸收到一些东西。
比如violet老师教舞台表演,讲到由于舞台戏剧和电影画面呈现方式不同,观众面前没有镜头特写,所以舞台表演动作要夸张,之后通过游戏练习夸张表演,有一个是给复合场景(比如 我快饿到昏厥,突然看到不远处桌子上有一个黄灿灿热乎乎的蛋挞,我两眼放光,随即以百米之速冲向蛋挞)让一些小朋友随着cue表演,动作要一个比一个夸张,让小孩体会一个动作可以小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还有一个是电梯游戏,一群小孩依次假装进电梯,进入电梯封闭空间后要任意做一个动作,电梯里所有人要模仿后来者的新动作。
当时有男生做很搞怪的舞步,难倒众生一片,也有女生做化妆扑粉的动作,台上台下爆笑一片。
游戏里通过观察、模仿、想象、夸张,小孩们在get到一些的同时也都玩得不亦乐乎。
再比如Josh老师的舞蹈课讲舞蹈也是一种叙事传情的方式,当他在教《黑羊》里的小偷舞蹈时,舞蹈是鬼鬼祟祟、战战兢兢的偷窃感觉,神情亦是非常紧张警惕;而在教《桃花源记》的桃花源舞蹈时,则完全换了一种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幸福感觉,脸上也一直挂着大大的笑容,洁白的大牙似乎都在说:看我看我!
总之,我当时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中小学也能有这样的课程就好了。
6) 在路上 高校改革改革不怕犯错,怕的是不改革。
感恩有风骨的校长们。
将学生以自然人的身份对待。
如何定义好的大学7)课堂风暴郭初阳、魏勇、杜郎口,教师是纵火者。
课堂是思考的起点。
自己解放自己。
政策要宽容。
8)寻找马小平 人文教育困境中让我们相濡以沫 教育勇气 破釜沉舟 逆流而上 教师和学校不会消失,责任是沉甸甸的人文教育 物欲横流 人心不古,赶在灾难摧毁人之前培养出有灵魂有思想的斗士我们对中学生的潜力估计远远不足。
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直面人生9)在家上学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最终的目的是共通的:培养优秀公民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10)公民教育我们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有些畸形的社会里,但暴力洗牌不是解决方式,洗牌之后依旧茫然可能会导致历史重演,公民教育才是可行的解决方式,有声的发声,有力的出力,用多元的方式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尽自己的公民责任,从一点一点改变社会。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17757/第1集: 重回人的语文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d01296bbd77第2集: 呵护童年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x01295b100w第3集: 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s0129kpy7f4第4集: 守望乡村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r01290kr2z1第5集: 大学 大学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m0129rkkvwx第6集: 在路上-高校改革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e0129cxz7tl第7集: 课堂风暴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p0129c060r0第8集: 寻找马小平-人文教育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h0129s6ksib第9集:在家上学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w0129x3f6g1第10集:公民教育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t0129wcn7do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
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
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
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
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
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
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
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
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
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
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
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
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
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
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
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
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政治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
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
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
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
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大學。
作為一個老師,你希望自己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如果自己都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學生就能難站得高看得遠。
有些時候我會後悔自己在學生時代荒度光陰,四年的大學下來,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竟然是學會了彈吉他(我的大學課畢竟沒有吉他==)。
其實,大一的先當代文學,大三的美學都是非常很棒的課,老師講的也很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好好去聽。
回想起來非常後悔,也難怪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說,你們學藝術的學生,和我們文學系的學生不是一樣的。
可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而不是接受現實。
或許真的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小時候很多人的志願是長大做老師,不僅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對任何人而言都熟悉的職業。
每個人都是由學生成長起來了,一生將經歷的很多老師。
可是一旦成了老師,會變成什麼樣子?
會不會變成曾經自己最討厭的老師的模樣?
就像王蒙的《玫瑰大師及其他》,玫瑰大師傾其一生都在尋找美,而他一直都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美的門外而不自知。
昨天已将十集都看完了。
曾经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后来又在工作之初,走上教师岗位,继续应试教育的历史教学工作。
在作为学生的时候,面对课堂上老师对各个阶级的分析以及哪个阶级更适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各种论断,让我困惑,进而认为近代历史索然无味,我感觉不到近代史的“厚度”和鲜活感,那薄薄几页纸的抗日战争史,在当时没有课外扩展阅读的年代,真的觉得历史就这么简单,掌握了几个要点考点,背几段抗战的重要意义以及记住党的几个重要会议,就已经差不多了,没人去告诉你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什么样,现在为什么会删减成这样,因为考试不考。
老师很少“唤醒”我们,让我觉得历史就是条条框框,一条条枯燥的史实。
到了大学,历史课上老师依旧在方框内掌握着“度”来教学,但是至少扩充了历史的丰富程度,他们给你线索,你能按图索骥,但也很少去做“唤醒”你的工作,知识仅是知识而已,课上内容缺少维度,比较扁平,让你还是觉得这是传授式、被动式接收的教学,一样的应试考点和标准答案,学习的感觉与以往并无不同。
也许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教出“会思考”的学生,而要教出“会考试”的学生,不需要你有批判的精神,而需要你的集体意识、服从意识,我们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一样,你钉在哪里都一样,因为不需要会思考的螺丝钉。
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我时常在思考,我们该将什么样的教育给自己的孩子?
片中提到,编教科书的人需要有慈悲心。
看着那么美好的孩子,真的不忍心他们受教育的毒害,希望他们能在萌芽之初,就得到很好的呵护,扭曲的价值观、片面的思维方式以及各种政治立场,都不应该在他们的课本里出现。
我们需要的,不是知识量,而是建造真正的品格,让每个孩子都能释放自己的天性,他们独特的性格能够得到养成,丰富多样能得到周围的认同和尊重,成为他们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拥有孩子该有的天真、单纯,不做考试的机器,为考试和作业烦恼,探索学习的乐趣,掌握积极与主动。
因为对比那些知识点和考试分数排名,他们更需要快乐地、身心健康地成长。
思想前卫,制作粗糙。
有幸,我已经历其中几个实践,希望能去追寻更多体制外的力量去改变这些。
大一时深刻启发我的一部纪录片。从而认识了陈丹青、钱理群。
教育确实是理想的,但有时候觉得纪录片里的有些老师太理想了。我一直比较赞同蔡元培先生的“教授治校”的观点。十年前我们还能有这样的纪录片,不知道现在会不会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存在着对当今教育一针见血的见解呢?
教育出了大问题,这纪录片就告诉了我这件事情。然而这些事情都是我已经知道的,我真正想知道的如何改变当前教育的方法却只是浅尝辄止。
纯纯自由主义小知识分子的自我感动,越看越反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剪辑得也不咋样,普通地方电视台晚间纪实的感觉。
重回人的语文/寻找马小平老师/呵护童年
你确实跟条🐶一样
有指出不完善的地方,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后面两三集)。
比我想象中的更加直接,很多观点甚至堪称激进,钱理群、陈丹青、周国平、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等公众人物也参加了发言,大家都好敢说。更可贵的是,这个纪录片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指出了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有几集自以为颇有见地的,简直是庸俗之极。
第一季最好,后面急转直下。
了解到中国教育的很多方面。
题材不错,但是光讲问题没有好的解决措施,而且有些理想化,不符合当时国情,即使放在当下也很难有具备推广片中一些教育方式的条件,采访对象的观点都比较相似,不够全面,很难不怀疑制作者的立场。
前三集,已看。观感很差,开始觉得新鲜,深入看下去这不是就是在吃人血馒头吗?高考从来不是考思想与能力,它的目的就是筛选出一批人进入重点大学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会考虑你个人发展与思想的。又蠢又坏,不能实事求是,不结合国情,充满空想,搞空中楼阁。意识形态浓厚,缺乏逻辑性,缺乏基本调查数据,问题没到点子,也没有对策。
题材满分,慢慢发现我跟松山湖有不解之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为过! 一天花了五个小时看完,把碎片时间累积起来也很是惊人。没想过能在一天内,利用碎片时间+业余时间,完整的看完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见识到了一些激进又有趣的处事观点:历史老师,看似平等公正,其实还是站在自己的高台上与学生讨论普世价值;儒家导师,坚信自己的学生会是接近圣贤的存在,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就是思想。理性对阵高墙,看似蚍蜉撼树,实则水滴终能石穿,星火也可燎原。
钱玄同回鲁迅的话: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一般一个片子第1 2集很重要,但是看完这2集后,感觉像是某学校的招生宣传片,一股浓郁的洗脑舔的即视感;
我在国内是上到小学六年级,但是因为我家人在市少年宫工作,所以看了好多课外的书,像什么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我觉得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没有觉得语文问题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因为我觉得更多的是课外的阅读拓展吧。可能最重要的是标准答案上有问题。我就是记得我小学的时候有一堂课讲周恩来去世,然后就有学生一直在那里笑,然后.....还有就是我写的作文其实用的白话文也很多,但是很多时候分数也很高。然后我去欧洲以后重上了小学六年级,当时以我国内六年以及课外阅读写的文章市里还获奖了。国外小学经历我记不太清。上中学后,我当时在图书馆好像是兼职帮别人辅导数学,就也看了很多书。然后当时我记得高中要求看很多象1984,动物农场。佐拉,羊脂球,红与黑,等等,然后也有考试。我个人感觉就是语文评分真的很难。
可以说切中要害 改革的入手点正在于不要标准答案 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不是去为了分数被牺牲和束缚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