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看完,平心而论比无妄之灾要好那么一点点。
这次至少没有自作聪明地乱改结局,而且推理因素也还算有,最后也基本圆上了问题嘛也很明显,就是除了人物的名字一样之外基本就跟原著没有关系了,最后菠萝的背景故事也是天雷滚滚。
但如果不把这剧当做阿婆的书,而是一部普通的谋杀惊悚片来看的话,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
只是下次一是拜托别再挂羊头卖狗肉;二是少点莫名其妙的人物冲突和毫无意义的sex scene,一个半小时的戏硬拖到三个小时就好了
先声明不完全是阿粉,小的时候为了提高英文阅读的确是读了不少原著,但通常是当作通俗小说读的没放太多思考,何况和银幕上大放光彩的大侦探波洛相比,原著塑造聒噪的马普尔小姐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比起《ABC谋杀案》来说,马尔科维奇在此部改编作品中似乎更想剖析波洛这个人物本身,当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波洛,而每个人理解的人物都有自身经历的投射,对于马导来说也是如此。
-仇外。
经济衰落阶段外国人似乎总是成为替罪羊。
两战之间的英国也不例外。
本剧中两个主角波洛和ABC都是如此,试图掩盖外国身份并不能让他们在英国这种具有传统精英主义的国家更加逍遥。
于是一个变成了需要被担心的人(of concern), 而另外一个人变成了被利用的杀人工具。
似乎在其他人的国家,外国人都是异乡人,而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主流社会带来娱乐(entertain), 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视角。
- 战争恐惧/赎罪。
波洛在影片中被塑造为一个在战争中犯下一个无意错误而带来一众村民死亡的有罪者,所以他把寻找“谋杀者”作为自己的一种内心救赎。
而在影片的最后,他的轻松似乎已经彰显了这种自我救赎的成功,说出你的秘密,或者忘掉秘密,一个不艰难的选择。
一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只在一念之间。
-偶像。
凶手视波洛为偶像,他自述做了这么多事情(除了钱之外)是为了让聪明绝顶的波洛崇拜自己。
这种情绪虽然颇有荒谬之处(毕竟他看起来智商的确也不是很高),但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形成这种阴暗执拗的性格是非常自然的。
在一个富庶家庭中受到有权势(且有财产分配权)的哥嫂控制,成年许久还要寄人篱下,在家庭中没有丝毫地位,爱上的人也是哥哥的情妇,等待许久就是为了有机会取而代之。
环顾身边,有这种人的的确要小心了!
题外话,人物塑造上最喜欢Inspector Crome这个人,感觉他既善良又忠诚,就是傻了点,还好傻人有傻福。
四颗星,值得一看。
非原著党,第一次看这种剧,以前也看过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多。
因为我并没有看过原书,所以对于剧本改编很大并不是有很多怨言。
我在看剧的时候偶尔会扫两眼弹幕,我看很多人对这里面大侦探菠萝的性格人生境况等等的改编表示很多不满,当然因为我并没有亲身体会所以感觉不出来。
其实我觉得编剧这样改了我自己是还挺能接受的,好多人说前面铺垫菠萝以前不是警察的回忆出现太多回,其实我感觉这段应该算彻彻底底对菠萝的改编在我看来虽然逻辑可行性有点怀疑(就是弹幕有人说战争不杀神职人员),但是感觉从内涵来说还是有点震撼的,任何关于在战争中的人性问题都让人觉得复杂又可怕,所以编剧加入这段原创历史其实如果只当成一个新编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剧情。
然后是关于剧情拖沓问题,其实也就还好,一共才三集,虽然一集小一个小时,不过很多都是在描写替罪羊和犯案过程,所以直接导致这个不像一个侦探推理剧反而像一个悬疑惊悚剧,不过我就是抱着悬疑片看的,所以这里我还是没有什么心里落差,如果是想看大推理的电视剧劝你不要看了。
就从悬疑片的角度看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还是很给人吓人的紧迫感。
不过如果将它看成推理的话那就肯定会失望很多,看了两集半还在搜集证据抓到替罪羊,不过我个人觉得,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就是,你知道的所有都和剧里的侦探知道的一样多,没有任何证据对观众隐瞒了,聪明的人就能猜出来凶手是谁。
反而太多太多的剧基本都不给你展示线索这样最后推理时刻给你列出来让你感到惊奇,我不喜欢那种。
然后是关于凶手的杀人动机,表面看是为了伯爵的地位和钱,实际上是内里已经杀人上瘾的心里疾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类人都是那种极端的人,希望自己的犯罪能将聪明的名侦探耍的团团转,希望能成为他的对手,用自己的犯罪成就自己……嗯,非常之疯狂。
当然这点好像也和原著不一样。
所以整体来说还是当成一个用了原著杀人手法的新编老年菠萝侦探的故事好了,不要过分纠结于侦探推理过程,其实也还算是不错的。
chin–chin Cenduruila
知道BBC要重拍《ABC谋杀案》时,一直心怀期待。
看过小说看过老版的电视剧,很期待新的不同与突破。
虽然有评论表示对导演不看好,但我因为之前有看20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打底,想着最差应该也就这水平,不至于会那么差吧。
而且BBC前几年的《无人生还》、《控方证人》和《无妄之灾》其实还是不错的 我天天掰着指头算日子,等着它开播。
然后又千方百计地找到资源,来看这部《ABC》。
但我发现,我实在太天真了。
有的东西差,其实是真的没有底线的。
我坐在电脑前,认真地摆着一杯水,充满仪式地准备看着波洛的好戏继续连台,但在看了10分钟后,开始想放弃。
又坚持了半个小时,想着算了,还是留着以后看吧。
但还是舍不得放弃,希望后面会有逆转,会让人眼前一亮。
但我的眼前始终没亮,有的只是无尽地失望。
特别接受不了的是,原著里那个可爱的、乐观的,随时脸上挂着笑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不知怎么就变成一个细长瘦高的、忧郁的、有战争创伤的、神经质的人。
而且,原著里的黑斯廷斯没啦,那个最了解他的对手,也就是贾普,在开局没几分钟后,心脏病突发,也没啦。
波洛不仅要面对找不出凶手的焦虑,还要面对警察无休止的盘问。
疑似凶手的人,脸上似乎也写着“我是凶手”在场景里窜来窜去。
整个画面阴郁,配上深圳那几天特别的阴冷,我觉得自己也开始瑟瑟发抖。
快速往后拉,发现波洛的身份设定,他到英国之前,居然是个神父。
本来我想搞明白这位 波洛神父为什么会流浪到英国的,可实在觉得剧情倒胃口,最终没有勇气往前翻 。
算了,我还是不看了。
毕竟还挂着阿婆的原著,勉强打3星吧。
给他们不知所云的改编。
毕竟没有它们的衬托, 原来的小说、系列剧《大侦探波洛》也看不出有那么好,而且2017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似乎也可以接受。
优点都是比较出来的。
缺点当然也一样。
尽管如此,仍旧爱阿婆,期待2019年的《死亡终局》会不一样吧。
大家可能都知道,BBC最近几年一直在改编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先是《无人生还》、再到《控方证人》,去年又出了《无妄之灾》。
毕竟都是阿婆的杰作,虽然编剧对剧情进行了些许修改,但凭借着优秀的故事线路,几部作品依然获得了不错的评价。
而今年,BBC推出了阿婆的另一部作品《ABC谋杀案》,而这部作品的主角依然是阿婆创造的经典角色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
大家应该在很多阿婆的影视作品中见过他,可能最被人们熟知的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他挑剔成性、毫不谦虚、特立独行,是个十分具有个人魅力的角色。
然而在BBC今年这版《ABC谋杀案》中,我们所见到的却是一个不一样的波洛,虽然每一次改编都会与原著有所不同,但如此大程度的改变人设,确实出乎人们的意料...
故事一上来向我们呈现的,并不我们熟知的那个自命不凡、信心爆棚的名侦探,而是一个出现了晚年危机,连胡子都已经变白的老头,为了保持形象,他只能用染发剂将胡子变黑...
对他来说,自己的光辉岁月已经过去,就连原来与自己一同共事的好搭档,贾普警督也因上了年纪而退休,后来更是因心脏病发突然离世..
而新来的克罗姆警督(没错,就是《哈利波特》的罗恩)心高气傲,一心想做出成绩,他十分尊敬自己的前辈贾普,并把他的离开和去世归咎于波洛。
因为警方调查后发现,比利时根本就没有叫波洛的警察,认为这位名侦探假造了自己的身份,而为他担保的贾普警督也因此被连累,遭到其他同事的疏远,最后连葬礼都没什么人参加...
为此,年轻的克罗姆拒绝与波洛有任何交集,更不用说让他参与案件的调查,波洛也失去了当地警力的协助...此时的波洛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他虚弱、衰老、无助、被人嘲笑,曾经的大侦探却成了一个骗子,这样的形象让人看上去压抑得不行...
可就在这个时候,ABC出现了,他向年迈的波洛发起了挑战,表示自己将会进行一场屠杀,每次作案前他都会寄信给波洛,之后再揭示自己的作案地点...而杀人的顺序也并不是随机,而是按照ABC的顺序选择地点和被害者,每杀害一个人,他便会在尸体旁丢下一本《ABC铁路指南》,并且翻到杀人地点的那一页...
虽然波洛竭力想要阻止凶杀案的发生,他对凶手接下来的目标毫无头绪,每次赶到现场,悲剧都已经发生。
他唯一知道的,便是凶手十分了解他的过去,选择的每一个行凶地点,都是波洛曾经到访过的地方,而被害者也与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位遇害者 ,安多弗的烟草店的老板娘爱丽丝·阿舍。
1914年时一位难民孕妇突然生产,阿舍夫人为新出生的男孩提供了一些衣物,而当初接生这名男孩的人,正是波洛。
1921年波洛在贝克斯希尔的姜黄猫酒馆喝了奶油茶,而 第二名遇害者 贝蒂·伯纳德就是这里的服务员...
5年前,波洛参加了赫敏夫人的生日派对,而他的丈夫卡尔迈克·克拉克便是 第三位受害者 。
虽然知道了凶手的犯罪思路,但波洛总是慢一步,完全被人玩弄于鼓掌之间,但很快第四个目标D出现了,目标是德克斯特的腹语师,德克斯特·杜利。
但凶手却犯了一个大错,他杀错了人。
波洛知道凶手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屠杀即将发生,他必须在凶手再次行动前,赶快将他找出来。
至于真凶,影片似乎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波拿巴·卡斯特。
是的,他名字的缩写正是“ABC”。
他的工作是一名丝袜推销员,而波洛发现每一位受害者,身上都出现了丝袜,并且与受害者的相关的人也都表示,自己在案发前曾经有人来推销丝袜。
似乎一切答案都已经揭晓,波洛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真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这个卖丝袜的人究竟是谁,为什么要这么做,报姐在这里还是不剧透了。
(相信肯定有看过的人知道真相了)
作为BBC的三集片,《ABC谋杀案》依然坚持了以往的风格,不管是画面还是氛围的烘托都十分到位。
与前几作改编一样,这次的作品里依然十分强调剧情人物的描写,每个角色个性都是十分突显,这次甚至连波洛的人设和背景都改掉,也是非常大胆。
可这样的问题也很明显,因为太注重对每个角色进行塑造,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以至于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的故事,剧情的节奏就有些慢了下来,缺少了凶手与侦探间斗智斗勇的紧张感...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对这版《ABC谋杀案》表示心情复杂,尤其是读过阿婆原著的人更是难以接受,目前在豆瓣上分数是6.8,可能之后还会再降..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影片确实向我们展示了波洛的另一面,他也会衰老、他也会无助、他也有着悲伤的过去,与经典的波洛形象相比,这版波洛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如果抛开原著,不考虑波洛这个人的人设,这版《ABC谋杀案》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报姐一开始也说了,不管怎么改,阿婆的故事还是很精彩的,最后的结局反转也十分精彩。
但还是希望BBC能稍微换一个思路,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可能会继续改编阿婆的其他作品,虽然冲着阿婆的名字,我们肯定会去看。
但如果还要继续按照这个套路,大幅修改人设,甚至增加那么多没必要的情节。
再精美的画面可能都救不回来了吧...
1、衰老 大侦探波罗也会老去。
曾经如此荣耀,时过境迁,一定有人感恩戴德,有人咬牙切齿。
只不过,你光荣时,前者的声音被放大,后者被淹没。
荣光不在时,恰恰相反。
可能编剧们到了中年危机,开始思考衰老。
比起年轻的小伙子们,波罗们多么羡慕。
不过还好,年轻的小伙子们也将老去。
波罗们就该放心了。
2、生活 大侦探波罗就应该是大侦探,没有其他的标签。
比如,爸爸、丈夫、哥哥等等。
牛逼的人物为什么晚景凄凉?
要么是太过优秀,看破红尘,了无牵挂,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要么是挥霍才华,没积攒下资本,人力资源耗费后,老无所依。
所以啊,生活,得早早为老了做打算。
当然,这跟剧关系不大。
而且,三两个小时时间,必然要抽去一些细节,留下要表达的内核。
3、强硬 强硬如波罗,这一集里竟然如此凄凉。
为理想、国家以及荣耀这样虚无的概念而抛弃其他,比较危险。
如果你把事儿做成了,或者有人为你立碑立传还行,否则都是白干。
热泪盈眶就完了。
还不如,让人有个念想,记得好处。
人是社交动物。
社交+动物。
当然,后期的处理太没劲了。
波罗证明了自己老当益壮,苏格兰场证明自己一无是处。
误解变成理解。
皆大欢喜,人性显现。
太平庸了。
莫不如就是一条路走到黑。
想要经典焕发新生命就得要改编,完全按照原著也拍过了,“无妄之灾”着重家庭伦理,这部着重心理描写,是一种尝试,问题是,现在这种改编和谋杀结合不到一起去。
以下有剧透:本质上就是个见财起意杀人的故事,花了很大的篇幅描述波洛的心理历程,和案情进展没半分钱关系,到最后强行联系到一起,所以凶手就是当年给波洛留下巨大阴影的士兵,so what. 凶手把波洛的过去植入他的杀人计划是为了掩人耳目,又不是他和波洛有什么“心结”,非得要在至少20年后强行有“心结”不合逻辑。
波洛曾经是神父,经历了战乱,变成了侦探,这有什么逻辑因果关系吗?
还不如就波洛的birthday murder party误打误撞给了凶手灵感展开改编。
用意是好的,就是感觉改编完全失败,不能和案情容和。
其实,波洛的作者阿加莎在生时是非常不喜欢她自己创造出来的波洛的,几次想“杀死”他,但由于波洛太受读者喜爱而作罢。
她曾经说波洛是一个“detestable, bombastic, tiresome, ego-centric little creep”。
早年读阿加莎,最喜欢的当然是波洛,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和娱乐性的侦探,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什么能逃出他的观察和推理,在书中,波洛几乎像上帝那样全能。
作为一个少年,谁又能抵挡这样一个人的魅力 - 一个几乎没有弱点的、专门与邪恶做斗争的正义化身。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在喜欢波洛之余,渐渐地会出现一丝好奇,而这份好奇逐渐让我意识到 - 作为一个创造出来的文学人物,波洛这个人物形象是多么的苍白。
作为一个经历战乱,经历生离死别的难民,只身逃离到异国他乡的他怎么会对过去没有一丝回忆、没有丝毫的感慨、没有些许的挣扎和半点创伤?
他就像一个突然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人,没有过去的生活在当下。
这样单薄的人物,作为娱乐的存在是足够的,但是却无法打动人的内心,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默以为,阿加莎的作品,尽管做到了极致的商业成功,却始终无法挤入“文学”的行列,其实是有原因的。
而单薄苍白的人物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缺陷。
回到正题,说说这部戏带给我的惊喜。
是的,这部戏里的波洛跟原著大不一样,不管是外形还是性格。
他是一个衰老的,孤单的,满身透着苍凉,内心被过去的噩梦所纠缠同时被社会排挤的难民,对法西斯心怀不忿,对人性的残忍好不怀疑,却对自己能力和宗教力量持有深深的怀疑。
但这个人物,却弥补了书中波洛的单薄,这不再是一个战无不胜的神,而是一个有喜怒哀乐、脆弱的人。
就因为这一点,我对电视剧怀有不可否认的好感。
不过,这样改编的作品,虽然在人物更有深度,但论起娱乐性和爽的程度,可能确实要打折扣了。
如果你对书中的波洛有一些遗憾,想看到一个更有故事更有回味的侦探,那这部戏还是适合你观看的。
但如果你喜欢精彩的推理,波荡起伏的情节,而且更忠于原著的话,那么这部戏你可能不会喜欢。
看了这一部不怎么忠于原著的电视改编,我想阿婆可能会对这部戏中失去了昔日光辉的衰老、脆弱、受排挤但仍然试图骄傲的波洛更宽容些吧?
这一部来自BBC的《ABC谋杀案》的短剧,在原著上加入了不少的改编,但个人觉得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市面上忠于原著的版本实在太多了,几十年有无数电影电视剧翻拍阿加莎的作品。
但那只是一种改编方式,如果阿加莎的作品被一直改编下去,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难道只有“越来越忠于原著”这一种方向吗?
我在看2017年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了对经典改编的窘境。
波洛在原著中一直被塑造成是一个比较喜感的人物,胖胖的身材,醒目的胡子,出言睿智,洞察明锐。
这也成为了这个人物一贯的标志性表现。
也许是为了忠于这样的设定,在那部由 Kenneth Branagh 饰演 赫克尔·波洛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很多地方在我看来,是莫名奇妙地给人物强塞进了“喜剧”的戏份。
比如他躺在车厢里看书时爆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爽朗大笑,如果他是在看报纸上的连环漫画也算了,但我到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有人看《双城记》会笑成那样?
其次,如果要100%忠于原著,那未来所有新版本的改编势必也不得不"忠于"作品本身时代的局限性。
经典虽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代的,例如很多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如今看来仍然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经典在当时也同时是大众流行喜闻乐见的畅销作品。
既然是为当时的读者所作,那一定就有一些迎合当时社会风趣的倾向,而对于这些元素,若也要为了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一样照搬下来,再以当今新时代的对电影审美欣赏期待的眼光去欣赏时,就势必也会让人觉得别扭。
在这部新的《ABC谋杀案》里让我特别欣赏的改编,反而是看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波洛。
我从未想过如果让John Malkovich来饰演波洛会是怎么个感觉,因为在外形和气质上,他似乎并非波洛的最佳人选。
但一个优秀演员的功力也由此体现了出来,除了突破了波洛传统的形象气质,本片中为波洛新改编的背景故事,也能自圆其说,为演员对角色新的诠释打好了铺垫。
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原著里波洛为保持看上去年轻而染胡子的桥段是喜剧式的,表现了波洛是非常“赶时髦”地染了胡子,警长看到他时惊讶于他的容光焕发,两人互相调侃逗趣一番,可以说是延续了波洛一贯地让人感觉精神奕奕的描写。
而本剧里做了完全相反的改编,年老的波洛为拯救已经苍白的胡须,试用了染发膏,可无论是那黑得不自然的效果,还是一热就会融化,从而顺着年老的脸庞留下来的墨色印记。
无一不让人心生悲凉,却反而更好的表达了主角的内心真实的情感。
这可以说完全是“不忠于原著”的改编,但是却更好的塑造了这部《ABC谋杀案》里,那个深陷于过去的回忆,并挣扎在现实困境里,被社会所遗忘甚至排斥的,年老的,荣光不再的波洛。
另外本剧的一个改编亮点体现在了对被害人物周遭故事的深入描写,原著里对被害者家庭的描述基本上点到即止,但本剧短短三集里我们却看到了四个家庭(ABC+房东太太和女儿lily)的程度不一的人间悲剧。
看原著时我对替罪羊Mr Cust的感觉仅仅是被利用的同情,新剧里对Mr Cust较多戏份的改编,也更加体反衬了凶手在为了达到自己极其私人的目的,谋杀这些陌生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的冷酷与残酷。
原著永远都是原著,它已经存在并会永远存在,无人能遮挡它的光芒。
但我们是要驶向未来的,原著经典的光芒应该成为未来我们创作的基石、灵感,而非固化思维的牢笼,与其绕着它各种公转,不如将其视为灯塔,照进未来未知的黑暗,使我们能不断拓宽创作的边界。
我期望看到更多这样具有独特风格的改编作品。
Chin Chin!
不管有没有看小说原著,电视剧版都不值得推荐~先不论改编与原著的出入,单剧情的逻辑空白就太多,悬疑和推理的部分几乎没有展开,更没办法衔接和贯穿,例如在教堂的多次画面再现都在塑造Poirot沉重的人生经历,虽然让主角形象更丰满,但其本身与案件关联并无陈述或建立联系,即便是在末尾通过凶手Franklin来cue这段经历追问因果,但显然导演不会同意高级侦探满足凶手的好奇心,格调和哲学是有的,但设计并不精巧,单靠几位主演的演技和精致的画面构图没有缜密的线索推进,作为莎婆的作品改编显然不及格。
韦斯莱咱们不秃好吗。
太过强调时局和英雄迟暮,拍摄有点故弄玄虚了
改编就借了小说情节这个壳,内核面目全非。克里斯蒂这么多推理小说,除了个别作品(譬如无人生还),虽说讲的是杀人破案,本质上都还是温情脉脉的。这个改编倒好,直接拍成了惊悚片,波洛也绝不是波洛,仅仅借了个名,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另一个人。作为单纯的惊悚悬疑剧还算合格,毕竟有原小说情节的底子在。
跟去年BBC的改编一样,老是刻意为了营造氛围而加奇怪的场景描绘。看到Rupert还是很开心的。想说这个真的是Poirot吗染胡子一脸忧郁。有点失望没安排Hastings进来
继老年福尔摩斯后的落魄波洛。看习惯了BBC版本的,真不习惯这个波洛。
我就问问辣鸡编剧到底什么时候原地爆炸!!!
继霓虹之后又一次由衷的发出“跪求不要再糟蹋阿加莎”的祈祷!
阿加莎之于BBC相当于吴承恩之于...
看得出来镜头的运用很有心,想营造一种高级的感觉。可是侦探类的剧不应该突出故事本身和紧张的推理吗?一路看下来总觉得一直在刻意的故弄玄虚,让气氛变得莫名压抑,过分追求镜头的精妙反而本末倒置了。不过对于剪刀手来说,不少空镜蛮适合剪辑的。
再见BBC,编剧司马,从哪里找来这么自作聪明的编剧的...把秃头黑斯廷斯删了没事,把一票有特点的女性角色改成碧池我也原谅你,波洛的身份是你想编就可以编的吗?你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比阿婆聪明?而且作为一部正常的推理剧也不合格,滚蛋(* ̄m ̄)
用波洛先生的心理危机说事儿,是大败笔。
非原著党,所以第一第二集骂声一片的时候我觉得还可以呀。我可是马尔科维奇黑哦但这剧我觉得真的可以。结果第三集掉链子。。。。。
阿婆的故事不是这么玩的.....
最近翻拍的阿婆好像特别喜欢加入老去、救赎之类的元素,实际上越走越偏。阿婆的全系列力求展现波洛的精明和自负、马普尔小姐的唠叨和传统睿智,以及他们共有的悲悯,还力求记录年代英伦风光人情和社会样貌。现在的剧都习惯把波洛的落寞和老去这样一个边缘主题大写特写,要知道阿婆笔下老去的波洛从来都是精明如常、傲娇如常,而且她并不忍心多写。要是阿婆看到BBC现在这么拍波洛......另外这个凶手和06年斯塔福德疑案月光下的Murray神似....
阿婆看了想打人系列~~BBC的编剧总是在原著基础上乱加戏~~颠覆赫尔克里波洛的形象还不如拍原创剧本~~
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版本。
编剧能不能不要是个人就安上老年郁郁寡欢不得志+PTSD人设
回去看苏切特老师去了……
一坨屎,把原本波罗的形象改了也就算了。又不敢大幅度改动案子,梅根在书中一个极其聪明的女性搞成这个样子。本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被彻底毁了
求求bbc别来丢人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