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之屋
Viceroy's House,乱世伤痕:末代总督的秘密(台),总督府
导演:顾伦德·查达哈
主演:休·博纳维尔,吉莲·安德森,曼尼什·达亚尔,胡玛·库雷希,迈克尔·刚本,欧姆·普瑞,大卫·海曼,西蒙·卡洛,丹兹尔·史密斯,内拉吉·卡比,坦维尔·加尼,莉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印度,瑞典语言:英语,印地语,潘加比语年份:2017
简介:2017柏林影展主竞赛展映。1947年英国政府指派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公爵,协助二次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的独立与和平政权转移。在总督之家内外,大至民族之爱,小至男女私情,全部纠结在这动盪震撼的史诗里。 纪念印度独立七十年,集结英、美、印度三地影坛金奖团队打造钜作。本片是英国籍印度裔女导演古兰德恰达,根据其祖父母跨..详细 >
看了一个电影 感觉上了一堂历史课 巨有趣的那种历史课
“英属印度”一直是多国多族多教不断被外族入侵的地区,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打跑了葡萄牙和法国之后,才一块块殖民地拼接形成的。那阶段的总督都是由这个私人股份公司指派的,到1857年才收归英政府。二战之后英国没钱去印度平叛起义,只能兑现任其独立的承诺,但移交南亚这部分的政权、十多亿债权和120万军权,交给谁?怎么分?这片土地原本就不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宗教,民间抢夺财产早就打破头了,连桌椅板凳书本都劈成一半来分……导演把总督府里的终极争夺拍得跟下午茶式的每个人说着冠冕堂皇的话,不合理。要拍自己祖母祖父在肯尼亚颠沛流离的爱情故事就踏踏实实到非洲拍,何必乱入权力的游戏?还说有争议证明她的电影好?
大英帝国政治感伤抒情片
与真实的印巴分治相反,本片算是一堆英国老戏骨像傀儡一样被印度人操控输出他们价值观的滑稽剧,纯洁团结的印度被巴基斯坦人单方面破坏前途的说法更是这段时间听过的最大笑话
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公爵,致力于协助印度独立与政权转移。可惜他再怎么努力,这个过程都无法和平,暴力和屠杀超出了他的掌控,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成立,沾染了数百万平民的鲜血。在这暴行的背后,是英国对自己国家安全的布局,瓜分印度实际上是为了石油,蒙巴顿也只是英国导演的这场浩劫的棋子。
以印度末代总督和一对情侣作为视角,讲述南亚次大陆最宏大的一出悲喜剧:印巴独立和分治。三百年殖民开出的恶果,哪怕圣雄也无法对抗命运,独立的喜悦和冲突的暴戾交织,仿佛是在为今天做见证。女性导演难得拍出了史诗气质,爱情故事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
印巴分治,上千万人流离失所,一部分是历史的锅,一部分确实是为英国的政治游戏买单。有的是怀揣远大理想,屡遭现实毒打的伤;有的是树着民主自由的大纛,干着欺世盗名的勾当。
重现了40年代的印度,和走向日落的日不落帝国。电影非常注重细节,宣布印巴分治以后,总督府内每个佣人,包括每一件东西都分别打上国籍
3.5 开头一片祥和繁荣,大家带着希望,一步一步走向我们已经知道的悲惨结果。工整,主旋律,煽情,没有明显的瑕疵(听起来好像奥斯卡候选),但觉得爱情线过于刻意,结尾不好。大型印巴分治历史感性教育栏目。
当成历史纪录片看了
蒙巴顿洗成傻白甜
当个历史片看看三星半
一边是国家的分裂,一边是禁忌之恋,要讲的太多没有铺开,只能算是一部科普剧了。
真实还原历史。其实在民族宗教问题上,跟恋爱一样,价值观和文化不同,不分还等着过年吃饺子咩?
印度独立70周年献礼片,历史事件呈现得中规中矩,人物不可避免地较脸谱化。立场当然是站在印度一方,批判英国和真纳分裂印巴给南亚人民带来的灾难。蒙巴顿伯爵太胖,其他特型演员都还算像。另外片尾史实画面中有中华民国驻印大使罗家伦。
男主邀舞,被异族小哥怒刚那段,看的时候紧张得汗都出来了,生怕怒目圆睁的两人下一秒就要抱着女主载歌载舞。所幸我最担心的没有发生,但依然能够很明显地能感受到导演对宝莱坞式技痒的隐忍。为了这份克制我也要给五颗星。
蒙巴顿为国为民,丘吉尔和真纳为自己的利益一定要肢解印度。讲真,片子里的感情戏毫无用处
有点夹杂私货的痕迹,全部把锅甩给腐国这明显不太客观吧。你印度教和绿教之间的纷争由来已久了,又不仅仅只是腐国佬挑唆的缘故。。。不过印巴分裂题材的片确实不多,如果这片能更深入一点民生的部分就好了。男女主这条感情线贼套么狗血还多余。。。又是一部白瞎了好题材的节奏大师片(◑▽◐)
约翰牛永远是最佳搅屎棍
工整的很像奥斯卡BP提名但绝不会中的那种,讲了一段另一面的历史,无论如何效果已经达到,只是选取的小人物的命运发展对表现主题还不够有力,结局大概想呼应导演祖母的故事,但少数团圆的结局总是不如多数的悲剧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