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这一刻等了二十五年”“所以商场有秘密,新闻没有吗”简单的剧本和视听语言告诉观众,以粗暴的政治文艺二分而论,这部电影是一部政治电影。
它要的不是文艺作品里的诗性正义,而是一字不差的正义。
终于明白了自己走的来路,原来受metoo影响这么大。
高中时候metoo运动爆发,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受到一个female和femalism的启蒙。
metoo的结局是好的,“their accounts led to workplace reforms, changes in the law, public and private reckonings over sexual harassment and violence, and debates that to this day”,可时至今日,我们这里只有debate没有其他。
metoo的负面影响我们也已见到,越来越多的人把metoo和femalism当生意,以模糊的证词攻击嫌疑人以谋取现实利益。
在一个法制不甚健全也不打算健全的国度,守法的正义自然离地太远,也许人们为自己立法、在岔路口处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才是metoo带来的价值,才不负最初她们的勇敢。
《She Said》沉默是流氓的春药,所以“她说”#MeToo此前对于Harvey Weinstein的性丑闻,仅仅停留在“有所闻”,谈不上“有所知”,更别说了解到此事件对于好莱坞电影行业乃至世界各个行业都有着里程碑式革命性的意义,女性意识的觉醒扯下了好莱坞由男性主导话语权的遮羞布,工作场上的性剥削从过往忍耐默许,更多是无力反抗,经NYT两位女性记者的笔,深入挖掘并坚持报导,到最后一石千浪,墙倒众推,每一位发声的女性,都以自己为代价,保护其他女性。
影片中一位受害者,她说:“我们付出代价,让他停止恶行”,弱者被强者通吃,连恶行的代价都是受害者承受,但只要女性团结在一起,没有什么“famous guy”打不死,也没有什么公关手段按得住,过去的沉默使权利让渡,如今的愤怒引爆一场接一场MeToo。
很喜欢影片中下面这两幕的构图:
两位身处漩涡中心的见证者和受害者,前者鼓足勇气交出证据,后者挣扎过后揭开伤疤,他们都做出了正确却又无比艰难的选择,如出一辙地走向出口,流着泪迎接新生。
不过该片的部分情节较冗杂,比如两个记者的家庭生活与日常所遭受的不公,好琐碎,反而割裂了主线剧情,让本就缺乏代入感更显得贫瘠,还有情绪的转变不流畅,比如记者访问受害者的表情看得出是很同情,却总是那么突然,判断自己会难受,就提前表情凝重,酒吧里情绪爆发那一场戏初看没问题,为了引出“你不必道歉”这句话,但是那名男子的出现一点也不自然,女主的大爆发也是意料之中,可以用“尴尬”总结。
和《Spotlight》以及《The Post》的紧凑和感染力相比逊色不少。
她一直想说,过去没人听,如今 MeToo 运动如火如荼,好了吗?
或许吧,至少有人做了。
昨天在LFF看完 最后屏幕显示出各种语言的她说(中文还在最中间hhh 还有大家长达一分钟的鼓掌声让我鸡皮疙瘩起一身。
伦敦看电影真的很有感觉。
我印象最深的台词是 当女性刚开始想发出声音的时候却被夺走了声音。
现实比台词更血淋淋。
整体很克制舒缓 像是散文诗 尤其是原本可以做sexy处理的画面 统一用了空镜头蒙太奇 没有做博人眼球的处理 我还是蛮喜欢的出来后在天桥上看红毯 好像电影与现实链接 多数的男性占据聚光灯(无论娱乐圈还是传媒) 而最后压轴的大魔王 无法想象是否也遭遇过电影中的事情 但最后一步步靠女性的力量爬到顶峰 就像电影里的女记者们 但这部电影总会让我觉得看了四个小时 有的时候会觉得太慢冗长 情节过于重复堆叠 类纪录片展现记者如何揭露真相(记者主题确实很燃我的热血 片中的女性记者其实也展现了女性与家庭的困境问题)ps电影里直接出现特朗普啥的哈哈哈当时觉得好敢哦在雨后漫步到伦敦桥 看到🌈 女性的世界应该会越来越好吧 然后突然就走到了大英博物馆 看到声援🇮🇷女性游行 抛开政治 仅仅谈女性权利 我居然在woman freedom的大喇叭声里默默流下眼泪来。
感谢世界还有角落还有人在发声。
ME TOO
明明很快就要过年了,作为职业与家庭一肩扛的女性,此时应该有很多事情要做。
事实也是如此,但我刚刚杨过,还在猛烈地咳嗽,便放纵自己一晌贪欢。
影片改编自梅根·吐赫、乔迪·坎托尔的纪实作品《她说:打破性骚扰的故事,帮助点燃了一场运动》。
故事围绕《纽约时报》两位女记者对哈维·韦恩斯坦的调查行动展开。
跟着两位女记者,我看到的是社会制度对男权的保护,对女性的不公,每个人都知道强奸难以取证,往往对受害的女性产生第二次伤害,但是总有勇敢的女性,她们会为了其他女性不再受到她们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勇敢地发声。
正因为有了这些先驱者,才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me too”运动。
我们女性今天享受到的每一点权益都是前人用生命与尊严换来的,但还远远不够,就像影片中的记者们发问的:为什么总是发生性骚扰事件?
为什么总是不能解决性骚扰事件?
我们每个女性都应该继续努力,为了更公平的未来。
它描绘了一个五年前的新闻故事,影片要告诉大家的是,调查记者和受害者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尽管艰难,但纠正了一些错误。
要更多的人敢于发声、敢于调查,整个社会风气才能变好。
就像影片最后,多名记者挤在电脑屏幕前,逐字检查稿件后按下“发布”按钮一样,这就是一场胜利这里不多赘述。
但有一位多次提到,但没有介绍:格温妮丝·帕特洛。
笔者看的时候就很好奇,因为哈维一直在重复的问记者有没有找她。
故事讲述两个纽约时报女记者如何挖掘报道哈维·韦恩斯坦性侵案。
电影拍得很好,克制的叙事和15年的《Spotlight》类似,除了同样细致还原调查记者抽丝剥茧收集证据的过程,《She Said》还很好地拍出了女性面对性骚扰的“恐惧”“羞耻“和“愤怒”,一种不止存在在事情发生的当下,而是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人的自尊,带来长久的耻感。
我也很喜欢电影里对两位女性记者的刻画,除了是勇敢的记者,她们也是普通的女性,也会有恐惧,悲伤,愤怒,沮丧的时刻,但这不影响她们的勇敢,相反,这种就算害怕也要揭露,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姿态才是真正的勇气。
也是因为最初的几个女性证人不怕被污名化,勇敢站出来实名指控,才能引起之后的八十二名受害者掀起的"me too"浪潮。
看完全片,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中间的一个小插曲,两位女记者和女总编在小酒吧讨论工作,一个无聊的男人过来不依不饶地搭讪,根本听不进直接的拒绝,直到女记者对他咆哮“Fuck Off!”,才一脸“她疯了,真的开不起玩笑”地离开。
女记者吼完人之后回头和同事说“不好意思,我最近情绪太差”,又马上回过神“我不应该为吼他道歉”。
我们不应该总是道歉。
扔一块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些水花扔一堆石头到湖里,会激起一大片水花而我,抱着的是悲观的态度当这些水花下去后,湖面恢复以往的平静石头不过是沉到湖底罢了我甚至第一反应认为拍这个片时就有类似事件嗯,就是这么消极从90年代至今,经历过的男凝事件数不胜数有的还不只是凝九十年代,那都已经是上个世纪了谁能想到下一个世纪的今天依旧每一天在经历男凝即使MeToo效应席卷全球,也改变不了什么每天店外面路过的那些猥琐男还是该干嘛干嘛凑巧前两天刷到一个台湾艺人的采访她曾经被性骚扰,请教前辈如何才能避免前辈说只要你打扮像个男生就没事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没有环境的支持就算你报🎩,也只会被和稀泥15天的行政拘留(甚至不用15天)根本不足以让他们停止既反抗无力,又不被保护,可不可悲?
说回到电影上,西方电影体系确实成熟,不管是声影音还是拍摄技巧都恰如其分,在看的时候都觉得人家轻车熟路,就算是每一步程序化了,至少还是赏心悦目,程序感不重。
片子没有在受害者身上做文章,不做戏剧冲突,走的是「聚焦」和「华盛顿邮报」新闻纪实寻找真相的路数,这一点点个赞,就算凯瑞穆里根演戏力道过大也不至于把片子毁了(她真的是演啥都过于用力)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如果没有人往湖里扔石头,大家会以为这片湖永远都那么平静,只有开始扔石头,才会知道底下暗藏的汹涌
首先,《她说》的叙事方式是反套路的。
传统的好莱坞故事崇尚以 「图像,叙事,然而,《她说》的剧情发展却十分依赖于台词。
甚至可以说,全片几乎三分之一的镜头,都是两名女主在不同的人物通话。
这样做的好处是,故事的节奏极快,16 集韩剧的信息量被导演在两小时的时间里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
但既然是「反套路!,就必然有其缺点:就我的观感而言,电影 90 分钟的节点是有点失控的。
根据真实事件和畅销书改编,讲述了两位纽约时报的女记者联手撰写了一篇揭露好莱坞行业性侵的稿件,引起了一次巨大的社会舆论和震动的故事。
电影几乎没有描述任何关于好莱坞的事,而是集中在“如何收集证据,合法的可信的揭露恶性和行业乱象上”,而这一切最难的就是如何让受害的女性开口并证实该口供的真实性。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叫做“她说”的原因。
两位记者就是女性,她们的孩子也都是女孩子,她们的工作是去帮助女性说吃她们所受到的伤害。
因此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女性的困境:生育和产后抑郁,照顾家庭,平衡家庭和事业,社会对女性发声的歧视,对女性的侮辱,恶性揣测,女性对于社会眼光的恐惧…各种问题都在这个电影的各种细节中呈现。
除了性别矛盾,还有阶级矛盾:资本用金钱控制了受害者的基本权利,让他们被迫失去工作受到监视;因为雇佣关系和对自我的保护,行业内大量的人对侵犯事件视而不见;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无数人不敢也不想去发声;报道的媒体会被辱骂被威胁……
我想上述的一切都已经且正在发生。
我甚至可以想到就业市场对年龄,婚育等等的歧视态度和广泛存在在各行业的各种压迫和侵犯。
这是全球性的社会的问题,可能我们一时无法解决,但是否发声、讲述可以引起一些关注和对事件有所影响呢?
任何一次的反抗可能都很困难也会遇到很多次的失败,但总有勇士愿意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作为媒体人和创作者,我们看到第一个愿意发声的女性打电话来的时候,无法控制的哭了。
可能我们感同身受媒体和女性的困境,也为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感到感动。
特别是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的,这也更打动人吧。
影片拍得有些平故事从走访、记录中逐步铺开,以发表、公开收尾即便采用大量线性叙事,还是给人一种剪得细碎的感觉后半段明明应该是高潮迭起,但却没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只觉得愈发催眠,即使配上大量节奏感音乐也没能挽救叙事上的缺陷其实这也是新闻类题材电影的通病,比如前两年的《爆炸新闻》看得人提不起精神反观前半段很有些能戳中人心的瞬间
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一个个血淋淋的伤口剖开来每一位欲言又止的受害者、每一个或旁观或参与处理事件的知情人,都展现着不同程度的悲伤阴郁有人为自己的遭遇难过、有人为他人的遭遇内疚受害者被要求保持缄默、或被协议强制闭嘴、或被权威恐吓压迫知情人困于道义、权威、事业、自保……长久生活于旁观荒唐邪恶行径的环境中,并说服自己将其当作是normal things随着reporter team抽丝剥茧般的调查深入,事件脉络慢慢变得清晰every one of her said her own story with the same ugly manbut none of them willing to go on the record女性总是要为太多战争奋不顾身为生育、为抚养、为社会地位、为自身权益、为性别平等、为长久的男凝风气……且不论metoo这股风潮能吹到何时吹往何地、能在男权汪洋中掀起多大的浪花,也不说女权是否已经沦落为一个标签、一种新的刻板印象,但它唤醒了众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促成了这世界有机会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始终有人在咬紧牙关试图破局,在稳固如牢笼的社会法则下契而不舍的追求平权。
我想这是这项运动浪潮退去以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说回影片,没有人一开始就愿意相信记者、媒体能将自己遭遇的真相公之于众,因为法律、警察都不曾约束到这些变态行为
媒体曝光多数情况下只能将自己推向危险、恐惧的边缘,并不能对事态改变起什么实质性作用比如一开始Megan孕期负责的trump case
(我们不讨论当初那些指控的真实性,但必须承认的是,舆论在资本完全面前不值一提,头顶如此丑闻但川宝仍能登上总统宝座且坐得稳稳当当)所以调查推进的过程拥有可想而知的艰辛长久的纵容织就的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沉默的,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受害者又是帮凶。
人人又都在观望等待那个勇敢的出头者,都翘首期待着正义的审判到来却又都龟缩在明哲保身的躯壳之下
追求真相的路上注定伴随着无助孤独绝望恐惧,除了坚持与勇敢,我们别无他法,女性力量在这时显得无比闪光我们总说女性更容易是感性的,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珍贵的共情怜悯的能力,才促使reporters在探寻真相的路上不卑不亢不迷失方向不畏强权也不惧无望的深渊,更撬动了大量沉默的受害者奋起反抗的决心
girls help girls在2022的当下听起来好像有些过时和讽刺,这是我们不可预见也不可控制的,但是在那场席卷全球的性别风暴中,带给我们不只是感动和希望,还有更多对未来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对自身的思考,这句话的意义远不止一句口号,希望今后大众能更加具备擦亮双眼的能力、保持希望的信念、奋起反抗的决心、不畏压迫的勇气,也更小心维护girls help girls这句话的初心,别让污名遮住了它的光芒
工整到无聊的电影。。。
它是怎么做到让这个不错的题材最后呈现出这样一种全方位的难看的?…尤其讨厌Daisy之外的那个女记者,从她去采访却对受害者家属泄露了受害者隐私,还自己坐在车里跟同事哭诉那一幕开始对这个角色心生无限厌恶。必须打出一个不及格,现实题材明明是有格外的buff,成品太垃圾了。
预算:3200万首周末票房:221万北美票房:582万全球票房:1394万上映日期:22.11.18上映周数:5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2023北美最高排名:6发行方:Universal Pictures
讲出来,好重要
印象中还是在读研期间,获知了韦恩斯坦性侵事件以及后面的#MeToo运动,然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掀起了一场全球的风暴。但这个片子和想象中的还挺不一样的,它不是那种你已经知道结果了女性挨个站出来去抗争揭露和控诉的“大爽片”的思路,而是把焦点放在这一切的最开始,也就是NYT记者去抽丝剥茧一层层给你剥开真相来龙去脉的那个阶段,也是调查频频受挫不断被拒绝威胁自我怀疑又硬撑着坚持下去的那个阶段,也因此才显得更加令人无奈心疼和不寒而栗。影片的讲述方式很克制,最后一段众多女性年轻时的平行蒙太奇把这个长达数十年的噩梦推向了一个高潮,所有血红色书写的不同语言的“She Said”,构成了全片最骇人的一幕。这件事过去几年了,世界有变好吗?好像也没有。最后,是“她说”,不是“听她说”或者“让她说”,把主语和主动权还给她们。
- 过于自恋的聚焦,更像是为了完成人物而进行的写作;某些短暂的姿态依旧具备力量
除了海报不错(不是豆瓣这张)其它没什么好说的
工整不一定是这部影片的缺点(毕竟结尾是依靠剧本的工整才翻上去的),但温吞一定是。玛丽亚·施拉德在几乎每一个小段落的结尾都试图通过加快配乐和剪辑节奏来营造危机感和速度感,但影片仍然落入了繁复对话的窠臼之中。可是言语在电影里是最缺乏力量的啊,当声、画、调度都缺席,你很难感受到受害者们的恐惧和愤怒,记者们的不忿与不甘,甚至都体会不到多少悲伤,像一拳拳打在了棉花上。这是她们的故事,可到头来,我甚至都不太了解她们。她们是什么样的人?她们正在经历些什么?她们说的话改变了什么?无论是心怀良知的记者们还是勇敢说出真相的她们,我们都很难从影片中找到答案。
Zoe好可爱。most supportive kind of maternity leave colleague there can be。reporting twins笑死。Morton的戏太好了。结尾前闪回的一个小片段,是全片最有灵气的部分。竟然有两处通过加班来表现紧张感,但从不给你看在加班搞啥,一个大厦的远景结束。本片重复场景有:带娃、过马路 x N,坐在餐馆甲乙丙丁,按门铃
看完之后去读了一遍纽约时报的那篇报道,克制的描述后面原来是这样曲折的故事。看到那个拿出保密合同的女士把文件放在桌上然后毅然走掉,以及最后两位女性同意在报道中实名……我在影院里哇哇大哭。“为了其他年轻女性做正确的事”或者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遭受相同的待遇”,看起来是很理所应当的理由,其实这样站出来公开指责一个有权有势的男人,顶着被荡妇羞辱被当作花边新闻的风险和权力的迫害,是需要怎样非凡的勇气的呀。好故事,好故事,每一个有勇气的女人都不应该被忘掉,虽然拍得太平庸了还是愿意为了故事给五星。
2.5制作蛮差的 光展现过程 社会表达呢?
中规中矩吧,配乐太多了,但永远会为这样的题材感动,记者需要不止一点点的理想主义,还有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信念。(原来是在真《纽约时报》办公室拍的啊!
Girls help girls. 好多厉害的女演员啊!不乏动人的瞬间。Brad Pitt 是制片人之一。
跟《聚焦》类似,更像一部新闻职场片,展现两位女性调查记者如何深入臭名昭著的好莱坞性侵案背后,艰难地揭露事实真相,最终做出了这个时代最振聋发聩的深度报道。从记者追踪事件的行动力、沟通力、抗压力,到技术处理报道稿件的职业素养,及至《纽约时报》这种老牌杂志的运行系统、工作框架和规范流程,皆树立了教科书级别的典范。#Metoo运动发展至全球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要感谢艾什莉等第一批实名站出来说出自身遭遇的女性。这些或愤怒、或悲伤、或恐惧的诉说,值得被更多人听见,更理应形成撼动整个性别权力结构的火种力量。
这部片确实是聚焦之后,拍对调查记者如何写热点报道过程算好的电影。演员是最大亮点,几位演员的表现足够增加戏剧性,尤其是詹妮弗艾利。但是,我觉得,一部如此严肃题材的电影,在细节上一定要花心思,这电影有一场说是在香港一家小餐馆的戏,墙上和其他出现的中文招牌全部都是乱写的,有些甚至都看不出是中国字了…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以及中餐厅遍地的时代,犯这种低级错误真是给整部片扣分,尤其可笑的是在结尾出现的大红色中文的“她說”…都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故意的了。
为了政治投机的产物,粗糙到不可称其为电影
前面太难看进去了。and 啊,凯瑞。
6
看来我是看不了这类电影,心不够静!
欧美大人物压榨女性被揭发的真实事件。紧跟热点的赚钱电影。主要呈现了记者的调查过程和事件人物的采访。比较优秀的是影片完全规避了嫌疑人的出现和女性受害场面,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体验到面对职场侵害的压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