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2> 我可能是个泪点超低的人,尤其是在看这种类型时,我不理解什么剧算是好剧,什么东西能打动人,但这部剧,目前为止,真的很良心。
有美人名将,也有小人物的生死,是呀,这个国家本就不是个别几个人保卫起来的,每个人都有参与进来。
张学良的演员掌握的很不错,无法出兵的揪心,祖业落寞的无奈,一个堂堂少帅,却要倚靠鸦片入眠。
心疼之余,只有无奈的叹息,世道艰难,身不由己……我挺欣赏拍正剧的演员,有一份认真拍戏的态度在那里。
对了,这个演员叫周航。
好吧,我不打算剧透很多,诚心安利这部剧,抗日神剧的请绕弯,这里只有用血肉拼搏护我河山的普通人。
1——4集这四集里印象很深的有几个镜头!
1.张学良的无奈和隐忍,演员的度把握的很好,在本庄繁游说面前,他大义凛然,与张海鹏的小人形象对比鲜明,更是与溥仪的懦弱截然相反,美人爱名将,这个少帅不虚传。
2.国联风雨中的施肇基,我不止一次感叹得亏他心脏好,不然非要气死,日本人的傲慢,别国的擦边球,我们国弱,就应该讨不回一个公道吗?
他的据理力争,他的努力,我们看到了。
3.宋庆龄的涸辙之鱼。
4.马占山,这个大叔有点萌,张海鹏悬赏一万元要他的人头,他悬赏一块钱要张海鹏的人头。
大事面前决不含糊,我喜欢大叔那句:我家的大关东,绝不容你小鬼子横行!
这本该就是我们的河山,感谢你们,守住家园,让我们可以在而今幸福的矫情。
第5集深夜里看完第五集,可以说是热血沸腾,马占山大叔果然厉害,江桥战役不给日本人甜头。
蒙古曲子真的好听,我泱泱华夏还是有很多血性之人。
希望哲别喝到一口烧刀子,这个出场不过五分钟的男人,彻底戳中我的泪点。
这集的五郎超级讨厌,你的儿子死了,你很难过,难道我中国人的命不是命吗?
大叔好心,把尸体和遗物送还,却以为是羞辱。
真的是,日军的这个脑回路,我不是很了解。
这部剧你们慢慢看,会发现,日本有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这名字起的,害怕不能名垂千古吗?
好吧,充其量也就是遗臭万年罢了。
马占山大叔的粗口好萌,大叔是不会听军令的大叔,但他守住了民心。
起码,战火之中,给了百姓一个关于名字的依靠。
江桥战役,注定被我们记住。
河山不朽,浩气长存。
给哲别,以及每一个向死而生的你们。
<图片3>6——7集川岛芳子可真是个乱世魔女,大清的十四格格,讽刺的日本间谍,她把溥仪拿的死死的。
不得不说,鱼旦的溥仪有些可爱又可怜,皇亲贵胄,托着一大家子,在乱世里受尽摆布。
日本人真的可恨,炸了我们的图书馆,文化岂是一朝一夕就可毁灭的。
上海文化界的众位我也是十分感动,每个人不会犹豫,以笔杆宣战。
宋氏三姐妹终于同台,气质风华。
上海守卫军装备差,坚持死守,终究是忠心为国的人多。
顾维钧的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好吧,我同样超级佩服他的心脏。
有这么个历史,真的是特别讨厌战争,如今这盛世,感谢前人,每一夜的山高水长,都有忠魂燃烧的光芒。
《东方战场》以长篇画卷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杀,并栩栩如 生地刻画了一大批风云人物群像,更重要的是,该剧不仅囊括了二战期间东方战场的重大历史事件,还 描绘了扑朔迷离的间谍战、敌后战争、隐蔽战线;政党操戈、国家肉搏、民族泣血;忠诚与背叛、阴谋 与爱情。
(安徽电视台评)【海孜整理】观剧十大关键词索引:《开国元勋》(16位领袖和元帅)《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第一次革命)《国军抗日十大名将》《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纪录片)...近几年经典历史题材影视推荐: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百团大战...电视: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亮剑...
《东方战场》向我们展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
东北抗日联军的杨靖宇将军被困绝地,吃树皮吞棉花,壮烈报国。
赵一曼政委视死如归,面对日本鬼子的严刑逼供,顽强不屈。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利益,兵谏西安。
张自忠将军亲临前线,身中数弹,英勇牺牲。
左权将军为了掩护老百姓撤退,身负重伤,在敌人的炮火中为国捐躯。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为了正义,不远万里深入中国抗日前线,不幸感染病毒,客死异乡,毛主席为他的牺牲深表痛惜,还撰写文章高度赞扬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品质。
看了很多评论,都是些变着法装比的。
不说横向比较市场的抗战片,全是想我心里的抗战剧是怎么样。
它没达到,我就要喷。
从来都是这样,评价一个事物,不说出他的缺点就好像不够有水平,装比惯性心理发挥的淋漓尽致。
下面说自己观点:本国演员只能演本国人物;军队士官请的是武警官兵,精气神明显不一样;详细介绍一万四千多人物,有我们熟悉的蒋介石,毛泽东,张学良,杨靖宇。
也有我们不熟悉的马占山,池步洲,杨成武;文戏很赞,武戏的热血激昂下也有文戏的柔情似水,比如池步洲和白滨英子的爱情,高桥宪一妻子的无奈,甚至汪精卫也有苦衷,最后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并没有一棒子打死;特效也比较好(相对来说):只说一个细节,爆炸过后的弹坑很不起眼,但是也做的逼真,能感受到剧组的用心,你要是硬跟大片比特效,当我没说话。
以上是我横向比较的结果。
有不同意见,欢迎来交流,胡搅蛮缠无脑喷的走开。
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着重描述了很多之前并未仔细描述过的历史事件,同步描述了国内各时间段各地抗战情况。
拍得很仔细!
演员演得也好。
到最后审判的场景是以往影视中很少见的。
有些镜头是《铁血红安》套拍的,但也不影响剧情。
就电视剧而言,堪称上乘。
要是拍成电影,大概能堪称史诗般的作品。
只是感觉后面的一些集(主席的发型改变了,一些片段也不如先前细致)是不是换了导演?
电视剧《东方战场》部分剧集名字如下:第1集:918事变第2集:抗战的开始第3集:张海鹏投敌 斗争的开始第4集:明争暗斗 风起云涌第5集:溥仪选边站 黑龙江热战第6集:马占山殊死抵抗第7集:上海一二八事变第8集:伪满洲国成立第10集:抵抗失利 日军猖狂第11集:张学良辞职休整第12集:长城亦失守 溥仪登基第13集:赵一曼被捕第15集:西安事变第16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17集:卢沟桥事变第18集:开辟华东战场第19集:上海热战第20集:共产党积极行动第22集:平型关战事在即第23集:平型关大捷第24集:夜袭日军机场第25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第26集:苏联援中第27集:南京沦陷第28集:白求恩来华第29集:徐州会战第30集:台儿庄战役第31集:血战长空第33集:马当要塞失守第34集:武汉将失第35集:围歼日军106师团第36集:武汉大撤退第37集:黄河大合唱创作伊始第38集:谍报工作紧锣密鼓第41集:阿部规秀战死第42集:白求恩牺牲第43集:杨靖宇壮烈牺牲第44集:张自忠殉国第45集:百团大战第46集:国共破裂第47集:国共关系修复第48集:长沙会战第50集:飞虎队初战告捷第51集:电波行动第52集:中国远征军出战第53集:远征军撤退第54集:左权壮烈牺牲第55集:日军大扫荡第56集:中途岛战役第57集:山本五十六大难临头第58集:地道战第59集:日军兵败如山倒第60集:新四军大反攻第61集:雅尔塔会议第62集:日军大势已去第64集:日本投降第65集:二战彻底结束第66集:东京大审判
十分钟后弃剧,不是历史,依然是宣传剧。
是张学良下令的不抵抗,这一点张自己晚年在美国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明过了。
所谓的蒋下令不抵抗是中供的宣传。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只是占领了沈阳,并没能马上占领东北全境。
沈阳沦陷后,蒋介石和国名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守住锦州,牵制日军,积极策应黑龙江省马占山将军的抗战。
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
12月8日,针对张学良准备放弃锦州,蒋介石致电张:“锦州军队勿撤退。
” 此后,蒋介石下野,12月25日、12月30日,南京新上台的孙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在锦州“积极抵抗”。
但张仍放弃锦州逃入关内终致东北全境沦陷。
前几天南海局势紧张,中国政府态度明确,全国上下万众齐心,令笔者深感鼓舞。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是世界格局复杂,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令狼子野心有可乘之机。
眼下正在热播的《东方战场》便是一部俯瞰历史风云,瞻仰抗战伟业的战场大戏。
透过这部杰出的作品,我们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当年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铁蹄下,我们的先辈如何英勇无畏,捍卫大好河山,剧中气势磅礴的硝烟与战火,复杂微妙的国际形势,除了能够让我们回望历史风云,同时也可以作为精神灯塔,点亮我们永不褪色的红色之心,凝聚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宏观叙事还原东方战场自6月23日播出以来,《东方战场》以史诗级的手笔,全方位的宏观叙事令整个荧屏界为之一振,抗战剧例来是热门类型,涌现过无数佳作名篇,风格多样,角度多样,只是可惜都是从局部战役入手,从未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东方战场》一样聚沙成塔,把整个抗战历程都浓缩在一张画布上。
回顾那些年,家喻户晓的抗战剧,若非游击抗日,就是特工谍战,偶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也只是整个抗战历程中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东方战场》放眼国际视野,不仅展现了自1931年“9•18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间,漫漫十四年抗战豪情,把中国共产党如何迅速建立抗战方略,积极组织抗战,成为东方战场上的中流砥柱的光荣历程,同时也聚焦历史风云,从西方视角看东方战争,苏联、美国、英国的态度,德国法西斯灭亡对东方战场的微妙影响,滇缅战争、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德黑兰会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战役或事件,虽然与中国本土抗战没有直接关联,却令东方战场发生转变的事件,都得到了真实并不失艺术化的再现。
从马占山的江桥会战,东方抗联保持星星之火,溥仪在日本人挟持下的黄粱一梦,伪满州国成立、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径,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中国远征军,历史被全方位的展现。
漫漫征途,血色山河,要从头至尾演绎,达到战争文献的标准,也符合戏剧作品的标准,谈何容易,但是《东方战场》却做到了。
而为了重现这些硝烟,剧组斥资两亿,辗转14省、跨度3万公里实景拍摄,完成了世界荧屏史上的最大壮举。
美国白宫、日本皇宫、斯大林的办公室,这些场景也根据历史资料进行了等比重建,有名有姓的1200多位历史人物,500多位外籍演员,4万武警官兵,逾万人次的群演,只为了记录二战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光辉一页。
客观视角刻画人物群像在保持宏大的视野同事,随着剧情的深入与展开,观众也会惊喜的发现《东方战场》对书写历史的态度也比从前更客观更公正,由成百上千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的人物群像,脱离了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非黑即白的笔法。
除了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从坚决抗日血战江桥的马战山,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赵尚志,到后期数次正面会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局部,都有鲜活刻画的人物做支撑,包括历史上比较敏感的少帅张学良,一度退缩保全实力的蒋介石,神秘的传奇军统当家人戴笠,上海滩传奇杜月笙,本剧都没有简单化的处理,而是细致的演绎出他们的转变,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也没有掩盖,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详实可信。
通过以往的历史和文艺作品,观众对抗战期间的很多大事情都有所了解,但真正把这一段历史化零为整,形成整体的脉络,《东方战场》是第一次。
影片对于细节的演绎是严谨考证且富有揭秘色彩的,例如第47集中美国代表来到中国,对国民党施压,周恩来应宋美龄宴请,在就国民党犯下的种种罪行与蒋介石针锋相对,宋美龄则推卸责任,一场饭桌上的博奕把当时的国共关系演绎得非常清晰,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像这样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剧中随处可见。
同时,文艺界的梅兰芳,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都鲜活饱满的塑造,在近斯播出的剧情中,冼星海创作《黄河大河唱》的过程,展现这首经典之歌背后的点点滴滴,给影片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商业与艺术并重打造年度剧王宏观叙事,客观视角,细微演绎,既是商业巨制,同时也是历史文献,《东方战场》凭着别样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收视率持续走高。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史诗,收视成绩效并不能说明全部,通过该剧,让更多的年轻人全面并深入的了解抗战,这份使命和意义,在今天看来,无比厚重与深远。
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不是中国拖住了日本,日军30个师团和希特勒在南非会师了;斯大林则说如果没有中国在东方战场的抵抗,关东军会和德国人同时到达莫斯科城下,东方战争之于二战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于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历史的真相,才能把握今天,更好的走向未来。
光看机枪连那一段就很无耻,三分钟干死一个日军连队,又诞生了什么地下党组织,什么李天白,你咋这牛逼呢真不知道给五星的是什么心理,不能肯管的评价吗,,,,,,,,真的无语了光看机枪连那一段就很无耻,三分钟干死一个日军连队,又诞生了什么地下党组织,什么李天白,你咋这牛逼呢真不知道给五星的是什么心理,不能肯管的评价吗,,,,,,,,真的无语了
从2015年年初知道《东方战场》这部剧,在网上搜了搜,便一直期待它的上映。
等了一年多,耐心都快被磨平的时候,今年6月开播。
原本满心期待,然而现在只剩下了失望。
首先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了解不多,但就电视剧而言,个人认为还是拍的不错,把马占山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
(马占山真的给这部剧添色不少,因为很多人物都很苍白,而他很真实)然而接下来,却越来越多的bug。
九一八事变,没有描写下东北军有两只队伍殊死抵抗,反而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李天白在当英雄。
特别是马占山知晓李天白身份后说的那一番话,简直苏到飞起匪夷所思。
淞沪抗战,张治中的第五军不见踪影,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
太多的浓墨色彩给了张学良,让我看了十几集都快以为是《张学良传》。
山海关战役凭空出现的苏娅,跟她老公一样外挂全开,一脸傻白甜的形象,任凭周围人都死了,自己还是金刚不坏之身。
最后的最后,很想知道苏娅是怎么跑出来的?
对苏娅的描写都比安德馨营长多,也是很醉。
此外,这部电视剧对赵一曼的刻画特别糟糕。
好几个片段都是尴尬地让我看不下去,大义凛然的感觉被演绎成了舞台剧,许多话太空洞与刻意,尤其演员在面对日军时的表情与说话语气,带给我的感觉就跟这部剧宋庆龄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个人认为《东北抗日联军》这部电视剧不错,很真切刻画了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形象。
七七事变是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然而29军赵登禹将军,在平津战役脸都没露。
淞沪会战是我最期待的战役之一,然而却支离破碎。
许多重要的坚守都没讲,仅仅是画面切到一堆人拿着机枪在进攻然后就切换了。
阎海文的“中国没有被俘空军”这句话也没了,沈崇海陈锡纯驾驶飞机猛撞“出云号”也没了。
这些都是之前我万分期待的片段。
罗店战役避重就轻,姚子青全营的坚守,就浓缩为姚子青被杀?
意义何在?
最后的四行仓库最为重要的升国旗片段也没了。
最神圣鼓舞人心的一幕都不存在了,整个淞沪会战还剩下什么?
既然没有就干脆别拍杨慧敏,免得露了个面别人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太原会战之前我们做过很多猜测,因为之前许多电影都拍的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我们都很期待这次《东方战场》要怎么拍。
然而事实证明,这次拍的比别的电视剧电影还要糟糕。
浓烈的色彩对比(不知道从哪个片剪接的)让人分分钟出戏,平型关大捷都是《太行山上》的影子,阳明堡倒还说的过去,但最关键的忻口战役就一笔带过,连影子都没露。
期待的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将军也就被忽略了。
太原失陷也是一句话就结束。
这样的太原会战还剩下什么?
此前看过许多南京的片子,大多着重于大屠杀,南京保卫战也就是一副“守军仓皇溃退”的形象。
然而坚守八天,11位中国将军殉国,5万将士牺牲,这中间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不能被忽视。
所以一直期盼能有客观反应南京保卫战的电视剧。
然而,也是自己想太多了。
基本没有,有的出现片段也是无关紧要的打打杀杀,雨花台紫金山中华门等惨烈的战役统统没有体现,(之前很期待看到高致嵩、朱赤、易安华等诸位将军,然而没有)。
大屠杀也是尽情剪接别的老片,毫无诚意。
此外,还是要吐槽一下空军的bug。
除了阎海文以外,李桂丹也被安排成和高志航同天牺牲(然而两人牺牲的年份也不相同,李桂丹也明明是在武汉空战中牺牲,也不是撞击同归于尽)。
好吧乐以琴刘粹刚也就直接交代完了,完全没让人理解真正空军的姿态与英勇。
陈怀民的片段倒还好,但最后那段选个姑娘朗读陈怀民姐姐的信,矫情做作地我忍不住快进。
丧失至亲的哀痛,全被朗读地和学校演讲大赛一样,竟然读出了慷慨激昂的快活感而不是深沉的悲思?
难以理解。
海军的篇幅更是小的莫名其妙,仅仅一个中山舰沉没就概括了全部海军了,失望。
海军这么一个英勇的群体甚至没有某些个体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徐州会战也跟没有一样。
滕县临沂台儿庄冒个泡就过去了,甚至都没有池步洲出现的时间多吧?
不是很能理解一个重大的会战就是以这么昙花一现的姿态来呈现。
那我还不如去看纪录片。
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丝毫不能从这部剧里学到什么。
接下来连着数集是八路军的片段。
最好笑的是一首歌都可以讲这么长的时间(忻口南京的将士笑了,我算啥?
)修滇缅公路的片段虽然少,但大体还是满意的。
老人、妇女、孩子的共同努力,心酸而动容。
但不得不愤怒电视剧对张自忠将军的敷衍。
他露脸时间还没池步洲妻子多?
没赵一荻多?
没李天白多?
连最后的殉国战都拍的毫无诚意莫名其妙,感觉就是直接给他一死了之。
这就是本部剧最大的问题,许多重要的人物,那些牺牲的将士以及某些重大战役,都没有一些虚构人物或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出现的时间多?
细节方面处理不当,又有部分与史实出入。
人物刻画苍白无力,仅仅用大段大段的旁白来堆砌,毫无特色与个性(一副纪录片即视感)。
长沙会战篇幅短的如同没有,所以不做任何评价。
入缅作战,基本还是满意的(这么小的篇幅能拍成这样也不容易)。
杜聿明的形象也很正面,特别是和史迪威对话,觉得他够霸气。
新38师进印度也觉得比《中国远征军》拍的好,《远征军》那里拍的孙立人没什么表情略窝囊。
然而戴安澜将军的遗体不是因为高度腐烂而火化了么?
这么严重的错误也犯,佩服剧组。
之后神一般的出现赵一荻。
这部片也美化了英国佬,不然真的会掀起仇恨吧。
炸桥不让国军撤退,武器宁愿留给日本人也不给国军,大溃退导致没一场会战打起来……数不胜数啊,害死戴安澜等远征军将士的很大一部分因素。
野人山撤退的悲剧,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感没有演出来,因为篇幅太少了,无法展开。
目前就看到这里。
想了解历史的,还是读读《国殇》这部书吧。
最后忍不住想吐槽电视剧里给宋庆龄的设定,每次出现都是圣母普济天下的即视感,长篇大论的话语加上那种配音,活脱脱花瓶的感觉,真的很尴尬。
(不过毕竟80集的剪成了66集,也不能指望这部剧有多好了)【8.1最后一次更新。
针对这篇长评的问题,因为是我七月份开始边追边写的,看到哪里就更新一次,所以难免像流水账。
因为现在要开学了所以也没空推翻重写一篇总的长评。
所以大家来看的将就一下,就把这篇当作流水账似的吐槽吧。
没有办法面面俱到,只是自己看的时候有感而发针对性而已。
】
想知道多少人跟我一样看了十分钟弃剧的
忘记过去,必然没有未来
刻画了非常多或大或小的人物细节,众多场景,众多演员是战争中的群像,值得敬佩。战争是由高阶的思想为指导,才能发动起来,而战争的结果,各国政治家都能判断出来谁将赢得胜利,战争依然是持续下来,直到推进本土才不得不宣布投降,以至于投降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真正到最后也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做到战争最少。
从配音就能看出制作精良很有诚意啊
白瞎了这么多好演员的演技
居然有袁咏仪
脸谱化
虽然编剧和导演的本意是好的,想还原史实,让国人重新认识十四年抗战,也展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件,但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表现上流水账居多,剧情编排混乱,战役解析肤浅,空话推销居多,逻辑层次不明,让人对战争态势的演变很难理解接受。
有点像纪录片的电视剧,还可以吧……
一开始为了看溥仪的,后来看完了整个剧
这是一部配音很神奇的电视剧,所有的外语(英法美德日俄)配音都特别纯正,完全没有国内其他电视剧一听就很生硬的感觉,甚至连韩国人说英语的那种怪调都一模一样,然,所有的方言都一塌糊涂,像是外国人在说汉语,每次听到那诡异的湖南话我都忍不住翻白眼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觉得失望,疏漏太多了,不过俞飞鸿真的很有气质
战争场面是同类剧里最好的,尤其是空战,拍的真心不错。但是剧情嘛,也就是那回事,尤其是九一八老蒋下命令不抵抗那段,严重违背历史。凡是有“中流砥柱”出现的镜头我都是快进看的。
中规中矩亮点不多,场景服装挺还原的,选角好评
俞飞鸿真好看
总要比雷剧好
尽管有错漏,但并不影响这作为一部大格局的历史片
反正只看了溥仪的cut。鱼旦说拍马上天下的时候叶大小姐压根没认出自己是东方战场的溥仪也是real醉…
打低分的那些人你们也只配去看神剧了,这么好的历史战争片还嫌弃。
跟一般的战争片都不太一样,有纪录片的感觉,讲述了整个二战中亚洲战场,很详尽也很特别。都是很有经验的演员,把握得比较到位。观众向来对战争片太过苛刻,看评分太低,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