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把我们带入一个油画世界,吉卜力的电影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美丽的画面。
故事情节在杏奈(小说中的安娜)和玛妮一次次的相遇推进,直到后来才突然明白这是一个孙女和外祖母的故事。
忘不了电影的音乐和月光下的那场舞,也许以我们的眼光去看电影总有些不完美,可是在孩子们的眼里她们之间的感情是动人的。
从宫崎骏退休后,米林宏昌顶这巨大的压力去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部作品。
我们应该为他的勇气而赞扬。
他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摆脱宫老的束缚,这样宏昌才可以完成蜕变。
吉普力工作室的电影总是不会让人空手而归,电影的画质非常好,实在是看风景油画养眼的好地方。
这回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比较小众群体的故事,“这世界存在着用眼睛看不见的魔法圈,圈圈分成圈外和圈内,这些是在圈内的人,而我是在圈外的人。
”电影主人公杏奈就是以这样的开场自白道出了内心孤独寂寞又无能为力的艰难境况。
这也将是整部电影接下来围绕主人公面对这样的困境将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我是很能理解杏奈的,初次拜访大岩一家时太过正经紧的客套话,碍于情面大岩阿姨带她去拜访友人时的拘谨约束以及她对其女儿的示好却被她认为对方多管闲事揭她的短而反击别人,发现自己错了又不好意思认错索性懊恼气急的跑开逃避,种种行径都在向世人展示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是怎样别扭困难的跟别人打交道的。
外界的人和事在杏奈看来是那么的复杂而难以应付,别人看来轻松愉快的社交却只会给她带来不自然不放松的恐惧。
那就干脆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吧,将心力倾注于画笔与速写本里,欣赏着自己的画,有模有样,太有成就感了。
其实受限于当时的技法与主观限制,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这样的感受,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画的,其实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有在日后自己更上一层楼时才会发现原来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不过那都是后话了,只有这样的成就感才能支撑自己有动力与兴趣接着进步。
回归正题,画画是杏奈唯一自信且能够借此向外界证明自己的仅有的高地,可不是嘛,日常的习练与可能存在的天赋足够把周围的同学甩了不下一条街,如果自己付出汗水的“画作”得以昭告天下迎来如潮的好评谁不想呢,但她太矜持,所以当在影片刚开始老师象征性伸手要看她的画,她欲拒还迎的伸手准备把画递给老师时,她内心是已经捧起双手准备接下老师的赞赏的,也许还会引来周围同学的围观与赞赏。
可是在递的过程中老师的注意力被其他事吸引过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原来老师想看画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自己的认真换来对方的随意,真是让人羞恼,感觉被冒犯羞辱一般,心理巨大的落差让她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当时就犯了哮喘旧疾。
“可能杏奈比较内向吧”“那算内向吗?
”“好啦!
你别说了。
”一个好心的同学委婉的说法被另一个同学差点说破了,养母与杏奈的同学对话里察觉到杏奈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又让你破费了”杏奈对养母这样说道,这是连养母都能感觉到杏奈对自己的隔阂。
何止是内向,简直是内向到极致的孤僻了。
杏奈就是这样一位极度缺乏安全感且缺爱的一个孩子,这样的敏感内向郁郁寡欢或许也是她身体不太好的原因吧。
不得不说身为孤儿的孩子是非常脆弱的,玻璃心的孩子也是最难呵护的。
“12岁啊,确实是一个比较难琢磨的年纪”养父这样说道,相框里灿烂无邪的笑容说明在杏奈更小年纪时她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可爱,可是在某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看到了抽屉里那一个写有救济金的信封后,开始懂事的杏奈敏感的感觉养母一家并不是真的爱他,她开始多疑,沉默寡言,开始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寄居的屋檐,她封闭内心,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就会忽略外界对她传达的信息。
送她到北海道大岩家的修养身心是她养母关心她的举动,杏奈敏感的以为是被嫌弃,这是在她看到信封之后的又一强力佐证,她在大岩夫妇面前称呼养母为阿姨让神经大条的大岩先生一头雾水,然而养母眼含泪水望着她坐车远去确是爱的证明。
只有到电影过了一半杏奈将这个痛苦的秘密哭诉给玛尼我才恍然大悟,那封薄薄的救济金信封一直以来是12岁的信奈的一块心结,这也是导致杏奈自闭的罪魁祸首。
原来作为一个孤儿是要需要面对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呀,他们必须要比有爹妈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爱才行,这也是如果要领养一个孩子或者拐卖孩子最好要趁孩子不记事的原因,这让我感觉到我是多么的幸运,有亲生父母,别人家有的我大抵也有。
影片短短四五分钟将问题紧要的大致介绍之后,主人公就去了北海道,那里有个大岩夫妇,大岩女士有个很想见主人公的好朋友角屋女士,而角屋女士还有一个女儿只大主人公一岁的信子,而且她们俩还被大岩女士安排一起去玩,原以为影片接下来就是讲述主人公是怎样跟小胖妹信子欢快的玩耍结下深厚的友谊之花且顺便打开心结重新焕发活力的故事,就算在杏奈骂信子是“胖猪”之后两人不欢而散我也预期对接下来两人将怎样马上的和好,可惜导演米林宏昌就是不走寻常路,他就是要调你吊胃口,就不随你的愿。
如果难以进入别人的内心是作为芸芸众生的能力限制而使得A计划流产,那么只好祭出可以看破人心的鬼魂这一开挂的大招作为解开主人公心结的一个突破口B计划了,影片为了牵引出这个B计划用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做了铺垫,小胖妹就此被踢开一边凉快去了(导演好残忍!!
)!
接下来的遭遇就有些玄乎了,原来大岩先生对谷仓的调侃说有闹鬼不成想也是真有其事的,与金发蓝眼与主人公同龄的小美女玛尼的认识也是借着主人公对一栋很有眼缘的老房子开始的。
这栋吸引杏奈的老旧房子会突然间焕然一新,华灯熠熠,高朋满座;玛尼能稳稳当当的站在小木船尖儿上而不会掉下来;与玛尼欢快的玩耍突然不见了;有时自己与玛尼道别,然后就在路上、草丛里扑街睡觉直到自己醒来或者被人发现;玛尼一再要求杏奈不要把她俩的事跟他人提起......总总迹象都表明玛尼其实是住在老房子里面的一个亡魂。
这么一说也许有一点吓人,也只有12岁的杏奈傻乎乎的蒙在鼓里,但我们也看到这鬼也是只好鬼,简直是主人公的贴心好闺蜜啊好不啦,而且这鬼也不是谁有那么好的福气想见就能见的。
这是影片里做的比较明显的给人察觉有关人鬼情未了的镜头,其实是在放松你的警惕,算是条明线,还有一条暗线,这里我就先不说了,原因嘛嘿嘿,现在这么早说就没意思啦。
然后影片就是讲述这一对闺蜜的养成史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出鬼没(其实就是鬼啦)的玛尼是如何慢慢开导主人公并引导她知道真相,并且安慰主人公,不要伤心啦,你看,其实玛尼我过得比你还惨,虽然家境不错,但老爸日理万机没什么机会管我,老妈是个只顾自己到处游山玩水也不管我的人,我是个爹不疼妈不爱的孩子,管家婆也是个跟容嬷嬷有的一拼的人,两个双胞胎姐妹花就是管家婆容嬷嬷的打手,豪门深似海,这是一个白富美的悲哀啊!
好在还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尔康同志哦说错了是和彦同志。
说到情深处,涕泪俱下好不悲惨。
“没有人故意让你害怕吗?
”玛尼问道。
“没有!
故意捉弄的更没有”主人公义愤填膺的回答,“那你真是很幸福,我....如果是你就好了”。
于是我发现比较惨还是玛尼,不过人家是给主人公树立坚强有爱的版样。
主人公要带人家去谷仓,证明什么妖魔鬼怪都是骗人的,结果在那里搞的跟妖魔鬼怪一样吓人的就是玛尼同志好不好,搞得主人公吓的跑出来扑街,真搞不懂这是什么情况。
有关玛尼后续身世详情就由玛尼的儿时玩伴久子小姐补充完整,从久子小姐的娓娓道来之中我才猜到主人公的身世,主人公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而且刚好玛尼也有,原来玛尼是主人公的外婆!
于是我就脑补,老婆婆落难,孙女没人照看,于是老婆婆玛尼家乡的乡亲们知道了,乡亲们的亲戚们自然而然就听闻了这个消息,刚好乡亲们的亲戚里有人不孕遗憾不能生小孩,所以也就近水楼台的把这个可爱的孩子领养走了。
所以主人公才有机会回到外婆的故乡,要不然哪有那么多的巧合刚好去养病的地方就是她外婆的故乡。
为什么大岩夫妇跟养父母没有提起这事?
好像既然养父母隐瞒不了已经记事的孩子被领养的事实,那应该坦白的说出主人公的身世才对啊?
嗯,孩子还太小,等长大了在跟她说吧。
这是一部缺乏亲情之爱的青春萌动的小女孩在关键时刻逝去的祖宗跑回来给她补爱,变成天使保护她的故事。
故事结局也是很美满,这次疗伤之旅圆满结束。
好啦,这次说的太多了,这也是我不能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的交代一件事情的缺点,不过说了这么多,我也想了很多,仔细想的过程中还懂了很多道理,看来看电影些个影评不管写的好与否,只要认真的写,还是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的。
看完吉卜力工作室的《回忆中的玛妮》,很久没有这么感动过了:里边有海湾、明信片、屋檐下小鸟啄巢,最令人忘怀的是美如仙境的湿地大房子,一扇朝着湖泊开着的窗里透着灯光,少女玛妮宛如广阔湿地中的一叶扁舟孤独而努力地活着看的过程有点悲伤,如玛妮出身富贵父母却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被仆人虐待;杏奈虽被养父母爱着却老是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养父母是为了抚养金才收留她;玛妮的女儿因为玛妮进疗养院无力抚养将其从小送到寄宿学校导致性情大变,冷漠自私。
而这种种,很多却是由于误会,如何让孩子理解大人的爱与付出呢?
……想起我的小宝,如何设身处地地理解小宝眼中的世界,如何了解小宝看待世界、对待亲情和友情的方式?
毕竟童年的美好,那只是成年后褪去各种负面后的印象,其实童年少年也有颗敏感、孤独不安的心,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有成长的不安、父母一吵架就怕他们离婚、对自己的不自信、合群的压力、父母老师责备的压力和学业的各种压力,但正如原著所说的“爱是有魔法的,可以战胜成长中的一切不安与孤独”。
我决定去整本插画版的原著来看!
片尾曲fine on the outside也很赞!
阳光透过厚重的云,风吹过,碧蓝的海水泛着白浪涌向沙滩,两个人背对背十指相扣,初见电影海报图片,就认定这是一部唯美的爱情动画片,以为杏奈是男孩子(她真的很像安静的男孩子)。
不过杏奈是个女生,孤独敏感有些自卑的女孩。
当她遇到玛妮,奇怪的心门被打开了,她见到这个梦中的女孩会脸红,会想和她成为朋友,虽然是玛妮主动的伸出了手,主动第一次拥抱,但是她不会像拒绝别人的友善那样拒绝她,而是一惊继而羞涩接受,她惊的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女孩会拉她的手拥抱她。
杏奈和 玛妮之间是友情?
是爱情?
这点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原来定格为亲情,正是玛妮与杏奈的亲情,让幼小的杏奈凭借小时候听祖母的故事幻想出了年轻的祖母,对玛妮呼喊原谅她了,那一刻她也释放了自己对身世的耿耿于怀。
不过不可否认,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之间确实有类似爱情的感觉。
从杏奈最开始的脸红,舞会上吃醋,最后在阁楼上想保护玛妮的种种,都不是一般友情 (虽然女孩子之间有时会吃醋,但是杏奈吃她男朋友的醋实在是...),不过女生本就心思细密,有些事与爱只有女孩之间才能分享,所以闺蜜们的感情或许可以归为友情之上爱情未满吧也就无需追寻她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情愫了这种女生间特有的感觉,的确也是很美好的。
友情、爱情、亲情,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如果不去人为界定,或有交叉也未可知。
如果杏奈一开始就是一个羞涩的男生,那这是爱情的感觉无疑了,相信也不会让影片失色的。
如果想象一下玛妮是几十年后祖母的形象,她牵着杏奈的手,拥抱杏奈,教杏奈划船跳舞,发生的这所有一起也都可以解释为玛妮对杏奈亲情。
总之,非常喜欢的影片,画面很细腻,人物的情感流露也灰常到位,更具悬疑色彩(PS. 中途猜想玛妮会不会是杏奈小时候手中抱着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出现了知识2次,也是金发穿着裙子),期待更多这样的影片
说说我对回忆中的玛妮剧情的理解,本片催泪但烧脑,不少东西得研究心理学(剧透)安娜父母死的早,安娜那时才一岁多,对父母和父母对她的爱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外婆玛妮在安娜1岁-2岁的时间段抚养她,那时的安娜虽然还不记事,但安娜照顾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到她的潜意识里,也就是灵魂深处,这也是安娜对于亲情的最早的记忆。
安娜在婴儿床上听玛妮给她讲了很多自己少女时代的事,但安娜能记到潜意识里的只剩下海里月下泛舟、舞会、和卖花小孩跳舞、在谷仓和未来的丈夫增进了情谊,肯定还有别的故事,但她太小,能有印象的就这些了。
另外外婆给安娜的别墅的照片她婴幼儿时视为宝贝,(继母说她刚来家时就握着这照片),这别墅的形象也进入潜意识,另外,大家注意到没,片中数次出现外婆刚去世,安娜还没被领养时的情景,幼小的安娜都在怀里抱着一个穿蓝裙子的金发洋娃娃,这个洋娃娃是关键,后面会讲,外婆给婴儿床上的安娜哼婴儿曲入睡,这声音是安娜小时候听了最有安全感的音乐,是对亲情的美好记忆也进入潜意识。
总之,这些事长成少女后的安娜平时是记不清的,只在灵魂深处藏着,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激发出来,但命中注定的是,安娜来到了外婆给他讲的那些故事的发生地,在灵魂深处里的故事便思如泉涌,这时的她还没有将这些记忆和幼儿时期,和外婆联系起来。
安娜是个性格孤僻、自闭、自卑的孩子,她坐在海边、在别墅里、在谷仓里,深深的陷入到自己编织的梦里,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和玛妮一起经历那些故事。
注意,玛妮少女时代的形象安娜是不知道的,安娜是用幼儿时的洋娃娃形象代替的,金发碧眼和玛妮很像。
安娜和玛妮在月光下跳舞的音乐也是玛妮在婴儿床上给安娜哼唱的,安娜在自己编织的世界里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但现实中的悲惨结局也影响着她的虚构世界,她虚构出来的玛妮也会像真实的玛妮外婆那样离她而去,安娜不能释怀,她让玛妮在虚构的世界里请求她的原谅,她也原谅了玛妮,她说她最喜欢她了。
其实,这也是潜意识活动,她最爱外婆,她原谅外婆离开她。
后来,她找到了她幼儿时代拿着玩的别墅的照片,明白了一切。
本来她那时太小,对外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模糊,只存在于灵魂深处了,但通过这次旅行,外婆和她的亲情变得无比清晰了,安娜对自己说,她会思念外婆一辈子的。
另外,她也找回了自我,本来她的状态有变成她亲生母亲的趋势了(问题少女),她以后会好好的生活,她已经没有亲人在世上了,爱着她的继父继母就是她的亲人,她会好好珍惜她,最后,祝愿安娜长大成人后找个好老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这样她就又有真正的亲人了!!
热泪中。。。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所做的不过是,恰好在潮落的时候经过,恰好在潮湿的清晨里,从浓雾的回音里看到了一所房子。
这时的你,还不知道你曾在这份荒芜里,拥有一个陌生的名字。
记忆自己不会排山倒海,不会自己诉说,但它们会借用一个声音将你搁浅,让你在没有方向的远方里,将目光授予它。
有些记忆其实不是属于你自己的,但当你听到,当你选择用泪水做成的船驶向它。
它便成为了你的记忆。
看完了《记忆中的玛尼》,这片子居然时隔半年才看完,之前下载到电脑里却只看了前面一点儿,今夜忽然觉得无事可做,便翻了出来。
而看着看着却让我再一次的为吉卜力的艺术所折服。
这是一部根据英国儿童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然而其中反映出的感情却能深深的打动我,相信原作的剧情真的很好,儿童文学也确实是一种神奇的艺术,他总能承载那些被人遗忘的人性最初的美好,它本身当然是给孩纸看的,但其中所蕴藏的确实许多其他文学说没有的纯真,这里有着许多成人所遗失的宝藏,当你看过了太多叙述着迷茫、无奈是人生常态的文学后,人们或许可以找到这片没被攻占的净土,看看最初的自己是如何的?
然而当这些变成电影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后,给人的感觉又有了变化。
在电影中人们亲眼见到了一个个美丽、自然的场景,如水的月光、迷人的夜色,激烈的争吵、令人欢乐的的舞会,或是一会儿的沉默、一会儿的情绪的爆发,也可能是一场倾盆大雨、雷电交加,那似真似假的场景中,有着剧情的前进、情感的波澜,更让观众深陷其中,吉卜力的动画如同一场梦,这场梦也不例外。
主人公仿佛走在梦与现实的交界带,时而清醒时而眼前浮光掠影,我知道,逃避现实最后带来的只会是悲剧,最后猛然发现一切并非幻想与逃离,这是一次回忆,一场亲情、友情的相伴的回忆,面对不幸,每个人都遭到了打击,迷茫是会有的,而最后终究是爱站了出来拯救着每个自以为孤独的心灵,也是爱始终相伴不曾离弃。
爱,他曾在某个人的胸膛中,然后他在某段回忆中,最后你去发现找寻,现在他在一个新的生命的胸膛中,这样传递下来,在那一代代人之间形成一个环,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最后还能看见那个满脸微笑的玛尼、能回忆起的只有夏天的浅空、浮云,那海水的温度总是微暖的,那月夜总是代表着一个个让你幸福的舞会、一个个外婆在你耳畔轻喃的老故事,那夕阳红的永远似血,那是将乌云揉碎后的天色,让人微醉。
而伤痛呢?
他被隐匿了,他被打败了,他被一颗经历苦难、心怀爱意的心给吞噬了,他什么都无法留下,在这明媚的天地间、在这被深爱的孩子的心上,留给我的也只有感动与幸福!
结尾——在一首轻柔的歌曲中,这场梦结束了,后来会有什么呢?
未知,但相信一个心中怀爱的孩子能克服苦难,坦然的和世界和解,美的是那座古屋、是你未曾见过的却永远纯在的love。
话说呢,这个动画片,豆瓣的评分中规中矩,7.6分,当然单就分数来说,算是不错了。
毕竟《栀子花开》《小时代》《匆匆那年》那一众四分左右的影片占了一大部分。
不过,虽说整体尚佳,若是就看吉卜力的一票作品,《回忆中的玛妮》确实算比较低的分数,毕竟《龙猫》《千与千寻》的分数在那里摆着。
确实你看不到宏大的世界格局、纷繁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奇崛超脱的漂浮意象,或者流丽童话般的人物和天堂幻境般的景色。
吉卜力工作室所标志性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成分是不多的。
整个故事线路也十分平淡,甚至有些老套。
中二少女得了哮喘,被养母送去乡下修养。
后来整个人不禁病好了,性格也变得开朗随和的一个故事。
要这么一介绍,估计你们就没人去看了。
或者说,导演要这么拍摄剪辑,别说7.6分了,连4.6分都悬啊。
估计也就比《小时代》强那么一丢丢了。
下面说得细些。
杏奈是被人领养的孩子,年方十二岁,身体不好,有哮喘,平时也有些不爱交际,放暑假了,被养母送到乡下海边养病,大概是因为,哮喘结核之类的病,适合静养,海边的空气也比较好。
养母在乡间的亲戚,大岩叔叔和大岩阿姨,负责她的吃住。
大岩夫妇非常热情好客,厨艺精湛(反正我看好像每天晚饭都有海鲜吃)。
杏奈出去给养母寄信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湿地对岸的别墅。
她蹚水过去,结果夜里涨潮了,回不去岸边,恰巧一个钓鱼的老人划船靠岸,于是就把她捎了回去自后常常做梦,梦见大宅一个金发垂肩的姑娘。
杏奈天天出去写生。
经大岩阿姨的介绍,于是乎结识了邻居家豪爽的女孩(汉)子信子。
七夕庙会,孩子们盛装夜游,爬上石头台阶,去庙里,放稳蜡烛,把愿望写到五颜六色的纸片上,最后挂上树梢。
在日本七夕节(Tanabata)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只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
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此外还要在院子里摆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请求织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书法、裁衣等手艺能有所进步。
庆典结束时,这些供品将被放到河里顺水漂走,以此象征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到达天河。
(以上引自百度百科……)“希望每天可以都过得很普通。
”杏奈的愿望如是。
和她一起来的胖妹信子很是费解。
这是哪门子愿望?
我们的愿望都是那些梦幻美满的事情,比如我的意中人踏着七彩祥云来娶我呀,新年吃啥都不胖,不,不仅不胖还要瘦呢,所有考试都一百分之类。
杏奈是一个有些自闭和自卑的女孩,而且处在中二的年纪,再加上童年的心理创伤:父母和外婆都在她很小的时候离世;为外貌与他人的不同,常被人(其实并无恶意地)惊奇地询问。
其实;从五岁起,被养父母拉扯大,童年爱的缺失,让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分外的敏感,她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父母和外婆都是因为人生无常而离开了她,可小孩子哪会想那么多呢?
因为太过敏感和自卑,所以有些害怕与人相处,所以她只是希望每天生活得普通。
自觉现状普通的人都希望过得不普通,于是许一些五彩斑斓的愿望。
她是自觉卑微的,所以只是想过得普通些。
如果就是那么过下去,这个夏天与之前的许多个夏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杏奈遇到了玛妮。
或者说,杏奈幻想自己遇到了一个女朋友。
玛妮说:你是我重要的一个秘密。
我想,杏奈应该遇见了第一个无条件信任她的人吧。
她们一起划船、野餐、参加派对,跳舞。
玛妮也教会她如何信任别人。
其实杏奈自己也知道,玛妮是幻想出来的朋友。
像许多小女孩往日记本里给并不存在的笔友写一堆悄悄话似的。
但是杏奈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在梦里,在现实的迷雾中不断地见到玛妮,不知道为什么她们的友谊建立得那么自然,那一幢对面的老宅为什么显得那么熟悉……直到全片接近尾声,从玛妮小时候的好朋友久子小姐的才得知,玛妮就是杏奈的外婆。
而杏奈是在外婆童年的环境里,回忆起了外婆给她讲过的故事。
一切历历在目,呈现观众前的,就是杏奈和玛妮奇妙的,跨越时间的友谊……再说回外婆,外婆的童年也是很悲凉的。
生在一个大宅子里,落寞,于是长大了,嫁人,本该幸福,却又遭受不幸,丈夫死掉了,自己生病,种种变故又造成了与女儿的疏远;女儿嫁了人,不幸再次降临,女儿和女婿车祸去世,只留下杏奈一个人,外婆尽力想照料她,不久也得病去世(自然这是编的,然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罢了。
)似乎一切故事都需要一个总结,或是结尾。
其实大部分,不是那种王子和公主永远生活在一起。
永远,从一个凡人眼里看去,并不是永恒。
或许是因为结束才代表着永恒。
当一切落下帷幕,舞台上发生过的事情,爱人互相致意,亲人互相拥抱,仇人你追我赶,都已是定数,永远不会改变了。
他和久子阿姨,和大岩叔叔和大岩阿姨和彩香姑娘的友谊,和钓鱼大叔的友谊,最重要的,和玛妮的友谊,都是这次找寻自我的收获。
我确实有些了解,怎么拯救一个孤独自卑的人。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除了自闭症,像片子里说的“只要尽兴地玩耍,吃得饱饱的,什么问题都不用担心。
”"咦,不过这怎么有一种麦兜的感觉?
然而麦兜那么蠢,怎么会不开心。
当然还不够,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和契机,还要有一个足够耐心的人,她(他)能聆听、信任和保管你的所有秘密。
比如在夏天,札幌乡下丛绿深处,一片能够看得到海浪、帆船和水草的地方,穿过湿地旧宅的草地,在昏黄的窗户下,铺好桌布,备下刀叉和饼干,斟满葡萄汁,烛火微明,闭上眼睛,我们互相问对方三个问题,问题的答案是只有我们的知道的秘密,永远只有。
“我想要知道很多很多关于你的事情,但是我想要一点一点地知道。
”玛妮对杏奈说。
但杏奈并不知道,那些她所回忆起的秘密:月光下的划船、别墅里的派对,谷仓的雨夜,浅滩处堆起的沙子城堡,葱茏的绿色小径,歪歪扭扭的木质栅栏,沿山坡一路倾斜向下、直至海边的木台阶。
海风吹过浅滩上的草叶,惊起一滩鸥鹭,结构小巧的邮局,提着橙色灯笼的祭祀少女,她一次拥抱的男孩……——这些都是她的外婆曾在床前讲给她的故事。
而她来到这里,仿佛又重新与外婆的童年生活在了一起。
外婆如果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应该会很开心吧,那些自己最欢乐的时光,最亲密的朋友,最珍藏的秘密,不仅充实了她自己黯淡的童年,还在那个不平凡的夏天,给自己的外孙女打开了一扇门。
门外的阳光甜如蜂蜜,蓝色的海如她的蔚蓝双眼,她将一直快乐下去,毫无顾虑。
所以有些桥段,第一次看觉得平淡无奇,了解剧情之后,再次回想那些场景,便觉得说不出来的感动。
你会知道,外婆的童年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她看着自己外孙女,希望给她以最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是满怀遗憾。
你会知道,杏奈幻想出来的朋友,都与外婆一个个夜晚的回忆交织在一起。
你会知道,在故事最后的最后,杏奈拿起外婆的那一张老照片,背后写着“我最爱的家”,原来外婆一直在她身边。
你会知道,她为什么终于泣不成声,紧紧抱住自己的养母。
新的生活,总是会到来的。
最终故事的结局,指向了那一个在七夕夜里许下的愿望。
“希望每天可以都过得很普通。
”我不知道,当杏奈挥手告别整个夏天的时候,她心里会不会想:“亲爱的外婆,这个愿望,我算是替自己,也是替你,完成了吧。
”
Ghibli的作品画面、音乐、人物造型甚至配音都一如既往地让人倾心。
这部玛丽在这些方面也保持了Ghibli的一贯水准,但故事精髓却拉低了分数,算不得一部上乘作品。
故事前三分之一非常地难挨,边看边想如果不冲着ghibli的名头我早弃了。
一部细腻忧伤的作品并不意味着沉闷无聊,而且反复烘托的女主性格实在太矫揉造作,令人生厌。
在女主用铅笔戳穿了笔记本时我就有了不好的预感,等她妈妈第一次说普通这个词我就更加确定Ghibli这次劲使大了。
其实在哈尔的城堡里Ghibli这种矫揉伤情的叙事就已经很明显,到了这部玛丽感觉像集中爆发了。
(我还没翻原著,很想看看原著用的什么词。
但就汉语语境来说他妈妈这样说非常地造作和不明所以。
)之后多次女主本人也提到普通一词,真的很费思量。
她的生活其实非常普通:同学很友善,主动送书包去她家;老师也一碗水端平,对这个别扭的小孩同样关爱;爸妈虽然是养父母但非常疼爱她;连她自己也很普通,虽然极力压抑自己显得很狷介,但老师一向她伸手她就羞怯兴奋地脸红了,说明她内心还是很渴望关爱也喜欢他人的关爱。
本就普通的她却希望自己普通,就变成了追求“遗世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介。
再之后女主又有了"我又丑又笨"的评价,这就更奇怪了。
首先每个人对自己相貌都有自知,Ghibli向来追求俊男靓女,这“丑”字就来得蹊跷。
再者细节体现女主不笨且有才艺,情商低并不是笨,这点女主也应有自觉。
关键的关键,没任何人说她丑、笨诋毁她,她何来这样的自怨自艾?
这样的想法不但莫名其妙而且如何让人对她喜欢得起来。
再有女主最过分甚至是没心没肺的几处:一、小姑娘自己在家里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养母送她去乡下休息也是医生提议,在她嘴里明显就变味了。
一副把恩人当仇人的姿态。
二、养母的朋友好心义务照看她并出借衣服让她认识新朋友,她一出门就怪对方多管闲事(此处我又想翻原文怎么写的了,因为这几个字眼在汉语中分量很重,已经属于骂人的范畴),简直有点恩将仇报的味道。
三、女伴看了她的祈愿纸。
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一般人虽然心里不乐意,也就盖过不提,最多抱怨几句怎么偷看然后一把抢过来,因为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女主的做法却非常具有侵略性,而且是在对方诚心诚意夸赞她漂亮之后。
对方后来主动寻求和好她又打开别人的手负气而走,到此处,女主的性情只能用“乖张”二字形容。
总之,如果Ghibli是要塑造一个令人反感的女主,那它成功做到了,真的是一个让人实在爱不起来的小女生。
熬过了沉闷又让人激愤地三分之一,接着开始她跟祖母的奇遇。
这里的感情处理也欠妥当。
小姑娘周围都是亲切友好的长辈、女伴,她偏偏一副生人勿进的模样;一看到阔绰的别墅、精致的贵族小姐就立马倾心不已了。
显然她不光对自己、对他人也极为苛刻,等闲不配做她的朋友、亲人。
到此女主的性格性格刻画更趋阴暗。
日本评论人提到《冰雪奇缘》,那我也以二者比较:冰雪里面的公主虽然犯了错误但还是让人觉得鲜活可爱,这里面的女孩则是实实在在令人厌恶,人物刻画高下立现。
不过也亏得女主和祖母的奇遇,故事终于从沉闷、矫情转向了悬念丛生。
不过很多地方还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很明显祖母和大宅是幽灵和鬼屋,如此瘆人,女主也有自觉但竟然毫不在意,很不合常理。
后来跟大宅里的眼镜小姑娘认识后女主又直言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明明有日记为证,怎么又是幻想?
到最后玛丽和情人走出仓库女主怨恨她抛弃自己,导致高烧不退,既然自认是幻想干嘛要跟幻想中的人置气?
最后谜底揭开,我终于理解女主为什么说自己笨了。
生活在一起的祖母她连名字都不知道?
玛丽是名不是姓,嫁人了也不会变,真亏她还如此思念祖母。
自己的身世自己最清楚,看电影的早就猜到了,女主自己却一直懵懂无知,实在不符合影片要塑造的纤细敏感的个性。
至于她疏远养父母的理由也非常做作。
首先补助这个事情在欧美非常普遍,所有小孩成年以前政府每月都有补助;而且欧美人每年要报税,这就意味着凡有符合要求的补助退税项能申请则申请,不申请才是大傻子。
原作者是英国人,拿这个说事有点说不过去,不知是不是ghibli动刀改了;若这放到中国更不是个事,中国人出了名的有便宜就占。
日本国这个需要公布个人财产实行报税并有良好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情怎样还望清楚情况的高手赐教。
其次,女主去新家庭的时候年纪很小,从回忆能看出来。
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改口叫父母不算是特别难的事,但是女主看上去都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生了,仍一口一个阿姨,反而指责养父母领补助,真的是冷面冷心、让人亲近不起来。
最后女主的自我成长也非常奇怪,从她向玛丽喊"我原谅“开始就看开了,能原谅玛丽的抛弃,也能原谅受父母和外貌不漂亮的女伴了,因此也成长了。
真是可笑!
人家有什么需要她这个思想狭隘、偏激、处处与人不痛快的小孩原谅的?
Ghibli改编的是儿童文学,画面也是一贯的清新、美好,我相信它的创作初衷也是要刻画一个敏感孤独惹人怜爱的小姑娘敞开心扉大胆成长的故事。
但是这样一个女主,你能说她惹人怜爱吗?
她的成长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吗?
虽然票房不代表一切,但日本本土的评价和反应倒真的很中肯。
希望这部缺憾多多的作品不是伟大的Ghibli的告别之作。
特别治愈的一部动画片故事的主人公杏奈和很多治愈类的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都是一个不幸而且有点偏激的小孩。
但是那个暑假,她和玛妮的相遇改变了她。
从此让她变得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宽容和温和。
很多人在看的过程中应该就猜到了杏奈和玛妮的关系。
故事本身确实动人,但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更是喜欢导演从容不迫处理故事的好多细节。
他让这个故事更加真实。
白天的灿烂的太阳,晚上的星空,熟透番茄上滴着昨天下过的雨,船在靠岸时的摇晃,风穿过草地,不同时间的太阳照着陈旧的建筑。
这些画面美的很真实。
这部电影特别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
外孙女和外婆的百合…
人鬼百合乱伦向。。。。。好好的故事讲的非常的无力,无聊。漫长的铺垫不但没有让最后的高潮推向最高峰,反而耗尽了观众的耐心。
把我的元气少女还给我!!!
米林宏昌这是怎么了?
一个关于自我治愈的故事,少女的成长录。孤独自闭,排外胆怯,郁郁寡欢,在探索未知的成长路上总有可能走上弯路,甚至要付出跋山涉水的艰辛。影片在梦境和现实中穿梭,旨在引导方向走出迷途。通过少女儿时零散的记忆臆想还原出鲜活的人物精神寄托和陪伴,从而自助式走出心理创伤,重拾自信,走向光明
主剧情有种“蛤,就这?”......但一些人物和细节还是喜欢的,尤其是配角。安娜住的那家人的房子院子和周边,很喜欢那个部分,夫妻俩简单真诚开朗的性格也让我印象深刻。结束处,沼泽地的画面也很美。在沼泽地深处建房子,真是一个新鲜的画面。有村架村的声音非常有辨识度,喜欢这个声音!
画风依然很赞,耀目青绿与阴暗浓墨的切换很能表现心理情境的变化;百合味重了些,削弱本该最突出的亲情;或者,为何不索性放手一搏专注奇幻神秘路线?那所阴湿大宅可好好利用下。
确定不是韩剧?戏路没差啊!害我还期待那么久,各种无病呻吟各种小事放大话化还有意淫的百合。。。受不了
.
一般
三星的整体质量,但是我总觉得导演有话没说完,结局虽然意料之中但是仍觉creepy。待我研究一下原著。
极端绝望时的自我救赎功能。@ BJIFF2021
又是抱着划船,又是一起跳舞的,而且各种脸红,差点以为是百合片。最后还是挺感动的~
只有吉卜力的动画能让我看哭。前面看着又百合又鬼畜结果最后大逆转
cineville 091 @LAB111 日语英字 很美……今天戴了猫头鹰🦉戒指。但不喜欢非要回归亲情,我宁愿是女同
百合&悬疑,以及一条标准意义上的伏线。确实不太像大众理解的吉卜力,但大众的吉卜力难道没有那种走入现实与幻想交界处的疏离感吗?因为一些原因离开熟悉的环境,到清新的自然里去,接触奇迹,改变,然后重新上路。这个传统不论龙猫、魔女宅急还是千与千寻都没变。唯一不足是女孩成长的刺激太弱。
我在期待什么。-=-
米林宏昌的欧洲情节,吉卜力的乡村治愈系,孤独背后的纯真友谊,亲人臂膀下无微不至的照顾,处处都是动人的情节,处处都是记忆中的美好影像。
那么好的故事给拍成这样····醉了·····外婆和孙女的基友故事····
我只能说 什么鬼 觉得很不靠谱啊 为什么这个杏奈明明不认识玛妮 却可以陪玛妮度过快乐日子 起初我还以为是玛妮幽魂 又以为是女主自闭太久的精神分裂 甚至以为真的是玛妮然后产生了一段同性恋 最后居然是外婆!我只能说编剧脑洞太大 我跟得上也没办法顺利理清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