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哲学的洞见,同自然科学诸多命题同样的,需要实践的证明。
Tom这样想着,该组织村民举行一次道德重建的大会,以阐释他所觉察到的,村民们所缺乏的包容与接受的开放心态。
没有人有兴趣听他东拉西扯,没有人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什么纠正。
一声枪响,Tom的机会来了。
这一声枪响表示上帝的礼物: 一个落难女人的来临。
她的身份神秘。
Tom所了解到的一切,仅仅是她在黑帮的追击下亡命,以及落魄地偷了一块村里那条叫摩西的狗的骨头罢了,仅此而已。
他决定接纳他,同时用她作试验,向村人阐释他们是否缺乏开放的接受心态。
之后的半年,Tom将有足够机会借她证明他所一直苦心的思想事业,甚至还可以因此继续他小说的梦想。
好吧。
就当这是一场游戏。
开始的两个星期是试用期,村民决定依据表现来决定她的去留。
摆在她面前的是艰巨的任务,为了求生,她必须征服所有人的心。
Tom的主意是,她每天去各家帮忙一小时。
村民们,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没有人承认自己需要任何的帮助。
各家自扫门前雪就足够, 谁需要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人的帮助呢?
不,不需要。
挫败的Grace必须立即找到一种打入的方式。
对了,既然各家都不需要帮忙,那么总有一些不需要去做的事,可以让我做吧。
于是就当是帮她走出窘境,居然每家都生出许多事可以让她去做。
体力的,心灵的。
两个星期很快过去,Grace赢得了大家的心,十五响钟声,代表十五颗愿意接受的心。
甚至连爱情也降临了。
如果影片在这里结束,每位观众大可高枕无忧。
可是对不起,你不是在看童话。
一个严肃的导演不可能允许这样的结束,生活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看似因为Grace的到来改善了生活甚至包括灵魂,这是她带给他们的,她是一样礼物,不是吗。
作为交换,他们接受她,掩护她。
随着警察的二次到来,开始张贴关于她可能是正在受到通缉的嫌犯时,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刚造就的利益平衡开始打破:保护一个嫌疑犯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他们当然有理由索取更多利益,以和自己所冒的风险达成平衡。
Grace开始加倍体力劳动的分量,酬劳降低。
正式被奴役。
同时村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道德的水准上(当然了,他们可没有犯罪,甚至还在拯救别人)。
社会歧视开始生成。
利益平衡打破带来的显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
请你想象,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文明早已和他们杜绝。
没有人下山,即使Tom的父亲有台收音机,也早已不用它放新闻。
于是和我们所谓文明社会不同,压迫开始表现其赤裸裸的一面。
除了鄙视,压榨劳动力,自然还有肉欲。
当然,文明还是存在,他们正是因为心中有正义,才不能容忍这样一个通缉犯无法无天。
更何况这个村庄,既有教条又有禁欲。
和我们别的村庄一模一样。
“人都是一样贪婪,只是乡下人比较Less Successful,有的吃就把肚子撑破”。
有人这样说。
于是她被囚禁。
并且请注意,不要表示出对人的洞见,这会让他们恐惧,因此生气。
当初Grace欣欣喜喜用劳动报酬换来的瓷人,和对这个村庄同样怀有的美好的梦想一起被打破。
现在,她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这对许多有相同遭遇但却没有如此出身的人是一个理想的梦。
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她应不应该有悲悯心。
看到这些村民瞬间变幻的可怜的弱小。
她选择成为制裁者,既然掌握了权利,她觉得有这个必要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为全人类除掉这个乡村。
也许还将继续除掉更多的山村。
那些自己经受过的,要让曾经的施暴者舔尝。
这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听上去是符合逻辑的。
不是吗。
而卑下的哲学家Tom,终于证实了自己曾经的洞见--在这件上帝交与的礼物之下被证实了。
枪声带来的,最终也被枪声带走。
只是结局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自己也是施暴的一员,终被暴力泯除。
狗镇只剩下一条狗了,如果你之后拜访过那里,也许你以为这就是小镇得名的原因,也许你也是对的。
当初,Grace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偷过一根骨头,这可能是她唯一亏欠这里的东西。
如果可以仔细去听听在电影每一章开头响起的画外音,我们就会有一种熟悉感。
作为想起的嗓音:沧桑而富于魅力,作为介入的方式:过去语态娓娓道来,作为文学:满是高级形容词的书面语。
是的,一本文学作品的有声书。
如此,我们可以了解,拉斯•冯•提尔是在如何以影像的方式还原一本小说的阅读体验。
体验必须借助空间,舞台或许是一个错觉。
借自建筑的平面图,实际上只是取消了屋顶和墙面。
对于里面的人而言,它们依然存在,“消失”只对观众有效。
观众作为窥视者可谓“无孔不入”,即便作为假想的声音:关门声、敲门声等等。
这是因为作为实物空间,如果它不以这种方式展示,小说的阅读空间就难以由影像生成。
阅读一本小说,空间必须想像。
展示这一阅读空间,一如拉斯•冯•提尔在这部电影中所创造的,必须借用以上这些形式来完成。
文学的影像化,不是在用画面进行转述,而是把阅读时体验到的空间以实物的方式展示出来。
所以,墙体必须被打破,比例必须是1:1,章节必须被保留,画外音必须以有声书的形态介入。
狗镇上的人:狗镇描绘的,实际就是集体无意识虐人,网上有很多实例。
你们将异己开除人籍,不再承担其孤立痛苦的时候,搁置同情和同理,蒙蔽自己以坦然放纵恶的时候,就是你们作为狗镇一员的时候。
具体说来就是你们参与绝大多数网络起哄事件的时候。
并不是只有肢体的折磨才是痛苦,正如格蕾莎遭遇更多的,实际是精神上的侵犯,歧视和孤立。
这就是为什么那个母亲摔碎7个小瓷人的恶,在最终审判时要用7个孩子的命来偿还,这就是为什么作恶较少,却默然参与的修女和盲人也要一起被制裁。
狗镇上的汤姆:这个塑造好玩极了,他最不真实又最有所指,与其说是人物不如说是象征或投影,因为抽离到不像话,已不能用怯懦或自私来审视,倒另有些妙用,比如从一个有趣的角度,道德鞭挞了自神那里偷光的创作者。
他无法真的存在,因为这种等级的痴迷和沉醉,已近纯粹,比如直到最后,他持之以恒的软弱也未令其崩溃,他小气又局促,在任何情况下依然有所持守,爱情,恐惧,正直,怯懦和卑鄙都不能尽兴,却能假到最后一刻。
同时作为具体被描绘的形象,他虚伪可笑,又自命不凡。
在被宽恕的侥幸中失了魂,不能面对自己,他的自我意识最充分,因此又最不无辜。
他作为一种投影,可以刺痛旁观者,或说鉴赏者,包括看电影的人期待下一幕的罪恶和欲望,这种反观只点到为止。
更针向的是刻意的观察者,书写者,他在才能上嘲笑了试图搁置一切来偷光进补的创作者(这样的人很多),并在道德上予以定罪。
他勾画出一个小气吧啦的作者形象,无才无德无力,直到接受最终审判时依然心存侥幸,脸色苍白的对格蕾莎说,你的阐述比我有力多了。
真是个妙人。
{转载}《狗镇》是由拉斯·冯·提尔编剧、执导的178分钟悬疑影片,该片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凯恩等主演,于2003年5月19日在戛纳电影宫的卢米埃尔大厅首映。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1930年代,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格蕾丝其实是黑帮老大的女儿,她逃离爸爸是因为不想接手自己的家族,所谓的通缉令也只不过是爸爸为了寻找女儿所用的手段。
爸爸在狗镇找到了自己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女儿,在格蕾丝的授意下,整个镇子沦为火海,镇子里所有的人都被枪杀了。
结局大快人心,但是整部电影里却将人性之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曾经淳朴的居民会变成这样的恶魔呢?
他们可能在死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的是错的。
其实这一切都归罪于格蕾丝所谓的善心和原谅。
即使被不公正的对待,格蕾丝也没有怨言,而是默默的承担下来。
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不公正的对待,当格蕾丝忍无可忍的时候,事情却已经不受控制了。
在居民的眼里,这一切并没有错,我保护了你,并且为此承担了风险,你应该对我有更高的回报。
但是对于过分的要求,格蕾丝也一一承受,这也就助长了居民贪婪的气焰,格蕾丝的境地其实也是她的咎由自取。
格蕾丝和爸爸的矛盾其实也是和原谅有关。
格蕾丝不认同爸爸的暴力行为,她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被上帝原谅,一味的暴力不过是“傲慢”而已。
也正是这句“傲慢”惹恼了爸爸,才会有逃亡的事。
但爸爸并不这样认为,父女两的对话堪称经典。
圣母的人就和格蕾丝一样,站在到道德的至高点指点一切,而完全不在乎犯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如果格蕾丝在第一个不正当要求的时候就说了“不”,那些本来淳朴的居民,会一步一步的变成囚禁他人的罪人吗?
人性一直都是很脆弱的东西,抵不住诱惑,扛不住磨难。
即使善良如格蕾丝,在最后的最后,格蕾丝将自己代入到了镇民的位置,也同样无法原谅镇民所犯下的罪过,所以才有了杀戮的结局。
格蕾丝是幸运的,她是有着家族和权利,可以将她从折磨中救赎出来。
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当自己或家人被犯罪者所侵害的时候,如果主张原谅的话,我想只可能会再次出现犯罪。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愿迟早有一天,世界能像圣母所期盼的那样没有罪恶,但在这天来临之前,让我们拒绝圣母,严惩罪犯吧。
我最讨厌的一部电影莫过于《黑暗中的舞者》。
整部片子中流露出那种道德完美到极点的价值观让我觉得无比的愚蠢、缺心眼儿和没意义。
4年之后同一个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女主角依然充满了臆想症,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站在高于所有人的道德高度,一直尝试着原谅人类卑劣的天性。
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以直报怨。
可见这四年里拉斯·冯·提尔对这个世界做了点有用的思考。
前几天我们在看一部纪录片,是美国人虐待伊拉克囚犯的。
看的我很难受。
我说怎么能有人对和他们一样的人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
我的朋友说,你是觉得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吗?
我说我觉得人天生有善良的那部分,也有卑劣的那部分,至于哪部分彰显的更多,就看他们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
所以在《狗镇》里,女主角最后想到,如果自己也是这个镇里的一个居民,难保她不会做出和这里的人一样的举动。
就像红卫兵、盖世太保、虐囚的美国士兵、《朗读者》里曾经是纳粹党的家庭妇女们,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疯狂环境里引发出他们恶劣的那一部分人性,平常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善良又平静的人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伤害过一只蚂蚁,也许还会把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照顾。
但是这并不是原谅罪行的借口。
无论怎样责怪大环境和教育,犯错和犯罪都一样需要被惩罚。
我从小就有一件很困惑的事情。
我父母的亲戚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分别待他们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现在这些亲戚需要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时刻。
我总是问,他们待你们那么不好,你们为什么不也待他们不好?
我爸妈总是说,我们不能堕落到和他们一个水平。
我说又不需要报复他们,别理他们就行了。
我爸妈又说,能帮就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他们总是感激的。
但是事实上是,这群贪得无厌的亲戚们不仅不感激,而且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施恩,反而习以为常,万一帮不了他们,他们便肆无忌惮地口出恶言,其他事儿上待我爸妈还是一样毫无顾忌地坏。
他们把我父母的隐忍当懦弱,把我父母的礼貌当做理所当然,把我父母的善良当做不断提过分要求的保障。
我有一次生气到问爸妈:你们俩是爱心泛滥到廉价的无处发泄非要找他们吗?
你们凭什么觉得你们就是道德高尚的那一方,是你们把他们纵容到这一步的,你们自己还骄傲的不得了呢。
以前我有一个亲密如家人的朋友,我曾很自信地对他说,我永远不会生你气的。
结果他还就当真了。
试着惹我几次,我都假惺惺地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克制住自己不生气。
然后他就愈演愈烈,不停地挑战我的极限,还总爱说,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
终于到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明确地说清楚了,你下一次再惹我,我不会再原谅你了,我们以后就当不认识。
于是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过分地惹过我了。
现在我想,也许是我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他更容忍更宽大的人,导致把他纵容到这一步。
如果我们一直站在平等的道德标准上,就像事实一样,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一路无聊的拉锯战。
从此以后我再不隐忍了。
为什么我总得是礼貌的那一方,宽容善良的那一方,顾全大局的那一方?
为什么我总得表现完美来讨别人的喜欢?
为什么我总得假装我是更高尚的那一个人?
事实上在道德上,感情上,我们难道不是都平等的吗?
谁惹谁了,谁会不生气呢?
谁伤害到谁了,谁又能平静的接受呢?
不喜欢你的人,怎么讨好都是没用的。
喜欢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无限度的隐忍而误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你惹到我一次,我可以勉强不报复你,你惹到我第二次,我就决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我第一次被朋友惹到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说明,如果我爸妈可以明确对亲戚们表示出他们的贪婪和自私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狗镇》的女主角在村民们一次次变本加厉地压迫她时反抗一次,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地站在更高的道德仲裁点上,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变得那么丑陋不堪、不可收拾。
就像宠物,它们需要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可以的。
就像孩子,他们需要知道暴力、谎言、歧视是不可以的。
就像敌人,他们需要知道越过边界的入境侵犯是不可以的。
这些被环境或教育引发出丑陋一面的人们也需要知道,他们恶劣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不能被容忍的。
狗咬了人,人当然不能去咬狗,但是人要打狗,让狗知道以后不能再咬人。
我总是听人谈论有人伤害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牙还牙是因为他们拒绝掉到和那些人一样的档次。
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档次。
你假装你的档次更高,只会使那些伤害人的人将他们的丑行愈演愈烈。
所以无论天生多纯真,曾经多善良的犯错者、犯罪者都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和惩罚,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刻骨地牢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和教育去抑制每个人天性中卑劣的那一面。
所以比起那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送去给人家打、别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把母亲送去给人家杀的圣人哲学,我更信奉简单直白的“以直报怨”。
无限地忍让不过是完美道德秀的伪善表演,这只是在把这个世界引领到更毫无顾忌地放肆的方向。
人被狗咬了,要是只是容忍,不去教狗,下次再被咬,就是不仅自己找死,还很可能连累别人也被咬。
祸国殃民。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需要停止幻想你是那个道德最高尚的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脱离人性良知的结局却是如此大快人心。
看完后还一直沉浸在整部电影里,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最后的结局是整个小镇上的人都被射杀死掉,包括婴孩。
格蕾丝亲手杀死了汤姆,他们曾经相爱。
除了一条狗,她在最初逃到小镇时因为饥饿抢了它的骨头。
她知道自己欠它。
我震惊的是我的心里没有丝毫同情,对那个小镇上的所有人,包括那婴孩。
三个女人在深夜来到格蕾丝的房间,那个老女人固执的认为是格蕾丝勾引了她的丈夫。
她让另外两个女人拉住格蕾丝,在她的面前摔碎了她在小镇辛苦赚钱买下的七个小陶人。
老女人说若她能用她泰然处之的思想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她就停止。
“在格蕾丝的一生中,她有过多次控制自己感情的经历,所以她不相信现在她会控制不住。
但是陶瓷在地上碎掉却像是人的皮肉在分解。
那些人形塑像好像是她和小镇相逢而产生的结果。
它们好像在证明,无论怎样,她受的苦难也造就出有价值的东西。
格蕾丝再也忍受不了了。
像长大以来从没有的那样,她哭了”。
我看到格蕾丝无法忍受而流下的眼泪。
老女人最后还是摔碎了所有的陶瓷小人。
她曾是多么的傲慢,固执的相信善,相信自己能让世界变得美好。
可是她的道德心被这个看似简单的小镇摧毁,一点一点撕破直至彻底摧毁。
她在逃离恶的控制的途中逃到这个小镇,以为只要自己去满足这里每个人的要求,她就可以在这里生存。
但是她打破了这里的平衡,一种固执不可触犯的平衡。
她以为汤姆会一直帮助她。
她终因无法忍受而试图逃跑,但被送回。
真是荒谬,她并不属于这个小镇,现在却连离开的卑微权利都没有了。
她被套上了狗链,铃铛,被像狗一样对待。
小镇上的男人把她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
孩子们朝她的床上扔泥巴,砸她的窗。
她本不愿意怀疑的东西也终被质疑了。
她的善心被无情击碎。
他们没有给她也没有给他们自己留出余地。
讨厌利用,讨厌谎言,讨厌背叛,讨厌软弱。
汤姆出于私心,拨打了那个车里的男人留给他的电话号码。
他不知道那会带来什么,他以为是好处,一笔财富,或者只是写作的灵感。
她的怀疑是对的。
她看到这个小镇上的人和她家里人的差别,但很小。
她用的她的心去衡量。
光线穿透了建筑的缺陷和人的缺陷。
她找到了答案。
她做出决定,当她父亲的和他的流氓和罪犯的同谋,接受她父亲的权利。
她用她的权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杀死整个小镇的人的命令。
如此决绝,干净利落。
太清楚世间角色。
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习性,每个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角色里该怎样做。
要留下什么,不可留下什么,是如此容易分明。
她便这样做了。
我不觉得错。
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道德,关于这个词在我生命里的某些东西。
夜晚,当我的空间陷入完全的黑暗,我也陷入完全的思考状态。
我想我本质上是个残忍的人,做事决绝,还未爆发残性,是因我还可忍耐这个世间。
当白天来临,眼睛微肿,整个人会突然发呆,想起电影里的某些情节。
我试图向身边的人传达我在思考的东西,但是不行,无用。
我只有自己找到出路。
很老的电影很早买的碟,D5,只有法语字幕和非常烂的中文字幕,最后干脆关了.听不清台词不影响.只有最后那段著名的关于arrogant的对话,没有字幕只有自己听懂多少是多少了.lars很好玩,在这电影里,上帝以黑帮老大形象出现,而耶稣变成了女人.当耶稣被愚蠢的人类糟蹋的一塌糊涂以后,上帝对她说,你还宽恕,你宽恕个屁啊,这些猪狗,有什么宽恕的.耶稣想了想,做个手势,开杀戒吧,于是最酷的大屠杀开始......这电影从法国开演的风光,到美国以后低调的不行,这个清教徒国家哪受得了这个啊.嘿嘿
对于人性善恶的论题,我们从来都不曾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总有一方面会坚持着人性本善的观点,因为作为人类本身不可避免的不愿给自己一个丑陋的外壳。
我们时常会听到某位名人或贤者来到一个僻塞贫穷的小村落,感概一番那里的民风淳朴,不像外面繁华世界那样人性沦落,充斥导陋。
那么真的是那个与外界隔绝的村落的人们具与不一般的崇高品质吗?
在看完冯提尔的电影《狗镇》后,我想你应该会得到相应的答案。
一个贫穷、与世无争的狗镇,居民们在一成不变的平淡生活中延续生命。
当一位被警察所通缉的姑娘格蕾丝闯入狗镇平淡的生活后,平静被打破,一切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催变。
最初居民们对于收留格蕾丝需要承担的风险包有排斥的态度。
然而格蕾丝通过为每一位居民的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同和接受,被收留了下来。
但是当第二次通缉布告出现后,风险再次增加,于是居民的态度又开始发生变化,格蕾丝便通过加倍的工作来取悦他们。
渐渐事情开始变得顺理成章,人们开始向她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并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不满,最初的感谢态度也消失了。
查克甚至以告发作为要胁强奸了格蕾丝,随后越来越多的男人理所当然地向格蕾丝发泄性欲。
小镇的居民开始奴役格蕾丝,最后连一直无偿帮助格蕾丝的汤姆也开始想要占有格蕾丝,对人性的绝望为狗镇带了杀戮。
这样的电影令我压抑,这样的题材过于沉重,但却引出一番思考。
我想起了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中曾经提到关于我的家乡宁波发生过的一件事,清末时,鄞县的农民为了“清平粮价”和“恢复盐界”向官府提出了申请,最后民众闹事,烧了宁波和鄞县的衙门。
而最后在两项请示被官府接受,农民的要求得到满足。
作为领头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便作为农民罪过的承担者,而被农民所牺牲,出卖给了官府。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民众始终是理性的趋利避害集团,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自身的利益方才是永恒的。
当他们的利益得到满足,而作为最初的发动者便失去了利用的价值,理所当然的成为曾经过激行为的替罪羊而被牺牲。
同样来看电影《狗镇》中发生的一切,作为狗镇的居民,他们最初对于有可能带来危险的格蕾丝是排斥的,因为她的存在有可能损害他们的利益。
但是当她主动为每位居民劳动,于是居民又觉得相对于他们承担的这份危险,这份报酬是值得的。
但是随着通缉布告的再次出现,看起来承担的危险程度似乎已经增加了,于是居民们的态度又开始发生转变,于是格蕾丝开始支付更高的报酬,她的劳动量开始翻倍。
当一切慢慢变成一种潜规矩,居民们也开始需索无度,每个人都开始心安理得的指使起可怜的格蕾丝,甚至于强加给她某些事情,因为作为格蕾丝命运的主宰者,他们之间已不存在平等的地位了。
当格蕾丝打算逃离,他们再也不愿意像最初那样让她轻易离去,而是禁锢她。
当狗镇的居民们开始拥有了权力,他们便加乐意于让自己处于更加优势地位,格蕾丝恰好是他们权力的使施对象。
作为汤姆,他是最初唯一愿意无偿帮助格蕾丝的人,但是并非他真的无偿,他希望得到的报酬就是格蕾丝的爱情。
另一方面汤姆又是一个软弱的理想主义者,他总是简单地去理解镇民,最终他为格蕾丝所提供的帮助建议全都以失败告终。
当最后汤姆仍然作为狗镇的一员,不敢为格蕾丝而与狗镇对抗。
甚至当他看到所有的狗镇男子没有像他那样付出却都轻而易举得到了格蕾丝,心理上的失衡令他最终也沦为和其他狗镇成员一样的人性沦落者,最终他选择了出卖。
最后,格蕾丝发现其实狗镇的居民和她的黑帮父亲的暴力团伙并无太大的区别,差别在于狗镇的居民是懦弱而丑陋,他们想做坏事没有胆量,更想借别人的手来完成心中所想。
于是在一场杀戮后为本片谱写了一曲人性的挽歌。
那么再回到本文开始的问题,贫穷僻塞的村落的人们为什么显得淳朴而善良,这是因为那里与外界的沟通较少,加之贫穷,使得在利益格局上没有太多的纷争,加上缺少诱因,使一个小世界里平静而淡泊。
这并非是那里人性品质的高尚,如果有机会将大量利益引入到平静的世界中,那么很可能激引一场巨烈的变化,高尚的品质会突然变得脆弱而土崩瓦解。
有时候忍不住审视自己,我是不是真的能保持得住原则,当大环境的压迫扑面而来,利益的诱惑闪着光茫。
我也忍不住唏嘘不已,一切原非想象般容易。
文:眉间尺
(不是长评,只是短评写不下了加一点)很少看到这么让人内心绞痛的电影。
前半段渲染出民风淳朴的融洽,当人们偷偷给Grace留下礼物时,似乎与那些感人的合家欢电影无异,但当情节慢慢演化,狗镇露出了尖牙,电影一下子变成了暗涌的杀戮,每个望向你的人内心都成了深不见底的黑洞。
女主所受的摧残让人完全无法冷静,电影在后半段极尽描绘了人性之恶,将观众带进极强烈的情绪状态,又在结尾将其完全释放,不得不感叹剧情对情绪的极强地调动。
狗镇像一部未来的电影,几乎没有置景、大量违反传统电影调度,但却完美地用剧本牵住人心。
可能我对舞台剧了解不够,并不认为这是对舞台剧的完全搬运,虽然几乎没有的置景和无实物表演看起来十分敷衍,但其实仍然看得出精心设计,场景的简陋更多是为了在镜头内囊括传统方式难以表现的内容,你可以轻易将整个小镇的居民动向包揽在一个镜头内,甚至不需要走出房间,更显众生百态。
在《狗镇》里,拉斯冯提尔试图将人的内心世界像场景布置一样直接裸露出来。
事实上这种 “无知外人闯入和谐撕开文明遮羞布” 的情节并不少见,《狗镇》更多是用其对于情感的冲击来牵动观众,其结尾的屠杀甚至像“爽文”,当然这也几乎是唯一一种解法,但我更在意的,是屠杀前女主与男人的辩论、以及内心的纠结,这是电影有别于爽文的地方,他不是为了满足观众解气的爽感而设计的,他更想让你思考人性为什么恶,为什么选择原谅,为什么选择屠杀。
“他们做得合理,但是不够好”,这是讨论结果。
最后内心的纠结,其实也是引导观众在视角上的纠结。
你是受尽折磨的女主?
是虚伪但是“出于自我利益”的居民?
还是冷眼旁观凌驾于众人标准之上的上帝?
当那个时刻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我们又会成为哪种人?
这就是我被剧本深深折服的地方。
早就听说《狗镇》了。
据说布景已经到了极简主义,狗都是用粉笔画的。
想不出是什么样的电影,只能想到中国的戏剧方式——布景可有可无的地步吧。
《狗镇》来了。
在一个晕晕沉沉的下午。
没什么精神。
我。
下午我一贯如此。
半睡眠的。
《狗镇》来了。
小镇的全景出现了。
像极了房地产广告的户型图。
俯瞰的,剖面图的样儿。
小镇的生活像舞台上的生活。
没有门,没有墙。
有一些装样子的家具。
小镇上的人就像是演话剧的人。
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看不出半点的真实。
这部电影看来要发挥想象力了。
还好。
有个解说的老头,他一直告诉我们,这是哪儿,这有谁。
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广播剧,或者评书什么的。
甚至可以闭着眼睛。
其实那样才好。
我可以完全闭着眼睛想想出一幅自由的景致。
可是在这里要想象还得根据它提供的相对陌生的堆在那一堆的素材。
需要想象,但又不自由。
感到强迫。
我打了第一个呵欠。
有个男主角出场了,汤姆。
是个对人的生存状态还挺关心的——作家。
为了写部作品,晃当到粉笔道儿划出的街面上,追随着解说老头的声音,从一家走到另一家。
算是让我们知道了小镇上的居民。
确实像剧,还分幕次呢。
第一幕的题目是“汤姆听到枪声,并且遇到神秘女子葛蕾丝”。
晚上。
汤姆就像一个为人类的心灵寻找方向的忧心忡忡的神一样,坐在小镇子的椅子上休息,或者思考。
一声枪响:(一个女子惊恐地跑到小镇上。
穿着高贵华美的毛皮裙衣。
艳美。
说为了躲避黑帮的追杀。
汤姆救了这女人。
并骗走了追杀他的黑帮老大。
他接了黑帮老大给他的名片。
陌生人来了。
汤姆收留了她。
小镇可不是随意可以收留人的。
于是,汤姆召集全镇人开会。
全镇人决定先观察一段。
两个星期。
是好人,就留下。
考察开始。
格雷丝想为镇上的人做些事。
没人愿意。
情境很尴尬。
但是她坚持不懈地奔走要求。
人们开始接纳她了。
她什么都能做,像个天才。
单身司机的晚饭她煮了;瘫痪的黑人女孩儿她照顾着;失明老头再也不寂寞了,格雷丝陪着她聊天;七个小孩真是太多了,格雷丝帮那对夫妇带;那个多年考不到工程师执照的落榜生好像也有希望了,格雷丝给她补习。
等等。
格雷丝对于小镇很重要。
镇上的人觉得。
收留她了,并且还有专人负责监视唯一一条进镇的大路,看到警察就敲钟。
多么老套的故事。
落难公主开始百姓生活。
我继续打呵欠。
不过总比落难好。
格雷丝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像一个从来不曾拥有过去的人一样开始了新鲜的生活。
干活都是充满生机的。
而且,充满了爱意。
她用作工的钱从杂货店里买来了中国瓷娃娃。
她安慰暗恋上他的单身司机,告诉他她不责怪他,把他视为他是朋友。
一切都那么温暖。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
春意盎然的。
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
我觉得有点困。
又打呵欠了。
连续的。
就像望吸毒之前的状态。
甚至在椅子上扭来扭去的,坐不住了。
不过我尽量把动作保持的矜持些。
毕竟这还是部艺术片儿。
等到第五幕《狗镇露出它的牙》,我有了点精神。
秋天到了。
警察来贴了通缉令:悬捉拿葛蕾丝是银行抢劫犯。
尽管她不具有在案发现场的条件。
但小镇居民仍然决定要慎重对待此事。
并开会讨论出一项决定。
格雷斯接受了。
格雷丝留下的条件是:做双倍工作和更少的工钱。
忙了。
所以不能把每件事都做得好。
指责从四面八方涌向格雷丝。
格雷丝平静而礼貌地忍受,没有任何反抗。
格雷丝后来还忍受了强奸。
忍受了查克老婆虐待般的侮辱。
忍受了小孩儿的诽谤。
格雷丝决定逃走。
却又被带回到了镇上。
强奸在途中再一次发生。
格雷丝再也无法逃跑。
她的脖子被套上了个狗链一样的刑具,上面用长铁链连着一个沉重的大铁轮。
她成了小镇上的奴隶:白天是工作的奴隶,晚上是性奴隶。
暗无天日的生活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汤姆帮助了格雷丝。
让她在全镇居民面前陈述了自己所受的种种不公和小镇人的罪恶。
小镇的居民愤怒了。
汤姆这样做,只是为了以汤姆的方式上格雷丝的床。
格雷丝再也不相信小镇的任何人。
汤姆掏出了那张他收藏的名片。
小镇的末日到来。
格雷丝重见天日。
格雷丝是黑帮老大的女儿!
生在黑帮,却一向笃善。
才离家验证自己的理念。
看完了。
小镇被烧毁。
人都被枪杀。
格雷丝回到了父亲的车上。
又想了想。
结尾,当我们看到格雷丝没有任何人性的影子冰冷地作恶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她之所以作恶,乃是因为她曾经那么彻底地为善却陷入到了极端残酷的境地!
作恶是一种信仰?
其实,她的善只是一种姿态,一种简单而乏味的姿态——一味地表现善良,而不分境地和场合,毫无原则可言。
她不像一个人,更像是一种抽象的理念置身于小镇的人群之中。
而她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姿态,乃是出于对自己身处的黑帮的作恶行径的怀疑(如果把电影倒过来看的话),想试探一下,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效果会如何?
所以,她来到小镇是带着目的的。
小镇变成了她做这项试验的标本。
她根本没把小镇的人当成和她一样的人来看待。
她只是冷静而平和地看着小镇人如何对待自己,像看一部戏一样。
事实上,人有为善和做恶两种可能。
人总是既为善也为恶的。
小镇的居民如此。
而格雷丝也是如此。
她先前为善,后来不也做恶了吗?
汤姆也是这样。
他收留格雷丝。
实际上是想看看小镇居民如何显现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然后,他好从事小说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人都是以一种观者的身份,看着其他人如何生活,而将自己放在这之外:一个是为了观察人们如何对待善良;一个是为了观察人们如何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
他们都没有真诚地以一个人的身份融入人类群体的生活。
他们自以为高明,站在人之上,看到了真理。
结局是,他们都无法过一种正常的健康的人的生活。
一个开始作恶。
一个被干掉。
巫塔,2003年冬
傻逼拉茲馮特利雅,他每部電影的套路就是為了突顯人性陰暗而讓人們莫名其妙地針對逼害女主角--------注意,是莫名其妙!然後再玩些奇特的結構和手法,然而這些結構和手法對開展主題卻毫無作用,單純用來嘩眾取寵
看到一个多小时,看够了。
舞台剧之圣母如何在装逼过度的氛围里讨论人性
很新颖,可真的很无聊。。。
这个形式实在是太无聊了,虽然我知道你在讲一个很牛逼的故事,但拜托你讲得有意思点好吗。。。
电影成本真够低的。撇掉修饰看本质,我还真不习惯。
他所设定的格蕾丝是神吗?是谁赋予她道德仲裁权的。最后那段关于道德的旁白真是让我想吐,冯特里尔又一次玩弄了电影,看一次恶心我一次。
用电影手段来放大和再现舞台剧的所有特质(特写和近似上帝视角的俯视,……,虽然我还没看过任何一部舞台剧),形式即内容,内容更生猛,我在想这部的主题就是“反人性”,不过按基督教的原罪说——人性本恶,那又不算“反”,而是人性本如是了 PS.随着开场时胶片画面轻微抖动,我的心也跟着颤抖了… [资料馆]
只能给三星了,其实很好的剧本可惜啊,非排成舞台剧!
【影协周末放映,178mins版本】①章回体形式其实我觉得不适合运用于电影,总是让人不耐烦发出“咋还不到第九章”的嘀咕。章回体让观众从沉浸式观影的状态中抽离,有割裂剧情之感。②本片最大的争议就是舞台剧形式究竟适不适合电影,诚然有其创新性与讽刺性,但在全片“去电影化”的布景与剪辑,让人疑惑,这个电影真的这样拍,就好吗?③极端化夸张化的人物与镇子的设定,加剧了抽象的鞭挞意味,细观之,狗镇剧情主要靠外界因素来推动,“寻人启事”带来的是心理学层面上镇民对于Grace的同情心与认可留下的行为;“通缉令”带来的是所谓business(经济)上的counterbalance(补偿),促使了镇民对于Grace的剥削与践踏,因为他们觉得Grace依靠于狗镇,“亏欠”于不告密的镇民;最后借爸之手审判镇民。
冯导的感知结构里确实很大一块东西,看他的电影总是郁闷,哈哈
电影话剧化不是很习惯。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很冗长。到了第五幕之后才是高潮
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看不下去。不符合我的審美要求,無任何布景,鏡頭亂晃。
匠气忒重了,造塔不成反变井。
重看觉得坐立不安,这是一部让人产生极度不适的电影。格蕾丝是天降的神魔合一,来到凡尘先以爱和慈悲渡人,再以冷酷涤荡这个不可救的世界,一把大火就是蛾摩拉的显影,暴力最终成为通行证,最终存活下来的唯有名唤“摩西”的狗,至于是否能率众到达应许之地,那就先承认自己的“狗”性吧——仿佛听到了疯提尔的冷笑,不愧是厌人症代表。极简舞台聚焦人性之恶,如果说狗镇居民代表平庸的恶(闯入者通常作为投射欲念的载体),那么站在道德高地去怜悯、原谅大众的恶性,更是最高级的傲慢,正如从一开场的俯瞰视角和全程的全知旁白口吻一般,一切布景和人物都在某个旁观全能者的棋盘上。
非常奇特的电影,像舞台剧一般娓娓道来人性的叩问。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但遵从罪恶的天性也不代表可以被原谅。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可最终还是不得不意识到有些人尚不如狗。宽容太微弱,以牙还牙和恶有恶报才是王道,而幸好还有电影慰藉。
文本极佳的寓言故事,最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调调。对于恶的探讨已经脱离了村镇这样的狭窄空间,是属于全人类的道德拷问。“如果我自己是狗镇人,我会不会做出同样的事?”Grace的答案是:“也许我会做出一样的行为,但我绝找不到任何理由来为自己的暴行辩解”。
真的看不下去,就算为了妮可基德曼也看不下去,这种题材很适合看书,制作成本也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