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上直子的电影总少不了吃的东西,那些汤啊,米饭啊,烤肉啊,煎蛋啊,沙拉啊,龙虾啊,刨冰啊......在她的安排下总是充满诱惑,单是看着主角们的表情,就能了解梅子的酸度看她的片子就像看着春天的海,表面上微波荡漾,和风习习,海底却异彩纷呈,妙趣横生唔...《眼镜》对我来说,有两悟:唔...缘分 唔...友情不管这世界有多大,总有一个属于你的歇脚地;不管这地球人有多少,总有那么几个,可以和你一起坐着吃冰,话不用多说,却心灵感应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值得回味与思考的细节,想先说一说我对当中的行李箱的理解。
在前面39分钟里面,虽然也多次出现了行李箱,但我并没有察觉出其中的含义。
一直来到39分钟到46分钟,我才发觉行李箱在这部影片中,绝对不是一个随便置入的道具,而是一个,包含了喻意的载体——妙子对玛琳皇宫的理念无语后,拖着重重的行李箱返回裕二的民宿。
一路都是砂石路,行李箱又是这么奇怪的设计,加上早上又没吃饭,于是妙子拖着行李箱走在这样的路上简直累成狗。
但妙子却舍不得甩下这个箱子。
哪怕是自己又累又饿,依然要拖着箱子走下去。
一直到累得走不动了,看到樱姐骑着小三轮车出现……
妙子一开始依然想把箱子一并放上去,直到看到三轮车的空间大小,和樱姐那嫌弃的表情……
她也终于肯甩下这累人的行李箱,就带着自己的小包包,坐上了樱姐的车后座,返回裕二的民宿。
就是这几分钟,我突然觉得理解了什么。
返回电影的开始。
樱姐从机场出来,只带着一个单肩包,走路轻松自在。
后面出场的加濑亮,也只带着一个小提包。
而妙子拖着这个箱子,从机场到民宿,一路是难走的砂石路和沙滩,走得辛苦。
所以春奈边开车边嫌弃说:“你的箱子好大啊。
”
但妙子并不觉得,她认为箱子里的都是必需品(一些书)。
尽管她在岛上,根本没办法看书。
这些她眼中的必需品,不知不觉都变成她沉重的累赘。
她也许并没意识到。
一直到受了樱姐的鄙视,不得不甩下箱子之后,她的人生仿佛突然轻松了。
她开始能接受“享受余生”的理念,和大家的相处也更加愉快。
那些曾经被视为“必需品”的箱子里的东西,原来一点也不必需。
箱子在这里,寓意着人生中的累赘。
我们一路扛着它们往前,被累得半死,却没有意识到它们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我们沉重的负担,还坚信他们都是必要的。
而三轮车的小小空间,就象征我们自己的人生空间。
只能装得下那么多,要学会取舍。
那些看似很重要的必需品,放弃之后,人生并不会过不下去,反而轻松起来。
而这也就能解释,《海鸥食堂》中的行李箱了。
因为航空公司把行李箱搞丢了,正子被迫在赫尔辛基停留。
虽然影片中她并没有像妙子一样一直要拖着行李箱走路,但她心里一直被遗失的行李箱所累,一直打电话问自己的行李箱找到了没有。
(当行李箱被找回时,会发现正子的行李箱比妙子的还要大、还要沉重。
)
正子来芬兰是有理由的。
她想知道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安定平和,无忧无虑不受世事束缚。
因为她自己前面20年的人生,都要照顾身体不佳的父母,被世事绑住。
而当她终于告别了沉重的义务,她却又带着沉重的行李箱来到了芬兰。
行李箱中放了有什么呢?
她却发现自己也想不起来了。
那为什么正子会说“采了很多蘑菇,却好像都丢了?
”
我觉得可以用《眼镜》中的三轮车来解释。
有限的空间里,装下箱子,就没有空间坐下自己。
妙子在自己和箱子之间做出了选择。
而正子在森林中采到了很多蘑菇,获得了安宁与平静,但是当一阵风吹来,她抬头看天空时,她想起来搭乘的航班、遗失的行李箱,刚刚获得的平静(蘑菇),便都丢了。
人的大脑空间就那么大,装下烦恼,安宁与平静就丢失了。
而为什么蘑菇在行李箱中出现呢?
找回了行李箱,正子到了该做选择的时候了。
是回到日本,还是留在芬兰呢?
行李箱中当然不可能是蘑菇,这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我想她这时应该是对芬兰有很多留恋的,因此当她打开行李箱,她想起在芬兰获得的安定与平和,想起了在森林中采蘑菇的片段,那些曾经因为行李箱丢失而遗失的宁静(蘑菇),此刻都回来了。
加上码头上老人的助攻(把猫寄放给她养),她选择了留在芬兰。
过去人生中的沉重不见了,得到的是芬兰的宁静,与新的人生自由。
回到电影《眼镜》的海报上的那句话——何が自由か、知っている。
我想,像甩掉沉重的行李箱一样,果断地甩掉过去的、不美好的人生,过一种自己喜欢的、新的人生,就是自由。
外面在下雨,树子清绿。
我坐在沙发的脚踏上,耐下心来,把这部电影看了。
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有一点像正在下着的春雨,一点一滴,看到会心处,不由浅笑。
妙子开始到处寻找度假的感觉,即使已经身在美丽的小岛,还是一直不肯放开,那个巨大的装了很多书的行李箱,就像放不下心中的重负。
直到樱花帮她丢弃了箱子,她才开始投入身边的美好,才肯去尝试樱花的刨冰。
早上起来,客人主人一起在洒满阳光的餐室里,每人面前一碗白米饭,一碗味噌汤,还有别的小菜,桌子中间是一大萝的新鲜蔬菜,一碟据说可以避邪的很酸的腌李子。
每个人都是用筷子拈起一小团米饭,放进嘴里,夹菜也是小心的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虽然只是很简单的饭菜,却让我觉得仿佛是世间至上的美味。
樱花的红豆刨冰,也不复杂。
只是在煮红豆的时候,她专注而认真,甚至害怕大声说话会吵到了豆子,所以才成就了最好的红豆冰。
也许你会觉得是神话,只是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低耳倾听,你怎么知道红豆真的会不会唱歌呢。
回去的路上眼镜丢了,妙子却笑了,在那一刻她想到了什么。
来年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操,一起早饭,一起在沙滩上吃樱花的红豆冰,就好。
我是一个很爱追问意义的人,可在迷茫时,追问意义就是生活最大的煎熬。
和大家一样,我最迷茫的时刻也是大学毕业的这几个月。
查阅了很多书籍,听过了许多解释,脑子里依旧是「迷茫三连问」: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
我要做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边听书边洗菜时,听到马东老师说「感到迷茫,是为自己而活的开始。
」他用了一个很有有趣的比喻就道破了我们大学毕业迷茫的原因:如果把人生的每个阶段比作不同的游戏模式,那么大学毕业前我们玩儿的是线性游戏,就像是闯关游戏。
在这种游戏里,所有的流程都是安排好的,你下一步要干什么,非常明确,你只要按部就班的的往下玩儿就一定能通关。
而大学毕业后我们的游戏就变成了沙盒游戏,就像大家说的「开局一双手,装备全靠捡」。
你要干嘛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没人告诉你要干嘛,你要去哪里。
大学毕业的这段时间,就是从线性游戏向沙盒游戏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我也很迷茫,读历史,看哲学,甚至开始学习道教,在师傅的指点下已经达到了可以给人算命的阶段。
可当我算完自己的命之后,更加迷茫了。
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是神,还是其他的神秘力量,都不能告诉你怎样消除迷茫。
后来我回到了成都,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
没有成为很厉害的人,也没有继续游荡。
日子很平常,生活也很简单,可我总觉得自己像村上说的那样「为了活着而煮意大利面,为了煮意大利面而活着」,我好像是为了吃饭而活着,为了活着而吃饭。
直到有一天,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刷知乎,看到这样一句话「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仿佛醍醐灌顶的了悟。
大学时认为生活应该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凌晨三点的海风、是如火如荼的爱情。
现在忽而明白,生活是为自己创造一个宁静的空间,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一一剔除,让那些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东西逐一消失。
留下一个宁静的、专注的、让自己乐在其中的世界。
我曾经觉得「是谁来自山河湖海,却又囿于厨房和爱」中的「囿于厨房和爱」是很俗气的生活。
可当我沉静在厨房之中时,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我喜欢一边听程姑娘唱「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一边理葱剥蒜;一边熬甜甜的果酱,一边回忆和恋人在一起时甜蜜的时光;一边听蒙曼老师品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一边品尝芳香四溢的茉莉梅子酒。
我终于明白「厨房和爱」才是真正细水长流的美好,若能囿于其中,便是幸,便是福。
现在的我,依旧说不出生活的意义。
在这个从线性游戏向沙盒游戏转变的过程中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的玩法。
可我觉得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而不是我们附加给生活的外物,关键在于生活中的一时一刻,每件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可以成为艺术。
」有人喜欢像我一样在厨房中做暖心暖胃的料理,也有人喜欢拿着相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捕捉每个灵动深刻的瞬间,还有人喜欢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感受肌肉的变化……
所有让你深入光阴的事物都是美好的,什么都不做,只是感受日常的茶饭事也是美好的。
正如电影《眼镜》里的人们一样,不问从哪里来,也不问到哪里去;不问什么时候走,也不问什么时候来;不去想任何事,只是认真的吃饭,认真的看海,认真对待日复一日的生活。
从不厌倦重复琐碎的生活,只是珍惜一期一会的人生。
天空藍藍,飛機出現在畫面,背景樂不緊不慢,畫面質樸,光線明亮的世界。
每一個角色穿著都顏色簡潔,或素白或純黑,要不就是淺灰咖啡色。
還有那湛藍的大海,所有的一切都顯得平和而恬淡。
日常穿梭來往于人流的我們免不了質疑這片天地是否過分刻意?
這樣寧靜的世外桃源竟然還存在于人世間?
每天早上都會盡興merci早操,也許是感謝上蒼的賜予吧。
婆婆領著一群小學生在海邊早操,動作略微古怪以至於有點好笑。
細沙在腳趾間的流速是多少?
早操過後是令人期待的早餐,或日式配以新鮮採摘的蔬菜和煎魚,或西式掰開好吃的吐司配上秀色可餐的雙荷包蛋。
找到地圖指向不夠明確的地方需要才能?
看懂簡單卻比想像中好用的地圖?
愛埋寶物而記性很差的叫做koji的母狗,每開春便會出現的神秘婆婆,在高中教生物的年輕女子,做得一手好料理的中年男子,愛喝啤酒的年輕男子,還有擅長鉤針卻總是略微局促的女人。
到底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呢?
會不會就是眼鏡呢?
所謂的twiligh似乎就是一人獨處想事吧。
治癒心靈的炒冰,海水的聲音,mandolin慢條斯理的撥弦,棋子敲擊棋盤的聲響。
所有都是緩緩的,這樣的生活不能一直下去但還是忍不住去嚮往去憧憬。
想要咕咚咕咚地喝啤酒吃螃蟹,想要坐在沙灘上看潮起潮落,還有和自然說說話的時間。
这部片子看了三次,也没有看完。
现在的我,还不是看它的时候吧。
这个电影属于治愈片吧,所谓治愈就是它像药一样,有治疗效果。
前提是你得了它能治的那个病。
同样是小林聪美,同样是治愈性的片子,我看《西瓜》看《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看得津津有味,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结尾,一分钟也舍不得快进,没有丝毫沉闷乏味节奏慢之感。
而《眼睛》和前两部片子比起来,跳离了日常生活,描写的是几个人在远离都市尘嚣,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人烟稀少的小岛上的日子。
这个片子里的人物在一般人看来都有些神经兮兮的,也许是翻译的问题,很多台词前言不搭后语,没有逻辑。
岛上旅馆主人是个40多岁的大叔,是个热心肠,就是有点丢三落四,神神道道。
前一分钟说帮着拿行李,后一分钟就忘在脑后做别的事情了。
每天早饭都要吃酸酸的腌李子,说是可以辟邪。
还有那个小林聪美片子里的常客不苟言笑的老太太这里倒是经常性的笑呵呵,但一大早不打招呼跑到别人睡觉的房间里等着人醒来问候早上好。
一睁眼看着一个老太太笑呵呵地侯在你床头够吓人一跳的。
小林聪美扮演的教授还挺有涵养,没有跳起来撵他走,也没有骂她太没有礼貌不打招呼就进来。
还有个不是住客却几乎天天出没的学校老师,是西瓜里的小房东扮演的,开车经常迷路,一会冒出一句。
最正常的算是小林聪美扮演的教授了,她为了彻底地休息选择了这个人迹罕至不通手机信号的小岛,开始,她带着一贯地紧绷拒绝岛上人的示好与邀约,还因与宾馆气氛不和愤然搬走,不过另一处旅馆更奇葩,要上午种菜下午读书,她落荒而逃又回来了。
看到这我直接拉到了结尾,教授换上了清凉的浅色衣服,神情放松,她应该已经融入了小岛。
这部片子据说是因为投资商是眼镜公司所以里面的角色都要戴着眼镜。
台湾把这部片子翻译为乐活俱乐部。
所谓乐活,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是1998年美国社会科学家针对人类“健康衰退、心灵空虚、关系疏远、资源紧缺”提出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乐活族关注环保,注重健康,他们吃健康的食品与有机蔬菜,穿天然材质棉麻衣物,利用二手家用品,骑自行车或步行,练瑜伽健身,听心灵音乐,注重个人成长。
套用这个定义这部片子看起来还比较符合。
住的简单,房间是榻榻米没有什么家具,穿的是舒服的棉麻,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和自行车,每天在沙滩上做致谢体操,经常弹奏小乐器,闲暇打毛衣,看海,钓鱼,吃冰,下棋。
但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没有西瓜和面包那两部接地气。
片中的人物都是孤单一人,生活是从日常中剥离出来,不提父母,不提工作,彻底地远离凡尘。
这样的片子应该适合哪种心情很不好或很紧张压力特别大的,看着蓝天大海,欣赏着落日黎明,畅想着海风美景,像在做心灵瑜伽,在舒缓的节奏中悠然忘我。
所以说每种片子都有它适合的受众,你不喜欢就放下,不用强迫自己,这个世界好电影那么多,肯定有最适合当下的你的。
这部眼镜我看了一个小时,关掉了,那部《东京绿洲》坚持着看完3分多钟的空镜头,往后拉,没有日常住的房间,没有日常吃的美食,没有可爱舒服的场景,没有清新明亮的色彩,果断关掉。
目前他们都是我不太欣赏的动的电影,就放下吧,也许有一天我会拿起他们。
说要看完小林聪美所有的电影和剧,再来掰掰手指,有《海鸥食堂》、《山中的汤姆先生》、《游泳池》、《比海更深》、《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西瓜》、《森林民宿》、《蔚蓝海岸 N°10》等。
每一部都喜欢。
《眼镜》还是由荻上直子执导,参演的除了小林聪美,其他的也都是一些老面孔,比如加濑亮、市川实日子、光石研、罇真佐子。
这些人聚在一起能成一个日系治愈系的组合。
影片以女主妙子的视角展开,她因厌倦都市的喧嚣和忙碌,选择来到一个南方海岛小镇度假,试图在这里找到一丝宁静。
在住宿的旅馆里,她遇到了一群看似奇特但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养了一条和自己同名爱犬的旅馆主人裕二;戴着眼镜经常微笑的刨冰高手樱花太太;经常在附近转悠的高校教师春奈,以及前来找妙子的青年艾草;这五人组,各自带着自己的故事和背景而走到了一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戴着眼镜。
他们每天一起在海边做奇怪的早操,然后一起吃早饭,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和美好。
这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妙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每次看完这种类型的电影,都会来一句:这样的电影,我真的是百看不厌啊!
在一个远离喧嚣、没有手机信号的小岛上,坐在海边的长椅上,吃着龙虾和刨冰,享受着日出和日落。
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而悠长,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烦恼和压力,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和美好。
“享受乐活”,什么是享受乐活呢?
面朝大海,晨起做操,认真享受一日三餐,钓鱼、发呆、织围巾......随心、随性,真好!
里面做感谢操这个情节还蛮有意思的。
清晨的海边,阳光刚刚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同金色的碎片在跳动。
五位主角,妙子、裕二、樱、春奈和艾草,都戴着各自的眼镜,站在海边的小沙滩上。
他们的眼镜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仿佛是他们内心的窗户,映照出各自的世界。
随着樱花太太的引导,他们开始做起早操。
樱花太太的动作轻盈而优雅,她的笑容总是挂在脸上,给这个早晨增添了几分温暖。
妙子虽然初来乍到,但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奇怪的早操中。
她的动作虽然有些笨拙,但眼神中充满了专注和好奇。
裕二则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偶尔还会和樱相视一笑,流露出一种默契和温暖。
海风轻拂,带来了海水的咸味和清晨的清新。
这个场景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美好。
它让打工人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美好的瞬间,也让打工人们思考如何在忙碌和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电影:《眼镜》国家:日本上映:2007导演:荻上直子主演:小林聪美、加濑亮、市川实日子、光石研、罇真佐子豆瓣:8.0====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19部:《眼镜》之前-over-
有天赋的人 才会找到这里 哈曼达虽然一时冲动的旅行 不会持续太久 在这里 日光下 碧蓝的海水边 五个戴眼镜的人在这里:你的电话不能用了 这里没有手机信号的 太好了 不是吗有酸酸的腌李子 据说可以辟邪 驱散一天的坏运气有好喝的啤酒 好吃的烤肉 嗯 曙光不错在清晨一起做着动作略微滑稽夸张的致谢操 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安静坐在沙滩椅上 编制着空气 海风 涛声 温柔的陪伴一边下着黑白棋 一遍拨弄着琴弦 随心的旋律缓缓流淌五个人一起吃着红红的大龙虾 样子多么可爱坐在樱花的小车后面 放弃那沉甸甸的行李箱吧 只要带着轻松的自己樱花的刨冰 美味极了 不是用钱来交换的 曼陀林的琴声回荡开来一起钓鱼 什么也不用想 等待豆子们慢慢黏稠 不要着急 不要太赶 给我一份冰 给我一个从未遇见过的自己吧这这里 可以回忆过去 怀念着某个人 等待着某个人 浪费着时间 可以把心事埋在心底 慢慢忘却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担心什么 是时候放下沉重的负担 请给予我善良的力量 这就是自由吧这不算一部真正的电影 更像一段时光编织而成的小品 里面5个戴眼镜的人 不经意的遇见 一起生活着 享受着日月光 寻找着有趣可爱的自己 夏天快到到来 风渐渐潮热 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 不分昼夜 一起陪伴 一起鼓励着 她在这里 你在这里 一个人的旅行 想多久就多久 或者可以留下来 陪着她如果你感觉到迷路了 向前继续走80米 然后转弯
作为一个很爱追问意义的人,我常常问自己:我可不可以仅仅是活着呢?
我可不可以一事无成地仅仅是活着呢?
无论我优秀或者不优秀,你都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
你是否能够允许我做自己,同时又和你在一起?
你能不能接受我的爱,同时也能扛住我的愤怒和攻击,又或是我的一些不好的消息和感受?
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对白也很少,基本就是冲绳的美食、美景。
几个在享受慢活的避世闲人,暂时抛开烦恼,看看大海发发呆,恬淡又惬意。
也许王老师带我看这个电影,就是想告诉我:你是被允许的,哪怕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你要始终坚信自己是被允许的。
相隔两个晚上看完了荻上直子导演的《眼镜》,没有睡眼惺忪赶计划一般强迫自己一定要看完再去睡,大抵是珍惜的缘故。
巧合的呼应了樱花奶奶的一句剧中话——最好不要太赶。
我也很有才能,留在自在里的才能。
《眼镜》是一整个春天里的奇迹——这里没有密集热闹的樱花林荫,只有一个走进春天里会做美味蜜豆刨冰的樱花奶奶;这里没有高高的楼没有霓虹灯,只有一片碧绿蔚蓝的海和一地细细软软的沙;这里没有忙碌的寻找,只有每天早饭的一颗可以辟邪的梅子和沙滩上大家的致谢操。
只有寻常的对话,必要的食材,干净的空气、海风,看看黄昏、钓鱼、下棋、合奏拨弹着曼陀铃、来来回回的兜兜转转……没有料到竟会有幸遇知这样一部融汇了太多向往元素的影片,放下,拿起,得失之间,娓娓道来。
需要解释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吧。
这么说的确有点难堪,自己就是那么纠缠与要一个解释。
我也懒得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讨厌自己,说到底,对自己还是做不到决绝,给不起承诺。
没有收集癖算是优点之一,那沉重的大箱子,可以丢掉就丢掉吧。
“超过自己管理能力的物品,不持有。
不留恋的物品,不持有。
无法回归自然或转让给其他人的物品,不持有。
和自己或自己的生活风格不符的物品,不持有”,要做到这些是有很难吗,我有什么丢不下的,我是太过依赖什么。
自己演习过如果长久的离开这里去一个全新地方,一个箱子里要放些什么,每次整理不到一半就不了了之,不是看透了我TM根本没抛下一切和谁私奔和自己私奔的魄力,就是脑袋乱了心乱了整理不下去。
所有糟糕的明媚的我都没经历到,梦想生活在何方,无比清晰又雾气茫茫。
找不到太合适的人说话,于是听歌,于是看戏。
不能哭的话,那我就笑。
笑不出来,那就低头。
这几天,单曲循环着《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
日复一日的一个人和朝夕长处的共处一样都是可贵的,只要不去刻意细分它们有什么不同,连同入世和出世的区别。
逃避或许是避免去执行,但不执行和逃避有什么关系。
就想影片里南部小岛里的眼镜五人组,仅仅是天赋所致,留下的自然留下了,没有勉强,没有困扰。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不是德文朗诵的自由诗,是加濑亮轻描淡写说的:一时冲动的旅行,不会太持久。
总是有人不经意的说中我的心,世界上没有另一个自己,但永远都存在同类。
无论是IN VAIN,还是说着还是不打了信号太差却依然拨通了号码,一切开始都是美好的,如果觉得迷路了,就再走80米,然后转弯…一口龙虾一口啤酒的味道美妙极了,手摇刨冰机发出的嘶嘶吱吱声音悦耳极了,刨冰后五人静静的看着海后面的黄昏安静极了,After All,很多事情是很麻烦的,仅仅是必须的就已经够麻烦了。
寻找很占时间,删选很占时间,而反反复复最占时间,杞人忧天很伤情商,庸人自扰很伤情商,而反反复复最伤情商。
我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只能反反复复,到死也就这样了,我不想死得这么麻麻烦烦。
日志写完后:做饭、整理、摒除、用不到的物尽其用、若是可以等到康熙更新就看掉。
一口白饭一口味增汤的味道安心极了,锅子上红豆咕嘟咕嘟冒出的泡泡可爱极了,扔掉笨重占有欲跳上未来三轮车的脚步轻盈极了,写好了,去做饭,去整理,去摒除,用不到的物尽其用,若是可以等到康熙更新就看掉。
定位有点尴尬,在荻上直子序列中,没有像《海鸥食堂》那样专注美食,没有《河畔须臾》沁人心脾的治愈,两者的共通点是均在陌生人间构建了类似家人的深刻情感,生活在孤单寂寞中渴望爱意的观众对此完全没有抵抗力,《眼镜》的几人没有这种化学反应
总之就是不大喜欢海鸥食堂,感觉上小成本节省到做作了!这次比海鸥食堂好太多啊!
一定得照着荻上直子的电影活一次才能死
看到这个主创阵容,就知道剧情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部比起后来同一批主演的《母亲河》实在太刻意了,追求那种典型的日式避世慢生活的话,后者的程度刚刚好,本片刻意到让几个主角显得奇奇怪怪。尤其是那个眼镜老太婆,看着人睡觉这件事实在是太creepy,总是迟到的高中老师人设也不太行,误入邪教即视感太强,剧情没发展到《仲夏夜惊魂》那种程度的话总是让人觉得不对劲。
好平静甚至好平淡的一部电影,对我而言,就是漂亮的场景,柔柔的阳光天气还有清风,以及极治愈的氛围。散文式的电影,太多的可爱和细小的有趣,但是对于更多的人,这些静谧与慵懒更多的是一种期盼。那个早操太可爱了,我想我老了应该也会跟樱太太那样,成为一个怪婆婆。PS:加濑亮还是我的理想型❤
致谢操
日本的小確幸電影……要給二十星!
hmmmm。。。他们在无人异世界般的岛上,吃了烤肉吃龙虾,吃了龙虾还吃刨冰。。。荻上直子到底是多避世,多爱吃呀?此人最大的愿望大概就是——“躲起来吃”吧?
电影非常平淡温暖,剧情没有多大的波动,看起来很舒服。看的时候需要关掉通讯工具,这样才能沉浸如电影之中。否则,就像看一幅幅风景画,体会不到剧情里的细腻与美好。
到哪儿去找如此澄澈干净用任何词语都无法描述它平静美好且看不到一个游人的世外海岛啊!!!大爱的片啊。好想去影片里这个冲绳附近的与论岛呆上几天。再尝尝红豆刨冰,美味大龙虾和冰啤酒。唉,魂魄彻底沦陷于此岛。。
最近神烦女主角和这个戴眼镜老太婆的组合,看着就烦啊啊啊啊啊
矫情造作。虽然我时常get不到这类剧情治愈影像清新的日影,但观影感受还是较为自然和缓的,这部完全背道而驰,各种咯噔咯噔的做作。
这类的片子都很脱离现实但是却很温暖。
过淡
也想试试面对大海吃刨冰喝啤酒
无聊🥱
沒拍出來,只感覺很悶。
怎么看都很拘谨,表演式的放松难以传递放松的精髓,好几处颇似恐怖片……
好吧,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那副发现生活的眼镜?
恬淡小品,描绘了一种平凡人负担不起的理想生活图景,不过这也是电影功用之一——给人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