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quatic Life of Steve Zissou 是Wes Anderson的招牌电影。
之后的《狐狸爸爸》和《大吉岭号》都没有此片那么经典。
此话可以从电影从里至外传递着一股专注的神经质,因迷失方向而散发的疏离感,以及一群非主流人群的孤独感来印证。
以至于在看电影前半部分的时候,身为观众的自己时不时就会摆出Bill Murphy那招牌式的状态, 陀着背,凸着肚子,穿着睡衣,面无表情,好像才可以和电影内外相称。
(可参见“Lost in Translation”封面海报,虽然那不是Wes Anderson的电影)。
不过如果因此就下结论认为Wes电影是以颓废和迷失为主调,不免太过草率。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长年与海洋打交道的迟暮“英雄”冒险家,在合作多年的搭档牺牲后,如何破釜沉舟地试图再造传奇。
然后传奇总带着过去式的时态,若要执着地一味抓住它,必然会拒绝承认现在,以为青春不会老去,以为人生是一场玩不厌而没有终止的游戏,而最终落得荒谬的下场。
不过因为这是Wes Anderson的电影,即使看似盲目地执着,即使生活已趋荒谬和残败,即使面前的梦想看似危险而渺茫,他总能在一片荒芜后依然温情地给与一片粉红色的希望,让你的肩上因为爱而带着希望和力量。
Wes的电影从来就和寻找这个大主题有关,而其中一支重要的支线就是寻亲。
寻亲这个主题总是重复的在Wes电影中不断出现。
《天才一家》中Gwyneth Paltrow 14岁出走的寻找亲生父母;《大吉岭号》里面寻母的三兄弟;以及此片Ned的Steve之间30年后重建的父子情。
家庭关系在Wes电影中总是支离破碎的,人人都呈现出一种被遗弃被剩下的孤独感,但正是这个支离破碎的状态给了所有人寻找的理由。
寻找主题下的另一大支线是找回曾经的自己,比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面寻找内心里面那披狼的狐狸爸爸,以及此片的主人公,Steve Zissou。
成套Z开头的制服、旗帜,标志性的红色帽子,量身定制的Speedo以及Adidas特别赞助的复古跑鞋都说明了, Steve一度是海洋纪录片的传奇人物。
拥有一个效力多年的团队,结果两次婚,花心在外,外遇无数。
只是近年来,拍片质量日益下降,合作27年的首席潜水师又因意外而牺牲,投资方也纷纷撤资,已然面临中年危机的他,突然又跑来一个30岁大的儿子。
原本根据他那种行事风格,应该会要立即撇清关系才是正常逻辑,可是他却把儿子接到了家中,并且邀请他融入自己的团队。
飞行员Ned,报着从小对于父亲的崇拜,一脉相乘的对于海洋生物的热爱,甚至和父亲一样都是制服控,投入到了Belafonte,一同投入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Jaguar Fish”的寻找中。
就这样两条线合并在一起,在看似都有点不和逻辑的剧情安排下将故事慢慢拉开。
人物角色方面,在一艘充满男人,唯一的女剧务还是Lesbian的船上,(题外话:在一个充满男人的船上,女剧务好像只能是Lesbian,船里才能相安无事,海盗电台里面的也是这样的配置。
)自然需要一些真正的女性角色才能平衡,此次邀请的编外美女是Cate Blanchet,她用真身怀孕这样的造型出场令人眼前一亮。
Cate扮演的Jane,不仅带着怀孕的身体,还带着一口英国口音以及同样迷失的心理状态,看似坚强地她坐了4个小时的夜船来到小岛,自费跟着团队采访封面故事。
很快在她身上就可以发现Ned父母的合体。
她和Ned的母亲一样将要成为一个单身妈妈,却和Steve一样一下子无法接受自己有了孩子的事实。
不过同样她也深深喜欢自己的孩子,总是无意识的摸着自己的肚子,为孩子念故事,还总是克服着想要骂出的脏话。
因此虽然很老套,但也很自然的,她同时被父子二人看上,为影片增添了很多戏码。
电影前一个小时的情节其实是比较平淡的,不过Wes Anderson一贯丰富幽默的对白、独特的摄影风格,充满亮点的细节和Wes班底丰满的表演却是从头贯穿至尾的。
所有前一个小时埋下的伏笔,居然都可以在后一个小时找到相对应的回答,即使布景和人的内心戏都无比凌乱也无法掩盖这实在太过工整的剧情设计。
电影从海盗上船抢劫开始逐渐走向高潮,发现Ned被打晕险些被当作人质劫走的Steve再现片子最前出现的Crazy Eyes,一人打退所有海盗。
不过虽然如此他还是遗失了所有的钱财,并且船上所有的实习生都准备弃船另谋出路,无奈的他只能投奔 Anjelica 扮演的“钱夫人”Eleanor。
“Anjelica Huston”是Wes军营中铁打不换的女演员,是和Bill Murray以及Owen Wilson一样的御用组合成员。
多年来尽管Steve没有好好的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深爱海洋的她也一直支持Steve的冒险,甚至包容他有个30岁儿子的事实。
只是当发现Steve逐渐迷失自己,一头热的载进可能有人再度牺牲的复仇之旅中,她便选择了离开。
求“钱夫人”帮忙无果的Steve ,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首次亲口承认,或许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冒险。
灰头土脸地回到船上和Ned大吵,切入口自然是儿子睡了他曾经动过念头的女人。
这里整段长镜头非常精彩。
两个人从船上唯一的女人Jane的房间一路吵一路穿过一件又一件房间,见到一个又一个船员,镜头自下往上跟至船顶的甲板。
初次之外整段争吵都是父子间不同性格的集中表现。
Zissou表现出一个自我为中心而感情淡泊的老江湖,他依旧想要占年轻女孩的便宜,心里想得都是如何让纪录片好看,“Intern”就是没有名字的劳动力,“儿子”也只是一个角色,就是为了增添看点而并非想要在亲情上面多花力气,甚至还想在如何打架这件事情上都倚老卖老的给儿子上一课;而Ned却一直表现出正直、真诚的特质,积极而充满希望,即便是从来就是知道Steve其实一直知道他的存在却装聋作哑,也不惜拿出所有的遗产来支持他的梦想。
(后来我才发现,船上处处可见的Z字转向90度就是Ned的首字母N,Ned或许就是另一个角度的Steve,这或许也是他们父子二人最隐晦又显而易见的连接。
)争吵声最终在Anjelica的一声“谁帮我付一下水上出租的”叫喊中停下。
Anjelica的回归似乎标志着传奇的回归和希望的来临。
就像Wes Anderson自己说的,她的出现总是为电影注入一股气场。
她不仅带回了钱还带回了营救人质的计划。
Steve也终于公开承认,你就是Zissou的背后灵魂。
成功营救后,看似越来越趋向成功的情节,却逃不开最初的主题,要寻找的主角“Jaguar Shark”迟迟未现。
而就在Steve因为设备破烂完全准备放弃的时候,Ned挺身而出,提出用飞机来追踪鲨鱼的踪迹。
Steve此时终于拿出一直保留着的Ned写给自己的信,表明了其实心里一直就有对于这个儿子的惦记,而此举如同回光返照的效用一样,数秒钟后Ned便因为飞机爆炸而意外去世,本片至此推向最终的高潮。
影片此时的配乐再现Wes对于音乐和画面的绝佳领悟力,一首The Zombies, The way I feel inside,唱出了Steve内心所有的遗憾和愧疚。
在亲密的合作伙伴和儿子都因为这条神秘的“Jaguar Fish”去世之后,它才终于出场。
在所有人的陪伴下,Steve终于再现当年船长的英勇,亲自驾驶着潜水艇深入海底。
这里要提一句的就是本面的布景设计,海底生物和海底被营造成像外星球那样瑰丽、神秘而魔幻。
“金钱豹鲨鱼”也终于在一群粉红色的小鱼的开道下缓缓出现,巨大的身形,金钱豹一样的图案,美丽而危险。
影片最后,当所有人的手都搭在Steve肩上给与他安慰和支持的时候,Steve却摸向了Jane的肚子,聪明犀利的Jane摸着肚子说,12年后,他就要11岁半了。
这个未出生的婴儿显然是代表着Ned,12岁,他第一次和父亲主动联系的年纪。
最终,电影中的纪录片在Ned和Steve做着Zissou的招牌动作下结束,Steve在画外音中把此片献给自己的儿子,Ned。
看似残破却充满希望是Wes Anderson一贯的调调,从无论如何都不会脱下的红色帽子,断了一只腿还奔跑如风的Cordy,到最后独自坐在红毯上的Steve把戒指传给Klause的小外甥以及最终把小男孩骑在头顶,都在宣告着,水中的探险生活还将进行。
由于要写影评,于是把电影翻来覆去有看了几遍,包括一些幕后的采访。
说几句和剧情无关的,对于Wes Anderson人的印象。
他面容消瘦,略长的头发,细长的手指,天生拥有一副文艺而富有艺术感的外表;在片场他永远都是衬衫,绒线衫加尼西装的学院派打扮,以及每一幕完毕都会感谢演员,那彬彬有礼的谈吐,不急不缓的态度,太让人喜欢。
David Bowie的加成很受用。
片中黑人小哥用不知道哪国语言(看片尾的说明应该是葡萄牙语)改编了好多David Bowie的歌,弹唱插进故事里面,特别舒服。
作为一个大宝粉看完最想做的事就是把每首对应的歌曲找出来。
翻了网易云和虾米貌似OST里也没有详细记录每份的(可能因为有几处实在是特别短)。
于是自己又走了两遍,找到了部分出处。
有遗漏的欢迎补充。
9'38" Ziggy Stardust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 黑人小哥第一次弹唱12'28" Life on Mars ? 《Hunky Dory》1971 这里是船长和儿子初次相遇时用的大宝原声。
14‘52“ Changes 《Hunky Dory》1971 这段特别短听了好几遍,唱了一句,对应原来歌里面 Ch-ch-Changes 那句歌词。
19’12“ Rebel Rebel 《Diamond Dogs》1974 这首黑人小哥改的特舒服,比较温柔。
32‘23“ Lady Stardust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1972 这段也特别短,大概弹了几秒的前奏,但Lady Stardust的前奏辨识度比较高。
40’32“ Rock 'N' Roll Suicide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58‘42“ Space Oddity 《Space Oddity》1969 这里很有意思,原来歌里面有火箭倒数,小哥还是用的英文唱出了倒数,然后数完海盗随即登船。
1:03'45" Search and Destroy 这里比尔莫瑞单挑海盗的时候用了IGGY的歌,很燃。
当然毕竟大家都知道IGGY和大宝有故事。
1:23'53" Life on Mars ? 《Hunky Dory》1971 这次用了小哥翻唱版的Life on mars。
1:41‘25“ When I live my dream 《David Bowie》1967 大宝的首专,Ned遗体告别之后小哥唱的,略带伤感。
1:51'35" Queen Bitch 《Hunky Dory》1971 这里先是用的大宝原版,然后用了黑人小哥弹唱版结尾,韦斯安德森是大宝真粉呀!
Songs by David Bowie
This film is a loose collection of cameo pieces that are, on their own, pretty funny, in an understated way. But the jokes are discursive and weak, and the film lacks a general direction to build up momentum. A very distant, impersonal film, where audience identification is laughingly discouraged.Thanks to good editing and undeservedly great cinematography, however, the narrative is never a drag, and the 120+ minutes of pointless fun seems to just zip by. But since the film is far from engrossing, and there is little demand on viewer's attention, one feels no urgency to complete it any time soon. So if you have a party at home, and people have to get up from the couch to get a beer, or pass water, or simply go to the bedroom next door to make love, and then come back picking up the film where they leave off...... YES, this is the perfect party movie.One more note: you can see a recurring obsession of American movies here, as well: father-son relationship. This motif is added like MSG (味精) in past and recent films. Remember "Gladiator" (old and young Caesar, forming a fatherly menage de trois with Maximus), "Saving Private Ryan", "Road to Perdition", "Color of Money"... not to mention numerous westerns and film noirs ("Asphalt Jungle" or "Killing").Look for this cliche next time you go to an American movie. It's as predictable as the over-sugared slices in an apple pie.
当年《水中生活》被标准收藏收录的时候算是创下了一个记录,04年上映的电影,05年就被收录。
今天再上网一看,Wes Anderson至今为止所有的担任导演的影片,除了名气最大最新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外,已经被全部收录,比伯格曼费里尼都要厉害。
夏天的德国会有open air的电影放映,上回随便骑行慕村的时候路过了一片看似废弃的场地,走进去一看,破破烂烂的墙上画满涂鸦,和慕村傲娇的风格完全不搭,却让人迅速想起柏林。
内院里面搭了一个露天电影的场子,一直记着要来体验一回。
上网一查排片表,发现这周居然是Wes Anderson周,有三部他的片子上映,其中只有周一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原版,其余的两部都是德语配音。
虽然德语一直被吐槽,说人生苦短,何必学德语,但是在全世界众多的语言中,德语应该是和英语最近的语言了。
我昨天的露天电影马马虎虎看懂了6成,今天网上又看了一遍英语的,感觉能看懂9成,所以这篇影评不从内容,先从语言来讲。
如果一部英语电影加上华语配音,那绝对是两件完全不搭的事情了,因为中文和英文完全不同,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地方。
但是由于德文和英文这么接近但是又有不同,所以连看两遍后能够特别敏感地体会到差异。
总体来说,当然是英语的版本更好。
影片里面人们说话的语调都和角色配合地十分紧密,而且众多口音让影片更加出色,尤其是小儿子的南方口音。
这些亮点在德语配音中全都丢失了。
有趣的是,经过翻译后,很多笑点会发生转移。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儿子摸着女记者的肚子说,你将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单亲母亲(single mother),英语听起来并没有很好笑,但是昨天的德语版本说她是ausgezeichnete alleinerziehende就超冷超符合影片的整体基调。
为什么标题要提到《红猪》呢,因为两部影片的内核一样,讲的都是中年危机的故事。
在绚丽的色彩下,《水中生活》还是涉及到了一些情感的。
但是因为Wes Anderson要独树一帜,创立自己的一套语言,在电影表达上故意选用多隐喻不说透的方式,色彩绚丽,情节夸张,导致他的影片太过碎片化。
想在一场原来就没准备好好讲故事的电影中在时不时地穿插让人忽喜忽悲的喜剧效果,对导演的要求未免太高了。
《水中生活》不仅想讲老船长中年危机的故事,还想讲父与子的故事,想讲夫妻的故事,讲男人永远长不大,女人永远不童真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全都被或有意,或无意的隐喻打碎了,就算讲到小儿子和父亲的对峙,甚至小儿子死去的那些情节的时候,Wes Anderson都不得不用一种不够严肃,略显夸张的手法来表达。
出于职业习惯,我往往会把厨师,导演,音乐家以他们的风格和建筑界的某位建筑师联系到一起。
Wes Anderson让我想到的建筑师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他们同样聪明,同样注重外观的表达,但是在内在情感上就失去了其他导演和建筑师所能达到的更大的张力。
最后一个细节是小儿子小时候的梦想,他想成为:A 海洋学家 B 建筑师 C 飞行员这三种职业象征了世界上海陆空的三界,建筑师能够代表整个陆地,让人还是很自豪的。
如标题所说,这部电影是在2020年,这一年的春节格外的寂静,在家闲来无事,忽然想起犬之岛、布达佩斯大饭店、我朋友“水中姑娘”,和韦斯安德森。
本来是打算重温《布达佩斯大饭店》,后来还是选了这一部。
前面一大部分都看的很跳戏,一度差点睡着,转折点在于后面上岛救人的部分。
让我突然放弃了一种执着、或者烦躁。
比起一开始去寻找自己的杀友仇人,我觉得此次航行更像是一个大冒险,随着一个个地点的探索和挫折,就像一出出精致的场景话剧上演,我只需要坐着,静下心来好好观影即可。
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需要带上太多的目的或者为什么,只需要放空自己,想笑的地方笑,该思考的时候思考。
如果有哪些地方让你玩味,就停下来好好想想,他的电影不需要你太赶或者勉强自己,放空自己去欣赏就好。
最后当真的找到那条“豹纹鲨”时,我觉得它更像是每个人生活里的一个不那么现实的目标,寻找的过程比真正找到要有趣的多。
它未必有意义,对所有人,但对你而言,发现它、接近它、完成它,你自己满足了,就足够了。
韦斯安德森的海底世界太美了,加上之前的电影,我在他的视角里,看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宇宙,而我也更加好奇在其余的作品里,他又会把我带往哪一个尚未铺满我对他的想象的境地。
這是繼《布達佩斯大飯店》《大吉嶺有限公司》後我看的第三部魏斯安德森的電影,而看到這部《海海人生》後我竟然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電影的敘事沒有他後期那樣成熟,卻是很真摯、很用力的說一個故事,並且在每一個角落布置和設定中,都充滿身為一個12歲孩子的童貞,如果不是這份真誠,我也看不下這部電影,因為他是有點殘忍的,不像是喜劇,像是一個人的自白,一場才華和名聲的拉鋸。
問具體談了些什麼事是沒什麼意義的,你可以說他寫了中年男子的困頓、父子親情、愛情、多年夫妻的相處和了解、生死兄弟的包容和相挺,還有一堆魏斯安德森獨有的幽默處理方式,因為他不會給你一個完整的笑話,你會放聲大笑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看起來實在合理的殘忍,真真假假中你也分不出來究竟哪些是玩笑那些是真實。
銀行行員、投資商、懷孕的記者、韓西尼、海盜,好像每個人都在過家家,你卻會相信那些都是和死亡相關的,都可能會使故事結束。
我說會想哭大概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個終極命題,這是亟待你去解決的事,然而它其實可能很清很淺,別人也不慎看重,在某些觀眾裡,他們只在乎高潮迭起的英雄任務,結束後能抱得美人歸,如果這樣來看,那《海海人生》完全是在破壞一個英雄,它講得比較偏向同伴和童貞的故事,因為人生就像一場扮家家酒,唯一重要的只是和你玩的那群夥伴,沒有真的食物或家具,一切都是虛幻與想像,但它很真,因為它是你相信的。
所以故事裡的場景切換(尤其是和奈德吵架那一段的移動)真的就是一場遊戲對吧!
像是小女孩的模型城堡,以及海裡出現的那些色彩繽紛的魚(尤其小孩給基祖的五彩海馬),對孩子而言,那是他世界裡看見的東西,是斑斕精彩的,而基祖非常珍重,他回應記者說的11歲半:「那是我最喜歡的年紀。
」除了一部分是對兒子童趣的懷念,也回應了自己對於幼年的想像和回憶。
所以如果論定故事說的是中年危機似乎有些對也有些不對,準確來說,他其實是離開童年的危機,而這個危機我們每個人都在面臨。
當他摯愛的船員被捷豹鯊吃掉時,他想的是報仇,而當他終於看見捷豹鯊時,復仇的想法已經消失了,因為他的美,也因他重回海洋的那份心。
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我們身為單純孩子時的眼睛,他是一個觀景窗、是個瞭望台,帶我們去看一個更美麗的世界。
从《天才一族》,到《穿越大吉岭》,再到《海海人生》.一部部走过来,渐渐爱上了这帮可爱的家伙.并不是他们有多么与众不同,反到是那种平易近人的调调引发了我的共鸣,使我无可厚非的深陷其中.亲爱的Ned:我是你的船长,你的合伙人,以及你的父亲.影片终于公映了,在此向你表示祝贺.尽管一切都无补于事了,但我还是想对你说,看到你戴上小红帽的样子,我非常欣慰.对于那封你珍藏的由我口述的回信我深感抱歉,现在我想向远在天堂的你写一封回信作为弥补,弥补这些年对你的亏欠.在甲板上当你面对面的告诉我说你是我的儿子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了.不过没关系,你总算是来了.很高兴你和你的资金能加入到这次注定不寻常的复仇之旅中,尽管你连游泳都不会. Jane在热气球上说她很喜欢我当年官方照片上遥指大海的威武造型,让我以为自己有机会对她发挥余热,但没想到她断然的拒绝了.我很尴尬,你明白么?特别是得知你跟她打的火热,更令我感到很自己很可悲.不管怎么说,我是爱你的.那些菲律宾杂种将你绑架时,我都快急疯了,还好你平安无恙.还没来的及庆幸,大海却迫不及待地将你带走了...... 我不想责备Klaus没能每6个月按时检修这该死的直升机.也许这就叫宿命,无论如何,这次航行无疑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坐在黄色潜水艇里,斑斓的美洲鲨掠过我们的头顶时,我早已泪流满面.再过12年,Jane的孩子便是12岁了,没错.那正是你写信给我的年龄,也是我最喜欢的年龄.感谢那个腼腆的冒失鬼Klaus,他至今依然感激你将他画在Zissou队旗上.感谢Vikram Ray,还记得他么?无处不在的印度摄影师.感谢Santos,枯燥的航行可不能少了这位海上的游呤诗人和他的木吉他.感谢所有站在线后对我不离不弃的战友.仅以此片缅怀与我一同奋战27年的老友Esteban,还有你,我的儿子.深爱着你的父亲PS:我仍希望能在水下呼吸,和你一起.
看着真舒服啊“Ho!
”向往韦斯镜头下的每个小世界 爱了这部音乐的应景及好听程度 甚至超过了往常配色给我的惊喜。
他用最深刻的栗子表达世事无常珍惜眼前人,将前80分钟构建的渐入佳境的“父子关系”在最后一刹那随着内德的死亡烟消云散,我们在瞬间失重,跟着小老头一起难以置信,一起后悔莫及。
包括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在结尾的十分钟道尽了人物的悲剧。
像埋藏在樱桃蛋糕里的小炸弹,悲伤隐藏在欢快的节奏梦幻的色彩温馨的铺垫底下,在我们快沉浸在童话里的时候跳出来猛敲脑门,现实的残酷此刻被反衬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但韦斯总不给我们留大把的时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
还在和那个红帽子小老头一起想内德想到眼睛鼻子红红,下一秒欢快的摇滚就响起来了。
他把小男孩扛上肩头,像是要弥补那份缺失的父子时光。
但还是成功被音乐和所有人集结雄赳赳气昂昂走向船的结尾治愈了。
他太懂得怎么戳中内心的柔软,轻描淡写地洒下悲伤的种子,再笑嘻嘻地告诉你没事啦这都是电影,生活还是很美好的,人生还是要继续的。
很厉害的治愈家。
生活是深海里的美洲鲨,虽然他吞噬了你的老友,害死了你至爱的儿子,让你本就颓丧的生活更加无序混乱,但你依然会为了它开着玩具式样的黄色潜水艇,穿梭于瑰丽鱼群,穿越整个海洋,穿透深海的黑暗,在他漆黑如夜的皮肤上,在他耀眼如光的斑纹里泪流满面的说着:“他很美,对不对?
”
看似残败却充满希望,深陷迷茫却继续向前,身处混乱却依然专注。
韦斯总能把那种执拗的盲目,颓丧的迷茫,荒芜中的温情用一种荒诞却纯真的视角呈现出来。
那是一种支离破碎之后,重新拼凑自己继续面对下一次破碎的勇气。
是一种带着哀伤的乐观,就像是浅蓝水手服配着的那顶红帽子。
轻浅的大面积忧郁里的一团火,那是希望的颜色。
韦斯的电影总是带着无法弥合遗憾。
《水中生活》中父亲刚刚展露出的温情成为儿子逝去的前奏;《天才一家》中刚刚缓和的父子关系,被父亲突如其来的心梗终结;《穿越大吉岭》三个终于见到母亲的孩子于沉默中刚刚透出的谅解在母亲的逃走里结束;《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古斯塔夫草率的死亡。
总是还没来得及去弥补去原谅,死亡就突如其来的到来。
悲伤却是韦斯电影里的留白,仿佛还未来及好好哭泣,生活便以更加不容拒绝的庞大身姿压迫你,拖拽你继续前行。
虽然,你根本无法预知,这盲目执拗的前行,这破碎的灵魂,这未来及好好表达就草草结束的爱所走到的最终章,是不是就是你心中的答案。
仿佛一切都只是在路上,在海中,在行使,在寻找,没有答案就是最后的答案,没有结果就是最好的结果。
父子关系中的父位缺失一直是韦斯的主题。
总有长不大的混蛋老头和急于长大的别扭儿子身影。
《水中生活》中是前来寻找父亲的疑似儿子尼德(影片中的老爸已经失去生育能力了),他11岁便给父亲写信,把全部遗产捐出来支持父亲的梦想,接受不喜欢的名字,帮父亲把丢掉的耳环捡回来,屡屡推迟会军队的命令,在父亲犹豫迟疑的时候为他鼓劲,让他重振希望。
只是为了确定,确定他也不确定的爱。
确定他也不确定的关注。
寻找一个温情的梦。
他的爱纯洁而赤诚,所以值得韦斯把他撞碎,让那种悲伤的乐观氛围蒸腾起来。
而我相信这是韦斯的灵魂底色,一种近乎自虐的调调,一种孤独不得圆满的宿命悲伤。
当bill在掌声雷动的演艺厅外默默的抽烟时,无人在乎他人生中的遗憾,孤寂,疏离。
只有孩童般纯真的眼睛陪伴着他。
11岁,对世界充满好奇还来不及懂得悲伤的年纪。
是可以承担的起英雄的戒指,却不会惧怕承担起英雄责任的年纪。
是游弋在透明色的塑料袋,而未曾见过深爱的年纪。
是所有的人,最好的年纪。
所以bill抗起了11岁的少年,穿过人海,穿过鲜花,掌声,聚光灯,走向港口与大海。
仿佛成为了那个少年一般,继续向前,勇敢无畏不知悲伤。
他扛着那个少年,如同抗起了粉红色的希望。
“如何认出一部韦斯·安德森电影?
”这问题就像韦斯的电影一样透着冷幽默,令明白人狡猾而意味深长地一笑:“你懂的。
”韦斯凭借他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从浩如烟海的独立电影界脱颖而出,从《天才一族》(2001年)获得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以来,渐渐受到主流肯定和欢迎,每拍一部新片,都会提名此等级别的主流电影大奖。
如今口味复古的韦斯又把新片《布达佩斯大饭店》送进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这次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欧洲,酒店礼宾员与他的小门生应是主角,视点似乎较过去的作品更广阔,光演员阵容就吓死人。
诚然,韦斯的电影从来不缺明星,不过当欧文·威尔逊与韦斯拍第一部13分钟黑白短片《瓶装火箭》(1994年)时,没人会预料到威尔逊家三兄弟尤其是欧文的星途如此灿烂。
当年他和欧文这对好哥们,看罢Barry Braverman记录父亲Murray Braverman一天平淡生活的记录短片《Murita Cycles》,就像韦斯电影里那些随性人物那样,兴致大发就操家伙做起电影来,从此一个导演,一个主演,两人共同编剧,从《瓶装火箭》(1994年)、长片《瓶装火箭》(1996年)、《青春年少》(1998年)到《天才一族》(2001年),手牵手走向红红火火的电影新世纪,还一并带上从《青春年少》开始挑大梁的御用詹森·舒瓦兹曼和比尔·默瑞…… 越来越以色彩为视觉风格特征的韦斯,处女作怎么会拍成黑白的?
当我们发现韦斯喜欢今村昌平、路易斯·布努埃尔、马克斯·奥菲尔斯、罗伯特·布列松这些黑白大师的经典作品,就不会奇怪了,这位电影后生的基本素质是过硬的。
从2001年的《天才一族》开始,韦斯的电影渐渐以黄色为基本色调——当然,彩色加长版《瓶装火箭》里大家也穿着莫名其妙的黄色跳伞服——而他的人物经常穿红毛衣或者戴小红帽只会显得黄色更黄了。
身穿黄色跳伞服去打劫的年轻人,是大人还是小孩呢?
是荒诞可笑还是童心未泯呢?
韦斯这些似乎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做着在现实中似乎不可能的事,刚刚才开始发育的小男孩小女孩可以谋划私奔甚至举行婚礼(2012年大热的《月升王国》),无法生育、资金短缺的海洋探险家突然从天而降一个能资助他探险的三十岁儿子(2004年的《海海人生》),十五岁少年和中年老富商成忘年交又因爱慕同一女子而结仇(《青春年少》)……韦斯的世界里,不是长不大的中年男人,就是急着长大的少年,总体看着就像一帮不安分的小狐狸,伴随他们的是坚若磐石的女性——在2009年最受欢迎的动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不甘心平淡生活、重返偷鸡摸狗业的老狐狸,带上文武全能泡妞好手狐狸外甥搞得天下大乱……到最后,这些人要要么归回兄弟情深,要么拥抱家庭温暖,多么像养尊处优却时常做做冒险白日梦的中产阶级大小孩儿们?
他们说得一口妙语连珠的俏皮鬼话,就是剧中人被他们折腾得丢饭碗,丢家产,丢宠物,依然对他们恨不起来,不知这些“被爱着的受害者”是否也像观众一样看穿了这些折腾货缺失父爱的受伤心灵和急于获得关注的缺爱心理?
所以他们也只好苦涩而意味深长地一笑了之——男人,永远都是小孩子。
也正是这种正能平衡状态,使韦斯的电影散发出乐观积极的气息,更别说冷幽默了。
不只台词和人物有冷幽默感,韦斯精妙的场面调度也有狡猾的幽默效果。
比如《海海人生》里因丈夫要用“新儿子”的钱出海而气走的妻子,听到丈夫的一声“糖蟹回来了”,重新回到镜头里,接着其他人也进镜头,这时镜头才转向两只糖蟹,丈夫质疑妻子“他们是在交配?
”镜头又转向糖蟹,我们看到它们确实在交配……在《穿越大吉岭》中也有不少类似把剧中人的关注视点滞后展现给观众的设计,这多少有点“看热闹”的儿童心态,事情再糟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被新奇好玩的事物瞬间吸引住。
也许正因为韦斯有颗童心,才能把《月升王国》这部“儿童片”拍得有声有色:男孩把在童子军学会的一切技能用于私奔旅程,同时以此向女孩显摆他的“成熟”,他教女孩在嘴里含鹅卵石解渴,镜头背景是哗哗直流的溪水,内涵实在不需多言。
另外,他用平面构图拍隔离空间的方式已然风格化,您若看过《月升王国》及《天才一族》的开头、《海海人生》介绍船内结构的环节、《穿越大吉岭》从窗外拍火车各车厢内部等等,自然印象深刻,会赞叹韦斯是个聪明人。
如果说这算刻意设计,韦斯还有很多貌似无厘头自然发展的桥段,比如《海海人生》里,探险家向女记者展现会用天线接收音乐的头盔,音乐一出现,他穿着潜水服的肥硕身体立刻开始持续自然摇摆,其他人继续自顾自忙事,女记者继续举话筒……噗,韦斯电影里神经大条的老男孩又出现了。
说到音乐,生于60年代末的韦斯,显然沾了点那个年代的仙气,每部电影都得用好些60、70年代老摇滚,《穿越大吉岭》爱用The Kinks,《天才一族》爱用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及裙带关系Nico——当弟弟重逢他暗恋多年的收养姐姐,她款款走来,立刻响起Nico的歌声,观众立刻明白这位高挑、金发、抽烟、化烟熏妆的叛逆姐姐,正是Nico的翻版,其经历也同样放荡不羁,歌曲就像中国古典小说里插入的诗句,与本体交相辉映。
没错,韦斯不会随便滥用一首歌,《海海人生》里从头到尾的David Bowie歌曲,也是时刻跟紧剧情。
剧中有位黑人水手,专门用法语翻唱他的歌曲,尤其是他以“Ziggy Stardust”这位虚拟火星明星为主题写的歌曲。
前文说的“糖蟹事件”发生时,小黑人唱起“Rock ‘n’ Roll Suicide”,探险家目送妻子乘私人飞机飞走,他岂不是歌词里“老迈到输不起,年轻到没选择”、大红大紫后又落入低谷的摇滚孤客?
当陌生儿子从天而降,他怀着复杂纠结的心情独自登上船头抽根烟,响起David Bowie那首“Life On Mars?”,这首歌在悲叹整个世界崩坏了我能去火星吗,多么应景,而这首歌再次由小黑人唱起的那刻,是探险家妻子谈起其夫似乎不能生育,“有没有火星上的生活?
”这自问自答的歌词似乎推动了故事的荒谬感或者超现实感……您看得越仔细,越能捕捉到韦斯精心策划的包袱。
如果您还不知道如何回答开头那个问题,那么您可以问问影迷,谁的电影最会卖萌,或许他会说:“那一定是韦斯·安德森!
”本文发表于2014年3月初的《周末画报》之iweekly,写作过程非常感谢七七和九间两位姑娘,没有你们,我进入不了韦斯的世界。
当然,还要感谢最重要的Echo!
---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带z字的深蓝毛衣好想要,红帽子好想要,带z字的speedo和adiddas好想要,还有穿越大吉岭里面的整套行李箱,没有人告诉韦斯安德森应该好好开发一下这些周边吗?
船员们的小红帽挺招人喜欢的,剧情是什么鬼
老头虽然固执和力不从心,但是充满冒险家精神。本片展示了纪录片拍摄的各种细节,其中房间剖面的长镜头和 MV 式的复仇桥段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在 WA 的电影中,无厘头从来只是小打小闹,没有和主题很好地结合,跟星爷比差远了。
分了好多个好多次看完…看的过程非常痛苦
中间插曲是不是秒速五厘米片尾?片尾David bowie Queen bitch 不错
原来导演是韦斯·安德森,怪不得。
有一点点荒诞,有一点点冷幽默,有一点点唐吉珂德式的浪漫主义。韦斯·安德森的片子卖不了什么大钱,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就是挺有意思的。
意大利风景和海底世界很吸引人 其他文戏好谜 Bill Murray的奇妙魅力依旧在 大魔王的声线简直不敢相认 Anjelica Huston和Owen Wilson都是Wes Anderson班底熟人了 Willem Dafoe演得蛮有趣 Noah Baumbach还强行露了脸 片子的不知所云程度从我一直错把Michael Gambon认成Geoffrey Rush可见一斑 太捉急了哈哈!
爱极了那个半剖面的船,有桑拿室、图书馆、剪辑室、引擎室、厨房、客厅、潜望厅,就如同一个浓缩的人生一般。依旧是安德森那股子怪里怪气、笑又笑不出声、哭又哭不出来的微妙气氛,但是越看越爱。大抵很多时候的心情以及生活就是如此吧!
复仇追凶,团队冒险,父子齐心,三角恋情……本来都是好莱坞主流类型之俗套标配,却因别致选材而讲出了新鲜感觉。只不过,韦斯安德森的疏离温讽怪诞等个人特色与上述元素内核所必须承载的情绪之间的落差过大,以至于这些新鲜感觉落在牵强违和的部分明显大于深化丰富。有评论甚至认为,安德森的风格“已从时尚变为了僵硬的矫饰主义”。另,被绑架的谢顶大叔就是哈洛与幕德中的男孩。
不好看。还是导演Wes Anderson标志性的风格:细节考究、画面精致,但在本片里显的低幼肤浅,形式远大于内容。这个故事也被讲的支离破碎、毫无意义。看过这个导演的几部片子,唯有《穿越大吉岭》比较喜欢,其它的都难免有种华丽的过家家的感觉,抽空了情感、情绪,像大型MV作品。
也想有只小潜艇……
超级无敌拖,手忙脚乱,情节托不起故事,略浮夸自赏,外景比较失败。亮点还是有几个:1.我去那真是布兰切特啊,可惜放在韦氏作品里显得很矫揉造作;2.达叔略萌,不过也很假;3.MGG的呆萌气和韦氏作品可以天然融合;4.最后半小时比较好;5.不知为何看到一点雷乃晚期风格也是醉了。
轮船的半剖面,怪诞的海底,彩色的画面都是韦斯安德森的一贯风格,但故事零散到实在看不下去了…
安德森式的【老人与海】,永远与困厄、与失意、与危机斗争;Bill Murray 简直是招牌;12岁是我喜爱的年龄。
是wes的味但有点无聊
太过于自我的偏好,只成全了满篇的david bowie......
8.1.非常有意思的一部韦斯安德森式冒险喜剧。一方面讲了父子情深,一方面又讲了中年危机,内容很丰富。比尔默瑞、欧文威尔逊和大魔王的表演都很卡通很有趣。水下的部分以及船的侧剖面很有想象力。美洲豹鲨出现那段实在是美哭了。以及韦斯也是会拍枪战的,有意思。
我与Wes Anderson 的成人童话并非一见钟情,不过在看到第五部的时候,我逐渐走进了他所营造的世界,当然这与故事背景发生在海上也不无关系。P.S.Owen的空军装是我见过他最帅的一次。
很严肃的幽默,导演可能想借此片指涉的亲情,我看到了却没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