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帝国大审判(台),最后的苏菲·史库,抗战白玫瑰,苏菲·索尔的最后时光,索菲-斯库勒:希望与反抗,Sophie S

主演:尤莉亚·延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法比安·欣里希斯,约翰娜·加斯多夫,安德烈·赫尼克,弗洛里安·斯泰特,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Johannes Suhm,Lilli Jung,K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5

《希望与反抗》剧照

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7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8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9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0

《希望与反抗》剧情介绍

希望与反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村医美好时节行车记录仪婚姻攻略全城通缉蓝色的眼泪我的同桌又上热搜了冲锋号柳舟记拉瑞·克劳里扎马背上的法庭三角关系卧底归来大酱活在当下黄金鸟危情代价女人贞慧战国妖狐救世姐弟篇家庭时间左右尽管如此世界依然美丽交响诗篇哺乳动物魔鬼时刻第二季白塔之光机动战士高达SEEDDESTINYHD重制钢琴之森变态假面

《希望与反抗》长篇影评

 1 ) 最惊心动魄的对话

与纳粹警察的对话是我观影以来看过最平静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对话。

警察一上来的张牙舞爪,到色厉内荏,再到同情怜悯。

而女主人公始终是坚定的平缓的沉着的语气在叙述自己的理想,对纳粹的控诉。

两厢鲜明的对比,将一种深层次的力量完全地表现了出来,令我动容。

 2 ) 放弃生命 信仰继续

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

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

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

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3 ) 导演明贬暗褒!败退的情况下,竟然审讯还在走流程?不得不说确实有严谨之处!

这种情况下,竟然还在走流程??

还是有法律意识啊,这点不得不说还是很严谨的。

导演是在明贬暗褒啊。

官方实际上知道所有同党的名字,但竟然没有类似中世纪欧洲或者苏联肃反那种直接抓起来刑讯拷问?

而是在一个办公室坐着慢慢谈,有理有据的相互说服?

甚至还有律师和诉讼书??

虽然是走流程,但就算是装样子,也还真算严谨了啊。

对待肃反分子也是很不错了,饮食还可以,还有人陪着聊天,干干净净的,好像乡村度假一样?

说实话看完这电影,真的觉得德国人的严谨是骨子里的啊。。。

再看看她们心中向往的苏共,是怎么肃反的!

只要是有一点怀疑的对象就直接抓起来,然后严刑逼供!

没罪的也得认罪,然后流放西伯利亚或者处死!

而且监狱条件极差,中间关押死的就不计其数。

而电影女主们向往的苏共解放她们,最后真的德国被苏联占领,然后苏联统治东德时期!

也是一样肃反乱杀人啊,哪有什么诉讼书?

哪有办公室谈话?

还请律师走流程??

女主兄妹要是能活下来经历东德时期,她们估计又要进行地下革命活动,而她们如果被苏联抓了,成为肃反对象,那才真的是人间地狱啊!

 4 ) 告别书

迎接死刑的那一天是明媚灿烂的阳光,微微有坠落之势但仍然温暖和煦,透着橙色的光。

无尽的蓝天,就算我千万次看你,哪怕有一次你朝我看一眼?

你孕育着仁慈,孕育着万众,孕育着礼赞的殿堂。

我年轻的生命就要朝你奔去,虽然不是我计划之中的,但是我情愿,因为在有生之年,我已向往很久。

那些人如此急于将我们审判,是因他们知道自己行将终日。

是因他们挖掘了我们身上的病痛,让人民看到。

阳光依旧灿烂,小夜曲和童谣还会通宵演奏,新鲜的血液流的更快,这些,我已经看到。。

 5 ) 看得不走神

很久没看到这样干净的片子了,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音乐和表演都营造了一种迫人的紧张;传讯时的机智应对精彩之极,言语、表情、眼神的对抗利落而不留余地,起因、经过、结果泾渭分明,毫不玩弄形式;只是最后结局传单在德国上空飘扬,这实在有点好莱坞式。

 6 ) 白玫瑰何以开放

白玫瑰何以开放——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桑克当代德国曾经评选十大伟人,分别为阿登纳、马丁·路德、马克思、巴赫、爱因斯坦、歌德、古滕贝格、索菲·朔尔、勃兰特、俾斯麦。

其中最年轻的索菲·朔尔,死时年仅22岁,而且她是十人之中唯一的女性。

她凭什么享此盛誉?

看起来简单:她暗中参与制作和散发反纳粹的“白玫瑰”传单,并因此慷慨就义。

仔细思想,这极不简单。

当时在纳粹德国内部,个人言论受到高度限制,进而形成“沉默的大多数”这等晦暗格局。

作为脆弱的个人如何发出必要的声音?

索菲和其他白玫瑰小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实践着关于发声的自由哲学。

索菲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1982年摄制的德国电影《白玫瑰(Die Weisse Rose)》描述了她复杂的心理变化。

初到慕尼黑的索菲看到哥哥汉斯·朔尔书中“反抗暴政”的词句,便满怀忧虑地说:“我很害怕。

”这种恐惧心理其实正是大多数人面临强权的心理。

在强大而凶残的纳粹独裁政府面前,个体的确渺小而无力,每一个人在孤寂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由个体汇合而成的全体。

影片中,汉斯对此做出分析:许多人只是觉得孤立无援,所以不敢拿传单,更不敢看传单。

一些学生碰到传单如同触电一般,迅速丢弃。

这种内心的恐惧是真实的,而纳粹思想追求的心理效果就是形成这一恐惧。

它不仅造成表面服从,更主要的是强行剥夺每个人自由思考的权利,并使之成为纳粹政府的战争机器,屠杀他人生命同时,也屠杀自己的生命。

二战之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纳粹之所以猖獗以及公民在战争中的沉默,进行了深层次多方面的反思。

1970年,勃兰特总理到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献花时,他突然下跪,向死难者请罪。

这惊天一跪,充分显示了德国文化的生命力。

承认罪行不是简单的事实确认,而是关乎德国传统是否丧失了反思机制。

毫无疑问,战争与独裁这一双重罪行应由希特勒个人以及纳粹党、纳粹政府承担,但作为受害者的个体同样负有监督缺失的责任。

在强权巨大的压力之下,沉默实际已轻易地演化成一种纵容,甚至是怂恿。

今年2月,柏林电影节公映《索菲·朔尔: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另一译名是《索菲·朔尔:最后的日子》。

电影描述了索菲被捕之后短短几天内的审判与斩首过程。

1968年出生的导演马克·罗特蒙德说:“当年,包括我祖父母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德国人,面对纳粹暴行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我希望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

”他的话直指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每个公民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暴行发生之时,我作为一个人,为什么选择了沉默?

索菲·朔尔并非三头六臂,只是一个普通姑娘,和走在街上的芸芸众生并无本质区别,是什么使她选择了出声?

我以为,她的出发点仅仅是未泯的善良,这导致了她对犹太人的本能同情与对战争的本能厌恶。

甚至可以这么说,不是政治觉悟使感性的索菲走向反抗之路,而是她人性中的良知。

这良知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长为一种公民正义。

索菲在法庭上对法官说的话应当有充分理由成为告戒后世的箴言:“我今天站的地方,就是你们以后要站的地方。

”是啊,真正拥有审判权的只能是可以辨析的历史。

但沉默仍然能够得到理解,如同恐惧本身。

1982年的电影中,哲学教授胡贝尔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对汉斯·朔尔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在这样困难的时局之中,你们的“一张纸又能改变什么?

你们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

曾参加过希特勒青年团的汉斯回答得非常简洁:“唤醒人们。

”胡贝尔说得有道理,一张纸的确什么也不能改变,甚至于虚幻的人心。

一场社会变革的正常进行或许只能来于合法的议会政治,来于其他具有推动能力的社会力量。

但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还是悄然稀释了整体格局中单一色彩的浓度。

这种稀释是微弱的,甚至是肉眼看不见的。

但毕竟发生了,它不仅表达出平民对纳粹政府的不满、对侵略战争的厌弃,甚至也构成对其他异端言论的温暖拥抱。

胡贝尔本人也是如此。

他开始在纳粹当局的教授会议上消极抵抗,在课堂上讲授自由思考的权利,转而为印制传单提供纸张,最后索性加入白玫瑰的行列。

他愤笔疾书:“不要再犹豫了!

”他认识到传播思想的做法更适合于德国。

唤醒,是啊,只有唤醒,像又一次启发民智的运动。

1982年电影片头字幕显示了一份白玫瑰传单,上面写着:“如果暴动的浪潮席卷整个国家,就像空气一样,如果大家都来参与,那么制度就会在猛烈的浪潮中动摇。

”这种说法可能过于文学化,但却表达了真理应有的激情。

如此理解不会有任何障碍:唤醒的一部分内容也包括知情权。

汉斯说服索菲时谈到:“我们应该告诉人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波兰,300万犹太人被杀,而我们的报道从来不会报道,所有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犹太人都关在集中营里。

”也许正是残酷的事实力量,而不仅仅是亲情的感染,使索菲从恐惧的大多数转变为勇敢的反法西斯战士。

她套购限量购买的邮票、信封、到教学楼偷拿印刷传单的纸张,暑假到兵工厂实习,索菲看着对面犹太女工尤舍将面包丸塞入手雷而会心微笑……在1982年电影紧张而流畅的镜头转换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觉醒为公民的全程。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胡贝尔与汉斯的其他争论。

在纳粹变本加厉的思想钳制当中,汉斯萌念:以暴力反对纳粹政府。

胡贝尔认为这不仅危险,也不恰当。

因为散发传单是在魏玛宪法许可的范围之内,而暴力却是恐怖活动。

白玫瑰小组成员克里斯托夫也反对暴力:“我们应该用精神战胜纳粹。

”以暴反暴,只能换取更危险的暴力。

学校集会之时,身穿纳粹制服的领导者致辞,引来正义学生的片片嘘声,继而演变成汉斯一位倾慕者后来描述的“反对纳粹的起义”。

学生警察对面相博,警察手持棍棒手枪,学生则是赤手空拳。

勇气固然可佳,但肢体的愤怒能够改变什么?

或许只会结出反面的思想果实。

这个暂且不论。

汉斯倾慕者事后发问:“人们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这完全可答:正是由于白玫瑰传单的启蒙与激励。

1943年2月18日清晨,朔尔兄妹来到慕尼黑大学主楼,趁学生上课之机,把传单依次放在教室门口。

索菲在主楼光明殿二层向下抛撒传单。

校工史密特看到之后迅速举报,盖世太保立即予以逮捕。

随即,克里斯托夫被捕。

亚历山大·施莫雷尔、维利·格拉夫和胡贝尔等80余名白玫瑰小组成员先后被捕。

严格地说,告密者校工史密特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他更接近于昏聩的爱国者或者布尔乔亚庸人。

他热衷物质生活,恪守既成伦理,把政府等同国家,从而成为纳粹帮凶。

这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1982年电影中,盖世太保表彰史密特,衣饰朴素的史密特谦卑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正是这种未能觉醒的狭隘认识,构成了纳粹强权政治的统治基础。

这之中也包括索菲的男友福里茨,他甚至沾沾自喜于自己拥有向别人开枪的特权。

他们无疑构成社会进步的阻力,教育他们唤醒他们,正是启蒙者的日常工作。

人性中的脆弱其实并非人性弱点,仅仅是特点而已。

正因它的存在,人才之所以为人。

2005年电影中,索菲拒绝了盖世太保的“好意”回到牢房,捂着肚子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是的,任何人面对生命的消逝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索菲也不例外。

但和其他人略有不同的是,索菲的理性一旦苏醒,她立刻明白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我害怕,但我并不屈服”,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拥有良知者的正常反应。

恐惧不可怕,沉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问自答时丧失了良知。

这是唯一不可以原谅的。

索菲内在的精神生活给了她顽强的支撑。

影片一开始,索菲和女友听着广播中的老歌,边笑边唱,让人几乎忘了窗外正在进行的残酷战争。

导演马克·罗特蒙德说,这就是他对索菲的理解,一个拒绝认罪诱惑、为自由献出生命的人,她的精神世界必是温暖而充实。

被捕四天之后的22日下午5时临刑前,朔尔兄妹和克里斯托夫最后一次见面。

他们彼此一句话不说,默默传抽着一根香烟。

索菲第一个走上野蛮而血腥的断头台,她平抑着起伏的心脏,面无惧色,坦荡而从容。

汉斯是最后一个,他把头伸进刀架,突然奋力高呼:“自由万岁!

”这激昂的声音让人想起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身受残酷的剐刑之际振聋发聩的呼喊:“FREE(自由)!

”令人扼腕落泪。

战后,人们没有忘记白玫瑰,更没有忘记死难的六位烈士。

1987年,白玫瑰小组成员米勒发起成立“白玫瑰”抵抗运动基金会。

如今,慕尼黑大学主楼内的白玫瑰纪念馆,参观者每日络绎不绝。

维利·格拉夫的姐姐今年在波恩大学演讲时说:“对我而言,讲述白玫瑰并不容易,因为这也影响了我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想,必须要和现在的年轻人讲,让他们知道并了解:曾经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白玫瑰在德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也非没有知音。

2002年7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德汉对照本《白玫瑰》(王瑞芝译)。

作者是汉斯和索菲的姐姐英格·朔尔,她依据当年文件遗存,详述汉斯、索菲生平以及事件经过。

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此前也曾出版此书,译名是《白玫瑰一九四三》(周全译)。

书中引用了当时法庭的判决书、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目击者的回忆,封面赫然写着德国前总统理查·魏兹塞克的评语:“每一个世代的勇气都重新决定我们的文明”。

是啊,所有当代言语必然拥有历史的回声。

2005.8.9.

 7 ) 止战三部曲

「帝国的毁灭」、「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希特勒男孩」,被列为止战三部曲,所谓"止战"这个帽子扣的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应该称为二战反思三部曲。

三部电影之所以被凑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节奏的表达了希特勒的崩溃: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法西斯信念的崩溃、希特勒本人的崩溃。

先说说法西斯教育系统的崩溃,即「希特勒男孩」,这部片子严格来说是一部关于青春成长的校园片,是批判教育体制的,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残酷高压,最终迫使少年结束了自己生命。

这样的情节是不是让人想起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

用法西斯做背景显然削弱了批判的力量,希特勒死了半个多世纪了,教育逼死人的事儿一点不比他在的时候少。

电影把纳粹脸谱化了,纳粹都是邪恶的,因为纳粹的邪恶才导致了悲剧,这种思想十分危险,会煽动人们认为,消灭纳粹才能停止邪恶,实际上,不幸的是,现在人们就是这么想的。

首先,认为消灭某一类人才能有美好生活,这本身就是法西斯思想,其次,每个人都知道纳粹消失后邪恶根本没有停止。

最后,把纳粹妖魔化,无法解释当初人们为什么狂热的支持希特勒,难道当时的人们都是魔鬼吗?

以此代入,想想我们的文革,把罪责都推给毛泽东,能解释当时全国那么多人的疯狂行为吗?

毛泽东比希特勒还惨,希特勒好歹有一堆法西斯分子和纳粹整个政党作陪骂,毛泽东就孤零零一个人,好像他周围都是纯洁无瑕的天使。

「希特勒男孩」的导演十分年轻,但勤于思考,关于教育和体制还有很多话说,于是又拍了另一部电影「浪潮」,「浪潮」是优秀作品,展示了集权思想的魅力和蛊惑性,显然他想以此解释法西斯思想蔓延的原因,可惜还是不够深入,另文再评。

接着是希特勒信念的崩溃,「苏菲索尔:希望与反抗」,三部中个人最爱,女主角表现十分出色,不辜负她饰演的这位少女英雄。

这部电影通过对话把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有趣精彩,即使在所谓的"法西斯铁蹄"下,施暴者也不是青面獠牙,都是普通人,做着自己的一份工作,个人面对个人的时候,没有你死我活的恩怨,都会有正常的同情心。

导演据说对女英雄被捕时最初的百般抵赖很感兴趣,果然,这段拍的简直是绝妙。

电影透露出的一些思想我很赞同,即每个人的境遇决定了他的思想,审讯官本来穷困潦倒,靠希特勒的政策才有这体面工作,他当然要拥护这个带给他荣誉的体制,那苏菲呢?

家境优越,教育良好,也正因如此有宽广的视野,知道屠杀的残忍,出于人类的天然良知反抗法西斯,所以,每个人做事都有个人的动因,把一群人绑在一起批判永远是片面的。

电影最后审判的情节太理想化了,两个罪犯在法庭上的几句演讲就把希特勒的军人们说的坐立不安,一副信念坍塌的样子,所有导演都犯这个毛病,为了表现而表现,完全不顾常识,法西斯信念这么容易坍塌,戈培尔这个天字第一号宣传部长也太失职了。

苏菲索尔是德国十大人物,是位英雄,她壮烈牺牲的时间是1943年,两年后,希特勒自杀,孩子啊,为什么不再等两年,任何理想都比不上珍贵的生命。

不过换了我是她,同样的机遇下,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她也不是故意赴死,没想到发发传单就会送命而已,还是太年轻,也好,生命无常,怎么都要死的。

最后轮到希特勒本人的崩溃,「帝国的毁灭」,记录希特勒最后的日子,饰演希特勒的演员简直是个神,希特勒本人活过来都未必比他演的好,要把大人物演出平常人的一面,是老生常谈,他完全做到了。

可是,这样的人物本来就不是平常人,到那个位置,尤其像希特勒这样把世界搅的天翻地覆的人,他早已忘了当平常人是什么滋味,这样看不到太多真实人类感情的片子,个人不大喜欢,尽管它很纪实。

这部片子完全没有探讨法西斯灭亡的原因,只是记录了过程,但要说导演没有意识形态是不对的。

戈培尔夫人在自杀前,残忍的毒杀了自己的六个孩子,一个一个毒杀,六个,一个镜头都没省略,导演把全过程拍出来给观众看,这绝对是限制级的镜头,作为大人我都受不了想大叫,这样做毫无必要,极大的挑战了观众的神经,完全是一种冷暴力,以暴制暴,导演想展现法西斯的邪恶,但这样的镜头遗憾的展现了他对暴力的喜好。

我心目中真正的止战作品是「西线无战事」和「永别了武器」,这两部书能唤起人对生命起码的恻隐和怜悯,想想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脱下彼此的军装,我们能成为兄弟",没有人会不反对战争,讽刺的是这样优秀的反战作品诞生于一战后,却依然没能阻止迄今为止人类经历的最大规模战争二战。

经典文学的思想内核都是普世的、人文的,这是人类的共同底线,其影响力是深刻久远的,但某个短促激进的行为依然足以把人类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8 ) 人民法院(德国)

人民法院(德语:Volksgerichtshof)为1934年由德国总理希特勒所创立的一座特别法院。

由于希特勒就当时法院对于国会纵火案的审判结果感到相当不满(因为其中一些人被宣判无罪),所以希特勒便在宪法框架外另外设置了一个独立运作的法院,称之为“人民法院”(Volksgerichtshof)。

本法院的管辖案件为广义的“政治犯罪”,包含了像是黑市、怠工、失败主义,以及叛国这类的案件。

这些案件将被人民法院视为“腐蚀战斗力”(Wehrkraftzersetzung)并且因此判处相当严厉的惩罚。

进入到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有相当多数的案件会被判处死刑。

人民法院死刑判处率的最高峰是在罗兰德·弗莱斯勒担任院长之时,像是意图谋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即是在其主政时进行审判。

大多数被人民法院判处有罪的案件都会在普芦茨恩湖监狱执行刑罚。

而人民法院的审判过程多为“摆样子公审”,像是对于苏菲·索尔和她哥哥汉斯·索尔以及其他参与白玫瑰反抗运动之人的审判多在一个小时内便审判终结,且其中不允许任何一方提出证据或对案件加以争论。

法庭上的审判长往往像是检察官一般,对被告加以指控,接着便对被告加以定罪,并在被告律师未为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加以宣判(不过被告律师往往也选择保持沉默)。

毫无疑问的,此种审判程序完全背离了当时德国的通常诉讼程序和法律,人民法院也因此被称为“袋鼠法庭”。

 9 )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

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散发到大学校园内,两人冒着极大风险进入学校,在散发完毕时不幸被捕。

盖世太保摩尔负责审讯索菲,姐弟俩按照事先商定的串词,拒绝承认自己与反战传单有关,并几乎可以无罪释放,但纳粹的搜查发现了新的线索,形势急转直下,索菲开始将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以掩护同伴们,经过反复的交锋,摩尔开始对这位坚定的女青年产生了些许理解和同情,但等待索菲的,终究是一场封闭的不公平审判……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褒奖。

©豆瓣

 10 ) 德国情怀

去年柏林电影节上挺风光的一部片子,一举拿下来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分量颇重的奖项。

好象此片还代表德国参加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记得在几个月前的某篇博文上就曾提起过,我对女主角朱丽娅·耶特斯一直抱有相当的好感。

看过这个小姑娘的三部电影,感觉她是一直在进步。

非常有意思的是,她所出演的角色也似乎一部比一部成熟,一部比一部坚强。

也许你在《发情日记》里仅仅记住了她的青春富有活力的身材,但在《好日子到头了》或许你该感慨她接片的品位确实与众不同,所以你很容易便理解和赞叹她在《苏菲邵尔最后的日子》里的精湛演技。

如果说维姆-文德斯镜头下的德国被插上了一双诗意和想象力的翅膀,汤姆-提威克镜头下的德国充满动感和电子节奏的罗拉式快跑,沃纳-赫尔佐格干脆潜心致力于世界各地奇闻绎事的研究,那么本片则是一部纯正到原汁原味的德式电影。

何谓“纯正”,当然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你可以这样理解和认为,这个电影把德国人的理性和思辩发挥到了及至。

除去最开始的半小时,影片有2/3的内容是在激烈地对白(争辩)中进行的。

朱丽娅·耶特斯所饰演的女主角,面对纳粹的种种言语引诱和精神洗脑,临危不惧,不屈不挠地进行信仰上的抗争,将一个面对死亡威胁下却依然拥有绝不动摇信念的坚强女性形象演绎的相当完美。

这是一部讴歌信仰和信念的电影,在一个真正拥有信仰和信念的人眼里,死亡只是一件很轻的东西。

看到最后苏菲-邵尔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幕,不知不觉想起了德国新民谣乐团Belborn说过的一句话:德国拥有一个永恒的灵魂。

所以,此片应该推荐给所有热爱欧洲电影,热爱德国的朋友。

《希望与反抗》短评

还行。

6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德国的电影很少有让我失望的

7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结尾全都被砍头了还有什么希望与反抗。跟纳粹讲那么多没用的。。。

12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很平淡很无聊,很难想像它值8分

17分钟前
  • 普鲁士蓝
  • 很差

故事很简单很正统,演员却绝对是亮点,不论是正反角色都相当之出彩,令人信服。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法律可以更改而良心不能。#还有G多##电影#真人直事。

18分钟前
  • BUO
  • 较差

我们反战 但不是为纳粹要失败而找个元首做替罪羊 协约国没有屠杀嘛 苏军进入柏林都做了些啥 女主主要是认为德国要战败了 没看懂嘛? 她认为协约国进来作为平民就好了 这是在战争期间,一定是叛国罪 你们天天批美帝英帝 是因为他们赢了战争嘛 反战就好好反战

20分钟前
  • 飞碟熊二
  • 很差

年轻的少年,消失在白桦林,在冷酷运转的国家机器的面前,理想往往会伴随着脆弱的肉体被肢解的粉身碎骨,但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在最黑暗的核心里,也有人相信良心,相信真理,相信未来!索菲亚绍尔,这是一个永远不应该被忘记的名字。

23分钟前
  • 麦田的守望者
  • 力荐

邊 度 都 有 陽 光

27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前面文戏太多看不懂

30分钟前
  • 终点
  • 较差

传记电影!

35分钟前
  • 一个柠檬
  • 推荐

纯粹看故事,最后竟然是铡刀...震惊了

39分钟前
  • Plantago
  • 还行

女主长得像戴了顶假发的成年哈利波特,导致我根本看不下去

41分钟前
  • 兰兰的天
  • 较差

太差了

46分钟前
  • 冯帆导演
  • 较差

很严谨很真实的电影,德国是一个很文明很伟大的民族,对二战的反思很真诚很深刻。 感觉欧洲特别是德国的电影都有些严谨和学究气,都含着人性的思考。这部片子里,女主角的表达感觉很学究很思辨气,这和德国人的文化背景有关,在这里我想到了还是汉语很伟大,能够很生动很传神很优美地当头棒喝

50分钟前
  • 忧郁的乐乐
  • 还行

两星半。感觉就是把真实对话记录原封不动搬上银幕,无论是反抗与勇气都表现的特别教科书

5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虽然IMDB评分很高,还获了奖,其实是部很烂的电影(导演履历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是题材不错。

57分钟前
  • 桃子
  • 很差

女主角很成功,真实,嘴角始终带笑的贞德,柔弱坚强。全片将力道集中于被捕解运审讯判决,冷酷色调恰恰衬托出主角的气质,是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处理信仰亦到位。缺点和失败也很明显,最后诀别忍不住用类似轻音乐的钢琴注水,大大降低强度,再现盖世太保(彼拉多)同情面貌嫌多余。四星减

59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没什么意思,全是在审讯。说教味太浓。不过那个盖世太保演的不错。

1小时前
  • daruke
  • 还行

在电影《索菲绍尔:最后的日子》中,索菲说,“人要有坚强的精神,和温柔的心”。具备这两点的人,是一个强大的个人。“强大”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既能承担苦难,也能享受美好。

1小时前
  • 一湄
  • 力荐

(就是总觉得看这个类型的德国片子不是在看电影的感觉。)

1小时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